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天理,灭人欲”。他说: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 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 学。”(《朱子语类》卷四)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 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 伦。”(《朱子语类》卷七)即是为了使士子革除那些“物欲之私”,回复 “天理”,使其言行皆符合伦理纲常的规定,成为 “圣贤”。 从教育的目的 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他 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 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 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 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教育,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 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 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 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 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 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所有这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 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三、影响
总起来说,朱熹教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己 接触到了教学过程中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问 题,学习的自动性、学与思、学与习、学与 行、教与学、博与约等等;也涉及到教学的目 的性、积极性、良好开端性、巩固性、量力 性、实践性、广博性、专精性等等。他对我 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做 了一番归纳、整理、总结、改造工夫,使之 系统化了。其中很多是发人深思的见解,是 值得我们借鉴的遗产。
(五)力行 朱熹十分重视“力行”。 “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 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 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 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 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 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 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 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三)存养
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
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 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 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 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 “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干言万语, 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 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 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朱熹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 “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教育的任务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是穷 之其理”。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 “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 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 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 耳。”(《性理精义》)在朱熹看来,气质之性, 有清有浊,有善有不善。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 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 地之性”。
(二)居敬
朱熹强调“居敬”。 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 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 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 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 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 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 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 法。
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儿童教育)
朱子读书法 折叠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 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 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 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 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 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 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 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 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发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 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 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 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朱子读书法”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 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总结
(1)“小学”:“学其事”
1论述教育
思、
(2)“大学”:“加光饰”,重“学理”, 1 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3)朱子读书法:6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 力、居敬持志。
教 育 思 想
2教育目的:“明天理,灭人欲”;抨击当时以科
举为目的的教育。
3道德教育(5条)
立志,居傲,存养,省察,wenku.baidu.com行
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 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 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 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 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 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 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 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臵于优先地位。反之,如 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 不到归宿。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 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 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 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 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 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 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 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 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 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 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四)省察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 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 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 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 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 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 “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 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 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一)立志。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 重要。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 的志向。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 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 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他 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 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 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 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 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 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 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 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 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 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 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 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 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 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 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 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 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 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 鲜的内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一个人生平
二·教育思想 三·影响与评价
生平简介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 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 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 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 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 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 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 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 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 作为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