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第2,3节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

狮子
1
斑马
40 1

10t
一匹马1年生3.5匹,生 产1t草需要1公顷草地 20平方公里养头狮子
五、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循环与物质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循环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 生态系统能量的基本形态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有日光能、生物化学能和热能
日光能大部分转 化为热能,温暖 了地球环境,其 中只有极少一部 分被绿色植物所 截获,参与到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 生物化学能是储 存在有机化合物 中的一种潜在能 量。 热能:太阳辐射 能转化为热能, 生物化学潜能在 生物生命活动时 做功转化为热能
2.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路径
第一条路径(主路径):能量----植物有机体----动 物体----死亡----分解----非生物环境
第二条路径:排泄物或残留体----分解者(微 生物)----无机物质----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 生物环境。
第三条路径: 生物有机体在其生 命代谢过程中都要 进行呼吸作用,释 放热能,散发于非 生物环境中。在这 个过程中生物有机 体中存储的化学潜 能做功,维持了生 命的代谢,并驱动 了生态系统中物质 流动和信息传递。
• 耐性定律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 A: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 • B: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 : 耐性间的相互作用,在某个生态 : 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 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D: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宽的物种,其分 : 布范围广。 • E: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 : 同的生态条件下,会形成多种生态因子的不同 耐性范围,从而形成生态型的分化。
甲烷
食物网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了 食物网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一、农业生态学的背景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一、农业生态学的性质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一节系统概述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结构的有序性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划定。

系统分层现象系统无论繁简,都有分层现象。

二、系统的特征结构的整体性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各组分间必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三、系统思路与研究思路系统研究思路黑箱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白箱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相互联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一、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分环境组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基本结构形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二、结构与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基本特点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时空性明显;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具有代谢机能特征;具有自动调节特征。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的特性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word版

《农业生态学》word版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及系统特性.生态系统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自然环境(2)人工环境(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型、生态位(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1)种群结构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2)种群的动态(图示)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 J 型与 S 型)(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 、 K 对策)(5)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 IPM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群落的基本特征(2)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演替的发展趋势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4)协同进化(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概述( 1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 )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 )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温度、水分( 3 )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 )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 )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 3 )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 )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 )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举例)( 2 )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 )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5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1 )作物套作(提问)( 2 )轮作、轮养(图示、提问)( 3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 )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力学第二定律( 4 )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2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 )次级生产的作用( 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 )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5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 )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 )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6 .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 )生态系统类型( 2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 )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1 )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 )水循环过程:文字加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3 .碳循环( 1 )碳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 )碳循环过程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氮循环( 1 )氮的贮存库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 )氮循环过程(图示、提问)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5 .磷循环( 1 )磷的贮存库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 )磷循环过程(图示、提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6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 )养分循环特点( 2 )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 )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7 .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资源( 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 )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 )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3 .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农业的社会效益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 )农业经济效益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 )农业的生态效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 )自然信息流(提问)( 2 )人工信息流( 3 )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 )信息的量度(提问)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 )资金流的基本构成( 2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 )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 )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 )高斯( Coase )理论 : 产权的确定3 .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 )资源定价( 2 )资源分类( 3 )资源定价的方法( 4 )资产评价实例4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 )基本特点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 )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 )人工直接调控( 4 )社会间接调控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2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1)历史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 )发展思潮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 )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SARD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5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1)关键技术体系(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 )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2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3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 )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 )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 )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 4 )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4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1)特点(2)技术体系(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5 .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体制(2)政策法规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10375001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年4月14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提高学习者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农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关注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其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类专业(包括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

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农业生态学三 系统结构

农业生态学三 系统结构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第一节概述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组分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1.生物适应环境2.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3.各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4.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5.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一、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1.景观多样性2.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1)城郊农业(2)基塘系统与滩涂养殖(3)农户庭院经济二、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1.种植业与温度的关系。

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

2.耕地复种指数与温湿度的关系。

如从东到西的变化。

动物种类与气候的关系。

干旱、寒冷(骆驼、牦牛、藏绵羊、黄牛)与湿润地区(水牛、大象等)的动物种类不同。

三、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1.不同区位对水平结构的影响(1)自然区位:自然条件差异为农作物与牲畜结构安排的重要因素。

如荔枝、龙眼、香蕉、柑橘等的分布有其特定地区;又如骆驼、牦牛的分布等。

(2)杜能农业区位(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产品只有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而运输成为制约条件。

这样在自然区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受运输制约的农业专业生产区域。

即杜能农业区位。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926年提出经典的农业区位理论,阐述了产品流通对商品性农业的生产集约度和产品结构的影响。

在假设前提下(自然条件一致;商品生产等),并提出了杜能圈。

自由农作圈:集约程度很高,以蔬菜、牛奶、鲜花等不耐贮存的产品。

林业圈:薪柴、建筑、家具等利用。

轮作农业圈:不易腐烂变质的作物。

采用6年轮作制。

谷物农作圈:谷物和畜产品。

经营比较粗放,轮作中增加牧草的比重。

三圃式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畜牧圈:放牧或种植牧草自然区域:森林、灌木等杜能圈理论说明了农业布局不但取决于自然条件,而且取决于离城市的距离。

两个结论:1)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度越高。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 境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与环境系统,由多种组成部分和功能构成。 了解其生态学基成部分
植物与作物
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提供氧气、 食物和栖息地。
水资源
水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灌溉和作 物生长。
土壤和土壤生物
生物控制害虫
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 统中,有益昆虫可以帮助控制农作 物病虫害。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1 食物生产
农业生态系统是食物生产的重要来源,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
2 生态服务
农业生态系统提供许多生态服务,如水和土壤保持,空气净化和气候调节。
3 经济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为农民和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收获、灌溉和施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 响
1
收获
选择适当的收获时间和方法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持土壤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2
灌溉
科学和有效的灌溉系统可以节约水资源并减少水质污染。
3
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源来源
太阳能
太阳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的能源来源,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参与水文循环,包括蒸腾、降雨、地下水和河流等过程。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其中存在着一系列微 生物和有机物质。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包括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对生态系 统产生直接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的好处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病害 的能力。
关键角色:传粉者
传粉者如蜜蜂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 要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促进作 物的繁育和产量。

高中生物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物种结构:生物物种是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主体。

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关系的格局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时间结构:指在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构成空间三维结构格局。

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

垂直结构: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

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

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

食物网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1.生物适应环境2.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3.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4.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5.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一.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一)景观多样性农业景观是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

对于景观多样性来说:(1)只有多样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3)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

(二)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ecotone)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在生物圈中,有如下一些交错带类型:.城乡交错带:1:2.干湿交错带3.农牧交错带:4.水陆交错带:5.群落交错带: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一、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二、农业生产的三种农业区位(一)自然区位:自然条件差异为农作物与牲畜结构安排的重要因素。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胁迫抗性包括避免胁迫和忍耐胁迫两种 损伤恢复可以通过胁迫后尚存活器官的生长来完成 中度胁迫有利于生物体健康功能的发展 胁迫除了影响个体外,还促进更具适应能力的基因型
与生物直接相关的地表气温、土温及湿度等生态因子也发 生周期性递变,从而导致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开花、候鸟迁徙、鱼类洄游、昆虫繁殖、冬眠等
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物质、土壤温度和水分等非地带 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的特定组合,使该 地生态特征不符合大地带性变化规律特征,形成各地带内部 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小气候”
)作用为
主。
生态作用是指由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也称影响), 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非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形式体现在因子的质、量和 持续时间三个方面:
1)因子的质:指因子的状态是否对生物有意义 2)因子的量:在因子的“质”有意义的前提下,因
子对生物作用的程度随“量”的变化而变化 3)因子的持续时间: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必须有
程度的响应。
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与制约的。 当生物受到一个以上生态因子作用时,其综合作用效果并
不是各单因子作用效果的简单累加,综合作用的效果往往 明显大于或小于单因子作用之和,这是由于各因子相互作 用,其效应相互叠加,相互抵消或互不相干,称为交互作 用。 如:N、P、K;光照强度、水分、肥料
系统发育
在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由个体发育一代接 一代为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并在选择作用下的物 种进化过程。
生物种的性状差异来源于基因型与表型两个方面: 前者是生物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水土流失
由于自然因素(如降雨、风力) 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垦、不合 理的土地利用)导致的水土资源
流失。
土壤侵蚀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 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 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危害
导致土地退化、肥力下降、生态环 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 发展。
农药与化肥污染
农药污染
过量或不正确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残 留物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积累,对 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推广、完善认证和监管体系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策略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基础,对 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威胁与挑战
包括生境丧失与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
保护与恢复策略
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生态农业和生物 多样性友好型技术等。
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提高化肥 利用效率。
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
将灌溉和施肥结合起来,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减少养分流失。
推广有机肥料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 能力。
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打造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层级之 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
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定期发布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提高信息公开透 明度。
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形成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 识和参与能力。
拓展参与渠道
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 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 意见和建议,增强决策 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适用对象: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三)实践环节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三)实践环节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

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种群第二节生物群落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第一节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及其应用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农业环境问题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价值转换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第二节生态失衡与农业环境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九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第二节生态农业的原理及技术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小结点、难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统有生命成分的存在,生物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能过能量流动,物质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如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森林等。

任何一个生物加上环境就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1、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2.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3.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由各级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报同级政府批准。

(二)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1.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

根据这样的假设, 杜能为孤立国推断出围绕中心城 市的六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的最适 农业生产结构 (见图 ) 杜能的农业圈 一、自由农作圈 二、农作圈 三、轮作农业圈 四、 谷物农作圈 五、三圃式农作圈 六、畜牧圈 七、 自然区域 两个结论: 1 )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 约度越高。 2 ) 生产结构理论 :易腐烂变质、不耐贮存和单 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 产, 反之亦然。

2、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是指具有一定的形 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 物类群。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遗传特征十分 相似,能够繁殖出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3、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包括基因
密码的多样性、变异和遗传规律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为人类提供了基本食物,是人类食物的
三、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一)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土地的农业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 山林地、沼泽地(湿地)被开发用于发展农业 生产。这些土地的农业利用往往使原生境破 碎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种类 多样性的变化甚至某些生物种的灭绝。 随着森林面积减少,森林植被对农业的 调控作用越来越弱,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生 态问题,如风蚀、水蚀、养分流失、病虫爆 发等。
杜能的农业圈
(三)经济区位: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 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更加明显。
三、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
(一)人口密度梯度:人口密度对农业生态 系统结构的影响是综合的。人口密度增加 使人均资源量减少,劳动力资源增加,对 基本农产品的需求上升。 这样,必然使农业向劳动密集型转化。 (二)城乡经济梯度:农业生态系统受城镇 的影响,离城镇远近不同的地方生态系统 有显著差异。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2
• •
• •
4,发达的医疗技术竟成了男女比例失调的帮凶 在许多城市,有些医院违反法律规定进行胎儿性 别鉴定,如是女孩则终止妊娠,这样也造成女孩比例下 降,再加上国家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严格制止这一行 为,所以这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5、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计划生育国策的强制实施,使人们通过生多胎来 实现生男孩的愿望也落空了,而对于重男亲女的中国人 民来说要想方设法做到这一点,理想的生育孩子数量无 法被满足,人们对孩子性别的偏好就受到严重挤压,结 果就是“数量偏好”被“性别偏好”所代替,于是乎导 致了性别比失衡。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 性别比例仍是男多女少 • 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5.20比100,其中男性人口 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 652,872,280人,占48.73%。粗算一下,我国男性 比女性多3400万! • 在省级行政区中,性别比差距最小的为江苏,男 女性别比为101.54:100,最大的为天津,男女性 别比达到114.52:100。共有江苏、宁夏等12个省 市区男女性别比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与 天津男女性别比超过110:100。 • 总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74 下降到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老年
成年 幼年 增长型年龄组成
出生率>死亡率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 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 适中。在一定时期内 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 相对稳定。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出生率=死亡率
③衰退型:特点是老 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 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 少。新出生的个体不 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 体数。种群密度越来 越小。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一节 生态系统结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 •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目的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来探讨 在人类控制下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科学地控制它、调节它,使它能充分 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把自然资源的 潜在生产力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现实产量, 为满足人类对农副产品需要不断的增长。 同时还要保护自然资源,使其永续利用。
植物病虫害防治原则
病虫害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利用农业栽培、采取选育抗病品种、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手段、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预防及防治, 把病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获得综合效益(经济、社会, 生态和环境保护),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
对象和方法:
植物:选用抗病虫品种、间作、轮作、多种品种混播 病菌(虫体):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控制病菌(虫) 环境条件:控制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创造不利于病 虫生长的环境条件,
商品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有所不同,自然 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且是以生命系统为 中心的。生命系统是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的 综合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为控制下的生态系统,其结构有它一定 的特点。
•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改善水质 过滤泥沙 减缓水流 水体富营养化
草地生物
改良土壤 涵养水份 保持水土 固定风沙 影响景观效果
农田生物
影响土壤费力 影响水土保持 影响农田小气候 净化环境 影响景观
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 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 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
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A.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B.种群由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
相加;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时又是
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理解:物种、种群和群落的三者联系
者的关系等。 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生物群落是生 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不 断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
节变化、年际变化,演替与演化。
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群落中的物
种以有规律的形式共处,即是有序的。一个群落的 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生物的适应和生物种群
的相互适应。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任何一个群落只能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 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 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 活的现象。例:菟丝子、
蛔虫、钩虫、鞭毛虫
植物寄生于动物体内的,如冬虫夏草。在动物中还有一种社会性寄生,如杜鹃鸟、 文鸟等自己不建巢,将卵产在其它鸟巢内,由其它鸟代为孵育,又称巢寄生。寄生 者的密度越大,对寄主影响也越大,但寄生者并不一定有害,也有有益的或中性的。 一般寄生昆虫都有严格的选择性(人称特异性)。
(二)农业目标生物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 1、种群密度大,种群内个体分布均匀; 2、个体间差异小,基因型单一; 3、人工选育、种群进化快; 4、个体繁殖性能受到严格的人为控制; 5、种群波动大。
第二节 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 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等。 2、具有一定的结构。 群落本身具有一定 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 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人类。
逻辑斯谛增长五个时期
• 开始期:种群数量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 加速期:个体数量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 转折期:个体数量达到饱和一半,密度增长最快。 • 减速期:个体数量超过饱和一半,密度增长逐渐减慢。 • 饱和期:个体数量超过饱和,密度基本停住。
三、种群的调节
• 3.1外源性调节
如细菌、浮游生物、昆虫、一年生杂草。
种指群数增增长长两不能种无类极型限,饱和后资源迅速枯竭而波动
种 群 数 量
时间
2、阻滞增长
种群的阻滞增长也称为S型增长或逻辑斯谛增长。 表现为开始时增长缓慢,然后逐渐加快,但不久以后,由 于环境阻力的增加,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并不断靠近一条 渐近线,这条渐近线就是可能达到的最大种群密度,即环 境容纳量。自然界的大多数种群都是按这种形式增长的。
自动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学说
• 温·爱德华学说
社群等级和领域性等社群行为可能是传递有关种 群数量的信息,尤其是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 息。通过这种社群行为限制在生境中的动物数量,使 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在种群内得到合理分配,把剩余 的个体从适宜生境排挤出去,使种群的密度不至于上 升太高。
种内划分社群等级和领域,限制了种群不利因素 的过度增长,并且这种“反馈作用”随种群密度本身 的升降而改变其调节作用的强弱。
• 2)密度(density)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 内的个体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 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为相对密度 。
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 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 。
• 3)盖度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 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植物基 部的覆盖面积称为基盖度(真盖度)。对 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 度的断面计算;对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胸 高 (1.3 m处)的断面积计算。
河北省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基本上是增长 型的;
• 0-5,5-10年龄组比 例相对小,计划生 育有成效;
• 10-15,15-20年龄 组比例宽,计划生 育的放松;
• 35-45年龄组的减少 是抗日和解放战争 期间人口减少的结 果。
(七)种群性比 是指种群内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数之比,也
2.组成种类的性质分析
根据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可分为优势种、建群种和 伴生种。 • 优势种: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
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盖度的种类。
赤松林下的优势种——杜鹃 | 湿生群落中的芦苇优势种
● 建群种:指群落中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个体数量 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在形 成群落的环境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一、生物群落概念
一定地段上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就形成一个生物群 落。
生物群落内各个生物种群之间,通过一定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使多个生物种群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 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
每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生物种类组成,它 是形成群落的物质基础,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自动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
• 克里斯琴学说
➢社群压力→ ❖生长激素减少 →生长代谢障碍→低血糖、休克/抗体 减少→ 对疾病及外界刺激抵抗力降低 →死亡率增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皮质激素增多→抗体减少→ 对疾病及外界刺激抵抗力降低 →死亡率增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 生殖器官和血细胞障碍→ 出生率下降 ❖促性激素减少 →性激素减少/ 生殖细胞成熟减少 → 出生率下降
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
(二)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称为密度。
(三)种群的空间结构
1.随机分布 2.均匀分布(种群内个体呈等距离分布) 3.集群分布
• 青蛙的卵和蝌蚪呈成群型分布,大青蛙呈随机分布。 • 小菜蛾卵、菜青虫卵随机分布。 • 农田水稻属什么类型分布?
内分泌调节学说图示
种群密度
社群压力
神经内分泌传递
下视丘
脑下垂体前叶
对疾病外界 刺激抵抗力 下降
死亡率上升
生长代谢障碍 生长激素减少
抗体减少 肾上腺皮质增生 激素增多 生殖障碍 血球障碍
肾上腺皮质 激素增加
种群密度
出生率下降
性激素减少, 生殖细胞成熟 少
促性激素减少
自动调节学说——遗传调节学说
• 奇蒂学说
• 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增长型种群基宽而顶窄,表示幼龄个体多,种群的出生率大 于死亡率,是一个迅速增长的种群。
稳定型种群其年龄结构呈钟形,中部和基部几乎相等,即各 个年龄级的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与死亡率接近平衡,是一个 数量趋于稳定的种群。
衰退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壶型,基部窄而中部宽,表示幼龄 个体比例小,中老年个体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是一个数 量趋于下降的种群。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在决 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也起着一定作用的种。
(三) 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外貌与生活型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
1、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
①群落外貌。群落外貌通常是针对陆地群落而言,它是群落 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可见的外部表相,主要取决于植被 的特征。不同的群落其外貌特征也不同,人们很容易依据群 落外貌来区分陆地群落类型,如森林、灌丛、草原以及森林 中的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全部分盖度之 和的百分比, 即为该物种的相对盖度;某一 物种的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盖度的百分比 称为盖度比 。
4)频度 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即:
频度= 物种出现的样方数 / 样方总数×100%
• 频度定律
凡频度在1%~20% 的植物种归入A级,21%~ 40% 者为 B级,41%~60% 者为C级,61%~ 80%者为D级,81%~100%者为E 级。
自动调节学说
• 自动调节学派的三个共同特点:
➢自动调节学派强调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 ➢种群密度自身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性
成熟、迁入和迁出等种群各种特征和参数。种群的自动 调节学说是建立在种群内部的负反馈理论的基础上。 ➢种群的自动调节是各物种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它对于 种内成员整体来说,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
➢基因型A:适于高密度的种群,繁殖力低,高进攻性, 有外迁倾向。
➢基因型B:适于低密度的种群,繁殖力高,较低的进攻 性,有留居倾向。
➢种群数量增加→选择有利于基因型A→相互进攻,生殖 减少,死亡增加,部分迁出→种群数量降低→选择有利 于基因型B→相互容忍,繁殖力高,留居→种群数量增加。
四、农业生物种群
•环境阻力——指外界环境条件中阻止或妨碍生物潜力 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蜘蛛捕食、温度、降水、 低温、空间、食物等。
•环境容纳量——指环境阻力的大小必然使种群的无限 制增长受到限制,决定了种群实现其生物潜力总有一 定的限度,也称环境承载力。
1、指数增长
种群的指数增长也称为J型增长。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 化规律呈指数曲线形式,表现为开始时增长缓慢,以后逐 渐加快,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以后,环境阻力比较突然地表 现出来,如食物、空间等条件都有一定的极限,种群的增 长必然加剧个体间的竞争,同时随着种群的增长,被捕食、 疾病等因素也不断增长,导致种群受到抑制,从而使种群 数量急剧下降;种群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环境阻力 的影响得到缓冲,种群又开始指数上升,使种群增长在较 长的时间内表现为忽上忽下的波动。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生物种群 第三节 生物群落
1.什么是种群?
以下描述是种群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暨豚。 3.海南岛上四季常青的红树林。 4.北京八一湖的野鸭。
第二节 生物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概念
生物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具有相似的 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并能相互交配繁殖后代的同一个生 物种的一群个体。
农业目标生物
农业生物种群
有益生物 有害生物 中间生物
捕食性有害生物 竞争性有害生物 寄生性有害生物 致病微生物
农业目标生物的基本特征
1. 种群密度大、种群内个体分布均匀 2. 个体间差异小、基因型单一 3. 人工选育、种群进化快 4. 个体繁殖性能受到严格的人为控制 5. 种群波动大
第三节 生物群落
(四)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动态的两个因素。出 生率是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 的个体数目。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 死亡率:最低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
(五)迁入和迁出
迁入: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出: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 的领地。
(二).群落的数量特征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 1)多度(abundance) • 2)密度(density) • 3)盖度(cover degree 或 coverage) • 4)频度(frequency) • 5)高度(height) • 6)重量(weight) 用于草原植被 • 7)体积(volume ) 用于森林植被
• 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 级频度的种类占大多数,B、C 和D级频度的种类 较少,E 级频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 种,占有的比例也较高,符合一般群落中低频度 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为多的事实。
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 重要值=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 度)/300
• 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 种群的数量大发生与天气条件的变化明显相关; 如:昆虫。 • 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性; • 代表人物:以色列学者F.S.Bidenheim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