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和协调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
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 到维持站立平衡的目的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 关节运动模式、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及跨步 运动模式
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的能力-等长收缩

关于人体重心


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 重心。 特点:人体重心不象物体那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 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 即使在每仪瞬间,也要受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因素 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体姿势变化的制约, 随姿势的改变,有时甚至移出体外。例如;体操中的 “桥”,背跃式跳高的过杆动作等。 研究人体重心的意义: 评定一个体育动作的质量,分析其技术特征和纠正错误动 作等,都需要从人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去分析,无论是动力 性的动作还是静力性的姿势,探索其运动规律时,都离不 开人体重心。
瑞典医生Fugl-Meyer等人在Brunnstrom评定
基础下发展而来,常用于测试上运动神经元 损伤的偏瘫受试者。
Fugl-Meyer 平衡功能评定
初期评定
项目 评分标准
中期评定
末期评定
1.无支撑坐位
0分:不能保持坐位; 1分:能坐,但少于5分钟; 2分:能坚持坐5分钟以上.
0分:肩部无外展或肘关节无伸展; 2.健侧伸展防护 1分:反应减弱; 反应 2分:反应正常。
平衡和协调功能
平衡功能
关于平衡
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
ຫໍສະໝຸດ Baidu
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 遵循的四字原则:动、等、定、变。
关于平衡


动:平衡不是一潭死水,是动态的。
等:平衡中得到的与失去的总保持相等。 定:保持平衡的特点:平横总保持稳定。
视觉系统—观测运动 本体感觉系统—(肌肉和关节)感觉肌肉长
度、张力的变化以及关节所处位置
本体感觉系统
本体感受器位于肌肉、腱和关节等部位。
提供身体移动时肌肉长度、肌肉紧张程度以
及关节位置的相关信息
躯体感觉系统
研究表明,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持面上时,
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 入起主导作用,此时身体的姿势控制主要依 赖于躯体感觉系统,即使去除了视觉信息输 入(闭目),摆动亦无明显增加


观察法


方法二:患者站位或坐位
评价: 0分:无法保持所处体位 1分:没有任何支持,可以保持所处体位 2分:在所处体位下,患者可以向任意方向转移重心 3分:在所处体位下,治疗师从任意方向给外力,患者可 以保持所处体位 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评价方法较粗略

量表评定法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变:当平衡的一边改变时,另一边也会随之改变以 达到新的平衡。
关于平衡

平衡:当作用于物体的合力为零时物体所处的一种 状态。

平衡:人体处在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下以及不论处 于何种位置时,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 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人体平衡动作的力学原理
一、基本概念
(一)力与力系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体运动中的力主要是 人体与地面、器械、流体的相互作用。
11-24
7-20 9-25
5-10
3-6 4-8
5以下
3以下 3以下
平衡测试仪评定
包括压力传感器、计算机、应用软件 分为:静态平衡测试和动态平衡测试
协调功能
协调(coordination)是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
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稳、准确、良好控制 的运动能力----共济 要求患者能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方向,在一定 的时间内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完成稳定的动 作,达到准确的目标 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需要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 系统
协调运动障碍通常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和
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
肉的痉挛、肌肉肌腱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
协调运动评定适应证
感觉性运动失调
小脑性运动失调
前庭性运动失调
额叶性运动失调
锥体外系运动失调
协调运动评定禁忌证
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
总分
Fugl-Meyer 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前
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 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 侧向健侧轻推患者至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 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Berg平衡量表(BBS)
由Katherine
确定引起障碍的原因 确定治疗方向 再评定,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预测患者发生跌到的危险性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
观察法:单腿直立检查法、强化的Romberg检查法
量表评定法: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Tinetti量表(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 功能性前伸(functional reach) 跌倒危险指数(fall risk index) 平衡测试仪评定:
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
穿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 节的位置。具体表现为 当闭上眼,由于视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 紊乱,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步态: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 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 及某一特定物体,患者不用眼看就不能说出 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
协调运动定义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
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 从而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它要 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 进行运动。
大肌群参与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
(坐、站、走等)
小肌群实施精细活动(手指的灵巧性、控制
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平衡,有赖于中枢神经 系统控制下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 用以及合作
①适当的感觉输入(视觉、本体感觉、前庭) ②交互的神经支配和抑制 ③大脑的整合作用 ④正常的肌张力 ⑤骨骼肌系统产生适宜的运动
关于平衡的三个系统
前庭(内耳)系统—感觉头部运动
5-15 4-8
10以下
5以下 3以下
闭眼单脚站立(女)
年龄段(岁) 优
18-30 31-40 65以上 55以上

41-65 31-55
中等
26-40 21-30
中下
15-25 10-20

15以下 10以下
41-50
51-55 56-60
50以上
47以上 40以上
25-50
21-47 26-44
动态平衡:--等张收缩 ①自动动态平衡: ②他动动态平衡:
损害平衡功能的常见疾病
神经学损伤(脑卒中、脑外伤、多发性硬化、
帕金森病、脑瘫、外周神经损伤、肌病…) 周围性前庭系统障碍(迷路和前庭神经) 老年人跌倒 骨科创伤疾患(股骨颈骨折、颈性眩晕… )
平衡评定的目的
确定障碍是否存在
观察法

方法一:脚跟碰脚趾行走、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走直线、 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
评价: 4分:能完成活动 3分: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才能保持平衡 2分:能完成动作,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 1分:不能完成活动 由于较粗略和主观,且缺乏量化,因而对平衡功能的反应性 差!
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与灵巧性
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CNS控制下,一组
或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衡、准确而协调的 随意运动。
灵巧性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
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的准确性等。
协调运动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
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 (后索)。
0分:肩部无外展或肘关节无伸展; 3.患侧伸展防护 1分:反应减弱; 反应 2分:反应正常。 4.支撑站立 0分:不能站立; 1分:在他人的最大支撑下可以站立; 2分:由他人稍给支撑即能站立。 0分:不能站立; 1分:站立不足1分钟或摇晃: 2分:站立平衡1分钟以上。
5.无支撑站立
0分:不能维持2S; 6.健侧单足站立 1分:站稳不足10秒; 2分:站稳超过10秒。 0分:不能维持2S; 7.患侧单足站立 1分:站稳不足10秒; 2分:站稳超过10秒。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中枢神经系统根据三种感 觉输入必须迅速判断哪些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 用的,哪些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 而选择出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 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做出正确的决定,命令被传送 给肌肉,相应的肌群以协同运动模式应对姿势变 化,调整身体重心回到原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 平衡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系:是反映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组力。 ① 汇交力系:作用线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的力系。 ② 平行力系:作用线互相平行的力系。 ③ 平衡力系:在力系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 生改变的力系。
关于支撑面
支撑面:人在各种体位下 (卧、坐、站立、行走) 保持平衡所依靠的表面 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 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表面 支持面的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即身体的稳定 性 支撑面大,稳定性强,不容易移动 维持平衡即是保持人体重心在支持面范围内
平衡功能正常时:
1、保持体位 2、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 3、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映
影响平衡的因素




重心高度 支持面的面积 重力线到支持面边缘的距离(稳定角) 稳定角:重力作用线同重心与支撑面相 应边界的连线之间的夹角。稳定角越大, 稳定性越好;稳定角越小,稳定性越差; 稳定角为零,人体处于临界状态 如蹲距式起跑‘预备’中运动员尽可能 将重心抬高并前移,以减小前进方向的 稳定角,以便快速破坏平衡。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 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 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 替运动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 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Berg于1989年首先报道,包括 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 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 等14个项目,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
Berg 平衡量表
项目 1 2 3
评定内容 从坐位站起 无支持站立 无支持坐位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从站立位坐下
转移 闭目站立 双脚并拢站立 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 从地面拾起物品 转身向后看 转身360° 交替将脚放在小凳子上 两脚一前一后站立
14
单腿站立
每个动作评分标准为0、1、2、3、4分,最
低为0分,最高分为56分。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 台阶 0-20分: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闭眼单脚站立(男)
年龄段(岁)优
18-30 31-40 80以上 72以上

50-80 44-72
中等
31-50 26-43
中下
20-30 14-25

20以下 14以下
41-50
51-55 56-60
60以上
50以上 45以上
39-59
30-50 26-44
20-38
16-29 9-25
10-19

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
力的改变。
具体表现
静止性震颤:随着由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
失; 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 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 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