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成本法公式
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概述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按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的实际耗用量计算各受益单位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
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为了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计算公式计划成本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受益单位应负担的(产品)劳务成本=耗用(产品)劳务的数量×该(产品)劳务计划单位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成本差异=该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计划总成本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给某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单位耗用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计划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归集入帐的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计划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车间计划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总数×该辅助生产车间的计划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车间成本差异,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辅助生产车间计划成本采用这种方法~企业、车间辅助生产费用实际成本比较稳定~计划成本比较准确作为前提条件~否则就会影响分配结果的正确性。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实例分析例:某企业设供汽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供汽车间归集入帐的费用合计为8600元~机修车间已归集入帐的费用合计为2400元。
本月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给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劳务数量如下表:车间部门供汽,吨, 机修,工时,供汽车间 100机修车间 200基本生产车间 1100 620行政管理部门 100 80合计 1400 800假设:供汽车间提供的计划单位成本为6元/吨~修理车间提供的修理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为3元/小时~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如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计划成本分配法)表—1辅助生产车间供汽车间机修车间合计产品或劳务供应数量 1400 800已归集入账的费用合计 8600 2400 11000计划单位成本 6 3受益单位数量金额数量金额供汽车间 100 300 300机修车间 200 1200基本生产车间 1100 6600 620 1860 8460管理部门 100 600 80 240 840小计 1400 8400 800 2400 10800辅助生产车间计划成本 8400 2400 10800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 8900 3600 12500辅助生产车间成本差异 500 1200 1700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200—供汽车间 300制造费用 8460管理费用 840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400—供汽车间 8400将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差异转入管理费用帐户借:管理费用 1700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汽车间 500—机修车间 1200从例中可看出~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不是在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费用结算后在进行。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 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区别及材料成本差异计算
2.验收入库并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1)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等【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 (2)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计算: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差异金额(+超支差异;-节约差异) 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节约差异】 或 借: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应计入贷方。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应计入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转出差异,不管超支还 是节约差异都从贷方转出,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差异用红字,当然也可以节约差异从借方转出,会 计慎用红字,但红字结转的方法还是存在的。看情况,材料成本差异是一个调整科目,也就是双重性 质。采购成本大于目录价时,材料成本差异就在借方,反之,则在贷方。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 “原材料”科目的调整科目,它又是具有双重性质的科目,当它反映超支差异时和原材料科目的方向 一致,这时它就是原材料的附加调整账户;如果它反映的是节约差异,这时它就和原材料的方向相反, 它就成了原材料的备抵调整科目了。 1.支付货款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映企业已入库(关键点,未入库的不算)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
本的差异。(属于资产类) 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支差异); 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是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方式下,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 差异额。但这里指的材料,不仅是“原材料”帐户核算的内容。还包括了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两部分。 但材料成本差异并不核算存货的所有内容,其明细帐的设置与材料采购帐户是一致的,即对原材料、 包装物、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 明确材料成本差异与相关帐户内在关系 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按计划成本计价,是指其收入、发出、结存均按计划成本计价。但按《企 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核算要遵循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这样月末必须将原材料、 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收入及发出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材料成本差异”是一个调整帐户, 通过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调增、调减,反映出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 品的实际成本,以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差异的调整 差异的调整是计划成本核算的核心问题,要做到熟练、正确地调整差异,笔者认为,必须要明确材料 成本差异帐户与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帐户的调整与被调整的关系,从内涵上加以认识,而不 是简单地对某些帐户的方向进行死记。这里需要再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同志认为材料成本差异调 整的是其所对应的一切帐户,如“材料采购”、“生产成本”等,事实则不然,其调整的是原材料、 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帐户。以原材料帐户为例,如对收入业务加以调整,假定原材料入库计划成本为 100 元。体现在帐簿是就有“原材料”帐户借方为 100 元),实际成本为 105 元(计划成本小于实际 成本,习惯上称之为超支),则“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帐户必定在借方加以调增 5 元,原材料 与材料成本差异两帐户共同反映出原材料的实际成本 105 元;如原材料入库计划成本为 100 元,实际 成本为 98 元(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习惯上称之为节约),则“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帐户 必定要在贷方加以调减 2 元,原材料与材料成本差异共同反映出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98 元。 同样,如对发出业务调整差异,也可采用上述换位理解的方法,如发出原材料计划成本为 100 元,体 现在帐簿上就有原材料贷方 100 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超支 2%(即 100 元的计划成本应负担差异 2 元,实际成本为 102 元),则在“材料成本差异一原材料”帐户的贷方必定要调增 2 元,两帐户反映 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102(100+2)元;如发出原材料为 100 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节约 2%(即 100 元的计划成本应负担差异一 2 元,实际成本为 98 元),则在 “材料成本差异一原材料”帐户的 贷方必定要调减 2 元,用红字反映,有的同志可能有疑问。为什么不用“材料成本差异一原材料”的 借方金额反映,而在贷方用红字,主要是因为发出材料体现为原材料帐户的贷方,为与被调整帐户方 向一致,便于从调整的角度加以理解。 通过上述举例可看出,只有明确材料成本差异帐户与被调整帐户的内在关系,才能准确熟练地把握调 整的内容、方向和金额,也会很直观地明白了大家习惯上讲的 “对收入业务调差异,超支计材料成 本差异的借方,节约计贷方:对发出业务调差异,均计人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超支用蓝字,节约用 红字”。 明确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环节 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收入与发出环节的差异额,因收入的途径及发出的用 途不同,因此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也不相同。 (一)收入环节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 收入环节、以原材料为例,涉及外购、自制、接受投资、委托加工、盘点盘盈的业务活动,下面分别 就其调整分录加以列示: 1.外购材料 调整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调整节约差异: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2.自制材料 调整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机器 8.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3 +*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3* +*3 +*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3 +*2)实际成本= 20*( 2*+3* +*6 +*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计划成本分配法公式
计划成本分配法公式计划成本分配法是一种在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合理地分配项目成本,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项目管理中,成本分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运行和最终成本控制效果。
因此,了解和掌握计划成本分配法公式对于项目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计划成本分配法公式通常是基于特定的成本分配基础来进行计算的。
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计划成本分配法包括直接成本分配法、间接成本分配法和双重成本分配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几种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公式及其应用。
直接成本分配法公式。
直接成本分配法是一种将成本直接分配到特定项目或产品的方法,其公式如下:直接成本 = 直接人工成本 + 直接材料成本 + 直接费用。
其中,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特定项目或产品的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特定项目或产品的材料成本;直接费用是指直接用于特定项目或产品的其他费用。
通过直接成本分配法,可以将成本直接分配到相关项目或产品,实现成本的精确控制和核算。
间接成本分配法公式。
间接成本分配法是一种将成本间接分配到特定项目或产品的方法,其公式如下:间接成本 = 间接人工成本 + 间接材料成本 + 间接费用。
其中,间接人工成本是指间接用于特定项目或产品的人工成本;间接材料成本是指间接用于特定项目或产品的材料成本;间接费用是指间接用于特定项目或产品的其他费用。
通过间接成本分配法,可以将成本间接分配到相关项目或产品,实现成本的合理分摊和控制。
双重成本分配法公式。
双重成本分配法是一种将成本先进行直接分配,然后再进行间接分配的方法,其公式如下:总成本 = 直接成本 + 分配基数× 分配率。
其中,总成本是指特定项目或产品的总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直接分配到特定项目或产品的成本;分配基数是指用于间接分配的基数;分配率是指用于间接分配的比率。
通过双重成本分配法,可以将成本先进行直接分配,然后再进行间接分配,实现成本的全面核算和控制。
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
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
计划成本法是一种计算成本效益的方法。
将总预算(计划支出)
化为预算支出与剩余支出,再结合收入,以企业期望的利润为临界值,划分出期望利润和剩余利润,以计算成本效益。
计划成本法有利于企
业更及时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期望利润和剩余利润。
计划成本法的计算公式是:成本效益=(期望利润+剩余利润)
/总预算支出。
其中,期望利润等于收入-总预算支出;剩余利润等
于收入-(期望利润+剩余支出)=收入-(总预算支出-预算支出)=预算支出。
计划成本法的算法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完善资源配置,更
有效地实现期望利润和剩余利润,得到较好的成本效益。
由于计划成
本法根据可预见的营收和费用,以达到期望的利润为临界值来确定支
出水平,因此其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可以帮助企业根据资源有效
地进行配置。
其次,可以实现期望利润和剩余利润,获得较好的成本
效益。
最后,可以按合理性原则和优选性原则,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
可供参考的信息。
运用计划成本法,企业通过精细的资源配置,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获得良好的成本效益。
企业应认真规划预算,合理调整支出,追
求最佳的计划成本结果。
一旦企业确定了支出计划,它就可以持续执行,确保支出不超出计划,以支持企业服务客户提供最佳产品和服务。
计划成本法是企业精确把握成本效益的重要方法。
在工程建设、
营销以及经营管理中,都可以把握时机,获得较好的成本效益。
企业
应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成本管理策略和支
出计划,以获得良好的收益。
计划成本法公式
计划成本法公式
计划成本法是一种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旨在通过对项目所有工作活动的成本进行全面、系统的计划和控制,以实现项目的成本目标。
计划成本法的公式是:
计划成本 = 计划人工成本 + 计划材料成本 + 计划设备成本 + 计划直接费用 + 计划
间接费用 + 计划管理费用
其中,各项成本的含义如下:
- 计划人工成本:指项目中所需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培训等费用。
- 计划材料成本:指项目所需的所有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等。
- 计划设备成本:指项目所需使用的设备和机械的成本,包括购买、租赁、维护等费用。
- 计划直接费用:指与项目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项目场地租赁费、工具租赁费等。
- 计划间接费用:指与项目间接相关的费用,如行政费用、办公费用等。
- 计划管理费用:指项目管理过程中所需的费用,如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培训费用等。
通过计划成本法,可以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全面、系统的计划和控制,确保项目在预算
内完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计划成本法公式
方案本钱法公式
材料本钱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本钱差异+本期材料本钱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方案本钱+本期材料的方案本钱〕×100%
1、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本钱差异=发出材料的方案本钱×材料本钱差异率
2、发出材料的实际本钱=发出材料的方案本钱×〔1+材料本钱差异率〕
3、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本钱差异=结存材料的方案本钱×材料本钱差异率
4、结存材料的实际本钱=结存材料的方案本钱×〔1+材料本钱差异率〕
结存的材料方案本钱=期初方案本钱+本期入库方案本钱-发出材料方案本钱
毛利率公式
上期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上期销售毛利=上期商品销售净额-上期商品销售本钱
销售本钱=销售净额-销售毛利〔关键点1〕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本钱=销售净额×〔1-毛利率〕
期末存货本钱=期初存货本钱+本期购货本钱-本期销售本钱
售价金额公式
商品的售价-商品的进价〔本钱〕=商品进销差价〔毛利〕
商品进销差价率=〔总差价÷总售价〕÷〔期初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总差价=〔期初售价-期初进价〕+〔本月售价-本月进价〕
总售价=期初售价+本月购入售价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本钱=本期销售商品的收入×〔1-商品进销差价率〕
期末结存商品的本钱=本期结存商品的售价×〔1-商品进销差价率〕
期末结存的售价=期初商品售价+商品售价-本期发出商品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本钱=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本钱+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本钱-本期销售商品的本钱。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 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概述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按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的实际耗用量计算各受益单位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
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为了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计算公式计划成本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受益单位应负担的(产品)劳务成本=耗用(产品)劳务的数量×该(产品)劳务计划单位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成本差异=该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计划总成本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给某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单位耗用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计划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归集入帐的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计划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车间计划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总数×该辅助生产车间的计划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车间成本差异=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辅助生产车间计划成本采用这种方法,企业、车间辅助生产费用实际成本比较稳定,计划成本比较准确作为前提条件,否则就会影响分配结果的正确性。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实例分析例:某企业设供汽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供汽车间归集入帐的费用合计为8600元,机修车间已归集入帐的费用合计为2400元。
本月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给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劳务数量如下表:假设:供汽车间提供的计划单位成本为6元/吨,修理车间提供的修理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为3元/小时,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如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计划成本分配法)表—1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1200—供汽车间300 制造费用8460管理费用840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2400—供汽车间8400 将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差异转入管理费用帐户借:管理费用1700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汽车间500—机修车间1200从例中可看出,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不是在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费用结算后在进行。
SAP 标准成本 计划成本 目标成本 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机器 8.??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3 +*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3* +*3 +*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3 +*2)实际成本= 20*( 2*+3* +*6 +*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自考成本会计公式集合
一、间接计入费用分配: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某分配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对象分配标准额×费用分配率二、发出材料成本核算:1实际成本计价2计划成本计价的材料发出核算: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分配的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分配的成本差异额三、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按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某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该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实际消耗量=该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某产品应分配的实际材料费用=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单价四、直接人工费用按实际生产工时比例分配: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本期发生的直接工资费用÷各种产品生产耗用的工时(实际或定额)合计某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费用=该产品耗用的生产工时(实际或定额)*直接人工分配率五、辅助生产费用分配1、直接分配法:(只对辅助生产部门以外的各单位进行分配):某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率=该辅助生产部门归集的费用÷该辅助部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辅助部门外部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对象接受的劳务量*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率2、顺序分配法(按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少在前,多在后):某辅助生产费用顺序分配率=(该辅助部门归集的费用+按顺序由其他辅助部门分入费用之和)÷该辅助部门提供的劳务总量—已进行分配辅助生产部门接受的劳务)受益对象(已进行分配的辅助部门除外)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对象接受的劳务量×辅助生产费用顺序分配率3、交互分配法:第一步:对内交互分配某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率=该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交互分配前归集的费用÷劳务总量该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额=该辅助生产部门对内的劳务量×该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率交互分配后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前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接受劳务将转入费用,提供劳务则转出费用)第二步:对外分配某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率=该辅助生产部门交互分配后的费用÷该辅助部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辅助生产部门外某一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对象接受的劳务量×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率4、代数分配法:先将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设为未知数,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劳务数量计算出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后再根据受益对象(包括辅助生产车间)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计算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目标成本:成本控制的参照物,它与实际成本有相同的成本核算项目,便于成本分项控制。
SAP成本管理常用的目标成本版本OKV6有三种:目标成本版本0:以目前标准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实际成本;目标成本版本1:以计划成本/初步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实际成本;目标成本版本2:以目前标准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计划成本。
所以目标成本的计算实际上是按照订单实际收货的数量展开的,而目标收货的数量和金额是在订单差异计算后产生的,所以成本分析的时候特别注意。
计划成本:?SO的计划成本是SO创建时自动计算产生的成本;订单的计划成本是订单保存或下达时自动计算产生的成本。
实际成本:实际领用的材料成本+订单确认或作业类型过帐CK21N产生的费用。
标准成本:按标准生产批量以当期标准成本估算为计算基准所得到的成本。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所谓当期成本估算为计算基准就是以最近一次发布标准价格????由于有些作业对应的工时计算是跟生产订单表头总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公式里面区分开:作业1和数量有关系,作业2和数量没有关系,主要由工作中心作业类型公式码决定。
成本公式:XX成本=组件价格/价格单位*?数量+作业2价格+作业1价格*数量组件数量=BOM组件数量*表头物料批量/表头基础数量作业数量=途程作业标准值/基础数量/作业分割*表头物料批量(注:如果作业加价单位和工时计量单位不一样,公式还会考虑换算系数,数量根据批量展开BOM或途程就好了,如果SAP连这点都算错了,那它就不是ERP NOBER ONE了)不管哪个成本,计算的公式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取价变式的取价顺序不一样或取价时间点的不一样导致的价格不一样,由于BOM和任务清单(途程)展开时间不一样导致的数量不一样,由于批量不一样导致的单位作业2成本的差异导致的。
保存时。
????当然,从替代工厂领料等特殊采购类型的,计划、标准、目标成本的取价是以本工厂的价格计算的,而实际成本按发料工厂计算的。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工业企业会有一个成本核算的过程。
如果你想做好工业企业的会计,那么成本核算这一部分必不可少。
成本核算的意义: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责任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一、移动加权平均法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
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举例:在第一次发出时,期初是300,2万。
8日风入200,2.2万,到10日发出时,共计500,4.2万。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4.2万除以500件等于84元。
所以10日发出的成本为400*84=33600元。
10日余额为100件,8400元。
从10日到28日第二次发出做为一个“月”来计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额100件,8400元,入库为20日购入300件,2.3万,合计为400件,3.14万。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3.14/400=78.5元。
所以,28日发出成本为200*78.5=15700元。
28日余额为200件,15700元,28日到31日为一个“月”计算,没有发出。
所以,31日余额为400件,金额为15700+25000=40700元总计,全月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为:33600+15700=49300元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
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
计划成本法的核算公式:
1、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
2、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3、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4、材料成本差异率=差异额/计划成本。
扩展资料
核算程序
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单位计划成本。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其次,取得存货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取得存货的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中,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还有,平时领用、发出存货都按计划成本计算,账户,经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
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
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也称作加权平均法,常用于项目的成本预算和控制中。
其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成本 = 原始预算 * 完成比例
其中,原始预算指项目在计划开始前制定的预算金额。
完成比例指项目实际完成的进度与计划进度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例如,某项目的原始预算为100万元,完成进度为60%,则计划成本为:
计划成本 = 100万元 * 60% = 60万元
在实际应用中,计划成本法还可用于其他成本方面的计算,如当前阶段的计划成本、剩余计划成本等。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对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于成本控制和决策的制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划成本法中,完成比例的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项目进度、使用资源的效率、成本支出的可控性等,以确保计划成本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成本法公式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2、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3、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结存的材料计划成本=期初计划成本+本期入库计划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
毛利率公式
上期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上期销售毛利=上期商品销售净额-上期商品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关键点1)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1-毛利率)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售价金额公式
商品的售价-商品的进价(成本)=商品进销差价(毛利)
商品进销差价率=(总差价÷总售价)÷(期初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总差价=(期初售价-期初进价)+(本月售价-本月进价)
总售价=期初售价+本月购入售价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收入×(1-商品进销差价率)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本期结存商品的售价×(1-商品进销差价率)
期末结存的售价=期初商品售价+西藏商品售价-本期发出商品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