溅射技术及其发展的历程

合集下载

溅射工艺技术

溅射工艺技术

溅射工艺技术溅射工艺技术(sputtering technology)是一种常用的薄膜沉积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离子轰击的方式将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溅射”到基板上,形成一层薄膜。

溅射工艺技术具有高成膜速率、材料利用率高、膜层均匀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

溅射工艺技术的主要设备包括溅射源、真空系统、控制系统等。

其中,溅射源是实现薄膜溅射的核心部件。

溅射源由靶材与阳极构成,在高真空环境中,通过外加直流或射频功率使靶材电离,离子束将溅射靶材的原子或分子带向基板。

溅射源的结构和材料对沉积薄膜的性质有很大影响,不同材料的靶材可以实现对不同材料的薄膜溅射。

溅射工艺技术主要有直流溅射和射频溅射两种形式。

直流溅射是利用直流电源提供电离所需的电压和电流,实现靶材表面的离子轰击;射频溅射则是利用射频电源提供高频电压和电流,使靶材表面的电子在高频场的作用下电离。

射频溅射由于电离效率高,成膜速率更快,因此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溅射工艺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光学薄膜的制备。

通过控制溅射过程中参数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多层或复合膜,用于制备反射膜、透明导电膜等光学器件。

其次,溅射工艺技术在电子器件领域也有重要应用,如制备集成电路中的金属互连、磁存储介质等。

另外,溅射工艺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的涂层制备。

溅射工艺技术在薄膜制备中具有许多优势。

一方面,溅射工艺技术可以制备多种材料的薄膜,包括金属、合金、氧化物等;另一方面,溅射工艺技术的成膜速率较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备较厚的薄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溅射工艺技术制备的薄膜较为均匀,具有较好的附着力和致密性。

然而,溅射工艺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溅射工艺技术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包括加热控制、真空度维持等;其次,溅射工艺技术中的离子轰击会导致靶材的加热和烧蚀,影响溅射过程的稳定性和靶材的寿命;此外,溅射工艺技术在制备复杂结构薄膜时存在工艺调控的难度。

关于磁控溅射发展历程的综述

关于磁控溅射发展历程的综述

磁控溅射1852年,格洛夫(grove)发现阴极溅射现象,自此以后溅射技术就开始建立起来了!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制取薄膜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的溅射技术刚刚起步,其溅射的沉积率很低,而且溅射的压强基本上在1pa以上,因此溅射镀膜技术一度在产业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196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和西屋电气公司采用长度为10米的连续溅射镀膜装置。

1974年,j.chapin发现了平衡磁控溅射。

这些新兴发展起来的技术使得高速、低温溅射成为现实,磁控溅射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了,如今它已经成为在工业上进行广泛的沉积覆层的重要技术,磁控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包括制造硬的、抗磨损的、低摩擦的、抗腐蚀的、装潢的以及光电学薄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磁控溅射的发展历程:溅射沉积是在真空环境下,利用等离子体中的荷能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上的原子或离子被轰击出来,被轰击出的粒子沉积在基体表面生长成薄膜。

溅射沉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创新应用,现在归结如下:(1)二级溅射:二级溅射是所有溅射沉积技术的基础,它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工艺重复性好主要应用于沉积原理的研究,由于该方法要求工作气压高(>1pa)、基体温升高和沉积速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它在生产中的应用。

(2)传统磁控溅射(也叫平衡磁控溅射):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克服了二级溅射沉积速率低的缺点,使溅射镀膜技术在工业应用上具有了与蒸发镀膜相抗衡的能力。

但是平衡磁控溅射镀膜同样也有缺点,它的缺点在于其对二次电子的控制过于严密,使等离子体被限制在阴极靶附近,不利于大面积镀膜。

(3)非平衡磁控溅射:B.Window在1985年开发出了“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它克服了平衡磁控溅射技术的缺陷,适用于大面积镀膜。

并且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在非平衡磁控溅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闭合非平衡系统(CFUBMS),采用多个靶以及非平衡结构构成的闭合磁场可以对电子进行有效地约束,使整个真空室的等离子体密度得以提高。

溅射技术及其发展的历程

溅射技术及其发展的历程

溅射技术及其发展的历程1842年格洛夫(Grove)在实验室中发现了阴极溅射现象。

他在研究电子管阴极腐蚀问题时,发现阴极材料迁移到真空管壁上来了。

但是,真正应用于研究的溅射设备到1877年才初露端倪。

迄后70年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对溅射机理的认同长期处于模糊不请状态,所以,在1950年之前有关溅射薄膜特性的技术资料,多数是不可*的。

19世纪中期,只是在化学活性极强的材料、贵金属材料、介质材料和难熔金属材料的薄膜制备工艺中,采用溅射技术。

1970年后出现了磁控溅射技术,1975年前后商品化的磁控溅射设备供应于世,大大地扩展了溅射技术应用的领域。

到了80年代,溅射技术才从实验室应用技术真正地进入工业化大量生产的应用领域。

最近15年来,进一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溅射技术,几乎到了目不暇接的程度。

在21世纪来临的时刻,回顾一下溅射技术发展的历程,寻找其中某些规律性的思路,看来是有一定意义的。

1.最初溅射技术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围绕着提高辉光等离子体的离化率,增强离化的措施包括:[1]热电子发射增强—由原始的二极溅射演变出三极溅射。

三极溅射应用的实际效果对离化率增强的幅度并不大,但是对溅射过程中,特别是在反应溅射过程中,工艺的可控性有明显地改善。

[2]电子束或电子弧柱增强—演变出四极溅射。

Balzers一直抓住这条线,形成有其特色的产品系列,最近几年推出在中心设置一个强流热电子弧柱,配合上下两个调制线圈,再加上8对孪生靶,组合成新型纳米涂层工具镀膜机。

是一个典型实例。

[3]磁控管模式的增强溅射—磁控溅射。

利用磁控管的原理,将等离子体中原来分散的电子约束在特定的轨道内运转,局部强化电离,导致靶材表面局部强化的溅射效果。

号称为“高速、低温”溅射技术。

磁控溅射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除了效果明显之外,结构不复杂是一个重要的因数,大面积的溅射镀膜工艺得到推广。

应该看到,靶面溅射不均匀导致靶材利用率低是其固有的缺点。

[4]最近有人推出离子束增强溅射模式。

磁 控 溅 射 简 介

磁 控 溅 射 简 介

溅射示意图
溅射后的现象
二次电子 基本离子 背散射颗粒 气体解吸
溅射颗粒
非晶层
化合物形成 冲撞链 震动波 点缺陷 热链 1kev的离子能量下,溅射出的中性粒子,二次电子和二次离子之比约为1000:10: 1kev的离子能量下,溅射出的中性粒子,二次电子和二次离子之比约为1000:10:1 的离子能量下 1000 注入原子
磁控溅射简介
许 健
引言
1842年格洛夫(Grove) 1842年格洛夫(Grove)在实验室中发现了阴 年格洛夫 极溅射现象。迄后70年中, 70年中 极溅射现象。迄后70年中,由于实验条件的 限制, 限制,对溅射机理的认同长期处于模糊不清 状态。1970年后出现了磁控溅射技术 年后出现了磁控溅射技术。 状态。1970年后出现了磁控溅射技术。最近 15年来 进一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溅射技术, 年来, 15年来,进一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溅射技术, 使得磁控溅射技术从实验室应用技术真正地 进入工业化大量生产的应用领域。 进入工业化大量生产的应用领域。
磁控溅射靶表面的磁场和电子运动的轨迹
磁控溅射-工作示意图
基体 镀 层 从目标中喷出的表面原 子 电场
磁场 向目标运动的加速氩离 子 磁控溅射阴极 靶 磁极
磁控溅射-工作示意图
磁控溅射装置实物图
磁控溅射装置实物图
磁控溅射装置示意图
真空控制系统 溅射系统 --真空控制系统
气体流出阀
plug-in boards valve 机械泵 分子泵 充气阀
磁控溅射靶表面的磁场和电子运动的轨迹基体电场磁场磁极磁控溅射阴极磁控溅射工作示意图磁控溅射工作示意图真空控制系统真空控制系统机械泵机械泵分子泵分子泵气体流出阀气体流出阀pluginboardsvalve充气阀充气阀混合真空计混合真空计真空腔内压强真空腔内压强物质流量控制计物质流量控制计气体溅射流量气体溅射流量基板温度基板温度最大电压最大电压温度温度电流电流电压电压cds9999直径为76mm厚度为32mm

溅射

溅射

溅射(sputtering)是PVD(物理气相沉积)薄膜制备技术的一种,主要分为四大类:直流溅射、交流溅射、反应溅射和磁控溅射。

原理如图:原理:用带电粒子轰击靶材,加速的离子轰击固体表面时,发生表面原子碰撞并发生能量和动量的转移,使靶材原子从表面逸出并淀积在衬底材料上的过程。

以荷能粒子(常用气体正离子)轰击某种材料的靶面,而使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从中逸出的现象,同时由于溅射过程含有动量的转换,所以溅射出的粒子是有方向性的。

方法:溅射薄膜通常是在惰性气体(如氩)的等离子体中制取。

特点:采用溅射工艺具有基体温度低,薄膜质纯,组织均匀密实,牢固性和重现性好等优点以一定能量的粒子(离子或中性原子、分子)轰击固体表面,使固体近表面的原子或分子获得足够大的能量而最终逸出固体表面的工艺。

溅射只能在一定的真空状态下进行。

溅射用的轰击粒子通常是带正电荷的惰性气体离子,用得最多的是氩离子。

氩电离后,氩离子在电场加速下获得动能轰击靶极。

当氩离子能量低于5电子伏时,仅对靶极最外表层产生作用,主要使靶极表面原来吸附的杂质脱附。

当氩离子能量达到靶极原子的结合能(约为靶极材料的升华热)时,引起靶极表面的原子迁移,产生表面损伤。

轰击粒子的能量超过靶极材料升华热的四倍时,原子被推出晶格位置成为汽相逸出而产生溅射。

对于大多数金属,溅射阈能约为10~25电子伏。

溅射产额,即单位入射离子轰击靶极溅出原子的平均数,与入射离子的能量有关。

在阈能附近溅射,产额只有10-5~10-4个原子/离子,随着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加,溅射产额按指数上升。

当离子能量为103~104电子伏时,溅射产额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大值;能量超过104电子伏时,由于出现明显的离子注入现象而导致溅射产额下降。

溅射产额还与靶极材料、原子结合能、晶格结构和晶体取向等有关。

一般说来,单金属的溅射产额高于它的合金;在绝缘材料中,非晶体溅射产额最高,单晶其次,复合晶体最低。

用途:利用它可使他种基体材料表面获得金属、合金或电介质薄膜。

真空溅射技术

真空溅射技术

《真空溅射技术》第一章溅射技术所谓“溅射”就是用荷能粒子(通常用气体正离子)轰击物体,从而引起物体表面原子从母体中逸出的现象。

1842年Grove(格洛夫)在实验室中发现了这种现象。

187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及西屋电气公司首先开始应用溅射原理制备薄膜。

1966年美国国际商用电子计算机公司应用高频溅射技术制成了绝缘膜。

1970年磁控溅射技术及其装置出现,它以“高速”、“低温”两大特点使薄膜工艺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但满足薄膜工艺越来越复杂的要求,而且促进了新工艺的发展。

我国在1980年前后,许多单位竞先发展磁控溅射技术。

目前在磁控溅射装置和相应的薄膜工艺研究上也已出现了工业性生产的局面。

第一节溅射理论及其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溅射理论被荷能粒子轰击的靶材处于负电位,所以一般称这种溅射为阴极溅射。

关于阴极溅射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如下三种。

蒸发论认为溅射是由气体正离子轰击阴极靶,使靶表面受轰击的部位局部产生高温区,靶材达到蒸发温度而产生蒸发。

碰撞论认为溅射现象是弹性碰撞的直接结果。

轰击离子能量不足,不能发生溅射;轰击离子能量过高,会发生离子注入现象。

混合论认为溅射是热蒸发论和碰撞论的综合过程。

当前倾向于混合论。

u辉光放电u直流辉光放电在压力为102-10-1Pa的容器内,在两个电极间加上直流电压后所发生的放电过程如图:电压小时,由宇宙射线或空间残留的少量离子和电子的存在只有很小的电流。

增加电压,带电粒子能量增加,碰撞中性气体原子,产生更多带电粒子,电流随之平稳增加,进入“汤森放电区”。

电流增加到一定程度,发生“雪崩”现象,离子轰击阴极,释放二次电子,二次电子与中性气体原子碰撞,产生更多离子,这些离子再轰击阴极,又产生更多的二次电子,如此循环,当产生的电子数正好产生足够多离子,这些离子能够再生出同样数量的电子时,进入自持状态,气体开始起辉,电压降低,电流突然升高,此为“正常辉光放电区”。

放电自动调整阴极轰击面积,最初轰击是不均匀的,随着电源功率增大,轰击面积增大,直到阴极面上电流密度几乎均匀为止。

溅射镀膜进展

溅射镀膜进展

证,厚度均匀性得到改善 。 本文表明转动式磁控溅射是一种最经济的和效果 良好的工艺。 平面磁控溅射镀膜工艺中 的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采用旋转筒式技术可以予以克服 。 采用 旋转筒式磁控镀膜工艺的主要 优点有三 :可制成多种镀膜、充分利用原材料 、 可使粉末密度提高两倍,从而提高了溅射速 度并可制成复杂结构 。 . 转动式溅射靶 随着市场对磁控溅射真空镀膜的兴趣增长, 制造靶材业因而扩展 。 由于热喷涂技术 的适 应性强 ,成为制造溅射靶的首选工艺。有三个参数直接影响着制造商 的总成本: ( )材料成分:掺杂材料可 以是化学配 比成分,也可 以是非化学配 比成分,不受相图 1 制约 , 因而操作者可开发出传统靶材铸造工艺无法制成的特种镀膜 。 热喷涂无需考虑溶解度 的限制 。喷涂前只需备好适 当比例 的简单混合物即可制出两种材料制成的混合靶材 。 ( )材料广泛性:几乎所有原料均可用于喷涂,不管是低熔 点金属还是高熔点陶瓷。 2 ( )靶材灵活性 :耐用靶材 ( 3 犬骨形)使材料两端 的厚度增大 ,结果使材料利用率提 高,多种材料均可使用 ,而且可制 出不同长度的靶,最长可达 3 0m。 8c 利用先进 的筒式靶管可制 出 S O 、T 2 i2 n 2 i 、SO 以及 ¥3 4 O i 等多种常用薄膜或多层年 第 1 07 期
溅射镀膜进 展
磁控溅射是在玻璃上沉积薄膜 的一种真空镀膜技术 。自2 世纪 6 年代末发 明以来, 0 0 溅 射电极经历了一系列演变 。 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是旋转筒式磁控管及先进旋转筒式溅射靶 的使 用。这两项并行进展使镀膜效率大为提高,同时使成本显著降低,与此 同时镀膜质量获得保
面广,但是因其平面结构而带来若干局限。 旋转筒状 II 靶克服了平面陶瓷 II 靶的局 限性,其优点包括: 1 o 1 o ①更大的有效靶源量、 靶材利用率高,因而降低了停机 时间; ②提高了反应沉积过程的 稳定性:③改善了靶冷却技术,从而提高 了功率密度和沉积速率 ; ④先期现场测试表明,在 靶利用率提高一倍的同时,业主总成本减少了每平米 4%以上 。 0 三种磁效应 对磁场加 以控制很关键,因为它影响溅射镀膜 的三个主要特性:厚度均匀性、 高沉积速 率和靶材利用最大化 。 市场对厚度均匀性提出苛刻的要求 。 3 在 m宽的底板上, 厚度误差不得超过几个百分点。 磁场强度是仅次于气体调节的另一个监控手段 ,用 以确保镀膜均匀性达到要求 。 溅射靶表面处的磁场应仔细监控 以期满足高沉积速度、 理想厚度均匀性和尽可能节约原 材料三项综合指标 。 为满 足三项技术指标 ,比利 时贝卡 尔特 公司采用了一种可调 节磁汇流条 ( dmt l Ag ae b MantB r,这是专为大面积转动式筒形磁控管溅射装置而设计的。连同以前在磁学与力 g e a) 学方面的改进 , 整个磁条形成一个装于水导管之上的极靴上的磁铁组合件 。 该磁条是自动的、

第3章 溅射法

第3章  溅射法

主要溅射法:直流溅射、射频溅射、磁控溅射、反应溅射、
离子束溅射
精选版课件ppt
25
1 直流溅射
直流溅射又称阴极溅射或二极溅
射,适用于导电性较好的各类合金
薄膜。
(1)直流溅射设备(如右图)
(2)直流溅射的基本原理:
在对系统抽真空后,充入一定
压力的惰性气体,如氩气。在正负
电极间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电极间
精选版课件ppt
5
3.2 气体放电现象
在讨论气体放电现象之前,我 们先考思一下直流电场作用下物质 的溅射现象。如图所示真空系统, 在对系统抽真空后,充入一定压力 的惰性气体,如氩气。在正负电极 间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电极间的气 体原子将被大量电离,产生氩离子 和可以独立运动的电子,电子在电 场作用下飞向阳极,氩离子则在电 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材料, 高速撞击靶材料,使大量的靶材料 表面原子获得相当高的能量而脱离 靶材料的束缚飞向衬底。
到应有的发展。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溅射工艺才得
到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精选版课件ppt
3
•到了1960年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对溅射现象的研究,其原 因是它不仅与带电粒子同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各种物理过程 直接相关,而且它具有重要的应用,如核聚变反应堆的器壁 保护、表面分析技术及薄膜制备等都涉及到溅射现象。
精选版课件ppt
10
精选版课件ppt
11
溅射的基本原理
• 溅射:是利用气体辉光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荷能粒子 (正离子)轰击固体表面,当表面原子获得足够大的 动能而脱离固体表面,从而产生表面原子的溅射,把 物质从源材料移向衬底,实现薄膜的沉积。
溅射是轰击粒子与靶原子之间能量和动量传递的结果。

溅射镀膜的概念

溅射镀膜的概念

溅射镀膜的概念
溅射镀膜(Sputtering)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用于制备薄膜材料。

其原理是在真空室中,通过在靶材上施加高能粒子(如离子)束,使得靶材表面的原子被击出并沉积在基底上,形成薄膜。

在溅射镀膜过程中,靶材被称为源材料,其可以是单一元素或化合物。

当源材料暴露在高能粒子束中时,表面原子受到撞击而被剥离,并沉积在基底上。

这些被击出的原子在真空室中以粒子形式传输,并经过辊筒冷却、偏转等步骤,最终沉积在基底上。

通过控制沉积参数,如气体和施加的电场强度等,可以调节膜层的性质和厚度。

溅射镀膜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半导体产业中用于制备金属薄膜、光学薄膜和磁性薄膜等。

薄膜的制备过程中可以对沉积条件进行调控,以获得特定的薄膜性质,例如调节薄膜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厚度和粗糙度等。

溅射镀膜技术具有高质量、均匀性好、沉积速率可调节等优点,因此在微电子、光电子、传感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

第46卷第2期2009年3月真空VACUUMVol.46,No.2Mar.2009收稿日期:2008-09-03作者简介:余东海(1978-),男,广东省广州市人,博士生联系人:王成勇,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5045);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1109)。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余东海,王成勇,成晓玲,宋月贤(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磁控溅射由于其显著的优点应用日趋广泛,成为工业镀膜生产中最主要的技术之一,相应的溅射技术与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非平衡磁控溅射改善了沉积室内等离子体的分布,提高了膜层质量;中频和脉冲磁控溅射可有效避免反应溅射时的迟滞现象,消除靶中毒和打弧问题,提高制备化合物薄膜的稳定性和沉积速率;改进的磁控溅射靶的设计可获得较高的靶材利用率;高速溅射和自溅射为溅射镀膜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镀膜技术;磁控溅射;磁控溅射靶中图分类号:TB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322(2009)02-0019-07Recent development of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esYU Dong-hai,WANG Cheng-yong,CHENG Xiao-ling,SONG Yue-xian(Guangdong Universil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es have been widely appleed to thin film deposition nowadays in various industrialfields due to its outstanding advantages,and the technology itself is progressing further.The unbalanced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s can improve the plasma distribution in deposition chamber to make film quality better.The medium -frequency and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 proceses can efficiently avoid the hysteresis during reactive sputtering to eliminate target poisoning and arcing,thus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depositing rate in preparing thin compound films.Higher utilization of target can be obtained by improved target design,and the high -speed sputtering and self -sputtering provide a new field of applications in magnetron sputtering coating processes.Key words:coating technology;magnetron sputtering;magnetron sputtering target溅射镀膜的原理[1]是稀薄气体在异常辉光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对阴极靶材表面进行轰击,把靶材表面的分子、原子、离子及电子等溅射出来,被溅射出来的粒子带有一定的动能,沿一定的方向射向基体表面,在基体表面形成镀层。

溅射工艺原理

溅射工艺原理

溅射工艺原理
溅射工艺是利用电弧或电子束等能量源,将靶材表面的原子或离子击出并沉积在基材上的一种表面处理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子束或电弧等能量源加热靶材,使其表面的原子或离子被击出,经过平行于基材表面的方向传输后,沉积在基材上形成薄膜。

具体来说,溅射工艺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靶材击出:在电弧或电子束的作用下,靶材表面的原子或离子被击出并向基材方向运动。

2.沉积:被击出的原子或离子通过惯性运动,沿着靶材到基材的直线方向运动,并在基材表面形成薄膜。

3.成膜速率:膜厚是由沉积速率控制的,溅射过程中,原子或离子的沉积速率取决于靶材到基材的距离、靶材表面的吸附和反弹等多种因素。

4.光学性质:溅射薄膜的光学性质与沉积材料和沉积条件有关,可以通过调整沉积条件来控制薄膜的光学性质。

5.多层薄膜:通过在溅射过程中改变靶材的种类或沉积条件,可以制备多层薄膜,实现更复杂的功能结构。

3薄膜制备技术(PVD)(溅射)解析

3薄膜制备技术(PVD)(溅射)解析

下图是在45kV加速电压条件下各种入射离子轰击Ag、Cu、Ta表面时得到的 溅射产额随离子的原子序数的变化。易知,重离子惰性气体作为入射离子 时的溅射产额明显高于轻离子。但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多数情况下均 采用Ar离子作为薄膜溅射沉积时的入射离子。
c、离子入射角度对溅射产额的影响
随着离子入射方向与靶面法线间夹 角θ的增加,溅射产额先呈现 1/cosθ 规律的增加,即倾斜入射 有利于提高溅射产额。0-60度左右 单调增加,当入射角θ接近70-80 度角时,达到最高,入射角再增加, 产额迅速下降。离子入射角对溅射 产额的影响如图。
(2) 各种物质都有自已的溅射阀值,大部分金属的溅射阀值在 10~40eV,只有当入射离子的能量超过这个阀值,才会实现对该物质 表面原子的溅射。物质的溅射阀值与它的升华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b、入射离子种类和被溅射物质种类
下图是在加速电压为400V、Ar离子入射的情况下,各种物质的溅射产额的 变化情况。易知,溅射产额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气体放电现象 气体放电是离子溅射过程的基础,下面简单讨论一下 气体放电过程。 开始:电极间无电流通过,气体原子多处于中性,只有 少量的电离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运动,形成极微弱的 电流。随电压升高,电离粒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则电流 随电压而上升,当粒子的速度达饱和时,电流也达到一 个饱和值,不再增加(见第一个垂线段); 汤生放电:电压继续升高,离子与阴极靶材料之间、电 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繁起来,同时外电路使电子 和离子的能量也增加了。离子撞击阴极产生二次电子, 参与气体分子碰撞,并使气体分子继续电离,产生新的 离子和电子。这时,放电电流迅速增加,但电压变化不 大,这一放电阶段称为汤生放电。 电晕放电:汤生放电的后期称为电晕放电,此时电场强度 较高的电极尖端出现一些跳跃的电晕光斑。

第三章 溅射镀膜

第三章 溅射镀膜

放电过程 :一般射频频率达到5~30MHz范围,就可产生射频放电。 此时外加电压的变化周期很短,而且小于电离和消电离所需的时间。
对等离子体,其浓度来不及变化; 对离子,质量大,来不及进行有效移动,可近似认为不动。正离子 在空间不动,形成更强的正空间电荷,对放电起增强作用。 对电子,质量小,容易在电场作用下在射频场内来回振荡。经过放 电空间的路程较长,因此能增加与气体分子的碰撞几率,使电离能力显 著提高,降低击穿电压和工作电压。
正好有其他物体存在,就会对阴极造成阴影,影响放电的均匀性。 (3)阴极附近的其他物体可能受到离子的轰击而产生其他杂质混入沉积
的薄膜中。无关零件应远离阴极和沉积区。
直流辉光放电区域的划分
辉光放电是气体的自持放电过程 (1)阿斯顿暗区:从阴极表面发出的电子,刚从阴极跑出,能量较低,不 足以使气体原子激发或者电离。 (2)阴极辉光区:电子加速到能量足够引起气体原子激发,然后激发态的 气体原子衰变和进入此区域的离子复合产生辉光。
15
(6)正离子柱:少数电子逐渐加速,并在空间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电 离。因为电子数量少,产生的正离子不多,形成正离子与电子密度相等的 区域,类似于一个良导体,成为等离子体。 阴阳极的电位降主要发生在负辉区之前。维持辉光放电的电离大部 分在阴极暗区。这是PVD、CVD等薄膜沉积所用的气体放电中,我们最感 兴趣的两个区域。 辉光放电的产生条件: (1)放电开始前,放电间隙中电场是均匀的或不均匀性不大; (2)放电主要靠阴极发射电子的过程来维持; (3)放电气压P一般需要保持在4~102Pa范围内。太高,可能出现弧光 放电,太低可能不能产生放电现象。 (4)辉光放电电流密度一般为10-1~102mA/cm2,而电压为300~5000V, 属于高电压、小电流密度放电。

磁控溅射技术及其发展_李芬

磁控溅射技术及其发展_李芬

: , , A b s t r a c t M a n e t r o n s u t t e r i n c o u l d b e u s e d i n d e o s i t i o n o f h a r d w e a r r e s i s t a n t c o a t i n s l o w f r i c - - g p g p g , , , , , t i o n c o a t i n sc o r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t c o a t i n ss u e r c o n d u c t i n c o a t i n s m a n e t i c c o a t i n so t i c a l c o a t i n s g g p g g g g p g a n d c o a t i n s w i t h o t h e r s e c i a l f u n c t i o n s .M a n e t r o n s u t t e r i n h a s b e c o m e w i d e l u s e d t o f a b r i c a t e t h i n g p g p g y , f i l m i n i n d u s t r .T h e r i n c i l e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m a n e t r o n s u t t e r i n t e c h n o l o a s w e l l a s t h g p e y p p g g y d e v e l o m e n t h i s t o r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m e n t t r e n d s o f m a n e t r o n s u t t e r i n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h i s a e r . p y p g p g p p : , , , K e w o r d s T h i n f i l m f a b r i c a t i o n M a n e t r o n s u t t e r i n B a l a n c e d m a n e t r o n s u t t e r i n U n b a l a n c e d g p g g p g y s u t t e r i n m a n e t r o n p g g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_马景灵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_马景灵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_马景灵溅射镀膜过程主要是将欲沉积成薄膜的材料制成靶材,固定在溅射沉积系统的阴极上,待沉积薄膜的基片放在正对靶面的阳极上。

溅射系统抽至高真空后充入氩气等,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加几千伏的高压,阴阳极之间会产生低压辉光放电。

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中,氩气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与靶材表面碰撞,受碰撞而从靶材表面溅射出的靶材原子称为溅射原子,溅射原子的能量一般在一至几十电子伏范围,溅射原子在基片表面沉积而后成膜。

溅射镀膜就是利用低气压辉光放电产生的氩气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高速轰击阴极靶材,把靶材中的原子或分子等粒子溅射出而沉积到基片或者工件表面,形成所需的薄膜层。

但是溅射镀膜过程中溅射出的粒子的能量很低,导致成膜速率不高。

磁控溅射技术是为了提高成膜速率在溅射镀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靶材表面建立与电场正交的磁场,氩气电离率从0.3%~0.5%提高到了5%~6%,这样就解决了溅射镀膜沉积速率低的问题,是目前工业上精密镀膜的主要方法之一[1]。

可制备成磁控溅射阴极靶材的原料很广,几乎所有金属、合金以及陶瓷材料都可以制备成靶材。

磁控溅射镀膜在相互垂直的磁场和电场的双重作用下,沉积速度快,膜层致密且与基片附着性好,非常适合于大批量且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

1磁控溅射的工艺流程在磁控溅射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对薄膜性能影响很大,主要工艺流程如下[2]:(1)基片清洗,主要是用异丙醇蒸汽清洗,随后用乙醇、丙酮浸泡基片后快速烘干,以去除表面油污;(2)抽真空,真空须控制在2×104Pa以上,以保证薄膜的纯度;(3)加热,为了除去基片表面水分,提高膜与基片的结合力,需要对基片进行加热,温度一般选择在150℃~200℃之间;(4)氩气分压,一般选择在0.0l~lPa范围内,以满足辉光放电的气压条件;(5)预溅射,预溅射是通过离子轰击以除去靶材表面氧化膜,以免影响薄膜质量;(6)溅射,氩气电离后形成的正离子在正交的磁场和电场的作用下,高速轰击靶材,使溅射出的靶材粒子到达基片表面沉积成膜;(7)退火,薄膜与基片的热膨胀系数有差异,结合力小,退火时薄膜与基片原子相互扩散可以有效提高粘着力。

第三章薄膜制备技术—溅射法

第三章薄膜制备技术—溅射法
分别具有一定的速率。
3.3 溅射沉积装置及工艺
一、阴极溅射装置及特性(只适用于靶材为良导体的溅射)
二次电子
气体离子 靶材离子
一、阴极溅射装置及特性
工作原理:
加上直流电压后,辉光放电开始,正离子打击靶面,靶 材表面的中性原子溅射出,这些原子沉积在衬底上形成 薄膜。 在离子轰击靶材的同时,有大量二次电子从阴极靶发射 出来,被电场加速向衬底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与气体 原子碰撞又产生更多的离子,更多的离子轰击靶材又释 放出更多的电子,从而使辉光放电达到自持。
3.2 溅射主要参数
一、溅射阈和溅射产额
溅射产额又称为溅射率或溅射 系数,表示正离子撞击阴极时, 平均每个正离子能从阴极上打 出的原子数。
与入射能量,入射离子种类, 溅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离子的入 射角度有关。
3.2 溅射主要参数
1. 入射离子能量的影响 只有入射离子能量超过一定阈值以后,才能从被溅射物
用相同能量的离子溅射不同的物质,溅射产额 也是不同的,Cu, Ag, Au产额高,而Ti, W, Mo 等产额低。
3.2 溅射主要参数
3、离子入射角度对溅射 产额的影响
入射角是指离子入射方向与 被溅射靶材表面法线之间的 夹角。 倾斜入射有利于提高产额, 但当入射角接近80℃时,产 额迅速下降。在=90时,溅 射产额为零。
F E
G
3.1 溅射基本原理
溅射理论模型:动量理论,也称为级联碰撞理论。入射 离子在进入靶材的过程中与靶材原子发生弹性碰撞,入射离 子的一部分动能会传递给靶材原子,当后者的动能超过由其 周围存在的其他靶材原子所形成的势垒时,这种原子会从晶 格阵点被碰出产生离位原子,并进一步和附近的靶材原子依 次反复碰撞,产生所谓的级联碰撞。

溅射法

溅射法

• 电弧离子镀的特点:
– 沉积速率高,高达0.1μ/min. – 沉积能量可控、具有自清洗功能;
• 通过改变基片负偏压控制沉积粒子能量 • 当偏压较大时,高能离子溅射作用大于
沉积而实现对表面的清洗;
– 可以通过控制偏压改变薄膜的生长、 膜基结合强度和薄膜应力;
– 有大颗粒、粗糙度大;
不利于精细薄膜制备、影响光洁度;
低温高速溅射
• 磁控溅射靶的基本结构:
– 永磁体磁控溅射靶:
• Nd-Fe-B永磁体 • 结构简单、经济耐用 • 铁磁性材料溅射效率低;
– 励磁磁控溅射靶:
• 励磁线圈; • 可溅射铁磁材料: • 结构相对复杂;
磁控溅射靶的构型
• 普通磁控溅射靶:
– 平面磁控溅射靶: 大面积、不受形状限制;适合流水线生产
• 电容器不能传输净电荷,等 离子体中必须存在一个补偿 电场,即自偏压保证没有净 电流输出;
4.3 磁控溅射
磁控的作用与构型:
–磁场与电场平行
• 电子沿磁力线螺旋运动; • 增加电子运动的路径; • 提高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概率 • 运动路径的增加与电子运动方
向和磁场夹角有关;
–多极磁场:
• 磁力线与电场的关系;
• 气体电离:具有一定能量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可能使气 体分子外层电子丢失形成离子;
• 气体放电:气体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电离的过程; • Townsend放电:电极两端施加直流高压而导致气体电离;
2.2 气体放电阶段
– Townsend放电:气体击穿初期,放电电压较高,且随输入功 率的增加变化很小;放电电流随输入功率的增加而增加,但 比较小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 溅射法
主要内容

溅射的名词解释

溅射的名词解释

溅射的名词解释溅射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在物体表面受到外界能量或力量作用时,部分原子或分子由固体状态转变成气体状态,并以高速射出的过程。

这种现象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电子学和光学等。

溅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能量输入、离子化、扩散和沉积。

首先,能量通过大气电离、激光或高能粒子束等方式输入到固体表面,导致表面原子或分子受到巨大的冲击力。

接下来,这些原子或分子会被离子化,失去部分电子,并形成带正电荷的粒子。

离子化之后,带正电荷的粒子开始扩散,沿着固体表面或弥散到周围空间。

在扩散的过程中,这些离子会与大气中的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它们原本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最后,这些离子会在固体表面附近的特定位置沉积下来,形成一个薄膜或涂层。

溅射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材料科学领域,溅射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复杂的功能薄膜,比如光学薄膜、防腐蚀膜和导电薄膜等。

通过调整溅射参数,如能量输入、靶材选择和工艺控制,可以得到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能的薄膜,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在纳米技术领域,溅射也被广泛应用于纳米粒子的制备。

通过溅射技术,可以制备出尺寸均一的纳米粒子,这对于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控制溅射参数和表面能量,可以调控纳米粒子的形貌、尺寸和分布,从而实现纳米材料的定向组装和功能优化。

在电子学领域,溅射技术也被广泛用于制备半导体和金属材料。

溅射沉积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薄膜和多层结构,用于制造集成电路和薄膜晶体管等微电子器件。

通过溅射控制工艺,可以实现纳米尺度下的器件组装和微结构的精确控制。

另外,溅射还在光学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溅射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光学元件,如反射镜、透镜和滤光片等。

通过溅射技术,可以调控薄膜的折射率和透过率,满足不同波长和角度的光学需求。

这为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多可能。

总之,溅射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对电子学和光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详细讨论溅射技术的原理、设备、工艺、应用领域、实际工程应用

详细讨论溅射技术的原理、设备、工艺、应用领域、实际工程应用

详细讨论溅射技术的原理、设备、工艺、应用领域、实际工程应用陈辉摘要:近年来磁控溅射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随着对具有各种新型功能的薄膜需求的增加,相应的磁控溅射技术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着重介绍了磁控溅射技术原理、特点、磁控溅射技术的发展史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薄膜制备;磁控溅射;平衡磁控溅射;非平衡磁控溅射;自溅射;溅射率前言磁控溅射技术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薄膜沉积方法,被普遍和成功地应用于许多方面,特别是在微电子、光学薄膜和材料表面处理领域中,用于薄膜沉积和表面覆盖层制备。

磁控溅射技术可制备超硬膜、耐腐蚀摩擦薄膜、超导薄膜、磁性薄膜、光学薄膜,以及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薄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薄膜沉积方法,在工业薄膜制备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1磁控溅射的原理、特点及优点1.1磁控溅射的原理磁控溅射镀膜原理是将磁控溅射靶放在真空室内,在阳极(真空室)和阴极靶(被沉积的材料)之间加上足够的直流电压,形成一定强度的静电场E,然后在真空室内充入氩气。

氩气在静电场E的作用下,电离并产生高能的氩离子Ar+和二次电子e1。

高能的Ar+在电场的作用下,以一定的加速度飞向溅射靶,并以高能量状态轰击靶的表面,使靶材表面发生溅射。

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图 1)由于磁场B的作用,一方面在阴极靶的周围,形成一个高密度的辉光等离子区,在该区域电离出大量的Ar+来轰击靶的表面,溅射出大量的金属粒子向工件表面沉积;另一方面,二次电子e1在加速飞向靶表面的同时,受到磁场B的洛伦兹力作用,以摆线和螺旋线的复合形式在靶表面作圆周运动。

当溅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靶表面的材料也就被消耗掉,形成拓宽的腐蚀环形凹状区。

1.2磁控溅射技术特点磁控溅射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是由该技术有别于其它镀膜方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特点可归纳为:可制备成靶材的各种材料均可作为薄膜材料,包括各种金属、半导体、铁磁材料,以及绝缘的氧化物、陶瓷、聚合物18~19等物质,尤其适合高熔点和低蒸汽压的材料沉积镀膜在适当条件下多元靶材共溅射方式,可沉积所需组分的混合物、化合物薄膜;在溅射的放电气中加入氧、氮或其它活性气体,可沉积形成靶材物质与气体分子的化合物薄膜;控制真空室中的气压、溅射功率,基本上可获得稳定的沉积速率,通过精确地控制溅射镀膜时间,容易获得均匀的高精度的膜厚,且重复性好;溅射粒子几乎不受重力影响,靶材与基片位置可自由安排;基片与膜的附着强度是一般蒸镀膜的10倍以上,且由于溅射粒子带有高能量,在成膜面会继续表面扩散而得到硬且致密的薄膜,同时高能量使基片只要较低的温度即可得到结晶膜;薄膜形成初期成核密度高,故可生产厚度10nm以下的极薄连续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溅射技术及其发展的历程1842年格洛夫(Grove)在实验室中发现了阴极溅射现象。

他在研究电子管阴极腐蚀问题时,发现阴极材料迁移到真空管壁上来了。

但是,真正应用于研究的溅射设备到1877年才初露端倪。

迄后70年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对溅射机理的认同长期处于模糊不请状态,所以,在1950年之前有关溅射薄膜特性的技术资料,多数是不可*的。

19世纪中期,只是在化学活性极强的材料、贵金属材料、介质材料和难熔金属材料的薄膜制备工艺中,采用溅射技术。

1970年后出现了磁控溅射技术,1975年前后商品化的磁控溅射设备供应于世,大大地扩展了溅射技术应用的领域。

到了80年代,溅射技术才从实验室应用技术真正地进入工业化大量生产的应用领域。

最近15年来,进一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溅射技术,几乎到了目不暇接的程度。

在21世纪来临的时刻,回顾一下溅射技术发展的历程,寻找其中某些规律性的思路,看来是有一定意义的。

1.最初溅射技术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围绕着提高辉光等离子体的离化率,增强离化的措施包括:[1]热电子发射增强—由原始的二极溅射演变出三极溅射。

三极溅射应用的实际效果对离化率增强的幅度并不大,但是对溅射过程中,特别是在反应溅射过程中,工艺的可控性有明显地改善。

[2]电子束或电子弧柱增强—演变出四极溅射。

Balzers一直抓住这条线,形成有其特色的产品系列,最近几年推出在中心设置一个强流热电子弧柱,配合上下两个调制线圈,再加上8对孪生靶,组合成新型纳米涂层工具镀膜机。

是一个典型实例。

[3]磁控管模式的增强溅射—磁控溅射。

利用磁控管的原理,将等离子体中原来分散的电子约束在特定的轨道内运转,局部强化电离,导致靶材表面局部强化的溅射效果。

号称为“高速、低温”溅射技术。

磁控溅射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除了效果明显之外,结构不复杂是一个重要的因数,大面积的溅射镀膜工艺得到推广。

应该看到,靶面溅射不均匀导致靶材利用率低是其固有的缺点。

[4]最近有人推出离子束增强溅射模式。

采用宽束强流离子源,配合磁场调制,与普通的二极溅射结合组成一种新的溅射模式。

他不同于使用窄束高能离子束进行的离子束溅射(这种离子束溅射的溅射速率低),采用宽束强流离子源,配合磁场调制后,既有离子束溅射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具有直接向等离子体区域供应离子的增强溅射效果。

同时还可以具有离子束辅助镀膜的效果。

2.1985年之后,溅射模式的变革增加了新的目标,除了继续追求高速率之外,追求反应溅射稳定运行的目标、追求离子辅助镀膜—获得高质量膜层的目标、等等综合优越性的追求目标日益增强。

例如:[1]捷克人J.Musil在研究低压强溅射的工作中,在磁控溅射的基础上,重复使用各种原来在二极溅射增强溅射中使用过的手段。

从“低压强溅射”一直发展到“自溅射”效应。

其中大部分工作仍然处于实验室阶段。

[2]针对立体工件获得均匀涂层和色泽,Leybold推出对靶溅射运行模式。

在随后不断改进的努力下,对靶溅射工艺仍然具有涂层质量优异的美名。

[3]针对膜层组分可随意调节的目标,推出非对称溅射的运行模式。

我国清华大学范毓殿教授采用调节溅射靶磁场强度的方法,进行了类似的工作。

[4]推出非平衡溅射的运行模式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膜层质量,呈现离子辅助溅射的效果。

后来,一些研究工作扩展磁场增强的布局,磁场在真空室内无处不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非平衡”的热潮才逐渐降温。

[5]1996年Leybold 推出多年研发的成果:中频交流磁控溅射(孪生靶溅射)技术,消除了阳极”消失”效应和阴极“中毒”问题,大大提高了磁控溅射运行的稳定性,为化合物薄膜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最近在中频电源上又提出短脉冲组合的中频双向供电模式,运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6]最近英国Plasma Quest Limited(PQL)公司推出S400型专利产品,名为“高密度等离子体发送系统”(High Plasma Launch System),属于上面提到的离子束增强二极溅射模式。

其特点是:高成膜速率、高靶材利用率(>95%)、膜层质量优良。

在光伏器件、光电薄膜、半导体薄膜、磁记录薄膜、精密光学薄膜和工程涂层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提高溅射速率是有一定限度的。

施加到靶表面的功率密度与靶的溅射速率成正比。

等离子体放电空间的离化率越高,靶的溅射电流才可能增大。

于是有了种种强化电离的手段来提高溅射速率。

实际上限制溅射速率的原因是:靶(阴极)能够耗散多少功率?溅射离子的能量大约70%需要从阴极冷却水中带走,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带走,靶材表面将急剧升温、熔化、蒸发(升华)…从而脱离溅射的基本模式。

[1]J.Musil研究了高速率溅射和自溅射,施加的靶功率密度高达50W/cm2,甚至更高,但是:只有Cu,Ag,Au 靶呈现自溅射效应。

在实验室特殊条件下呈现高速率溅射效果,在工业化应用上很难实现。

反过来证明:工业化应用中适合的功率密度应该在30W/cm2以下。

[2]为了保证工业化应用中靶的稳定运行,直接水冷而且靶材导热性能良好的情况下所施加的功率密度应该在25W/cm2以下。

间接水冷而且靶材导热性能良好的情况下所施加的功率密度应该在15-20W/cm2以下。

[3]如果靶材导热性能差、靶材由于热应力而引起碎裂、靶材含有低挥发性的合金组分等情况施加功率只能在2-10W/cm2以下。

[4]靶功率的耗散能力要求精心设计靶(阴极)的各个传热和散热环节:靶材的热性能、靶材与冷套的热接触层、冷却介质的热性能、冷却介质与冷套的接触面积、冷却介质的流速(压力),冷却介质的后续换热功能和恒温功能。

4.磁控溅射的靶材利用率问题。

一般磁控靶的靶材利用率小于20%,经过特殊处理磁场的磁控溅射靶的靶材利用率可以达到40-50%左右。

要想使靶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只有采取垂直移动磁场的设计方案,即使如此,靶材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仍然是相当困难的(特别对于矩形平面靶来说)。

转动靶材的柱状靶虽然有较高的靶材利用率(大约80%左右),考虑到运行稳定性和冷却效率,常常也不能将其特点发挥到极限。

所以说:增加靶结构的复杂程度来换取较高的靶材利用率,有一个得失评估的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靶材利用率问题,可能还是要回到二极溅射模式,所以最近推出的离子束增强溅射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5.离子辅助溅射工艺。

离子辅助镀膜(Ion Assisted Deposition)技术比较明确的兴起缘于光学蒸镀工艺中,在镀制高质量光学薄膜时,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就是基片温度,一般要求320-350℃,而且同炉基片温差小于±1-2℃,由于温度测量的不准确性(静止定点测温与运动基片实际温度的差异、测温元件与基片的非接触测量产生的差异等),同炉温度场的不均匀性,光学厚度监控技术引起的差异,种种原因使镀膜质量总是有较大的偏差。

采用IAD技术后,膜层质量的一致性有了极大地改善。

抛开最近采用的激光测厚技术来说,IAD技术几乎是精密光学镀膜必不可少的措施。

[1]I AD技术取代或改善了温度场在成膜过程中的作用,关键的一个参数是:轰击离子/沉积原子比,实验证明:I/A比等于1-4时,膜层质量就很好。

轰击离子的能量大约70eV左右。

这一点可能通过温度场对于膜层生长的热力学模拟,得到更为准确的解释。

在非平衡磁控溅射和中频交流磁控溅射都观察到并分析过与IAD相同的工艺过程。

[2]I AD技术与离子镀(Ion Plating)技术不同,各自的物理模型不一样,不能将偏压溅射与IAD技术混同起来。

成膜过程中伴随适当能量的离子轰击对增加膜层附着力、降低膜层内应力、改善膜层结构、保证膜层组分比、获得光滑的膜层表面都有明显的效果。

但是这个过程应该是可控的。

过度的离子轰击反而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例如:沉积粒子的再溅射、晶格缺陷或位错增加、内应力变异、结晶表面粗化、膜层组分偏离、邻近结构对基片表面的污染等。

[3]所谓“脉冲偏压溅射”(有的报道称为“等离子体源的离子注入”Plasma Source Ion Implantation,PSII)到是另有一番新意,在基片上施加1-3kV 脉冲偏压,膜层质量得到改善。

延伸下去,如果基片上施加10-30kV, 300ns幅宽的陡前沿快脉冲偏压,膜层质量又会如何?综上所述,本文并不是要肯定什么或者否定什么,只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从工业应用的角度出发如何选择溅射镀膜的运行模式呢?在新世纪之初,溅射技术基础研究的讨论与实践应该引起同行间的重视了。

等离子体束溅射:一种崭新的镀膜技术技术论文作者: 方立武摘要: M.Vopsaroiu, M.J. Thwaites, S.Rand, P.J.Grundy, K.O’Grady, Member IEEE,本文详细描述一种等离子体高效溅射系统及应用工艺。

此种崭新的溅射技术结合了蒸发镀的高效及溅射镀的高性能特点,特别在多元合金以及磁性薄膜的置备,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

1.简介蒸镀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高的沉积速率,缺点是薄膜的结合力低,致密度差;溅射工艺能制备致密高、结合力好的薄膜,但存在成膜速度慢,难以制备复杂膜、磁性薄膜等的缺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崭新溅射镀膜技术以及应用此技术构建的系统。

该种镀膜系统基于Plasma Quest 公司创立的高利用率等离子体溅射源(High Target Utilization Plasma Sputtering(HiTUS))。

并介绍该系统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使用结果。

2.高利用率等离子体溅射(High Target Utilization Plasma Sputtering(HiTUS))源HiTUS高利用率等离子体溅射源是一种崭新又古典的溅射源。

他实际上是由利用射频功率产生的等离子体(ICP)源、等离子体聚束线圈、偏压电源等组成的一个溅射镀膜系统。

该等离子体源装置在真空室侧面。

如下图一所示。

图二为实际的镀膜机照片[a]。

该等离子体束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被引导到靶上,在靶表面形成高密度等离子体。

同时靶连接有DC/RF偏压电源,从而实现高效可控的等离子体溅射。

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与真空室的分离设计是实现溅射工艺参数宽范围可控的关键,而这种广阔的可控性使得特定的应用能确定工艺参数最优化[4]。

与通常的磁控溅射由于磁控靶磁场的存在而在靶材表面形成刻蚀环不同,HiTUS系统由于取消了靶材背面的磁铁,从而能对靶材实现全面积均匀刻蚀。

这种刻蚀方法的结果是靶材的利用率从一般磁控靶溅射刻蚀的25%提高到80%至90%。

这就是这种系统取名“HiTUS”高利用率等离子体溅射(High Target U tilization Plasma Sputtering(Hi T US))的原因[4]。

薄膜溅射溅射是微电子制造中,不用蒸发而进行金属膜沉积的主要替代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