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4 年 5 月# 第 !’ 卷# 第 5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E1E _SCP>?Q ST 922Q=EU 0MSQSNI,_CQ( "$$4 , 78 (5) : !6573!654
%!
进行 ()* 扩增# ()* 扩增体系为 4. !R 体积, 其中含 有 !. D JNGS LTUUKJ 4 !R, 3.. !<MR ・ V % ! AEN( $ !R, 引物各 3. /<MR, +E@ 模板 !.. ?6, JNGS 聚合酶 3W ( NGXG*G) # ()* 反应在 (N)’3.. ()* 仪 ( L>M’*GA ) 5$ = 预变性 " <>?; 5$ = 变性 中进行, 扩增条件为: ! <>?, 4. = 退火 $. H, &3 = 延伸 ! <>?, "4 个循环; 最后 &3 = 延伸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 ) 采用 +’)MAK HYHIK< ( L>M’*GA VGZMJGIMJ>KH [?;, 0KJ;TRKH, )@, WP@ ) , 98 聚丙烯酰胺凝胶, 变性梯度为 ".8 : &.8 ( !..8 变 性相当于 & <MR ・ V % ! 尿素和 $.8 去离子甲酰胺) , ()* 产物上样量为 $. !R# 电泳在 1. = , ! D N@( $. %! %! <<MR・V NJ>H, 3. <<MR・V 冰乙酸, ! <<MR ・ V % ! EG3 ’-+N@) , 3.. Q 电压条件下进行 4 O# 电泳后, 用 ,K?KF>?AKJ ( L[\’Q) 染料染色 $4 <>?# 采用 L>M’*GA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样品的电泳条带并拍照# 用 +,,- 图像分析软件 ]TG?I>IY \?K ( $2 32 " ) 分析图谱# 利用 +,,- 图谱的数字化结果计算土壤 样品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 (- . /
定程度上控制土壤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即具备抑真 菌作用( 关于这种抑真菌作用的作用机制有 5 种假 说, 其中抗生素假说得到了广泛认可 .9*/)
[ % 3 4] [ " 3 6]
已筛选出一些可抑制真菌生长的微生物, 包括细菌、 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 其中有些微生物已用 于防治土传植物病害真菌, 如吩嗪-! 羧酸 ( *+9 ) 生 产菌荧光假单胞菌 <-!4 的发酵产物被制备为农药 申嗪霉素, 这种农药对于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有着良 好效果, 并已在国内外上市( 但最近研究发现, 本身 无拮抗功能的单种细菌混合后能很好地控制真菌生
( 目前已从
土 壤 中 成 功 分 离 出 双 乙 酰 间 苯 三 酚( " ,7、 吩嗪-!-羧酸 ( *+9 )
[ 7, ’]
、 藤黄绿脓菌素
( &$55$7$6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0-V?=Q:LC=DE>]ZL?>N^ I?LSS( MSV( M> "$$5-$%-"5 收稿, "$$4-$7-$’ 接受(
土壤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
吴敏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惠文
!, " ! !!
# 李新宇 # 张# 彦 # 苏振成 # 张成刚
!
!, "
!
!
(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 )
摘# 要# 自然清洁土壤所具有的抑真菌作用, 是健康土壤的一种自然属性, 也是土壤质量的 重要指标之一, 对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原真菌的爆发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 本试验以中国科 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近 !$ 年未受农药和肥料影响的撂荒地土壤作为自然清洁土壤样品, 通 过高温 ( 对照、 !$$ ) 、 !!$ ) 、 !"! ) ) 处理得到具有不同抑真菌作用的土壤模型, 采用 *+,.//0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方法对上述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土壤抑 真菌作用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紧密相关; 对照清洁土壤抑真菌作用最强, 处理后土壤细菌群 落结构偏离自然清洁土壤愈远, 土壤抑真菌能力愈差; .//0 特异性条带切胶测序结果表明, !"#$%&’(’%)* )*)++#),’-./$+)、 0$/,’*"$,) 12( 、 1."#’($+,’2$)+3)3 12( 、 4)+$--5* (3&)/3,$5( 和 6$+,’7 +’++5* 12( 可能与土壤抑真菌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 抑真菌作用# *+,-.//0# 多样性# 群落结构 文章编号# !$$!3’&&" ( "$$4 ) $53!6573$6# 中图分类号# 8’&4( !# 文献标识码# 9
[ !$ % !& ]
, 影响土壤的抑
真菌作用#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等原因, 人们很 难采集到抑真菌作用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自然土壤 样品来揭示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种群组成对土壤抑真 菌作用的影响# 因此, 本试验利用温度处理方法建立 了具有相同理化性质而抑真菌作用不同的土壤模 型,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 胶电泳 ( ()*’+,,- ) 方法对其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种 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 旨在为相关机理 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 土壤样品采集 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采集近 !. 年未 受农药和肥料影响的撂荒地潮棕壤# 土壤 /0 值为 12 3! , 有机质含量为 !42 5 6 ・ 76
& 期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吴敏娜等: 土壤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_ _ _ _ _ _ _
[ !" ] 长 , 表明细菌间可能存在一个相互诱导的机制,
!4&4
!..8 式中: , ? 表示土壤中真菌生长圈直径; ,. 和 ,! 分 别为极低抑真菌作用和高抑真菌作用土壤中真菌生 长圈直径# !# %" 土壤总 +E@ 的提取 采用 FGHI(JK/ +E@ 提取仪及试剂盒 ( L>M’!.! , NOKJ<M) 对具有不同抑真菌作用的土壤进行总 +E@ 提取,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 &" ()*’+,,以不同土壤样品的总 +E@ 为模板, 用细菌通用
" !"#$%&’()*&+ ,"%-""( )’&# ./(0&)%$)&) $(1 ,$2%"3&$# 2’44/(&%5 )%3/2%/3"6 :; <=>->?!, , @A9B/ ! ! !, " ! ! ! @A9B/ J?> , K; @LE>-MLE>N , @A9B/ +LE>N-N?>N( 8%*/$/5/3 ’9 :""-$3; AC=-DE> ,FG H=>-IC , <+’-’&.,=#$%3*3 :+);3(. ’9 !+$3%+3*,!#3%.)%& !!$$!%,=#$%);" >,);5)/3 ?%$@3,*$/. ’9 =#$%3*3 :+);3(. ’9 !+$3%+3*,43$A$%& !$$$&’,=#$%)) B 7=#$%B CB :""-B <+’-( , "$$4, 78 (5 ) : !6573!654( 9,)%3$2%:91 ? >?OCP?Q ?OOP=RCOE ST MQE?> ?>U LE?QOLI 1S=Q,TC>N=1O?1=1 =1 ?> =V2SPO?>O =>U=M?OSP ST 1S=Q WC?Q=OI,?>U L?1 2S1=O=XE EMSQSN=M?Q 1=N>=T=M?>ME OS OLE =>L=R=O=S> ST 2Q?>O U=1E?1E EPC2O=S> M?C1EU RI 1S=Q-RSP>E TC>N?Q 2?OLSNE>1( G> OL=1 1OCUI ,1S=Q 1?V2QE1( $3!6 MV)DEPE MSQQEMOEU TPSV OLE ?R?>US>EU Q?>U ?O KLE>I?>N 0Y2EP=VE>O?Q KO?O=S> ST 0MSQSNI ,+L=>E1E 9M?UEVI ST KM=E>ME1,OS DL=ML 2E1O=M=UE1 ?>U TEPO=Q=ZEP1 L?XE >EXEP REE> ?22Q=EU TSP >E?PQI !$ IE?P1( 9 1EP=E1 ST 1S=Q 1?V2QE1 D=OL NP?U=E>O TC>N=1O?1=1 D?1 SRO?=>EU RI LE?O=>N( +[, !$$ ) , !!$ ) ,?>U !"! ) TSP 7 V=>,PE12EMO=XEQI) ,?>U R?MOEP=?Q MSVVC>=OI 1OPCMOCPE D?1 ?>?QIZEU RI *SQIVEP?1E +L?=> ,E?MO=S> MSC2QEU D=OL .E>?OCP=>N /P?U=E>O /EQ 0QEMOPS2LSPE1=1 VEOLSU( *+,-///0 ) ( \LE PE1CQO1 1LSDEU OL?O OLEPE D?1 ? 1=N>=T=M?>O MSPPEQ?O=S> REODEE> 1S=Q TC>N=1O?1=1 ?>U R?MOEP=?Q MSVVC>=OI MSV2S1=O=S>( \PE?OVE>O +[ 1LSDEU OLE 1OPS>NE1O M?2?M=OI OS MS>OPSQ OLE NPSDOL ST O?PNEO 1S=Q-RSP>E 2?OLSNE>=M TC>N=( \LE TCPOLEP OLE R?MOEP=?Q MSVVC>=OI 1OPCMOCPE ST OPE?OEU 1S=Q UEX=?OEU TPSV OL?O ST +[ ,OLE QSDEP OLE 1S=Q TC>N=1O?1=1 D?1( KEWCE>M=>N ?>U OLE TSQQSD=>N 2LIQSNE>EO=M ?>?QI1=1 ST 12EM=?Q R?>U1 => .//0 =>U=M?OEU OL?O !"#$%&’(’%)* )*)++#),’-./$+) , 0$/,’*"$,) 12( , 1."#’($+,’2$)+3)3 12( , 4)+$--5* (3&)/3,$5(,?>U 6$+,’+’++5* 12( MSCQU RE =>XSQXEU => 1S=Q TC>N=1O?1=1(
, 含 !$2 !8 的沙
粒、 132 98 的粉粒和 3"2 !8 的粘粒# 用五点采样法, 分别采集 . : 3. ;< 表层土壤, 充分混匀,过 3 << 筛后于 $ = 保存备用# !# $" 土壤模型的建立 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土壤样品:! ) 微波处理 (中 波 .、 !、 "、 4、 !. 、 !4 、 3. <>? ) ; 3) 将不同比例自然土 壤 (.、 348 、 4.8 、 &48 ) 混入灭菌土壤中 ( !3! = , ". <>?) ; ") 在温度为 4. 、 1. 、 &. 、 9. 、 5. 、 !.. 、 !!. 和 !3! = 下分别处理 . 、 "、 $、 4、 !. 、 !4 、 3. <>?, 所有处理均 设 $ 次重复# 在 (+@ 平板中央接种禾谷镰刀菌 ( !"# $%&’"( )&%(’*+%&"() , 39 = 培养 " A, 作为真菌生长 指示菌# 在无菌条件下分别称取 $. 6 不同处理土壤 于培养皿中, 从已培养好禾谷镰刀菌的 (+@ 平板边 缘取直径为 .2 9 ;< 菌丝体生长旺盛的圆形琼脂糖 块置于已处理土壤的中央, 于 39 = 避光培养 " A, 测 量菌丝体扩散生长圈直径大小# 以土壤样品对真菌 菌丝生长抑制率为基础, 建立具有高、 中、 低和极低 抑真菌作用的土壤模型# 将高抑真菌作用土壤对指 示真菌的生长抑制率设为 ! , 而极低抑真菌作用土 壤对真菌的生长抑制率设为 . , 用以下公式计算其 他 3 种土壤的真菌生长抑制率: 真菌生长抑制率 B ! % ( , ? % ,. ) ( C ,! % ,. )D
:"5 -’31):TC>N=1O?1=1;*+,-.//0 ;U=XEP1=OI;MSVVC>=OI 1OPCMOCPE(
[ !] # # .SRR1 等 在 !’6& 年发现自然土壤可以在一 [ %, !$ ] [ !$ ] [ !! ] ( *F\) 、 吡咯菌素 ( *,B ) 、 氰化氢 ( A+B ) [ !" ] 以及几丁质酶 ( +L=O=>?1E ) 等多种抗真菌物质, 并
[ !9 ] 对 !1P J+E@ 基因的 Q" 区 引物 "$!F’,) 和 4!9*
使本来无抑真菌作用的细菌产生抗生素类物质, 使 土壤真菌生长受到抑制, 即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和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土壤拮抗真菌功能的重要 因素# 诸多外界因素, 如肥料、 农药、 污染物等都会导 致自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
进行 ()* 扩增# ()* 扩增体系为 4. !R 体积, 其中含 有 !. D JNGS LTUUKJ 4 !R, 3.. !<MR ・ V % ! AEN( $ !R, 引物各 3. /<MR, +E@ 模板 !.. ?6, JNGS 聚合酶 3W ( NGXG*G) # ()* 反应在 (N)’3.. ()* 仪 ( L>M’*GA ) 5$ = 预变性 " <>?; 5$ = 变性 中进行, 扩增条件为: ! <>?, 4. = 退火 $. H, &3 = 延伸 ! <>?, "4 个循环; 最后 &3 = 延伸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 ) 采用 +’)MAK HYHIK< ( L>M’*GA VGZMJGIMJ>KH [?;, 0KJ;TRKH, )@, WP@ ) , 98 聚丙烯酰胺凝胶, 变性梯度为 ".8 : &.8 ( !..8 变 性相当于 & <MR ・ V % ! 尿素和 $.8 去离子甲酰胺) , ()* 产物上样量为 $. !R# 电泳在 1. = , ! D N@( $. %! %! <<MR・V NJ>H, 3. <<MR・V 冰乙酸, ! <<MR ・ V % ! EG3 ’-+N@) , 3.. Q 电压条件下进行 4 O# 电泳后, 用 ,K?KF>?AKJ ( L[\’Q) 染料染色 $4 <>?# 采用 L>M’*GA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样品的电泳条带并拍照# 用 +,,- 图像分析软件 ]TG?I>IY \?K ( $2 32 " ) 分析图谱# 利用 +,,- 图谱的数字化结果计算土壤 样品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 (- . /
定程度上控制土壤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即具备抑真 菌作用( 关于这种抑真菌作用的作用机制有 5 种假 说, 其中抗生素假说得到了广泛认可 .9*/)
[ % 3 4] [ " 3 6]
已筛选出一些可抑制真菌生长的微生物, 包括细菌、 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 其中有些微生物已用 于防治土传植物病害真菌, 如吩嗪-! 羧酸 ( *+9 ) 生 产菌荧光假单胞菌 <-!4 的发酵产物被制备为农药 申嗪霉素, 这种农药对于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有着良 好效果, 并已在国内外上市( 但最近研究发现, 本身 无拮抗功能的单种细菌混合后能很好地控制真菌生
( 目前已从
土 壤 中 成 功 分 离 出 双 乙 酰 间 苯 三 酚( " ,7、 吩嗪-!-羧酸 ( *+9 )
[ 7, ’]
、 藤黄绿脓菌素
( &$55$7$6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0-V?=Q:LC=DE>]ZL?>N^ I?LSS( MSV( M> "$$5-$%-"5 收稿, "$$4-$7-$’ 接受(
土壤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
吴敏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惠文
!, " ! !!
# 李新宇 # 张# 彦 # 苏振成 # 张成刚
!
!, "
!
!
(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 )
摘# 要# 自然清洁土壤所具有的抑真菌作用, 是健康土壤的一种自然属性, 也是土壤质量的 重要指标之一, 对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原真菌的爆发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 本试验以中国科 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近 !$ 年未受农药和肥料影响的撂荒地土壤作为自然清洁土壤样品, 通 过高温 ( 对照、 !$$ ) 、 !!$ ) 、 !"! ) ) 处理得到具有不同抑真菌作用的土壤模型, 采用 *+,.//0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方法对上述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土壤抑 真菌作用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紧密相关; 对照清洁土壤抑真菌作用最强, 处理后土壤细菌群 落结构偏离自然清洁土壤愈远, 土壤抑真菌能力愈差; .//0 特异性条带切胶测序结果表明, !"#$%&’(’%)* )*)++#),’-./$+)、 0$/,’*"$,) 12( 、 1."#’($+,’2$)+3)3 12( 、 4)+$--5* (3&)/3,$5( 和 6$+,’7 +’++5* 12( 可能与土壤抑真菌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 抑真菌作用# *+,-.//0# 多样性# 群落结构 文章编号# !$$!3’&&" ( "$$4 ) $53!6573$6# 中图分类号# 8’&4( !# 文献标识码# 9
[ !$ % !& ]
, 影响土壤的抑
真菌作用#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等原因, 人们很 难采集到抑真菌作用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自然土壤 样品来揭示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种群组成对土壤抑真 菌作用的影响# 因此, 本试验利用温度处理方法建立 了具有相同理化性质而抑真菌作用不同的土壤模 型,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 胶电泳 ( ()*’+,,- ) 方法对其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种 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 旨在为相关机理 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 土壤样品采集 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采集近 !. 年未 受农药和肥料影响的撂荒地潮棕壤# 土壤 /0 值为 12 3! , 有机质含量为 !42 5 6 ・ 76
& 期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吴敏娜等: 土壤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_ _ _ _ _ _ _
[ !" ] 长 , 表明细菌间可能存在一个相互诱导的机制,
!4&4
!..8 式中: , ? 表示土壤中真菌生长圈直径; ,. 和 ,! 分 别为极低抑真菌作用和高抑真菌作用土壤中真菌生 长圈直径# !# %" 土壤总 +E@ 的提取 采用 FGHI(JK/ +E@ 提取仪及试剂盒 ( L>M’!.! , NOKJ<M) 对具有不同抑真菌作用的土壤进行总 +E@ 提取,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 &" ()*’+,,以不同土壤样品的总 +E@ 为模板, 用细菌通用
" !"#$%&’()*&+ ,"%-""( )’&# ./(0&)%$)&) $(1 ,$2%"3&$# 2’44/(&%5 )%3/2%/3"6 :; <=>->?!, , @A9B/ ! ! !, " ! ! ! @A9B/ J?> , K; @LE>-MLE>N , @A9B/ +LE>N-N?>N( 8%*/$/5/3 ’9 :""-$3; AC=-DE> ,FG H=>-IC , <+’-’&.,=#$%3*3 :+);3(. ’9 !+$3%+3*,!#3%.)%& !!$$!%,=#$%);" >,);5)/3 ?%$@3,*$/. ’9 =#$%3*3 :+);3(. ’9 !+$3%+3*,43$A$%& !$$$&’,=#$%)) B 7=#$%B CB :""-B <+’-( , "$$4, 78 (5 ) : !6573!654( 9,)%3$2%:91 ? >?OCP?Q ?OOP=RCOE ST MQE?> ?>U LE?QOLI 1S=Q,TC>N=1O?1=1 =1 ?> =V2SPO?>O =>U=M?OSP ST 1S=Q WC?Q=OI,?>U L?1 2S1=O=XE EMSQSN=M?Q 1=N>=T=M?>ME OS OLE =>L=R=O=S> ST 2Q?>O U=1E?1E EPC2O=S> M?C1EU RI 1S=Q-RSP>E TC>N?Q 2?OLSNE>1( G> OL=1 1OCUI ,1S=Q 1?V2QE1( $3!6 MV)DEPE MSQQEMOEU TPSV OLE ?R?>US>EU Q?>U ?O KLE>I?>N 0Y2EP=VE>O?Q KO?O=S> ST 0MSQSNI ,+L=>E1E 9M?UEVI ST KM=E>ME1,OS DL=ML 2E1O=M=UE1 ?>U TEPO=Q=ZEP1 L?XE >EXEP REE> ?22Q=EU TSP >E?PQI !$ IE?P1( 9 1EP=E1 ST 1S=Q 1?V2QE1 D=OL NP?U=E>O TC>N=1O?1=1 D?1 SRO?=>EU RI LE?O=>N( +[, !$$ ) , !!$ ) ,?>U !"! ) TSP 7 V=>,PE12EMO=XEQI) ,?>U R?MOEP=?Q MSVVC>=OI 1OPCMOCPE D?1 ?>?QIZEU RI *SQIVEP?1E +L?=> ,E?MO=S> MSC2QEU D=OL .E>?OCP=>N /P?U=E>O /EQ 0QEMOPS2LSPE1=1 VEOLSU( *+,-///0 ) ( \LE PE1CQO1 1LSDEU OL?O OLEPE D?1 ? 1=N>=T=M?>O MSPPEQ?O=S> REODEE> 1S=Q TC>N=1O?1=1 ?>U R?MOEP=?Q MSVVC>=OI MSV2S1=O=S>( \PE?OVE>O +[ 1LSDEU OLE 1OPS>NE1O M?2?M=OI OS MS>OPSQ OLE NPSDOL ST O?PNEO 1S=Q-RSP>E 2?OLSNE>=M TC>N=( \LE TCPOLEP OLE R?MOEP=?Q MSVVC>=OI 1OPCMOCPE ST OPE?OEU 1S=Q UEX=?OEU TPSV OL?O ST +[ ,OLE QSDEP OLE 1S=Q TC>N=1O?1=1 D?1( KEWCE>M=>N ?>U OLE TSQQSD=>N 2LIQSNE>EO=M ?>?QI1=1 ST 12EM=?Q R?>U1 => .//0 =>U=M?OEU OL?O !"#$%&’(’%)* )*)++#),’-./$+) , 0$/,’*"$,) 12( , 1."#’($+,’2$)+3)3 12( , 4)+$--5* (3&)/3,$5(,?>U 6$+,’+’++5* 12( MSCQU RE =>XSQXEU => 1S=Q TC>N=1O?1=1(
, 含 !$2 !8 的沙
粒、 132 98 的粉粒和 3"2 !8 的粘粒# 用五点采样法, 分别采集 . : 3. ;< 表层土壤, 充分混匀,过 3 << 筛后于 $ = 保存备用# !# $" 土壤模型的建立 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土壤样品:! ) 微波处理 (中 波 .、 !、 "、 4、 !. 、 !4 、 3. <>? ) ; 3) 将不同比例自然土 壤 (.、 348 、 4.8 、 &48 ) 混入灭菌土壤中 ( !3! = , ". <>?) ; ") 在温度为 4. 、 1. 、 &. 、 9. 、 5. 、 !.. 、 !!. 和 !3! = 下分别处理 . 、 "、 $、 4、 !. 、 !4 、 3. <>?, 所有处理均 设 $ 次重复# 在 (+@ 平板中央接种禾谷镰刀菌 ( !"# $%&’"( )&%(’*+%&"() , 39 = 培养 " A, 作为真菌生长 指示菌# 在无菌条件下分别称取 $. 6 不同处理土壤 于培养皿中, 从已培养好禾谷镰刀菌的 (+@ 平板边 缘取直径为 .2 9 ;< 菌丝体生长旺盛的圆形琼脂糖 块置于已处理土壤的中央, 于 39 = 避光培养 " A, 测 量菌丝体扩散生长圈直径大小# 以土壤样品对真菌 菌丝生长抑制率为基础, 建立具有高、 中、 低和极低 抑真菌作用的土壤模型# 将高抑真菌作用土壤对指 示真菌的生长抑制率设为 ! , 而极低抑真菌作用土 壤对真菌的生长抑制率设为 . , 用以下公式计算其 他 3 种土壤的真菌生长抑制率: 真菌生长抑制率 B ! % ( , ? % ,. ) ( C ,! % ,. )D
:"5 -’31):TC>N=1O?1=1;*+,-.//0 ;U=XEP1=OI;MSVVC>=OI 1OPCMOCPE(
[ !] # # .SRR1 等 在 !’6& 年发现自然土壤可以在一 [ %, !$ ] [ !$ ] [ !! ] ( *F\) 、 吡咯菌素 ( *,B ) 、 氰化氢 ( A+B ) [ !" ] 以及几丁质酶 ( +L=O=>?1E ) 等多种抗真菌物质, 并
[ !9 ] 对 !1P J+E@ 基因的 Q" 区 引物 "$!F’,) 和 4!9*
使本来无抑真菌作用的细菌产生抗生素类物质, 使 土壤真菌生长受到抑制, 即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和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土壤拮抗真菌功能的重要 因素# 诸多外界因素, 如肥料、 农药、 污染物等都会导 致自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