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育故事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形象思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
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会逐渐产生怨学情绪。
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在此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谈谈浅见。
一、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
”以此来协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
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直观教学,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协助理解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小学生的思维很大水准上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水平较差,不过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
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
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
”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能够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
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能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能够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使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
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如教学“长方体的理解”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
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理解。
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
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性理解。
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数支配,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
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学生才愿意学,主动学。
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实行教学,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