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岩地层描述
栖霞组灰岩上覆特殊地层成因探讨
() 1粉质粘土 ( p : Q 1 灰黄 、 ) 红黄 色, 粉粘粒为主 ,
局部 含少 量 圆砾 , 可塑 状态 。 ( ) 卵 石 、 石 粉 质粘 土 ( p : 黄 色 、 色 , 2含 砾 Q: 1 浅 ) 黄
粉粘粒 为 主 , 塑 , 石 、 石呈 次 圆状 , 分 为强 一 中 可 卵 砾 成 风 化细 砂岩 、 砂砾 岩等 。
作者简介 : 梁美霞(9 8)女 ( 16 一 , 汉族) 陕西省浦城县人, , 工程师 , 现从事岩土工程勘 察方面 的工作 。
10 6
西部探矿工程
2 1 年第 1 期 00 1
主要矿 物成分 为方解 石 , 薄一 厚层 状 , 隙较 发育 , 裂 多为
方解石脉充填 , 岩芯一般呈柱状。 3 栖 霞组灰岩 上覆特 殊地 层情 况及成 因分 析 在灰 岩 区进行 地 质 勘察 时 , 据 前 面所 述 , 岩 上 根 灰 覆地层一般为第 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 即一般按地质年 代从老到新 由下到上堆积。然而 , 笔者最近在进行某工 程 地质勘察 时 , 发现在 强风化 粉砂 岩下部 又 常出现含 角 砾 粉质粘 土 , 出现这种 现 象 的钻 孔 众 多 , 工程 人 员 确 给 定 地质成 因及划 分地层 提 出了难题 。
二叠统船山组灰岩呈整合接触。个别 区域灰岩经风化 剥 蚀后 一般 呈柱状 出露 , 含有 较 多 的燧 石 , 岩 受 风 因 灰
化 剥蚀 后 , 石残 留在灰 岩旁 侧 , 角砾状 。 燧 呈 盆 地 内灰 岩 上 覆 地 层 以第 四系 全 新 统 冲 洪 积 物 ( : p为主 , Ql 1 +) 由上往下其典型岩土层分述如下:
龙岩 市地处 福建 西南 部 , 于华力 西 一印支期 复式 处 褶 皱漳平 一龙 岩 向斜 的核 部 , 盆地 内沉 积 地层 发 育 , 其 附近地层 以石炭 系和二 叠 系地层 为主 , 内灰 岩分 布范 区 围较 大 , 多分布 于较平 坦沟谷 和龙 岩盆地 中部 。龙 岩盆 地 内分布 的灰岩地 层主要 为二 叠 系栖霞 组 ( ) P q青灰 色
地层描述——精选推荐
地层描述沿途地层描述:1. ⽕烘组(D2h):灰⿊⾊、灰褐⾊薄层⾄中厚层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
局部见灰黄⾊薄层页岩夹深灰⾊中厚层泥灰岩。
页岩单层厚约10--20cm。
风化强烈,岩⽯风化后呈褐黄⾊沙⼟,具球形风化。
与上覆地层榴江组(D2I)呈整合接触关系。
2. 榴江组(D3I):灰⿊⾊薄层-中厚层硅质岩夹灰褐⾊,灰黄⾊薄层硅质泥岩,灰(钙)质泥岩,粉砂岩,厚约2-5cm。
局部见中厚层硅质岩夹灰岩透镜体。
⼤⼩约50×5cm。
与上覆地层五指⼭组(DCwz)呈平⾏整合接触关系3. 五指⼭组(DCwz)灰⾊⾄深灰⾊薄层⾄中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
层间夹薄层灰褐⾊,灰⿊⾊泥岩及泥灰岩。
单层厚约5-25cm。
局部见⽅解⽯脉充填于泥质条带状灰岩中,脉宽2-5cm。
与上覆地层睦化组(C1m)呈整合接触关系。
因浮⼟,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处见--- 4. 睦化组(C1m)灰⾊⾄深灰⾊中厚层-厚层泥晶灰岩。
泥晶灰岩层间夹灰⿊⾊薄层泥(页)岩,单层厚约5-20cm。
灰岩中节理裂隙发育,被⼤量⽅解⽯充填其中,见⽅解⽯呈细脉状(团块状)斜交层⾯产出,脉宽2-10cm。
与上覆地层打屋坝组(C1dw)呈平⾏不整合接触关系。
因浮⼟,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处见--- 5. 打屋坝组(C1dw)灰褐⾊、灰黄⾊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
局部泥质粉砂岩夹灰⿊⾊薄层硅质岩。
与下伏地层睦化组(C1m)呈平⾏不整合接触。
因浮⼟,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处见--6. 威宁组(C1w):灰⾊-深灰⾊薄层-中厚层细晶⽩云质灰岩。
灰岩层间夹灰⿊⾊薄层泥岩,单层厚约5-8cm。
局部为灰⾊中厚层细晶⽩云岩,见燧⽯呈条带状产出。
局部为灰⾊中厚层细晶⽩云岩夹薄层灰褐⾊灰岩、泥灰岩,见燧⽯呈条带状产出。
中段;为灰⾊中-厚层块状泥晶⽣物(屑)灰岩夹灰-灰⽩⾊薄层-中厚层⽩云质灰岩。
淮南矿区太原组地层简介
淮南矿区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地层特征简介石炭系为本区内主要灰岩局部含薄煤岩系,一般平均厚度为115~125m。
本系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顶界划分在顶部第一层灰岩(C31灰岩)的顶界上。
本组地层主要由灰岩、页岩、砂岩和薄煤层组成。
据本区八公山~至二道河勘探区的统计,本组中浅海相薄层灰岩总厚51.60m~75.70m,占太原组总厚的48.9~63.8%。
页岩为灰至深灰色,一般位于煤层下部或夹于灰岩或砂岩中,占本组总厚的20%左右。
砂岩为灰色,中细粒,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不稳定,可为砂质页岩所代,分布在中、上部,占总厚度10~20%。
含薄煤层7~10层。
自上而下分组如下:矿区内灰岩的名称和代号由上而下的次序排列,顶部的一次灰岩为1灰,代号C31,最底部的一层灰岩为13灰代号C313。
不稳定的灰岩层位及变化如下:C32:0~11.16m ,有时缺失;C34:1.04~11.35m,C35:0.64~7.36 ,有时此二层合并;C36 :1.39~5.59m有时合并;C37:0.63~4.31m,有时缺失;C38:0~3.30m,有时缺失;C312:0~0.80m,有时缺失。
较稳定的灰岩层位及厚度如下:C31:(最大厚度)4.70~2.51m (最小厚度);C33 : 18.40~6.26m;C39 : 5.04~1.00m;C310:6.71~2.90m;C311: 19.80~14.40m;C313: 0.92~0.28m。
自下而上各主要灰岩层特征如下:1、铝质泥岩或铝土(G层铝土):本层较稳定,颜色多样,含大量黄铁矿结核,有时夹一薄层灰岩(C313),不稳定,与铝土呈混生状态产出。
本层之下有时尚可见到一层不稳定的暗紫色、红褐色赤铁矿层或铁铝岩。
2、(C311):直接顶和底都有薄煤层,含黑色燧石结核较多,层厚大是太原组灰岩中单层厚度最大者,中、中下部有异常密集丰富的蜓类化石。
3、(C39):有时本层富含生物碎屑。
地层
矿区地层竹仓矿区内出露的地层自下而上有二叠统茅口阶,上二叠统合山组,大隆组和第四系。
现将该矿井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下二叠统茅口阶为煤系地层沉积的基底,为灰色、浅灰色、巨厚层状灰岩,质纯性脆坚硬,厚度不详。
2、上二叠统合山组①合山组下段下部:为灰色、浅灰色薄层——中厚层状灰岩,夹黑色、胶质结构燧石层、条带或结核,薄层状灰岩浅灰色略带黄色及肉红色,细——隐晶质结构,断口平坦,含泥质。
中厚层状灰岩,一般为灰色,中晶质结构,含硅质或为硅质灰岩。
本层上部含少量单体珊瑚及海百合茎等化石,并有一层含炭质硅质灰岩,个别地段可富存1m厚的煤层,但夹矸较多。
该层在矿区中由北向南厚度增大,燧石层增多,厚50~60m。
②合山组下段中部:含煤地层,上部为棕黄色、棕褐色泥质硅质岩夹燧石层及煤层,泥质硅质岩,局部见有未风化完的灰岩残留,推测原生岩性为含燧石质的硅质灰岩。
含煤两层:上层煤为透镜体,扁豆状,为主采煤层,厚0.2~3m,下层煤距主采煤层8~14m,一般成炭质泥岩及煤线,部分地段富集成0.22~0.45m厚的煤层。
泥质硅质岩,丰产化石,其中在两层煤之间产有个体较大(30-10cm)的螺蛳、菊石、蕉叶贝腕足类等化石。
下部为一夸空洞状黑色,致密——胶质结构的燧石层,局部可见有未风化完的灰岩包体残留,厚31~37m.③合山组下段上部;为灰、深灰色,中细晶质,中厚层状灰岩夹硅质条带和结核。
后者新鲜面黑色、灰黑色,风化面浅灰——灰白色,含生物碎屑。
岩性由下而上颜色变浅,单层相应增厚,硅质条带和结核逐渐减少。
本层下部的灰岩均风化成灰黄、灰白色的硅质泥岩,硅质条带中富含螺蛳、层孔虫及苔藓虫等化石,厚度由北向南变薄,厚50~60m。
④合山组中段:细晶质灰岩,浅灰色、灰白色,巨厚层,产腕足类化石,顶部3m左右含少量硅质结核,厚36m。
⑤合山组上段:石英硅质岩夹灰岩包体,灰色,中厚层,具条带构造。
灰岩包体分布不均,形状亦不规则,风化后多成空洞。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地质勘察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壳内部构造及其上部岩石、地层、矿产资源、地下水等进行的系统观察、测定、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在地质勘察中,对地下岩层的地质特征进行准确描述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一、岩石的物理特征描述1. 颜色:岩石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成分和形成环境。
应采用客观、准确的词语来描述颜色,如红色、灰色、黑色等。
2. 质地:岩石的质地有粗糙、平滑、致密、松散等不同的特征,可以用手感和肉眼观察进行描述。
3. 结构:岩石的结构包括层理、节理、褶皱、断层等,可以通过观察岩石表面或裸露的岩石剖面进行描述。
4. 矿物含量:岩石中的矿物含量对岩石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各矿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等进行描述。
二、地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岩性:地层的岩性是指地层所包含的主要岩石类型。
应准确描述地层岩性,如泥岩、砂岩、灰岩等。
2. 厚度:地层的厚度是指地层的垂直厚度,可以通过钻孔、沉积剖面等方式进行测定和描述。
3. 层序:地层的层序是指地层的垂向变化规律。
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的层面倾角、倾向、层序重复等进行描述。
4. 化石: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揭示岩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
应准确描述化石的种类、分布情况等。
三、断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位移:断层的位移是指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距离。
应描述断层的位移方向和大小。
2. 走向和倾角:断层的走向是指断层线在水平面上的方向,倾角是指断层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应准确描述断层的走向和倾角。
3. 结构:断层的结构包括断层面、断层岩性、断层带等。
可以通过观察岩层的变形和破裂情况进行描述。
四、地下水的地质特征描述1. 含水层特征:地下水的含水层是指能够存储和输送地下水的岩石层。
应描述含水层的深度、厚度、渗透性等特征。
2.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指含水层中水位的高度。
可以通过观察井中的水位或地下水渗出地表形成的湿地进行描述。
灰岩地区因其地质条件复杂
灰岩地区因其地质条件复杂,如土洞、岩溶(溶洞、溶沟、溶槽)、构造带(断层、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甚至有地下暗河通道等,严重影响桩基础的选型和施工质量及安全。
尤其是大型建筑物的基础,如果对岩土工程条件认识不足,在施工中多次更改桩型,就会造成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深圳灰岩地区多个深基础施工成败经验的分析,提出一些经验性意见。
1、岩土工程地质状况1.1地层分布灰岩地区地层大致分布有:a。
人工填土层(Qml);b。
冲洪积层:分布有粉质粘土、粉土、砂、砾等。
呈软塑至可塑状态,孔隙潜水量大,渗透性能好;c.残积层(Q。
’),由灰岩风化残积而成、一般为湿—饱和,流塑至可塑状态,与基岩的接触带部分由于潜水影响呈流塑状态;d,岩层:为灰岩(大理岩)、断层、裂隙、岩溶发育,基岩面溶沟溶槽等溶蚀现象严重。
1.2岩溶发育特征灰岩地区的岩溶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普遍表现为:(1)自上而下,由强变弱;基岩面上分布着溶沟、溶槽,浅部基岩岩溶发育较强,有的甚至呈串珠状自上而下分布,深部为古老溶洞,分布较少、暗河为古老溶洞连通而成。
(2)浅部溶洞充填物多,深部充填物少:充填物呈全充填一半充填一无充填,一般呈流塑—软塑状态:(3)构造裂隙发育,地下水活动频繁地方溶洞较发育。
1.3地下水特征灰岩地区地—F—水按其贼存介质可分为三种类型,即a。
赋存于冲洪积及残积层的孔隙水,渗透性强3b。
赋存于下伏溶洞、溶蚀裂隙及暗河中的岩溶裂隙水,连通性好,水量丰富;c。
赋存于构造断裂带中的裂隙水,连通性强。
2、对基础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1.1对持力层的影响及措施由于灰岩地区冲洪积、残积层渗透性能好,在孔隙水丰富的情况下,土层的强度和深基坑的支护将大受影响,降水措施也易影响周边建筑的安全,同时土洞发育也会严重影响土层的稳定性,因此,在地下潜水丰富、土洞较发育的灰岩地区,不易采用天然基础。
由于岩溶的发育,若桩基础落在溶洞顶部、当顶板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就容易造成严重的质量隐患。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描述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描述二叠系是地质年代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地球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间跨度。
在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岩石类型。
本文将对统茅口组灰岩进行描述。
统茅口组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石灰岩地层,属于二叠系。
在统茅口组中,灰岩是其中的一种岩石类型。
灰岩是由碳酸钙主要成分的沉积岩,其颜色通常呈灰色或浅灰色。
统茅口组灰岩的形成与二叠纪时期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二叠纪时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大陆开始聚集形成超大陆盘古,而海洋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统茅口组灰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海洋环境。
在二叠纪时期,地球上的海洋中富含大量的浮游生物和珊瑚等生物。
这些生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死亡后其遗骸和壳体会沉积在海底,逐渐形成灰岩。
统茅口组灰岩中常常可以发现化石,这些化石是对二叠纪生物演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记录。
统茅口组灰岩的岩石结构通常呈层状或块状。
层状结构是由于沉积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而块状结构则是由于岩石的断裂和变形。
灰岩的质地通常比较细腻,质地均匀,硬度较低。
在统茅口组灰岩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岩石表面的溶蚀现象,这是由于灰岩中的碳酸钙溶解所致。
统茅口组灰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由于其质地细腻且容易加工,可以用于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方面。
此外,灰岩中的碳酸钙也可以用于制造石灰、水泥等产品。
因此,统茅口组灰岩在地质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统茅口组灰岩是二叠系中的一个重要岩石类型。
其形成与二叠纪时期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沉积于海洋环境中。
灰岩的结构通常呈层状或块状,质地细腻且容易加工。
统茅口组灰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建筑和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统茅口组灰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二叠纪时期的地质环境和生物演化,对于认识地球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野外岩土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野外岩土描述野外土名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灰岩分类
广西高龙石炭系马平组中的犬齿珊瑚障积灰岩
贵州紫云二叠系长兴组海绵粘结灰岩
贵阳乌当奥陶系红花园组海绵生物2020层/3/2灰岩30
2020/3/2
贵阳清镇震旦系灯影组藻生物丘白云岩
31
二、历史沿革
➢ Wright的灰岩成因-结构分类
随着对灰岩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更深入研究,地 质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由成岩作用形成的泥晶化作用 和颗粒化作用,由它们所形成的岩石也不符合Folk 和Dunham的结构成熟度概念,导致了Wright在 1992年提出了一个更完整的灰岩成因-结构分类体 系。把灰岩分为沉积作用类、生物作用类和成岩作 用类三大类,即Folk和Dunham所描述的分类均 属于沉积作用类。
对于受到成岩作用改造形成的白云岩,如其原生结构可以识别时,可 以描述为白云石化灰岩,如白云石化泥粒灰岩等类型的术语;如果原 生结构以消失,可根据晶粒大小,如用<4μm,4~10μm,> 10μm,分别描述为白云石化微晶灰岩、白云石化微亮晶灰岩和白 云石化亮晶灰岩。
2020/3/2
36
通常情况下富 基质表明低能 量沉积环境, 富颗粒表明高 能量环境。但 由于成岩作用 会使结构发生 转换,从而造 成环境解释的
在许多未完全得到解决的问题。
2020/3/2
44
臼齿状构造:争论了近两百年的特殊的灰岩构造
微亮晶脉:是地震振荡液化还是生物成因?
作业或思考题
1、简述福克(1957)、邓哈姆(1962)石灰 岩分类体系的主要内容。 2简述生物礁岩石的特点和类型。 3从福克(1957)分类体系到莱特(1992) 分类体系的主要变化。 4梅冥相(2001)提出的分类体系对莱特( 1992)分类体系有哪些方面的补充和进展。
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分析
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分析[摘要]勘察现场编录是地质工作中基础性工作,在进行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时,应对各种地层岩性构造、成分、发育状况及其他特征进行描述。
以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硅质岩为重点,对勘察现场编录工作中地层岩性描述工作进行分析,并对土及溶洞等描述进行简单探讨。
保证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质量,是实现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1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分析1.1勘察现场编录灰岩岩性描述1.1.1强风化灰岩强风化灰岩,主要包括泥灰岩,粉砂质灰岩及燧石灰岩,其年代可以划分为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系、奥陶纪,在强风化灰岩勘察现场编录中,其灰岩岩性描述重点在于:表现为什么颜色,具体晶质结构,强风化灰岩度多表现为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包括粉砂质、燧石、方解石,呈现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是否存在充填,方解石脉是否发育,灰岩是否存在溶蚀现象等均应在描述中体现,此外,灰岩岩芯多表现为什么形状,锤击声如何,灰岩岩心采取率是多少,回次RQD在哪个范围内,均应一一说明。
1.1.2弱风化灰岩弱风化灰岩主要包括泥灰岩,粉砂质灰岩及燧石灰岩,其年代可以划分为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系、奥陶纪,在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中,应说明呈现颜色,显晶质结构或隐晶质结构,表现是薄-中厚层状构造,分析矿物成分,如灰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燧石、粉砂质等,弱风化灰岩是否存在节理裂隙,查看其是否存在方解石脉发育,是否存在溶蚀现象,溶蚀表现形式,弱风化灰岩多表现为长柱状,测量其节长度,记录岩芯采取率是多少及回次范围等。
1.1.3微风化灰岩进行勘察现场编录微风化灰岩地层岩性描述,其编录内容与弱风化灰岩描述内容一致。
1.2勘察现场编录白云岩岩性描述1.2.1强风化白云岩白云岩主要包括粉砂质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其年代划分为三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奥陶纪,在勘察现场编录白云岩岩性描述中,应说明强风化白云岩为什么颜色,为隐性或显性晶质结构,其构造表现如何,如薄-中厚构造,研究白云岩矿物成分,一般白云岩矿物成分主要以白云石及方解石为主,查看其是否存在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是否存在充填,方解石有没有发育等,强风化白云岩呈现为什么形状,其岩芯采取率是多少,回次范围等。
淮南矿区太原组地层简介
淮南矿区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地层特征简介石炭系为本区内主要灰岩局部含薄煤岩系,一般平均厚度为115~125m。
本系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顶界划分在顶部第一层灰岩(C31灰岩)的顶界上。
本组地层主要由灰岩、页岩、砂岩和薄煤层组成。
据本区八公山~至二道河勘探区的统计,本组中浅海相薄层灰岩总厚51.60m~75.70m,占太原组总厚的48.9~63.8%。
页岩为灰至深灰色,一般位于煤层下部或夹于灰岩或砂岩中,占本组总厚的20%左右。
砂岩为灰色,中细粒,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不稳定,可为砂质页岩所代,分布在中、上部,占总厚度10~20%。
含薄煤层7~10层。
自上而下分组如下:矿区内灰岩的名称和代号由上而下的次序排列,顶部的一次灰岩为1灰,代号C31,最底部的一层灰岩为13灰代号C313。
不稳定的灰岩层位及变化如下:C32:0~11.16m ,有时缺失;C34:1.04~11.35m,C35:0.64~7.36 ,有时此二层合并;C36 :1.39~5.59m有时合并;C37:0.63~4.31m,有时缺失;C38:0~3.30m,有时缺失;C312:0~0.80m,有时缺失。
较稳定的灰岩层位及厚度如下:C31:(最大厚度)4.70~2.51m (最小厚度);C33 : 18.40~6.26m;C39 : 5.04~1.00m;C310:6.71~2.90m;C311: 19.80~14.40m;C313: 0.92~0.28m。
自下而上各主要灰岩层特征如下:1、铝质泥岩或铝土(G层铝土):本层较稳定,颜色多样,含大量黄铁矿结核,有时夹一薄层灰岩(C313),不稳定,与铝土呈混生状态产出。
本层之下有时尚可见到一层不稳定的暗紫色、红褐色赤铁矿层或铁铝岩。
2、(C311):直接顶和底都有薄煤层,含黑色燧石结核较多,层厚大是太原组灰岩中单层厚度最大者,中、中下部有异常密集丰富的蜓类化石。
3、(C39):有时本层富含生物碎屑。
如何进行岩性描述
石英闪长玢岩:岩石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约占25%,其次为石英及角闪石。基质具微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其次为石英。
三、砂岩、粉砂岩、砾岩
薄-中层状中细粒长英杂砂岩:中细粒砂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其成份为石英65%,长石15%,云母及岩屑成分组成,钙质胶结物。单层厚度10-30厘米不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岩层产状:°∠°。
二、火成岩
闪长玢岩:又称闪长斑岩,一种常见的中性浅成岩。成分与闪长岩相当。斑状结构,斑晶以性斜长石为主,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基质为细粒或微晶质。主要成分为斜长石。一般呈小型岩体,有时是长岩体的边缘相。闪长玢岩如与喷出的安山岩有同源关系,则属于次火山岩。
绢云母化石英斑岩: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约占25%。基质具
长石石英砂岩:为较连续的断续的自然露头,为断续的残积露头,岩性为浅灰、浅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平行层理发育,单层厚30--60cm。岩石中碎屑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等,含量约90%,粒径在0.125-0.5mm,0.2-1mm,0.5-1mm,磨圆度中-好,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中-好。基质为粘土矿物(10%),由于受动力作用,发生重结晶,形成变晶矿物有白云母、绢云母等,具定向排列,而显弱的千枚状构造,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岩石新鲜色为灰色,风化色见浅灰、浅灰白、浅粉红色等。
地层描述参考资料
土类人工填土:浅灰色,以粉土为主,土质不均,含碎石块等,岩心呈散状,稍密,稍湿粉土:浅黄色,土质不均一,含2~20mm的小砾石约占10~15%,砂感较强,0.40m以上岩芯呈散状,稍密,稍湿,0.4~3.60m岩芯呈短柱状,略有变形,软塑,3.40m以下岩芯呈10~20cm的柱状,硬塑粉土:浅黄色,土质较均一,粉感较强,稍密,2m以下稍湿,2~3m潮湿,3m以下饱和,芯呈散状,粉质黏土:浅黄色,局部灰褐色,土质均一,黏感较强,局部夹薄层细砂,岩芯呈10~20cm的柱状,硬塑粉质黏土:浅黄色,局部灰褐色,土质均一,黏感较强,岩芯呈10~30cm的柱状,硬塑。
其中,13.10~13.40m,28.00~28.30m夹薄层细砂粉质黏土:灰褐色,土质较均一,黏感较强,岩芯呈10~20cm的柱状,硬塑粉质黏土:浅黄色,土质较均一,黏感较强,岩芯呈10~20cm的柱状,硬塑。
其中50.5以下局部夹薄层粉土及粉砂粉质黏土:灰褐色,青灰色,土质均一,黏感强,岩芯呈10~30cm的柱状,硬塑砂质黄土:浅黄色,土质均一,以粉粒为主,略具砂感,有空隙,空隙多集中于1~2mm之间,稍密,稍湿,岩芯呈散状及饼状砂质黄土:淡黄色,土质均一,以粉粒为主,略具砂感,有空隙,空隙多集中于1~2mm之间,岩芯呈散状,局部呈短柱状。
27.90m以上稍湿,以下潮湿,17.50m以上稍密,以下中密砂质黄土:浅黄色,土质均一,以粉粒为主,略具砂感,稍密,稍湿,岩芯呈散状及饼状黏质黄土:浅黄色,土质较均一,黏感强,有空隙,空隙多集中于1~2mm之间,稍密,稍湿,岩芯呈散状,局部夹薄层砂质黄土,硬塑砂土类砾砂:灰黄色,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不均,砂质不纯,,粒径大于2mm的约占30%,稍密,稍湿,岩芯呈散状细砂:灰黄色,颗粒均匀,砂质纯洁,成份为石英、长石等,岩芯呈块状或散砂状,稍密,稍湿砾砂:灰黄色,颗粒不均,砂质不纯,成份为石英、长石等,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粒径大于2mm的约占30%,稍密,稍湿粉砂:灰黄色,颗粒较均,砂质不纯,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稍密,稍湿泥岩:红褐色,泥质胶结,泥质结构,层状构造,成岩差,岩芯呈10-20cm柱状,局部夹砂岩细圆砾土:浅灰色,浑圆状,成份以灰岩为主,颗粒不均,粒径2~20mm约占60%,大于20约占15%,余为杂粒砂及粉黏粒充填,岩芯呈散状,稍密,稍湿泥岩:红褐色,泥质胶结,泥质结构,层状构造,成岩差,具有崩解性,强风化,岩芯呈散状及短柱状,局部夹薄层砾岩泥岩:红褐色,泥质胶结,泥质结构,层状构造,成岩差,弱风化,岩芯呈柱状,局部夹薄层砂岩泥岩:红褐色,泥质胶结,泥质结构,层状构造,成岩差,强风化,岩芯呈饼状及短柱状,局部夹薄层砂岩砾岩砾岩:红棕色,泥质胶结,砾状结构,层状构造,粒径一般多集中2~10mm之间,弱风化,岩芯呈柱状砾岩:红棕色,泥质胶结,砾状结构,块状构造,粒径一般多集中2~10mm之间,成岩差,强风化,岩芯呈散砾状砂岩:红褐色,泥质胶结,砂状结构,层状构造,成岩差,弱风化,岩芯呈柱状安山岩:灰绿色,墨绿色,矿物成分:以辉石为主,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弱风化,岩芯呈10~30cm的柱状,锤击不易碎泥灰岩:灰白色,灰色,泥〔钙〕质胶结,层状构造,成岩差,弱风化,岩芯呈5~20cm的柱状,锤击不易碎凝灰岩:灰白色,成份:以火山灰、岩屑为主,碎屑结构,块状构造,弱风化,岩芯呈块状及柱状,锤击不易碎,局部有孔隙。
地层描述
描述
素填土: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含少量碎木屑、砾卵石颗粒等。
碎石土:一般粒径20-40mm,最大粒径约50mm,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约占全重的65%左右,颗粒成分主要为灰岩、砾岩、板岩等,颗粒分选性差,级配不良,磨圆度好,呈圆状,颗粒间以中粗砂充填。
粉土:土质较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局部夹细砂薄层及条带,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切面粗糙,干强度低,韧性低。
粉质黏土:土质不均匀,含黑色粉土、粉细砂及腐殖质,略具腥味,切面较光滑,孔隙不发育,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灰岩: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节理裂隙较发育,呈不规则状,少量泥质充填,裂隙面呈黄褐色,见蜂窝状溶蚀痕迹,新鲜断面呈青灰色,岩芯呈碎块状或短柱状。
马兰黄土:土质不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局部夹细砂薄层或条带,偶见砾石颗粒,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
卵石:一般粒径2-6cm,最大粒径8cm,粒径大于2cm的颗粒含量占总质量的60%左右,母岩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砂砾岩、花岗岩等,磨圆度较好,呈次圆状,分选性较好,级配不良,粒间以砂土充填。
泥岩:泥质结构,细粒构造,泥钙质胶结,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为极软岩,上部1.5m为强风化,其下为中风化,干时强度较高,遇水或暴露地表极易软化或风化崩解。
离石黄土:离石黄土属于中更新世晚期,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黄河中游等地区,典型剖面在山西离石县,故名。
呈浅红黄色,较午城黄土为浅,较马兰黄土为深,以粉砂为主,不具层理,含多层棕红色古土壤,其下多有钙质结核,有时成层。
离石黄土厚90—100米,构成黄土高原的基础。
离石黄土与午城黄土又统称为“老黄土”。
常用地层描述
1,素填土:褐色,棕黄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中细砂,局部含少量生活垃圾2,中砂:灰白色,稍湿,硬塑,含中细砂,局部含大量粘粒3,粉质粘土:棕褐色,硬塑,含中细砂,局部含大量粉砂4,淤泥质粉质粘土:深灰色,流塑,含少量贝壳,含有机质,具腥臭味5,粉砂:深灰色,饱和,松散,含少量贝壳,常夹薄层淤泥,具腥臭味6,中砂:浅灰色,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混少量角砾和粘粒,局部粘粒含量高,岩芯呈粉质粘土状7,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含少量中粗砂8,粉砂:上部灰白色,下部褐黄色,饱和,中密,均粒,含少量粘粒9,粉质粘土:深灰色,灰褐色,软塑,局部夹薄层灰色粉砂10,中粗砂:灰白色,饱和,密实,混角砾或圆砾10-25%,含少量粘粒,底部0.4m为卵石11,强风化砂质泥岩:浅灰色,紫红色,原岩构造大部分破坏,岩芯手掰易碎,干钻困难遇水易软化,该层夹较多中风化岩块12,强风化泥质砂岩:灰色,灰绿色,原岩构造大部分破坏,岩芯手掰易碎,水钻岩芯呈中细砂状,干钻困难遇水易软化,该层夹夹中风化岩块13,中风化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石状,少数呈扁柱状,岩芯锤击易碎14,中风化砂岩:褐黄色,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石状,少量呈短柱状,岩芯锤击易碎15,微风化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粉砂,裂隙不发育,岩芯呈柱状,节长10-40cm,岩芯锤击易碎,裂隙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节长10-40cm1,层杂填土:棕色、灰黑色、灰色,稍湿-饱和,松散,由粉质粘土和大量砼、砖块、塑料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组成。
2,层粉质粘土:褐黄色、浅灰色,硬塑-坚硬,含少量中粗砂及角砾。
5,全风化花岗岩: 灰黄色,原岩组织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
岩芯呈坚硬粘性土状,具可塑性。
该层遇水易软化。
6,⑤-2层强风化花岗岩: 黄灰色,灰黄色,原岩织结结构大部分破坏,但尚可辨认(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由长石、石英和少量云母组成,长石具高岭土化现象。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描述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描述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是指位于奥陶纪地层中的灰岩岩溶裂隙中储存着地下水的地层。
灰岩是一种易溶解的岩石,常常形成裂隙和洞穴,使得地下水能够在其中储存和流动。
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含水层进行描述:
地质特征: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地质特征主要是由奥陶纪时期的灰岩构成。
灰岩岩溶裂隙通常由于长时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裂隙和洞穴的发育程度较高,使得地下水能够在其中形成较大的储存空间。
水文地质特征: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特点上。
裂隙和洞穴为地下水提供了储存空间,使得含水层的储水量相对较大。
此外,裂隙和洞穴的连通性也影响着地下水的运移路径和速度。
水化学特征: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受到岩溶作用的影响较大。
地下水在与灰岩接触的过程中,会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从而使地下水的水质呈现出特定的化学成分。
常见的特征包括水质中溶解固体物质的含量较高,以及钙、镁等阳离子含量较丰富。
地下水开发利用: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由于储水量大、水质优良等特点,常常成为重要的地下水资源。
在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需要充分了解裂隙含水层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合理规划开采方案,避免过度开采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是一种重要的地下水储存层,具有较大的储水量和优良的水质特点,但也需要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和水化学特征。
[灰岩岩性描述]灰岩野外描述(Word可编辑版)
[灰岩岩性描述]灰岩野外描述(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范文一:粉质粘土、灰岩描述①粉质粘土:黄褐;硬塑;以粘粒及粉粒为主,含少量高岭土,稍有光泽,层理特征不明显,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该层分布整个场区,层厚 5.0~6.5m,层底标高:80.35~86.44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16~24击,岩土工程分级为Ⅱ级。
②粘土:黄褐;硬塑~可塑;以粘粒为主,含少量粉粒及高岭土,稍有光泽,层理特征不明显,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高;其中北岸粘土层中含约10~40%的角砾,呈棱角状,粒径约3~12mm,角砾母岩成分为硅质灰岩;其中局部含约10%碎石,呈棱角状,粒径约3~5cm,母岩成分为硅质灰岩。
该层分布整个场区。
层厚13.20~18.10m,层底标高64.55~73.24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4~26击,岩土工程分级为Ⅱ级。
③1硅质灰岩(C3):灰黑色,很湿~饱和,强风化,细晶-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碳酸盐矿物及硅质盐矿物为主,见大量燧石团块,燧石团块为黑色、呈扁球状、球状。
含较多方解石脉及石英脉,宽约10-20mm,局部见溶隙、溶孔,主要发育2组裂隙,与钻机轴向夹角分别为0°~10°、30°~40°,裂面较平直~微弯,陈旧,见溶蚀痕迹,局部以方解石、石英晶体及黑色炭质充填,岩芯破碎~较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节长一般为5-20cm,最长约30cm, RQD值一般为35-80%,顶部与覆盖层接触面附近岩芯破碎,溶蚀现象严重, RQD 值小于35%。
该层在整个场区均有分布,层厚2.50~9.90m,层底标高57.17~66.74m。
属硬岩~极硬岩,岩土工程分级为Ⅷ级。
③2硅质灰岩(C3):中等风化,灰黑色,饱和,细晶~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碳酸盐矿物及硅质矿物为主,含较多方解石脉及石英脉,大部宽约0.5~10mm,与钻机轴向夹角0-10°及30-40°为主,岩芯较破碎~较完整,呈短柱状~短长柱状,节长一般为10~20cm,最长达40cm,岩芯锤击声较脆, RQD值一般以50~95%为主,局部受溶蚀影响,岩芯破碎,呈碎块状,RQD值小于50%。
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
淮南矿区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简介二叠系为本区内主要成煤岩系,总厚度大于1960m。
上统包括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下统包括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本系与下伏石炭系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叠系底界划分在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C31灰岩)的顶界上,本系石千峰组为不含煤地层。
自上而下分组如下:(1)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本组不含煤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及紫红色砂岩、砂质粘土岩类组成。
局部具小溶洞,砾径为0.5~7㎝,一般为0.5~2㎝,次棱角状及半圆状。
(2)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第七含煤段:厚151m(图4-7。
习惯上称为“E组”。
主要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局部为青灰色或灰绿色。
含煤5层。
薄而不稳定,常为炭质泥岩或尖灭。
对比困难,与其它含煤段比较,该含煤段少含菱铁结核和菱铁成份,未见海豆芽化石。
第六含煤段:厚89.50m(图4-6)。
与第五含煤段合称为“D组”。
岩性以灰色、青灰色、灰绿色粘土岩类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含1~3层燧石薄层。
D18煤以下常有一层灰白色铝质泥岩。
常含鲕,D18煤顶部砂质泥岩中常含海豆芽化石。
含煤4层,多位于中部或偏上,不稳定,D19和D21多尖灭或为炭质泥岩所代替。
第五含煤段:厚89.00m(图4-5)。
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石英砂岩或中细粒砂岩与第四含煤段分界。
青灰、灰绿色岩性是本组的主要特征。
下部有1~3层紫红色花斑状泥岩或铝质泥岩,含鲕为主要标志层之一。
中上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夹薄~中厚层中细粒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局部含鲕及菱铁结核。
上部含煤4~6层,煤薄,但层位较稳定,对比容易。
第四含煤段:厚82.66m(图4-4)。
为主要含煤段之一,习惯称为“C组”。
底部发育有1~3层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并以其底界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
下部为紫红色花斑状泥岩,常含鲕及铝质为主要标志层。
中部及上部以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中夹砂岩,含煤4层,以C13煤最厚且稳定为特征,顶部多羊齿等植物化石碎片为对比主要标志之一。
白云质灰岩强度
白云质灰岩强度白云质灰岩(Dolomitic Limestone)是一种含有钙镁碳酸盐的沉积岩,在建筑、公路和农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对于这种岩石的强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也能够为设计和建设提供指导。
白云质灰岩的形成较为复杂,包括多种化学和物理过程。
它主要由方解石和菱镁矿组成,常常夹杂着石英、黏土、黄铁矿和其他矿物。
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变化,白云质灰岩的形成规律也十分复杂。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白云质灰岩的强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它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生长构造:在白云质灰岩地层中,会出现一些生长构造,如节理、褶皱等,这些结构会弱化岩石的强度。
2. 水的渗透:因为白云质灰岩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水分容易渗透进入其内部,形成渗透压力,从而弱化岩石的强度。
3. 化学作用:在白云质灰岩中,碳酸盐会受到化学腐蚀作用,这会导致岩石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也会弱化其强度。
为了研究白云质灰岩的强度特性和应用潜力,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来进行其性质的刻画。
一种常用的试验方法是岩芯抗压试验(Core Compression Test),通过压缩力对岩芯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测量压缩力和岩芯的形变,进而计算出岩芯的压缩强度。
由于白云质灰岩的成分复杂,其强度在不同条件下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一般来说,白云质灰岩的强度在30-100 MPa之间,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高达200 MPa以上。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白云质灰岩的强度特性来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安排。
例如,在进行白云质灰岩的爆破作业时,需要考虑到其强度的变化,采用合适的爆破措施和爆破参数来控制爆破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角砾岩:灰黑色,角砾状结构,泥质胶结,角砾成分单一,主要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角砾的粒度分选极差,圆度也较差,角砾粒径2~30mm,岩芯呈散体状.
白云质灰岩:灰白色,灰黑色,隐晶质结构,薄层至中厚层构造,局部可见方解石石脉,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强风化带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局部有褐色铁质氧化面,岩心破碎,呈碎块状,砂状,中风化带岩芯较破碎,呈短柱状及少许块状,岩质较硬,岩芯长度5~10cm。
岩溶裂隙,主要为粘土充填,结构面多见铁锰质侵渍,灰黄色,夹有白云质灰岩碎石.
素填土:杂色,主要为粘性土夹灰岩块石、碎石。灰岩块碎石粒径2~30cm,含量约30%,松散,稍湿,主要为近期开挖平场堆积。
粘土:褐黄色、灰褐色,可塑~硬塑状,干强度、韧性较高,切面有光泽,无摇震反应.
灰岩:灰黑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局部可见方解石脉。岩芯破碎,呈碎块状,锤击声哑,局部有氧化裂隙面发育,为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呈柱状、长柱状,节长约5-35cm,锤击声脆,岩质较硬,未见有溶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