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合集下载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古代剧作的巅峰之作。

该剧以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对窦氏家族的不幸遭遇和窦娥对冤情的坚守展现了一种悲剧的艺术特色。

下面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够揭示《窦娥冤》的艺术魅力,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故事情节的丰富多样是《窦娥冤》的一大魅力所在。

整个剧作以窦娥的冤情为主线,线索错综复杂,错综复杂。

剧中窦娥亲人的遭遇有苦楚,凄凉,窦娥被迫嫁给窦D为妻,窦D杀害了婆婆和丈夫,最后也被自己所杀害。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腻生动也是《窦娥冤》的一大特色。

剧中的窦娥形象塑造得异常丰满,她从一个没有亲情的孤儿,到被迫嫁给仇家,再到为了家族将根上生了孩子,最终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形象充满人性的美感和戏剧冲突。

而其他角色如窦D、婆婆、窦娥父亲等也都是性格鲜明,娓娓道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有趣。

再者,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是《窦娥冤》的魅力所在。

首先是曲白的运用,常常在关键情节中凸显窦娥的冤情。

接着是悲剧音乐,通过音乐的起伏,剧情更加紧凑;悲剧舞台手法也能很好地突出角色的心理和张力。

最后还有语言的运用,剧中的台词富有诗意,抒发着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通过对《窦娥冤》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悲剧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的剧作。

窦娥的冤情告诉我们,作为个体,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要坚守正义,勇敢信念,不退缩,不屈服。

同时,窦氏家族的悲剧也呼应了王国维所说的“人生皆有终结,而家族修养重于个人修养”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重视家族的价值和传承,积极践行家族道德,以凝聚家人的力量,共同应对社会的压力和困境。

总之,《窦娥冤》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巧妙运用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悲剧的艺术形象。

它不仅是一部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杰作,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和启示。

《窦娥冤》鉴赏

《窦娥冤》鉴赏

《窦娥冤》鉴赏《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著的历史悲剧,讲述了北魏太原王窦皇后为保全皇帝的刚正,终被权贵所害遭到冤枉,最终以身殉国的故事。

该剧以宏大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民的悲苦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体现出作者关汉卿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

一、历史背景的渲染《窦娥冤》以北魏末年为背景,描绘了朝廷腐朽、官吏贪污、民生凋敝等社会矛盾。

全剧始终贯穿了历史的线索,通过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民生状况。

例如,第一幕中,皇帝冬至时置酒宴帝后,以示对皇后的宠爱,但同时也展现了宫廷权力的威胁;第二幕中,权贵张永想要迎接外敌,帮助太原王行刺皇帝,在一系列暗斗和权力博弈中,揭露了朝廷内部的黑幕。

同时,剧中还描绘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状况。

例如,第二幕中,霍五娘为了钱财勾结官吏,差点毁了两位忠臣;第三幕中,滑县百姓为了获得生计,不得不采摘野果,被官吏打压和剥削。

剧中的这些历史细节和背景,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突显了作者反对旧时政治黑暗和民生困苦的深刻思想。

二、人物刻画的深刻性《窦娥冤》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深刻,人物形象性格各异,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本质。

皇帝矫情妒嫉、轻信奸臣,体现了当时皇权的薄弱;太原王飞扬跋扈、妄言狂语,体现了朝臣的贪色和奢侈;奸臣张永、李密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体现了朝廷内部的黑幕和权力斗争。

最令人难忘的是,作品中塑造的女主角窦皇后。

她出身贵族,善良正直,对皇帝夙夜侍奉,忠心耿耿。

当她得知李密诬陷自己的儿子,为了弥补皇帝的亲情,主动请缨代替儿子,她的高尚品质感染了所有的观众。

在面对奸臣的险恶图谋时,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畏权贵的压迫,最终以身殉国。

她的可歌可泣、令人动容的形象,把悲剧的主题和历史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窦娥冤》剧中艺术手法独特,对比鲜明,色彩浓郁,热情洋溢。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二、《窦娥冤》的悲剧冲突
(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戏剧研讨
管 霞 : 《窦娥冤 》悲剧价值探 析
《窦娥 冤 》悲剧价值探析
管 霞
(西 南大 学 重庆 404100)
【摘 要 】关 汉卿 的代表作《窦娥冤 》是元杂剧 中悲剧 的典 范之作 。其 悲剧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命运 悲剧 、
时代 悲剧 以及尖锐 的悲剧冲突。
【关键 词 】关汉卿 ; 《窦娥冤 》;悲剧
到 了十七岁 ,与丈夫成婚 ,开始 了 “从夫” 的生活 ;三年后 毒 死 了 自己 的父 亲 ,反 诬 窦 娥 ,以致 窦 娥 冤 死 。作 者 通 过 这
丈夫离世 ,虽无子 ,但 尚有一婆婆 ,所 以她得顺从婆婆 。在 一 反 面形象 ,揭露 了元代社会 中强词夺理 、鱼 肉百姓 、颠倒
归 结 于命 运 不 好 ,认 定 自 己的 “八 字 该 载 一 世 忧 ” ,是 “前 无依无靠 ,所 以赛卢 医敢于赖账行 凶,张驴儿敢于光天化 El
世 里烧 香 不 到 头 ,今 也 波 生 招 祸 尤 ”。显 然 ,这 是典 型 的 “生 下破 门人室 ,逼迫成婚 ,以致诬 陷问斩 。 《窦娥冤 》就是通 死 有命 ,富 贵 在 天 ” 的 思 想 。 在 悲 剧命 运 面 前 ,窦 娥 没 有 想 过 两 代 寡 妇 ,特 别 是 对 窦 娥 这 个 童 养 媳 的生 活 描 写 揭 露 了封
的命运 已注定 ,而且这种 意识 已经根深 蒂固 ,所 以面对如 此 无权 无 势 的 泼 皮无 赖 更 是 有 过 之 而 无 不 及 。这 些 波皮 、无 赖 ,
境遇 ,她无半分怨恨 ,心想 只等来世换得好命运 。
势头 极 大 ,有 形 无 形 地 控制 着 社 会 市 井 中 的某 一 地 区 ,朝 廷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关汉卿《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探讨

关汉卿《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探讨

关汉卿《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探讨《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对其艺术特色的探讨:1. 社会写实性:《窦娥冤》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写实性的作品。

它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抨击了元代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作品中对官僚的昏庸、高利贷的剥削以及社会道德的沦丧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使观众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人物塑造: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作品通过对窦娥的遭遇和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她的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观众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佩。

3. 戏剧冲突:《窦娥冤》的戏剧冲突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作品中窦娥与张驴儿、桃杌太守等反派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窦娥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些冲突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4. 语言艺术:关汉卿的戏曲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戏曲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 悲剧色彩:《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作品。

窦娥的遭遇和最终的冤案,使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悲剧氛围。

作品通过对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使观众在悲痛之余,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窦娥冤》具有深刻的社会写实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浓厚的悲剧色彩等艺术特色。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窦娥冤》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特征-最新文档

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特征-最新文档

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特征一、世俗的故事取材――普遍而广泛中国古典悲剧如《窦娥冤》一样,在题材的选择上,没有像西方那么既定的宏大深厚的历史背景。

例如主人公从出生就背负着某种既定的命运,或是与某些著名伟大的典故结合或者关联。

“如希腊悲剧一般取材自荷马史诗和民间神话,悲剧家们也很少采用同时代的事件为题材,就连近代悲剧也同样喜欢采用古老的传说故事。

”{1}而中国的古典悲剧的剧作家们喜欢将人物置于一个比较模糊的历史背景中,这些人所做的事情也不一定有非常清晰的历史意义,与既定环境的关联不大,作者通过改编和构想的平民之事来揭示广泛而普遍的悲剧现实。

《窦娥冤》就是反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环境下的普通女子窦娥的民间冤情,突出表现了当时环境下处于弱势的女性经受着怎样的压迫和苦难,最后走向仇恨与死亡的历程。

这是封建社会出身普通人家的劳苦百姓与现实斗争的写照。

这其实与中国古典的价值走向和文化内核是分不开的,以一个模糊的背景来影射现实,与直接描述现实有很大的区别。

窦娥这个角色,与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很多女性是相似的,并且可以说窦娥是一个受当时价值观推崇的典型女性。

而关汉卿以“冤屈”一事,为窦娥铺上了时代的色彩。

“窦娥善良、温和、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世间的诸多不幸。

”{2}除了像《窦娥冤》《桃花扇》等表现普通人群的经典悲剧以外,中国古典悲剧中也有《长生殿》这样描写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史实类体裁。

“中国古典悲剧在题材的选择上,没有像西方那样严格的规定应表现什么题材,界限分明地与喜剧区别开来,而是无一定限制,即使反映历史也不太注重具体的历史真实,虚构改变的成分较重,因而处理题材比较自由。

”{3}这种多元化、无限定的自由写作,显然融入了作者本人的诸多感慨和看法,主观性比较强,也同时给了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

二、典型的悲剧主人公――非限定与标准化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主角通常是矛盾冲突的被动承受者,他们的生活被社会环境所影响,因而陷入种种冲突和矛盾之中,最后在冲突的压迫之下要么反抗要么被压垮。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的传世之作,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历史背景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窦娥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深思,她的遭遇和命运令人动容。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探讨她的悲剧命运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家族所受的不公待遇。

《窦娥冤》以北宋宰相窦漪岩一家被冤屈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其家族悲惨命运的描绘,展现了社会上层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窦娥作为窦家的女儿,在父亲被冤枉之后,也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生活十分艰辛。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族悲惨遭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家族悲惨遭遇使得窦娥成了悲剧的受害者。

从这一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与王安石的爱情故事中。

在《窦娥冤》中,窦娥与王安石之子王无垢之间发生了一段无奈的爱情故事。

王无垢对窦娥倾心,但由于两家世仇,形势的逼迫和无奈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王无垢的身世和家庭决定了他不能与窦娥结合,最终导致了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这段爱情故事中,窦娥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命运的无情打击,她的爱情遭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窦娥的爱情悲剧也是她悲剧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多维度、复杂而丰富的。

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爱情悲剧以及女性身份带来的束缚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她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窦娥的悲剧命运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窦娥冤》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从中反思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所帮助。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杂剧,曲艺家王魁首所创作。

该剧以明代宣宗朱翊钧宠妃窦娥的悲惨遭遇为题材,展现了窦娥在宫廷权谋和人情世故之间的悲剧遭遇。

窦娥的悲剧形象在该剧中被描绘得深刻而感人,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经典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的家庭和个人遭遇上。

据传记载,窦娥原是博山窦氏之后,出身显赫。

她家族被郑襄谋害,父亲被杀害,家道中落。

窦娥本人心地善良,又聪明美貌,最终被朝廷选中进入宫廷,成为宣宗的宠妃。

她在宫廷中并没有得到幸福,反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这种家族遭遇的不幸,无疑给窦娥的一生奠定了悲剧的基调,让她在情感上饱受磨难。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体现在她与宣宗之间的情感纠葛中。

窦娥原本是宣宗的宠妃,但宣宗的公主也深得宣宗宠爱。

在宣宗的政治权谋中,窦娥成为了无形中的牺牲品,成为了权力之争的代价。

宣宗在政治上的冷酷无情和心机算计,使得窦娥在宫廷中备受排挤和欺凌,最终被迫陷入不义的死亡。

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窦娥的悲哀和无奈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她的心灵和情感被粉碎和践踏,人生的意义和尊严也在无情的权力恶斗中失去。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人格魅力和品行高洁上。

窦娥是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女性形象,她对家族和个人的仇恨并没有让她失去善良和仁爱,反而更加凸显了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宫廷斗争和个人悲剧中,窦娥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行和高尚的人格,她的坚韧和执着也深深打动了读者。

窦娥的悲剧命运,比起宫廷政治的阴谋和权谋,更令人心痛和动容,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行也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_窦娥冤_悲剧价值探析_蔡朔冰

_窦娥冤_悲剧价值探析_蔡朔冰

2011.10下半月\·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评析·于永森农福庞等《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蔡朔冰摘要: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之作,它通过揭露社会现实、塑造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安排尖锐的矛盾冲突等方面体现《窦娥冤》的悲剧性,对黑暗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控诉,赋予窦娥这一形象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悲剧价值一、《窦娥冤》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

剧中提到的窦娥之父窦天章谋得的官职是“提刑肃政廉访使”,这个官职是元初时“提刑按察司”改置而成的。

由此可以得出,《窦娥冤》应该是创作于设此官职之后。

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据《史记》记载,整治黑暗、吏治腐败。

这是《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关汉卿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基础上描述了惨绝人寰的人间现实。

《窦娥冤》的故事框架和“东海孝妇”的故事比较相似,但是剧本反映的人物遭遇是建立在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之上的。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中吸取了大旱三年和鲜血逆流的传说,舍弃了周青的故事。

窦娥的身世与周青相比要丰富得多,因此,《窦娥冤》融入了关汉卿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窦娥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批判社会的价值,不愧是揭露社会现实的著名悲剧。

恩格斯和鲁迅对悲剧进行了经典阐释。

恩格斯指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指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窦娥冤》中,通过窦娥这个形象悲剧的本质得到了典型体现。

二、窦娥: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弱女子,不幸的遭遇曾使她怀疑过自己的命运,但后来经过思考而觉醒。

窦娥开始虽然看到自己命运的不公平,但是只要能活下去,她就能忍耐,愿意牺牲自己的一生,恪守妇道孝道。

但她的这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由明代戏剧家关汉卿所作的传统京剧剧目。

故事背景设置在宋朝年间,讲述了窦娥因家族恩怨和情感纠葛而遭受冤枉的悲惨命运。

在这部戏剧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所遭受的不公和磨难使得观众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共鸣。

本文将从窦娥的人物性格、命运轨迹和精神内心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人物性格深刻而多面,她既有坚强的意志和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又有柔情和家国情怀。

在剧中,窦娥与赵半山的情感纠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窦娥倔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她敢于反抗不公,并不畏强权。

在追求个人感情的她也表现出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她在面对官府的查办时,不愿就此放弃,而是拼命争取自己的清白和正义。

这种性格上的复杂和多面性使得窦娥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令人难忘。

窦娥所经历的命运轨迹也是她悲剧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故事中,窦娥先是因家族恩怨而遭受了父亲的屈辱和刁难,而后又因与赵半山的爱情遭受了婆媳的陷害和官府的逼迫。

在家族和社会的压迫下,窦娥一次次受辱和磨难,最终走上了不幸的道路。

她的不幸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但更多地是由于家族、社会和权力的不公正对待。

窦娥的命运轨迹既表现了她的悲剧遭遇,又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窦娥的精神内心也是她悲剧形象的关键所在。

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下,窦娥并没有失去勇气和希望,她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真爱的追求。

在剧中,尽管她深受委屈和磨难,她却从未妥协和低头,而是以一种持久的坚韧和不屈的姿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清白。

她的坚强和执着使得她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

窦娥的悲剧命运并没有摧毁她的精神世界,反而更显得她的内心丰富和坚毅。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窦娥冤》中最为突出和感人的部分。

她的复杂性格、不幸命运和坚定精神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并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正义的向往。

《窦娥冤》赏析解析

《窦娥冤》赏析解析

《窦娥冤》赏析解析在元代文学中,杂剧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形式中,堪称能够最生动、最直接也最大胆地反映广大社会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出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

元杂剧被人们与唐诗、宋词并举而作为一代文学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有:“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笔者通过对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创作时代背景及其主要艺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元代杂剧的理解,亦希望通过拙文为喜爱《窦娥冤》的朋友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一、《窦娥冤》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窦娥冤》杂剧剧本,元代剧作家关汉卿著。

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

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

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

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窦娥执意不从。

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

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

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

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

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

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窦娥这位史实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窦娥被冤枉入狱,遭受种种磨难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一角色形象在该剧中被塑造得深刻动人,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特点、遭遇的不幸和最终的悲剧结局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性格特点。

在《窦娥冤》中,窦娥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不畏强权,敢于为自己、为正义而奋起反抗。

面对家族的不幸遭遇,她没有沦为懦弱无助的弱者,反而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

在剧中,窦娥与丈夫商议揭露真相,为自己和家族申冤。

她的坚韧不拔、义正词严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成为悲剧英雄的重要条件之一。

窦娥遭遇的不幸。

在剧中,窦娥和丈夫竭力申冤,但是却遭到了宦官和权贵的强大打压。

治下官员庞德公对窦家恶意陷害,导致窦娥丈夫被迫自杀,而她本人也被诬陷入狱等不幸遭遇接踵而至。

在狱中,窦娥遭受种种凌辱和折磨,她的家人也被迫沦为难民,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窦娥仍然不失志气,坚强面对,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

窦娥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命运铺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她的悲剧形象更加感人。

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窦娥冤》的结尾,尽管窦娥尽全力申冤,但最终仍然未能申明清白,她和家人仍然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

剧中窦娥的悲剧结局,不仅是对她个人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她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当时的权贵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理的追求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感慨。

窦娥的悲剧结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反映和传颂。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凄凉悲惨的个人遭遇,以及没有得到公正申冤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社会的黑暗和悲惨,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一、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导致窦娥必然是走向悲剧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

《窦娥冤》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

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地痞无赖张驴儿见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还严厉的批评婆婆“可悲可耻”。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本想依靠衙门自己洗清的冤枉,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自己洗清冤枉,伸张正义。

此时戏剧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的矛盾。

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于维护正义,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对窦娥进行严刑逼供,欲屈打成招。

窦娥最终被判死罪。

从《窦娥冤》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冲突表面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

而弱小的窦娥,是无法和整个黑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走向悲剧!二、人物自身的矛盾,也决定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课文节选的[端正好]和[滚绣球]的唱词中,窦娥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的“错勘贤愚”。

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自己的三桩誓言?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矛盾吗?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样不但不矛盾,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所在!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

可是窦娥一声呐喊,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所创作的古代戏曲作品,该剧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窦娥为原型,描述了她被错判冤死后,灵魂不散地报复仇人的故事。

窦娥作为曾经受到冤枉的女子,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方面。

窦娥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

窦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娴静,但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来了文归的侵犯,成为文归凭借权势而娶妻的借口。

在婚后,窦娥受到了夫家的冷落和欺压,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她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屈辱。

在父亲被迫出逃之后,她成为了家族的惟一希望,但她却因为文归的诬陷而被判冤死。

她的一生被不公平对待,为权势所欺压,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内心境遇。

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聪明才智的女子,她对待他人充满了慈爱之情。

她所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不公平的对待,她的善良和正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使她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她的悲剧也在于她对家族的责任感,尽管遭受了许多冤屈,她依然选择留下来为父亲和家族寻找正义。

她的坚守和忍耐,加上对冤屈的绝望和愤懑,使得她的内心承受着重重的伤痛和煎熬,成为了一个深陷苦难中的悲剧人物。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主要表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个方面。

她一生坎坷,遭到了不公平和冤屈的对待,她的善良和聪明让她成为了强权与权谋的牺牲品。

她的悲剧形象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强烈地触动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反思和思考。

她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戏曲中一位永远的悲剧英雄,永不磨灭的千古经典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

郡枯旱三年。

”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

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

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

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线索分明,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井然有序。

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特点突出,其中省略了许多场景,如仅用一个楔子就交代了窦娥悲惨的身世,将十几年的时光一笔带过,实现了时空的大幅度跨越。

另外,一些次要环节,比如表现赛卢医谋害蔡婆婆,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婆等场面,只进行了一些轻描淡写。

关汉卿把重点放在写窦娥与张驴儿和梼杌的矛盾上,力求突出窦娥的悲惨命运,把悲剧气氛逐渐推向顶点。

关汉卿根据剧情与主题的关系来定,与主题联系密切的叙事时间较长,重点描写,引发读者思考;而与主题无直接关系的,则叙事时间较短,仅仅发挥提示或辅助作用。

这种处理手段为剧作揭示悲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窦娥冤》创作的社会背景——黑暗、腐败、混乱的社会现实官府的腐败、高利贷的盘剥、社会“泼皮”的危害,正是《窦娥冤》的社会背景。

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

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道路的妇女的典型。

二、《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

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

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

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

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

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

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

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

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

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

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

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二)百善孝为先——中国古典悲剧的弘扬重点中国人一向是重亲情、重伦理的,百善孝为先既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古典悲剧弘扬的重点。

窦娥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代表,是恪守妇道,孝顺长辈的典范。

作者借窦娥的孝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从这点来看,窦娥的孝行不但是美德的化身,而且体现了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

在第一折里,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年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

”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

她劝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礼教的立场,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我替你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

”在公堂上,她被打得皮开肉绽,也不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

”宁可被冤,也要尽力保护婆婆。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顾及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顾念婆婆,请求绕道走后街,以免被婆婆看见,心中痛苦。

不仅如此,关汉卿还对“孝”的境界进行了美的升华,剧本的最后,窦娥的冤案得以平反,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曾和自己相依为命,年老身衰、无依无靠的婆婆。

窦娥要求父亲收养蔡婆婆,代她给婆婆养生送死。

窦娥的这种孝,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孝。

她的善良、孝顺,令人动容。

但这样一个至孝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邪恶势力蹂躏而死,不能不引起欣赏者的悲悯之情。

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哀,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

这是善良人的悲剧,此剧也因此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圆满大结局——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崇尚文明,尊重人性,追求和谐,向往美好,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有些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做到的。

人们幻想惩恶扬善,让痛苦的心灵能得到一点慰藉,中国古典悲剧往往在结局时,设计成一种大团圆,给人“梁祝化蝶式”的弥补,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这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

在窦娥的故事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用神话色彩,使这一理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义得到伸张,人性得到张扬,邪恶受到严惩。

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逐一应验,以明深冤。

这些应验尽管是非正常的、超自然的,但仍给人欢欣鼓舞的力量。

张驴儿被剐了一百二十刀处死;楚州太守桃杌,被杖一百,永不续用;塞卢医被发配边远地区,永远充军;窦娥无罪,案卷重新改正。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切都是借窦娥的鬼魂争取其父窦天章来实现完成的。

这些超现实的极具个性的想象,尽管都是虚幻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这种理想式的大团圆结局,无疑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宣泄了广大群众的心理情绪,表现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事物本质的真实。

中国古典悲剧的三个主要特征,在《窦娥冤》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剧,受历代欣赏者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三、《窦娥冤》的悲剧形象及意义(一)窦娥冤的悲剧形象在《窦娥冤》中,关汉卿塑造了一个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却又至死不屈的悲剧形象——窦娥。

她的性格具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正直刚强、敢于反抗的一面。

其形象堪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下层妇女的代表。

1、窦娥是一个善良温顺而又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但是,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亡母,幼小的心灵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可是,她没有想到,父亲为了借参加科举考试的盘缠,竟忍痛将她出卖,让她小小年纪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无形中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度过了相当长的时期,到十七岁方与蔡婆婆的儿子成婚,但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成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在使窦娥磨练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也使温顺的她对“天命”产生了怀疑。

所以她在出场时,便满怀幽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却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竟还在后面。

而窦娥善良的性格则突出地表现在对蔡婆婆的同情和关怀上。

在公堂,即使被打得皮肉横飞、血泪淋漓,她也不肯屈认罪名,但当官府转而拷打其婆婆时,她立即把“药杀公公”的罪名揽了过来;在押赴刑场时,她还嘱咐刽子手不要从前街走,免得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她为救婆婆而送了命,临死的要求只是希望婆婆看在她死去丈夫的面上,“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她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却提出了最小的要求,其善良,由此可见一斑。

2、窦娥是一位悲剧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所以,她的性格在具有善良、温顺的同时,又具有正直刚强、敢于抗争的一面。

而这一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事实上,善良、温顺有时候并不等于软弱。

剧中,窦娥并不是一只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羔羊。

当张驴儿父子闯上门来,强要招亲,蔡婆婆已经完全屈服时,她敢于一口回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并嘲讽了蔡婆婆的软弱;她的头脑里本来充塞着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观念,被迫对簿公堂时还对官府抱着“明如镜,清似水”的幻想,然而昏官桃杌的一顿毒打,使她看清了官府的本质,从而发出了悲愤的呼号:[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

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

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