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朱熹的详细人物介绍
除此之外,朱熹还是一位 文化传承者和发展者。他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并对它们进行了创新和发 展。他的诗歌、书法等作 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朱熹是一位卓 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 化大师。他的思想和成就 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 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教育理念、文化 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都为人类文明的
导师:xxx
目录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被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生于福建尤溪,因其父朱松曾做过宋宁宗的侍讲官,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他自幼聪颖, 18岁时即中进士,此后踏上仕途。朱熹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多次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 但这并未影响他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热情 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集 理学之大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学"。他的哲学思想被后世认为是"正统派",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对后来的教育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明德", 以达到"止于至善"。他提倡教育的普及和实用性,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来获 得真知。他还强调独立思考和自学,认为这是达到"明德"的重要途径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NEXT
在朱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坚韧和执着,看到了他对学术和教育事业的热 爱和贡献。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朱熹的诗词成就
朱熹的诗词成就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
本文将从朱熹的诗词成就、理学思想对朱熹诗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诗词成就朱熹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极高。
他的作品以抒发情感、表达理学思想、描绘自然风光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理学思维。
1、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朱熹的诗词作品情感深沉,意境高远。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深思。
2、表达理学思想,影响深远朱熹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
他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于道德、伦理、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体现了他的理学观念。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描绘自然风光,意境优美朱熹的诗词作品中也有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可贵。
他的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朱熹的理学思想对朱熹诗词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道德、伦理、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具体来说,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以下影响:1、强调“理”与“心”的统一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理”与“心”的统一,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与天理的合一。
这种思想在朱熹的诗词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春日》这首诗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界的美好感受。
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则通过对于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理”与“心”的统一的理解。
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朱熹的理学思想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认为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学问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美学思想
•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 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 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 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 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 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 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 “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 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 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Thank
you .
关于理学
•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 清中期以后逐渐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 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 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 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 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 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 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 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 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
一、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属福建 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 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 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 二、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 ,初任泉州同安 县主簿 。 • 三、淳熙二年(1175年 ),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 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 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 四、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 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在任期间, 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
二、哲学思想
朱熹
谢谢
朱 熹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级 汉语言文学 黄晨涛 苏佳顺 林煜
人物简介/Introduction
朱 熹
人物生平/Life 主要成就/ Achievement 理学思想/ Thought 个人评价/ Evaluation
人物简
/ Introduction
介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 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 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 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 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 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 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 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 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个人评价
朱熹的理学是对儒学的丰富和发展。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超过了北宋 五子,是孔孟以来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综合批判了同时代学者的思 维成果,融合了儒释道及诸子各家之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新儒学体系, 将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朱熹的理学系统整合了儒释道,成功地回应了佛学的冲击与挑战,证 明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充分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从一个方面表明 了中国文化的伟大胜利。 朱熹理学中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对个人和社会 的发展都有一定意义。 在朱学被召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后,朱学便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 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 “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导读: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作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
《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朱熹的诗《春日》《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司马光好学》《读书要三到》《偶成》《劝学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菩萨蛮·回文》《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满江红·刘知郡生朝》《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忆秦娥》《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鹧鸪天·江槛》《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南乡子·次张安国韵》《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好事近》《鹧鸪天》朱熹人物评价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朱熹名词解释
朱熹名词解释朱熹(1130~1189),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朱氏-祖屋,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定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继承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宋朝建立后,他为了维护道统和孔子的封建正统地位,把程朱理学发展成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使之神秘化、理论化,使之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他曾说过:“格物穷理是程伊川先生的主意,陆九渊只是发挥”。
因此,他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皇帝因称他为“朱夫子”,他建立的书院,成为南宋时期重要的教育中心,他被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成就与影响:(1)政治思想上: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他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气,认为“理”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则是产生万物的材料。
他指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反对二元论。
(2)教育上:他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不劳而获,提出“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3)哲学上:他用气的客观存在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气关系问题,并强调理是第一性的。
他说:“理是气的主宰”,“气是理的物质承担者”。
他还认为气是无形无色的,但它却是客观实在的,是无所不在的。
(4)文学上:他的词作语言秀丽,风格俊逸,充满了浓厚的书卷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羽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
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
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朱熹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朱熹还是个文学家,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如《观书有感》、《菩萨蛮》、《南乡子》、《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青玉案》、《满江红》、《鹧鹄天》等。
朱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启迪人思想的的人生名言:
1、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2、守正直而佩仁义。
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7、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熹富有哲理的名句
朱熹富有哲理的名句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句,下面是一些例子: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3.观书有感千卷少,案头遗编汗牛积。
4.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7.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8.心不定则道不行。
9.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些句子富含深邃的道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时间的珍贵、生活的规律和人的道德修养等方面。
它们都具有启示性和教育意义,值得反复品味。
十六字箴言 朱熹
十六字箴言朱熹一、十六字箴言的来源与背景1.1 朱熹的生平与贡献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宋代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他对中国儒家学说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理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1.2 十六字箴言的概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朱熹所提出的十六字箴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朱熹对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看法,是他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
二、诚意正心2.1 诚意的重要性诚意是指真实、真诚的意愿和心态。
在朱熹的观念中,人应该以诚意对待他人和事物,以真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
只有具备诚意,才能积极向善,追求真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正心的含义与实践正心是指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朱熹看来,人应该以正直心态对待自己,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只有具备正心,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谈举止。
2.3 诚意正心的意义诚意正心是培养美好人格的基石,它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个人方面,诚意正心可以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幸福的人生。
在社会方面,诚意正心可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平。
三、修身齐家3.1 修身的内涵与实践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在朱熹看来,修身包括道德修养、学术修养等多个方面。
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人格品质和学识水平。
3.2 齐家的含义与实践齐家是指良好的家庭生活和家族关系。
在朱熹的观念中,齐家包括维护家庭和睦,培养健全的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教育,实现家庭和谐和亲情的继续传承。
3.3 修身齐家的意义修身齐家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它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个人方面,修身齐家是实现自我完善和幸福的基础。
在社会方面,修身齐家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传承正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四、治国平天下4.1 治国的理念与方略治国是指领导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
朱熹
百科名片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姓名:朱熹别名:朱元晦、紫阳先生、国籍:中国(南宋)民族:汉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出生日期:1130年9月15日(壬戌年)逝世日期:1200年4月23日职业: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成就: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籍贯:徽州府婺源县谥号:文爵位:徽国公个人履历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书法家王靖先生作品《朱熹诗一首》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朱熹的名⼈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学家。
他19 岁进⼠及第,多次担任地⽅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仅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尊称其为朱⼦,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主义的体系。
这⼀体系的核⼼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不灭的客观⾃然的存在,⽆情意,⽆造作。
在理与⽓、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统⼀,他认为理通过⽓产⽣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宗绍兴⼗⼋年(1148)中进⼠,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于朝者四⼗⽇”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主要的时间(约四⼗年)在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当时朝廷的政治⽃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也被定为“伪学⾸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哲”之⼀,⽽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和孟⼦。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化,⽽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本,“朱⼦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化领域都拥有举⾜轻重的地位,产⽣相当⼤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朱松是杨时弟⼦罗从彦的门⼈,少时⼜师从属于“洛学”⼀派的胡宪、刘勉之、刘⼦。
朱熹朱子家训时间
朱熹朱子家训时间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被尊为"朱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包括《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他对子女的教诲,内容包括孝道、礼仪、学习方法、做人原则等方面。
这部作品大约成书于南宋宝祐年间,也就是1253年到1258年。
朱熹本人在1259年去世,所以《朱子家训》应该是他晚年的作品。
《朱子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名篇,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内容涵盖了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管理,再到社会责任的各个层面。
在《朱子家训》中,朱熹首先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孝是为人之本,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
他说:“孝者,事亲以忠,奉亲以敬,使亲无忧为孝矣。
”这是对孝道的高度概括,强调了忠诚、尊敬和无忧这三个方面。
在礼仪方面,朱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礼仪,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说:“礼者,人情之极也,事之大者也。
故君子必慎其所以事人,而恭其所以立也。
”在学习方法上,朱熹主张反复读书,并通过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
他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则思,眼到则看,口到则读。
三到既备,然后可以读书。
”在做人原则上,朱熹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格的基础。
他说:“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
”朱熹的《朱子家训》反映了他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瑰宝。
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导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砖,号晦庵。
南宋人。
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主要著作有《伊洛渊源录》、《四书章句集注》、《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集》等。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
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
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4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8岁时他便能读懂《》,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绍兴十七年(1147年),18岁的的朱熹参加涔¤础,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19岁的朱熹考中进士,开始仕途生涯。
绍兴二十年(1150年),20岁的朱熹,在中进士不久回故乡扫墓,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30岁,朱熹拜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为师,从此,朱熹潜心道学,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中国历史故事-宋朝理学大家朱熹简介 朱熹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宋朝理学大家朱熹简介朱熹是怎么死的?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因为在儒学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后世人以“朱子”之称尊称他。
朱熹被后世学者公认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北宋的理学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成为后世的主要思想。
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甚至被大家称为新儒学,许多人将其奉为正统。
因为这个原因,朱熹在儒家的地位极高,成为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却又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人。
建炎四年,朱熹在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出生。
据说生下来的时候,朱熹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许多人都说朱熹以后必定不凡。
朱熹五岁入学,刚入学就已经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六岁时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十分不凡。
绍兴十三年,朱松去世,临死之前将朱熹给崇安五夫好友刘子羽照顾。
刘子羽收朱熹为养子,将其当做自己的亲子照顾,与其余三位“五夫”学者共同教导朱熹。
绍兴十七年,朱熹十八岁,考取贡生。
次年,娶刘勉之之女刘清四为妻。
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同年朱熹便以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进士及第。
绍兴二十二年,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任职期间,“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颇有政绩。
四年后任期满罢归,归同安。
没有为官之时,朱熹已经意识到了“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于是重新踏上求学之路,拜李侗为师,传袭“洛学”正统。
他在同安期间,积极的从事教育和著述胡活动,对于仕途逐渐看淡。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
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后来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乾道三年,著成《东归乱稿》,五年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居敬
朱熹强调“居敬”。 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 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 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 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 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 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 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 法。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天理,灭人欲”。他说: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 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 学。”(《朱子语类》卷四)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 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 伦。”(《朱子语类》卷七)即是为了使士子革除那些“物欲之私”,回复 “天理”,使其言行皆符合伦理纲常的规定,成为 “圣贤”。 从教育的目的 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他 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 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 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 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教育,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 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 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 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 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 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所有这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 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总结
(1)“小学”:“学其事”
1论述教育
思、
(2)“大学”:“加光饰”,重“学理”, 1 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3)朱子读书法:6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 力、居敬持志。
教 育 思 想
2教育目的:“明天理,灭人欲”;抨击当时以科
举为目的的教育。
3道德教育(5条)
立志,居傲,存养,省察,力行
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 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 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 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 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 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 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 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臵于优先地位。反之,如 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 不到归宿。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五)力行 朱熹十分重视“力行”。 “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 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 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 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 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 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 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 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四)省察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 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 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 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 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 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 “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 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 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儿童教育)
朱子读书法 折叠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 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 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 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 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 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 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 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 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发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 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 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 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朱子读书法”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 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三)存养
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
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 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 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 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 “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干言万语, 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 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 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一)立志。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 重要。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 的志向。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 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 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他 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 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 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朱熹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 “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教育的任务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是穷 之其理”。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 “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 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 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 耳。”(《性理精义》)在朱熹看来,气质之性, 有清有浊,有善有不善。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 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 地之性”。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一个人生平
二·教育思想 三·影响与评价
生平简介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 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 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 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 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 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 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 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 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 作为教本。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 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 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 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 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 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 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 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 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 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 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大精深,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 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 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 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 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 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 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 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 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 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 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 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 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 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 鲜的内容。
三、影响
总起来说,朱熹教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己 接触到了教学过程中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问 题,学习的自动性、学与思、学与习、学与 行、教与学、博与约等等;也涉及到教学的目 的性、积极性、良好开端性、巩固性、量力 性、实践性、广博性、专精性等等。他对我 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做 了一番归纳、整理、总结、改造工夫,使之 系统化了。其中很多是发人深思的见解,是 值得我们借鉴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