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下)ppt课件
流量过程线的直接分割法
三、蒸发 1.蒸发地区及条件:低平地区,尤其干旱气候下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 与盆地中,蒸发与蒸腾往往是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 2.蒸发方式:土面蒸发和叶面蒸腾。 3.土面蒸发: 1)土壤水蒸发:土壤水与饱水带无直接联系,因此,不直接消耗饱水 带中的地下水。 ①土壤水组成:土壤位于包气带上部,其中水包括:孔角毛细水、悬挂 毛细水、过路毛细水及结合水。 ②土壤水蒸发结果: a. 使包气带水分亏缺,会间接影响饱水带接受降水补给的份额,但不 会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量。 b.使土壤水发生季节性的浓缩,但在雨季又可得到降水补充而淡化。 只要不用高矿化度水去灌溉土壤,土壤在长期中不会累盐,也不会 使地下水盐化。 ③土壤水蒸发强度影响因素: a.气候; b.包气带岩性。
③泉实例—泉城济南:在2.6km2 范围内出露106 个泉,其总涌水量最大时达到 5m3/s。 a.大泉形成条件:必须在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巧妙地配合下,才可 出现成群的大泉。 b.大泉形成原因: Ⅰ地质条件:济南市以南为寒武奥陶系构成的单斜山区,其中奥陶纪灰岩是 岩溶水发育的必要条件,而市区北侧为闪长岩及辉长岩侵入体,它包围了舌 状奥陶纪灰岩,起到阻挡作用; Ⅱ地形条件:单斜山区地形向济南市区倾落,使地下水在地势影响下向市区 流动; Ⅲ水文地质条件:奥陶纪灰岩的溶蚀形成了地下水通道,而透水性良好的灰 岩接受大范围降水的补给,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 Ⅳ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配合:地形与岩层均向济南市区倾落,造成 了地下水在地势影响下,沿岩层内通道(其中向市区倾落的岩层面是地下水 的重要通道)向市区流动,丰富的地下水汇流于济南市的东南。而透水性良 好的奥陶纪灰岩被透水性差的闪长岩及辉长岩体(相当于隔水层)组成的口 袋状“地下堤坝”的阻挡,被迫出露。因此造成济南“家家泉水”的奇观。 c.泉类型讨论 溢流泉和接触带泉。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下)
4.泉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重要性 1)重要性: 通过研究泉在地层中的出露情况及其涌水量,可以确定岩层含水层类型、性质、富 水程度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是开展水文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任务。 2)实例说明:分析发育泉的某地地质图。
地质图(附泉) 1-前震旦纪片麻岩、片岩 2-下寒武统页岩夹砂岩 3-中寒武统鲕状灰岩 4-上寒武统薄层灰岩及页岩 5-奥陶纪厚层灰岩 6 -燕山期花岗 岩 7-第四纪松散沉积 8-断裂 9-涌水量<1L/s 10-涌水量1-10L/s 11-涌水量>10L/s 的泉 12-温泉 13-下降泉 14-上升泉
3)最简单的分割方法—直线分割法: 在流量过程线起涨点A 起引一水平线交于退水段的B 点,则图中有阴线部 分即相当于地下水泄流补给河水的量。在水文学中此水量称作河流的基流。 注意:雨季河水位与地下水位及其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因此地下水泄 流量不同于旱季。只有当汛期不长时,可用此简便方法粗略估算地下水向河 流的泄流量。
流量过程线的直接分割法
三、蒸发 1.蒸发地区及条件:低平地区,尤其干旱气候下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 与盆地中,蒸发与蒸腾往往是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 2.蒸发方式:土面蒸发和叶面蒸腾。 3.土面蒸发: 1)土壤水蒸发:土壤水与饱水带无直接联系,因此,不直接消耗饱水 带中的地下水。 ①土壤水组成:土壤位于包气带上部,其中水包括:孔角毛细水、悬挂 毛细水、过路毛细水及结合水。 ②土壤水蒸发结果: a. 使包气带水分亏缺,会间接影响饱水带接受降水补给的份额,但不 会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量。 b.使土壤水发生季节性的浓缩,但在雨季又可得到降水补充而淡化。 只要不用高矿化度水去灌溉土壤,土壤在长期中不会累盐,也不会 使地下水盐化。 ③土壤水蒸发强度影响因素: a.气候; b.包气带岩性。
有关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
有关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地下水,那可是大地的神秘宝藏,就像藏在地下的小金库,默默地滋养着大地万物。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地下水的那些事儿,什么补给、径流、排泄之类的。
咱先说说地下水的补给。
这补给就像是给地下水这个大池子注水一样。
雨水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呢。
每次下大雨的时候,雨滴就像一个个小信使,带着天空的馈赠冲向大地。
一部分雨水直接渗到地下,就像小偷悄悄溜进了一个秘密基地,慢慢地补充着地下水。
还有河流啊,它就像一个慷慨的邻居,有时候河水会偷偷地往地下渗,把自己的水分享给地下水。
山上的冰雪融化也不能小看,那融化的雪水就如同远方归来的游子,急切地投入大地的怀抱,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
对了,灌溉用水有时候也会渗透下去,这就好比我们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些米粒到地上,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积少成多也能给地下水加点料。
地下水可不会一直静止在那里,它也像个调皮的孩子到处跑,这就是径流。
它在地下岩石和土壤的孔隙里穿梭,就像小老鼠在地道里乱窜。
地下水径流的速度可不一样,就跟不同的人走路速度有快有慢一样。
如果地下的岩石和土壤孔隙比较大,像那种粗砂层,地下水就跑得欢快些,就像在宽阔的马路上跑步;要是遇到黏土这种孔隙小的,那就只能慢悠悠地挪了,仿佛走在狭窄的小巷子里。
而且地势也影响它的径流方向,水往低处流嘛,地下水也不例外,它总是朝着地势低的地方流去,就像球总是往坡下滚一样。
再讲讲排泄。
地下水也得有个出口释放自己,这就是排泄。
泉水就是地下水排泄的一种美丽呈现。
那泉水涌出来的时候,就像大地开了个口子在吐珍珠,清澈的泉水从地下冒出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些地方的湖泊也是靠地下水排泄来维持水量的,地下水就像一个默默支持的一直在背后给湖泊提供水源。
还有啊,人们打井取水,这也算是地下水的一种排泄方式。
地下水就像一个无私的供应者,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不过要是取太多,就像一个人不停地索取别人的东西,那地下水也会受不了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_1第八讲2004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或渠道渗漏、生产生 活排水及人工回灌
第七章 第一节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 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候因素(P,E);降水总量;降
水强度;降水频率;降水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适中时 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温度适中, 温差较小,相对湿度大,蒸发强度小。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地质: 渗透性愈大则愈有利于入渗 地下水位埋深: 其他:
P Rs
S qG
第七章 第一节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3、将达西仪平放、斜放,其结果是否相同? 相同;渗透系数(K)只与岩石性质及流体物理性质有关
观测室
第七章 第一节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体(河、湖、水库等)都可以成为地下水的补给 来源。
河流补给: 因地而异(空间上),不同部分,岩性等; 因时而异(时间上),不同季节,不同补排关系。
比较长年性河流与季节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的异同 点;
河流补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如何确定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有水力联系 (2)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y
第八讲
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Recharge & Discharge of G.W.
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1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收入项(A)
大气降水入渗量 地表水上游流入量 地下水流入量(越流补给量) 水汽凝结量
地表水下游流出量 支出项(B) 地下水流出量 地表水变化量 蒸发量包气带水变化量 水储量变化量∆ω 均衡期的储量变化: 潜水变化量 承压水变化量 ∆ω=A-B
2、水文因素
• 河水的影响:主要取决 于含水层(地下水系统) 距离地表水体的远近; • 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 引起水位抬升。距河流 远,水位增幅减小,滞 后时间长; • 河水对地下水动态的影 响一般为数百米至数公 里,此范围以外,主要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3、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一般反映在地下水形成特征方面:
(二)流速较缓慢(m/d)
层流: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 混杂的流动,流速小,一般岩石空隙; 紊流:水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流速大,岩 石大空隙(砾石层、溶洞、抽水井及矿井附近)。
第五节 地下水的动态
一、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貌、 土壤生物;
• 水力坡度趋近于零,径流停滞。 • 潜水表现为渗入补给和蒸发排泄,属垂向交替; 对于承压水可以有垂直越流补给与排泄。
三、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 • 排泄方式: 点状排泄(泉) 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 面状排泄(蒸发) • 排泄过程中,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及水位均相应 的发生变化。
(三)泄流排泄
• 地下水通过地下途径直接排入河道或其他地表水体, 称为泄流排泄。 • 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的情况下发生; • 泄流量的大小:含水层的透水性能、河床切穿含水 层的面积,地下水位与地表水位之间的高差。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 研究泉的意义
1)根据泉涌水量大小,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 2)泉的分布反映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的分布以及补给区和排 泄区的位置。 3)对泉水动态的研究,可判断其补给水源的类型。 4)泉的标高反映地下水位标高; 5)泉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与气体成分,反映地下水的 水质特点和埋藏情况。 6)泉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 7)一些大泉水质好,流量稳定,便于开发利用。
一般可统一求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量。 通过计算排泄量的途径反求补给量。
α=Q / f ·x·1000
Q—年地下水排泄量,相当于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 水的量 ;
f—汇水区面积(km2); X—年降水量(mm)。 α一般在0.2~0.5之间,南方岩溶地区α可高达0.8以上, 而西北极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二)推求降雨入渗补给量 降雨入渗系数确定后,即可根据一定年份的降
雨量推求该年的降雨入渗补给量。
Q=X ·α· f · 1000
四、凝结水的补给
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水相当有限。但是,高 山、沙漠等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作用对地下水补 给的作用不能忽视。
如:据研究,内蒙桌子山地区凝结水对岩溶地下 水补给, 陕北沙漠滩区凝结水补给,对该地区地下 水的开发利用和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泄流 多采用河流流量过程线分割法进行估算。
流量过程线的直接分割法
三、蒸发
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实际可以分为两种: ☆土壤水的蒸发: 土壤在长期中不会累盐,也不会使地下水盐化。 ☆潜水的蒸发: 地下水不断浓缩盐化。
四、蒸腾
◆蒸腾量与植物的品种密切相关; 深度受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的控制。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拓展学习必备资料67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选择题
1.有关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和入渗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初期较小,逐渐变大。
B)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是一个定值。
C)降水入渗速率是逐渐变小的,最后变为零。
D)降水入渗能力和入渗速率随着降雨延续逐渐趋于某一定值。
2.关于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正确的描述是:()
A)在粘性土中都是捷径式下渗。
B)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要么是活塞式下渗,要么是捷径式下渗。
C)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D)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必须先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然后才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3.判断下面各图所代表的泉的类型
(a)图();(b)图();(c)图();(d)图();(e)图();(f)图()。
A)侵蚀泉
B)接触泉
C)溢流泉
D)接触带泉
4. 判断下面各图所代表的泉的类型
(g)图();(h)图();(i)图();(j)图()。
A)侵蚀泉
B)接触带泉
C)溢流泉
D)断层泉。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学习交流PPT
20
山
区 ➢山区地下水全部以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通过定期测定泉
地 流量求得全年排泄量。
下 水 的 排
➢如地下水分散泄流,可通过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年
排泄量(见下图)。 ➢如果山区地下水有一部分以地下径流形式排入相邻的平原
泄 或盆地,则必须另行计算这一部分水量加入排泄量中。
量
基流:径流过程线中表示河道内 常年出现并基本稳定的那部分水 流,完全由地下水补给。
基岩山区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情况比较复杂, 单独求算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很困难,通常的做 法是统一求取山区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山区地形切割,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地下水的蒸发排 泄量可以忽略,大体上可认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等于其排 泄量,故可通过测定地下水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
学习交流PPT
7
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地面
t1
湿
锋
t2
面
潜水面
学习交流PPT
8
下渗过程水分分布
渗润阶段
渗漏、渗透阶段
学习交流PPT
9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 均匀砂土层
• “捷径式”下渗
t1
——空隙大小极悬殊
水文地质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学习交流PPT
1
本章内容
7.1地下水的补给 7.2 地下水的排泄 7.3 地下水径流 7.4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学习交流PPT
2
❖ 基本概念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人工补给
其他还有:凝结水、侧向补给、融雪(冻)水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降水去向:地表径流、蒸发返回、土壤水和地下径流
大气圈
蒸
降
发
水
地面
入 渗
包气带
下 渗
含水层
地表径流 土壤水 地下径流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一般情况下,入渗补给含水层的水量仅占降水量的 20~50%,其余的水量通过各种途径耗失了。
水文地质条件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 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地下水的补给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作用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来源
补给的研究包括
影响补给的因素
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补给
来源
大气降水
Hale Waihona Puke 地表水其它含水 层或含水 系统的水
Qi Q垂
i 1
式中: F ——泰森多边形面积;
——地下水位变动带内的给水度;
hO ——为中央孔在时段内的水位变幅(m)
n
Qi——为流经泰森多变形各边的交换流量之和(m3/d);
i 1
Q垂 ——泰森多边形内的入渗或蒸发量(m3/d);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地下水动态分析法:地下水位观测资料估算
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地下水埋藏越浅时,地下水得 到的降水补给量就越多
降水量
降水量
降水量:对地下水的补给起重要作用。 一 般:在一定的地下水埋深条件下,降水量 越大,补给量也越大。
降水强度和降水历时 降水强度、降水历时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
七
章
包气带渗透性与厚度
地
下
累
砂土
水 的
积 200 入
砂壤土
补 给
渗
量 100
mm
壤土
与
粘土
排
0
泄
24h
时间
渗透性与渗透量的关系
4/2/2020
第 七 章
植被覆盖率影响
地
下
累
水
积 60
的
入
补 给
渗 量 30
mm
与
古老牧场 4-8年牧场 草地 裸地
排
0
泄
60 min
时间
植被对入渗量的影响
第
七
章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补给的区别:
a)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
地
范围普遍且均匀;地表水则可看作线状补给,
下
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水
的
b)从时间分布上比较,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
补
而地表水体持续的时间长,或是经常性的。
给
c)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不同地区受气候因
与 排
素(主要是降雨)影响,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
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同时发生。
4/2/2020
第
七 (2)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章
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
底有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
地
流,蒸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
下
给含水层,如图(7-4)。
水
由下渗过程可知,渗入到地
的 补
面以下的水不等于全部补给含
给
水层的水。其中,相当一部分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0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
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界交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
因此,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关于地下水的径流(流动),我们将在第八章加以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讨论。
7.1 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除了获得水量,还获得一定盐量或热量,从而使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化学与水温发生变化。
补给获得水量,抬高地下水位,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给,便将停滞而不流动。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来自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等。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7.1.1.1 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包气带,降水入渗过程相当复杂。
迄今为止,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尚未充分阐明。
我们以松散沉积物为例,讨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图7—1)。
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 ):鲍得曼(Bodman )等人于1943—1944年对均质砂进行室内入渗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简而言之,这种入渗方式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在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 )中九所示。
包气带上部保持残留含水量(0W ),一定深度以下,由于支持毛细水的存在,含水量大于0W 并向下渐增,接近地下水面的毛细饱和带以及饱水带,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s W )。
实际情况下,只有在雨季过后包气带水分稳定时最接近此理想情况,雨季之前,由于旱季的土面蒸发与叶面蒸腾,包气带上部的含水量已低于残留含水量0W ,而造成所谓的水分亏缺(图7—2a ,(0t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07_地下水补给
水文地质学基础
38
水文地质学基础
39
2. 上升泉〔出露于承压含水层中的泉〕 上升泉根据出露条件分为:侵蚀泉,断层泉,接触带 泉.
水文地质学基础
18
经验公式法 Experiential Formula Method〕
平原区: Q = P · α· F · 1000
m3/a mm 无量纲,km2
入渗系数法〔α〕确定方法:
地中渗透仪测定
天然潜水位变幅
h
P
水文地质学基础
19
测水分损失量
实验场
接渗瓶
观测室
地中渗透仪结构图
水文地质学基础
〔1〕丰水年或雨季水资源储存; 〔2〕储存冷源〔空调用水〕; 〔3〕控制地面沉降; 〔4〕防止海水倒灌或咸水入侵淡水层; 〔5〕水质净化.
水文地质学基础
36
7.2 地下水的排泄〔Discharge〕
排泄:含水层〔含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量的过程.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பைடு நூலகம்
排泄方式、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活塞式 <piston/diffuse>:是指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
下推进,就象活塞的运移一样; 捷径式 <bypass/preferential>:是指入渗水由于存在水
分运移的大空隙通道〔根孔、虫孔、裂缝等〕,入渗水 流沿着该通道下渗,优先达到地下水面的过程.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并可以利用的。
地下水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物质,对它运动规律我们从微观上已经进行过一些研究,如达西线性渗透定律,V = Kl;讨论了结合水、①毛细水的运动规律;学习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变化。
而在宏观上关于地下水的运动,只在自然界水循环中作过简单的介绍。
在以下几章里,将分别介绍地下水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这个变化的:过程——地下水的动态;数量关系——地下水的均衡;结果——地下水资源。
在“自然界水循环”当中讲到: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地壳浅部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发生在海 陆之间的叫大循环;发生在海海与陆陆内部的叫小循环。
)地质循环——地球浅部层圈与深部层圈之间水分的相互转化过程。
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我们把下面三个概念(过程)叫做* 地下水循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 ①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 ②径流——水由补给处向排泄处的运动过程。
* ③排泄——含水层(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地下水在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着水量的交换和运移。
由于水是盐分和热量的良好的溶剂和载体,所以在水量交换的同时,也伴随着水化学场和温度场的响应的变化。
即水量、盐量、热量都在变化。
这些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含水层(含水系统)中水量、水质、水温的分布规律。
因此,在做地下水研究时,只有搞清地下水的补、径、排规律或特点,才能正确的评价水资源,才能更合理的利用地下水,更有效的防范地下水害。
* 一、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研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研究如下三个问题:a. 补给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含水系统)的水以及人工补给水源。
b. 补给条件:主要是发生补给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如补给方式和补给通道的情况等。
c. 补给量:含水层(含水系统)获得了多少水。
第七章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精选文档
● ●
P = RS + E +ΔS + qs 气候因素(P,E);
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频率;
降水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 时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 度大,蒸发强度小。
●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
● ●
地质: 渗透性愈大则愈有利
地下水位埋深: 其他:
潜水通过包气带耗失水分
山东济南趵突泉
在实际中泉的成因与定名是比较难判定的 P76-77为济南全群成因条件分析-请自学
7.2.2 泄流
■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向河流的排泄,称为泄流 ■地下水的泄流量可通过分割河流流量过程线的方法确定
7.2.3 蒸发和蒸腾
蒸发与蒸腾(evaporation &
evapotranspiration) 土面蒸发:
越流量如何计算?
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含水层通过导 水断层发生水 力联系
含水层通过钻孔 发生水力联系
7.2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排泄方式、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排泄方式:
● 泉(点状排泄) ● ●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蒸发(面状排泄)
■前两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水分分布曲线
降水入渗过程
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下渗过程水分分布曲线
下渗过程中水分分布带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捷径式”下渗
—空隙大小极悬殊
① 捷径式下渗,新 水可以超过 老水,
优先达含水层; ② 捷径式下渗,不 必包气带达到饱和 即可补给下方含水 层。
E.考研-水文地质学基础(7-8)
(1) 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圈定,通常以隔水或相对隔水的岩层作为系统边界流动系统以流面为边界。
(2) 流动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含水系统受人为影响小。
(3)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结构;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是自然地理因素。
3.在地下水流动系统中,任一点的水质取决于哪些因素?
13.地下水的泄流是地下水沿河流呈带状排泄。 ( √ )
14.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低,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高。 ( √ )
15.越流系统包括主含水层、弱透水层以及相邻含水层或水体。 ( √ )
16.在越流系统中,当弱透水层中的水流进入抽水层时,同样符合水流折射定律。 ( √ )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3.凝结作用:温度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4.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6.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内容和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哪些?
研究内容:排泄去路、排泄条件、排泄量。
排泄方式有: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人工排泄。
7.简述泉的分类?
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将泉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
具出露原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泉与溢流泉;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与接触泉。
四、简答题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doc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
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活塞式下渗过程: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
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
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径流7.1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X-D-∆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q x=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地表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水;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① 达西定律:q x =K ωI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
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
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由于地表水归根结底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少。
补给特点:潜水: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接受补给; 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面积上接受补给。
3.大气降水、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1)平原区:①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入渗系数法):Q=X·α· F ·1000式中:Q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m 3/a );X ––––年降水量(mm ); α––––入渗系数(无量纲); F ––––补给面积(km 2)。
② 河水补给量:a 达西定律:q x =K ωI ;b 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2)α的确定① 地中渗透仪(或蒸渗仪:lysimeter ,P69,图7–8):测定入渗到地下水的水量来计算α。
② 潜水位变幅(埋藏较浅):观测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幅∆h ,来计算α:Xh X q x ∆==μα 3)山区:由于山区“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规律较复杂,分别区分大气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往往较困难,所以常常将大气降水补给量和地表水补给量统一放在一起,作为一个量来考虑––––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山区,一般: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的排泄量:① 地下水完全以大泉集中排泄:补给量≈ 排泄量(测泉流量);② 地下水分散泄流(全部排泄):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河水排泄量→作为地下水补给量。
山区入渗系数α的计算:1000⋅⋅=X f Qα式中:Q ––––年地下水排泄量(≈ 补给量)(m 3/a );f ––––汇水面积(km 2); X ––––年降水量(mm/a )。
4.凝结水的补给气温下降:气态水→液态水→凝结水。
对于高山、沙漠及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一定意义。
5.含水层之间的补给(越流补给)1)两个含水层之间存在弱透水层,且有水头差时,水头较高的补给水头较低的含水层,形成→越流。
越流(leakance )––––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称作越流。
2)隔水层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形成“天窗”→补给。
3)越流量的大小用Darcy 定律计算:MH H KV BA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上的水流体积––––通量) 式中:V ––––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层的越流量(m/d );K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m/d ); H A ––––含水层A 的水头(m ); H B ––––含水层B 的水头(m ); M ––––弱透水层的厚度(m )。
则,通过整个越流层的水量(m 3/d ):Q=V·ω。
由此可见,相邻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越MK潜水承压水流量愈大。
尽管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K z 相当小(可能比含水层小若干个数量级),但是由于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往往比水平流动大2~3数量级,产生越流的面积(全部弱透水层分布范围)更比含水层的过水断面大得多,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越流量往往大于含水层的侧向流入量。
与含水层的过水断面(侧向)相比较,由于弱透水层分布面积(水平)大,越流量往往不容忽视。
6.其它补给来源① 农田灌溉灌溉回归水––––灌溉渗漏补给含水层的水称之为灌溉回归水。
② 人工补给地下水7.2 地下水的排泄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
1.泉(spring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
泉的分类:1)按含水层性质: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
符号(尾巴上升): 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补给。
符号(尾巴不上升): 2)按出露原因(进一步分,P75图7–17):侵蚀泉:地形切割揭露潜水含水层—侵蚀(下降)泉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从含水层与隔水层接触处出露成泉—接触泉溢流泉: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潜水流受阻而涌溢于地表成泉侵蚀泉:图(a ),接触泉:图(c ),溢流泉:图(d ) 侵蚀(上升)泉:与侵蚀(下降)泉相似,(这里为承压水) 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形成的泉接触带泉:地下水沿岩脉,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出露成泉侵蚀(上升)泉:图(h),断层泉:图(i),接触带泉:图(j)下降泉上升泉按出露原因P76,例子,泉城济南:在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上形成泉群。
O 石灰岩呈一单斜构造(强含水层),下伏地层为Є(相对隔水层),大气降水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顺O 石灰岩倾斜方向运动,遇岩浆岩(隔水层)受阻,溢出地表成泉。
如著名的趵突泉等。
2.泄流(discharge flow )(向河流排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
通过对河流流量过程线的分割→地下水泄流量。
关于分割流量过程线,更多的例子可参考有关《水文学》方面的著作。
3.蒸发(evaporation E )干旱气候条件下,地势低平的平原与盆地,蒸发→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涨水点 落水点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壤水的蒸发;另一种是潜水的蒸发。
1)土壤水的蒸发:不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但影响饱水带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2)潜水的蒸发:紧接潜水面存在支持毛细水带,潜水沿潜水面不断上升(以毛细方式),然后由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向大气蒸发(潜水埋藏浅的条件下)。
水分沿毛细带不断蒸发,盐分浓集于地表(土壤积盐),降水时,盐分淋洗,返回潜水(土壤脱盐),当积盐量>脱盐量时→土壤盐渍化。
强烈蒸发条件下→地下水浓缩盐化。
不合理的灌溉,使潜水面抬升,原先没有盐渍化的土壤产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
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① 气候:愈干燥,蒸发量愈大(定量:蒸发量E 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式);② 潜水面埋深:埋深小,E 大;埋深大,E 小(E=0,极限地下水埋深)(定量:E 与埋深的关系,阿维里扬诺夫公式); ③ 岩性:砂:毛细上升高度小(不利于蒸发); 粘土:毛细上升速度太慢(不利于蒸发);亚砂土、粉砂土:毛细上升高度较大,速度快→蒸发强烈。
4.蒸腾(transpiration −T )叶面蒸发––––蒸腾。
根系吸收水分→叶面蒸发。
生产1kg 小麦,需耗水1200 ~ 1300kg 。
实际工作中:土面蒸发量E 、植物蒸腾量T ,常常作为一个量来计算,称为腾发量ET (evapotranspiration )或蒸散量。
具体计算ET 的方法:可参阅有关《农业气象》方面的著作。
7.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水质的影响将补给与排泄结合起来,划分为两大类型的地下水循环:① 渗入−径流型:长期循环的结果:地下水向淡化的方向发展;② 渗入−蒸发型:长期循环的结果:补给区地下水淡化,排泄区地下水盐化、土壤盐渍化。
地下水的补给水量:增加水质:① 低矿化水的补给→地下水淡化② 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地下水污染 ③ 沿海地区:过量开采淡水→咸水入侵地下水的排泄② 蒸发排泄:水走盐留(只排水,不排盐),TDS 增高① 径流排泄:泉、泄流等方式→盐随水走(排水的同时排盐) →地下水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