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说课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这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探究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和实例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爱,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内在联系,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意义。

3.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内涵。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word教案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word教案1

《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案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学生阅读课本49页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田说明什么问题?(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用书本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和东海由陆变海过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

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2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2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

(重难点)【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C、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桑田B、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C、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D、大海也是农田3、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南极洲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4.图2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5.魏格纳是根据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A.非洲与南美洲 B.亚洲与大洋洲 C.北美洲与南美洲 D.南美洲与南极洲【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不多,重点是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难点是根据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

为突破难点,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关键是课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受到的启示等,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3.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2.准备问题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平面上升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过度开发等。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精校版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word教案

精校版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word教案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海陆变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会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沧海桑田”的故事。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1.沧海桑田设置悬念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教师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重点难点】
重点: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 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
沧海
桑田
沧海桑田,简称沧桑,出自我 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 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三 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01 海陆变迁
你相信“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2.大陆漂移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观点:大陆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在缓慢漂移;证据: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古老地层相似。 3.板块运动 (1)七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
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两大火山地
03 板块构造学说
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和大致范围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03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基本观点
地球岩石圈由七大 板块拼合而成。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 中,板块内部地壳 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
03 板块构造学说 图中A.B两地,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 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 地国”,全国约1/4的 陆地低于海平面。约 1/5的国土来自围海造
田。 人类活动把海洋 变为陆地。
01 海陆变迁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地球“活动论”
地球“固定论”
02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 魏格纳
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海陆分布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是一节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教学。

本节课通过介绍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可能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

2.难点: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变迁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教学设计:提前规划教学流程,准备好相关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海陆变迁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

(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上课了,你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先来看一则成语故事吧!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板块的运动 课堂反馈
喜马拉雅山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
海洋 陆地 地壳的变动会造成海陆的变迁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
这说明了什么?
陆地 海洋 海平面的升降也会造成海陆的变迁
荷兰的围海大坝
不惑之年 耄耋之年 死亡之海 孕育在海洋中的胚胎 乳臭未干的婴儿 风华正茂的青年
板块学说
板块张裂运动
使地表发生断裂
形成裂谷、海洋
板块运动
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交界带多火山、地震
世界面貌
板块碰撞挤压 使地表隆起抬升
形成巨大山脉
马虎将大陆漂移过程图的顺序搞乱了, 请你帮助马虎同学拔搞乱的次序排列好
这说明了什么?
围海造陆 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
你还能举出什么事例吗?
a.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 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与福建仅相隔130
公里。台湾与大陆自古就是连接在一起的 ,台湾海峡发生断裂陷落,海水入浸,才 使福建和台湾分离。
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 捞作业时打捞上来了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 动物化石。日前,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 古人员,又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 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从而有 力地印证了考古学家关于台湾曾是与大陆 连在一起。
根据联合国一份报告的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导致 冰川融化,海平面到2100年将比现在上涨25至58 厘米。而包括近1200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 国土仅比海平面高出1.5米,海平面的逼近将使整个 国家岌岌可危。在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中,马尔代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

海陆变迁(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重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问题探究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

(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这是什么原因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由于填海 • 造陆不断在扩大
▪ 日本的填海造陆
神户人工港
人工岛
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

塔里木盆地风蚀地貌
长江三峡
1、海陆变迁的例证还有哪些?
我国东部海底有古河床的遗迹;台湾海峡地层中有 森林植物化石。
2、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有哪些?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 人类活动的遗迹又能说明什么?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 动遗迹
反映了该海域过去 曾经是陆地
台 湾 海 峡
科学家发现,在台湾海峡地层中发现有森林 植物化石……
• 黄河三角洲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1/4 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人民为了扩大陆 地面积,利用填海大坝围海造陆。
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板块运动两种模式 使地表发生断裂
形成裂谷、大洋、海沟
使地表隆起抬升 形成山脉等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 56秒,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 生了一次7.8级强烈地震。 死亡的人员有24.24万,受 伤人员有83万。
东京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日本 东京发生8.3级地震, 至少14万人死亡。
它们同时生活在大西洋 两岸的同纬度地带,
你能解释这种巧合吗?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这好比撕碎 了的一张报 纸,拼合以 后的印刷文 字和行列也 一一对应。
〔大陆漂移学说〕
轮廓
岩层
生物
早期南极探险家,在露岩区采集标本时,经常发现煤,而且用它 做饭、取暖。目前发现的煤田主要分布在南极横贯山脉沿罗斯海 岸的一段,还有西南极洲的埃尔斯沃思山区也有煤田露出。南极 横贯山脉的煤田,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二课时)》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上一节内容《地球的面貌》后,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也能感受到海陆变迁的现象,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方面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现代科学研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现代科学研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2.教学难点:分析实例,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何会发生变化,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现代科学研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3.实例分析: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解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遭受海啸
泰国旅游胜地海啸后满目疮 夷
印度洋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震中央位于印 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 情报中心测得强度分别为8.9和9.0。这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 四的地震。有数十万人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死亡,一些地区 的海啸高达十多米。
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为海洋的是( A)
A 太平洋板块
B 南极洲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大洋洲板块
2. 板块学说认为大西洋形成是由于( D)
A 地壳的凹陷
B 板块的挤压
C 板块的碰撞
D 板块的张裂
3. 板块在漂浮过程中难免要发生碰撞和张裂,
在板块碰撞的地方会形成B( )
A 海洋 B 巨大的山脉 C 大裂谷 D 海峡
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大陆漂 移说
板块运动 学说
海陆 变迁
人类活动
海平面的 升降 地壳运动
1、地球由 板块组成的。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板块交界地壳活跃。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移形成现在的海陆格局,现在仍然缓慢变化

证据: 海陆轮廓,古生物化石,古地层等
变 迁
地球表层由7大板块组成 观点 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七大板块: 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南美
板块构造学说
和南极洲板块
运动形式
挤压 张裂
形成高山、岛链或海沟 形成裂谷或海洋
图中蕴含板 块
运动学说的
①内全容球分为几大板块?

商务印书馆星球地图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海陆变迁-“十校联赛”一等奖

商务印书馆星球地图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海陆变迁-“十校联赛”一等奖
01ˊ~02ˊ
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
展示学习目标
海陆变迁
03ˊ~07ˊ
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海陆变迁
导与思结合
学生步步深入,了解并熟知
大陆漂移学说
08ˊ~16ˊ
让学生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内容、证据
投影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
电子白板导引
板块构造学说
17ˊ~42ˊ
让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三、学习者分析
本班学生61人,属于较好学生,对知识感知能力较强,悟性较好,本节课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主采用教师导学生思考,学生小组交流,共同探索的思路进行,再利用交互式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效率就会展现。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学说;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展示小结、当堂练习
小组合作学习,认识地图
电子白板展示、图片上传
小结
43〞~45ˊ
巩固知识
知识树
学生回忆知识
电子白板展示
作业
45ˊ
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



教学难点:板块的运动形式以及产生的现象。
解决措施:采用教师导,学生思,共同思考,得出结论,达到理解的目的,能运用。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新课
00ˊ05〞~01ˊ
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沧海桑田的原意
成语的
解释
思考
以成语引入触发学生的想象
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校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建民中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板块构造学说
1、学生看书P52、P53页,完成导学案第三篇内容
2、师生质疑,加以突破
板块挤压运动
板块张裂运动
思考: 两大火山地震带位于哪
些板块交界处?
• 学以致用
•1、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1)红海不断扩张; (2)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3)日本多地震。
(三)合作探究、共同分享(5 分钟)
和南极洲板块
运动形式
挤压 张裂
形成高山、岛链或海沟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大陆漂 移说
板块运动 学说
海陆 变迁
人类活动
海平面的 升降 地壳运动
1、地球由 板块组成的。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板块交界地壳活跃。
巧记歌谣
a、知识与技能: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 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运用板块学说 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如火山和地震。 b、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 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使学生 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地形变化,内外力加。沧海桑田,内部力大; 板块运动,拉伸挤压,断层褶皱,出现高洼; 火山地震,板块缘发。外部力量,不可轻它; 风浪水冰,侵蚀变化,天长日久,削高填洼。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本课学习分四个部分; 1.兴趣导入 2. 新授过程 3.合作探究、共同分享 4.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播放《沧海桑田》动画,吸引学生的注 意,又能点明本节重点“海陆变迁”。
2、出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1)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说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了解海陆分布格局的形 成过程
面对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分 组讨论,并在班内交流。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4、两大火山地震带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运动 自然原因 海平面升降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提出者:魏格纳
第二篇:漂移的大陆
• 1、学生看书P50,P51页,完成导学案第二篇内容 • 2、提出者---魏格纳。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1 )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 • 3、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1.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 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到地球表面的 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
说教材 说学法 说教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
•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
• 说教法
• 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 题相结合,以探索知识来维持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动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启 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 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通过学生自己 观察、探究讨论、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 有所感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
• 教学过程:
海底古河流三角洲
• 提出问题: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老师总结:
• 海洋变成了陆地,陆地变成了海洋,海陆 是不断变迁的。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有地壳变迁、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也 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例如:荷兰的围海造田 。
荷兰围海大坝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运用它解释有关 的地理现象
(4)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与板 块运动的关系
(二)新授过程
• 第一篇:海陆变迁 • 1、学生看书P49页,完成导学案第一篇
内容
• 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 讲解

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台湾海峡海底古森林遗址
非 洲



西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 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 他 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 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 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简单的 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 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 而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确定板块构造学 说为本节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 造学说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 说学法
1、读图观察法: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 察、想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古 老 地 层 的 对 应
这好比撕碎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 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拼合图
魏格纳经过艰苦的考察终 于提出了三方面的证据: 第一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 物有亲缘关系;第二,大
西洋两岸的岩 石、地层和褶 皱也相吻合; 第三,在古气 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 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 森林中找到了冰盖。
海 陆 变 迁
大陆漂移假说
观点: 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后来分裂、
漂移形成现在,古地层
地等球表层由7大板块组成
观点 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七大板块: 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南美
板块构造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