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千里赴约》
弟子规的故事(三十)
![弟子规的故事(三十)](https://img.taocdn.com/s3/m/7bb4a5de49649b6648d7473a.png)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见别人有好的品质,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的总会赶上去的。
魏照求师:东汉末年,有位叫郭泰的文人,他学问高深,为人谦和。
有个叫魏照的人,不仅常来听他讲课,还把行李搬来,整天和他住在一起。
郭泰很奇怪他听完课为什么不回家。
魏照说:“能找到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很容易,但找一位能教自己做人的老师却很难。
我天天和您在一起,是要模仿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
”郭泰很感激,尽心竭力地教他,魏照很快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人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看见别人有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有错,就应马上改正,没有的话,也要引起警惕。
曾子自省: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叫曾参。
他是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
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总是对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我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些事做得有意义?做错事情了吗?给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要学习的东西都掌握了吗?正是他的这种勤于反思,时时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使得曾参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成了一个爱人尊敬的人。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墓碑上刻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们如果能提早几十年开始反省,有一半人会成为了不起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这一辈子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过失,过失面前,贵在自省,知过能改就好。
不要到了年老时才想起来去反省,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及时的反省,每天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的收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并且要及时、反复。
疏忽怠惰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导致自己继续犯错。
要想获得更广博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
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
青年人如果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陪小宝读《弟子规》2019年11月13日
![陪小宝读《弟子规》2019年11月13日](https://img.taocdn.com/s3/m/61a7a268de80d4d8d05a4f64.png)
陪小宝读《弟子规》
(2019年11月13日)
11月13日,第十周星期三,今天下午放学接小宝的时候,小宝兴奋地拿着一本书给我打招呼。
的确,虽然每一次早上送他的时候,他不高兴,但每一次放学,他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好像终于可以逃脱那个他不愿意去的地方了。
幼儿园老师在门口给全体家长开了个短会,主要是国学诵读的事,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将陪小宝贝诵读《弟子规》,也许他不明白,但耳熏目染总归是有好处的。
再说,强迫自己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何尝不是一件快事,说是监督孩子,何尝不是督促自己天天学习,活到老学到老,难道不是吗?
(息陬镇夏宋小学丽华)。
《弟子规》全本讲解含历史故事
![《弟子规》全本讲解含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5a4e1c5e45c3b3566ec8b5f.png)
▪ 易解:《弟子规》所讲述的,是至圣先师孔子的 训导。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做事小 心谨慎,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 的人,做好这些之后,还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 习文献。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再广泛来讲, “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 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 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 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 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 的人。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
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故事8:
一个玩笑 抱憾终身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 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 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 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 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 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 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 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所以,任 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 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故事3: 孟 母 断 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 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 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 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 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 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 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 代大师。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63d6ab425c52cc58ad6be1b.png)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zhāngshào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冬则温,夏则�酰�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全部小故事
![弟子规全部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64ef65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2.png)
弟子规全部小故事《<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弟子规》就像一本充满智慧的魔法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藏着一个有趣又让人深思的小故事呢。
就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吧。
我有个小伙伴叫小明,有一次他正在玩他最爱的乐高积木,那可是他好不容易才拼了一半的超级酷的城堡呢。
这时候他妈妈叫他帮忙拿个东西。
他呀,就跟没听见似的,还在那自顾自地拼着积木。
他妈妈又叫了几声,他就有点不耐烦地说:“等会儿,我正忙着呢。
”他妈妈可伤心了,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热情的火苗。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弟子规》里的这句话,如果小明能马上回应妈妈,积极去做妈妈让他做的事,他妈妈肯定会很开心的。
这就像士兵听到将军的命令,要立刻执行呀,爸爸妈妈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将军,我们可不能让他们失望呢。
还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我邻居家有两兄弟,哥哥叫大刚,弟弟叫小刚。
他们俩呀,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吵架。
有一次,家里就剩下最后一根冰棍了,两个人都想吃。
大刚就直接抢过去,说他是哥哥他先吃。
小刚呢,就哇哇大哭起来。
这多不好呀。
要是他们能像《弟子规》里说的那样,哥哥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哥哥,互相谦让,那该多好啊。
这就好比两只小羊在一座很窄的桥上相遇,如果都不相让,就会掉进河里,要是互相让一让,不就能安全地过桥了吗?再讲讲“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我爷爷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事。
他说那时候村里有个懒汉叫二柱。
每天早上太阳都晒屁股了,他还在床上呼呼大睡。
晚上呢,又熬夜瞎玩。
一天又一天,他什么事也没干成。
后来老了,就开始后悔了,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就不知道珍惜时间呢。
时间就像流水呀,流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要是不早早起床,好好利用白天的时间学习和做事,晚上也不按时睡觉,把身体搞坏了,那以后肯定也会像二柱一样后悔的。
我们难道不应该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早早起来采蜜吗?“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我在学校里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个同学叫小花,她答应借给另一个同学小美一本特别好看的漫画书。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20d2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d.png)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1.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一闻鸡起舞【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他从小胸有大志。
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官职时,祖逖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是同事。
祖逖和刘现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
他们就这样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
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则成为都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奋发有为。
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时间,及时勉励。
2.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二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称赞他。
3.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三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6e9597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b.png)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部分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中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d13a2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2.png)
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的故事篇1在我们班,模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设了“少儿英才讲堂”我也是“英才”之一。
其中我们要讲《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编著的,将中华五千年来立身处世的准则,精微而独特地浓缩在短短的篇幅中。
许博斓,班里的中等生,这个学期老师奖给了他一次登上“英才讲堂”的机会,他讲的是《弟子规》中的:“无心非,民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意思是:如果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就叫“过错”,如果是明之故犯,便是罪恶。
虽然我们班每人都免费拥有一本《弟子规》,但他为了讲这12个字,为同学们讲一个相关的故事他父亲又用自己的血汗钱专门为他买了一本《弟子规解读》,他引用了其中一个恰当的故事《曹操割发》。
这节课我听的非常入神。
我懂了一个道理:如果是一个不小心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
如果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要做,那是错上加错。
感人的事情还有。
张奕哲,主动申请主讲《弟子规》中的:“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如果把墨磨偏了,表示你心不在焉;写出来的字如果潦草不工整,就表示你浮躁不安,思想不集中。
为了讲好这一次课她专门请求父亲从太原邮购了一本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出版的《钱文忠讲解弟子规》,这件事班里流传,全班都被她感动了她以响亮的声音和动听的语言讲完了这节课,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微笑地走下了讲台。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字要正要写规范。
经典道理我懂得了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并不容易,老师有时说我写的字像“扁柿饼”我感到很惭愧。
我发奋以后一定要把只写正,摒弃浮躁,踏踏实实。
愿我们班“少儿英才课堂”越办越好让我们从中学到更加经典的作品,领悟经典精神,健康成长。
弟子规全文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交礼仪
![弟子规全文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交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a73720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5.png)
弟子规全文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交礼仪弟子规,又称《弟子规范》,是儿童教育方面的经典文本之一。
它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弟子所撰写,旨在教导孩子正确的社交礼仪。
本文将全面介绍弟子规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其教导孩子正确的社交礼仪。
弟子规全文共有三十二条,每一条都对孩子的言行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从孩子的家庭生活、学习态度、待人接物等方面展开,为孩子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教导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以礼待人。
首先,弟子规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第一条规定了孩子应当“孝敬父母,敬之至孝”。
这种尊敬和孝敬的态度是家庭中培养孩子正确社交礼仪的基础。
通过孝敬父母,孩子学会了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将这种态度延伸到与他人的社交互动中。
其次,弟子规也注重教导孩子尊重师长和尊重知识。
第二至第五条规定了孩子应当尊重师长的权威,遵守学校纪律,以及勤奋学习的态度。
这种尊重的观念将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与他人相处方面,弟子规提供了许多具体指导。
第六至第十九条规定了孩子应当如何和他人相处。
例如第六条指出了“有朋友,要交朋友”;第七条强调了与他人交往时要讲究言辞的谦和和礼貌;第八条要求孩子待人真诚,不做伪善的人;第十四条和第十九条则提倡善待弱者,不欺负别人等等。
通过这些具体的规定,弟子规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社交观念,教导了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并倡导了友善与互助的价值观。
此外,弟子规中还包括了一些关于言语的规定。
第二十至第二十六条强调了孩子遣词用语的重要性。
比如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孩子应当“说文行礼,仁义廉耻”,强调了言辞应当谦和、尊重,以及做事要有良知和廉耻心。
这些规定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言行准则,使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通过弟子规的教导,我们可以教导孩子正确的社交礼仪,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人际关系技巧。
以下是利用弟子规教导孩子正确社交礼仪的一些建议:1. 教授弟子规:将弟子规的内容逐渐教授给孩子,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规则和价值观。
亲子共读《弟子规》心得体会(精选8篇)
![亲子共读《弟子规》心得体会(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43dcb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d.png)
亲子共读《弟子规》心得体会(精选8篇)亲子共读《弟子规》心得体会(篇1)我从小就喜欢读《弟子规》。
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
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触。
首先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它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
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
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敬,怎么能去爱别人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想想有时我们对父母爱的又是多么的肤浅。
在我们现代子女眼里,给父母生活费、买好吃的食品、买好看的衣服,让父母生活宽裕、衣食无忧,就已经是很好的尽孝了,做到了这些,感觉似乎心安理得了。
其次是“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穿衣服要结钮扣,有定位,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你会很快乐。
然后是“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是万万不可!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说花言巧语,谄言媚语,奸诈取巧,粗俗污秽的话语,街头无赖粗鄙的语气流习,都不可以沾染。
最后是“仁”,代表仁慈,亲仁。
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学仁慈……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
由于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入,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潮,造成国人的荣辱观,善恶观,自我意识判断等观念的混乱,一时之间,以任性为个性,以无情为潇洒,以刁蛮为可爱,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学《弟子规》暑期亲子活动方案
![学《弟子规》暑期亲子活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73fed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8.png)
学《弟子规》暑期亲子活动方案活动名称:传统文化体验——学习《弟子规》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弟子规》, 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合作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活动对象:亲子(家长和孩子)活动地点:家庭、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时间:暑假期间,可根据个人时间调整活动材料:《弟子规》(可以购买或网络下载)、纸、笔、书评卡片、奖励小礼品等活动流程:1. 学习前的准备阶段(家长准备):- 购买或下载《弟子规》,为家庭成员准备相关学习材料。
- 参阅相关学习资料,了解《弟子规》的背景和意义,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引导和解答。
2. 亲子学习《弟子规》:- 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段,每天固定时间进行学习。
- 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弟子规》,可以选择逐章或分段学习。
- 在读书过程中,父母可以适时停下来解释重要词汇、固定搭配以及其中涉及的道德规范。
- 孩子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并和家长进行讨论。
3. 亲子互动活动:- 每天设定一个行为规范,例如“守时”、“尊敬长辈”等。
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讨论、制定和记录这个规范,并确立奖励制度。
- 每天结束时,家长和孩子可以相互交流一天遇到的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 家长和孩子可以互相写书评卡片,分享对《弟子规》的理解和感悟,并互相交流。
- 定期开展小型比赛,例如朗读比赛、道德问题答题比赛等,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 外出参观活动:- 家长可以组织一次外出参观活动,如拜访寺庙、道德模范的故居等,让孩子亲身感受《弟子规》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的影响。
5. 结束总结:- 暑假结束时,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回顾学习过程和收获。
可以进行一次小型的演讲分享会,分享学到的道德规范,并给予奖励和鼓励。
活动建议:- 活动过程中,家长起到引导、解答和示范的作用,但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
- 活动中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读书笔记后感:亲子共学《弟子规》及《董遇“三余”读书》
![读书笔记后感:亲子共学《弟子规》及《董遇“三余”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f10947f76f1aff00bed51e42.png)
读书笔记后感:亲子共学《弟子规》及《董遇“三余”读书》亲子共学《弟子规》及《董遇“三余”读书》星期天,我们学习了《弟子规》总叙之“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识就是说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我们一起反复背诵上述内容,接着又学习了《董遇“三余”读书》的故事。
董遇“三余”读书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的官员)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董遇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要参加一些田间劳动,还要上山砍柴,整日为生活而奔波。
但不管做什么,他总是随身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即使后来做了官,他仍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汉献帝兴平年间,战乱纷起,加之连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
董遇每天和哥哥一起上山去打柴,再挑到镇上去卖,以此来糊口。
每天到家时已筋疲力尽了,可董遇仍然不顾劳累,专心读书。
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人们早已进入梦乡,董遇那间小屋仍然亮着灯。
读书时间长了,一阵困意向他袭来,他赶忙起身,用冷水洗脸,冰冷的水立即让他清醒了,他又坐在桌前,埋头读起来。
碰到阴雨天,泥泞遍地,无法外出打柴,董遇便早早起床读书,一读就是一整天,有时连饭都忘了吃。
有一次他正读得入迷,忽然觉得头上一阵冰凉,抬头一看,原来小屋破旧不堪,几天的阴雨使屋顶漏雨了,他赶紧找了个木盆接雨,然后又拿起书本,沉浸到书中去了。
到了冬天,地里没有什么农活可做,是一年中难得的空余时间;对于董遇,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
破旧的小屋四面漏风,没多久,董遇的手脚就被冻得不听使唤了。
他用手使劲地揉搓着脚面,并使劲地用脚跺地,又在屋里来回跑几圈。
慢慢地,他的身上微微发热,手脚也恢复了正常,他就又回到桌前,继续吟读。
就这样,董遇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
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
当时有不少人想拜董遇为师,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只要‘书读百遍’就可以了。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公孙弘借书》(大全)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公孙弘借书》(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658227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c.png)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公孙弘借书》(大全)第一篇: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公孙弘借书》(大全)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公孙弘借书》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公孙弘借书》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译文:借用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
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拿来使用,就等于偷窃行为。
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有就不要吝啬。
妈妈:乐乐,和妈妈一起背弟子规吧!儿子:嗯,好吧!这次看谁先背会啊!妈妈:行,看谁先背会!看着这几句弟子规,我想着每句话的意思不到三分钟就背会了,儿子也背的挺快的,我们互相背两遍,oK,都过关了!儿子:让我先把译文的意思看看,我再复述!妈妈:嗯,好!等你一分钟!儿子:好了,我要复述了!我借用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先问问别人,别人让我用我再用。
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我就拿来使用,就等于偷窃行为(我是决不会这样做的,做小偷可是不光彩的事)我要是借别人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及时归还;别人要向我借东西时,我有就不要吝啬linse(妈妈解释:过分爱惜财物而不用,对人小气)。
妈妈:嗯,复述的真好,往下进行吧!下面我们一起读启蒙小故事吧!启蒙故事《公孙弘借书》汉朝时,有一个人名叫公孙弘,他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生活,不得不去给地主放猪。
公孙弘很喜欢读书,可是放猪赚来的钱还不够养家呢,哪有闲钱买书啊?地主家里虽然有很多藏书,但是,那些都是地主的宝贝,被放在一间大屋子里,屋门的钥匙就挂在地主的身上。
公孙弘想向地主借几本书看,可是一直不敢开口,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向地主借书。
地主见他求学心切,就答应借书给他,但是有两个条件:不能把书弄坏;借去的书必须按时归还。
公孙弘一听地主答应借书给他看,什么条件都肯接受。
他捧着借来的书,高兴极了。
终于有书读了!公孙弘乐颠颠地把书捧回家,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才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
公孙弘把借来的书先抄在刮去青皮的毛竹上,这样就能保证按时归还了。
千里赴约的范式阅读理解
![千里赴约的范式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f8676f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d.png)
千里赴约的范式阅读理解
一个古老的传说告诉我们,一位古代的公子发誓要赴约,即使要赶上一千里之外的会议。
这个古老的传说启发着我们,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勇敢地赴约,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
赴约的范式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于赴约,不要被困难阻挡,要坚守承诺,绝不能轻易放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研究压力大,工作忙碌,家庭关系复杂,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赴约,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要被困难拖累。
赴约的范式不仅适用于生活中的种种目标,还可以用于职业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坚持赴约,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不要因为压力大或者疲惫而放弃,要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赴约的范式也可以用于人际关系。
当我们结交新朋友或者订立约定时,我们应该坚持赴约,不要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履行自己的承诺,保持良好的友谊。
赴约的范式,不仅能够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坚持赴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
让我们从古老的传说中研究,勇敢地赴约,不辜负自己和他人。
小学三年级作文:亲子共读弟子规、《囊萤夜读》
![小学三年级作文:亲子共读弟子规、《囊萤夜读》](https://img.taocdn.com/s3/m/a71543a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6.png)
小学三年级作文:亲子共读弟子规、《囊萤夜读》作文标题:亲子共读弟子规、《囊萤夜读》关键词:亲子弟子规小学三年级本文适合:小学三年级作文来源:店铺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三年级的作文,题目为:《亲子共读弟子规、《囊萤夜读》》,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囊萤夜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译文:人在少年时期,清晨要尽早起床,晚上要迟一点睡,人生的岁月有限,少年一转眼就变老了,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一段宝贵的时光。
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
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有一个良好的身体。
妈妈:乐乐,还是把这首弟子规给妈妈背一下,你以前背过,但是还要再熟读几遍再背,乐乐只仔细看了两遍就背下来了。
让我很欣慰。
乐乐,下面把这首弟子规译文的意思还用自己的话给妈妈复述一遍吧!儿子:我们的少年时期,早上一定要尽早起床,晚上要迟睡觉,人的一生岁月很短,少年一转眼就变老了,因此要珍惜这一生宝贵的时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刷牙,漱口。
大小便后,一定要(用香皂)洗洗手,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这样身体才不会得病)有一个棒棒的身体。
妈妈:嗯,乐乐讲的真好!(妈妈拍手鼓励)那乐乐你早上起的早吗?晚上睡的迟吗?(暑假期间)。
乐乐:暑假期间有时起的早有时起的晚,晚上多是睡迟(伸了一下舌头又撅嘴)。
妈妈:看这多不好啊!有时晚上不想早睡,睡前老想看会儿书,那样熬夜早上就起不来了,所以咱们以后要改正,妈妈让你学弟子规,就是要学习好习惯,做个好孩子(儿子听话的点了点头)那乐乐早晨起床哪一项做的不好?儿子:有时不想刷牙(妈妈补充说有时老让妈妈催你才刷牙,你现在正是换牙的时候,不好好刷牙,牙齿变黄变成虫牙要去医院治,再换成假牙吃饭也不香,又痛苦又不好看;白又亮的牙又结实又好看,能用一辈子。
所以牙齿刚换新的就要从小保护好,那样牙齿才能用一辈子。
)。
那我以后记得早上起床好好刷牙,也让牙齿白又亮。
弟子规中对应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对应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495a5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4.png)
弟子规中对应的小故事弟子规中对应的小故事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义轻财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故事】懂礼的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
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
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千里赴约》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别人,假如你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你进退两难的境地。
妈妈:乐乐,来和妈妈一起背弟子规,还是看谁先背会。
儿子:嗯,一起背,看谁先背会。
妈妈:这次我先背会了,也是用的差不多五分钟,看见乐乐还在小声地背着,我没有打扰,又陪着儿子背一小会儿,我们俩就互相背,第一遍都背的有点生,接着我和儿子一品气互相背了五遍终于都是背的很流利了。
接着我让乐乐把译文熟悉了一下意思,就对乐乐说:“乐乐,用自己的话把译文复述一遍。
”
儿子:嗯,好的。
我做任何事情时,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随便给别人说,以免造成不可避免的错误。
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妈妈解释:就是允许、同意的意思),假如我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事情,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我进退两难的境地。
妈妈:嗯,复述的够清楚了,还不错!下面我们读启蒙故事吧!
启蒙故事
《千里赴约》
东汉时,范式和张伯元是同学,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后因张伯元与范式痛恨奸佞当道,不愿做官,辞归故里。
临别时,范式对张伯元说;“两年后的今天我一定来看望你。
”说完,二人依依惜别。
转眼,两年过去了,范式和张伯元约定见面的日子到了。
这天一早,张伯元早早起床,将屋子打扫干净,又吩咐妻子准备丰盛的酒菜。
可是,眼看就到中午了,范式还没有来,准备好的酒菜都快凉透了。
妻子说:“我想他一定是忘了今天的约会。
不要再傻等下去了。
”张伯元摇摇头,说:“我的朋友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他一定不会爽约的。
”说着,他一个人来到路口,在烈日下苦苦守候。
天色越来越晚,太阳落山了,新月升了起来,张伯元的家人都认为范式一定不会来了,劝他赶快回家。
这时,远处有一匹马飞奔而来,张伯元仔细一看,马上坐的正是自己的好友范式!
原来这两年来,范式时刻不忘与张伯元的约定。
然而,当约定的日期临近时,偏巧范式家里有事脱不开身。
但是,为了信守约定,范式纵马飞驰,还是从千里之外赶来赴约了。
范式千里赴约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张伯元和他的家人,也感动了后人,成为信守诺言的典范。
妈妈:启蒙小故事读完了,乐乐还是和妈妈一起来一点点理解文章的意思。
乐乐,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呢?说的是谁和谁的事?
儿子:这是东汉时候的事,是说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叫范式,一个叫张伯元。
妈妈:这两个人都是做什么的?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呢?
儿子:这两个人刚开始都是做官的,因为痛恨奸佞当道(奸诈虚伪、人格卑鄙的人总是阻碍他们的正义思想)他们都不愿做官了,所以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妈妈:临分别时,他们约定了什么事?
儿子:范式和张伯元两个好朋友约定两年后的今天见面然后就分手了。
妈妈:转眼两年很快就来到了,范式和张伯元见面的日子到了。
这天一大早张伯元就早早起床把屋子打扫干净,让妻子做了丰盛的饭菜等着范式来赴约,范式他在约定的时间来了吗?
儿子:当然来了!不过范式因为家里有事,白天没有赶到,晚上快马加鞭来赴约了,给一天苦等他的张伯元一个意外惊喜,也因为张伯元知道范式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他相信范式会来的,所以不听家人的劝告等范式到晚上,终于等到了。
妈妈:是啊,范式这个朋友真的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信守诚诺的人。
让张伯元一家人很感动。
乐乐,你说说你感动吗?我们要向范式学习什么呢?
儿子:我当然要学习范式信守诚诺、说话算话的这种好优良品德。
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范式说话算话,那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妈妈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了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这句话最能说明范式说话算话了。
妈妈:呀!乐乐真棒!把这句话都用上了,真棒哦!(乐乐很开心地笑了!嘿嘿!)是啊,范式这种守信用、信守诺言的君子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的本质。
千里赴约这个启蒙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做一个信守诚诺,说话算话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将不断启迪着我们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