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这句让中国百姓心里感动、切身感受的话,正是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困难群体的30年。
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得以恢复。
当年,全国570万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考场,他们的命运由此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人沉积多年的求知热情如火山喷发,中国社会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改革开放的春潮,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注入活力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28亿,录取人数约5386万,其中,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10年间录取人数占改革开放30年来录取总数的75%。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10多年奋斗,中国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
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学生数量、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3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共为国家输送了1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总量突破800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30年来,各级各类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各种急需的人才,提升了我国国民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到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国的教育系统正逐渐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教育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封闭的教育体制,向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以及国际学校等。
此外,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更加公平,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其次,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过去,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只注重记忆和应对考试,而忽视了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崇个性化教育和多元评价。
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实践和探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另外,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工具。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在线教育平台等方式获取知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这种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育更加开放、多样化,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中国教育还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
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软技能。
这些全面发展的目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理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全面发展的目标,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正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做出贡献。
教育改革三十周年的变化
教育改革三十周年的变化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了三
十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三十年前的老一辈们,他们坐在低矮
的教室里学习,夏天没有风扇,冬天没有暖气,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
材是三十年前老师的三大教具。
那时的课堂教育就是听老师一人在讲,课上的
枯燥乏味,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消化。
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召开让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代替了过去的一言堂式教育,教育
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在我们坐在了整洁明亮,装有暖气的教室里学习,教室里的每一个地方
都温暖宜人。
洁白光滑的地面映出了我们天真可爱的笑脸。
学校里为我们配备
了微机室,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学校,走进教室。
让我们在各种各
样的兴趣小组中挥毫泼墨。
在上课时,老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老师先提出
问题,然后和我们一起找答案。
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
现在老师
不用到处托人买教辅书,电脑上应有尽有。
还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
的课件,并且随时在课堂上调出来。
三十间,经济腾飞了,教育也成长了,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街上
热闹非常,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民的生活奔小康,国家的人才数不清;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经济繁荣惊叹世界;旅游景点游客拥挤……中国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千年繁华,世界闻名之路!。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显著成就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显著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
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
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
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同时,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
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522.4万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23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1.3万人,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发展。
2007年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分别为1987万人和861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4倍和4.2倍,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7年非学历的中、高等教育毕(结)业者分别为6810.8万人次和412.6万人次,企业年培训规模9100万人次。
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区域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世纪之交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这个发展历程持续了30年,其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改进。
这篇文章将回顾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重点关注其中的优质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着传统僵化、知识培养为主的特点。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首要任务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体制僵化等问题,以便能够为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大力投资教育事业,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这使得学校能够改善设施、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和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其次,中国推行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
这为每个家庭的子女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中国开始着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开始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导致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国开始推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还着力提高教育的质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和聘用力度,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其次,中国注重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教育评估和监管,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中,优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重视优质教育的普及,并致力于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状况的变化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
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
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
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
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
(一)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地位空前提高,高等教育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的成果,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1)从高等教育单一属性论向双重属性论转变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各方面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把教育当作上层建筑范畴,把高等教育属性定为上层建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受“左”的思潮影响,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高等学校都是重灾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
把高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当作上层建筑,除了不断遭到“阶级斗争”外,还把教育当作不从事物质生产的消费部门。
既然是消费部门、福利事业,因此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国家只注重钢铁、粮食、煤炭、交通等物质生产,把教育列入另类,因而有“一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给文教”之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有开创性和战略性现代化基础工程,在改革开放之初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刻,百废待兴、百乱待治、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力挽狂澜。
已恢复高考为开辟新政政治局面的突破口,以科教领域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先导,以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为对外开放的开端,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纵贯1978—至今30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改革的动态来看,中国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尊重知识正本清源,1982年在党和国家系列方针政策的推动下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协调比例关系从根本上得到确立,并且把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作为一项基本财政政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推动教育事业迈向全面改革的快车道,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体制转轨、依法治教、党和国家切实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这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改革发展的蓝图,是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加快教育体制转型的纲领性文件。
同年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有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逐步进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并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法规的基本框架。
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科学发展观作为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把优先发展教育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提升教育品质。
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基本动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措施,作为建设公平、效率、和谐社会的基石,针对我国国情,为保证城乡义务教育的政策性公平,在优先发展中史无前例地建立了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制度,为新型势下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走内涵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为大力提高国民教育现代化水平迈出了坚实了步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的时代性发展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 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 略,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推 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学校德育体育, 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 育,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 阶段,呈现出新的气象。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和意义
突出体现在第二个方面:保障群众享有公平接
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随 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多样化、 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趋旺盛,他们不仅希 望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希望享有更 高质量的良好教育。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代 代人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为现代化建 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时代赋予我国教育 的神圣使命。
文革中受挫的教育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 威”
文革受挫的教育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 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 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 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 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 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 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 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 系在一起。
高等教育的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事业 遭到重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 化素质下降。进入新时期确立包括拨乱反正、 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 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使教育事业迅速走上 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 主义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毕业分配制度,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 撤消教育部,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 • 在教育经费上做出“两个增长”的决定,即
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 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 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并决定 地方政府可征收教育费附加,为义务教育增 加了一项资金来源。
改革开放 以来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 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以1977年结束“文化大革 命”灾难、重新恢复全国统一 高考制度为起点,中国当代教 育的发展、改革已经30年。积 30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教 育获得巨大的发展。教育正在 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强劲的动 力和资源。
3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阶段, 与政治史同步,大致可以划分 为四个阶段
我10岁时文革开始,从此正经
的读书宣告结束,开始了颠沛流离
的生活。
1973年高毕业后,我在甘南夏河
县做了知青。那时我们没有什么书
读,父亲的藏书早已四分五散。
报名后,面临的难题是复习。当时在工作面前,我们不能也 不敢向组织提出复习的要求,毕竟这是个人的私事。因此,我们 白天上班,晚上偷着学,真有做贼心虚的感觉。再说了,张扬出 去,万一考不上,岂不丢人现眼!
讲述人 康娅红 甘肃省妇联副主席 改革开放后的首批高考 学生
考大学,是父女两代人的梦想
父
“这要从父亲说起。解放前,父亲(康达)是天水一中的高才 生,高中毕业那一年,他满怀信心,背着行李,怀揣干粮, 跋山涉水来到兰州考大学。
那时,交通不便,土匪出没,父亲风餐露宿走了二十多 天才到兰州。到兰州时,因一路风餐露宿经不起折腾,不幸 一病不起,他的大学梦眼睁睁地就这样成了泡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
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学前教育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
一是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公平。
国家采取转移支付、专项和政策倾斜等方式加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义务教育法修订,国家加快义务教育免费进程。
2007年,对农村义务教育1.5亿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780万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8年,免除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营养工程。
二是教育投入体制逐渐完善,政府责任更加明确。
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并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总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
展望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面临许多重要机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要求到2020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对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了新的进展。
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中国教育改革
论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年人文艺术系涉外文秘0902 张旭回顾教育改革30年的历程,我大体把改革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0年拨乱反正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开始,到1980年左右。
大概三年时间,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包括恢复统一高考,恢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1980年-1988年教育改革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在中央解放思想的号召下,全国高等教育战线,真犹如百花齐放,各个学校都积极开展改革的试点。
大有英雄比武之势,像上海交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工资制度“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那时候别的学校都非常羡慕。
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华南理工学院的理工结合,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这都是很先进的理念。
深圳大学的党政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党的机构要业余化、兼职化,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室没有编制,都得兼行政工作。
兼职化、业余化,是非常大胆的开创了党政体制改革的先例。
当时我在武汉大学工作,面对改革大好形势,我们从哪儿做起,我们选择从教学制度开始。
因为,只有改革僵化的教学制度,才能够调动广大教授和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改革的措施,大部分都是那个时代推出来的,而至今还为许多高校所效仿。
第三个阶段:1989-1992年停滞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代教育改革停滞不前。
第四个阶段:1993年以后发展代替改革阶段也是小平同志南巡以后,重新倡导改革,谁不改革谁下台,这个时候改革又开始回升。
但是从1993年到现在已经15年过去了,我们虽然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在我看来,都是属于添枝加叶式的改良。
这一代突出的是以发展代替了改革。
我们怎么评价30年的教育改革?30年当中,特别是80年代,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也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
但是从90年代开始以后,大学出现合并、升格、扩招、抓了发展,而出现了冒进和浮夸。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之我见在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
30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讲就是那么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贫穷落后逐渐走向发达富裕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又是一个丰富而值得回忆的过程。
三十年来,中国从城市到乡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的腾飞,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巨变。
在这巨变中,我们也经历教育事业悄然发生着“奇迹”变化的过程。
因为外公、爷爷、爸爸都是老师,很小就听外公和爷爷讲以前的故事,了解到他们小时候的那种求学条件的艰苦。
爸爸也经常对我讲他读书时候的事情。
在60、70年代的他们能够上学是很不容易的。
他上小学时,教室都是土坯房,里面设施很破旧。
学校共有五个教室,老师的讲台是用砖砌成的,课桌也都是一条条宽板凳,上学自带小凳子。
老师都是村里聘的民办教师。
在改革开放初期,爸爸参加了高考,最后有机会受到了高等教育,毕业后当上了人民教师。
而我现在也女承父业,继续着这份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
我们家三代人经历了教育方面这30年发生的变化,结合父辈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有无限的感慨,对比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我更能深深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条件,教学硬件设施改善明显。
“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
那时别说育人环境,教学设施了,就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保证不了。
如今,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见到的是一所所美丽整洁的校园,一幢幢雄伟壮观的楼房,一间间窗明几净的教室,一排排标准崭新的课桌,一张张充满稚气和希望的笑脸……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我很小的时候,家住农村,家附近就有一所简简单单的小学,每天听着琅琅的书声,总是渴望着快点长大,也能像邻家孩子一样背上布包读书上学。
中 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中国教育事业 30 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 年前,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普及程度较低。
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面临着上学难的问题,学校的基础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城市里的教育虽然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从破旧的校舍到现代化的教学楼,从简陋的教学设备到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30 年来,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同时,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的待遇也不断提高,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从事教育工作。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增加了艺术、体育、科技等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科门类日益齐全,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华求学。
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过去的 30 年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30年之教育
大 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改革开放 年 教育存在的问题
精英化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几年来,政府先后提出
和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精英教育的口号和措施。如:建设几所国际 一流大学、推进211工程、高中示范校工程等等。各级政府不惜 血本地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使其它学校更加望尘莫及。而实 际效果如何呢?在国际权威大学排名上,我国内地大学已在前 200名内难觅综影;高中示范校不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室内游泳 馆等设施,示范校验收时开过一次就永远锁上了大门。殊不知, 名校的建设要靠有多位大师,而不是靠有几座高楼。“所谓大学 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早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
பைடு நூலகம்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8年,在党的十五大上,以江泽民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确 定了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提出了跨世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并做了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面向21世 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具体落实面向21世纪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对世界,面对未来! 对世界,面对未来!
改革开放30年之教育 改革开放 年之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改革开放 年 教育的点点滴滴
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和大力 支持下,中国恢复停滞了10年的高考。许多中国人的 命运因此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涌动着春意的冬天里, 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如今,30年过去了,邓小平当年做出的决策, 其意义早已超出高考本身。他让一代代中国人明白: 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国 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 本的事业。教育是未来,是希望。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复苏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社会开始逐步转型。
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
2. 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开始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以提高教育水平。
3. 调整教育结构: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1985-199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以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教育质量。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中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教育转型,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 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开始向多元化、开放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三、1991-1998年: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改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市场化:政府开始推行教育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以增加教育的供给。
2.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3. 教育信息化:政府开始推行教育信息化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四、1999-2009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教育改革:政府开始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教育改革措施。
2. 职业教育改革:政府开始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3.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开始注重提高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群体的30年。
30年的教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总体态势;素质教育;教育成就一、教育改革总体态势中国教育改革在近30年间呈现波动态势,带有政府主导型和自上而下为主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起步,经历了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的显著推进期后,在21世纪初期处于相对平缓期,属于外部压力下的渐进式改革。
所有重大教育改革都受到国家现代化、区域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三个维度的多重交叉影响,若没有足够的经济发展实力,难以支撑涉及面广的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政府治理和公共事业治理的新路径,导致教育政策与经济、科技、社会其他体制改革的相互套叠。
当前,中国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部署。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开始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面负责,甚至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尝试满足略显超前的公众预期,并对市场不好调节的公共教育服务重点负责。
总体上,中国教育改革正在迎来新一轮活跃期。
二、素质教育的成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了新的进展。
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德育工作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实效。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
中考改革逐步推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一、本文概述《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一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中国过去三十年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宝贵经验。
这三十年,是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三十年。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揭示其背后的推动力,分析改革过程中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以期为全球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从教育政策的演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体系的优化等方面,展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全貌。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包括坚持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
这些经验和做法,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章还关注了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城乡教育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在总结中国教育改革经验的文章也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思考,以期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一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为全球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文章也关注了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动因中国30年的教育改革,根植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这种变化。
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得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成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民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使得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教育改革还面临着教育体制自身的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评价过于单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等问题,都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三十年历程述评
第5期2015年9月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ditionNo.5Sept.2015[收稿日期]2015-01-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高校领导能力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BGL057);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强省视域下的地方高校内部权力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于胜刚(1973-),男,吉林舒兰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三十年历程述评于胜刚,王璐(北华大学教科院,吉林吉林132013)[摘 要]教育行政体制是我国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30年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全面恢复计划管理体制阶段、开启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和纵深发展阶段。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当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也暴露了若干问题。
对成就和问题的研究,能够为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行政体制 改革 成效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5-0139-05 一、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是国家对教育领导管理的组织机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是确定政府与学校以及其他机构之间如何划分教育管理权力的基本管理制度。
从组织管理体制来看,我国依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1978年至今,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计划管理体制阶段(1978年~1984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
第20卷第6期2008年11月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 Educati on Research Vol 120,No 16Nov 1,2008【教师教育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张斌贤,李子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新路子,不仅实现了从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变,而且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政策措施,提高了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关键词]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 65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8)06-0017-07The Ach i eve m en ts of Teacher Educa ti on System ′s Reform i n Ch i n aZHANG B in 2xian,L I Zi 2jiang(School of Education ,B eijing N or m al U niversity,B 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Our country insists on freeing our traditi onal thoughts and has been trying t o ref or m our syste m s of teacher edu 2cati on after 1978.W e not only make the transiti on fr om separate teacher educati on syste m t o opened teacher educati on sys 2te m,but als o carry out a set of measures and policies in order t 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i m p r ove the teacher p r ofessi onal devel opment .Thus we can i m p r ove the t otal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meet the needs of ele 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 on for high 2quality teachers .Key W ords:teacher educati on syste m;instituti onal refor m[收稿日期]2008-09-25[作者简介]张斌贤,男,浙江杭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史、教师教育。
教育30年改革发展之路.doc
教育30年改革发展之路金秋的河南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
郑州荥阳北邙山上,漫山遍野结满了火红的石榴,站在自家的石榴树下,陈万福老汉喜滋滋地对记者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要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可了不得,他们在电脑上卖石榴,销路可好了。
毕竟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然而,读书,受教育,这项中国人最为尊崇的事,在过去几千年中,是大多数人不可企及的梦想。
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使读书受教育这项神圣的事业离中国每一个普通民众不再遥远,从城市的知识分子到田间地头的农民,教育的普及,在成就个人梦想的同时,更成就了一个国家的梦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祖国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义务教育跨越发展虽然不太明白电脑怎么把石榴卖出去的,但生于1940年、今年68岁的陈老汉在村里称得上是文化人,他是村里老人中少有的初中毕业生。
“和我同龄的人,有很多也就认识几个字,写封信都要跑好几里地去求人写。
现在年轻人可不一样喽,至少都是初中毕业,村里还有不少人家的孩子是大学生,有一家有两个孩子上了清华呢。
这在以前,那真是想都想不到的事。
”的确,回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义务教育事业,真称得上“想都想不到的”跨越式发展,有这样两组数字印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小学入学率仅有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有6%,农村人几乎都不识字,简单的读写都要求人帮忙。
——截至2007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
从6%到99.3%,其中书写了多少骄傲,又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国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为之震惊。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政府办2001年7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阜阳考察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来到颍上县十八里铺乡宋洋小学。
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宋洋小学是一所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508人,在职教师13人。
望着教室里几十张破旧的课桌,朱镕基问校长王伟:“怎么没有凳子?”王伟解释:“为了节省经费,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
现在放假了,学生就把凳子带回家了。
”“这些课桌有多少年历史了?”朱镕基问。
“20年。
”“20年都没有换过吗?”“没有。
”“这个学校在县里是什么水平?”“中等。
”朱镕基沉默良久,摸着斑驳的桌面感慨地说:“很艰难啊!”考察后,朱镕基在宋洋小学召开农村基础教育座谈会,听取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对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和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的一番对话,朱镕基感慨万千:“感谢大家让我了解到了真实情况。
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义务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能削弱!”正如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调动地方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提出过发展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概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艰巨的任务与中央政府当时无法包办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为此,从实际国情出发,《决定》进一步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
《决定》还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央文件中并未出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只是在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人民群众主要是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义务教育的实际行动的一种概括,也是当时亿万人民对中国基础教育所作的重要创举和巨大贡献。
山东平度等许多地方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是当时“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突出典型。
20世纪80年代,平度教育以率先创立“人民教育基金”,实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经(农)科教结合”而闻名全国。
1987年、1988年,全国和山东省先后在平度召开了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将这一创新性的实践经验向全国推广,为基础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榜样和标杆,也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决策的出台提供了实践探索方面的宝贵经验。
依靠地方和人民群众办基础教育的体制,调动了各地办学的积极性,也促进和加快了各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
但由于中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明显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地发展基础教育的财政能力存在巨大差距,这也就导致了在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差距的扩大。
为了确保中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向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倾斜。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被锁定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村和贫困家庭,这些也因此成为政府努力的重点。
“九五”和“十五”期间,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实施第一期和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使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差距,减少了不均衡现象。
在此期间,听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中国城乡的广大人民配合政府也做了大量推进“两基”的艰苦工作,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有钱的掏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捐物,在广大的乡间盖起了一所所新学校,使中国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两基”的目标得以达成。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许多地方,当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学校里也大多竖立了在建校中捐款出力的人名碑,老百姓深情地说,这是政府与百姓携手共建的一座座丰碑,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变革:实行义务教育政府办。
中央政府行为力度的加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普及。
2000年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广大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中却仍然存在困境和诸多实际的问题。
2000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安徽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从而揭开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
农村税费要改革,要减免,要减轻农民负担,那么改革后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如何保障?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从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应该继续坚持和落实,同时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不能被错误地理解为教育投入仅以县为主。
“管理以县为主,投入分级负担”,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级政府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
鉴于今天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强调这一原则就更具现实意义。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2005年11月28日,温家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的致词中向世界庄严宣布:“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重大调整。
《通知》提出,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在2006年春节前后,中国西部农村的学龄儿童都得到了一张类似于新年贺卡的卡片,拿着它上学可以不再交学费、杂费和书本费,这是中国政府送给西部广大地区的农村孩子最好的新年礼物,也是中国政府排除万难,提前数年,第一次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承诺。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该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它标志着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海内外广泛誉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也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高等教育打破部门办学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管理经济和企业的职能已发生重大变化,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渐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国有企业也下放或转制到地方。
在这一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管理仍然过于集中。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对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曾有形象的阐述:在改革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格局是中央一套,地方一套,低水平重复建设。
中央部委的院校办学是面向全国、面向行业的,地方需要人才不能从那里得到满足,地方就要自己办一套。
而中央所属高校也是分别由各部委办的,后来有不少地方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厅、局)也办了高校。
此后,有的地方就形成“你有什么,我也有什么”,与中央部门所属院校和专业设置更加重复。
我曾形象地描绘当时高等教育资源被分割的局面,就好像一块蛋糕,先被横切,再被竖切,左切右切,最后被切成蛋糕屑了。
中央部委所属的高等院校虽然历史较长、基础较牢,但由于数量太多,经费有限,主管部门鞭长莫及,高校发展步履维艰。
改革前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共有571所,仅机械部一个部就有25所。
当时有的部委直属高校的同志无奈地说,我们出身于“多子女家庭”,一碗饭得大家分着吃,只能熬苦日子。
而地方所属高等院校的总体情况是办学历史较短、基础相对较差。
尽管与中央所属院校的许多专业是重复的,但因为它们是地方的“亲儿子”,地方也得竭尽全力地予以支持,形成了一个大家都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
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的这段描述,真实准确地概括和反映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和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直接主管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明确了改革思路。
199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召开,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
之后,在中央政府领导下,以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为契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在各地的配合下,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办学的体制问题。
一是抓住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之机,国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首先对撤销的国务院9个部委所属的93所普通高校、72所成人高校以及许多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的81所普通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二是在1999年初,又对5个军工总公司所属的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以及几百所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和改革。
三是随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又作出《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50个部委和单位所属高校的管理体制及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