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科举制度ppt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PPT课件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 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科举制度ppt课件
• 考试合格被录取:及第,登科,擢第等,考不上 就叫“落选”。
8
布衣,白衣
及第
具备做官的资格
吏部选试
身,言,书,判
授予官职
庆典活动: 探花宴 曲江会
雁塔题名
9
• 宋代:继承唐代的科举制度,并做了重要改革。 1,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加强了
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 2,增加了殿试,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
15
负面作用: 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主体意识的丧失
16
明代八股文小常识:
•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文,文 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 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从起股以下,每 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 文”。
17
18
• 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取士,故称“科举”。 • 意义: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彻底打破
了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 主阶级提供了进身的机会。
7
• 唐代:继承,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 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 立的科目。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从下层军士或平民 中选拔,只要由一技之长,能够解决郡主或者其他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呢就可以登上政治舞 台。
3
• 两汉:察举征辟制。(任子制度) 察举:由公爵,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所 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 官职。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 征辟: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 任子制度:“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后,可 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流弊:被选的范围有限。以财产为入选标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8
布衣,白衣
及第
具备做官的资格
吏部选试
身,言,书,判
授予官职
庆典活动: 探花宴 曲江会
雁塔题名
9
• 宋代:继承唐代的科举制度,并做了重要改革。 1,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加强了
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 2,增加了殿试,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
15
负面作用: 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主体意识的丧失
16
明代八股文小常识:
•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文,文 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 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从起股以下,每 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 文”。
17
18
• 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取士,故称“科举”。 • 意义: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彻底打破
了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 主阶级提供了进身的机会。
7
• 唐代:继承,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 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 立的科目。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从下层军士或平民 中选拔,只要由一技之长,能够解决郡主或者其他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呢就可以登上政治舞 台。
3
• 两汉:察举征辟制。(任子制度) 察举:由公爵,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所 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 官职。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 征辟: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 任子制度:“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后,可 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流弊:被选的范围有限。以财产为入选标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教学课件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取人的察 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孙中 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 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 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 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的社会背景: 1、隋朝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 才充实政府各级行政机构; 2、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分享政治权力; 3、士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日 益衰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 4、强化中央集权,收回落于地方中正 官手中选士大权的需要。 公元606年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从而在 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科举时代。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 举考试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表面看来很客 观公正,事实上评分时主观因素往往影响 其客观性。
3、科举考试使 “通榜”(主考官)和 “行卷”(考生)等舞弊现象滋生。
科举夹带
考生在考试
藏在鞋底的小抄
作弊时候用的微型书
作弊衣服
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的用来作坏学风,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 思考能力,以及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 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的 性格特征。 即思想控制、文化控制、精神控制。
(3)墨义。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 只要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来。
(4)策问。要求学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 自己的见解。
(5)诗赋。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 各一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修养和 文学创作能力。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 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同时 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 试方法的多样化。
2、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制 约。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取人的察 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孙中 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 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 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 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的社会背景: 1、隋朝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 才充实政府各级行政机构; 2、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分享政治权力; 3、士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日 益衰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 4、强化中央集权,收回落于地方中正 官手中选士大权的需要。 公元606年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从而在 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科举时代。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 举考试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表面看来很客 观公正,事实上评分时主观因素往往影响 其客观性。
3、科举考试使 “通榜”(主考官)和 “行卷”(考生)等舞弊现象滋生。
科举夹带
考生在考试
藏在鞋底的小抄
作弊时候用的微型书
作弊衣服
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的用来作坏学风,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 思考能力,以及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 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的 性格特征。 即思想控制、文化控制、精神控制。
(3)墨义。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 只要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来。
(4)策问。要求学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 自己的见解。
(5)诗赋。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 各一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修养和 文学创作能力。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 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同时 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 试方法的多样化。
2、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制 约。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
本课小结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黑水都督府(726年量)督府登安东都护府新赋税之变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人身控制减弱
公平公正今国界
工
黑水都督府 (726年量)课后思考与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 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都城O 府、州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米虚 今国界 南海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 ?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皇帝 皇帝决策程序化 减少决策
失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 和行政体 系日臻完 备。
相权三分彼此制约 相互牵制集体决议
关内道京兆府o 362921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o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河东道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124000 8157关内道京兆府o o 河南道河南府241202 18799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东晋王羲之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 才 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宋书 ·列传第五十四》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南 海
第7课都督府
于都护府
一、选官之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度—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本课小结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黑水都督府(726年量)督府登安东都护府新赋税之变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人身控制减弱
公平公正今国界
工
黑水都督府 (726年量)课后思考与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 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都城O 府、州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米虚 今国界 南海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 ?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皇帝 皇帝决策程序化 减少决策
失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 和行政体 系日臻完 备。
相权三分彼此制约 相互牵制集体决议
关内道京兆府o 362921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o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河东道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124000 8157关内道京兆府o o 河南道河南府241202 18799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东晋王羲之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 才 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宋书 ·列传第五十四》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南 海
第7课都督府
于都护府
一、选官之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度—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科举制创立课件
(3)阅读材料三,想一想为什么外国研究者会有这种看法。 【参考答案】科举制以前,以出身和门第来选拔官员,造成门 阀政治的产生,削弱皇权,也不利于选拔人才;而科举制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改善用人制度,打击门阀势力,促进了教育事 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科举制还 影响了世界。
课堂小结: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探究思考】(1)简要说明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原因:隋朝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采取推举的方式, 官员大都从权贵子弟中选拔,不论优劣,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 能的人反而不能当官。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样。材料二反映了诗人科举失败后的忧愁、悲 伤和对前途的无望;材料三反映了诗人高中之后的得意与兴奋。
科举制创立课件
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的时 期?是他统治的前期还是后期?
开元盛世唐朝经济的繁荣表现在 哪三个方面?
唐朝农业技术进步表现在:使用 了哪两种农具?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科第 举四 制课 的 创 立
一、科举制度的诞生 二、科举制度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影响
D 视的是: A、明经科 B、明书科 C、秀才科 D、进士科
【判断抢答】
× 1.隋炀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 提示: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 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 提示: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强调 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推动文化的繁荣(诗歌) 和教育的发展
) ) ) )
( ( (
(
生
员
童 试
, 俗 称
《科举制度的废除》课件
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 无法满足选拔人才的需求,其考 试内容和形式僵化,无法适应时
代的发展。
新式学堂的兴起
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人们开始接 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科举制度 逐渐失去了其吸引力。
科举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如考试内 容单一、考试方式不科学等,这些 问题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ppt课件
目录
•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废除 • 科举制度废除后的影响 • 总结与反思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官僚 制度需要大量的人才,科举制度 应运而生。
创立初期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通 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 族对权力的垄断。
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05
总结与反思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公平性
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他们 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地位。
标准化
科举制度采用统一的考试标准,确保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 培养人才: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官员和文人,推动 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01
02
03
僵化
科举制度过于僵化,考试 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限 制了考生的视野和思维方 式。
忽视实用性
科举制度注重传统学问, 忽视了对现代科技和实用 技能的培养。
压力大
考生为了追求功名,往往 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 牲,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启示
重视公平性
培养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 无法满足选拔人才的需求,其考 试内容和形式僵化,无法适应时
代的发展。
新式学堂的兴起
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人们开始接 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科举制度 逐渐失去了其吸引力。
科举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如考试内 容单一、考试方式不科学等,这些 问题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ppt课件
目录
•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废除 • 科举制度废除后的影响 • 总结与反思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官僚 制度需要大量的人才,科举制度 应运而生。
创立初期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通 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 族对权力的垄断。
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05
总结与反思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公平性
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他们 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地位。
标准化
科举制度采用统一的考试标准,确保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 培养人才: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官员和文人,推动 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01
02
03
僵化
科举制度过于僵化,考试 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限 制了考生的视野和思维方 式。
忽视实用性
科举制度注重传统学问, 忽视了对现代科技和实用 技能的培养。
压力大
考生为了追求功名,往往 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 牲,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启示
重视公平性
培养综合素质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共28张PPT)PPT课件 图文
如:《明史·章懋传》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 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 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 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 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 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 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 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 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 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科举制度
桂榜
杏榜
金榜
解元
会元
状元
-
-
榜眼
-
-
探花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 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 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 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 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 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 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 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 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 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 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 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科举制度
桂榜
杏榜
金榜
解元
会元
状元
-
-
榜眼
-
-
探花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 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 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 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 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科举制PPT
状元袍服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 国实行了一千三百 多年,对中国乃至 东亚、世界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科举考场
再见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看书、讨论并归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武则天创武举:
负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
创殿试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进士科 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 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 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 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 中双眼。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 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 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 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
科举制的影响
张尤佳
1190040164
想一想: 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方法选 拔官员?
科举制创立前,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 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必须有地方官员 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科举制: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 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考中可以做官,选官大 权就控制在中央手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科举制的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影响
一、科举制的诞生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 了汉代的举孝廉、魏晋 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之 后才发展到科举制。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 即位后,为了能 够选拔更多的人 才,废除了魏晋 以来的九品中正 制,开始采用分 科考试的方法来 选拔官吏。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传承文化
科举考试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 化了文化认同。
僵化思想
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限制了 创新思维的发展。
02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秀才科
主要考察儒学经义,要求考生熟读《论语》、《孟子 》等经典。
举人科
除了经义外,还需考察时务策,要求考生对时事有所 了解和思考。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分为进士、明经等科。
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和组织结构 不断调整。
晚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影响
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为各阶层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 台,促进了社会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多集中在中央政府,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考生因作弊被抓而剃发
在科举考试中,有些考生为了作弊会采取各种手段,但一旦 被发现,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剃发以示羞辱。
考生因紧张而晕倒
科举考试对考生来说意义重大,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因为 紧张过度而晕倒,甚至有些考生因此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 试。
科举考试的历史事件与传说
科举考试的起源与发展
进士科
最高级别的考试,主要考察文学、诗词、历史、政治 等方面的知识,难度最大。
科举考试的考试形式
笔试
考生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内容多为主观题,要求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 。
科举考试的题目类型与难度
1 2
策论题
要求考生就时务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强化应试教育倾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
三公 九卿
中朝
三公 尚书台 三公 中 尚 门
九卿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书 书下 省 省省
中尚 门 书书 下 省省 省
中朝掌决策,
外朝掌执行
吏户礼兵 刑 工
二、三省六部制
内容 运作方式: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 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
二、三省六部制
思考: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 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 “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 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 级机关所承认。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 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 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 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 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 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 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 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导入新课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课标 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 晋南北朝政权更 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南 北朝至隋唐时期 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的新成就。
选官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 传》)
科举制的建立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并 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德)和 “清平干济”(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在众多科目中设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 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随着发展,明 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时,平 均每科进士仅4.4名,唐太宗贞观年间平均每科为10.25 名。
材料三:唐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下诏设立州县学校,唐 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开设 并扩充国学;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开设学校。国子监下有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在贞观后期仅仅 国学院学生就超过了8000人。
------《中国教育史》
材料四: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 第,当年宏词登科。这是应柳宗元之邀而书写的碑《重复大 云寺记》
下中品,下下品,根据品级,向吏部推举做官的人选。 ------《中国古代科举》
思考:科举制出现以前是通过何种方式选拔人才 ?
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举荐权在官僚和权贵的手中,贿 赂盛行。
士族垄断 ,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寒清 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 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太宗: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增加录取人数
武则天:创殿试、武举、糊名制
唐玄宗:增考诗赋
材料一: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总数有近3万人之多,其中进士科 最为重要,新、旧《唐书》有传的官员共1383人,其中进士有 469人,占总数的40%,唐后期697名官员中进士出身者达344人, 占总数的49%。武则天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已经上升到50%。
孙中山: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拔制度 及定期举行的考试。
-----------《大英百科全书》
知识延伸:隋唐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开始实行,虽然科举制度也经历了 一些波折,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那在科举废除后的中国社会中还有 科举制度的影子吗?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 隐、柳宗元等都是科举出身。
对当时教育的影响,重视学校的建设,建立 起层次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国子监
松州书院
对书法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书法,书法不 济照样名落孙山,促使唐代书法名家辈出。 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对邻国产生的影响,唐代设计专门录取域外 人士的“宾贡进士制度”,这些中举人士, 或在华为官或回国服务,对促进唐朝与邻国 的关系,以及提升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 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罗(朝鲜)
日本
越南
16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776 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 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 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1870年,英 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 度最终确立。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载初元年二 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科举制度中的殿 试由此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武则天还曾命 令吏部把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 “糊名” 的先河。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 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材料五: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 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来这里学习,新罗(朝鲜)人 崔致远,阿拉伯人李彦,越南人姜公辅,日本人阿 倍仲麻吕等都参加过考试,中过进士,其中姜公辅 官至中书门章事(宰相)。新罗于公元958年设立 科举制度。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 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
------《教育与科举》
材料二: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 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 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 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 就名满京城。为白居易后来考中进士,名列前茅起着对官员选拔的影响:唐代科举已成为读书 人出身入仕的首要途径,进士则成为中高 层官员的主要来源。进而有利于中央集权。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对文学诗歌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行 卷”,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要求应 试者写出优秀的诗文,以得到达官贵人的 赏识,客观上促进了唐代诗歌、小说等文 学形式的的兴盛。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建立定期察举制度,要求 诸侯,郡守都要挑选自己领地中的贤能之士,向朝廷进贡, 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深感察举制弊端,于 是采用礼部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就是在中央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查访、评定本 地的士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声望和才志划分为九品,即:上 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
科举制的建立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并 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德)和 “清平干济”(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在众多科目中设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 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随着发展,明 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时,平 均每科进士仅4.4名,唐太宗贞观年间平均每科为10.25 名。
材料三:唐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下诏设立州县学校,唐 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开设 并扩充国学;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开设学校。国子监下有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在贞观后期仅仅 国学院学生就超过了8000人。
------《中国教育史》
材料四: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 第,当年宏词登科。这是应柳宗元之邀而书写的碑《重复大 云寺记》
下中品,下下品,根据品级,向吏部推举做官的人选。 ------《中国古代科举》
思考:科举制出现以前是通过何种方式选拔人才 ?
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举荐权在官僚和权贵的手中,贿 赂盛行。
士族垄断 ,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寒清 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 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太宗: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增加录取人数
武则天:创殿试、武举、糊名制
唐玄宗:增考诗赋
材料一: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总数有近3万人之多,其中进士科 最为重要,新、旧《唐书》有传的官员共1383人,其中进士有 469人,占总数的40%,唐后期697名官员中进士出身者达344人, 占总数的49%。武则天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已经上升到50%。
孙中山: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拔制度 及定期举行的考试。
-----------《大英百科全书》
知识延伸:隋唐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开始实行,虽然科举制度也经历了 一些波折,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那在科举废除后的中国社会中还有 科举制度的影子吗?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 隐、柳宗元等都是科举出身。
对当时教育的影响,重视学校的建设,建立 起层次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国子监
松州书院
对书法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书法,书法不 济照样名落孙山,促使唐代书法名家辈出。 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对邻国产生的影响,唐代设计专门录取域外 人士的“宾贡进士制度”,这些中举人士, 或在华为官或回国服务,对促进唐朝与邻国 的关系,以及提升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 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罗(朝鲜)
日本
越南
16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776 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 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 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1870年,英 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 度最终确立。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载初元年二 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科举制度中的殿 试由此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武则天还曾命 令吏部把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 “糊名” 的先河。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 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材料五: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 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来这里学习,新罗(朝鲜)人 崔致远,阿拉伯人李彦,越南人姜公辅,日本人阿 倍仲麻吕等都参加过考试,中过进士,其中姜公辅 官至中书门章事(宰相)。新罗于公元958年设立 科举制度。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 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
------《教育与科举》
材料二: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 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 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 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 就名满京城。为白居易后来考中进士,名列前茅起着对官员选拔的影响:唐代科举已成为读书 人出身入仕的首要途径,进士则成为中高 层官员的主要来源。进而有利于中央集权。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对文学诗歌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行 卷”,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要求应 试者写出优秀的诗文,以得到达官贵人的 赏识,客观上促进了唐代诗歌、小说等文 学形式的的兴盛。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建立定期察举制度,要求 诸侯,郡守都要挑选自己领地中的贤能之士,向朝廷进贡, 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深感察举制弊端,于 是采用礼部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就是在中央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查访、评定本 地的士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声望和才志划分为九品,即:上 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