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绿岩套

合集下载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

见表
样品数



一 一连
,

,
岩石 系列


、 基 性熔岩
与 分 子数之 比 为
、 辉绿岩
、 辉长岩 、

为铝过 饱和 系列
、 异剥 橄榄岩
、 纯 橄岩
,
、 纯橄岩异离体
、 斜 辉辉橄岩
第期 抛
王 国 庆 等 罗 布莎 蛇 绿 岩


蛇 绿岩套 上部 辉 长质 岩石 基性熔岩 、 辉绿 岩 、 辉 长 岩 镁 铁 比 值
岩相 间出现 。 纯橄岩 中橄榄石 ,
一 。 , 其 余特征 与底部 变形橄榄岩 中的橄榄石 基
本相 同 , 这 可 能 表 明底部 斜辉辉 橄岩 与 纯橄岩是 同源 岩 浆分异 的产物 。 单辉 橄榄岩 中的橄榄
石 普 遍 遭 受 强 烈 的 蛇 纹 石 化 。 单 斜辉 石 , 呈 自形 粒 状 , 辉 长 岩 则 遭 受 了 较 强 的 蚀 变 , 单斜辉
一断 层


了一

一,




。一

,一

、己


‘ 。‘

·

二 、 蛇绿岩套基本地质特征
罗 布莎蛇绿 岩基性 一 超基 性岩 呈 北 西 西一 南东东 向展 布 , 延 伸 约 公里 , 侵 位于 雅 鲁藏布
江深 大断裂之 南侧 , 北与第三 系 罗 布 莎群 断层 接触 , 南与上三 叠 统断 层 接 触 。 岩体地 表产状
结 构 。 矿物成分 主要有钠 长石 、 纤 闪石 、 绿 泥石 等 。 角斑岩常呈灰绿 色 , 斑状结 构 , 基质 为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4)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4)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4)胡经国八、地球十大最深海沟以下简介地球十大最深海沟(以最大深度从大到小为序)。

㈠、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11034米,为目前所知地球最深海沟,也是地壳最薄的地带。

该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海床,北纬11°21′、东经142°12′,靠近关岛的马里亚纳群岛的东面。

该海沟为两大板块俯冲潜没区,太平洋板块于此俯冲潜没于菲律宾板块之下。

其底部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度,远大于珠穆朗玛峰在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㈡、太平洋汤加海沟太平洋汤加海沟最大深度10882米,位于太平洋中南部汤加群岛以东,北起萨摩亚群岛,南接克马德克海沟。

该海沟全长1375公里,宽约80公里;平均深6000米。

㈢、太平洋日本海沟太平洋日本海沟最大深度10682米,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为日本群岛东侧呈南北分布的海沟。

其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

该海沟全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

㈣、太平洋千岛海沟太平洋千岛海沟最大深度10542米,位于太平洋千岛群岛附近。

㈤、太平洋菲律宾海沟太平洋菲律宾海沟最大深度10497米,位于菲律宾群岛以东,从吕宋岛的东北方伸延至印尼哈马黑拉的摩鹿加群岛。

该海沟全长约1320公里,宽约30公里。

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板块的碰撞;由玄武岩组成的较重的菲律宾板块以每年16厘米的速度俯冲下沉到由花岗岩组成的较轻的欧亚板块之下。

该两块板块的交汇之处就是菲律宾海沟。

㈥、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沟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沟最大深度10047米,长约1500公里,平均宽度60公里。

㈦、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最大深度9219米,位于大西洋北部波多黎各岛以北。

全长约1550公里,平均宽度120公里。

㈧、太平洋新赫布里底海沟太平洋新赫布里底海沟最大深度9174米,位于万那杜岛(新赫布里底岛)与新喀里多尼亚岛之间的珊瑚海边缘。

新疆额尔其斯缝合带南侧科克森套蛇绿岩的时代及其意义

新疆额尔其斯缝合带南侧科克森套蛇绿岩的时代及其意义

的 洋 壳 残余 。
关 键 词 :阿 勒 泰 ;科 克 森 套 蛇 绿 岩 ;年 龄 ;构造 意 义
中图 分 类 号 :P 5 8 8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 6 2 4 8 ( 2 0 1 3 ) 0 3 — 0 0 6 4 — 0 6
Zi r c o n U— Pb Ag e a n d I t s I mp l i c a t i o n s o f t h e Ke k e s e nt a o Op h i o l i t e
倪康 , 雷永孝 ,胡 秀 军。 ,陈文 革。
( 1 .福 建 省 地 质 矿 产 局 闽 西 地 质 大 队 ,福 建 厦 门 3 6 1 0 0 0 ;2 .西 安 地 质 矿 产 研 究 所 ,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3 . 新 疆 地 质 矿 产 局 第 三 地 质 大 队 ,新 疆 库 尔勒
Ab s t r a c t : Th e Ke k e s e nt a o op hi ol i t e ou t c r op s i n t he s o ut h o f t he Er q i s s u t u r e z on e a n d
t e e t o ni c a l l y mi x e d i n t he M i dAha i ; Ke ke s e nt a o o ph i o l i t e; a g e; t e c t o ni c i mp l i c a t i o ns De v o ni a n Yu nd ou ka l a For ma t i o n. M a i n r oc ks o f t he o p hi o l i t e i n c l u de s e r p e nt i ni z e d d u ni t e ,o l i v i ne Al t a i ; Ke k e s e nt a o o p hi o l i t e;a ge ;t e c t o ni c i m pl i c a t i o ns ga bbr o a nd ga bb r o. I n t hi s s t u dy,we ob t a i ne d z i r c o n LAAha i ; Ke ke s e n t a o o p hi o l i t e; a g e; t e c t on i c i mp l i c a t i o ns I CPM S UA l t a i ; Ke ke s e nt a o o ph i o l i t e;a g e; t e c t o ni c i mp l i c a t i o ns Pb a ge o f t h e ga b br o s f r om t h i s o ph i o l i t e . Zi r c o ns f r om

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该蛇绿岩带是本次在测区南部新发现的非正式地层单位,为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出露于测区康西瓦一带,在基岩出露处发现蛇绿岩残片,其物质组成主要有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岩片组成,或者被晚期侵入体侵吞呈残留体、捕虏体状分布。

说明在康西瓦一带存在一个区域型的缝合带,为典型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标签:康西瓦蛇绿岩缝合带大陆边缘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是新发现的非正式地层单位,为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

出露于测区康西瓦一带,昆盖山晚古生代岛弧与可可西里-松潘前陆盆地之间,为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一部分,呈近东西向延伸,调查区内延伸约80千米,两端延伸至区外,宽在2-3千米左右。

西端延伸至图外,东边被古元古布伦库勒岩群第四岩组推覆覆盖其上。

该蛇绿岩带南边被第四系覆盖;北边于长城系赛图拉岩群第二岩组呈断层接触,在康西瓦达坂处该岩带内见有早三叠、中三叠的花岗岩侵入。

在基岩出露处发现蛇绿岩残片,其物质组成主要有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岩片组成,或者被晚期侵入体侵吞呈残留体、捕虏体状分布。

在康西瓦达坂处,该岩带内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构造块体较为齐全,向两端构造块体出露较少。

将其重新厘定为康西瓦蛇绿混杂岩体。

鉴于填图地区的局限性,对蛇绿混杂岩建造的基质和残留体未作进一步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

1岩石学特征该蛇绿岩带内构造块体较为发育,主要岩性为: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组成,基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2形成时代与该蛇绿岩相关的硅质岩和灰岩均已不同程度的重结晶,在调查区东部,早奥陶世、晚志留世岩浆岩卷入该蛇绿岩带内,在调查区西部和中部,分别在变质凝灰岩、橄榄辉石岩中获得同位素锆石U-Pb数据783.6±6.6Ma和777±120Ma,时代划为南华纪,分别在外围的晚志留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430.7±2.6Ma,早奥陶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472.8±3.4Ma,早三叠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244.7±2.2Ma,中三叠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241.2±3.3Ma,将康西瓦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上推至新元古代,其就位时代应该在奥陶纪。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e)其实就是蛇绿岩(ophiolite)。

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在地史学中这个就是“三位一体”,是寻找古缝合线的依据,就想前面两位说的“海洋遗”一样。

)岩石概况蛇绿岩套是一种可与大洋岩石圈对比的独特的镁铁质-超镁质岩石组合,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包括以下岩石序列:(l)超镁铁质杂岩,由不同比例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组成,具有变质变形组构;(2)堆晶辉长质杂岩,以堆晶结构为特征;(3)镁铁质席状岩墙(床)杂岩;(4)镁铁质火山杂岩,主要为枕状玄武岩,常见枕状构造;(5)与蛇绿岩伴生的岩石有富钠的长英质侵入岩和喷出岩、硅质岩、薄层页岩和少量灰岩。

蛇绿岩成因一般解释为由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洋岩石圈的侵位形成,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二者在岩石类型和岩石序列有很大的相似性。

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

(简单地说蛇绿岩就是由于两个板块碰撞的时候下面的岩浆的温度很高而导致了碰撞接触带的发生了变质而形成的。

)现在研究蛇绿岩的地质学家比较多,因为它代表地史时期存在一个广阔的大洋。

岩石成因蛇绿岩成因一般解释为由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洋岩石圈的侵位形成。

简单地说蛇绿岩就是由于两个板块碰撞的时候下面的岩浆的温度很高而导致了碰撞接触带的发生了变质而形成的。

基本特征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

蛇绿岩一般是灰绿色,其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

一个发育完善的蛇绿岩套从底部到顶部的岩石组合顺序是:变质橄榄岩→堆积杂岩→岩墙杂岩→枕状熔岩,表现出一种假地层的蛇绿岩层序,这种层序性是蛇绿岩套的基本特征。

蛇绿岩套的层序与大洋岩石圈剖面可以逐层对比,枕状熔岩和岩墙杂岩与大洋层2,堆积辉长岩与大洋层3,堆积橄榄岩和变质橄榄岩与大洋上地幔彼此一一对应,且对应层的地震波速值也很接近,可以把蛇绿岩看作是大洋岩石圈的代表。

地缝合线

地缝合线

地缝合线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蛇绿岩代表古大洋岩石圈残片混杂堆积: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蛇绿岩套——海洋遗迹顺雅鲁藏布江南岸有一条断续延伸的超基性岩带,中段从昂仁到仁布几百公里,连锦不断,宽达数公里;向两端断续延达伸达两千公里以上。

与其共生在一起的还有基性岩、基性火山岩、海底喷发岩和各种硅质岩等。

经近年来的研究,它们是一整套岩石,并且常常咽蛇纹石化而带绿色,所以起名叫蛇绿岩套。

这套岩石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往往最下部是超基性岩(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为主),向上为基性的辉长岩和辉长辉绿岩,再上过渡为基性岩脉群,更上为基性熔岩,最上面为深海沉积的各种硅质岩。

但是在雅鲁藏布江一带由于后期变动破坏,不是在每个地方都能看到这样完整的层序。

根据现在对大洋海底的研究,由表向里亦分好几层。

被海水所淹的最表层为含放射出的各种深海沉积,向下是枕状熔岩、块状基性火山岩(玄武岩、粗玄岩)、基性岩脉群、结晶沉淀的基性岩(通常为辉长岩),最下面为超基性的橄榄岩类岩石。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与现代大洋底相比较,几乎完全一模一样。

因此可以深信,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也代表了一个大洋海底,不过这个大洋现在已经消失了而已,仅仅留下了这一点残迹。

当初超基性岩是位于地壳深处,在下部岩浆影响下具有较高的温度,是一种塑性体。

在海洋逐渐消失,两个大陆相撞时,在强大的挤压力量下,顺着拼合线或岩石中的裂隙挤到了上部地壳中,甚至接近地表,再经过一定程度的剥蚀,露到了地表。

许多超基性岩体向下不生根,多呈凸镜体状夹在地层剖面中,围岩亦未受到高温蚀变,这些现象都说明它不是由岩浆从地下深处直接上侵冷凝形成的,而是在动力作用下洋壳物质受挤压的结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蛇绿岩套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蛇绿岩套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3年 科研热词 高温高压 蛇绿岩套 电导率 锆石年代学 铂族元素 蛇绿岩 菜子园橄榄岩 温都尔庙群 汤丹群 构造变形 板内构造-岩浆作用 晚古生代 昆阳裂谷 早中生代 地球化学 地层序列 变质基性火山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华南 会理群 会理 中亚造山带 东川群 re-os同位素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研热词 锆石 绿片岩 热液矿床 汤加弧一劳海盆系统 格林威尔造山 构造物理学 岩石学 宽坪岩群 北秦岭造山带 劳海盆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青海 1 铜(钴)矿床 1 蛇绿岩 1 花岗岩 1 矿床成因 1 电子探针分析 1 海底喷流 1 沉积 1 新疆东准噶尔 1 成矿阶段 1 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1 中温热液环境 1 hf同位素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科研热词 雅鲁藏布蛇绿岩带 达拉布特 超高压 蛇绿岩 沉积对比 欧西达坂 构造剖面 构造一沉积剖面 新构造模型 斜长角闪岩 弧后裂陷盆地 岛弧花岗质岩石 岛弧 完整盆地演化 喜马拉雅陆缘弧 变质组合 变质橄榄岩 原岩类型 南天山 北秦岭 判别图解 准噶尔 俯冲-增生杂岩 侵位原生构造 丹凤群 东海 pp3孔 pp1孔 la-icp-ms锆石定年 la-icp-ms e-morb

岩石学三大岩代表性岩石

岩石学三大岩代表性岩石

岩石学代表性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类:侵入岩:纯橄榄岩:颜色:深绿、黄绿、褐绿色。

结构构造:全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几乎全部(90~100%)由橄榄石组成,间或有少量(<10%)的辉石和角闪石。

副矿物多为铬铁矿、尖晶石和磁铁矿。

其它:新鲜的纯橄岩少见,通常遭受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若部分蛇纹石化,称蛇纹石化纯橄榄岩;若全部蛇纹石化,则叫蛇纹岩。

橄榄岩:结构:具细粒-粗粒结构,常呈包含结构和海绵陨铁结构(明显它形的金属矿物,胶结了自形较高的橄榄石和辉石)。

矿物组成:主要由橄榄石(40~90%)和辉石构成,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或斜长石。

副矿物常为铬铁矿、磁铁矿。

其它特点:如果岩石中角闪石较多,则可形成角闪橄榄岩。

橄榄岩也易遭受次生变化,其中橄榄石变为蛇纹石,辉石和角闪石变为绿泥石等。

辉石岩:颜色:浅褐色、暗黑色或灰绿色。

结构:全自形粒状结构,也可有包含结构或海绵陨铁结构。

矿物组成:主要由辉石组成,可含少量橄榄石、角闪石及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等。

角闪石岩:颜色:黑色或墨绿色。

矿物组成:主要由角闪石组成(>90%),有时含少量辉石、橄榄石和磁铁矿。

其它:常呈脉状产出,穿插于其他超基性岩体中。

喷出岩:苦橄岩:颜色:呈淡绿色至黑色。

结构构造: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有时具气孔或杏仁构造。

矿物组成:主要由橄榄石(50~70%)和辉石(<40%)组成,可含少量基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

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磷灰石等。

产状:往往产出于玄武岩的底部或与超基性侵入岩伴生金伯利岩:颜色:多呈黑、暗绿、绿、灰等,而以绿色常见结构构造:常见斑状结构和角砾状构造。

矿物成分:在斑状结构中斑晶成分主要是橄榄石、金云母。

在角砾状构造中,角砾成分十分复杂,有早期形成的金伯利岩、橄榄岩、辉石岩破碎而成的岩块,也有来自围岩的岩块,角砾之间的胶结物为金伯利岩浆物质。

蛇绿岩:大洋岩石圈向大陆消减时,洋壳下的上地幔随洋壳物质一起俯冲、拼贴到大陆边缘的构造岩片,因此常与岩壳物质相共生,总称为蛇绿岩或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

蛇绿岩(ophiolite)在混杂岩中有一类特殊的岩石组合,叫“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e)”。

这是一种岩石组合,而不是一种岩石。

按照一般的定义,有序的蛇绿岩从底到顶依次出现:地幔橄榄岩、堆晶岩、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含放射虫化石的深海硅质岩。

蛇绿岩通常形成于大洋中脊,以及弧后盆地中脊,通常认为蛇绿岩代表了板块缝合带。

1、地幔橄榄岩(mantle peridotite):主要为方辉橄榄岩(harzburgite)和少量纯橄榄岩(dunite),有时含铬铁矿(chromite)。

主要是橄榄石,部分斜方辉石;多已蛇纹石化和片理化,岩石破碎,变形变质强烈。

若有铬铁矿,则规模小、品位高、产状复杂, 与上覆单元不同。

2、堆积(晶)超镁铁岩(cumulate ultramafic rocks): 具有堆积结构或构造。

自下而上依次为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暗色辉长岩—辉长岩。

表面上具有沉积岩的一些特点,如层理或条带,有时还有粗细颗粒的排列,这是矿物结晶冷凝温度的不同所致。

与下伏的地幔橄榄岩呈构造接触,自身基本没有变形、变质作用。

下部有时有铬铁矿,一般规模大、品位低、产状稳定规则。

3、非堆积辉长岩(non-cumulate gabbro):不具堆积结构,呈均质性,没有层状,没有条带,矿物不显定向排列,与下伏辉长岩呈渐变连续关系。

4、岩墙群(dyke swarm): 主要是辉绿岩、辉绿辉长岩,相当于基性岩脉。

围岩通常为下伏的辉长岩或上覆的枕状熔岩。

常多次侵入,岩墙侵入岩墙,岩墙比例达100%,看不到围岩。

有时会当成玄武岩的节理。

5、枕状熔岩(pillow lavas): 主要为玄武岩和细碧岩,具枕状构造。

不是火山爆发式,而是宁静溢流,流时冷却凝固,产生大的枕状构造。

6、远洋沉积物(pelagic sediments): 主要是硅质岩,红色的叫碧玉岩,有时混入少量泥质,形成硅质板岩。

一般含放射虫化石(Radiolarian)。

希勒阔腊—克音阔拉南蛇绿岩套剖面浅析

希勒阔腊—克音阔拉南蛇绿岩套剖面浅析

1 概 述
2010年 ,在开展“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卡拉先格尔一 科 克 森套 铜 镍 矿远 景 调查 ”(中国地 质 调查 局矿 产远 景 调查 项 目)的过 程 中 ,于新 疆 富蕴县 萨 尔 托海 乡 政府 西 侧 8 ̄12km的希勒 阔腊一克音阔拉南 一带针对 2处高 强 Cr._Ni—Co化 探 异 常 进行 检 查 的过程 中发 现 了 1个 小规 模 超基 性岩 带 。因发现 该 超基 性 岩带 与硅 质 岩 紧 密共生 ,随后针对该超基性岩带测制 了300m的专题精 测 地 质 剖 面 ,并 系统 采 集 了薄 片鉴 定 样 品 。认 为该 超 基 性岩 带 属扎 河坝 一也 斯 克 东晚 泥盆 世 蛇绿混 杂 带 的 一 部 分 ,具 较 完 整 的 蛇 绿 岩 套 组 成 信 息 ,地 质 意 义特 殊 ,对一直 以来在阿勒 泰地 区铜镍 矿的找矿方 向探讨 和板 块缝 合带 的界 定有 一定参 考作 用 。 2 扎 河坝一 也斯 克 东晚泥 盆世蛇 绿 混杂 带简述
超 基性 岩带 呈 负地 貌 ,位 于 山脚 处 ,推断 产状 应 为 北 东倾 向。带 内混 杂 产 出含 铬 尖 晶石蛇 纹 岩 、蛇纹 岩 、 玄 武质 火 山角 砾岩 、硅 质岩 、橄 榄辉 石 岩 、细粒 辉 长岩 、 纤 闪石 片 岩 、角 闪 片岩 、绿 泥石 片 岩 、含铬 尖 晶石 碳 酸 盐 岩 、蛇 纹 石 构 造角 砾 岩 等 ,以含 铬 尖 晶石 蛇 纹 岩 、蛇 纹岩 和 纤 闪 石 片岩 、绿 泥石 片岩 为 主 。硅 质 岩 分 布 于 超基 性 岩 带 的南 西 侧 与 砂 岩 交接 部 位 ,少量 呈 透 镜 状 沿构 造 劈 理 走 向穿 插 到 南 西侧 砂 岩 之 中 ,但 二 者 产 状 极不协调(硅质岩呈透镜体状北西一南东走 向分布);橄 榄辉石岩 、辉 长岩分布于超基性岩带的北东侧与玄武

北秦岭_南祁连早古生代裂谷造山带_省略_岩与小洋盆蛇绿岩套特征及纬向对比_邱家骧

北秦岭_南祁连早古生代裂谷造山带_省略_岩与小洋盆蛇绿岩套特征及纬向对比_邱家骧

本文1998年4月收到,8月改回。

*/八五0国家攻关及地矿部攻关项目(85-901-02-02-5-2及85-01-01-018-02)成果之一.第一作者简介:邱家骧,男,70岁,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岩浆岩石学、火山岩石学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国地质大学,邮编:100083。

1)邱家骧,杨巍然等1拉脊山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及铜多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1/八五0国家攻关项目紧缺矿产勘查与评价研究(85-901),专题编号:85-901-02-02-5-2.19942)邱家骧,杨森楠等,北秦岭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对贵金属、多金属矿产的控矿因素、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及成矿预测研究,/八五0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编号:85-01-01-018-02.1996第4卷 第4期高 校 地 质 学 报Vol.4 No.41998年12月Geolog 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Dec.,1998北秦岭)南祁连早古生代裂谷造山带火山岩与小洋盆蛇绿岩套特征及纬向对比*邱家骧 曾广策 朱云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苏尚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摘 要 北秦岭)南祁连位于我国著名巨型纬向造山带的中段,是以寒武)奥陶纪时期为主形成的裂谷造山带。

它经历了板内大陆裂谷y 陆间裂谷y 火山弧y 造山带的开合过程。

寒武纪拉张形成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及小洋盆蛇绿岩套,奥陶纪闭合形成钙碱性与钾玄岩系列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弧岩套,并见高镁安山岩。

南祁连为单裂谷,北秦岭为双裂谷。

北秦岭裂谷从东到西,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小,闭合速度变大,火山爆发强度及火山岩的酸度、钾量、壳源组分也顺序增大。

其拉张距离与红海型相似,而闭合速度近似安第斯型。

古地幔以多种类型叠加为特征,曾有过先强烈亏损,后又富集的过程。

从大别山y 北秦岭y 南祁连y 柴北缘纬向对比可知:本区的基性与酸性火山岩浆,分别为地幔与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性岩主要为基性岩浆AFC 作用产物。

蛇绿岩套名词解释

蛇绿岩套名词解释

蛇绿岩套名词解释
蛇绿岩套,又称斑岩套,是一种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套。

它由几种不同的岩石组成,包括蛇纹岩、斑岩、辉长岩和辉砾岩等。

蛇绿岩套的形成是在地壳内部的板块边界活动过程中,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岩浆的上升,使得岩浆从地壳深处逸出到地表,经过冷却和固化而形成。

蛇绿岩套的形成与洋岛弧和大陆边缘弧有关,是构造活动和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蛇绿岩套中的蛇纹岩是其中最典型的岩石之一。

它通常呈现出绿色,具有典型的细长条纹状结构,由于含有富含镁铁矿物的角闪石和橄榄石等组成。

蛇纹岩是由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经历了长时间的变质作用。

斑岩是蛇绿岩套中的另一种常见岩石类型。

它由大量的斑晶和细粒状结构组成,其中斑晶是指比基质中的结晶粒更大的矿物颗粒。

斑岩的成分复杂,它可以包含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橄榄石和石榴石等。

辉长岩和辉砾岩是蛇绿岩套中的另外两种重要岩石类型。

辉长岩由辉石和长石等组成,通常呈现出灰黑色。

辉砾岩是一种具有粗砾岩结构的岩石,由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等矿物组成。

这两种岩石在蛇绿岩套中常常与蛇纹岩和斑岩共同出现。

蛇绿岩套的发现对于地质学家研究地壳演化、板块构造和岩石变质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蛇绿岩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地球深部岩浆活动的历史,以
及构造运动和岩石变质的过程与机制。

此外,蛇绿岩套中常常富含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如铜、铁、铬等,对于矿产勘探和开发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M型花岗岩类

M型花岗岩类

M型花岗岩类(M type granite)即幔源型花岗岩。

是基性岩浆房分异形成的构成蛇绿岩套的浅色岩组。

它由蛇绿岩套中的奥长花岗岩所组成,是大洋环境火山岛内地幔和地壳两种岩浆混合的产物,取其首字“M”命名之。

其空间分布一般与辉长岩的条带状构造走向相一致,岩体规模不大,多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的小侵入体或悬浮体。

[1]M型花岗岩类包括产于不成熟岛弧的侵入花岗岩和洋壳型蛇绿岩套中的斜长花岗岩,以及洋岛玄武岩中的花岗岩(如冰岛)。

M型花岗岩多呈偏铝质的斜长花岗岩小型侵入体与玄武岩伴生,属拉斑岩浆系列。

A、S、M、I型花岗岩简介A型花岗岩(A type granite)是产于裂谷带和稳定大陆板块内部的花岗质岩石。

这类岩石通常是弱碱性花岗岩,CaO和Al2O3含量较低,Fe/Fe+Mg值较高,K2O/Na2O值和K2O含量较高;由石英、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和富铁黑云母,有时有碱性角闪石等组成。

这类花岗岩因为通常是非造山期的、碱性的和无水的特点,恰好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A”。

故把这种花岗岩叫做A型花岗岩。

[1]S型花岗岩(S type granite)是一种以壳源沉积物质为源岩,经过部分熔融、结晶而产生的花岗岩。

“S”指沉积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属造山期花岗岩,产于克拉通内韧性剪切带和大陆碰撞褶皱带内,以堇青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组合等过铝质花岗岩为代表.M型花岗岩类(M type granite)即幔源型花岗岩。

是基性岩浆房分异形成的构成蛇绿岩套的浅色岩组。

它由蛇绿岩套中的奥长花岗岩所组成,是大洋环境火山岛内地幔和地壳两种岩浆混合的产物,取其首字“M”命名之。

其空间分布一般与辉长岩的条带状构造走向相一致,岩体规模不大,多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的小侵入体或悬浮体。

I型花岗岩(I type granite)是一系列准铝质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的总称,主要是各种英云闪长岩到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

这种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是未经风化作用的火成岩熔融而来,是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简称I型花岗岩。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e)其实就是蛇绿岩(ophiolite)。

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在地史学中这个就是“三位一体”,是寻找古缝合线的依据,就想前面两位说的“海洋遗”一样。

)岩石概况蛇绿岩套是一种可与大洋岩石圈对比的独特的镁铁质-超镁质岩石组合,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包括以下岩石序列:(l)超镁铁质杂岩,由不同比例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组成,具有变质变形组构;(2)堆晶辉长质杂岩,以堆晶结构为特征;(3)镁铁质席状岩墙(床)杂岩;(4)镁铁质火山杂岩,主要为枕状玄武岩,常见枕状构造;(5)与蛇绿岩伴生的岩石有富钠的长英质侵入岩和喷出岩、硅质岩、薄层页岩和少量灰岩。

蛇绿岩成因一般解释为由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洋岩石圈的侵位形成,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二者在岩石类型和岩石序列有很大的相似性。

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

(简单地说蛇绿岩就是由于两个板块碰撞的时候下面的岩浆的温度很高而导致了碰撞接触带的发生了变质而形成的。

)现在研究蛇绿岩的地质学家比较多,因为它代表地史时期存在一个广阔的大洋。

岩石成因蛇绿岩成因一般解释为由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洋岩石圈的侵位形成。

简单地说蛇绿岩就是由于两个板块碰撞的时候下面的岩浆的温度很高而导致了碰撞接触带的发生了变质而形成的。

基本特征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

蛇绿岩一般是灰绿色,其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

一个发育完善的蛇绿岩套从底部到顶部的岩石组合顺序是:变质橄榄岩→堆积杂岩→岩墙杂岩→枕状熔岩,表现出一种假地层的蛇绿岩层序,这种层序性是蛇绿岩套的基本特征。

蛇绿岩套的层序与大洋岩石圈剖面可以逐层对比,枕状熔岩和岩墙杂岩与大洋层2,堆积辉长岩与大洋层3,堆积橄榄岩和变质橄榄岩与大洋上地幔彼此一一对应,且对应层的地震波速值也很接近,可以把蛇绿岩看作是大洋岩石圈的代表。

蛇绿岩套——海洋遗迹

蛇绿岩套——海洋遗迹

〔板块构造〕蛇绿岩套——海洋遗迹
顺雅鲁藏布江南岸有一条断续延伸的超基性岩带,中段从昂仁到仁布几百公里,连绵不断,宽达数公里;向两端断续延伸达两干公里以上。

与其共生在一起的还有基性岩、基性火山岩、海底喷发岩和各种硅质岩等。

经近年来的研究,它们是一整套岩石,并且常常因蛇纹石化而带绿色,所以起名叫蛇绿岩套。

这套岩石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往往最下部是超基性岩(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为主),向上为基性的辉长岩和辉长辉绿岩,再上过渡为基性岩脉群,更上为基性熔岩(安山玄武岩及橄榄玄武岩),其上为海底火山喷发的枕状熔岩,最上面为深海沉积的各种硅质岩。

但是在雅鲁藏布江一带由于后期变动破坏,不是在每个地方都能看到这样完整的层序。

根据现在对大洋海底的研究,由表向里亦分好几层。

被海水所淹的最表层为含放射出的各种深海沉积,向下是枕状熔岩、块状基性火山岩(玄武岩、粗玄岩)、基性岩脉群、结晶沉淀的基性岩(通常为辉长岩),最下面为超基性的撒榄岩类岩石。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与现代大洋底相比较,几乎完全一模一样。

因此可以深信,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也代表了一个大洋海底,不过这个大洋现在已经消失了而已,仅仅留下了这一点残迹。

当初超基性岩是位于地壳深处,在下部岩浆影响下具有较高的温度,是一种塑性体。

在海洋逐渐消失,两个大陆相接时,在强大的挤压力量下,顺着拼合线或岩石中的裂隙挤到了上部地壳中,甚至接近地表;再经过一定程度的剥蚀,露到了地表。

许多超基性岩体向下不生根,多呈凸镜体状夹在地层剖面中,围岩亦未受到高温蚀变,这些现象都说明它不是由岩浆从地下深处直接上侵冷凝形成的,而是在动力作用下洋壳物质受挤压的结果。

海枯石烂并不只是一句爱情誓言

海枯石烂并不只是一句爱情誓言

海枯石烂并不只是一句爱情誓言作者:嘉树来源:《课堂内外(初中版)》2019年第08期“海枯石烂,爱你心不变。

”一对情侣正信誓旦旦地说下爱的宣言,而在单身狗看来,什么海枯石烂都是瞎扯!海怎么会枯?石头怎么会烂?不过吧,这也只是柠檬精的日常发酸,因为的确有海枯石烂这一地质现象,还真不只是一句爱情誓言而已。

★沧海桑田可,海枯石烂亦可如果你在地理课本上见识过了“沧海桑田”的故事,就知道沧海变成桑田原意指海陆变迁,用现在的理论解释,就是板块构造学说: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凑而成。

可以想象一个3D立体拼图似的地球模型,板块就像是一块块拼片,只不过这些拼片彼此间并不完美嵌合,而有着穿插、叠合或错移的情形。

模型拼图碰撞在一起无伤大雅,现实中地球各个板块要是碰撞在一起,那可就是地动山摇的阵势,地震、火山、造山运动及海沟就是因为这些板块运动造成的。

两个板块接触时,因为不断挤压,较重的板块就会掉落至较轻的板块之下,海洋板块多数便因为其密度较大而隐没在较轻的大陆板块下,这个便是隐没作用。

而当隐没的板块到达一定深度时,高温高压使得岩石融化,从而进入岩浆的循环,这些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冲出地表,进行喷发,也就形成了火山。

环太平洋带及地中海带的火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从隐没作用可以知道,海枯也就是曾经的海洋受板块聚合影响而消失。

那石烂呢?大自然最神奇之处就在于她为我们留下了可以为之探索的痕迹,从蛇绿岩的身上,我们或许能发现海枯石烂的秘密。

★蛇绿岩套对爱情誓言的印证虽然板块下沉时大半会被高温熔化,但仍有部分的海洋地壳物质残留,而蛇绿岩套就是典型的板块缝合带产物,是碰撞接触带的洋壳因为高温发生了变质而形成。

可以说,蛇绿岩就代表那儿曾经存在广阔的大洋。

若是属于蛇绿岩套的火成岩块出现在某个造山带中,无论其完整或破碎,都代表过去存在过海洋,只是在板块碰撞过程中,这个海洋已经随着岩石圈的隐没而消失……这便是海枯。

蛇绿巖套也包含部分橄榄岩类。

ssz与mor型蛇绿岩

ssz与mor型蛇绿岩

ssz与mor型蛇绿岩蛇绿岩:出露在缝合带中的⼀套镁铁⼀超镁铁岩组合是⼤洋岩⽯圈的残留,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

MOR型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MOR),SSZ型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上(suprs-subduction zone),⼆者的地慢橄榄岩、堆晶岩组合及上部熔岩在岩⽯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均有不同的特征,洋⼀陆俯冲和洋内俯冲是形成SSZ型蛇绿岩的两种机制,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蛇绿岩的多样性及其与⼤洋岩⽯圈的差异。

主要根据蛇绿岩上部⽕⼭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分为俯冲带型(SSZ)和洋中脊型(MOR)。

形成于洋中脊的MOR型蛇绿岩的上部⽕⼭岩⼀般为⼤洋拉斑⽞武岩MORB, 堆晶岩组成为纯橄岩、橄长岩和橄榄辉长岩,即岩浆结晶顺序为橄榄⽯⼀斜长⽯⼀单斜辉⽯并且橄榄⽯的Mg#⾼于斜⽅辉⽯(斜⽅辉⽯的Mg#甚⾄低于74)和单斜辉⽯(甚⾄低于82)。

地慢橄榄岩⼀般为⼆辉橄榄岩,含有少量的纯橄岩和⽅辉橄榄岩,⼀般不发育⼤型的铬铁矿床并且LREE为亏损型,副矿物尖晶⽯的Cr#低于60形成于俯冲带上的SSZ型蛇绿岩的上部⽕⼭岩为岛弧拉斑⽞武岩IAT和玻安岩等,堆晶岩组成为纯橄岩、异剥橄榄岩、单斜辉⽯岩、⼆辉⽯岩和辉长岩,即岩浆结晶顺序为橄榄⽯⼀单斜辉⽯⼀斜⽅辉⽯⼀斜长⽯,并且斜⽅辉⽯、单斜辉⽯和橄榄⽯的Mg#较为接近。

地慢橄榄岩类型主要为⽅辉橄榄岩,并且LREE富集、呈U型配分模式,世界上⼤型的铬铁矿床均产在该类型的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中副矿物尖晶⽯的Cr#⾼于60。

MOR型蛇绿岩的形成原因:⼤洋岩⽯圈由于板块汇聚作⽤在缝合带中的残留,当发⽣仰冲时,在缝合带中残留的⼤洋岩⽯圈即为MOR型蛇绿岩。

SSZ型蛇绿岩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是洋—陆俯冲:随着俯冲作⽤的继续进⾏,在⾼压下,⼀些DHMS (Dense Hydrous Magnesium Silicate)相矿物释放出的⽔致使地慢楔未分异地慢岩的易熔组分(参考⽂献:史仁灯,《蛇绿岩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思考》,地质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又称奥菲奥岩系(Ophiolite),板块学说的拥护者把它作为市板块缝合线的典型岩石。

一套完整发育的蛇绿岩套从底部至顶部出露的岩石类型为:
①超基性杂岩:由不同比例的斜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组成,一般具蛇纹石化;
②辉长杂岩:主要为辉长岩含橄榄岩及辉岩比超基性岩变质轻;
③基性岩墙:
④基性火山杂岩:多具枕状构造,为拉板玄武岩或细碧岩;
⑤沉积岩系有带状燧石岩、薄层页岩和少量灰岩。

须要主要的是蛇绿岩套是个岩石组合的名称,所以不能作为填图单位更不能把它当做岩石名称。

其实蛇绿岩套就是蛇绿岩(ophiolite)。

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在地史学中这个就是“三位一体”,是寻找古缝合线的依据,就想前面两位说的“海洋遗”一样。

)它是一种变质岩,蛇绿岩成因一般解释为由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洋岩石圈的侵位形成。

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

(简单地说蛇绿岩就是由于两个板块碰撞的时候下面的岩浆的温度很高而导致了碰撞接触带的发生了变质而形成的。


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

蛇绿岩一般是灰绿色,其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

现在研究蛇绿岩的地质学家比较多,因为它很好的证实以前地球的形状。

2001年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专家认定:
乌苏里江边的饶河县是我国大陆唯一的“蛇绿岩套”地质构造。

【蛇绿岩套】过去曾音译奥菲里建造,系包括超基性岩类以及辉长岩岩墙群,枕状熔岩和燧石这样一整套的复杂岩体。

蛇绿岩套多在深断裂带附近出现。

关于它的成因,目前还有争论,有的认为它是侵入岩体,另外则认为是构造作用推挤上来的古海底(即大洋型地壳)。

通过近几年的深海钻探,人们认识到,大陆壳上的蛇绿岩套和大洋壳岩石剖面是很相似的。

板块构造说认为,有蛇绿岩套的地方,标志着这里曾经是古板块边缘上地幔物质上升的地方。

例如,中国西藏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出露的超基性岩带,东西向延伸达数百公里,有人认为它是由蛇绿岩套所组成的蛇绿岩带,因此,许多地质工作者认为这个地带是古板块的地缝合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