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篇一:六国论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教学步骤]三课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洵及《六国论》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写作目的。

2、教学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最终,秦国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那么,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看看他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 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而雄健。

2、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

但边患并未消除,辽和西夏屡屡侵扰。

为求苟安,北宋每年都要向辽和西夏纳币输绢,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苏洵写了《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批评北宋对辽和西夏的赂贿求和政策,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四)文言知识讲解1、重点实词(1)弊在赂秦:弊病。

(2)六国互丧:相继。

(3)率赂秦耶:都。

(4)思厥先祖父:其,他们的。

(5)暴霜露:暴露。

(6)洎牧以谗诛:等到。

(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8)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六国论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六国论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六国论教案小班一、教案背景和教学目标《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著作之一,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通过分析六国的政治状况和国家兴衰的原因,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政治道理和治国策略。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六国论》,培养小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哲学。

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六国论》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六国论》,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哲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六国论》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六国论》,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哲学。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15分钟)分析《六国论》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

3.思考讨论(25分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在《六国论》中,作者主要分析了哪几个国家的政治状况?b.根据《六国论》的观点,什么是一个强大的国家?c.为什么国家会兴衰?d.你认为,《六国论》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活动设计(3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国家君主,通过对话和互动,展示各自国家的政治状况和状态,并根据《六国论》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5.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和收获,在学生认识上升到概述层次。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了《六国论》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2.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和发言,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要求学生阅读《六国论》的原文,加深对其中观点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其他中国古代的政治著作和哲学思想,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语言表达技巧总结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六国论》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 注意力。
生动形象的描绘技巧
文章运用生动的描绘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使抽象的事物具体 化、形象化,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严谨的逻辑推理
文章在阐述观点时,逻辑严密、推理清晰,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 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历史背景、 个人观点等展开讨论,小组长负责记 录讨论过程和结果。
教师给出讨论主题,如“六国灭亡的 原因”、“作者苏洵的写作目的”等,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 提出补充或质疑。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 断进行兼并战争,战争规模越来越 大,参战兵力越来越多。
社会变革加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推动,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加强中央 集权,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加速。
六国之间关系阐述
合纵连横策略
六国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 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即南北纵向 联合抗秦,东西横向联合攻秦。
04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纵横家思想在《六国论》中体现
01
纵横家思想概述
纵横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思想家,强调权谋、策略与利益至
上。《六国论》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这一思想流派的特点。
02 03
利益至上的观念
《六国论》主张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国家间的竞争和利益争夺。这种观 念在当时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 据。
07

六国论公开课优秀完整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优秀完整教案

2024/1/25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5
32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对于课程内容的疑问,并及时给 予解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分组讨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展开 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展示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作业、笔记、思维导图等,与其他 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和思路。
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突出 人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人物形象的意义
分析人物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 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与社会 现实之间的联系。
22
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1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
2 3
2024/1/25
16
忠诚、信义等传统价值观念体现
忠诚观念
在六国论中,忠诚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合作与背叛,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忠诚的内 涵和重要性。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忠诚的价值。
信义精神
信义是六国论中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盟约和背信行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信 义在人际交往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同时,可以通过相关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让学生了解信义精 神的内涵和价值。
2024/1/25
18
当代社会应用价值思考
2024/1/25
国际关系处理
六国论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 六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原则、维护利益并寻求 共同发展。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精选7篇)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精选7篇)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精选7篇)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篇1【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六国论》教案【优秀3篇】

《六国论》教案【优秀3篇】

课时篇一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国论教案篇二教学目的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学生自译。

补充(板书):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题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3、提名思考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三、小结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及其历史背景阐述《六国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六国兴衰的原因1.2 教学内容解读《六国论》的题目含义,明确“六国”指的是哪六个国家分析《六国论》的篇章结构,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六国论》原文,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论述角度和论证方法讨论:六国兴衰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些原因的?第二章:六国之亡2.1 教学内容分析六国亡国的原因,如:内乱、外患、政治腐败等阐述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揭示六国衰败的必然性2.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六国亡国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总结六国亡国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训第三章:齐国之霸3.1 教学内容分析齐国崛起的原因,如:地理优势、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等探讨齐国能够称霸的原因,如:强大的军事力量、明智的外交政策等3.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齐国崛起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支持齐国称霸的论据讨论:齐国崛起对其他六国的影响是什么?第四章:楚国之衰4.1 教学内容分析楚国衰落的原因,如:政治腐败、内乱不断、战略失误等阐述作者如何通过历史事实,揭示楚国衰败的必然性4.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楚国衰落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楚国衰败原因的分析讨论:楚国衰落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六国兴衰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训,提出自己的看法5.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总结六国论的核心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第六章:秦国之强6.1 教学内容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如:商鞅变法、地理位置、强大的军事力量等探讨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关键因素,如:战略眼光、法家思想的支持等6.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秦国崛起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支持秦国统一的论据讨论:秦国崛起对其他六国的影响是什么?第七章:三家分晋7.1 教学内容分析三家分晋的原因,如:晋国内部矛盾、外部压力等阐述三家分晋对六国局势的影响,如:实力对比的变化、战略格局的调整等7.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三家分晋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三家分晋的分析讨论:三家分晋对六国的影响是什么?第八章:赵国之兴衰8.1 教学内容分析赵国兴衰的原因,如: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军事策略等阐述赵国在六国中的地位变化,如:从崛起到大衰败的过程8.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赵国兴衰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赵国兴衰原因的分析讨论:赵国的兴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第九章:魏国之崛起与衰落9.1 教学内容分析魏国崛起的原因,如:改革、地理位置、强大的军事力量等阐述魏国衰落的原因,如:内部矛盾、战略失误等9.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魏国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魏国崛起与衰落的分析讨论:魏国的崛起与衰落对其他六国的影响是什么?第十章:六国论的启示10.1 教学内容总结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如:六国兴衰的原因、三家分晋的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等10.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总结六国论的核心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1.2 教学内容《六国论》是苏洵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度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使得这篇文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章节背景/导入通过对《六国论》教学的开展,学生将有机会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该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1. 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 分析六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策略。

3. 探讨六国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4. 理解六国论对中国古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

让学生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所代表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情况。

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分析和总结各国的国家利益和争霸策略。

2. 六国论主题演讲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关于六国的主题演讲。

演讲内容包括:a. 国家的政治和外交策略b.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包括友好、争夺和联盟c. 在六国论中如何实现国家利益和争霸的方式3. 文献分析和讨论选取六国论中与某一国家相关的片段,让学生在小组内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他们的观点,并探讨这些证据所反映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策略。

4. 辩论及总结将学生分为两个辩论小组,一个小组支持六国争霸的正面影响,另一个小组反对六国争霸的负面影响。

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提出观点、辩护论据,并进行辩论。

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总结讨论的结果,并观察辩论对于他们个人观点的影响。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的参与度。

2. 六国论主题演讲的表现和内容的完整性。

3. 文献分析和讨论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

4. 辩论的表现和辩论的质量。

5. 最后的总结和讨论的思考深度。

拓展活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六国论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租借相关电影或纪录片,观看与春秋战国相关的影视作品。

他们还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解六国争霸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六国论在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结束语:通过六国论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外交和国际关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六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策略。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六国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六国论》的作者韩非及其地位。

2. 简要介绍《六国论》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衰的原因。

【教学活动】1. 播放与《六国论》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国家兴衰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国家兴衰原因的理解。

【作业】1. 阅读《六国论》的开篇部分,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

2. 准备对国家兴衰原因的个人见解,以便在课堂上分享。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六国论》中的主要论点。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观点。

【教学活动】1. 分组阅读《六国论》的不同部分,讨论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2.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

3. 分析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作业】1. 阅读《六国论》的某个部分,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准备对作者观点的批评性思考,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第三章: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六国论》所处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六国论》所处的历史时期和背景。

2. 分析历史事件对《六国论》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六国论》所处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历史事件对《六国论》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看法。

【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六国论》所处的历史背景。

2. 准备对历史背景对《六国论》的影响的个人见解,以便在课堂上分享。

第四章:作者观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韩非的观点和立场。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作者观点的能力。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3、《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3.思厥先祖父。

他们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6.始速祸焉。

招致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凭借(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3.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二、新课研讨:(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

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

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

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人物:苏轼(时年20岁)地点:北宋都城开封事件:苏轼进京赶考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六国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

2. 背景介绍:《六国论》是韩非子针对六国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的一篇论文。

3. 主要内容:韩非子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交织,以及君主无能和士人腐败。

他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贤能、法治等对策。

三、教学重点:1. 《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六国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六国论》中的法家思想。

2. 将《六国论》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和主要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六国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六国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

背景介绍:《六国论》是韩非子针对六国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的一篇论文。

主要内容:韩非子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交织,以及君主无能和士人腐败。

他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贤能、法治等对策。

教学重点:《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六国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六国论》中的法家思想。

将《六国论》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和主要内容。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六国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韩非子及其代表作品《六国论》。

二、讲解(20分钟)1. 作者简介:介绍韩非子的生平事迹和法家思想。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六国论》,了解战国时期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思辨、逻辑分析以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简要介绍战国时期六国的基本情况,如秦国、齐国、楚国等的位置和特点。

2. 模块一:《六国论》的背景与作者(15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了解《六国论》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份和重要性。

b. 分组讨论结果的总结,学生将关注点和发现的内容进行汇报,以促进全班间的互动交流。

3. 模块二:《六国论》的主要内容(20分钟)a. 向学生介绍《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重要信息的记录。

b. 学生进行课文分析,通过阅读和讨论,找出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并记录下来。

c.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归纳出各个国家的特点,讨论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4. 模块三:《六国论》的思想启示(15分钟)a. 学生讨论《六国论》中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并试图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b. 小组展示和全班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5. 模块四:《六国论》的影响与启示(20分钟)a. 学生回顾中国历史,尤其是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思考《六国论》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各自的角度分析《六国论》所带来的启示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c.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的共识和个人的观点。

6. 模块五:思考和总结(10分钟)a.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回答《六国论》对于个人的启示和思考。

b. 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展示个人的思考和体会。

三、教学手段与资源1. 多媒体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六国论》的相关内容和文字。

2. 板书:用于梳理课程的内容、学生的讨论和总结。

3. 分组小组讨论和小组分享: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四、评估1. 教学期中反馈: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六国论》的读后感或者思考问题,提供个人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目前的疑惑。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六国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六国论》的作者、时代背景。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5 教学内容介绍《六国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分析《六国论》的文意,体会其思想内涵。

2.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分析其论证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4 教学内容解读《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分析其论证方法。

第三章:观点辩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辩论,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2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辩论的基本技巧,能够就《六国论》的观点展开辩论。

3.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置身于古代辩论的场景中。

3.4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六国论》的观点展开辩论。

第四章:拓展阅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六国论》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4.2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拓展阅读材料。

4.3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4.4 教学内容推荐与《六国论》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六国论》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2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六国论》的主要观点,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

5.4 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六章:分组讨论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6.2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组讨论的基本技巧,能够就《六国论》的观点展开深入讨论。

6.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国论教案(优秀9篇)

六国论教案(优秀9篇)

六国论教案(优秀9篇)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

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

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

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

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

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

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

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

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苏轼;2. 分析并掌握《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4.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苏轼生平、时代背景、《六国论》的成文背景;2. 文本解析: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3. 主要观点梳理:六国失败的原因、对待人才的态度、君主与臣子的关系等;4. 论证方法分析: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5. 历史思考:六国灭亡的启示、现实意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 难点:古文词汇、句式的理解,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六国论》;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答课文中的问题;3. 文本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4. 观点阐述: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六国失败原因的看法,并与课文观点进行对比;5. 论证方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6. 历史思考: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六国灭亡的启示和现实意义;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六国论》,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学生对《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观点的独特性、论证的合理性等。

七、教学策略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案例分析:以六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观点;3. 小组合作: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六国论》原文及注释;2. 相关历史资料: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关人物的生平介绍等;3. 教学辅助工具:PPT、视频、图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

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

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 年)人物:苏轼(时年20 岁)地点:北宋都城开封事件:苏轼进京赶考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你们喝酒哦!”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昔日的战国七雄争奇斗艳何以演变为秦国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题解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

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二、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1.作者简介苏洵( 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2.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

北宋的这种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梳理文章结构1.第 1 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 ,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

“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 ;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 。

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下文议论)2.第 2 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1)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3)本段观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的哪一句观点?3.第 3 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 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齐国:与虎作倡终陷坑燕国:荆轲刺秦招祸患赵国:良将李牧以谗诛(1)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4.第 4 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 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

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5.第 5 段,借古喻今,劝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四、总结全文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 ,要奋起抵御外敌以维护国权。

五、拓展探究(1)探究六国灭亡原因。

六国灭亡的原因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苏辙认为“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李桢认为“不施行仁政”。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

请同学们随我继续穿越回到战国时代,我们去聆听六王对各自国家灭亡原因的反思。

燕: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衰,首先在于统治者的素质。

秦始皇有雄才大略。

齐:六国没有认清共同的敌人。

魏:六国的国君没有做到真正的“合纵连横”,而是只图眼前利益。

楚:秦国善用人才,而六国不能善待人才。

(如楚国国君对待屈原)韩:秦国发展国内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而六国不思改革。

赵:不能听信谗言,诛杀谋臣呐!我杀了杜牧,自毁万里长城,终引狼入室。

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前进的必然。

(2)历史照进现实。

六国灭亡已成为历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从六国破灭的故事学到了什么?不震慑于权势。

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爆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

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把自己熔铸成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

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垒,而是一比一。

今天,面对美国的强权,面对日本的挑衅,一定要精诚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中华 56 个民族团结一心,敢问世界谁人能敌?我们中华 56 个民族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用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自强不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