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教案-第5章

合集下载

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

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5
2.1.3 采样方法
方法有:刻槽法、剥层法、爆破法以及钻孔岩心劈取法等。 ㈠ 刻槽法→沿矿体矿石性质变化最大的方向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刻槽。 适用于:矿体暴露面小,取样点多的情况。 ㈡ 剥层法→在矿体的露头表面整个剥下一层(10~20cm)矿石碎屑作为试样。 特点:范围大,效率低。 适用于:贵金属、稀有金属及分布不均匀矿体和薄矿体取样。 ㈢ 爆破法→在穿脉巷道的两壁或顶板上,按预定的规格打眼放炮,将爆破下来 的矿石的全部或部分作为样品。
品级和自然类型矿石的比例应与矿山生产时的出矿比例基本一致;矿山开 拓方案未定时,可按储量比例配矿。
就⑶ 混合样的配样计算:按所要求的配样比例计算和分配各类型样的 采样数量。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5
2.1.2 采样设计
就 混合样
类型(品级)1
取样点1 …
取样点k
……
类型(品级)n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5
2.1.2 采样设计
※检验※ 所采试样的平均品位不可能与矿山地质评为完全吻合,必 须进行校正:⑴ 品位 如果采样平均品位高于矿山地质品 位,则需配入低品位矿;如果采样平均品位低于矿山地质 品位,则需配入高品位矿。 ⑵ 特别注意不要改变矿石的赋存状态及性质(如氧化率 、可溶性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5
2.1.2 采样设计
⑵ 每个取样点试样重量的计算[每种类型(品级)矿石的 各取样点的取样量计算 以类型(品级)i各取样点为例说明:
qj=Qi·rj 式中:Qi —— 第i个类型(品级)样矿石取样重量;

矿石可选性研究

矿石可选性研究
4)浮选试验前如表面氧化,通常用溶剂或酸浸洗,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一些矿物的处理方法举例见教材187-188)
21、P170选择性絮凝试验概念
选择性絮凝是指在一个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的稳定悬浮液中,加入某种高聚物絮凝剂后,由于矿物的表面性质不同,絮凝剂与某一矿物表面发生选择性吸附,通过桥联作用生成絮凝物而下沉,其他矿物组分仍然呈悬浮体分散在矿浆中,脱出悬浮体,即可达到矿物分离目的。
粒度: 矿粒或矿块的大小
粒级: 矿粒的混合物按粒度分成若干级别,这些级别叫做~
粒度组成: 物料中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粒度分析: 测定物料的粒度组成或粒度分布以及比表面等直接或间接了解物料粒度特性的测定工作.
@ 粒度分析方法及适用的粒度范围
9、P86绝对可磨度的计算公式
P102可选性曲线的绘制
12、P105决定重选流程的主要依据
1)矿石的泥化程度和碎散性
? 含泥高,应通过洗矿处理;
?一般泥质矿石通过洗矿脱泥可以改善破碎,磨矿和选别条件;
?我国的基本经验:洗矿入磨,泥砂分选。
2)矿石的贫化率
v 预先富集
v重介质分选—预处理,丢弃的废石量一般不应小于30%。
磨矿机的单位生产能力,即绝对可磨度,按给矿量计算应为
式中q—在指定给矿和产品粒度下,按给矿量计算的单位容积生产能力(kg/1·h);
G—试样原始重量(kg)
V—试验用磨矿机体积(l)
T—磨到指定细度所需时间(min)
按新生-75μm产品计算应为:
式中 --按新生-75μm产品量计算的单位容积生产能力(kg/1·h)
3 尽量减少破碎筛分工作量,在较粗粒度下分离和保留备用样

选矿场课程设计

选矿场课程设计

选矿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选矿的基本概念,掌握选矿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矿石的特点,并了解其对应的选矿工艺;3. 学生能够掌握选矿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及其对选矿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矿石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选矿方法;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选矿流程,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选矿效果;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选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矿产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观念;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3. 激发学生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现状和未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结合实际矿石案例分析,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适合开展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实验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矿石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矿石的定义、组成及分类,重点讲解金属矿石和非金属矿石的特点及用途。

教材章节:第二章《矿石与矿物的认识》2. 选矿方法及其原理:讲解常见的选矿方法,如重力选矿、浮游选矿、磁选矿等,分析各种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教材章节:第三章《选矿方法与设备》3. 选矿工艺流程:介绍选矿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矿石破碎、磨矿、选矿、浓缩和干燥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各环节的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选矿工艺与流程》4. 选矿参数及其影响:讲解影响选矿效果的主要参数,如粒度、浓度、pH值等,分析这些参数对选矿效果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五章《选矿工艺参数与优化》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选矿方法下的选矿效果,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改进措施。

《矿矿的研究》教学设计

《矿矿的研究》教学设计

04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矿山、矿石等图片或视 频,激发学生对矿物的兴趣,引 出课题《矿矿的研究》。
明确任务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 任务,即了解矿物的定义、分类 、性质及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讲解知识,示范操作
知识讲解
通过PPT、教材等教学资源,系统讲解矿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等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网络课程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寻找与矿物研究相关的优质课 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学术数据库
引导学生利用学术数据库,如CNKI、维普等,检索与矿物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学 生的信息检索和学术素养能力。
专业网站
推荐一些专业的矿物研究网站,如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业大学等,让学生了解最新的 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
简要介绍课文《矿矿的研究》的 背景,包括作者、写作背景、相 关科学知识等,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内容和主题。
阅读与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科学原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科学知识拓展
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的科学知 识,如矿物的形成、分类、用途等 ,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
06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
教材选用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如《矿矿的研究》等 科普读物,确保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参考资料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相关的地质学、矿物学等领域的专业书 籍、期刊文章、学术论文等作为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 解矿物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成果。
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柏泉磷铁矿石可选性研究

柏泉磷铁矿石可选性研究

柏泉磷铁矿石可选性研究我国磷矿资源储量丰富,位于世界第二位,已探明资源为176亿t,但商业资源储量仅为40亿t[1-2]。

我国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南方省市,占全国储量的770%[3]。

随着磷化工的发展,磷矿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的富磷矿(P2O5>30%)储量17亿t,占总储量的9%,将在10年后开采耗尽[4]。

我国大多数磷矿石属于中低品位磷矿,全国的磷矿石(P2O5)平均品位只有17%[5]。

南方磷矿原矿品位较高,但约70%为难选胶磷矿[3]。

我国华北与东北地区有约占总储量7%的岩浆岩型磷矿石,此类矿石相对易选,但P2O5品位低至2%~5%,且常含有Fe、Ti、V及稀土等矿物[6-7]。

通常优先磁选选铁、钛等矿物,尾矿当中存在3%~6%的P2O5,部分选场通过浮选回收,作为选矿附产品[8]。

随着南磷北运的高额运费造成的成本压力,这种岩浆岩型磷矿石资源具有巨大潜在价值[2]。

位于承德市平泉县的柏泉铁矿就是属于此类岩浆岩型磷铁矿石,选厂规模600万t,年产铁精粉43万t,磷精矿13万t[8-9]。

随着矿石的不断开采,原矿的性质有所变化,选矿指标不断降低。

选厂磷精矿的回收率不足50%,P2O5品位31%左右,铁精矿TFe回收率48%左右,且品位低于65%,因此急需进行矿石的可选性研究为该磷铁矿石的选矿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1.1 试验矿样试验矿样为承德柏泉铁矿选厂开采原矿石。

矿样经对辊破碎机破碎,破碎后产品通过筛孔尺寸为2 mm的振动筛,对筛分产品进行混匀、缩分制备出试验样。

试验样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铁物相分析结果见表2,XRD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试样XRD分析结果表1 试样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成分P2O5TFe FeO SiO2Al2O3CaO 222含量/% 4.86 2.25 2.45 3.370.490.43表2 试样铁物相分析结果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柏泉原矿中主要含有铁、硅、铝、钙、镁、钛、磷等元素,原矿中P2O5品位为2.12%、TFe品位10.31%,矿石中主要可利用的元素为铁、磷。

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第五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5.1.1 采样目的本次采样目的是对矿区首采地段(即Ⅰ、Ⅱ矿体群)的铁矿石(磁铁矿)及铁铜矿石进行试验采样,进行可选性试验,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选矿方法,对矿石的可选性作出初步评价。

5.1.2 采样方法及代表性本次试样全部在Ⅰ、Ⅱ矿(体)群的钻孔中采取,样品重量根据各钻孔见矿的矿石类型及见矿厚度比例计算配样,样品采集是在钻孔岩心劈心采取的化学分析样的副样当中称取。

共采集试样三件,即:混合样(2007年)、铁铜样和铁矿样(2008年)。

2007年混合样:根据各勘探线见矿钻孔中的见矿厚度以及见矿层数配样。

采样点分部在11线—36线7个勘探线中的16个钻孔中,共计72个采样点(见表5-1)。

其中:铜矿石采样点18个;铁矿石采样点19个;铁铜矿石采样点24 个;围岩采样点12个。

采取试验样品共计489.37kg,其中围岩样25kg,铁矿石样207.2kg、铁铜矿石样218.2kg、铜矿石样38.97kg。

样选矿试验样品取样位置及重量一览表表5-1铁矿样选矿试验样品取样位置及重量一览表续表5-235个采样点(见表5-2、表5-3)。

其中:铁矿石采样点18个;铁铜矿矿石采样点13个;围岩采样点各2个。

采取试样重量为铁矿样(磁铁矿)500Kg,其中:包括围岩样25Kg,铁铜矿样400Kg,其中:包括围岩样25Kg。

两次采集的三件试验样品采集点分布较均匀,代表着不同地段、不同矿石混合矿类型和结构构造矿石,与矿体厚度、矿石资源储量所占比例基本一致,并在配样计算时还考虑了各矿体不同地段的品位差别,故试验样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5.2 选矿流程试验种类及试验样品制备本次采取的2007年混合矿样品进行了可选性试验,2008年的铁矿样和铁铜样进行了小型实验室选矿试验。

样品制备:试验用矿样到达后先取出工艺矿物学研究样,然后将其余矿样破碎、混匀。

试样破碎缩分流程见图5-1。

试样中除缩分出多元素化学分析样和物相分析样外,其余矿样均装袋用于进行选矿试验。

矿石可选性研究

矿石可选性研究

1、矿石的物质组成研究:一般把研究矿石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工作称为矿石的物质组成研究。

2、嵌布粒度特性: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粒度分布特性。

3、矿石结构和构造:是说明矿物在矿石中的几何形态和结合关系。

结构是指某矿物在矿石中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的形状、大小和相互结合关系;而构造是指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结合关系。

4、比重组分分析:又称重力分析,其实质是,在接近理想的条件下,将矿粒分离为不同比重组分,根据不同比重组分的称重和化验结果,算出该矿样的比重组成以及有用和有害成分在不同比重组分中的分布率。

5、条件变差和试验误差:条件变差指的是由于试验条件的改变(泛指不同的处理,如不同的流程、设备和工艺条件)而引起的试验结果间的必然性差异。

实验误差则是指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按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过程误差和随机误差三类。

6、试金分析:金、银等贵重金属需要用类似火法冶金的方法进行分析,所以专门称之为试金分析。

7、试样最小必须量:指的是为保证一定粒度散粒物料试样代表性所必需取用的最小试样量。

8、试样的性质与所研究矿体基本一致的具体要求是:①试样中主要化学组分的平均含量(品位)和含量变化特征与所研究矿体基本一致。

②试样中主要组分的赋存状态。

③试样的理化性质与所研究矿体基本一致。

9、元素有哪些赋存状态?和可选性的关系如何? 1)独立矿物 2)类质同像 3)吸附形式。

10、简述连生体的三种结构特征:①包裹连生----一种矿物颗粒被包裹在另一种矿物颗粒的内部。

②穿插连生----一种矿物颗粒由连生体的边缘穿插到另一种矿物颗粒的内部。

③毗邻连生----不同矿物颗粒彼此邻接。

11、决定重选流程的主要依据:1)矿石的泥化程度和可洗性。

2)矿石的贫化率。

3)矿石的粒度组成以及各粒级的金属分布率。

4)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嵌布特征。

5)矿石中共生重矿物的性质、含量及其与主要有用矿物的嵌镶关系。

12、矿石性质研究的内容:1)化学组成的研究是研究矿石中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含量及相互结合情况。

《矿石学》实验指导书(2021修订版)

《矿石学》实验指导书(2021修订版)

矿石学尝试指导书院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矿物加工工程尝试一晶体的宏不雅对称一、目的要求1、学会在晶体模型上找对称要素的方法,成立晶体宏不雅对称的概念。

2、掌握各晶体的对称特点二、道理晶体对称性道理三、尝试用具或模型木制晶体模型:001、201〔202〕、161〔162〕、121〔122〕、051〔053〕、034、093〔094〕、8、28、38、45四、尝试内容找出各晶体模型上的全部对称要素〔C 、P 、L n 、L i 4、L i 6〕,组合成对称型,然后按照 对称型确定该模型所属的晶系,晶族。

五、尝试方法及步调找晶体模型的对称要素时,首先应找对称轴,其次找对称面,最后是对对劲。

〔一〕找对称轴〔L 〕以先找高次轴,再找低次轴的次序进行。

1.晶体上可以呈现一个或数个不异或不同轴次的对称轴,但不成能存在五2.对称轴可能是的连线3次 数,即为对称轴的轴次;4.旋转反伸轴:一般只考虑L i 4和L i 6。

L i 4是一个独立的复合对称要素,不克不及用其它对称要素的组合来代替。

L i 4包含一个L 2,且垂直L 2标的目的无对称面P 那么此L 2即为L i 4。

有L i 4时它包含的L 2不再写入对称型中。

L i 6等效于L 3+P 〔P ⊥L 3〕的组合,但因它在对称分类中具有特殊意义,故需用L i 6而不消L 3+P 。

5.操作:晶体绕旋转反伸轴旋转必然角度后,再对轴上一点进行反伸,可使相等局部重复。

〔二〕找对称面〔P〕12.对称面可以是的平面3面即为一个对称面。

〔三〕找对称中心C1.晶体只有一个C 或没有C ;2.假设晶体上有两两彼此平行、同形等大、标的目的相反的对应晶面那么该晶体有C ,反之那么无C ;3.操作:用反伸对称操作。

将模型放在桌面上,假设不雅察到上面的晶面与接触桌面的晶面反向平行、同形等大,那么晶体上的所有对应晶面必定两两反向平行、同形等大,此晶体就有对称中心,否那么无。

某磁铁矿可选性试验研究

某磁铁矿可选性试验研究

某磁铁矿可选性试验研究一、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和意义二、实验方法2.1 试样制备2.2 实验设备及条件2.3 实验步骤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静电选矿实验结果3.2 磁选实验结果3.3 选别指数分析3.4 聚合指数分析四、试验结论4.1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4.2 试验结论五、研究展望5.1 问题与挑战5.2 下一步研究方向第一章节: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磁铁矿已经成为珍贵的非铁金属资源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磁铁矿原石石量大、类型多、含杂质高,因此传统的选矿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工艺实际需要。

目前,对于磁铁矿的选别技术研究已然成为本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磁铁矿选矿技术主要包括浮选、磁选、静电选矿等,其中静电选矿技术以其卓越的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无论是哪种选别技术,其关键问题均为矿石选别指数和聚合指数,因此对于这两项指标的研究极为重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针对某磁铁矿的可选性试验研究方案,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磁铁矿选别指数和聚合指数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静电选矿方案,为磁铁矿的选别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显示,磁铁矿选别技术已成为矿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磁铁矿选别技术方面,国外已经发展出多种高效的磁选法和静电选矿技术,如澳大利亚的MEI技术、美国的CAVE技术等。

国内磁铁矿选别技术研究起点相对较晚,但是目前已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中钢集团钢矿的静电选矿技术以及磁选技术和白云山特种铁矿的高效磁选技术。

磁铁矿选别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静电分离电子学、选别指数、分离规则和调解角度等方面,目前国内外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挑战。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本研究将针对某磁铁矿的可选性试验研究方案,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磁铁矿选别指数和聚合指数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静电选矿方案。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磁铁矿试样制备,对选矿试样进行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分析,确定其通量和含杂情况。

矿物研学课程设计

矿物研学课程设计

矿物研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矿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矿物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形成原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识别常见的矿物,理解矿物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以及应用矿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基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同时,通过团队讨论和报告,提高沟通和合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矿物学的基本概念、矿物的分类和性质、矿物的形成和变化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物学基本概念:矿物、矿物学、矿物的组成和结构等。

2.矿物分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合成矿物等。

3.矿物性质:矿物的一般性质、光学性质、化学性质等。

4.矿物形成和变化:矿物的形成过程、矿物的变化规律、矿物的利用和保护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矿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矿物学的相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矿物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观察和分析矿物,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矿物学教材,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复习。

2.参考书: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矿物学相关知识。

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矿物学知识。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显微镜、样品等设备,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华北理工选矿学实验指导05设计型综合实验

华北理工选矿学实验指导05设计型综合实验

第五部分选矿学设计型综合实验指导实验一某铁矿磁选试验研究一、试验目的:1 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文献等其它资料的查阅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处理一种矿石所需的一整套方法,做一次综合训练。

4 通过选矿试验,确定某铁矿中有价铁的选别方法和工艺流程,查明影响选别过程的工艺因素和最佳条件,提出最终选别指标。

委托方对精矿质量的要求是:铁精矿品位TFe>65%,铁精矿中含S<0.5% 。

本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环节:(1)根据矿石性质,拟定选矿试验方案。

(2)研究前试样的制备方法。

(3)磁选条件试验、阶段选别的做法、目的以及最终指标的计算方法。

(4)磁性分析的目的和作法。

(5)选矿产品的考察:产品筛、水析及粒径回收率的确定方法。

(6)试验结果的处理,试验报告的编写。

二、实验内容1 采样与矿样制备1.1采样由委托方负责采样,并对矿样进行化验。

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对其矿石的颜色、形状、发光性、晶体的结晶粒度、结构构造等进行观察,对矿石的密度,硬度,含泥含水量以及矿石的氧化程度有初步的认识。

1.2矿样制备将原始矿石破碎至—2mm。

其制备过程包括破碎、筛分、混匀、缩分等。

其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

2原矿性质研究2.1 多元素分析多元素分析是对矿石中所含的多个重要或较重要的元素进行定量的化学分析,将制备好的试验样取40g进行多元素分析,在此试验中对可对Fe,SiO2,Al2O3,S,P,CaO,MgO,TiO2等元素进行分析。

2.2铁物相分析将制备好的最终矿样取若干克进行铁物相分析,确定矿石中磁性铁、赤褐铁、碳酸铁、硫化铁,硅酸铁的含量,从而确定选别方案和流程。

2.3原矿-2mm粒度筛析为了确定原矿-2mm粒级组成及各粒级的品位,现取试验样50g,进行套筛筛析试验。

筛子规格从上到下依次为80目、160目和200目,记录筛细产物中各粒级含量及品位分布,做出粒度正负累计曲线。

矿石可选性研究专题实验(铝土矿)

矿石可选性研究专题实验(铝土矿)

3 原矿主要组成矿物及其嵌布特性 b)部分一水硬铝石呈不规则粒状、细小粒状嵌布 在高岭石、伊利石、叶腊石等含硅脉石矿物的 集合体中, 呈这种形式嵌布的一水硬铝石与高 岭石、伊利石、叶腊石的嵌布关系较复杂, 接 触线也弯曲不平, 磨矿后解离较困难。 c)另有部分一水硬铝石呈隐晶质或微晶集合体嵌布 的一水硬铝石,由于与高岭石等含硅脉石矿物的 关系特别密切, 紧密相嵌, 且粒度细小, 单体解 离极为困难, 即使细磨也难以单体解离, 对选矿 指标的影响很大。
一个氢氧铝层与一个 (Si-O)四面体层相结合, 便形成一个单分子层。 无数单一分子层叠合形 成高岭石的晶体结构。 晶胞参数为 a0=0.514nm, b0=0.893nm, c0=0.737nm。层间为 分子键和氢键结合,解 离时通常沿层间断裂。
图2 高岭石晶体结构
图3 高岭石扫描电镜图
叶蜡石
81.16 84.48 85.24 85.32 85.84
(2)铝土矿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及含量 /%
物相 含量
一水硬 铝石 67.8
伊利石 12.5
叶蜡石 6.0
高岭石 3.2
针铁矿 5.1
锐钛矿 2.9
3.主要组成矿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一水硬铝石 化学式为AlOOH,或表示为Al2O3H2O。理 论含量Al2O3为84.98%,H2O15.02%。 晶体结构属硬水铝石型,斜方晶系,晶胞参数 为a0=0.441nm,b0=0.940nm,c0=0.284nm。 氧原子作六方最紧密堆积,最密堆积层垂直a轴, 斜方晶胞的a0等于氧原子层间距的二倍,Al3+与氧 的配位数分别为6和3。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实验内容:
矿石可选性研究试验的内容很多,因时间所限,本次实验 内容主要为: ①试样的制备; ②磨矿细度试验; ③捕收剂用量试验; ④pH调整剂用量试验; ⑤实验室浮选闭路试验。

选矿课程设计

选矿课程设计

选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选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艺,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选矿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艺,掌握主要的选矿设备及其工作原理,了解选矿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选矿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矿石进行可选性分析,能够设计简单的选矿工艺流程,能够操作选矿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选矿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选矿的基本概念、选矿方法(包括重力选矿、浮选、磁选、电选等)、选矿设备(包括破碎机、筛分设备、浮选机、磁选机等)、选矿工艺流程设计及选矿实验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章选矿导论主要介绍选矿的基本概念、任务、方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第二章选矿物理基础主要介绍矿石的物理性质及影响选矿效果的各种因素。

3.第三章破碎与筛分主要介绍破碎机和筛分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选矿工艺中的应用。

4.第四章重力选矿主要介绍重力选矿的原理、设备及其应用。

5.第五章浮选主要介绍浮选的原理、设备及其应用。

6.第六章磁选和电选主要介绍磁选和电选的原理、设备及其应用。

7.第七章选矿工艺流程设计主要介绍选矿工艺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8.第八章选矿实验主要介绍选矿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针对选矿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选矿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选矿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选矿知识。

《选矿学基础》ppt课件(全)共74页文档

《选矿学基础》ppt课件(全)共74页文档
按矿石中有价成份的含量,矿石还可分为贫矿 和富矿。
二、选矿的任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将矿石中的有用矿物和脉石矿物相互分离,除去有 害杂质,充分而经济合理的利用国家资源,是选矿的主 要任务。
三、选矿的基本内容和选矿厂的生产流程
选矿过程是由选前的准备作业、选别作业、选后脱 水作业所组成的连续生产过程。
式颚式破碎机两种。
鄂式破碎机结构简单,不易堵塞,工作可靠、易于制 造、维护方便,主要用于中硬以上矿石的粗碎和中碎。 其缺点是生产率相对低、破碎比小、产品粒度不均匀。
鄂式破碎机的规格用给矿宽度(B)和长度(L) 表示: B×L
破碎主要类型示意图
简单摆动式颚式破碎机
复杂摆动式颚式破碎机
(二)中细碎圆锥破碎机
(1)选前准备作业 为了从矿石中选出有用矿物,首先必须将矿石粉碎,
使其中的有用矿物和脉石矿物达到单体解离。
选前准备作业由破碎筛分作业和磨矿分级作业两个 阶段完成。
破碎机和筛分机多为联合作业,构成破碎车 间。
磨矿机与分级机常组成闭路循环,构成磨选 车间。
(2)选别作业 选别的主要方法有: 浮选法→表面性质 2)磁选法→磁性 3)重力选矿法→密度 4)电选→电力性质(导电性)
优点:该筛转速高,筛分效率可达80%,适用于处理细 粒级矿石(0.1~15mm),还能筛分潮湿和粘性物料。
缺点:电动机及皮带寿命短,振幅不能太大。
(3)自定中心振动筛 (又称万能吊筛)
主轴旋转时,由偏心产生的离心力和飞轮配重产生的离 心力互相平衡,对主轴O-O而言,位置不变,而筛框则绕 轴线O-O作半径为r(偏心距)的圆周运动。 规格:宽×长
(二)筛分分析
确定物料中颗粒大小分布的规律的工作叫粒度分析,方法有 筛分分析、水力分析、显微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g/t五个试点,然后根据最优试验结果确定最优因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② 序贯试验法:不是试验前安排的全部试点,而是先按排少数几
个水平选矿试验,找出选别指标的变化趋势,再安排下批试点。
例如:为了寻找抑制剂Na2S的最佳用量,先安排400、600、800 、1000 g/t四个点进行试验,如果发现选别指标逐渐是高的,那么 下批试验就可以安排较高用量的几个点进行试验,例如:可以1000 、1200、1400、1600 g/t几个点,找到最佳点为止,(说明:不一 定安排四个点也可以更多)
⑴系统误差:由于试验技术(包括测试技术,试验方案、仪器设备)带到试验 数据中的误差,它每次部是以同样大小的差异出现于每次试验中,在试验前仔细
检查试验方案、仪器设备,有时还必须对试验数据进行特殊修正。
⑵ 过失误差:试验人员的过失以及试验事故带来的误差,这个必须避免。 ⑶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由于有许多不能加以控制的独立因素所造成的、不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②多因素组合在一起同时试验(从整体到个体)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可揭示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快地找到最佳水平; 缺点:数据处理困难。 ⑵ 从(如何处理)多水平的角度出发有: ① 同时试验法:试验前将全部试点安排好(一次确定试验条件),传统的均 分法和穷举法就是同时试验法。 例如:某试验为了确定黄药的最优用量,事先确定黄药的用量范围是 40~100g/t,试验精度为20 g/t,按同时试验法就必须安排40、60、80、100、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㈡ 变量的度量(对数据的波动程度进行度量)
例5-1:假设某厂对旋流器的分级效率进行8次测定,结果如下:
序 号 1 i 分级 效率 60 E%
⑴ 子样平均值:
2
3
4
5
6
7
8
61
64
59
组数据中我们无法得出什么结论,必须进行数据处理,那么
1 8 1 ˆ E Ei (60 61 64 59 56 66 60 62) n i 1 8
= 61(%)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⑵ 离差: d i
八次结果:
Ei E
2 3 4 5 6 7 8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为说明问题,将书例5-1 分为两组:
⑴ i =1~4,RⅠ=5%;
⑵ i =5~8,RⅡ=10%。

R 7.5%,当l=2,n=4时,d=2.15%
(%) ˆ 1 R 1 7.5 3.49 d 2.15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4 统计检验
根据正态分布规律可知,在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 u=2时,α =4.6%(判断错误的概率4.6%,可信度95.4%);
u=3时,α =0.3%(判断错误的概率0.3%,可信度99.7%);
u=1.96时,α =5%(判断错误的概率5%,可信度95%)。 α 是显著性水平,表示你判断是否错误的概率的数量指标。
n
倍。即: n
n
ˆ 1 R d
式中:d —— 系数,与测试数据的个数N有关,当 差的平均值,带入式中进行计算。
N (2,10) ,查书表11-1
;当N >10时,因估计值的误差大,需分组对每组求极差,再算出每组极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缺点:片面性较大,精确度小 ② 算术平均误差δ :算术平均误差是指各离差绝对值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 d
i 1
n
i
|
n
优点:能较好反映各项测试结果的平均大小
缺点:不能反映出数据的离散程度
1 0 3 2 5 5 11 =2.25(%) 8 但两组误差的离散度就不一样,精确度就不一样。
第五章 试验方法(又名试验设计)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5.2 统计检验 5.3 析因试验 5.4 多因素序贯试验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第五章 试验方法(又名试验设计)
前面四章中:
绪论主要讲述了试验任务的交接、工作计划的拟定。 第二章讨论了试样如何采取和制备(包括矿床采样、选矿厂采取样以及试验前
一次一因素试验法是传统的试验方法:即每次只变动一个因素而将其他因
素固定在某一适当的水平上,找到了第一个因素的最佳条件后固定下来,再依次 寻找其他因素的最佳条件(从个别到整体)。这种方法的优缺点为:
优点:数据处理简单,结果简单明了;
缺点:因素间有交互作用时,试验必须重复,工作量大,且可靠度差。(不 能揭示交互作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序贯试验法具体分消去法与登山法。
消去法:预先确定试验范围(知识面必须广,经验丰富,对矿石
性质相当了解),通过试验逐步缩小试验范围到所要求的精度为止 。(精度:条件变差大于试验误差的最小间隔)消去法具体分:平
分法、分批试验法、0.618法、分数法。
可避免,但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利用统计检验进行识别。
(取决于仪器设备的精确度,准确度:指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精确度:所提供平均值的分散度。准确度越高,精确度可以下降,也可以升高, 可能有系统误差存在) 各种变差和随机误差经常交织在一起——需用统计方法来解决。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4 统计检验
㈠ u检验法
u检验法实质:变差同标准差的比值。
E E u ˆ ˆ M N
式中:u —— 变差与母体标准差的比值;
——“真值”;
E —— 测试结果平均值;
—— 母体标准差。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2013-11-19
5.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经统计计算得:
绝对值大于标准差的试验误差出现的概率31.7%;
绝对值大于标准差2的试验误差出现的概率4.6%; 绝对值大于标准差3的试验误差出现的概率0.3%; 说明了绝对值大于标准差3的随机误差的概率是很小的,在没有 条件变差的情况下若出现了大于3的误差,说明产生了过失误差 ,必须引起注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是否出现较大的误差 ,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呢,下面我们就先从统计检验开始来探 讨误差的检验方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㈠ 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⑴ 参数:描写某一随机变量的数量指标。
⑵真值(母体平均值)μ :测试次数无限多时测试结果
的平均值(很难知道) ⑶ 子样平均值:测试次数有限多时,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 ⑷ 参数估计:对所测参数的真值进行估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5.2 统计检验
变差:⑴ 条件变差:试验条件的改变(方案、流程、
设备及工艺条件改变而引起的误差)预期目的。
⑵ 试验误差:试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其中系统
误差、过失误差必须避免;随机误差则利用统计检验识别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1 变差的分类
一组参差不齐的数据间的差异:
1-α 即表示可信度(可靠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4 统计检验
㈡ t检验 t检验的原理与u检验是一致的,是变差与子样标准差的比值
登山法:好象是瞎子爬山,以小范围开始,根据信息逐步向更优 的方向移动,使选别指标逐步提高,直到到达顶点为止。登山法具 体又分:最陡坡法、调优运算、单纯形调优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1 试验方法的分类 从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发现同时试验法和序贯试验法
有自己的特点:
ˆ s
SS n 1 ( Ei E ) 2
i 1 n
(这里必须搞清楚自由度的概念:所谓自由度就是变数的独立值的数目。
n 1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例]5-2 假设全班61人分成四组,1组13人,2组15人,3组15人,最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
ˆ
(E E )
i 1 i
n
2
是各个单次测试离差的“平均值”
n 1
的离差,而不是测试数据本身平均值的离差。 n次测试结果平均值的标准离差 ˆm 比单次的小 ˆ ˆ 或 m m *因此可由极差R估计标准差*
则本例中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9
5.2.2 变差的数量表示
③ 标准离差
母体标准差:
n 式中:Ei —— i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E )
i 1 i
n
2
μ —— 母体平均值; n —— 测试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