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胡海军
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担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及实现农民富裕的历史重任。在我国现阶段体制改革、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乡镇干部在改革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加之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等因素,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农村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现就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1、思想因素:年龄老化,对前途不抱希望,思想缺乏动力
近年来,乡镇干部年龄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某县现有的397名乡镇干部中,平均年龄41.5岁。40岁以上的266名,占67%。40岁以下的131名,仅占33%。其中35岁以下的只有42人,占整个干部人数的11%。乡镇干部存在后备力量明显不足,缺乏活力的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从乡镇改革开始,乡镇干部基本上是只出不进。部分年轻干部在竞争上岗中,因为资历、经历及农村工作经验等原因,自己主动或者被迫自主择业。二是《公务员法》的实施,严把了入口,从大学生中公开招考公务员成了干部进入的唯一渠道。然而许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即使到了基层,也不安心基层工作。以选调生为例,1998年以来某县共分配选调生25人,这些人首先都是分配在乡镇工作,然而,现在能在县内工作的人也就很少了。其中2004年以前的15人中,目前只有5人继续在县内工作,其它的大多数选调生要么从基层调走,要么干脆辞职另谋高就。三是乡镇即使有极少数的年轻干部,由于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许多优秀干部不愿待在乡镇工作,都想方设法往城里“挤”,而县(市)直机关年轻干部极少愿意到乡镇交流任职锻炼。长此以往,人员只出不进,特别
是进口不畅导致了乡镇干部年龄的老化。而现在的干部政策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往往在年龄上要求在35岁以下,甚至30岁以下.因为年龄老化,乡镇干部普遍不对自己的前途抱太大的希望,工作因此缺乏动力。
2、政策因素:激励政策难以真正落实,政策缺乏诱惑力
应该说,多年来各地、各级都出台了一些对乡镇干部的鼓励政策,比如优先提拔、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后进城、提高工资待遇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是“纸上的烧饼”,很难真正落实。乡镇干部是“提拔无望、进城无门、工资和福利待遇难以落实”。一是提拔无望。乡镇干部的职数有限,大多数乡镇领导干部职数都控制在9人左右。而一些重要职位,比如书记、镇长等,往往都是从县市单位下派的。有的地方好不容易空出一个职位来,结果却让下派干部给挤占了。二是进城无门。乡镇干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弄不到一个乡镇一二把手,往往在基层工作一辈子。即使有交流的机会,也只是在乡镇之间交流,几乎不可能到市、县直属机关任职。乡镇干部无论工作干得好坏、成绩大小,永远只能是乡镇干部,直到退休还是科级干部或者一般干部,打击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三是经济上的特殊待遇不能落实。某地为了体现对乡镇干部的关心,专门制定政策,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每个干部每月给予200元的补贴,但政策制定好几年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最终没有落实,不仅没有温暖乡镇干部的心,反而冷了乡镇干部的心。
3、岗位因素:乡镇机关缺编现象严重,岗位缺乏无竞争力
乡镇干部目前的岗位状况是:“上面不愿抢,外人不能抢,职位空荡荡”。一是1997年以来,有的地方先后进行过4次机构改革,每次改革,都鼓励一部分人员离岗分流。现在一些大的乡镇干部人数控制在45个内,小的乡镇干部人数控制在35人内,已经到了不能再少的地步。乡镇目前基本上是一人一岗,或
者一人多岗。一些干部已经有了改革到位的思想,认为自己是经过大浪淘沙,现在可以稳坐钓鱼台了。二是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一编一卡制度的落实,乡镇干部的公务员身份得到了确认和加强,乡镇干部也端上了“金饭碗”,没有人能把这个饭碗抢走。三是一些乡镇干部空编的现象严重。以某县为例,现有乡镇干部378名,缺编29名,偏远乡镇9个,缺编18名,高达15.1%;空编现象使许多岗位有编无人,干部都是身兼数职。四是乡镇干部人员长期不流动,不能产生“鲶鱼效应”。长期工作无压力导致精神上无动力,乡镇干部也因此认为高枕无忧了。
4、能力因素:能力不能适应改革要求,自身无工作力
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及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整个农村都或大或小地发生着震荡。面对新形势,许多乡镇干部在工作中面临着“思想工作不管用,粗暴执政不敢用,依法行政不会用”的困惑,工作不知怎么着手。一是角色转换不适应。以前干部与农民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现在变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一些干部却还没有从“管理者”的角色中转变过来。二是工作方法不适应。农业税时代,乡镇干部忙着催粮、催收、催款,以农业税费为抓手,用简单的行政命令迫使农民种这种那。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已经没有了市场和空间。然而大多数乡镇干部还没有这个意识。三是能力素质不适应。由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工作手段弱化,表现为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不敢用,经济手段不能用,思想教育手段不管用,农村工作的如何开展出现新问题。四是知识更新不适应。正像有的干部自己说的那样,固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工作模式,固定的区域、套路和抓法,使人思想僵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除了当干部,什么也不会”。加之乡镇干部外出培训学习机会较少,视野不开阔,在学习上制
度不健全,结合工作学习少,新政策新方法学得不深入,在学习方法上往往是形式主义,根本没有学懂学透学精,知识更新慢,缺乏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
5、领导因素:主要领导作风不实,对干部缺乏影响力
乡镇主要领导对干部作风有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班子中,主要领导(书记和镇长)一般都是“空降”下来的,真正从乡镇直接提拔起来的是少之又少,由此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主要领导干部“走读”现象严重。乡镇主要领导一般都配有专车,周一到乡镇,周五回县城(有的甚至是早出晚归),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根本没有心思搞工作。加之主要领导的会议多,到乡镇工作的时间几乎微乎其微,工作都是处于“摇控指挥”状态。二是各项工作难以推动。有的乡镇主要干部都是“从学校门进机关门”、最后被派到乡镇工作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加之在乡镇工作时间有限,不能真正深入农村、农民中间,导致工作只是浮在面上,作风不够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所以许多工作难以推动。三是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严重。撤乡并镇后,每个乡镇所管辖的区域面积更广,然而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却深入到村的机会更少,与农民交流的机会就更少。长此以往,难以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导致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四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农村工作千丝万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存在经常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然而有的乡镇主要领导下乡镇主要是“度金”,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种用人办法,使乡镇干部心浮气躁,他们做几篇表面文章、搞几项“形象工程”,追求短、平、快的经济项目、政绩工程,缺少持续发展的宏远目标,结果“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回报率相当低,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作风背向而行。个别干部非但没给农民带来利益,反倒拉下了一堆债务。这样的主要领导在干部没有号召和影响力,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热情。
6、制度因素:各种制度只是贴在墙上,制度缺乏执行力
乡镇干部不能象市县机关干部一样,整天呆在办公室里,必须到一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