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体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古代汉字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宋体,每一种书体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讲述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出现在商朝晚期的卜辞和铭文上。

它的特点是线条粗犷,方正而刚硬,形态简单而古朴。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中,形象化的图案逐渐变得抽象化,笔画也逐渐趋于规范。

2. 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演变形式,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器上。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工整。

金文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细腻,构造逐渐丰满,形态逐渐优美。

3. 篆书篆书是出现在秦汉时期的一种书体,由于它的形状象印章上的字,所以也叫做“篆”。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严谨,结构严肃,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篆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简化,结构逐渐规范,形态逐渐规整。

4. 隶书隶书是出现在秦汉时期的一种书体,是篆书演变而来。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结构简练,每个字都有一种秩序感。

隶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平缓,结构逐渐稳定,形态逐渐规矩。

5. 楷书楷书是出现在东汉时期的一种书体,是隶书演变而来。

楷书的特点是线条优美,结构稳定,每个字都有一种平和的气质。

楷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舒展,结构逐渐和谐,形态逐渐圆润。

6. 行书行书是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一种书体,是楷书演变而来。

行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而有力,结构简洁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有一种动态的感觉。

行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飞舞,结构逐渐灵动,形态逐渐生动。

7. 草书草书是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一种书体,是行书演变而来。

草书的特点是线条激励,结构松散,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个性。

草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简练,结构逐渐随意,形态逐渐奔放。

8. 隶变隶变是出现在明清时期的一种书体,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

隶变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而有力,结构简洁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隶变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丰满,结构逐渐稳定,形态逐渐美妙。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书体的演变和时代(一)、甲骨文----商朝甲骨文为殷商时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上,纪录占卜的结果。

字体很多是象形的,接近于图画。

(二)、金文----商、周朝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

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也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

、周代所有铸刻的铭文内容多是关于祀典、约契之类的。

(三)、篆书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朝大篆:字画较繁,字体较方。

小篆:称「秦篆」。

是秦始皇时期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以方便施政、教化。

(四)隶书----秦、汉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五)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草书分三种。

1、章草:可用于草写奏章上,始于汉初。

2、今草: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偏旁互相假借,成为一般的草书。

3、狂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将「今草」写得更放纵。

(六)、楷书----三国时完备成形结构搭配匀称,章法形式也随之朗、整齐。

形态平稳、端正。

(七)、行书----晋代以后将楷书、草书,融汇一炉的书体。

功能是快写与简化。

历代书法家及作品秦统一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秦汉时期代表作家1张芝的草书《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蔡邕的隶书《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

李斯的小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

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加上了粗细长短的变化。

产生了横、竖、撇、捺的不同形式。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一、殷商—甲骨文二、商周—金文(钟鼎文):《毛公鼎》、《散氏盘》三、春秋战国—石鼓文四、秦朝—小篆: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五、汉代—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蔡邕《熹平石经》;碑刻《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六、三国—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七、两晋—行书:王羲之王献之:《洛神赋》、《中秋帖》、《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八、南北朝—北碑南帖:《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真草千子文》九、隋唐五代—楷书:《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铭》《信行禅师塔铭、《龙藏寺碑》等十、唐朝1、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褚遂良:《圣教序碑》、《倪宽赞》等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柳公权:《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2、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3、行书: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杨凝式《韭花帖》、李邕十一、宋朝—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十二、元朝—楷书:赵孟頫《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十三、明朝—董其昌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夏商,无器,仅刻甲骨,笔画直,细。

周,冶铜,铸字,字体丰满肥硕。

春秋战国,毛笔生焉,写竹木间,笔画多变,世人不识。

秦,大一统,李斯演小篆。

两汉:小篆繁琐,乃有隶书,隶书简洁。

快写,可得章草。

两晋:楷书乃成,今草与章草分化。

隋唐:楷书鼎盛。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 5、李世民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幵 序》,唐太宎撰文幵乢。碑高 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 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 廿六日”颠白乢九字。贞观事 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 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 此碑行乢28行,行44字至50字 丌等。 清钱大昕亍:“乢法 不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 其心摹手追乎史军者深矣。” 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乢 法王史军,鸾翔凤翥龙蛇绕, 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 拜倒。” 此碑乢法浑然天成, 笔画结实爽利 ,无做作之态, 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乢先河。
• 2、秦朝时
• 篆书 • 《说文解字序》说:“秦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 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 主要作品介绍: • 1)泰山刻石 • 《泰山刻石》癿作者是秦相李斯。 《泰山刻石》癿乢体是秦统一后 癿标准字体,小篆。唐张怀瑾称 颂李斯癿小篆是:“画如铁石, 字若颠动”,“骨气丰匀,斱圆 妙绝”。
• 3、汉朝 • 隶书 •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叱上关键癿时期,更是隶书大盛癿时代。汉代
狂草开辟了道路。
隶书又称分书戒八分,笔法丌但日臻纯熟,而丏书体风格多样。 • 在隶书成熟癿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癿隶变,发展行书,真书也已萌 芽。书法艺术癿丌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癿行草及笔势飞动癿
• 主要作品介绍:

• 3、柳公权
• 其楷乢清健遒劲,结体严谨, 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 “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 》和《神策军碑》。 • 《玄秘塔碑》:楷乢。唐会
• •
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事月立,原 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 癿乢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 最大癿楷乢范本之一。 《神策军碑》、:楷乢,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是柳公权癿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 知癿《玄秘塔》乢体颟格更有特色, 结体布尿平稳匀整,巠紧史舒,也 是较好癿临写范本。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法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有七种主要的书体,它们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草隶、隶草。

1. 篆书:篆书是中国最早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篆书以其方正、刚劲的特点而闻名,字形规整,笔画饱满。

篆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官方公文和铭文的主要书体。

2. 隶书:隶书是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用于代替篆书的繁琐,更适用于书写日常文书。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严谨,行笔流畅,具有较高的书写效率。

3. 楷书: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主流书体。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笔画平稳,结构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文稿、书法作品和印刷文字。

4. 草书:草书是一种行书的变体,以其潇洒、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草书的特点是字形流畅,笔画连绵,经常出现连笔和变形。

草书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5.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字形流畅而有力,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保留了楷书的规范性,同时融入了草书的自由性,具有一种中庸之美。

6. 草隶:草隶是草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有力,结构规整。

草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书写时常出现草书的连笔和变形,但整体上仍保留了隶书的规范性。

7. 隶草:隶草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自由,笔画流畅。

隶草在宋代以后逐渐兴盛,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形式。

这七种书体的演变代表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特点,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國書體的演變(學生版)一、書體的演變:(一)、文字: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楷書→行書(二)、時代:1、甲古文----商朝2、金文----商、周朝3、籀籀文(大篆篆)----春秋、戰國時代4、小篆----秦朝5、隸隸書----秦、漢6、草書----快速書寫隸書而衍變的7、楷書----三國時完備成形8、行型書----晉代以後(文字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作。

倉頡頡只是最早"整理"文字的人)二、書體的簡介:(一)、甲骨文甲骨文為殷商時人們將文字刻在龜甲上,紀錄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於清光緒25年﹝1899年﹞開始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發現。

他們常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後,又常於其上刻卜辭以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的字體,很多是象形的,有些筆畫十分複雜,接近於圖畫。

(二)、金文字型特色: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又稱彝器款識。

1、金文稱鐘鼎文,專指殷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3、彝器款識:彝(一ˊ)。

古代青銅器的通稱。

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金文=銘文=鐘鼎文=彝器款識(1)、金文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甲骨文與金文合稱古文。

(2)、殷代圖像金文: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3)、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4)、款識:鐘鼎彝器所刻的文字。

後世稱書、畫的題名。

(5)、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6)、周代所有鑄刻的銘文內容多是關於祀典、賜命、征伐、約契之類的辭語。

到了周代,銘文長的有二、三百字,如著名的周末宣王時代的《毛公鼎》竟長達四百九十七字。

(7)、又因銘文大多是刻範鑄造的,所以,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些,字體比較凝重,其曲線、直線的變化較多,有的也比較自由開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 秦: “书同文”,小篆(官)、隶书

秦-小篆、汉隶: 魏晋南北朝: 一门艺术——书圣;原因

书 隋唐: 新的高峰——草书、楷书;理论 法 宋:有意无法、个性化(原因);“四家”
明: 更个性化
篆 篆刻与书法并称姊妹艺;秦:
刻 汉:
明中叶——一门艺术。文彭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社会危机及 北朝 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秦小篆和汉隶书
东汉《曹全碑》(隶书)
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 碑,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十月刻。
此碑独树一帜,娟秀 清丽,结体扁平匀称, 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 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礼器碑》汉代隶书。在曲阜 孔庙。 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 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 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 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 雁尾极为精彩,为汉隶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 响很大。
▪ 「篆」和「籀」都是指用笔圆转写字的意 思。
石鼓文
《石鼓文》又称为《猎 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 字,书法古茂、遒朴而 有逸气。
李斯/泰山刻石/篆書
•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 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又称为《封泰山 碑》,於秦始皇二十八年時, 秦始皇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 等頌秦德而立。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 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祭祀狩猎涂 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 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 尽其态,富 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书写文字的形态和样式发生的变化。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书体演变顺序及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记载文字,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为主,字形复杂,线条粗犷,具有浓厚的图案和象形特征。

2. 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阶段之一,主要流行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字形更加规范,结构较为稳定,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篆刻风格。

3. 篆书:篆书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字体体系,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3世纪)。

篆书笔画简练、方正,结构稳定,逐渐发展成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4. 隶书:隶书起源于篆书,主要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2世纪至公元7世纪)。

隶书字形工整、笔画清晰,适合快速书写,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作品的主要字体。

5.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常用的字体,发展自隶书。

楷书具有规范的字形结构、简洁明快的笔画和平衡的布局,流传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和印刷排版。

此外,还有草书、行书、草隶等其他书体,它们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书法家的创作中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每个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书写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总的来说,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创新过程,不
同的书体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人类书写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汉字书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隶书等,每一种书体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意义。

下面将从演变历程、书体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演变历程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商朝晚期,使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图案简洁,线条刻画粗犷有力。

2. 金文:金文是商代后期至西周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笔画渐趋细腻。

3. 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印刷文字,兴盛于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结构简练,角度多变,呈方正或圆润的形状。

4. 隶书:隶书起源于汉代,主要用于书写公文和奏章。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规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5. 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晋时期,至今仍然广泛使用。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工整、结构平衡,书写规范且易于辨识。

6. 行书:行书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体,笔画流畅,书写迅速。

行书在书法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书法家常用的书写风格之一。

7. 草书:草书起源于东晋时期,书写流畅,笔画间有连续的衔接,形成特有的书写风格。

草书在艺术性和表现力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书体特点1. 甲骨文:甲骨文的笔画较为粗犷,线条刻画有力,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2. 金文: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笔画逐渐细腻,线条流畅。

3. 篆书:篆书的笔画结构简练,角度多变,笔画末端常呈方形或圆形。

4. 隶书:隶书的笔画清晰、结构规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5. 楷书:楷书的笔画工整、结构平衡,书写规范且易于辨识。

6. 行书:行书的笔画流畅,书写迅速,字形稍显变化。

7. 草书:草书的笔画流畅,笔画间有连续的衔接,字形变形较大。

三、影响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篆书作为秦汉时期的官方文字,体现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和规范;楷书作为现代书写的主流,成为了文字传播的基础;行书和草书则在书法艺术中发挥着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书体的演变过程

书体的演变过程

书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书体演变过程十分漫长,其中主要的书体演变包括:
1. 甲骨文:殷商时期使用的一种石骨刻字书法,是中国最早的书体之一。

2. 金文:周代使用的一种铜器刻字书法,它的字体严谨、刚硬、奇特,略带铸造细节——包括锤痕、切割面和背光线。

3. 小篆:秦代公元前221年始定,最初称为秦篆,汉代改称小篆,是从古印文所演化而来的正式文书体。

4. 隶书:东汉时期,汉武帝下诏灭亡禽兽之书,下达了变革隶书的命令,于是隶书正式成为了行书的前身。

5. 行书:隶书逐渐向书写速度和流畅性靠近,演变成为了行书,比隶书更为简便,其字的笔画开始流畅和简洁。

6. 楷书:唐代初年,由大风大浪的草书演化而来。

楷书继承了行书的流畅性和简洁性,又向隶书靠近,字形规整端庄,方正秀美,成为中国书法中最为普及的一种字体。

7. 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变化和个性的一种字体。

其姿势随意、点画
较多,笔画变化多端,较难辨识,但它具有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极具魅力。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书体的起源,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古朴、简练,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记录祭祀、卜辞等文字。

二、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变粗,形态丰满,书写时使用铜器刻划而成。

金文的文字结构较为复杂,但整体上仍保留着甲骨文的古朴风格。

三、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形态方正,书写时使用篆刻刻划而成。

篆书的文字结构较为规整,注重平衡和谐。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瘦长,形态工整,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隶书的文字结构较为规范,注重笔画的连续和变化。

五、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晋代至今。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形态规整,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楷书的文字结构简洁明了,注重笔画的平稳和均衡。

六、行书行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形态活泼,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行书的文字结构简洁明了,注重笔画的连续和变化。

七、草书草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形态潇洒,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草书的文字结构简练灵动,注重笔画的速度和变化。

八、隶变隶变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隶变的特点是篆隶合一,形态独特,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隶变的文字结构多样灵活,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创新。

以上是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成就。

从甲骨文的古朴到隶变的独特,汉字书体的演变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无论是古代的金文、篆书,还是现代的楷书、行书,每一种书体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美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欣赏汉字书体的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甲骨文2.金文: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线条较之甲骨文更加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更为浓重。

金文3.大篆(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大篆4.小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

小篆5.隶书: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隶书6.草书与行书: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是个有名的地方,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草书的诞生标志着书法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草书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书体的演变历程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漫长且丰富的过程,历经了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是对主要书体演变历程及其特点的简介:1.甲骨文:-发展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

-特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线条刚劲有力,形态朴拙,字形结构尚未完全规范化,反映了早期汉字的原始风貌。

2.金文(又称钟鼎文):-发展时期: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铸刻在青铜器上,线条饱满圆润,结构逐渐规范,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图案美,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审美。

3.篆书:-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书体,由大篆简化演变而来。

-特点:线条均匀圆润,笔画工整严谨,结构整齐,布局均匀,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本格局。

-大篆:指先秦时期各国的文字,如石鼓文、金文等,风格多样,字形较为繁复。

4.隶书:-发展时期:始于秦朝,成熟于汉代。

-特点:相较于篆书,隶书的笔画更趋于平直,结构趋于扁平,撇捺舒展,起收笔顿挫明显,字形更加简洁规整,易于书写和辨认,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重要阶段。

5.楷书:-发展时期:始于汉末,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唐代达到巅峰。

-特点:楷书又称真书,字形端正,笔画清楚,结构严整,是现代汉字印刷体和日常书写的基础。

楷书中又有诸多流派,如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等,各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

6.行书:-发展时期:源于东汉,成熟于魏晋。

-特点: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兼具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灵动。

行书笔画连绵,节奏流畅,书写快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书体。

7.草书:-发展时期:起源较早,成熟于东汉末至魏晋。

-特点: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形式。

章草保留了一定的隶书痕迹,笔画简练,今草则笔画更加自由奔放,结构紧凑,而狂草则最为飘逸,笔势连绵起伏,艺术性极强,但识读难度较高。

中国古代书法演变顺序

中国古代书法演变顺序

古代书画演变顺序大致如下:一、大篆演变为小篆和隶书大篆:大篆产生于战国晚期,通行于秦代至西汉前期,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书体的总称。

狭义讲,大篆可视为中国文字的源头。

小篆:小篆由大篆演变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秦相李斯牵头,针对晋系、齐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开了一场蔚为壮观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统一文字书体,即小篆,也称秦篆。

大篆和小篆统称为篆书。

隶书: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因为书写速度的需要,大篆中部分圆转弯曲的笔画,变为平直波磔形状,隶书应运而生。

隶书萌芽于战国晚期,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特别强调:隶书同样由大篆演变而来,并非在小篆之后。

如果说代表官方的小篆,是中国古文字的终结,那么,产生于民间的秦隶,则是中国今文字的鼻祖。

二、隶书演变为章草,进而发展为今草和狂草草即草率,草书可简单理解为汉字的草率写法。

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草书的最大特点。

按发展先后,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章草形成于西汉中期,东汉时广泛流传。

章草直接从隶书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来,但还未完全从隶书中脱离出来,还具有很强的隶书意味。

今草:草书经东汉张芝的进一步发展,大约魏晋时期,章草摆脱隶书痕迹,笔画连带增多,形成今草。

狂草:唐代,草书得到迅猛发展,张旭、怀素将草书推向巅峰,因书写风格狂放不羁,故称为狂草。

三、行书和楷书行书:行书分为行草和行楷,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萌生于东汉后期,成熟于魏晋。

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影响,加之兼具适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使得行书在其它书体彼消此涨中保持长青不衰。

楷书:广义理解,楷书包括小篆和隶书。

一般认为,楷书即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魏晋楷书:以“钟王”为代表,风格秀丽、端庄、典雅、流美。

2.碑刻楷书:以魏碑为代表,风格壮美、雄强、拙朴、刚健。

3.唐代楷书:以“欧、颜、柳”等为代表,法度严谨、风格多样、蔚为壮观。

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历程

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历程

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历程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书体和流派。

以下是各个时期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历程:一、先秦书法先秦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书法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为主,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笔画粗细不一,起笔和收笔均较为圆润。

这些书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秦代书法秦代是中国书法的转折点,也是第一个统一的时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

小篆成为官方文字,隶书也开始逐渐流行。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为代表,笔画结构严谨,章法布局有序。

三、汉代书法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

隶书成为主流,草书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为代表,笔画起伏多变,结构优美,章法布局灵活。

四、魏晋书法魏晋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新的阶段。

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逐渐形成和完善。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等为代表,笔画简洁流畅,结构优美大方,章法布局自然。

五、隋唐书法隋唐时期,中国书法达到了新的高度。

楷书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字体,行书和草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笔画端庄规范,结构严谨大方,章法布局合理。

六、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

各种书体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笔画灵活多变,结构多样丰富,章法布局独具匠心。

七、清末至民国时期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书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书法在现代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沈尹默、于右任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笔画流畅自然,结构新颖独特,章法布局富有创意。

总之,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一、篆书篆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篆书注重笔画的遒劲有力,字形方正稳健。

随着历史的发展,篆书逐渐演变为小篆、隶书等不同的变体。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二、隶书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种书体,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为了适应秦朝大规模文字繁简之间的转换而产生的。

隶书的字形工整,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它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整齐,给人以秩序和规矩的感觉。

三、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三种书体,起源于东汉时期。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字形端庄工整,线条流畅。

楷书注重笔画的平稳和结构的均衡,给人以庄重稳重的感觉。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书体,也是书法教学的基础。

四、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四种书体,起源于东晋时期。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字形独特,线条流畅有韵律感。

行书注重笔画的连续和结构的变化,给人以流畅自如的感觉。

行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力较强的书体,充满了个性和创造力。

五、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五种书体,起源于东晋时期。

草书字形简略,笔画激烈,线条凌乱而有力。

草书追求笔墨的奔放和自由,给人以豪放不羁的感觉。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隶变隶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六种书体,起源于唐代。

隶变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字形丰满圆润,线条流畅有力。

隶变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丰满,给人以秀丽婉约的感觉。

隶变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华丽风格,充满了装饰性和艺术性。

七、狂草狂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七种书体,起源于唐代。

狂草字形激烈,笔画凌乱而有力,线条极具张力。

狂草追求笔墨的疯狂和自由,给人以激情四溢的感觉。

狂草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冲击力。

通过对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書體的演變(學生版)一、書體的演變:(一)、文字: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楷書→行書(二)、時代:1、甲古文----商朝2、金文----商、周朝3、籀籀文(大篆篆)----春秋、戰國時代4、小篆----秦朝5、隸隸書----秦、漢6、草書----快速書寫隸書而衍變的7、楷書----三國時完備成形8、行型書----晉代以後(文字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作。

倉頡頡只是最早"整理"文字的人)二、書體的簡介:(一)、甲骨文甲骨文為殷商時人們將文字刻在龜甲上,紀錄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於清光緒25年﹝1899年﹞開始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發現。

他們常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後,又常於其上刻卜辭以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的字體,很多是象形的,有些筆畫十分複雜,接近於圖畫。

(二)、金文字型特色: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又稱彝器款識。

1、金文稱鐘鼎文,專指殷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3、彝器款識:彝(一ˊ)。

古代青銅器的通稱。

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金文=銘文=鐘鼎文=彝器款識(1)、金文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甲骨文與金文合稱古文。

(2)、殷代圖像金文: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3)、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4)、款識:鐘鼎彝器所刻的文字。

後世稱書、畫的題名。

(5)、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6)、周代所有鑄刻的銘文內容多是關於祀典、賜命、征伐、約契之類的辭語。

到了周代,銘文長的有二、三百字,如著名的周末宣王時代的《毛公鼎》竟長達四百九十七字。

(7)、又因銘文大多是刻範鑄造的,所以,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些,字體比較凝重,其曲線、直線的變化較多,有的也比較自由開放。

結構方面,配合與呼應也有所講究,大小漸求勻稱,行款也比較整齊。

可以說它豐富了甲骨文的表現形式。

其中為後世所推崇的要算《毛公鼎》和《散氏盤》最精美。

(三)、篆篆書1、甲骨文、金文、篆篆書的區別:甲骨文字用刀雕刻,形成狹長的字勢,出鋒尖削。

金文:就變為圓勻的筆畫,漸漸已是篆書的筆勢。

2、篆書可分兩類:(1)、大篆:字畫較繁,字體較方。

(2)、小篆:稱「秦篆」。

ㄅ、小篆字型特色:每一筆畫轉折處都要寫成弧形,有圖案似的藝術之美。

筆畫之間的空距非常勻稱,字形狹長。

形體勻圓整齊,圓中規,方中矩,直中繩(3)、字形改變原因:是秦始皇時期通過刪繁(大篆)就簡而創製的一種書體,以方便施政、教化。

因別於甲骨、鐘鼎、石鼓,故稱「秦篆」為小篆。

(四)隸書1、字形特色:筆法為圓起圓收,蠶頭雁尾、蠶頭燕尾。

2、隸書可分為兩類:ㄅ、古隸:又名秦隸,承上啟下,是古今文字的一種過渡形體。

ㄆ、今隸:又名漢隸,是今文字開端,秦始皇前已出現秦隸。

3、字體改變原因:秦獄吏程邈整理秦隸,秦隸是指時應用於普通公文,只求簡便不務美觀的非正式體,漢代將隸書視為正式字體(詔書.律令.銘),士人漸把它美觀。

4、隸書是從篆書簡化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書體。

始於秦代,通於漢魏。

程邈因罪下獄,感於當時官獄公牘繁多,篆書結構複雜,書寫不便。

因此,把大、小篆的筆畫和結構作了簡化,以便書寫。

5、秦始皇見了很讚賞,不但免其罪,並起用為御史,名其書叫「隸書」,這就是早期的隸書,謂之「秦隸」。

直到漢代始漸成熟,稱為「漢隸」。

其筆法為圓起圓收,蠶頭雁尾。

蠶頭燕尾◎蠶頭雁尾隸書形體特色:(一)、乃指筆勢開頭,像蠶的頭,收筆稍稍提筆,像雁子的尾巴!(二)、一個字之中「蠶頭雁尾」只出現一次。

就是所謂的「蠶無二至」、「雁無雙飛」。

(三)、運用書法的筆畫:使用波磔磔、挑法產生一種「蠶頭雁尾」的特色。

橫畫運筆強調蠶頭雁尾,波磔的筆勢,帶有壓抑縱畫筆勢的性格,適合於碑文!有著輕鬆飄灑的意趣。

端莊穩重又優雅。

◎蠶頭燕尾(一)、隸書形體特色:在橫畫起端由「逆入」的方法書寫似「蠶頭」,而末端則以「平出」後上揚成「燕尾」。

(二)、一字不可出現二個燕尾,就是所謂的「燕不雙飛」。

(三)、運用書法的筆畫:一般「蠶頭燕尾」是指隸書的橫畫與捺畫,在橫畫起端由「逆入」的方法書寫似「蠶頭」,而末端則以「平出」後上揚成「燕尾」。

另外有人認為顏真卿的楷書,橫畫起筆時需停頓叫「蠶頭」,在橫畫收筆前頓峰,提筆迴鋒分成叉式叫「燕尾」。

(五)草書草書分三種。

1、章草:(1)可用於草寫奏章上,所以叫章草。

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草隸,即草率的隸書,。

(2)字型特色:章草的特色是保留了隸書的波磔,而且每個字都獨立而不相連。

2、今草:(1)、流變: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互相假借,成為「今草」,及一般所稱的草書。

(2)、字型特色:今草的特色是上一的收筆與下一字的起會互相呼,甚至牽連在一起,字形結構的變化相當大。

(一整行連在一起)3、狂草:(1)、流變:是唐代產物。

到了唐代,張旭、懷素等人將「今草」寫得更放縱,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無跡,成為「狂草」。

如龍蛇競走、靈靈活流暢。

(2)字形特色:狂草的書寫更加快速,字字相連,豪邁奔放,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不過由於狂草寫得太草化,一般人不容易辨識。

(六)、行書1、字形特色:將楷書、草書,融匯一爐的書體。

2、形體改變原因:行書功能是快寫與簡化。

3、運用形體的筆畫:起筆如楷,運筆如草,點畫接應,筆斷氣連,主筆沈著,連筆輕細,形成楷法、草法行書,不像其他書體那樣有一套規定的寫法。

行楷:寫得規矩點,近於楷書的,就叫[「行楷」。

行草:若放縱一些,比較接近草書的,就叫「行草」。

4、形體的實用性:行書是日常運用最容易流行的,快速、生動、活潑。

它不像草書變化太大,不容易認識,工整的楷書又太難,草率一些,就是「行書」。

所以行書是一種最切實用的書體。

(七)、楷書1、形體特色:結構搭配勻稱,章法形式也隨之朗、整齊。

形態平穩、端正。

楷書是由隸書、草隸演變而成的一種正規書體2、形體改變原因:它糾正草書漫無標準,減省漢隸的波磔,改隸書的筆勢,筆畫平直,形成方正,可作楷模,故稱之。

3、楷書始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到了唐代逐漸興盛,一直通行至今。

三、書體的辨識1、金文:線條粗肥,筆劃圓轉ˋ字體空間勻稱ˋ外表大小不依。

2、大篆:也稱籀文,字體比小篆較為繁複,較嚴整。

3、小篆:字形圓長ˋ左右對稱ˋ空間均勻ˋ似圖案ˋ筆畫轉折處要寫成弧形,有圖案似的藝術之美。

4、隸書:字型方扁,筆畫方折多於圓轉。

5、行書:有楷書的規矩及草書的流動,叫楷書簡便,比草書易認,至今廣泛運用。

6、章草:簡省隸書筆劃,仍保持起伏筆勢7、金草:完全擺脫隸書筆法,更加瀟灑奔放。

8、狂草:字形變化繁多,連綿不斷,如龍蛇競走,靈活流暢。

四、草書:草書是漢時,人民為了書寫簡便,將隸書簡化並草化。

石鼓文石鼓文和金文一樣是指刻在某器物上而命名,是目前發現最早刻在石頭上的文字,這些饅頭形的石頭,高約一百公分,直徑約六十公分,底部是圓的。

內容是記載君王打獵的情形,影響秦朝字體的發展。

永字八法寫隸書要掌握....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書寫效果略寬扁.橫畫長直畫短中國書體的演變(教師版)一、書體的演變:(1)文字: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楷書→行書(2)時代:1.甲古文----商朝2.金文----商、周朝3.籀籀文(大篆篆)----春秋、戰國時代4.小篆----秦朝5.隸隸書----秦、漢6.草書----快速書寫隸書而衍變的7.楷書----三國時完備成形8.行型書----晉代以後(文字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作~倉頡頡只是最早"整理"文字的人)二、書體的簡介:(一)、甲骨文甲骨文為殷商時人們將文字刻在龜甲上,紀錄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於清光緒25年﹝1899年﹞開始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發現。

他們常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後,又常於其上刻卜辭以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的字體,很多是象形的,有些筆畫十分複雜,接近於圖畫。

(二)、金文(金文又稱鐘鼎文,專指殷、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金文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甲骨文與金文合稱古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專指殷、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殷代圖像金文: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彝(一ˊ):彐(ㄐ一ˋ)部。

古代青銅器的通稱。

款識:鐘鼎彝器所刻的文字。

後世稱書、畫的題名。

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商、周青銅器銘文,為史官書跡。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冢,其銘即前代古文。

」因銘文鑄於銅器之上,所以被稱為金文。

周代所有鑄刻的銘文內容多是關於祀典、賜命、征伐、約契之類的辭語。

到了周代,銘文長的有二、三百字,如著名的周末宣王時代的《毛公鼎》竟長達四百九十七字。

又因銘文大多是刻範鑄造的,所以,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些,字體比較凝重,其曲線、直線的變化較多,有的也比較自由開放。

結構方面,配合與呼應也有所講究,大小漸求勻稱,行款也比較整齊。

可以說它豐富了甲骨文的表現形式。

其中為後世所推崇的要算《毛公鼎》和《散氏盤》最精美。

(三)、篆書甲骨文字用刀雕刻,形成狹長的字勢,出鋒尖削,到金文就變為圓勻的筆畫,漸漸已是篆書的筆勢了。

講到篆書,有大篆(籀文)、小篆之分,大篆字畫較繁,而小篆是秦始皇時期通過刪繁(大篆)就簡而創製的一種書體,以方便施政、教化,因別於甲骨、鐘鼎、石鼓,故稱「秦篆」為小篆。

小篆,其形體勻圓整齊,圓中規,方中矩,直中繩。

對偏旁部首製定了一定的寫法,筆畫粗細基本不變,筆畫之間的空距非常勻稱,字形狹長。

(大篆較方)(四)隸書1、古隸:又名秦隸,承上啟下,是古今文字的一種過渡形體。

2、今隸:又名漢隸,是今文字開端,秦始皇前已出現秦隸。

秦獄吏程邈整理秦隸,秦隸是指當時應用於普通公文,只求簡便不務美觀的非正式字體,漢代將隸書視為正式字體(詔書.律令.碑銘),士大漸漸把它美觀。

隸書是從篆書簡化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書體。

始於秦代,通於漢魏。

程邈因罪下獄,感於當時官獄公牘繁多,篆書結構複雜,書寫不便。

因此,把大、小篆的筆畫和結構作了簡化,以便書寫。

秦始皇見了很讚賞,不但免其罪,並起用為御史,名其書叫「隸書」,這就是早期的隸書,謂之「秦隸」。

直到漢代始漸成熟,稱為「漢隸」。

其筆法為圓起圓收,蠶頭雁尾。

◎蠶頭雁尾乃指筆勢開頭,像蠶的頭,收筆稍稍提筆,像雁子的尾巴!!蠶頭雁尾是書法的筆法與造型,只是書法美學之一,看起來端莊穩重又優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