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并非统一的国家
世界上古史 古代印度 第四章 11.18
国家雏形
• • • • • (1)选举国王 (2)国王被废黜、复选、复位的经历 (3)萨米提和萨巴存在,对王有制约作用。
公元前7世纪,存在着许多小国家,是以村 社和城市组成。
剑浮沙
犍陀罗 犍陀罗
居楼
般阇罗
婆蹉 支提
伽 尸
居 萨 罗 摩揭陀
(四)种姓制度
是印度复杂的等级制度,西 方也称为喀斯特制度。
(五)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 1、小国分立,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个真正 的统一国家。 • 2、社会经济结构以农村为主。 • 3、各种宗教盛行,祭司在政治生活中发挥 重要作用。 • 4、种姓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乃至人 们的日常生活。
(六)、本章重点
• 1、哈拉巴文化的特点
• 2、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
4、列国时代(BC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
教产生。 是奴隶制帝国和奴隶制度解体时期。
5、帝国时代(BC4-A.D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国,
古代印度地图
印度河流域文明
(四)、史
• • • •
料
印度是一个没有史学传统的国家。 1、哈拉巴文化主要依靠考古资料。 2、雅利安人历史主要依靠 宗教典籍: 婆罗门教系统 经典 史诗 法经和法论 佛教系统 希腊罗马的记载:希罗多德、阿里安、斯特拉波 中国学者的记载:二十四史、求法僧人的作品 (《大唐西域记》《佛国记》)、《大藏经》
本质与影响
• 本质:种姓制度确立了统治与被统治的社 会秩序,体现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对广 大平民和奴隶的阶级统治。 • 影响: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封闭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分散了社会 的凝聚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种姓与阶级的区别与联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之《古代印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之《古代印度》教材分析: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
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2、印度种姓制度;3、佛教的兴起和传播【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历史上的统一时代,一个相当于我国的汉朝,一个相当于唐朝
印度历史上的统一时代,一个相当于我国的汉朝,一个相当于唐朝印度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度史,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入侵者的历史,这些入侵者在一个无抵抗,无变化的社会上建立了他们的帝国。
这段话出自马克思在1853年写的一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后来则成为我们谈论印度历史时最常引用的一句话。
那么印度的历史一直都如此吗?其实也并不完全如此。
1、古印度文明源于今巴基斯坦古印度,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我们常说的古印度指的是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了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南部和尼泊尔等地区,并不单指今天的印度共和国。
最早的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畔,因最早发现于巴基斯坦旁遮普邦的哈拉帕而被命名为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发源于我国的西藏,主要流经巴基斯坦,所以哈拉帕文明也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与今天的印度共和国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古印度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所以若非考古发现,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古文明早已被包括古印度人在内的世人所遗忘了。
2、雅利安人建立了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5年)哈拉帕文明消亡的原因我们至今无法确知,也许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了。
我们只知道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进入了印度地区,并在今天的恒河流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古印度文明其实一般指的便是雅利安人创造的恒河文明。
各个文明的历史在最初发展过程中都有相似之处,当我国的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时,古印度同样进入了十六雄国时期,这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印度的种姓制度开始形成:国君和武士是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是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是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是首陀罗。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古印度先后受到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入侵,正是外敌的入侵促进了印度自身的融合和统一。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从中亚南下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课知识点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课知识点在高中历史的必修一课程中,第四课是关于古代印度的历史。
这一课程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课程的重点内容。
一、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以种姓制度为核心,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陀和苏达拉。
这种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代印度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此外,还有贱民阶层和外加阶层,这些人在社会中受到较大的歧视。
二、古代印度的政治体系古代印度的政治体系主要是以君主制为基础的。
国王是政治和行政的最高领导人,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通过与贵族阶层的联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依赖于各地的地方首领来管理地方事务。
此外,古代印度还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小国家,它们与大国家的关系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三、印度教的兴起及其主要教义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对古代印度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的核心教义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认为个人的命运是由此前所做所为所决定的。
同时,印度教还强调神灵的崇拜,尤其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等主要神祇。
四、佛教的兴起及其主要教义佛教也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它由释迦牟尼(又称佛陀)创立。
佛教主张超越欲望和苦难,通过觉悟和修行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无私、慈悲和舍己为人等价值观。
五、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古代印度在文化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梵语文学、喜剧和悲剧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在数学方面,印度的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并在代数和几何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古代印度还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和建筑,如泰姬陵就是古代印度建筑的杰作之一。
总结起来,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四课主要涵盖了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印度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印度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古代印度的政治架构与社会制度
古代印度的政治架构与社会制度古代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政治架构和社会制度也独具特色。
在印度古代的政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几个大帝国,包括毗湿奴帝国、孔雀帝国、卡西米尔帝国等。
早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就开始形成了许多城邦制国家。
在这些城邦制国家中,国王是政治和军事的领袖,而宗教和文化方面则以婆罗门为中心。
城邦制国家的政府是以国王为核心的君主制政府,但由于各个城邦之间相互独立且发展不平衡,因此城邦制国家较弱,容易被外来侵略者所吞并。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政治架构也随之演变。
公元前4世纪,印度出现了较为统一的梵文化社会,在这个时期,印度的政治形式也逐渐由城邦制向王国制转变。
在这个时期,印度的王国制已经形成,君主制度逐渐成为主导,国家的最高领袖通常由皇帝担任。
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是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后185年,这一时期印度的政治大帝国竞相崛起。
其中毗湿奴帝国是最为强大且独特的一个。
毗湿奴帝国以其庞大的领土和井然有序的行政管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毗湿奴帝国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对商业的促进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印度的社会制度也非常独特,印度古代的社会制度是以“种姓制度”为主,其实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层。
最上层是婆罗门,他们负责印度教的宗教活动,是印度领袖的重要参谋。
第二层是刹帝利,他们是军人和行政官员。
第三层是婆罗主,他们是商人和农民,这一层占据最多人口。
最底层则为达利特,他们是下层人民,为印度的建筑、清洁、渔业等提供服务。
种姓制度在印度至少延续了两千年,这种社会制度下,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规矩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秩序在印度得到广泛的支持。
然而,由于种姓制对人的歧视和压迫,是印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总体来说,在古代印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中,这个悠久的国度不断寻求着一种平衡。
在政治架构上印度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形式,但最终发展成为了以君主制为主、大帝国为主导的政治体系。
在社会制度上,种姓制度的形成及其延续,反映了印度文化的特殊性。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
识点归纳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出现小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统一: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含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主要内容: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创始者: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核心教义: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人入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
4.向外传播:
①北线: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②南线: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人教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种姓制度是怎么建立的?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的意思。
材料1: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 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 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 化,等级的差异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四种社会群体分别成为种 姓制度中的四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材料1:佛教理论认为众生平等,不因出身而分贵贱,即便是婆罗门教的 造物主梵神也不例外。因此,许多低种姓的艺人、剃头匠和工商业者成为 佛教信徒,被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原本是首陀罗种姓的剃头匠。
——王新有《印度佛教兴衰进程中的政治因素研究》
材料2: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虽然奴隶制经济发展较快,政局却动荡不安, 列国纷争不休,下层群众的反抗此起彼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阶级关 系也在不断调整、变动之中,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地位明显上升,影响 日益扩大,他们对婆罗门阶层的宗教特权和种姓特权多有不满。在思想意 识形态领域中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在婆罗门教影响较为 薄弱的地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传统的宗 教观念屡屡受到攻击。社会上流行的思潮主张不分种姓,人人都可出家, 人人都可追求宗教解脱。在这一背景下,各种新教派、新学说迅速传播, 佛教文献中曾提到六大师、六十二见(见解)或九十六种外道,佛教乃其 中影响最大者。
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
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A)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
3. (怀化中考)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中国最 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的宗教的创始
世界史 国家统一促进历史发展的例子
世界史国家统一促进历史发展的例子在世界历史上,国家统一往往是促进国家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统一可以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历史例子来探讨国家统一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帝国之一,其国家统一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古罗马帝国通过征服和吸收周边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统一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使得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统一。
古罗马帝国的统一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繁荣,促进了罗马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我国统一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统一的局面,其中最著名的是秦朝和汉朝的统一。
秦统一后,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实现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统一。
汉朝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局面,实现了长期的和平与繁荣,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我国统一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古老文明,其统一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 美国统一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南北战争,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和重建,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美国统一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内统一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德意志统一德意志统一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19世纪末,随着普鲁士的崛起,德意志的各个邦国实现了统一。
德意志统一后,德国成为欧洲重要的国家之一,推动了欧洲的工业和文化的发展,对世界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5. 印度统一印度统一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古代印度历史上,印度多次经历了统一局面,统一后的印度政权推动了印度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为印度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统一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统一可以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
古代印度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
古代印度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古代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独特而复杂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这个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这种多样性在其政治和社会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印度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以及它们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复合的制度,包括多个王国和统治者。
这些王国被称为“马哈拉孟”,即“伙伴”的意思。
每个马哈拉孟有自己的统治者,被尊称为“王”或“伸纳亚卡”。
这些王国拥有各自的领土和领土边界,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进行贸易、同盟或争端解决。
这种王国制度意味着印度政治体制的高度分散和地方自治,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与政治体制相伴的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
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四个主要阶级,也被称为“吠陀”社会。
这四个阶级是婆罗门,即祭司和学者;刹帝利,即战士和统治者;吠陀,即农民和商人;和达利特,即贱民和奴隶。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在社会中担当特定的角色。
这种等级制度强调了社会的分工和互补性,并为古代印度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
婆罗门阶级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权。
他们是宗教事务的领导者,负责祭祀和教导人民神圣的经文。
婆罗门家族世代相传的知识和智慧,为印度社会的学问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刹帝利阶级则是勇敢、勤奋和统治者的象征。
他们保卫国家并进行行政管理,并在战争和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
吠陀阶级是古代印度经济的支柱。
他们是农民和商人,负责生产和贸易。
吠陀阶级的活动为印度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达利特阶级则处于社会等级的最底层。
他们被看作是不可 berd攀接触的人,并经常遭受歧视和压迫。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社会逐渐演变,达利特开始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奋斗。
古代印度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体现在不同宗教和哲学的互动中。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之一——印度教的发祥地。
印度教强调个人灵魂的不朽性和生命的轮回。
印度历史高考知识点汇总
印度历史高考知识点汇总一、古印度时期古印度时期指的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5世纪的时期,是印度历史上最为悠久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印度的历史和文化达到了较高的峰值,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1. 印度的古代城市文明:古印度拥有了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文明。
其中最著名的城市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这些城市拥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宽阔的道路和精美的建筑。
2. 婆罗门教的兴起:婆罗门教是古印度最早的宗教信仰,它崇尚吠陀经典和祭祀。
婆罗门教的兴起标志着印度的宗教文化开始形成,并且对后来的印度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阿育王和孔雀王朝:古印度强大的王朝——孔雀王朝的兴盛,与阿育王密切相关。
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之一,他不仅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还推广了佛学和禅修。
4. 佛教的兴起:佛教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后继宗教,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和追求内心平静,吸引了许多信徒。
在古代印度,佛教发展迅速,对印度封建制度和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印度中世纪印度是指公元500年至1700年间的时期,这段时间印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1. 高昌帝国和玛玛通羡那玛玛玛帮:高昌帝国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它在政治、军事和艺术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玛玛通羡那玛玛玛帮则是曾统治印度南部长达四个世纪的王朝,他们在孟买建立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
2. 斯坦国际贸易:中世纪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其生产的棉花和丝绸远销欧洲、中东和东南亚。
斯坦国际贸易使得印度富裕起来,并且成为了全球贸易的中转站。
3. 伊斯兰教征服:11世纪开始,伊斯兰教通过军事征服进入印度,并且成立了众多伊斯兰王朝。
这一时期印度出现了大规模的文化融合,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相互影响。
三、近代印度近代印度是指1700年至1947年的时期,这个时期印度经历了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的过程。
1. 英属印度公司的统治: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掌握了印度的贸易和政治权力。
古代印度的国家和政治制度研究
古代印度的国家和政治制度研究古代印度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古国,拥有着独特的国家和政治制度。
其国家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这个古国,以及对我们认识世界的历史,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古代印度的国家和政治制度概述在古代印度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大型王国,比如说昆卡那王国、马哈拉施特拉王国、瓦拉那西王国等。
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有着强烈的教派色彩,婆罗门等阶级的影响十分巨大。
在古代印度的国家和政治制度中,宗教繁荣、文化昌盛、社会阶层分明是其主要特点。
二、古代印度的国家制度古代印度的国家制度以王国政治为主流,王权至高无上。
在古代印度,国家制度和宗教密不可分。
王国的绝大多数是由王公族或寺庙控制,国王的权力普遍是依靠宗教赋予的。
同时,国家的行政机构也是按照宗教原则设立和运作的。
古代印度的国家制度中,依据地区和政治实力,分为相对独立的城邦和进一步的王国等,城邦制度和王国制度相互衔接。
三、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在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中,主要的政治势力为婆罗门、寺庙和贵族等阶级。
同时,由于宗教多元化、宗教法律丰富,古代印度的司法制度也十分发达。
在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中,与王国和城邦并存的还有一个奴隶制度,奴隶制度对于乡村经济和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古代印度的法律制度古代印度的法律制度基本上是依靠宗教法律而建立的。
大量的法律内容来自于婆罗门的法典,如《摩诃婆罗多》、《拉玛耶纳》等。
这些法典中一些法律规定直接影响到了古代印度的国家和政治制度,诸如皇帝的权利与义务、土地的分配等内容。
古印度法律制度较为完备。
人民对法律的认知常常基于婆罗门教义。
其法律制度也很注重平衡刑罚的大小,有着突出的人文关怀。
五、古代印度的文化传统古印度文化是一个全面体系,自己独立发展,并与世界文化有着广泛联系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涉及到了许多方面,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哲学、宗教、科学等等。
古印度文化对于印度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古代印度诸王朝
古代印度诸王朝这里一是暗荣偷懒,一是确实也没办法都给画出来。
因为这个印度诸王朝真的是指印度南部地区以信奉印度教的多个地区性小土邦。
印度教是一个分裂性很强的宗教。
他的形成是通过多个小土邦之间互相交往(包括和平和战争),小土邦之间互相吹捧或贬抑对方的军事领袖为神,最终形成的。
在种姓制度形成并和印度教挂钩后,以刹帝利为主的军事贵族们(罗阇)世代掌控政权,印度社会失去流动性逐渐僵死,导致两个严重问题,第一印度军事贵族因为僵死的社会制度,不能动员自己的国家。
第二僵死的社会制度限制了这些军事贵族的眼界,使得他们只会使用古老的战术和富于浪漫精神的战争原则来指导军事。
由于僵死的社会制度使其不能动员自己的国家,所以其战争理念和军事力量只能停留在村落打架的级别,因此对于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和绿教的侵袭,印度教势力无力抵抗。
在绿教的压迫下印度教势力不停向南退却。
然而因为印度的独特的地理(印度南北被崎岖的文迪亚山脉分隔开,东部雨林茂密)、气候(气候常年闷热,所以马匹不能持久,因此北方的骑兵很快就没用了)和风俗(种姓制度有利于统治),绿教无法将印度教根除,所以直到莫卧尔帝国时期,印度教依然在印度地区有着很大的力量。
而南印度地区是印度教的核心地区,存在有大量的历史悠久到堪称是化石级别的土邦国。
这些土邦之间继承了印度教的分裂传统和种姓制度而相互攻杀。
北印度的绿教国家虽多次征伐他们,但因道路崎岖而无法在南方立足,最后全部失败。
而这些土邦也就因此成了印度教的乐园。
时叛时降。
北方的中央政权对其几乎无力管制。
印度教土邦在英国殖民时期丧失大量政治权力,但是经济特权大多一直维持到现代印度国家独立。
因印度国家独立后主要采用赎买和哄的办法来逐渐收回经济特权,导致这些历史悠久的封建土邦产生的封建残余继续困扰现代印度国家,直至今日方有一定根本上的改变。
南印度教各土邦因为不受管辖,很大程度的保存了印度古典文化,对于当今印度有一定的影响。
在成四中提到的南印度各封建土邦主要有这么几个1.位于今天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一带的雅达瓦(Yadavas)王朝(属于中印度,位置相对靠北,离德里算端国中心最近),首都德瓦吉里(Devagiri)。
印度历代君主列表
印度历代君主列表印度历史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4000年前曾经独立发明过一种文字,摩亨殊达鲁文字(Mahenjodaro),印度是世界三大国际宗教之一佛教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印度始终没有完全统一过,是英国入侵才统一了印度。
印度人又不重视记录历史,研究印度历史必须借助古代希腊、罗马、中国和穆斯林国家的文献,近代印度历史则要依靠英语文献。
印度历史上最大的国家其中大概分为以下各时期:史前印度(公元前2300年以前)印度河文明时期(公元前2300—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 Aryans ,吠陀时期 Vedas梨俱吠陀时期 Rigvedas(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后期吠陀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摩揭陀帝国 Magadha哈尔扬卡王朝 Haryanka(约公元前545- )难陀王朝 Nanda(—约公元前324年)孔雀王朝 Maurya(约公元前324—约公元前187)巽伽王朝 Sunga(约公元前187—约公元前75)甘华王朝 Kanva(约公元前75—约公元前30)外国侵入时期笈多帝国 Gupta(约公元320-约570)普西亚布蒂王朝 Pushyabhuti(约400-约647)拉其普特时期 Rajput(公元7世纪-12世纪)伽色尼王朝 Ghaznavids(967-1185)德里苏丹奴隶王朝(1206-1290)卡尔吉王朝 Khalji(1290-1320)图格鲁克王朝 Tughluq(1320-1413)萨依德王朝 Sayyid(1414-1451)洛提王朝 Lodis(1451-1526)莫卧儿皇帝列表六大皇帝:巴布尔 Babur (1526年-1530年)胡马雍 Humay?n (1530年-1556年)阿克巴 Akbar (1556年-1605年)贾汉季,或译查罕杰 Jahang?r (1605-1627)沙·贾汗 Shah Jahan (1627年-1658年)奥朗则布 Aurangzeb (1658年-1707年)后期莫卧儿:巴哈杜尔·沙 (1707年-1712年)贾汗达尔·沙 (1712年-1713年)Farrukhsiyar (1713年-1719年)Raf? ud-Darajat (1719年)Raf? ud-Daulat (1719年)Nekusiyar (1719年)穆罕默德·易卜拉汗(Muhammad Ibraham) (1719年)穆罕默德·沙Muhammad Shah (1719年-1748年)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Ahmad Shah Bahadur (1748年-1754年) 阿齐兹·乌德丁·阿拉姆吉尔Az?z ud-Din ?lamgir (1754年-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 Shah ?lam II (1759年-1806年)穆罕默德·阿克巴·沙 Muhammad Akbar Shah (1806年-1837年) 穆罕默德·巴哈杜尔·沙 (1837年-1857年)。
古印度是怎么灭亡的
古印度是怎么灭亡的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下面是分享的古印度是怎么灭亡的,一起来看看吧。
古印度灭亡的原因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
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
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
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印度文明起源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恒河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古印度历史发展情况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古代印度主要的几个时期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这个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
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
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
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
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
巴克特里亚、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阎膏珍、迦腻色伽等,陆续侵入印度。
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古代印度的文化多元性与统一性
古代印度的文化多元性与统一性在古代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是一直存在的话题。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宗教、语言、习俗和文化。
然而,这些多元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印度文化。
首先,印度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仪式,但同时也有相似之处,如对于生死轮回的观念、修行的重要性和尊重神明等。
这些相似之处促成了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交融和互相影响,形成了印度宗教独有的文化现象。
例如,在印度教中,基督教的“爱 thy neighbor”被看作是与悲悯和互爱的最高道德理念——即“ahimsa”相对应的。
其次,在语言和文学方面,印度也有许多种族和语言,并且不同地区之间的语言和方言都有巨大差异。
例如,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区有当地语言“Majhi”,南部则有特有的官方语言——泰卢固语。
然而,儒勒·纳尔库在1936—1938年编制的印度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印地语是一门既定的方言,对印度语言和文学的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不同地区和民族对于服饰和食物也有着不同的习俗和特色。
比如,在北部地区,男性穿着长袍“Kurta”,搭配永远像“Nehru Jacket”和“Jamewar Shawl”。
而在南部地区,女性则更喜欢穿着色彩缤纷的“Saree”,并且搭配上漂亮的配件。
在食品方面,印度人民喜欢辛辣和香料,肉类也不是主要的食品,蔬菜、大米和豆子则是传统的食物。
不同地区的菜肴也因为时令和地区特色而不同。
尽管有这么多的多样性,但印度菜肴一致迎合了民众的口味和健康饮食。
总的来说,印度的文化多元性和统一性既反映了印度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反映了他们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对印度文化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古代开始,印度的文化就因为宗教、语言、习俗和环境等因素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多样性。
古代印度的政权更迭与领土争夺
古代印度的政权更迭与领土争夺古代印度是一个充满了丰富历史和精彩故事的地方,政权更迭与领土争夺是古代印度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几个王朝在印度的统治地位相互竞争,导致了政权的不断更迭和领土的争夺。
印度政权更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最早的统一政权是由毕舍耶印度王朝建立的,他们统治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王朝不断兴起,并与毕舍耶进行了激烈的争斗。
其中最著名的是玛利亚王朝和玛格纳王朝。
这两个王朝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最终都被其他王朝推翻。
在历史的长河中,印度的政权更迭往往伴随着领土的争夺。
印度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争夺的地区之一。
许多王朝为了掌握印度的财富和战略地位,进行了频繁的征战。
这些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领土转移和国土边界的调整。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库罗斯王朝和范陀王朝之间的战争。
这两个王朝发生了多次冲突,争夺印度北部的控制权。
范陀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其他王朝又挣扎着夺回了领土。
除了内部政权争斗,印度还面临了来自外部的侵略。
历史上,希腊、阿拉伯、蒙古和其他中亚王朝都曾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在印度的势力范围。
这些外部势力的入侵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印度的领土再次发生了剧烈变化。
古代印度的政权更迭和领土争夺也与宗教因素密不可分。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婆罗门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纷争不断。
这些宗教冲突导致了许多战争和政权更迭。
往往一个新的王朝会推行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并压制其他宗教的信徒。
但是,历史上也有一些王朝试图实现宗教的和谐共存,并尊重各宗教的信仰自由。
尽管古代印度的政权更迭和领土争夺充满了血腥冲突,但它也是一个文明的结晶。
不同王朝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促进了艺术、文学和哲学的繁荣。
印度的历史也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如泰姬陵、吉塔拉陛下和艾伯特大厅等。
总结起来,古代印度的政权更迭和领土争夺是一个充满了风云变幻的故事。
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古印度
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古印度印度人被中国人誉为开挂的阿三,印度人的一些日常行为让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中国其实对印度还有很多的误解。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古印度,一起来看看吧。
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古印度印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南,为亚细亚大陆中央南方突出之一大半岛——南亚半岛。
印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南,为亚细亚大陆中央南方突出之一大半岛——南亚半岛。
这里现在存在八个国家:北部有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内陆山国,中部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临海国;南部印度洋上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两个岛国。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所以也称南亚次大陆。
这个地区,历史上被中国人笼统称为印度,与古代中国关系极为密切。
但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之误解甚多。
印度本身古代没有成文史,没有任何有系统的史书。
现代中国人所知道的印度史,是根据近代西方人编写的世界史。
而殊不知西方关于印度史的史料来源,却是来自古代中国的史书和佛经。
误解一、古代只有古印度地区,并没有印度国印度一名(Indu ),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
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主权国家之名。
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
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政治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没有)。
所以没有什么印度民族。
印度地区古代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本土文字和语言。
所以印度地区今天除了方言外,统一的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者输入的英语。
误解二、印度地区来自中国人的命名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名,也非印度人所自名。
印度,是唐代中国人给印地的命名。
古代中国史籍中称印地为印度,还称为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等等。
没有本体语言文字的印度
没有本体语言文字的印度【老何史地杂记】印度没有本体语言文字印度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统一民族、统一文化。
因此也一直没有言同语,书同文,自英国殖民时代以来到现在,一直使用英语英文作为国语和标准文字,但也只是非常少数的一个精英阶层会使用英语。
印度民众的日常语言极其混乱复杂。
使用印地语的主体族群人数较多,但也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他人则说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卡纳达语等不同语言。
印度历史上没有统一文字。
一些小众族群使用不同的特殊文字。
古代的梵文究竟是来自印度还是来自波斯或者印度河下游的巴基斯坦,始终没有定论。
但是毫无疑义的是,梵语不是南亚印度人的古代文字,也没有被印地统一使用过。
历史上,印度穆斯林使用的乌尔都语文字从右向左书写,泰米尔文则从上向下读。
在英国人控制印度之前,印度的主宰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游牧民族,最早是波斯人,突厥人,后来是蒙古人和突厥—蒙古人。
自10世纪前后开始,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游牧民族来自伊朗高原或者中亚地区,策马南下,征服了印地的土著人,先后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帖木尔帝国和强盛的莫卧尔王朝。
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等外来游牧民族统治印度地区近千年,因此在宫廷、军队、各省总督官府通用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
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人开始登陆印度,与莫卧尔权贵往来通商。
他们与印度人的交往也是通过波斯语。
波斯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统治地位一直维持到1837年。
在印度彻底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语也正式成为官方工作语言,殖民政府和法院文件必须用英文书写。
出人意料的是,印度本土的民族主义者欢迎这个举措。
因为,以英语取代波斯语是以一种外语取代另一种外语,并不值得伤心,而且客观上有益无害。
印度是语言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
由于族邦众多,印度号称“千语之国”。
据1961年建国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曾经统计出民间大大小小的方言共有1549种。
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印度超过百万人口使用的语言有30种,超过1万人使用的语言有122种,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小族众使用的方言。
2021整理 古印度、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古印度、古埃及的学前教育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是由古代东方率先开始的。
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此相对应,学前教育在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与原始社会有了根本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儿童由公育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流行父权制,父亲的家庭里有绝对的权威;教育,尤其是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开始和劳动、社会生活脱节;教育的色彩浓烈。
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除外,尤其以古代埃及、古代希伯来和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为代表。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进入奴隶社会,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奴隶制国家。
因地处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王权的统治,使得其农业和畜牧业兴旺。
在农业生产和实践中,积累了天文学和水利学的知识,创立了数学和几何学,开始了航海学和地理学的研究,并积累了医学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需要的,同时也是普通职业家庭子女所要掌握的。
因此,古埃及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学校。
据文献记载,为了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在公元前2 500年左右,古埃及建立了宫廷学校。
随着王权的加强,为培养官吏,在公元前2 000年左右,古埃及建立了专门的职官学校。
同时,建立寺庙学校用于培养僧侣,建立文士学校用于培养一般文秘人员。
在学校诞生以前,古埃及的教育都是由家庭负责,家庭是教育子女的重要场所。
4岁以前的幼儿,由母亲教养。
4岁以后,女孩跟母亲学做家务活或农活,男孩那么子承父业,由父亲传授生产知识技能、歌曲、初步的社交礼仪等各类知识,且是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进行。
古埃及的僧侣、文士、建筑师等都是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培养后代,书写和计算知识是这些家庭教授的内容。
家庭在承当一般儿童生产生活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社会行为,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融洽相处和服从社会的意识。
在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政治强盛,经济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 要 比 古 代 中国 从 中 原 入 蜀 更 为 困 难 因 此
历 史 上 北 部 帝 国 的 势力 很 难 渗 透 到 南 部
,
,
浪 潮的冲 击 下
色
。
,
注 定 要 充 当 殖 民 地 的可 悲 角
(王 安 琪 摘 )
南
部 历 史 始 终独 立 地 向前 发 展 相隔 绝
,
。
由于 地 理 上 互
,
决 策者 所 需 信 息 较 少
主 要 的 信 息 来源 是 记 决 策 所 需时 间 较 短;
,
忆
,
依靠 经 验 和 习 惯
,
高 级 职能 的 决 策 程 序 比 较 复 杂 要 的 信 息较 多
从 动 力看
,
决 策者 所 需
。
古 代 印度 并 非统 一 的 国家
世 界 史 所 陈 洪 进 研 究 员 在讲 授 古 代 印 度 历 史 时说 地区
的 四 分 之 一 左右
;
,
达
00
个
,
建立 起 来
出
承包 土 地 面 积 达 四 千 多 万 公 顷
同时
,
占全 部 耕 地
承包 制 也 是 公
一 些地 区还开始 试
有 经济 的形式
应
行 家 庭 和 个人 承 包 形 式
地 承 包 到 户 和 个人 的 法律 条 文
。
。
保 加 利亚 今 年 以 来
,
当对 此在 理论 和 实
苏 共 中央 要 求 以
,
1983
据报 道
,
苏 联 农 业 部 长 去年年 底 说
,
,
从
年 为普 遍 推行 集体 承包 制 的 开 始 阶 段 十
,
在
去 年 三 月 全 苏农 业 会 议 以 后
农村 实行 集 体
15 3
,
,
一五
。
”
计 划 期 间 使 之 在 所 有农 村 牢 固 并 且提
,
承包制 的 单 位 增 加 了 一 倍
小 王 国 遍 地 林立
,
各 地 区 长 时 期依
持 不 同承包 形 式 向深 度和 广 度 发 展
有 消息 说
,
。
在 相 同 的务件 F
一
,
实行 农 业
承 包 制 的 单位 面 积 产 量 要 提 高 百 分 之 二 十 至
苏 联 东 欧农 业 的 新 动 向
三十
。
据认 为
,
这 主 要是
”
。
“
因 为劳 动者 关 心
。
职能
,
忽 视 高 级 控制 ;
,
三 是 既 注 意 发 挥 自动
。
简 称 高 级职能
调 节 职能
:
又 注 意 保 持 高级 控 制 的质 量
、
这
经 济 体 制 的 两 种职 能在 不 同的范 围内 以 不 同的 形 式 发 挥作 用 生产
、
三 种类 型 在 现 实 经 济 中分别 对 应 于 高 度 集 中 的 管理 体 制 过 于 分 散 的市 场 经 济 和 市 场 与
。
( 1 ) 从 范 围 来看
,
流 通 和 消 费中 以 往 一 切 行 为 和 活 动 的
,
,
计 划 相 结 合的 体 制
简 单 重 复 相 当 于 马 克 思 所 说 的 简单 再 生 产
属 于 自动职 能 的 范 围
,
自动 职 能 和 高 级 职 能 都 可 以在 各 自 的范
围 内 顺 利 地 发 挥 作用
支
一 27一
,
原材 料 得 到 正 常 的供 应
高 级 职能 中 的动 力
、 。
上的小 王 国
古 代 印度 只 是 一 个 地 理
。
与 其 分 工 有 关 但 是其 它 因 素 如 政 治 和 道德 风 险 的 考 虑 等等会 起 更 大的 作用
概念
,
并不 是 一 个 统一 的 国 家
,
(4 ) 从
,
我 们 过 去 有 一 种 传统 的 历 史 观 念 即 认 为
在 农业 中全 面 推 行 承 包 制
,
并 且鼓 励 尽 可 能
践 中进 一 步 加 以 探
政 府 为 此 还颁 布 了 专 门
、
索
。
匈牙利
罗马尼 亚等 国七 十年
、
代 初 已 实行 了 承包 到 队
组
、
人 的 各 种 承包
,
(王 逸 舟 )
制
,
近 一 两 年 政 府 又 进 一 步放 宽 了政 策
型 的 信 息 起 更 大的 作 用 信 息 是多 层 次 多 渠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道的
,
并 且 传递 时 间 长
,
、
范 围广
。
(5 ) 从
经 济体 制 的 两 种 职 能
中 共 中央 马 恩 列斯 著 作 编 译 局荣 敬本 老
师 在 为 经 济 系 讲授 《比 较 经 济 体 制 》时
了 经 济体 制 具 有 两 种 职 能 的 观 点
题
,
、
宗 教 等问
另外
也 是 由于 印度 的 河 流 流 域之 间 相 当
、
而 且 有助 于 我 们 理 解马 克 思 在 《 不列 颠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各 自独 立 的
在 印 度 统 治 的 未来 结 果 》 一 文 中 对 古 代 印度
历 史 所作 的结 论
“
隔离
,
致使 不 同 的 部 落
。
,
使 得这种 不平衡 的
,
、
,
其 余 地 区 仍 然 处在 历 史 发 展
国 家 如 同沙漠 里 的
,
中 国 的 情况 就 迥 然 不 同
,
各个 阶 段 中 的部 落 社 会
史 上 未 曾有 过
。
由 于 河 流纵横 交 错
各 区 地 的 政治
经 济不
中 国 人观 念 上 的统 一
,
在 古 代 印度 历
。
经 济 生 活 中 一 切 比较
。
经济稳 定发 展
。
、
效益
急剧 和 巨 大 的 变化 扩 大再 生 产 从决策 看
,
,
即 相 当 于 马 克 思 所 说的
(2 )
,
较 高 的 体制是 较 为 理 想 的 经 济 体 制
,
属 于 高 级 职能 的 范 围
,
(邱 树 芳 摘 )
自动职能 的 决策 程 序 比 较简 单
,
获 得 最 大 数 量 的 高质 量 产 品
使最 终 成 果 同
个 人 利 益 结 合 了 起来
近 年来
,
苏 联 东 欧 各 国 开 始在 农 村 中广
,
。
苏 联 东 欧 各 国 把 推 广农 业 承 包 制 作 为 最
近 将 来 的 首 要 任务
“
。
泛 推 行 各 种 形 式 的 承 包 制 并 取 得一 定 成 效
。
控 制来 看
自动 职能 的 控制 过 程 发 生 在 经 济
,
体 制的下 层
; 信 息 流 是横 向 的 高 级 职 能 的
,
控 制 过 程发 生 在 经 济 体 制 的 上 层
。
信 息 流多
,
提出
,
他 认为
:
半是 纵 向 的 和 斜 向 的 经 济 模 式 大 致 可 以 依 照 经 济 体制 的 实 际
:
,
得
半 是 非 价 格 的 单 渠道 的
出了新 的结论 历史 历史
。
印 度 历 史 是 一 部 长期分裂 的
,
是 一 个 由部落 社会 不 断 向 国 家 过 渡的
这 种 过 渡不 限 于 古 代
,
,
传递 快
灵敏
;
,
反应
,
至 今 也没 有 终
,
高级 职
价 格类
结
事实 上
古 代 印 度 的帝 国是 短 暂 的
运 行 情 况 分为 三 类 一 是 忽视 自动 调 节 职 能
:
,
一 种 经 济 体制客观 上 存在 着 两个 部分 分 是 各种组 织 的 自动 控 制 部 分 能,
,
一部
,
简 称 自动职
高 级 控制 严 但 质 量 较 差 , 二 是 强 调 自动 调 节
另 一 部 分 是各 种 组 织 的 高 级 控 制 部 分
, ,
决 策所 需 时 间 较 长
,
(3 )
自动职 能 的动 力 往往 同 组 织机 构
例 如生 产 部 门的领 导 人 原材 料 购 买 部 门则 希 望
;
,
内部 的 分 工 有 联 系
古 代 印度
,
,
即 今 天 的南 亚 次 大 陆
希望 生 产 比 较稳 定
,
在 政治 上 分 成 许 多 建 立 在 部落 制 基 础 所以
信 息看
,
自动 职 能 的 信 息 基 本 有两种
一种
,
统 一是 正常的
分 裂 是不 正 常 的
,
因而对 于
是 存货 信 息
古 代 印度
中 心 存在
,
也 总 以 为 有一 个 中央 集权 的 政 治
。
另 一 种 是 订货
而 著名 的印 度 古 代 史 学 家 罗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