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往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师生交往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行为,可以说,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文章着重从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共享知识、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四方面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往。【关键词】教师学生有效的师生交往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27-02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人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往。叶澜教授的“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也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在教育交往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最基本的类型,也是对教育过程影响最大的一种交往形式。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是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就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产生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此,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和谐美好、有效的交往关系。

一有效的师生交往的含义

师生交往,就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际互动关系或两者互为主体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如何才是有效的呢?对于这种

有效性,师生必须要把握好师生交往的三个特点(相对性、双重性、复杂性)才能达到。所谓有效性,在英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到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或“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有实现目标的力量,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有学者将有效性的应有涵义概括为“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基于此,我们认为有效的师生交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素质教育的本质与宗旨,师生之间的交往不过于形式、过于做作或是呆板,而是应当具有真实而非虚假的过程,是注重平等对话、付出真爱、相互学习等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

二有效的师生交往方式

在学校的交往实践中,尤其是当前课堂教学状况,师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的现象比较普遍,以致课堂教学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的是一种虚假的无效的交往,并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来消除师生交往的不合理性,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交往。

1.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是师生有效交往的前提条件。师生间的有效交往是一个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彼此认同和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分享情感和智慧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

任何中断这种你与我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显然在课堂这个特殊的场合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平等对话应该成为教育交往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情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平等对话的核心理念就是“平等”,即双方人格、尊严的对等。如果没有平等的语言环境,如果师生之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等,那么这样的对话只会让师生之间越走越远。平等对话的价值就在于它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当然,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就目前形势看,以这种理念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要想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解除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的隔阂。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即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师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存在差异而使课堂交往呈现出不平等的现象,即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所谓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使一部分学生(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沦为交往的“奴隶”。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而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的依

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互相尊重

尊重,即尊敬或重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和基本的道德观念。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看,尊重是一种心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由于我国一直受传统教育理念“师道尊严”的影响,加上尊师爱生又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这样在教学中就会经常出现由于教师权威等因素的存在,使教师处于优势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导致在教学中师生之间以一种不对等的人际关系存在。因此,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就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在情感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三是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令教师想不到的奇思怪想,教师不仅不能抹杀学生的这些奇思怪想,而且应该尊重它们,因为这些也可能是学生智

慧的展现和创新思维的萌芽。因此,要构建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尊重彼此在交往过程中所流露出的独特行为与思想,并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且尊重并包容他们。

3.共享知识

共享知识是师生有效交往的实质。学校是培养人才、实施教育的地方,因此,师生之间的交往就不能是一般的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师生交往实质上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过程,是人类知识传播、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在师生交往的所有内容中,知识交往是核心。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两面,教师成为教的主体,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此外,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学生分享相关的经验。

“在交往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在这里,除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接纳别人的意见,教师自己也要从学生的学习中汲取一些有用的知识,人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