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2)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B):

(1)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2)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

(1)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2)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 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单核细胞(M):

(1)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

(2)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正常值(50~300)×106/L

详细解读

1.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80~95 f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减少:常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 pg

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百分比)0.32~0.36

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4.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正常值(百分比)0.109~0.157

临床意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营养缺乏性贫血(表1)

表1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类法

MCV RDW

正常人——

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铁幼粒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5.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正常值

6.3~10.1 f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减少:常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6. 网织红细胞成人绝对数(24~84)×109/L,百分数0.005~0.015 新生儿绝对数(144~336)×109/L,百分数0.02~0.06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障碍性贫血、大出血;

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进一步分析

1.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百分比)约0.0001,绝对数<300/109 红细胞临床意义明显增多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2.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百分比)幼稚中性杆状粒细胞0.01~0.05 中性粒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 叶0.50~0.70

临床意义

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

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数超过10×109/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6%,为轻度左移;>10%,为中度左移;>25%,为重度左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