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问题和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摘要: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将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所有经济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联系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基础问题对策
0 引言
《经济学基础》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工作正处在改革的起步时期,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教学
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就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许多专业奠定了专业基础理论。它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学科体系庞杂、较为抽象,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1 从学生学上看问题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
论学科,理论抽象,甚至深奥、难懂,内在逻辑性强,学生难以消化。几乎所有学习过这门课程的学生都会感觉到经济学理论性强、公式
多,与现实生活脱节。原因在于这门课开在第一学期,初入大学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经济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因此,要让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就显得尤为困难。
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文科生居多,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跨进高职院校后学生普遍缺乏对使用数学工具的学科的兴趣。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大量使用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否则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的情况下,很多人也颇有挫折感,久而久之,也就缺少教学激情。使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大大影响了我们教学的质量。
1.2 从教师教上看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很大一部分为刚从学校
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历,一走出校门就
进高职院校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有时间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所以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握不清,对职业对课程的要求掌握不清,造成课堂教学重难点不明,理论生硬。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经济学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课时的安排方面由于教学课时数较少,一般院校设置30-60学时,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微观、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显然是很吃力的。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常常需要赶进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本课程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咀嚼,章节
之间连贯性强,前面没有掌握,后面的课就听不懂,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如果课时多一些,教师可以给学生多上一些习题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大有好处的。
2 运用多种策略,促进教学效果
经济学基础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所有经济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学生对这一门课学习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能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1 选择必需够用的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宏观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学生专业与工作岗位,紧扣高职高专教学大纲,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课时多少对教材进行取舍。如课时较少,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分配理论”可以略讲;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开放经济理论”一章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让学生自学。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讲解,比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主要是微观经济活动,因此,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应以微观经济学为主。
2.2 针对高职学生学情,因材施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学习中表现出鲜明的基础知识薄弱,思维逻辑能力有待提高的特点,对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而该课程在整个财经管理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好这门课程又是十分重要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唤起某种动机,可改变人的态度,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积极的探索,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学界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不用数学就显得你学术水平很差,在这个怪圈下,教师攀比成风,反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素质和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应用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上。
2.3 构建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策略,它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在课程之初就把学生分为若干组,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讨论,还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让他不能有依赖,又不能感到孤立无援,从而放弃,因此设置了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每节课之初,老师可以先用案例引出新课,对于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各组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对案例先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事
先分好的小组内迅速交换思想。学生讨论后,老师请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课堂上许多由教师单独完成的工作变成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与合作学习相对应的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课下预习,鼓励学生多读相关文献,充分利用资源等,教师通过电子邮件、教学博客、课程教学网页等方式,让学生既可以上网浏览学习,也可打包下载,力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全过程、一条龙服务。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需要随时随地选择利用上述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一过程中强化了师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而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是扮演“导学、助学、督学”的角色。这不仅在客观上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通过构建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模式,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适应了新时代终身学习的需要。
3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