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技术-2ppt课件
现代分离技术-2c
图5-1 薄层干铺法
1-玻板2-玻棒3-厚层套圈4-导轨套圈5-薄层
图3—28 各种点样方式示意图
图5-2 各种点样方式示意图
(a)倾斜上行法展开(b)直立式展开
1—色谱缸2—薄层板3—展开剂1—色谱缸2—薄层板3—展开剂4—展开剂蒸气
递次单向法/多次单向法:
先用一种展开剂上行展开后,再在同一方向用同
一种或换成另外一种展开剂展开,如此反复多
次,可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递次
不易分离的化合物的分离。
:被分离物质和展开剂之间的极性关系。
该原则可用于确定即:强极性试样用强极性展开剂;弱极性试样
预试验(微园环试验和小板试验)→确
图3—25 微量园环技术
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
石油醚(小)→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
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
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
苯∶氯仿(1+1)→环己烷∶乙酸乙酯(8+2)
仿∶丙酮(95+5)→苯∶丙酮(9+1)→
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
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
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
→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
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
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
→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
→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
喷壶图5-3 吸附色谱中三种主要因素的关系图
薄层色谱的R f值
分配色谱的原理:
的方向。
在裁剪滤纸时,要把周边裁剪整齐,不能留毛边。
现代分离技术
4.1.4分类 按两相所处状态分类
流动相
液体
气体
固定相 液体 液-液层析法
气-液层析法
固体 液-固层析法
气-固层析法
现代分离技术
2. 按固定相的使用形式(即实验技术)分: 柱层析、纸上层析、薄层层析 3. 按分离机制分(即物理化学性质): 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
现代分离技术
有机溶剂
反微团:
表面活性剂的极 性头朝内,疏水 的尾部向外,中 间形成极性的“核” (po1ar core)
非极性“尾”
极性“头”
极性的“核”
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极性核溶解水后, 就形成了“水池”(water pool)。
双水相体系:将两种不同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水 溶液混合时,当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体系 会自然的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这就是~。
胶团萃取(micellar extration) 是被萃取物以胶团或者胶体形式从水相被萃取到有机
相的溶剂萃取方法。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表 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 , 简称CMC。
过滤、其它层析(如亲和层析)等。 4. 按展开方式分: 洗脱法、迎头法、置换法
现代分离技术
4.2◆吸附色层法(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吸附是在1909年提出的一个术语,指在固体或液体内 部或表面的选择性传递。
在吸附过程中,气体或液体中的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扩 散到固体表面,通过与固体表面的氢键或弱分子间力 作用而吸附,被吸附的物质称为溶质,而固体材料成 为吸附剂。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是指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中用于分离、纯化和富集目标物质的方法和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优化方案。
一、传统分离方法1.蒸馏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沸点差异,通过升华、再凝结的方式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常见的如常压蒸馏和高压蒸馏等。
2.结晶法:通过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将溶质从溶液中逐渐结晶出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3.萃取法:是利用溶剂对物质的选择性溶解性差异,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抽提出来的一种方法。
4.离心法:是利用旋转离心机的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开来。
5.过滤法:利用过滤膜或过滤纸等过滤媒介,通过物理隔离的方法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二、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1.色谱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差异相互作用,使不同组分分离的方法。
常见的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
2.电泳法:是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或分子的运动进行分离的方法,常见的有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电聚焦等。
3.膜分离法:是利用膜的多孔性或选择渗透性,将混合物中的组分通过膜的分离作用实现纯化和富集的方法。
常见的有微滤、超滤、纳滤、渗透、气体分离等。
4.不溶溶液分离法:基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容性产生的相互不溶而分离目标物质,例如冷沉淀法、沉淀法等。
5.扩散操作技术:利用渗透扩散,通过膜的渗透性,使得溶液中的分子在不同组分之间发生传递、富集和分离。
例如蒸发扩散、结晶扩散、渗透扩散等。
6.静态和动态分离技术:利用吸附剂对目标物质进行吸附,然后进行再生和分离的方法。
静态方法包括吸附剂固定在固定床上,动态方法则是通过流体对吸附剂进行冲洗和脱附。
7.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色谱和质谱相结合,既可以获得分离和纯化的结果,又可以进行成分的鉴定和结构的分析。
以上只是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中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技术会被引入和应用到分离领域。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2章-沉淀分离法-最终版本
Q—加入沉淀剂瞬间生成沉淀物的浓度;
s— 沉淀物的溶解度;
Q-s — 沉淀物的过饱和度;
K— 比例常数,它与沉淀物的性质、温度、溶液中存在
的其它物质有关。
Q
s
s
— 沉淀物的相对过饱和度;
( 2)哈伯理论
聚集速度
条件
在沉淀的形成过程中,晶核逐渐长大成沉淀微粒,
这些微粒可以聚集成更大的聚集体。这种聚集过程的快慢
CoS:型 Ksp = 4.0×10-20 型 Ksp = 7.9×10-24
2.1.4 沉淀的生成
1). 沉淀的类型
类别 颗粒直径
特性
示例
晶形沉淀
凝乳状沉 淀
无定形沉 淀
0.1~1µm
∠0.02 µm
颗粒大,内部排列规 则,紧密,极易沉于 容器底部
介于两者之间
内部排列杂乱无章, 疏松,絮状沉淀,体 积庞大,含大量水,
溶度积:在微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组成沉淀的有关
离子浓度的乘积,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常数,称 为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构晶离子
MA型: MA ⇆ M+ + A-
Ksp= [M+ ][A-]
MmAn型: MmAn ⇆ mMn++ nAm-
Ksp= [Mn+ ]m[Am-]n 意义:溶度积是微溶化合物和它的饱和溶液达到平衡
(2)晶核的生长过程
晶核形成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向晶核表面扩散,并沉 积在晶核上,使晶核逐渐长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沉淀微 粒。
结论: 异相成核显著, 易形成大颗粒晶形沉淀; 均相成核显著, 易形成小颗粒非晶形沉淀.
3). 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生成 (1)冯氏经验公式
现代分离技术-亲和层析
22
可编辑版
七、亲和层析的应用
1.分离和纯化 2.分辨化学或遗传学上修饰的酶 3.纯化亲和标记的活性中心肽段和蛋白质
结构研究 4.纯化人工合成的多肽和蛋白质 5.解释酶作用机理
4
可编辑版
酶与底物 (包括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和辅助因 子),抗原与抗体,激素与受体,核酸中的 互补链多糖与蛋白复合体。
5
可编辑版
对载体的要求
不溶于水,但高度亲水; 惰性物质,非特异性吸附少; 具有相当量的化学基团可供活化; 理化性质稳定; 机械性能好,具有一定的颗粒形式以保持一定
的流速; 通透性好,最好为多孔的网状结构,使大分子
20
可编辑版
优缺点
亲和色谱法具有高度的专一性,而且色谱 过程简单、快速,是一种理想的有效分离 纯化生物大分子的手段。亲和层析具有高 选择性高活性回收率和高纯度等特点。
21
可编辑版
但是亲和层析技术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载 体 (如琼脂糖Sepharose) 价格昂贵机械强 度低 (易压床)配基的制备困难偶联条件激 烈需要使用剧毒的活化剂 (如CNBr)等。
抗原与抗体之间必须有强的亲和力:这种亲和 力决定于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和数量。对抗体来 说还决定于抗体来源动物的种类和免疫时间。
配体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化学基团,这个基团不 参与配体和大分子的特异结合,但可用来连接 支持物,而且这种连接不应当影响配体与大分 子结合的亲和性。
9
可编辑版
适用范围
生物分子(如结合蛋白、酶、抑制剂、抗原、 抗体、激素、激素受体、糖蛋白、核酸及 多糖类等)及组织(如细胞、细胞器、病毒等) 的分离和纯化
现代分离技术 -----亲和层析
1
可编辑版
概念
第一课现代分离技ppt
乳清中的乳清蛋质,大豆低聚糖和盐类,排放到自然水体会造 成污染,回收利用则变废为宝。借助于对浓缩相不断稀释的全 过滤,则可以获得蛋白质含量更高的乳清蛋白粉。此外,引入 超滤和反渗透组合技术,可以在浓缩乳清蛋白的同时,从膜的 透过液中除掉乳糖和灰分等,这样就大大扩大了全干乳清的应 用范围。引入超滤和反渗透后,乳清蛋白的质量明显提高。
1.1分离过程的演变历史
一、分离工程的起源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已利用各种分离方法制作 许多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需要的物质。例如,利 用日光蒸发海水结晶制盐;农产品的干燥;从矿石 中提炼铜、铁、金、银等金属;火药原料硫磺和木 炭的制造;从植物中提取药物;酿造葡萄酒时用布 袋过滤葡萄汁;制造蒸馏酒等等。
反应平衡常数 离解常数 反应速率常数 电离电势 ......
生物学性质
生物亲和力、生物吸附平衡、生物学 反应速率常数
第2章 料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
2.1 预处理 2.2 固液分离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原料液中除了含有目的物外, 往往还存在大量的未反应完全的反应物、原料带来的 杂质、催化剂、反应中间产物及副产物等组分。为了 得到目的物产品,常规的做法是首先将料液中的固形 悬浮颗粒或小液滴等非均相组分与可溶性组分分开。 此时,往往需要对原料进行预处理。
还有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操作的分子筛,物料连续 进入填充床,分子筛可以只吸附固定体积的分子,再 释放,而将体积过大的分子拦住,石油气和天然气的 分离经常采用这种方式。
吸附作用是催化 、脱色、防毒等工业应用中必 不可少的单元操作。
常用的吸附剂是活性炭,活性炭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
化学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活性炭的吸附能力的大小 可用吸附量qe来衡量。
2-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离
吸附能力下降
加热至400℃以上,硅胶的表面积逐渐变小,以至于烧结。
聚酰胺
由已内酰胺聚合而成,又 称聚己内酰胺
聚酰胺分子内存在着很多 的酰胺键,可与酚类、酸 类、酮类,硝基化合物等 形成氢键,因而对这些物 质有吸附作用
展开 在密闭的层析缸中进行,加入5 mL展开剂(二氯甲烷),并 在内壁放入二个半张φ12 cm滤纸,盖上盖子,让展开剂蒸气饱和 5~10 min。将点好样的薄板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展开。当展开剂上 升到薄层的前沿时取出薄板,计算出Rf值。观察色斑的大小变化, 以判断反应进程。
注意事项
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制备的好坏是TCL成败的关键。薄层必须 尽量均匀且厚度(0.25~1 mm)要固定。否则,色谱结果也不 易重复。
流动相及其选择
流动相的洗脱作用实质上是流动相分子与被分离的溶 质分子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使试样中吸附能力稍有差异的各种组分分离。就必须 根据试样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选择适当极性的流 动相
流动相极性较弱时,可使试样中弱极性的组分洗脱下 来,在层析柱中移动较快,而与极性较强的组分分离。
缺点 固定相在担体上的牢固程度欠佳,影响柱的寿命,也影响 分离性能
镧系元素的萃取色谱分离图
TBP为固定相,12.3 mol/L HNO3为流动相
离子交换分离法
利用离子交换剂(树脂)与溶液中离子间发生 交换反应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特点:
分离效率高 (不同电荷、相同电荷、性质相近与否)
洗脱
洗脱液面不能低于最上层固体物质,到洗脱结束。 缓慢滴入己烷逐渐展开得到黄色、橙色分离的色谱带。黄色的二
新型分离技术 ppt课件
课件
38
3、加盐精馏
(Salted Distillation)
盐对汽液平衡的影响 溶盐精馏 加盐萃取精馏
课件
39
盐对汽液平衡的影响
课件
40
溶盐精馏
采用溶盐为萃取剂 溶盐无挥发性
从塔顶加入 从塔底排出 应用实例:图1-27 加入CaCl2 制取无水酒精
课件
41
溶盐精馏的优缺点
课件
4
概论:分离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分离装置的投资大
一般占炼油厂、石化厂投资的50%~90%
分离过程的能耗高
一般占化工厂总能耗的60%以上
分离技术为产品的质量把关
课件
5
概论:分离过程分类
(一)平衡分离过程
名称 蒸发 精馏 吸收 萃取 吸附 离子交换 萃取精馏
物料 液体 液或汽 气体 液体 气或液 液体 液体
5 结晶 6 离子交换
7、8 吸附
9、10 膜分离
11 层析 12 超临界萃取
13 场致分离 14 亲和分离
课件 15 液膜分离
8
The basis of different separation method
1.Molecular properties(分子特性)
Molecular weight(分子量) Polarizability(极化性) Van der waals volume(范德华体积) Van der waals area(范德华面积) Molecular shape(acentric factor)(分子形状) Dipole moment(偶极距)
课件
9
The basis of different separation method
分离科学与技术2
Xe =He/P’ Xd = Hd/P’ Xn= Hn/P’
溶剂的质子接受强度分量 溶剂的给予强度分量 溶剂的偶极相互作用强度
两种溶剂中的P’值相同时,表明这两种溶剂的极性相同, 但若Xe大,表明接受质子的能力强,对于质子给予性物质的 溶解有较好选择性。
三个分量代表了溶剂对三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溶剂选择性 大小。
D溶 水质 相在 中有 各机 形相 态 中 的 [A Ai的 i浓 ]oarqg量 度
分配比不一定是常数,它随实验条件(pH值、萃取剂 种类、溶剂种类和盐析剂等)而变化,通常由实验直接测 定,在评价方法时,分配比是一个比分配系数更有实用价 值的参数。对于简单的体系,溶质只有一个形态,溶质在 两相中的浓度都很低,则分配比与分配系数相等。
研究萃取平衡反应,根据热力学基本公式,可从一个温度 下(T1)的萃取平衡常数, 求算另一个温度下(T2)的萃取平衡常数:
lgK2lgK12. 3H 0R(3T2 T1 TT 21)
此式中: HH
(2)分配比
当溶质在某一相或两相中发生解离、缔合、配位或离子聚 集现象时,溶质在同一相中存在多种状态,此时用分配比表 示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状况。分配定律不再适用。
萃取率和分配比及相比的关系为:
E C oV r C o o gr V ro g C ga rV g q a q1% 00 D V D aq V or g 1% 00 D D 1 1% 0 0 R
相比越大萃取率越高;分配比越大萃取率越高。
思考题:对于分配比较小的物质,如何提高萃取率? (增大相比会使萃取物质的浓度过低,不利于后面的分离分 析;多次萃取或连续萃取提高萃取率)
i
分离科学与技术 第一章 现代分离科学概论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 教学课件
第三类:膜与传统分离相结合形成的分离技术(耦合与集成技术):如 膜吸收(membrane-based absorption)、膜萃取(membrane-based extraction)、亲和超滤(affinity ultrafiltration) 、膜反应器 (membrane reaction)等。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Leabharlann
利用方法间的共性,探讨方法间的联系和统一理论和数学 模式的表达 将新技术、新材料引入分析技术中,发展新分离原理和 方法; 解决现代科技和生产过程中重大的分离和纯化问题; 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如波谱、电镜、粒子束分析研究分 离过程机理,探讨分离过程动力学及其模型; 计算机模拟分离过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多种分离方法和技术联用,研究最优化分离条件; 分离发现新的重要物质; 利用电、磁、光、热等建立无污染的分离过程.
分离科学的研究内容
分离过程的共同规律
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等
各种不同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方法设备与应用
①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功 能量 方向与限度 平衡 ②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 溶质的迁移和扩散 速度与效 率 ③分离过程中发生在界面上的计量置换;
④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 ⑤疏水效应; ⑥分离过程中的最优化; ⑦分离方法的简介和比较
人们对“分离”一词的反应是强烈的,比如亲人间、朋
友间的分离大多是痛苦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分离要考虑是否
有必要。 物质分离也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因为它是需要付出代价
的。
作为物质分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 中也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中的分离
饮食起居:自来水(过滤);净水器(分离膜/吸附 剂);泡茶(固体浸出法);榨果汁 环境保护: 污水治理;垃圾分类; 医药卫生:抗菌素的纯化;血透; 病毒的分 离 能源:铀的富集
现代化工分离技术
流量计
CO2
钢 瓶
泵 冷箱
携 带 剂
流量计
泵
萃 取
混 合
分
精
离
馏
柱
分 离
超临界CO2萃取基本流程图
与传统工艺比较的优势
工业上,传统工艺中大都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采用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但是有机溶剂在液液 萃取或是固相萃取中总会或多或少带来一些环境 问题,比如比较显著的废溶剂的回收问题。
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C无O溶2是剂较残容留易,也提避纯免与了分溶离剂的对气人体体,因的此毒萃害取和物对几环乎境 的污染。如脱去咖啡中的有害成分咖啡因,传统 的萃取剂为有毒副作用的二氯乙烷,产生二次污 染,而采用超临界CO2作为萃取剂,当有机物质 荣誉超临界二氧化碳时,很容易回收,也容易操 作,避免了二次污染。
特点
• (1)可以在接近室温(35-40℃)及CO2气体笼罩下进行提取,有效 地防止了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逸散。因此,在萃取物中保持着 药用植物的全部成分,而且能把高沸点,低挥发度、易热解的 物质在其沸点温度以下萃取出来;
• (2)使用SFE是最干净的提取方法,由于全过程不用有机溶剂,因 此萃取物绝无残留溶媒,同时也防止了提取过程对人体的毒害和 对环境的污染,是100%的纯天然;
2.超临界 CO2萃取原
理 3.超临界CO2
流体萃流程图
4.应用及特点
概述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CO2-SFE或CO2-SCFE)技术是超临界流 体萃取(superc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CEF或SEF) 技术的一种。
化工分离中的三类分离方法
现代分离技术
本节主要讨论是物理吸附分离过程。
(三)吸附剂
1. 吸附剂的特性参数 (1)比表面积a 指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具有的吸附表面 积,单位为m2/g。 (2)吸附量Γ 指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 单位为μg/g或者μmol/g等。 (3)覆盖率θ 指吸附量变化,定义为实际吸附量与覆 盖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比值。
移动床主要用于含烃类原料气中提取烯经类组分的,如从 甲烷、氢混合气体中提取乙烯;目前在糖液脱色,油品精制 中也在使用。
(四)模拟移动床 当固体吸附剂在床层内固定不动,而通过旋转阀的控
制将各段相应的溶液进出口连续地向上移动, 这和进出
口位置不动,保持固体吸附剂自上而下地移动的结果是一 样的,这就是多段串联模拟移动床。
吸附操作通常是在低温下进行,然后提高操作温度使
被吸附的组分脱附,这就是变温吸附过程。但由于固体吸 附剂传热性能较差,变温吸附过程的能量利用和操作效率 都较低。
在高压下进行吸附操作,吸附效率可显著提高,在低
压下进行脱附操作,就可将吸附质脱除的更干净,这就是 变压吸附操作。变压吸附操作要比变温吸附操作经济、效 率高。
采用模拟移动床连续操作,吸附剂和解吸剂利用效率 高,吸附剂磨损消耗少,其用量仅为固定床的4%,解吸 剂用量仅为固定床的一半,且产品浓度高,能耗小。模拟 移动床用于分离各种异构体,如分离芳烃中的对二甲苯, 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以及分离果糖、葡萄糖异构体等过 程。
(五)流化床吸附操作与流化床-移动床联合吸附 流化床吸附操作是使流体自下而上流动,流体的流速
降温和加压对吸附有利;反之,升温和减压有利于 脱附。 (二)吸附速率
反胶团萃取技术-现代分离技术
反胶团体系
1.单一反胶团体系 2.混合反胶团体系 3.亲和反胶团体系
二.反胶团萃取技术
该技术包括两个过程, 萃取过程 反萃取过程
反胶团分离生物物质的特点:
⑴反胶团选择性好、分离效率高。 ⑵反胶团分离速度快,兼具分离、提纯和 浓缩的特点。 ⑶ 反胶团分离条件温和,能使生物物质保 持较高的活性收率。 ⑷反胶团分离料液处理简单,操作方便, 有机溶 剂可循环使用,降低了成本。
生物物质的反胶团相的制备 1.相转移法 2.注射法 3.溶解法
影响反胶团萃取的因素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水相pH值 水相离子浓度 温度 相比
三.反胶团萃取技术的应用
1.蛋白质和酶 2.抗生素 3物物质之间的静电作用力是生物物 质溶解的主要推动力,在有机溶剂相和水相两宏观 界面间的表面活性剂层,同临近的生物分子发生静 电吸引而变形。另外,由于处于反胶团中的生物物 质的屏蔽作用可有效降低静电作用自由能,从而使 带有与反胶团内表面同种电荷的生物物质也有可能 被溶入反胶团中。因此两界面能形成含有生物物质 的反胶团,然后扩散到有机相中,从而实现了生物 物质的分离。
通常用于形成反胶团系统的表面活性 剂主要有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三种。 常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二(2-乙 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 常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三辛基甲 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双十 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等季铵盐。 常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单独形成反 胶团的研究很少,主要有Span-60、 Tween-85等表面活性剂。
反胶团萃取技术
一.反胶团的形成与特点 二.反胶团萃取技术 三.反胶团萃取技术的应用
姓名:刘琰
学号:120111222
一. 反胶团的形成与特点
反胶团是一种双亲物质(表面活性剂),在非 极性有机溶剂中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时自发形成 的疏水尾向外,溶于有机溶剂,而亲水头部向内的 纳米级聚集体,又称反胶束、逆胶束,是一种低水 含量的油包水微胶液。
现代分离技术
但并非所有振动在红外光谱中都有吸收带 出现,若振动不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则在 红外光谱中观察不到相应的吸收峰。所以产生 红外吸收光谱的必要条件是: νIR = ν振动 振动≠0 一束连续改变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通 过样品槽的红外光在某些能引起分子振动的波 长(波数)范围内(峰位)被吸收→透光率 ↓→吸收强度(峰强度)↑
二、红外光谱在有机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同一种有机官能团,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化 合物中,尽管如此,其吸收频率总是出现在图 谱中的一定区域内,这表明某些官能团有比较 固定的吸收频率,可以作为鉴定官能团的依据 。因此,把这些吸收频率称为相应官能团的特 征频率或特征吸收谱带(p259)。 所有的有机物都有其特征的红外光谱。根 据红外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以及形状 可以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存在某些官能团,并进 而根据其它测定结果推断未知物的结构。
2.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方式 (1)伸缩振动 (ν) 原子沿着键的轴线的伸展 和收缩,振动时键长变化,键角不变。 对称振动(νs) 不对称振动(νas) 例如:—CH2— 骨架振动(呼吸振动) 环状化合物的完全 对称伸缩振动,例如:苯环 (2)弯曲振动(变形振动,δ) 原子垂直 于键轴方向的振动,振动时键长不变,键角变 化。
(2)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用仪器按照波数(或波长)记录透射光强
度(或吸收光强度)→ 红外光谱图
横坐标:波数(,cm-1)
4 10 =
:波长, m
纵坐标:透光率(T/%)或吸光度(A)
(3)分子振动和红外吸收谱带强度 红外吸收谱带强度(简称峰强度)一般分 为强(T% 60, s),中(T%:80 ~ 60, m),弱 (T%> 80, w),可变(v)和肩峰(sh)等。 ①强度与分子振动的对称性 对称性↑→偶 极矩变化↓→强度↓ 例如,芳香族化合物在1600cm-1附近有1 ~ 2 条吸收谱带,属于苯环的骨架伸缩振动。完全 对称的苯分子,吸收极弱,但如果苯环上有一 个氢原子被其它基团所取代,对称性被破坏, 吸收强度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金属氢氧化物的沉淀分离
• 1.1氢氧化物沉淀与溶液pH值的关系
• 1)溶度积:
• 在含有金属离子Mm+的溶液中,加入含有沉淀剂 Xn−的另一溶液时,生成难溶性沉淀MnXm,这时 溶液中存在如下的平衡:
够的差异,才能使其中溶解度最小的物质在特定 条件下沉淀出来,而其他的离子留在溶液之中。
• 2)实际上,由Ksp计算得到的pH值,只是近似值
• ①、计算pH值时,是假定金属离子只以一种阳离子形式存 在于溶液中,实际上溶液中金属离子可能OH−形成各种羟 基配离子。
• ②、沉淀的溶解度与析出沉淀形态、颗粒大小及沉化时间 等条件有关,所以实际获得的沉淀的溶度积与文献记载的 数值往往有一点差值。
(2)
联立方程(1)和(2)得
[S 2]K1[K aH 2a][2H 2S][K M 2s]p
[H ]2K1aK2a[H 2S][2M ] Ksp
[H] K1aK2a[H2S][2M ] Ksp
• 例题: • 溶液中含有Zn2+离子和Cd2+离子各0.010mol·L-1, • 向溶液中通H2S达到饱和,当保持溶液的[H+]离子浓
Mn (s)X n mM m mn X
体系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Ksp称为溶度积。
Ks[p M m ]n[Xn]m
• 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沉淀的结构、温度等因素。 • 在特定温度下,由已知的Ksp可以计算出某化合物
的溶解度。 • 根据溶度积规则,又可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 为了能够进行有效分离.Ksp应为10—6或更小。 • 如有几种离子均可沉淀时,则它们的Ksp值要有足
沉淀都有一定的溶解度而使分离不完全。
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
1、金属氢氧化物的沉淀分离 2、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分离 3、均相沉淀 4、利用有机沉淀剂进行沉淀分离
第二节共沉淀分离法
1、吸附共沉淀分离或富集痕量组分 2、混晶共沉淀分离或富集痕量组分 3、应用 4、有机共沉淀剂分离或富集痕量组分
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
1.2.3有机碱法 • 用有机碱可使刚开始沉淀的pH值可以相应低一点 • 有机碱往往还具有配位剂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因此有机碱沉淀剂能明显改善分离效果, • 常用的有机碱有吡啶、苯胺、六次甲基四胺等 .
1.2.4悬浊液法 一些微溶的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的悬浊液,也能 控制溶液的pH值。 如用ZnO悬浊液可控制溶液的pH值5.5-6.5,适用 于Fe3+、Al3+、Cr3+的分离。
• 如果MS不沉淀,则需要[M2+][S2−]<Ksp,而M2+为可溶
盐,生成的沉淀的量又很少,即Ksp很小。所以
[M2+]≈C(题目所给的浓度)。
•
则溶液中
[S2]
KsBiblioteka [M2 ]就没有沉淀生成。 (1)
• 而S2−来源于H2S=2H++S2−.
[S2]K1a[KHa2][2H2S]
度在多少之间时,才可以使CdS沉淀完全,而不生 成ZnS沉淀? • Ksp(ZnS)=2.5×10-22 ,Ksp(CdS)=8.0×10-27, • H2S的Ka1=9.1×10-8,Ka2=1.1×10-12
解:当Cd2+离子沉淀完全时,溶液中S2-离子浓度最少应为
[2 S -] K s( p C) d 8 .0 S 1 20 7 8 .0 1 20 m 2 L o 1 l [C 2 ]d1 .0 1 50
• 3.1沉淀基本原理 • 临界过饱和度:对于任何一种沉淀来说,只有当相对过饱
硫代乙酰胺
[ H ] [ H 2 S ] K [ H ] 0 .1 9 .1 0 1 8 1 0 .1 1 1 0 2 0 .6 m 3 L 1ol
[ S 2 ]
2 .5 1 20 0
3均相沉淀 (precipitation from homogeneous solution )
第二章沉淀分离法 separation precipitation
• 沉淀分离法:是在试料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某 一成分以一定组成的固相析出,经过滤而与液相 分离的方法。
• 沉淀法是经典的化学分离法,适用于常量组分的 分离。
• 优点: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 缺点:沉淀易于被溶液中共存的杂质所沾污以及
2.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分离
• 2.1与溶液的酸度有关
• H2S =2H+ +S2− K1=Ka1Ka2
(1)
• M2+ + S2−=MS
K2=1/Ksp
(2)
• (1)+(2)
M2+ + H2S = 2H+ + MS
• K= Ka1Ka2/Ksp [H2S]=0.1mol∙L−1
[H ]K K 1 K a2 s[ap M 2 ][2 S H ]1 .1 K 1 2 0 [2sM 2 p ]
因为在饱和H2S溶液中,H2S=2H++S2- 所以K=Ka1×Ka2,
[H]2[S2] K
[H2S]
∴所以溶液中最大的[H+]离子浓度为:
[ H ][ H 2 S ]K [ H ]0 .1 9 0 .1 1 8 0 1 .1 1 10 23 .5 m L 1 ol
[ S 2 ]
8 .0 1 20 2
当开始生成ZnS沉淀时,溶液中S2-离子浓度应为:
[2 S -] K s( p Z)n 2 .5 S 1 20 2 2 .5 1 20 m 0 L o 1 l [Z2 ]n 0 .010
所以不生成ZnS沉淀的最小的[H+]离子浓度为:
• ③、一般文献记载的Ksp值是指稀溶液中不存在其他离子 时,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实际上由于溶液中其他离子的 存在,影响离子的活度系数和活度,使离子的活度积和溶 度积有一定的差距。
• 1.2常用的控制溶液的pH值的方法
• 1.2.1氢氧化钠法 • 1.2.2氨水法 • 1.2.3有机碱法 • 1.2.4悬浊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