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4e2d0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8.png)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对《离骚》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解析;3. 深入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分析《离骚》的结构布局、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5.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文本细读:逐段逐句地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5. 多媒体辅助:使用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导入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何为离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主体探究- 分段朗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段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 小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并深化《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谈谈对《离骚》的个人感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价其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a579c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7.png)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881c6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a.png)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f93bc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6.png)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97f9e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1.png)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2.难点: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意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及《离骚》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感知诗歌的意境。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离骚》的生僻字词及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
(2)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分析《离骚》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
(2)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修改分析。
5.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离骚》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及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6.课堂小结(2)强调《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四、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片段。
2.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离骚》,使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为深入学习《离骚》打下了基础。
2.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离骚》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以深入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
2.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离骚》的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离骚》元素,探讨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4.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离骚》教案六篇
![《离骚》教案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642d4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3.png)
《离骚》教案六篇《离骚》教案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参考: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离骚》教案5篇
![《离骚》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9ceb7802d276a201292ead.png)
《离骚》教案5篇《离骚》教案5篇《离骚》教案篇1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离骚初中课文原文教案
![离骚初中课文原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8d4d9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d.png)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背景及作者屈原的身世经历。
2. 把握《离骚》的艺术特色,品味语言美、情感美、意象美。
3. 领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离骚》的艺术特色。
2. 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离骚》的语言理解。
2. 诗中意象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相关背景资料。
2. 课文译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障碍。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哲理。
2. 重点解析诗中的象征手法、比兴手法。
3. 分析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发言。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的区别。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离骚》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离骚》的艺术特色及爱国情怀。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离骚》的背景,掌握了诗中的意象、情感、哲理,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离骚》教学教案
![《离骚》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d2065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f.png)
《离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把握其历史意义。
2. 通过对《离骚》的逐句解析,使学生领会其诗意,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独立人格。
3. 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文学成就,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离骚》的诗意和屈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离骚》的逐句解析。
2. 屈原的独立人格和文学成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诗意和屈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独立人格和文学成就。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理解其历史意义。
2. 第二课时:逐句解析《离骚》,领会诗意,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3. 第三课时: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探讨屈原的独立人格。
4. 第四课时:欣赏《离骚》的文学成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进行课程反馈和评价。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离骚》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参考资料:屈原的生平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
4.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不超过5人。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和《离骚》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意,标记不懂的字词。
3. 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4.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习心得: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评价其对《离骚》的理解。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离骚》的短文,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附赏析+背景+教案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附赏析+背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f8c5c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3.png)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附赏析+背景+教案《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篇教案将围绕高中语文教材中《离骚》的课文原文,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离骚》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原文、作者背景、作品赏析等三个方面。
1. 课文原文:课文包括《离骚》的全诗,共375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和“还顾望旧乡”。
2. 作者背景: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曾任三闾大夫,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后因楚国被秦国所灭,投汨罗江自尽。
3. 作品赏析: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对《离骚》进行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 欣赏《离骚》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离骚》的诗意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解释。
2. 教学重点:《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屈原的画像和汨罗江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离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作品赏析:教师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对《离骚》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离骚》屈原课文原文作者背景作品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离骚》的课文内容,分析屈原的思想感情。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e2d7b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68.png)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歌也是流传至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节选《离骚》的公开课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离骚》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教案6篇
![《离骚》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da3b7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d.png)
《离骚》教案6篇《离骚》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
令人叹服!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53f37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3.png)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30b255f242336c1eb95e3a.png)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离骚》教案(最新)
![《离骚》教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bb4f6187c1cfad6185fa74f.png)
《离骚》教案五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
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
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
![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c6a2e0a5e9856a571260c4.png)
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离骚》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这个人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下面就是整理的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离骚》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6cb60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c.png)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13a2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7.png)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离骚》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离骚》,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交流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精讲课文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逐段解析《离骚》的情感脉络,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段:离骚之意解释“离骚”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以此命名。
分析第一段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二段:美政之愿分析作者对美政的向往,引导学生思考美政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品味诗歌中的美好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三段:人生感悟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诗歌中的哲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段:忠诚之美分析作者对忠诚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忠诚的重要意义。
品味诗歌中的美好词句,感受忠诚之美。
第五段:悲壮之志分析作者对悲壮事迹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品味诗歌中的悲壮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脉络,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
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1、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yǐng)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他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简介“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文学特点: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4、《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全诗372句,93 节,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不被君王理解,满怀委屈,忧愤而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听读并诵读课文1、放配乐朗读磁带《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2、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一、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二、重要字词:(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忧愁苦闷。
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高余冠之岌岌兮形——动,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形——动,加长。
固前圣之所厚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
鸷鸟之不群兮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
(3)特殊句式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无标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
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状语后置。
介词“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
介词“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虽然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修:余独好修以为常美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改(5)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无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出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第三课时一、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二、研讨课文: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 节、52句。
1、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
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德,至死不改)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