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四个弟弟及生平
曾国藩的后代今何在?
曾国藩的后代今何在?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领,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名⾂”。
曾国藩⼀⽣共有三个⼉⼦五个⼥⼉,其中⼤⼉⼦早早的就夭折了。
⼆⼉⼦曾纪泽是著名的外交⼤⾂。
1878年,与俄国谈判,夺回我国伊犁等地,被认为是晚清⼀次较为成功的外交⾏动,1884年与英国抗争,为清政府每年增加烟税⽩银数百万两。
另⼀个⼉⼦曾纪鸿是著名的数学家,著有《对数详解》等书,还计算出⼀百位的圆周率。
⼥⼉曾纪芬,虽没有⾛向仕途,也没有向其兄长⼀样建⽴功绩,但是她在婚后勤俭持家,相夫教⼦,侍奉翁姑,和睦亲邻,作得中规中矩。
被称为崇德⽼⼈受到世⼈敬仰。
曾国藩曾孙,曾约农曾家的孙辈中还出了曾⼴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曾昭抡这样世界著名的化学家。
曾孙辈中⼜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
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才240余⼈,没有出⼀个纨绔⼦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可以看出曾国藩教育⼦⼥⽅⾯还是有独特的地⽅。
曾国藩的《家训》被称为教育下⼀代的典范,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家训》总结⼀下教育经验。
曾国藩认为:成器之前要先学会做⼈,把⼈做好,孩⼦未来才能成⼤器。
在教育⼦⼥⽅⾯,曾国藩⼀直奉⾏“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教育⼦孙做事情勤劳不懒惰答应要做好的事情,就要付出更加的努⼒去完成。
⾃⼩在农村长⼤的曾国藩视“勤”是⼈⽣第⼀要义,曾国藩多次在家书中要其⼦侄们半耕半读,连拾柴收粪这些事也“须⼀⼀为之”。
他认为怀有⼀颗⾚诚的爱国之⼼,勤奋努⼒⼯作,最终肯定会有所作为的。
曾国藩曾说:凡⼈之情,莫不好逸⽽恶劳,⽆论贵贱智愚⽼少,皆贪于逸⽽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教育⼦孙勤俭持家曾国藩曾定下⼗六字⽅针,“家俭则兴,⼈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认为要让孩⼦们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样孩⼦们长⼤后才会让⽇⼦过得长久。
曾国藩曾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代想⽤便尽,其⼦孙始⽽娇迭,继⽽流荡,终⽽沟壑,能庆延⼀⼆代者鲜矣曾国藩提倡”勤俭“,要求⼥⼉们做⼥红,并且还有”验⼯“,具体是:⾷事每⽇验⼀次,⾐事三天验⼀次,细⼯五⽇验⼀次,粗⼯每⽉验⼀次,每⽉须做成男鞋⼀双曾国藩的⼥⼉⾃然是千⾦之体,但是曾国藩没有富养⾃⼰的⼥⼉,⽽是从⼩就让他们勤劳⼯作,所以曾家后代的千⾦们才没有那些⼤⼩姐脾⽓。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曾国藩(1811—1872),清朝大臣,道光18年进士,出生于湖南湘乡山村一户以农耕为主的勤劳人家,有同胞弟弟4名。
大弟曾国潢,号“澄侯”,排行第四,国子监生,在家协助父亲、叔父管理家务,教育子侄。
二弟曾国华,“温甫”,排行第六,太学生,先到永丰办团练,作战立功,被江西巡抚奏保以同知选用、赏戴蓝翎统带湖南兵勇,后战死杀场,追赠道员、太常寺卿、通议与资政大夫,赏骑都尉世职。
三弟曾国荃,字沅浦(甫),排行第九,贡生,初在长沙办团练,因作战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历任巡抚、总督、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等。
四弟曾国葆,名贞斡,字季洪,诸生,24岁率领600人参军被编成湘军恒营,多次作战立功,赏带花翎、晋升知府,后因领兵作战病卒于军中,追赠内阁学士。
这些弟弟的辉煌人生,与读书有很大关系一、经常检查读书效果经常检查弟弟们的读书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仍有许多的兄长不以为然,认为是父母或学校老师的事。
可是,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他当作兄长应尽的责任。
例如,他于道光20年2月9日给父母信说,“3人联会,间日一课。
每课一诗一赋誊真……家中诸事都不挂念,唯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
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这是他向父母汇报自己在京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要求查看弟弟们的读书效果。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弟弟们读书的观念与认识程度,也均值得今天的兄长借鉴。
二、以身作则,提出读书要求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历史经验,也是行之有效之法,更是向别人提出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
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20日给弟弟们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余自10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3事未尝一日间断。
曾国藩后人
说起曾国藩,现在一些年轻人可能已相当陌生了。
但在过去,无论是官家富户,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把他奉为治家的典范。
一部《曾文正公家书》,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一样,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
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书》。
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也是推崇曾国藩的,《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一书中就有较详实的论述。
曾国潘曾国藩这位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封建社会货真价实的“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
他的两个儿子,二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曾家后代在后来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两方都有其代表人物: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共产党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共产党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曾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
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曾家的“八字家法”据曾曾宝荪与曾纪农在英国留学时合影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
他有书不读,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长老讥笑。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徒步回家。
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
为了便于耕作,他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
他还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后来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和发展其祖父的经验而来的。
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原文】澄弟左右:初十日接恩旨,余蒙封侯爵,太子太保,沅蒙封伯爵,太子少保,均赏双眼花翎。
沅部李臣典子爵,萧孚泗男爵,殊恩异数,萃①地一门。
祖宗积累阴德,吾辈食此重禄。
感激之余,弥增歉悚!沅弟至六月甚辛苦,近日湿毒,十愈其七,初十十一、十二等日戏酒宴客,每日百余席。
沅应酬周到,不以为苦,谚称人逢喜事精神爽,其信然欤?余拟于七月下旬回皖,九月再来金陵,十一月举行江南乡试。
沅弟拟九、十月回籍,各营应撤二万人,遣资尚无着也。
同治七年五月十四日【注释】①萃:同“集”。
集中,聚集。
【译文】澄弟左右:初十日接到圣上的恩旨,我承蒙皇上的恩宠封了侯爵,太子太保,沅弟承蒙封了伯爵,太子少保,都赏双眼花翎。
沅弟部下李臣典封了子爵,萧孚泗封了男爵,这么特殊的恩典集中在一门。
祖宗积累的阴德,我们得到这么重的福禄,感激之余,更增添歉责和惧悚!沅弟到六月很辛苦,近日湿毒,好了十分之七。
初十、十一、十二等日,演戏、宴客,每天一百多桌,沅弟应酬周到,并且不认为辛苦,这是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果真如此。
我准备七月下旬回安徽,九月再来金陵,十一月举行江南乡试。
沅弟准备在九、十月回家,各营要撤二万人,遣送费还没有着落。
同治七年五月十四日【评析】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他于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1847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849年任礼部右侍郎。
在十年之内,连升十级。
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变化如此之快,连他自己都感到很意外。
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但他又很自负地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曾国藩升迁如此之快,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个人勤奋干练,在士林中有一定的声望;二是得到穆彰阿的垂青,受其举荐。
颇能洞察内情的王阊运就坚持认为,曾国藩的迅速发迹,主要是得益于穆彰阿的扶持和提携。
事实正是如此,曾国藩才对穆彰阿感激涕零。
曾国藩及其兄弟的后人
曾国藩及其兄弟的后人曾国藩兄弟五人,曾国藩居长另有曾国荃:1824-1890 字沅甫号叔纯,是曾国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曾国璜:1820-1886 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国葆:1828—1862 字季洪,后改名贞干,系曾国藩五弟后病逝军中曾国华:1822—1858 字温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第三子后出继为曾国藩叔父曾骥云之子。
战死于三河镇曾国藩后代: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曾国藩长子,官至兵部左侍郎,外交家曾纪鸿:1848——1881,曾国藩次子,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曾纪静:1841——?,字孟衡,曾国藩长女,与丈夫袁榆感情不和,久而忧郁成疾,终生未育,晚景凄凉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曾次女,夫家经济窘困,但她牢记父训,多方筹划家务以尽妇道与家人和睦,虽未生育,深得二位嫂子信任,继养两个女儿,其次女后成为民国要人朱启钤的第一夫人。
后病逝于巴黎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曾国藩第三女,其夫罗允吉(1846-1888,其父罗泽南是湘军早期重要将领)性情暴躁固执,婆母悍厉刻薄。
曾纪纯:1846-1881,曾国藩第四女。
她的丈夫郭依永(1845—1869,其父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外大臣)英年早逝,结婚三年就成了寡妇,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幼子,35岁时就病亡。
曾纪芬:1852—1943,晚号崇德老人,曾国藩幼女。
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不仅年寿最高而且比四个姐姐命运好丈夫和儿子军事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聂仲方,聂云台。
三女婿张其煌系清光绪年间进士,民初任湖南军政府军事厅长,五女婿瞿宣颖系晚清重臣瞿鸿机之子。
曾国藩孙子辈:曾广铨:1871——1930,字靖彝,曾纪泽嗣子,曾纪鸿第四子,翻译家,精通英,法,德及满文。
曾广铭:曾国藩第二子,幼殇曾广銮:1873——1920,字君和,曾纪泽第三子,承袭一等毅勇侯曾广阳:曾纪泽第四子,八岁时病亡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又名伋安,曾纪鸿长子,是一位典型的世家贵公子,生活放荡无羁,但思想比较开明不干涉儿女婚姻信仰自由。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家族成员表
父亲曾麟书曾麟书(1790年10月9日—1857年2月4日),派名毓济,字竹亭, 是曾玉屏的长子。
曾麟书自幼受到其父曾玉屏的严格家训,指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但他天资愚钝,平生虽勤劳于学,考过十次童试,但都名落孙山,直至43岁那年,参加第17次乡试,才以得补县学生员, 获“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曾氏家族自此科门大开。
他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育督促诸子,曾麟书很重视对其子弟的基础教育,督课非常耐心细致。
常对曾国藩等人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
”曾国藩兄弟五人,从小就在其严格训导之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
曾麟书反复告诫其子弟,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弟,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
叔父曾骥云曾骥云是曾玉屏的第三子,一生于功名不得志,一直在乡间协助父亲和兄长主理家事。
他一生无所出,后兄长曾麟书将第三子曾国华过继给他。
四弟曾国潢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为曾国藩大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四,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四弟”。
曾国潢天分不高,曾国藩劝其不必求取功名,专心在家主理家事即可。
曾国潢遵循兄长的教诲,协助父亲与叔父管理家务,将家里打点得井然有序。
六弟曾国华曾国华,字温甫,为曾国藩二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六,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六弟”。
因叔父曾骥云无子,曾国华出生后过继给叔父为子。
咸丰五年在乡办团练,当湘军被困于江西时,他率军赴赣解围。
咸丰十月十日,曾国华于三河镇“力战,死之”“骸未收”。
清廷悯惜国华忠烈,特旨赐谥“愍烈”。
九弟曾国荃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为曾国藩三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九弟”。
曾国荃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
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
同治三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
曾国藩的简介
为 师 为 将 为 相 一 完 人
立 德 立 功 立 言 三 不 朽
我 的 评 价
治 学 论 道 之 经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勇侯。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五 弟 曾 国 葆
, 字 季 洪 , 后 更 名 贞 干
四 弟 曾 国 荃
, 字 沅 甫 , 号 叔 纯
三 弟 曾 国 华
字 温 甫 , 出 继 叔 父 之 子
二 弟 曾 国 潢
, 原 名 国 英 , 字 澄 侯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石达开计诱湘军水师的轻便 快船120余只冲入鄱阳湖内, 然后断其出路。 深夜用小船火攻留大船,烧 毁湘军船只40余只,焚其战 船百余条。
曾国藩的坐船亦被围,乘小 船登陆得免一死,“文卷册 牍俱失”。
咸丰五年(1855年)
第二次跳水自尽,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曾 国 藩
上 有 一 姐 , 下 有 三 妹 四 弟
母 江 氏
貌 美 , 勤 劳 淑 德 , 性 格 倔 强
父 曾 麒 书
为 私 塾 秀 才 , 孝 感 天 地
祖 父 曾 玉 屏
务 农 为 主 , 家 境 较 宽 裕
家
谱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湘 军 创 立 与 治 理
湘军中留名青史的四对亲兄弟都是谁
湘军中留名青史的四对亲兄弟都是谁由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凭着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湖湘精神;勇猛、坚强的战斗意志,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西北回乱。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湘军中留名青史的四对亲兄弟都是谁,一起来看看吧。
湘军中留名青史的四对亲兄弟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同日封爵显赫一时要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曾国藩与曾国荃兄弟当属典范。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家长子曾国藩,在咸丰二年(1852)年底接到咸丰皇帝的谕旨:“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
著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于是,曾国藩怀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野心在家乡湘乡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后称湘军)。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曾国藩率湘军从湖南衡阳倾巢出动,并发表《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打脱牙齿和血吞,忍辱负重,屡败屡战,历时十一年。
于1864年(同治三年)7月,率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帝都”——天京。
《清史稿》称赞曾国荃“少负奇气”,其五岁即入其父所执教之私塾。
俗话说:长兄当父,比曾国荃年长十三岁的曾国藩做京官时就把十六岁的曾国荃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曾国荃能够功成名就,彪炳史册离不开长兄的教育和栽培。
曾国荃被长兄称为福将,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
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兵犯江西,江西战局十分危急,曾国荃投笔从戎,招募三千湘勇,赴江西援助兄长,攻打吉安,其军号曰“吉字营”,是其兄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湘军中的中流砥柱。
曾国荃率“吉字营”转战湘、鄂、皖、赣等省,屡建奇功,先后攻克安庆、南京等重镇,为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原文】澄侯四弟左右:上次送家信者,三十五日即到,此次专人四十日来到,盖因乐平饶州一带有贼,恐中途绕道也。
自十二日克复休宁后,左军分出八营,在于甲路地方小挫,退扎景镇。
贼幸未跟踪追犯,左公得以整顿数日,锐气尚未大减。
目下左军进剿乐平鄱阳之贼,鲍公一军,因抚建吃紧,本调渠赴江西省,先顾根本,次援抚建。
因近日鄱阳有警,景镇可危,又暂留鲍军,不这赴省。
胡宫保恐狗逆由黄州下犯安庆,沅弟之军,又调鲍军救援北岸,其祁门附近各岭,廿三日又被贼破两处。
数月以来,实属应接不暇,危险迭见,而洋人又纵横出入于安庆湖口湖北江西等处,并有欲来祁门之说,看此光景,今年殆万难支持。
然余自咸丰三年冬以来,久已以身许国,愿死疆场,不愿死牖①下,本其素志。
近年在军办事,尽心竭力,毫无愧怍,死即瞑目,毫无悔憾。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这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又谨记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公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余每次写家信,必谆谆嘱咐,盖因军事危急,故预告一切也。
余身体平安,营中虽欠饷四月,而军心不甚涣散,或尚能支持,亦未可知。
家中不必悬念。
咸丰十一年二月廿四日【注释】①牖(yǒu):窗。
【译文】澄侯四弟左右:上次送家信的,三十五天即可能达,这次专人送,四十天还没有到,是因为乐平、饶州一带有敌军,恐怕是途中绕了路。
自从十二日克复休宁以后,左公的军队分出八营,在甲路地方受了小挫折,退到景镇驻扎,敌人幸亏没有跟踪追击,左公得到整顿的几天时间,士气还没有太大减少。
曾国藩《沅圃弟四十一初度》“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全诗赏析
曾国藩《沅圃弟四十一初度》“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全诗赏析沅圃弟四十一初度(十三首选一)曾国藩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赏析: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打下南京,灭掉太平天国,受到朝廷封赏,同时朝廷也猜忌曾氏兄弟手握重兵,所以曾国藩借弟弟四十一岁生日的机会,写诗劝弟弟要谨慎,要警惕封赏之后的潜在的祸患。
“沅圃”指曾国藩的四弟曾国荃,曾国荃字沅圃(沅甫)。
“屠羊说”是《庄子》书中的人物,一个卖羊肉的屠户,也是一位道家的隐士,帮助楚昭王平定天下,楚昭王要封赏他,他不要,只愿重操旧业。
诗的大意是,位高权重的人往往是左边挂着许多高官任命书和奖状,而右边也有许多上告他的谤书,这人生是变幻莫测的,有许多风险,起起落落像加减乘除的算数,做人还是要像屠羊说那样谨慎谦让,人间万事就像浮云,会在空中飘散,名利也一样都是空的。
沅圃弟四十一初度十三首九载艰难下百城,漫天萁口复纵横。
今朝一酌黄花酒,始与阿连庆更生!陆云入洛正华年,访道寻师志颇坚。
惭愧庭阶春意薄,无风吹汝上青天。
几年粗笔逐辛酸,科第尼人寸寸难。
一刻须臾龙变化,谁能终古老泥蟠?庐陵城下总雄师,主将赤心万马知。
佳节中秋平剧寇,书生初试大功时。
楚尾吴头暗战尘,江干无土著生民。
多君戡定同安郡,上感三光下百神!濡须已过历阳来,无数金汤一翦开。
提挈湖湘良子弟,随风直薄雨花台。
邂逅三才发杀机,王寻百万合重围。
昆阳一捷天人悦,谁识中军血染衣?平吴捷奏入甘泉,正赋周宣六月篇;生缚名王归夜半,秦淮月畔有非烟。
河山策命冠时髦,鲁卫同封异数叨,刮骨箭瘢天鉴否,可怜叔子独贤劳。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生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月,万事浮云过太虚!已寿斯民复寿身,携衣归钓五湖春;丹诚磨炼堪千劫,不籍良金更铸人。
黄河余润沾三族,白下饥民活万家;千里亲疏齐颂祷,使君眉寿总无涯。
童稚温温无险矶,酒人浩浩少猜疑。
与君同讲长生诀,且学婴儿中酒时。
(2)清.曾国藩家族谱
(2)清.曾国藩家族谱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实岁27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传主要人物
《曾国藩》
主要人物
曾国藩:号涤生,湘军统帅,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
江忠源:字岷樵,湘军创建人之一,死于安徽巡抚任上
塔齐布:字智亭,湘军前期重要将领
罗泽南:号罗山,湘军创建人之一
王鑫:字璞山,罗泽南弟子,湘军前期重要将领李续宾:字迪庵,罗泽南弟子,湘军重要将领
郭嵩焘:号筠仙,曾国藩密友,曾参曾氏幕,后署理广东巡抚
刘蓉:字孟容,曾国藩密友,曾参曾氏幕,后任陕西巡抚
骆秉章:字吁门,湖南巡抚
张亮基:号石卿,湖南巡抚
左宗棠:字季高,先参湖南巡抚幕,后自领楚军。
闽浙总督
李鸿章:号少荃,曾国藩弟子,先参曾氏幕,后自领淮军。
直隶总督
曾国荃:字沅甫,曾国藩九弟,湘军吉字营统领,后任浙江巡抚
彭玉麟:字雪琴,湘军水师统领
杨岳斌:字厚庵,原名载福,湘军水师统领
胡林翼:字润芝,湘军重要将领,死于湖北巡抚任上鲍超:字春霆,湘军霆字营统领
官文:字秀峰,大学士,湖广总督
多隆阿:字礼堂,绿营将领,长期与湘军联合作战康福:字价人,曾国藩亲兵营统领
赵烈文:字惠甫,曾国藩幕僚
彭寿颐:字子文,曾国藩幕僚
杨国栋:曾国藩幕僚
陈敷:字广敷,庐山黄叶观道士
欧阳兆雄:字小岑,曾国藩密友
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
李秀成:太平天国忠王
洪仁玕:太平天国干王
罗大纲:太平军重要将领
周国虞:太平军重要将领
康禄:康福胞弟,太平军将领,后封楚王林绍璋:太平军重要将领,后封章王
林启容:太平军重要将领
石祥祯:石达开之兄,太平军重要将领
韦俊:太平军重要将领,后投降湘军。
曾国藩传记.
俱佳列为优等; 28岁殿试考中了同进士,后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 生;
穆彰阿,满州镶蓝旗人,翰
林出身,深受道光皇帝信用, 是鸦片战争期间有名的投降 派。他最善于揣摩窥测道光 皇帝的心思,进而对其施加 自己的政治影响,并且这人 党同伐异,对政见观点与自 己一致的人就拉帮结派,反 之,则百般陷害极力排挤。
到1856年4月4日,江西太平军已经控制了江西13府中的8
府54个州县,曾国藩领着湘军坐困于江西,进退失据。太 平军中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破了锣(罗泽南),倒 了塔(塔齐布),杀了马(马继美),飞了凤(周凤山), 徒留(刘于浔)一个也无用。”
二次出山
1857年3月,曾国藩接到其父曾麟书去世的讣告,伤痛之
曾国荃
曾国藩与湘军战胜天平天国的原 因分析
罗尔纲先生指出:湘军“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在于与太平
天国的对抗,湘军陆军远非太平军对手,曾国藩自己也 承认他的陆军‘全不能战’,太平天国的败亡,实洪秀 全‘自惹而亡’。”
1.天京事变提供可趁之机
天朝的变乱直接影响了战局,为湘军“突出重围”创造
了机会。天京变乱的当年年底,胡林翼率湘军重占了武 昌;就在石达开率军出走的当月月底,江西湘军攻陷湖 口,内湖水师得以冲出鄱阳湖与外江水师会合。1858年5 月19日,李续宾督率湘军攻克九江,林启荣与17000余名 守城将士全部战死,江西战场的主动权落入湘军手中。
曾国藩说:他祖父经常教育子孙,“君子在下,则排一
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 奇耻大辱,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唯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
记。吾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 训。”
曾国藩传记
余奏请开缺丁忧。此后,不等皇上的谕旨下来便离军而 去,与曾国华、曾国荃一起回家奔丧。
1858年,受胡林翼举荐,重新出山,掌管湘军。
1858年11月15日,湘军骨干的精锐之师李续宾被围,湖
广总督官文既不发一兵一卒前去救援,又不令其退兵。 后,全军覆没,李续宾和曾国华同时毙命。
事后,曾国藩吓晕,连在籍守丧的胡林翼大恸仆地呕血
俱佳列为优等; 28岁殿试考中了同进士,后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 生;
穆彰阿,满州镶蓝旗人,翰
林出身,深受道光皇帝信用, 是鸦片战争期间有名的投降 派。他最善于揣摩窥测道光 皇帝的心思,进而对其施加 自己的政治影响,并且这人 党同伐异,对政见观点与自 己一致的人就拉帮结派,反 之,则百般陷害极力排挤。
道光十四年, 中举
1838年,检讨
咸丰三年, 建立湘军
1850年7月, 兼吏部左侍郎
1849年,升授礼部右侍郎 。9月,署兵部右侍郎
后历任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官居一品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 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 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 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曾国藩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曾国荃
曾国藩与湘军战胜天平天国的原 因分析
罗尔纲先生指出:湘军‚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在于与太平
天国的对抗,湘军陆军远非太平军对手,曾国藩自己也 承认他的陆军‘全不能战’,太平天国的败亡,实洪秀 全‘自惹而亡’。‛
1.天京事变提供可趁之机
天朝的变乱直接影响了战局,为湘军‚突出重围‛创造
了机会。天京变乱的当年年底,胡林翼率湘军重占了武 昌;就在石达开率军出走的当月月底,江西湘军攻陷湖 口,内湖水师得以冲出鄱阳湖与外江水师会合。1858年5 月19日,李续宾督率湘军攻克九江,林启荣与17000余名 守城将士全部战死,江西战场的主动权落入湘军手中。
曾国藩的四个姊妹,命运一个比一个凄惨
曾国藩的四个姊妹,命运一个比一个凄惨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以被忽略的人物,从偏僻的湖南乡村走来,因科举入仕,一路跌宕起伏,风云变幻,他组建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成为晚清时期炙手可热的权贵。
俗话说一人得道哦,鸡犬升天。
可是曾国藩兄弟姊妹九人,似乎并没有因为曾国藩的崛起而发迹,尤其是他的姊妹们,各个命运多舛。
长姊曾国兰(1809——1863),比曾国藩大三岁,当年曾国藩二十岁左右还在乡里读书的时候,曾国兰便出嫁了,嫁给附近贺家村的一个王姓人家。
国兰、国蕙姊妹婚后却妯娌不和,经常争吵不休,这让曾国藩大为烦恼。
大姐国兰不但和妹妹一家不合,和邻里关系也很僵,她有些小心眼,在一些小事上爱斤斤计较。
曾国藩便经常写信规劝长姊,凡事看开些,不可以过于计较。
为了缓解她们的妯娌关系,曾国藩想出了分家的办法,让姊妹两家分开居住,田地也分开耕种,这样日常少接触,少了很多利益之争,争吵和矛盾也就大为减少了。
可以说,曾国藩为了姊妹们的生活煞费苦心。
大妹曾国蕙(1814——1864),比曾国藩小三岁。
曾国藩二十七岁中进士、入翰林的那一年,国蕙也嫁到了贺家坳,他的丈夫和国兰的丈夫是排房兄弟,姐妹成了妯娌。
国蕙相比国兰为人诚实,勤勤肯肯,也能吃苦干活,但是她的丈夫却懒散成性,游手好闲,不着调。
王家祖上家境殷实,虽然不是官宦人家,也是当地的殷实富户,但到了国兰、国蕙丈夫这一辈已经衰落,家境每况愈下。
国蕙虽然能够勤俭持家,但丈夫不务正业,家境比国兰家还要糟糕。
曾国藩便经常给国蕙家一些资助。
但是国蕙的丈夫王率五不但不干活,还吃喝嫖赌,这让曾国藩很是恼怒。
夫妻两个的关系也急剧降到冰点。
夫妻大吵之后,王率五便打算到京城,求曾国藩帮忙找个差事,毕竟不看僧面看佛面,自己还是曾国藩的妻兄嘛。
道光二十四年,王率五到了京城,一副落魄的样子,浑身的衣服又脏又破,身上又黑又瘦,曾国藩看了也十分感慨,一番怒气不知道跑哪去了,殷勤照看又规劝鼓励他。
“曾门四弟子”妙笔书法,曾国藩最喜欢他的!
“曾门四弟子”妙笔书法,曾国藩最喜欢他的!“曾门四弟子”是指曾国藩的四个门徒,他们是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
一、黎庶昌黎庶昌(1837—1896),男,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
黎皑第四子。
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
清咸丰十一年(1861),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
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清廷内外交困。
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二、张裕钊张裕钊(1823~1894),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贴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
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张村人。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
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
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三、吴汝纶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一字挚父,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吴牛庄)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
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
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
与马其昶同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
其主要著作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东游丛录》四卷。
四、薛福成薛福成(1838年4月12日—1894年7月21日),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
自幼即受时代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
曾国藩兄弟五人,为何只有四弟得到他的培植成为湘军统帅?
曾国藩兄弟五人,为何只有四弟得到他的培植成为湘军统帅?曾国藩,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极为显赫的历史人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先后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官至正一品。
他也别人一样通过科举出仕,然而此时的清朝却被太平天国折磨地死去活来,他此时创立湘军,帮助清廷剿灭太平天国,使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清朝自然对他十分依赖。
曾国藩而且不光如此,由于他的引导和培植,他们曾家兄弟都有所依赖,只是各个兄弟的命运不同,结局也就不同了。
曾家一共有五个兄弟,四个姐妹,老大是姐姐,曾国藩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
以下依次为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
他们性格各异,虽然都得到过大哥曾国藩的培植,但是他们兄弟五人的人生结局也是大不相同。
今天我们只说说四弟曾国荃,因为在四个兄弟里边,只有曾国荃的后来的所作所为才能够与其兄长相提并论。
曾国荃曾国荃(1824年10月12日—1890年11月13日),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谱名传恒。
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今属湖南双峰县)人,是曾国藩的第四个弟弟,另外,在曾家的叔伯兄弟排行中是排行老九,因此也有“曾老九”的称号,别看曾国藩读书读得那么好,那么勤奋,这个弟弟,却是不喜欢读书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功名了,不过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这个弟弟的关爱,虽然他曾经跟着曾国藩在京城学习了一段时间,也依托关系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贡生的地位,也就相当于举人,不过含金量低,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贡生是可以凭关系、凭金钱搞定的。
看到这里,估计你会想到,曾国荃和他哥哥曾国藩相比,做学问差的远啦。
实际上也是如此,不过曾国荃有个好哥哥,以后的职业生涯还是混得在兄弟四个中还是最好的。
这里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曾国藩对这个弟弟的培植十分卖力,当然这也是与曾国荃个人的综合能力相关的。
曾国荃首先,曾国荃早先跟着哥哥曾国藩在京师读书,与哥哥曾国藩有着很深的联系,可以说早就耳提面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四个弟弟及生平
曾国潢(1820-1886),派名传晋,号澄侯,曾国藩大弟,族中排行第四。
盐运使衔,候选六部郎中,兄弟全在外征战,他在家中操持一切家务,也曾参与协办团练。
死后,诰授通议大夫,封建威将军。
曾国华(1822-1858),派名传谦,后改名温甫。
族中排行第六,出抚给叔父曾骥云为子。
他“天分本高”,但怨弃科举,只得一监生。
咸丰五年(1855),在乡办团练,当湘军围困于江西时,他率军赴赣解围,官至同知,后为湘军将领李续宾副手,转战鄂皖,殉难于安徽三河镇。
清廷赠其道员衔,加赠太常侍卿,追赠通议大夫,赏骑都螱世职,谥“愍烈”,并于国史馆立传。
曾国荃(1824-1890),派名传恒,字子植,又字沅甫,号叔纯。
曾国藩三弟。
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
咸丰二年(1852)贡生。
年少被人赞为“奇童”,文韬武略,湘军著名将领。
历任浙江按察使、浙江巡抚,陕西巡抚、山西巡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封一等威毅伯、卒于任、谥“忠襄”,有《曾忠襄公全集》传世。
曾国荃一生,早年寒窗苦读,中年随兄率湘军转战多年。
后攻克天京(今南京),晚年实心任事,济民于困,拒俄抗法,于内政外交成绩显著。
曾国葆(1828-1862),派名传履,又名贞干,字季洪,曾国藩四弟。
官至知府。
自幼用功读书,志向远大。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奉诏募军进击太平军。
曾国葆挈六百人相从。
咸丰八年,为报兄曾国华战死之仇复出。
先投奔胡林翼,克安徽太湖潜山。
咸丰十一年与兄曾国荃克复安庆。
同治元年(1862),围攻天京而病死军营。
清廷追赠其为内阁学士,谥“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