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酒情结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解说】在群星璀灿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逸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朴素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但是李白的飘逸绝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为此,建议达成如下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歌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1、体会此诗"豪放飘逸"的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2、体验诗中变幻莫测、惝恍瑰丽的梦游意境。
3、能够概括景色特点,梳理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
4、尝试展开对主题的多元解读。
【学法建议】对诗中游历山景及幻入仙境的部分,展开充分想象,进行还原式鉴赏。
【课前预习】1、诗人简介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关于李白的知识
李白的诗歌具有了雄伟的气势,无穷的魅力。李白的诗, 宛如惊雷狂飙,飞瀑怒涛,看他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 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读 起来真有车下陡坡,不可遏阻的味道。再看<<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 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 轻。”。写的
人物是金戈铁马式的,诗的意境词句,也如激流旋风,宛如长坂桥头 的张飞,有大吼一声,江水倒流的气势。这种刚猛的气势,是激动人心的主要力量, 是飘逸诗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气势,又是由上述要素构成的。
<<蜀道难>>中用“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写 蜀道行路之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虎鼓瑟”、“鸾回车”来写梦境之瑰奇 都是奇想的好例子。
李白<<北门行>>中的思妇,因想念远人无法解脱,竟把丈夫留下的羽箭烧了,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这可和一般人所描写的珍葳亲人留下的物品大异其 趣。想得反常,却又在情理之中。
“壮”,也就更加突出了秦王“以力治天下”之蠢。最后 两句真可谓飞流直下,惊波突起,巧妙绝伦。“鳍鬣蔽青天”是“连弩射海鱼”引 出的壮观景象,既显示了大鲸的气势,更衬托了秦王的威风。秦王原本是去蓬莱寻 仙的,却节外生枝,偏要耀武耀威去射长鲸,结果却被跳起的长鲸遮住了天,又哪 里还看得见“蓬莱岛”呢?本来长鲸被箭射中,腾跃而起,充其量不过几秒钟就会 落下去,根本就遮不住蓬莱岛,但李白却以对秦王的真知灼见,凭自己的奇特想象, 构思了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特写镜头,来揭示秦王正是乱用武力,而断送了自己的 高远目标。这六句诗,真抵得上贾谊的<<过秦论>>.
李白将进酒作文800字高二
李白将进酒作文800字高二 篇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豪情满怀,胸怀壮志,浪漫豁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传颂,不愧为诗仙,可是仕途失意,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长衣飘落,转身离去,任你荣华富贵,我定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何等的放浪不羁。
但我更爱他的自我肯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虽已被赐金放还,为朝廷所弃,但并为此而成论颓废,只要“人生得意”就“须尽欢”,跳出一般读书人的顾影自怜,还才不遇的情结,从而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多面形象。
“君独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诗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架势,好像黄河之水从遥远的天际滚滚而来,为以下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下伏笔,引起下文。
李白的诗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所想着的事情,极其夸张,一旦诗兴大发,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
一生酷爱饮酒作乐,与酒为伴,内心中所渴望的是“但愿长醉不复醒”,是醉话,是无奈之语,亦是激愤之语,又有谁能够了解呢?他的满腹才华,不得舒展,他的放浪不羁,无人欣赏,但他的乐观自信,以及他一生所感而写下的千古名句,就在我面对前方岔路,迷惑彷徨时,给我带来力量去面对选择,不再逃避,看清前方的道路。
考试的事宜,成绩的下滑,无疑把我推入深秋的树林里,落叶飘落,我就像捡起落叶的那个人,摇头苦笑。
而却在那个普通的黄昏,我独自静静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张开手臂,想让夕阳的余晖温暖我懒散冰凉的心,我眼中的夕阳,虽仍然用尽最后的光芒,暖暖地呵护着大地万物,但还是一点一点地沉下去。
我不禁在心里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太阳也有疲惫的时刻,也终有不再辉煌的时刻,也终有被黑暗笼罩的时刻。
似乎是不忍看到夕阳的沉沦,我伤感地抬起了头。
然而,刹那间,我震惊了,在那广阔无垠的天空,布满了炫烂多姿的晚霞,那是太阳的余晖在顽强地燃烧,我冰凉的心,在那神圣的一刻,接受了夕阳与晚霞的隐去,心好像变得温暖起来,目光也同样变得柔和,闭上了双眼,静静的感受着圣神的洗礼。
浅议李白人物及诗歌特点
浅议李白人物及诗歌特点摘要李白是中国诗坛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李白的人物喜好出发,对与李白有代表性的饮酒、习剑、好游进行简单阐述,反应诗人豪放豁达、洒脱不羁的人物特点;对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剖析,反映了李白天真烂漫、愤世嫉俗,心怀国家命运但报国无门的复杂心理,对李白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关键字:李白酒武侠情结山水情结浪漫主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病卒于安徽当涂县,享年61岁。
李白一生诗歌作品甚多,留存于世的有数千篇之多,有《李太白集》,是中国诗歌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作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文章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对自己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杜甫说他“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是称赞李白的诗歌具备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甚至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的强烈愿望,又可以看到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情讴歌,同时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腐败政治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在写作手法上,李白更是独树一帜,他风格豪放洒脱,诗歌气势磅礴,大胆的夸张将他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狂放中的他又无处不失浪漫,凭借超现实的想象,能创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令人有神游于九霄之外的冲动。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阅历使他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
, 在诗体创作和语言风格上在继承了前代诗歌丰富遗产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无酒不诗谈到李白,首先回想起的是那个屹立风中仰望明月手举酒樽长衣翩翩的人物形象。
是的,李白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白的敬酒诗
李白的敬酒诗李白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赞誉为千古绝艳。
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描写饮酒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将进酒》。
这首诗以豪爽狂放的笔调展现了李白豪情万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抒发了对逆境和困苦的无奈与愤懑。
下面是对李白的敬酒诗的一些参考内容。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有十五段,每一段都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不甘失败的情怀。
诗人以饮酒来放松压力,逃避现实的困境。
其中的几个段落是诗人直接向酒神敬酒的部分,是李白敬酒诗的重点。
首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将进酒》诗的开头,诗人通过黄河之水的比喻来揭示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与之相关的苦恼。
然后,诗人用自己跟着酒消愁忧的方式,暗示自己要敬酒以解愁绪。
接下来是,“觑它(酒)山色霏微,顾我如流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是《将进酒》中的第二个段落,诗人以山色的变幻来比喻人事的无常,同时将自己比喻为流水,意味着生活的瞬息万变。
在此情境下,李白通过饮酒来逃离这种无常和变化。
之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是《将进酒》中第三个段落,诗人通过对酒歌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觉悟。
他以朝露的脆弱、短暂来比喻人的生命,认为人生多苦难与痛苦。
接下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聪目明之谓也。
”这是《将进酒》中第六个段落,诗人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形象,来比喻良朋益友对人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有良朋益友的人才能聪慧明智。
最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间或闻折柳声,春晚,那更无人看。
”这是《将进酒》中的结束段落,诗人通过借问酒家的方式,展现了对酒的追求和渴望。
他通过描写杏花村的寂静和春晚无人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凄迷酒乡的愿望与追求。
李白的敬酒诗《将进酒》以其雄浑豪放的诗句和直抒胸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
这首诗在描写酒的美妙之余,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痛苦和挣扎的看法。
对影成三人——李白传(节选)
对影成三人——李白传(节选)作者:韩作荣来源:《西部·新文学》2014年第02期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的一生波诡云谲,时而游历四方以诗会友,时而在君王之侧指点江山,时而遁入深山寻仙学道。
他一生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用诗歌寄情山水,同时又揭露现实,抒发理想与悲愤。
他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名字在时光中熠熠生辉,他的浪漫主义诗风和高洁灵魂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据考证,李白出生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四岁随父迁入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诗中多处提到西域的许多地方,足见这个伟大诗人和西域有着精神和血缘的重要关联,同时也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本刊特别策划“西部头题·李白”,我们视之为敬仰和荣耀。
2013年11月12日凌晨,著名诗人、散文家、《人民文学》原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韩作荣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先生历时一年半手写创作三十多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对影成三人——李白传》,在去世前九天终于告竣。
斯人已去,著述永留,令人唏嘘悲叹。
本刊特选发这部遗著的部分章节,以纪念和缅怀韩作荣先生。
自古至今,为“诗仙”李白立传之人颇多,各种版本林立,这其中李长之(1910年-1978年)的《李白传》是观点独特、颇有特色的。
李长之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他1937年就写就《李白》一书,1940年修改后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更名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营销未广,就被日寇炮火所毁。
1951年,李长之又重新写了《李白传》。
本刊选发1940年版本的导论,以与韩作荣先生的《李白传》形成对照和互映。
经韩作荣先生儿子韩戈,以及《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的应许和帮助,本刊获得韩先生遗作的首发权,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第十七章诗酒人生李白自述其居家郧城为“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欧阳学文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的喝酒诗
李白的喝酒诗李白喝酒豪放的诗:
1、《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2、《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九日》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4、《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5、《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嗜酒文言文注释
李白嗜酒文言文注释
李白嗜酒,这一描述源自于古代文献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生活习惯的记载。
文言文原文可以这样表达:
李白,字太白,好饮酒,性豪放不羁。
常以诗酒自适,醉而赋诗,才情横溢,世称“诗仙”。
其《将进酒》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此诗即为其酒后所作,足见其酒兴勃发时之诗意盎然。
注释:
-李白: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嗜酒:极其喜好饮酒,常常陶醉其中。
-性豪放不羁:性格豪爽洒脱,不受世俗约束。
-自适:自我娱乐,自得其乐。
-醉而赋诗:在酒酣耳热之际创作诗歌。
-诗仙:人们对李白的尊称,因其诗才超群且行事风格犹如神仙中人。
-将进酒:李白的一首代表作,借酒抒怀,表达了他对
人生的感慨和豁达态度。
以上是对“李白嗜酒”这一描述的文言文情境和注释,展现了李白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与酒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
形象。
走进李白的诗与酒(2)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 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 墟里 烟”(《归田园居五首》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二十首 》其五),“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之 类,既 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暖舒徐。而李白却着意渲染,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采飞 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 敛。“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 意味还是有差别的。因而, 从李白此诗即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 诗人风格的不同。 李白后期的作品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忧愤深广的感情色调, 它 充分表现出诗 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并完全符 合当时唐代社 会“山雨欲来”的时代气氛; 思想感情的变化反映在艺术风格上, 便出现了纵横 变换、惝恍莫测的新风。
(2)番外篇
• 李白诗中俯拾皆是的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的自夸。 他一再标榜自己有管晏、鲁仲连、诸葛亮、韩信之才,但 纵观其一生,我们看不到他任何政治才能,只有纸上谈兵 和仕途上接二连三的失意。虽然入宫初期李白确曾在政治 上显过身手,协助皇帝“制出师诏”,但终于没有看到他 的一篇象样的“策对”、“奏疏”,没有看到他比较系统 的辅政纲领。 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位“谪仙人”进宫后目空一切, 忘乎所以,令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有时甚至把玄宗 都不放在眼里,“戏万乘若僚友”,其狂傲招致了包括玄 宗在内的很多人的反感,玄宗曾经对高力士说“此人(李 白)固穷相”, 即李白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更要命的是 李白嗜酒如命,工作期间也经常纵酒狂醉。有关文献对此 多有记载。作为诗人,“斗酒诗百篇”尚可传为佳话,为 政则是大忌。因此,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落得个“五噫 出西京”的凄凉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了。这是李白在政 治道路上遭受的第一次失败,自身性格的放荡不羁和狂傲 自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古诗早春寄王汉阳翻译赏析
古诗早春寄王汉阳翻译赏析《早春寄王汉阳》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前言】《早春寄王汉阳》是诗人李白的七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3卷第11首。
此诗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
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见焕然春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
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七八句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却以超脱的想象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
【注释】王汉阳:其人姓王,官职汉阳县令。
生平不详。
走傍:走近。
武阳:此指江夏。
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
陌头:街头。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汉阳。
预拂:预先拂拭。
壶觞:酒器。
壶:盛液体的容器。
觞:古代酒器;欢饮,进酒。
【翻译】听说春天已经回还我还未识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访寻消息。
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路边陌上的杨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黄。
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王汉阳您啊不来令我空白断肠。
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
【赏析】诗的内容很简单,不过是邀请友人前来探春畅饮而已,但写得活泼自然,不落俗套。
细细吟味,作者那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心,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写春天是怎样悄然回归的,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那种喜悦之情。
“闻道春还未相识”,是说只听到春天回来了,还没有见到她。
一开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
其实当寒凝大地的时候,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萌动,哪里能亲眼见到她呢!所以“闻到”二字表明春归的消息最先是从人们交谈中听到的。
如此生活细节,一经诗人捕入诗句便增加了诗的韵味。
既然是闻春未见春,就自然要去寻春、问春,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诗句。
李白关于赞美酒的诗句
李白关于赞美酒的诗句
李白,字太白,号“诗仙”,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一位酷爱饮酒的风流才子。
他的许多诗句都洋溢着对酒的热爱和赞美,通过酒来表达他的豪放不羁和诗性浪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花丛中独自饮酒的情景,表达了他在孤独中的洒脱和自娱自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这句诗强调了在人生得意时应该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酒杯空对着月亮。
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酒的赞美。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这句诗指出古代的圣贤大多是寂寞的,只有饮酒的人才能留下名声。
它表达了诗人对饮酒者的钦佩和对酒的崇敬。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三首·其一》
这句诗描绘了金樽中的清酒和玉盘上的珍馐,强调了酒的珍贵和美好。
这些诗句通过对酒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李白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李白的思想要点总结
李白的思想要点总结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开阔奔放、意境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李白的思想思想内容丰富、多样化,涵盖了诗歌创作、人生哲理、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李白思想的一些要点总结:一、诗歌创作:1. 尚歌颂放:李白注重以歌颂人生、表达自由、豪放的精神为创作主旨。
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体感情和审美情趣为主,提倡奔放豪迈、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
2. 自然与抒情并重:李白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景色,他热爱大自然,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抒情方式。
3. 明快豪放的语言风格:李白语言流畅自然,用词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豪放洒脱的气质。
二、人生哲理:1. 人生短暂:李白强调人生短暂,常常表达“人生如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等观点,倡导珍惜时光、积极向上。
2. 爱酒爱乐:李白主张饮酒作乐,将酒、诗、歌、礼乐等统一起来,将酒看作生活的仪式和欢乐的来源,提倡纵情欢乐。
3. 追求个性自由:李白崇尚自由奔放的个性,提倡独立思考、勇于追求个人价值。
三、政治观点:1. 反对专制主义:李白生活在唐代初盛中衰的时期,对于集权专制、不顾民生的统治者持有批判态度。
他的一些诗作批评了玄宗朝的腐败政权。
2. 同情百姓疾苦:李白的一些作品中揭示了百姓的贫困和疾苦,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持有同情态度。
3. 弘扬个人主义:李白崇尚个人独立、自担风云的精神,反对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四、社会观点:1. 才子佳人情结:李白的作品中经常描写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和浪漫的人生态度,强调纯真、忠诚和美好的爱情。
2. 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李白的诗作中也记录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他通过歌颂这些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爱国情怀:李白深爱他的祖国,他的一些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国家荣誉和国家统一的期望。
总结:李白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人生哲理、政治观点和社会观点等方面。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25岁之前。
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
”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
41岁之前。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
42-44。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
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
45——55岁。
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
)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
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
56——62岁。
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
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
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
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
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
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
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
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
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
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马成龙B12020113电子科学与技术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摘要借酒抒情也成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中国唐代诗人的“诗酒情结”,在醉境中忘怀世俗的荣辱得失,感悟生命的意义是历久弥浓,经久难衰。
诗与洒的相映生辉,相映成趣,不仅形成追求与自然造化同一的人生境界,从而从心灵上超越人生,实现了绚烂的文明景观.而且这种传统的诗酒文化将绚烂千年,魅力自我的人生价值永存。
关键字杜甫李白杜牧团聚饯行犒飨独饮引言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
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
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
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正文白日放歌须纵酒提到杜甫,不能不提的一个词语就是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样一个理应忧思满腹的诗人,却也“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半生穷愁潦倒,历尽坎坷,看尽世道,诗中惊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到后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连这点浊酒也喝不上,茅屋还被秋风所破,可他仍在那里“语不惊人死不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在旅途中闻听到官军收蓟北时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高兴得要发狂,为了表达这种心情,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多么形象。
“纵酒”中的“纵”字特别传神、贴切,符合此时的狂态。
杜甫还写了《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走近李白
1、走近李白在一个书声琅琅的清晨,一袭白衣,风度翩翩的李白走近了;在一个月满西楼的夜晚,衣带渐宽,憔悴瘦弱的走近了李白。
初识李白,是那首响彻千古的思乡之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情系千载,从此,与李白有了解不开的情结。
在六朝金粉、隋代笙歌汇聚而成的大唐盛世,李白是一个神话。
他胸怀大志,脚踏长安,在天子脚下写下了属于他的传奇。
“酒人愁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化作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好一个桀骜不训的李白!“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你无奈地书写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唐宫廷艳曲。
终于有一天,火山喷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不得开心颜。
”你又甩袖而去,散发弄舟,留下了一个亘古流传的神话。
李白一直是心中的偶像,它的不屈权贵、敢于直谏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何止英雄千千万!浅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者有之,高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者有之,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者有之……华夏民族,有着数不清的英雄豪杰!也许有人会说,李白不会舞枪弄刀,不能血染疆场,凭什么能让你景仰崇拜呢?历史不会忘记:在大唐那个太平时代里,在盛世那个逢迎年月中,像李白一样天子面前一脸正气权贵面前一腔蔑视的人能有几个?“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像李白一样在朋友落难之时倾全力相助的人能有几个?“仰天大笑出门去,辈岂是蓬蒿人”像李白一样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仍豪气不减的人又能有几个?历史告诉们:很少,少得屈指可数。
在虚度光阴的时候,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意志消沉的时候,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天生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的诗句永远吸引着,李白的思想永远激励着。
在每一个花开花落,每一个阴晴圆缺,都会想起李白,走进李白的世界。
李白是“诗仙”,也是旷世名人。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
古来圣贤皆寂寞: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孤独寂寞——自沉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孤独寂寞——感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孤独寂寞——旷达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 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 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 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梦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 姥吟留别》 邀月: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谪仙人的洒脱、飘逸、豪迈、不羁
英雄主义者的积极、乐观、自信
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个性 的统一
明月:洁白、纯净、飘逸、美好 孤独寂寞——出世的洒脱
三:解读人格—走进李白灵魂深处
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玉壶吟》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天宝初年入京供奉翰林。
天宝三、四年间被排挤出京。 天宝三年创作此诗。
通过本诗透视出李白怎样的人格? 高标出世的洒脱 不同流俗的高洁
月下独酌,慷慨的高歌,
激情的狂舞
二、品读情感
有人说:诗人展现了由独而不独而独再而 不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 你能从诗句中读出来吗?
月下独酌,寂寞孤单,可李白毕竟是谪仙人,他是如何化解的?
花间月下——孤独 以乐景写悲情
同交欢—各分散 以闹写静 以群写独
反衬手法使孤独寂寞更加浓郁、难以排解, 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孤独、寂寞之情。
望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呼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古郎月行》 寄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赏析李白《将进酒》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一】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的诗酒情结
仲伟玉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一生中与“酒”相伴,创作了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歌,他的诗与酒往往是一体的,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的诗歌始终洋溢着一种浓郁的酒香。
一句“与尔同消万古愁”,痴迷了几代豪杰,“举杯邀明月”的意境,醉了整个世界。
李白一生爱酒,就如热爱诗歌一样。
他的诗词沁满酒的浓香,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又如《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以上李白的诗歌中,都溢满、荡漾着酒的醇香。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李白被后世尊为诗仙,而此《将进酒》一诗,则是太白借酒消愁、以酒抒愤的名作!
此诗成于太白被赐金放还长安之后,仕途中的伟大抱负无法施展,诗人只能借酒消愁。
在这愁苦的意境中,诗人却从反面述说忧愁使人衰老,以黄河水之流逝联想时光蹉跎,而后,“人生得意须尽欢”,豪放的诗句表现了对权贵的不屑。
依稀仿佛,还能看到太白轻蔑的笑。
“古来圣贤皆寂寞”,又有一种哀愁。
无言,却愈加悲伤。
特别是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任情倾泻,真可谓“天然去雕饰”,酒这时已经不是单纯的酒已经成了一种象征。
李白诗歌中在写酒时都在言志或写壮志难酬后的悲慨、消沉、失落、苦恼,都是诗人那一颗积极愤世之心的具体体现。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是何等自在逍遥,李白的诗似一壶壶醇厚芳香的佳酿,多么沁人心脾啊!李白借酒抒发自己的旷放豪情,表明对不合理的社会人生的藐视。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何等洒脱!李白用酒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激烈壮怀、难平孤偾,发泄自己的郁勃不平之气和抑不住的万千悲慨。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何等悲怆!李白借酒展示自己裘马轻狂的青年时代,描述自己恣意行乐的放诞生活。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何等痛快!李白借酒向青天发问、对明月相邀,在对宇宙的遐想中探求人生哲理,在醉意朦胧中显露自己飘逸浪漫、孤高出尘的形象。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且停杯一问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等潇洒!李白借酒抛却尘世的一切琐屑和得失,忘情于山水,寄心于明月。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何等的逍遥和洒脱! 在“一杯复一杯”中,在半醉半醒之间,李白笑傲度过一生,但毕竟是“举杯销愁愁更愁”。
酒和诗、花和月、山和水,郁结与旷放、失意与孤傲构成了整个李白。
酒,是李白人生中除诗歌外的又一大人生支柱,他爱诗成性,爱酒至狂,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
他的诗多半是以酒助兴,由兴而发,如果少了酒这个东西,我想中国古代文坛不会这么兴旺,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好诗为后人所传诵。
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
他一生用酒当墨,用心作笔,写下了许多
令人心惊和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在诗坛上成为一件又一件亮丽的瑰宝。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但为国立功的理想和不满黑暗现实的秉性,又构成了他特有的“诗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