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以诗为词”是诗歌自觉发展的必然。
苏轼凭借自己的才华,敏锐地抓住这个文学特征,合理利用这一在当时鲜有人提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同时对此后的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无论词作为由诗发展而来的产物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体式,都有着其本身的规律。
词是从诗衍生出来的。
最初的词可以说毫无地位,仅仅是唐人在茶余饭后的消遣,难登大雅之堂。
而诗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形式和创作准则。
唐人其实已经发现在诗上很难有所突破,或者长时间在诗的氛围中想找寻新的突破口,便作诗余以自娱。
而这种衍生,其实已经为“以诗为词”奠定了基础。
创作词的唐人随着改朝换代也成为了宋人,这批人有着创作诗的经验,但由于唐代普遍认为词的格调不高,至宋,这批人依然被词限制在狭小的创作范围之内。
那么诗对词的影响最突出的就体现在苏轼的笔下。
苏轼大胆地打破这样的限制,将诗的创作带入词中。
这种大胆,是创作习惯的延续。
从另一角度来说,是词依然没有摆脱诗对其的影响,当然也是无法摆脱的影响。
那么,词作为独立的体式而言,和诗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从滥觞《诗经》起,诗歌就作为一个个体伫立在历史之中。
诗歌从诗经发展到楚辞,再由楚辞孕育出汉乐府民歌,从汉乐府逐渐形成一种诗歌规范,动乱之后的唐朝成为了诗的顶峰。
词从诗中演化出来时,与诗经相似,同样贴近生活;词对于音律规范等的难舍难分与诗的发展也相似:诗经、南北朝民歌等,皆是人民生活中的唱词进行整理加工后的产物;而后“以诗为词”的提出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将词一步步完善。
而有了诗的前车之鉴,词在宋之一代,便达到了顶峰。
新时期诗歌也与上述相似。
在此我们不讨论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
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到文研会以抒情为主,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再到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到新月派提倡格律,象征派的联想、隐喻、暗示等手法的运用等,皆是由最简单的内心深处的呼喊开始,到内容题材的关注,到格律形式的要求,最终一步步将此种文体完善。
苏轼及其“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
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 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苏轼《如梦令》
以诗为词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
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刘熙载《艺概》
以诗为词
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 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 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 ——清· 王又华《古今词论》
——苏轼《试馆职策问》
黄州、惠州、儋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 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参寥《东坡先生挽词》
以诗为词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 之工,要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
以诗为词
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 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 象雄且杰!妙在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 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 不食人间烟火气者。此境至此,观止矣!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以诗为词
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 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 风海雨逼人。 ——陆游《老学庵笔记》 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 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南宋· 沈义父《乐府指迷》
以诗为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定风波》
以诗为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 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 海寄馀生。 ——苏轼《临江仙》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这次“出猎” 苏轼这次“出猎”,还作有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 白羽犹能效一挥。 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无事不可言也。”
2、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 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 (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如少游多婉约,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 约为正也。 约为正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 有婉约者,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有婉约者,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 恢弘。 恢弘。”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苏轼25首最经典的诗词:以文为诗,以诗为词,才华独步天下
苏轼25首最经典的诗词:以文为诗,以诗为词,才华独步天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苏轼的文学中,以词和散文最为突出。
词从唐朝到北宋初期,一直都是“艳科”,地位不高。
到了苏轼之后,将诗的一些创作理论运用到了词中,使得词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提高了词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地位。
苏轼在诗方面也非常具有造诣,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之一。
本文选择苏轼最经典的25首诗词和大家共赏。
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
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胡寅评价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该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因此被称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是对传统词的一大突破,因而成为了豪放词的定鼎之作。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法2019-10-04摘要:提到苏轼的词学观,多数⼈所关注的便是他“以诗为词”的创作⼿法。
苏轼把写诗的⼿法移植到词中,打破了词作为⾳乐附属品的传统,使词成为像诗⼀样可以⾃由抒情⾔志的独⽴的⽂。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创作⼿法中图分类号:I207.2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在宋初⽂坛,⽂⼈学者基本默认词为“艳科”“⼩道”的观点,认为词只是写诗之余的游戏,难登⼤雅之堂。
词的作⽤和地位与可以⽤以“载道”、“明志”的诗歌⾃是不可同⽇⽽语的。
苏轼把诗词并举以诗论词,旨在破除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把词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从⽽推尊词体,提⾼词品。
其《祭张⼦野⽂》云:“微词婉转,盖诗之裔”。
①在此苏轼指出词是诗的苗裔,即诗词是源与流的关系,两者⼀脉相承,只是外在的艺术形式不同⽽其内在本质和表现功能是完全⼀样的。
词是“诗之裔”揭⽰了词的渊源,⼀⽅⾯为苏轼提⾼词的地位寻找到了历史依据,另⼀⽅⾯也藉此指明了词创作所应遵循之⽅向――倡导“以诗为词”,以诗的意境与表现⼿法⼊词,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
“以诗为词”最早见于陈师道的《后⼭诗话》,陈师道批评苏轼的以诗为词“要⾮本⾊”,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两点:⼀是说苏词不和⾳律,违背词作的⾳乐规范;⼆是苏词追求豪放的风格和阔⼤的意境,违背了婉约词的传统。
陈师道提出“以诗为词”本意是对苏词进⾏批判,但姑且不论其本意的褒贬,这四个字⽤以概括苏词的创作⼿法是颇为精当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以诗为词”,其具体内涵⼜何在呢?对此,朱靖华先⽣作出了较为全⾯精当的概括,他认为“以诗为词”简单来说,就是⽤写诗的⽅法写词。
就是把词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法尽情⼊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词体。
根据先⽣的观点,“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致可以反映在以下⼏个⽅⾯:(⼀)内容题材的扩⼤苏词所关注的不只是前⼈嚼烂了的⼉⼥情长、离愁别绪,⽽是更为⼴阔的社会⼈⽣,真正做到了“⽆意不可⼊,⽆事不可⾔,”②不论是咏物怀古,品评时事还是描摹⼭⽔,抒写情怀,都可以⽤词来表达。
苏轼“以诗为词”
第三节苏轼“以诗为词”
——词的诗化进程的根本性变化
所谓“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此说出于自陈师道《后山诗话》:“《世语》言:……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陈师道站在尊体的立场,以非本色否定苏词,但却恰恰道出了苏词的贡献。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规定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二词,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
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浅析苏轼的_以诗为词_
人的看法,商纣违背了天高地卑、男尊女卑 君子观革之象,知天地乃革之大者也,所以 化,在运动和变化中实现变革。自然规律的
和天罚有罪的“天道”。
治历明时”。他虽认识到因革、生克关系,但 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与时偕行、日新月异。《易
在古人看来,天命改易之前往往对不善 并没有将治历明时与政权更迭紧密联系起 传》特别强调时的作用,屡见“×之时大矣
实验是成功的。更有作者描述自己高洁人格的 生动逼真,借咏杨花随风飘坠,委弃尘土,入水 屯堡 500 余处[4]417。女真与朝鲜同为明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流逝的命运,寓托人生漂泊无常的感慨,写出了 朝的藩属,世代遵循对明事大。而后
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 亘古不变的伤逝情感。语言清新自然,音节流美 金崛起,打破了存续 200 多年的东北
体裁形式。
论雅词,还是俗词,总之要写尽人间风花雪月, 标,二是传达用武力去镇压安全隐患
在苏轼的词里,可以看到很多前人根本不 可以说婉约词的大多数词都是纯粹的传统的宋 的决心。
用词来记述描写的人事、情感,如写悼念亡妻, 词。再看苏轼的这首《水龙吟》,这是东坡为和好
东北地区居住着兀良哈蒙古以
作者用《江城子》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友章质夫而作的一首和词。作者将杨花比作思 及女真诸部,其中建州女真又与朝鲜
者先警示,再惩戒,最后才弃之。这也是为什 来。其实这个“治历明时”内中深藏着天命 哉”。“时”这个概念是与天道规律紧密相连
么武王在观兵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时没有立 改易的政治伦理精义,而且具有改元正朔 Βιβλιοθήκη ,是与天文历法密切相关的。“法象莫大乎
即伐纣,直等到纣王剖比干、逐微子、箕子佯 的政治学意义。从本义上讲,“治历明时”就 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广大配天地,变通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诗歌、散文、书信等文学作品涉及广泛,其中以他的诗歌最为著名。
在诗歌创作中,苏轼经常使用以诗为词的写作技巧。
以诗为词,是指将诗歌形式引入到词中,以诗体形式写作。
这种诗词形式又称“骈词”,即通过对偶、对仗、呼应等修辞手法,使词文在音、韵、格等层面达到诗歌的以上水平。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就有大量采用这种创作手法,他的骈词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写于樊城的一首词。
这首词被广为传颂,成为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既有月的意象,也有人的意象,通过对明月、把酒、问天等形象的运用,营造出山水之间,意境悠远,让人真正感受到诗意的深邃和高超。
而后面的词牌部分就是运用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应用了开头两句的韵脚格式,形成了华丽的对仗结构和精妙的呼应。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另一首名篇。
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影响非常深远。
词中他以散文式的开头,借兴历史典故来引领读者,然后在具体描写上运用了以诗为词的手法,用对仗的语言艺术,形成了极有美感的语言音韵。
此词还通过笔墨的构架和结构的安排,让两种语体,两种语言的技巧,在一个作品内交融贯通,实现了华丽与精细的平衡。
总而言之,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技法的运用使他的词语韵味更加深刻,语言更加精细,而且能够让人更好地领略到苏轼诗歌艺术之高超。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词起源于隋唐,历经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再发展到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和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进入北宋,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继前期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词”继续创作以儿女情长和闲情雅致为主要题材的所谓“艳科”词之后,后来柳永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
继柳永之后,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苏轼“以诗为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引议论入词、大量用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并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认识:1、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苏轼“以诗为词”,重点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词不仅仅是表达男女恋情主题、摹写风月花鸟景致和展露悲欢离合情感,苏轼将词的题材从儿女私情扩大到田园风光、山水景物和人生志趣,咏物记事、怀古伤今和说理抒情,描写生活景致以感叹生命志趣,寄托幽眇沉思来抒发悲壮情怀,感慨人生际遇以触摸仕途升沉等。
苏轼全方位地摄取了现实生活的各种题材入词,大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泛化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内容。
其内容题材主要有:(1)讴歌报国壮志这是魏晋至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气调慷慨而豪迈,苏轼之前,词中还没有这样的气概,他在密州出猎时所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一首极为杰出又具代表性的豪迈之词,抒写报国豪情。
整篇展现了一位英雄为国请缨、征服辽国的雄心壮志。
特别是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豪情壮志。
(2)借古抒怀的咏史词谈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引言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他以才情横溢和文笔雄奇而著称,以诗为词是他创作中的一大特点。
以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
表现1:融汇古典与时新苏轼将古代经典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融入到他的词作中。
他善于将传统诗词的句法和修辞手法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情感相结合。
通过以诗为词,他展示了对古典传统的尊重和发扬。
表现2:丰富的意象描绘苏轼的诗词作品以鲜明的意象描绘为特点。
他善于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和境界。
他从大自然和人生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表现3:抒发真挚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流露着他真挚的情感。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爱情、友情、家国和人生的痴迷和思索。
他的词作充满了对人生苦辣悲欢的感慨,给人们带来了共鸣和感动。
表现4:音韵和节奏的把控苏轼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控非常独到。
他的词作能够准确地运用平仄、押韵和调子的变化,使词的吟唱更加流畅和优美。
他善于运用诗的节奏感和韵味,让人们在朗诵或演唱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的情感表达。
表现5: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词作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的词作中透露出对生命、人情世故和人与自然关系等话题的深刻思索,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结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所展示的才情和独特风采。
他通过融汇古典与时新、丰富的意象描绘、真挚情感的抒发、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控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独到的创作手法在词作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独具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
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
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一、“以诗为词”的意义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
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
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
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
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例子
苏轼以诗为词的例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句即为著名的例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词以狩猎为主题,描绘了远离尘嚣、寻觅清幽、饱览自然的美妙情境,体现出苏轼豁达、超然的心态和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这些表述都是通过婉约、唯美、含蓄的词章来表达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句都深情而富含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苏轼“诗人词作”的典范之一。
苏轼 以诗为词 研究述评
苏轼以诗为词研究述评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宋词创作中继柳永大量慢词后另一种创作上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中国古代词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创作变革与理论变革,具有极为深刻与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限制很多;到他出来,只当词是诗的一体,凡可以如诗的就可以如词,词可以咏史,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妙之思,可以借音节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升沉、亲友的聚散、自然景物的欣赏等,都可如此,这是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如《江城子猎词》、《念如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等词,实为词中的创格。
此前,柳永把词引向市民文学,仅只是变换了花间派描写的方式,并未改变描写的内容,其慢词仍不出闺帷行役、男欢女爱的传统范围;而苏轼于柳永拓展词体之后,另辟词的发展领域,从题材方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把词引向正统诗文的道路,向“士大夫化”发展。
在他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因而其“词”也相应的是“软性文学”,读之让人筋骨酥软。
到了苏轼,除了将词体小序发展起来,作词寓以诗人句法外;还引议论入词,在词中大量用经、子典故,从创作形式上改造了词体的各个方面,词的面貌为之一变。
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轼的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入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精神风貌,如《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宋人对苏轼的评价,陈冀《燕喜词序》:议者曰:少游诗为曲,东坡曲是似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
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
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
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
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
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
为了“应歌”与“佐欢”。
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
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
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
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
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
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
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
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
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
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
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
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
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
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
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
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
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
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
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
苏轼的词在抒
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首先, 他的词中有了许多崭新的感情类型。
夫妻之情(《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师生之情(《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手足
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朋友之情(“君思我处我思君”、
“新白发, 旧黄金, 故人恩义深”等话语)等。
总之, 在传统的儿女
情长的情感类型之外, 苏轼在词中又增多了一些新的情感类型, 这
些情感类型或是前人与同时代的人较少涉及到的, 或根本就是第一
次出现的。
其次, 他在词中开始较多地写个人的人生理想,使词不仅能言情,
而且能言志。
他在作品中袒露了自己的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理想(《沁园春》“孤馆灯青”),也在《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借写一次出猎表达了作者意欲报效朝廷、捍卫国家的恢宏志愿……
最后, 苏轼的词中开始有了对人生进行整体思索的理念活动。
如“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人生如梦”,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与君各记少年时, 须信人生如寄”,“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等。
充分显示了他对人生的彻悟, 透出深沉、厚重的理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