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形态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脊髓
1
第一节 脊髓
知识目标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的功能。 3.了解:内部结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描述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功能。
2
第一节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骨内。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L1椎体下缘(小儿L3),全长约40-45cm。
D.第1~2腰椎棘突之间
E.第4~5腰椎棘突之间
5.脊髓灰质的前角是( B ) A.感觉神经中枢 B.运动神经中枢 C.内脏感觉中枢 D.交感神经中枢 E.副交感神经中枢
24
25
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一)脊髓节段: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节段共有31个。 1.颈段:8节(C1~8); 2.胸段:12节(T1~12); 3.腰段:5节(L1~5;) 4.骶段:5节(S1~5); 5.尾段:1节(Co1)。
(二)脊髓与椎骨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的位置大多高于同序数椎骨。
5
马尾临床意义与腰椎穿刺
马尾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①麻醉(腰麻) ②取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麻醉
马尾
6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各节段内部结构相似。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
例1:脊髓T10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同侧 T10 以下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T11-12 以下躯干和下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T10 以下同侧下肢肌瘫痪。
5[1].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缘层marginal layer,又称后角边缘核, 是后角尖端的薄层灰质,受来自后根的感 觉纤维; 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位于后角 头部,主要由大量密集排列的Golgi Ⅱ型 神经元组成,贯穿脊髓全长,在新鲜标本 上,呈半透明的胶冻状,不易染色; 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位于胶状 质的腹侧,纵贯脊髓全长,其轴突参加白 质的上行神经束; 胸核nucleus thoracicus又称背核nucleus dorsalis,位于后角基部内侧,仅见于 C8~L3节段,主要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形成脊髓小脑后束上行至小脑。
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ey commissure 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ey commissure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脊髓前角来源于神经管的基板,主要由前 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 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αmotor neuron为支配骨骼肌的主要神经元, 其轴突形成α纤维,直径为9~13um,约占 前根运动纤维的2/3,分布于梭外肌,管理 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α-运动神经元有紧张型和位相型两种。前 者发放频率低,传导速度慢,支配红肌纤 维,维持肌紧张;后者发放频率高,传导 速度快,支配白肌纤维,引起肌肉快速收 缩。 γ-运动神经元γ-motor neuron其轴突形成γ 纤维,约占前根纤维的1/3 ,分布至梭内肌, 与维持肌张力和腱反射有关。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炎PPT课件
2021/6/16
22
病理改变
慢性期:
◆大体观察:脊髓萎缩变细、苍白、发硬。 ◆光镜检查:神经细胞和纤维消失,胶质细胞增生。 ◆随病程延长逐渐形成纤维瘢痕、脊髓萎缩。
2021/6/16
23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急性脊髓炎
1、概念 2、发病原因 3、病理改变
4、临床症状 →
5、辅助检查 6、诊断和鉴别诊断 7、治疗和护理 8、病程与预后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
2021/6/16
24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丘脑束(对侧) → 丘脑腹后外 侧核(3) → 丘脑皮质束(经内 囊) → 感觉皮层中枢(大脑皮 质中央后回和部分顶上回)。
2021/6/16
7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
2021/6/16
8
Spinal Cord
随意运动的传导:
锥体系统:
◆皮质脊髓束 ◆皮质延髓束
2021/6/16
9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过劳,外伤,受寒常为诱因。
◆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 症状,但CSF未检出抗体,脊髓和CSF未分离出病 毒,可能和病毒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并非病毒 直接感染所致。并非直接感染所致,故为非感染 性炎症性脊髓炎。
2021/6/16
19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急性脊髓炎
1、概念 2、发病原因 3、病理改变 4、临床症状 5、辅助检查 6、诊断和鉴别诊断 7、治疗和护理 8、病程与预后
2021/6/16
20
病理改变
◆病变累及脊髓各节段, 主要以胸髓,其次颈髓、腰髓; ◆胸髓多见:胸髓较长,受损机会 较多,相邻的两条根动脉分布区 交界处-T4 L1 ◆其次:颈段、腰段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 质及血管等组成。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 可以较明显的看见内部呈H行的灰质, 其周围包裹着白质。
脊髓各部分的灰质与白质数量不同,因 此其个部分的灰白质比也不同,相应外 形及大小也有差异
二、内部结构: 灰质,白质,中央管
(一)灰质:灰质在脊髓横切面上呈H形,肉眼观察呈 灰红色,周围被白质包绕。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 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Srivastava等将OECs和NSCs联合培养后植入海马组织受损的大鼠体内, l2周后运用神经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测评,联合移植 组在记忆恢复、免疫功能等方面明显高于OECs和NSCs单独移植组,并 推测这种联合移植之所以对修复SCI有更好效果,是由于OECs分泌的 NTFs支持NSCs的长期存活,并促进其分化而致。
相关研究进展
(四)督脉、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上述研究显示: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eNSCs)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 质细胞及其它胶质细胞,而不能生成神经元;但它具有分化成神经元的潜能 ,只是脊髓内不具备诱导其生成神经元的环境;eNSCs增生与分化具有很明 显的电活动依赖性,即:电刺激能够促进eNSC的增殖与分化,并且提高神 经组织的修复能力。电针治疗可促进层粘连蛋白(LN)表达和产生,激发中枢 神经系统内在的再生潜力,促进轴突生长 ;增强磷酸化糖蛋白GAP一43表 达促进生长锥的延伸和轴突快速生长 ;上调微管结合蛋白MAP一2mRNA表 达,提高微管聚合能力,促进神经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的生长 ;提高神经干 细胞的标记蛋白巢蛋白(Nestin)表达,促进有丝分裂后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 神经联系的建立;减少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表达,抑制胶质增生,减 弱阻碍轴突再生的因素,促进神经再生。
脊髓
(一) 灰质
1. 灰质的分部: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和灰质连合。 灰质的分部: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和灰质连合。
灰质连合 后索 网状结构 外侧索 中间带 侧角 前角 中央管 胶状质 后角
前索
2. 前角
(1) 前角的神经元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A. α –运动神经元 为大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 运动神经元 为大型多极神经元, 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 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 B. γ – 运动神经元 为小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 为小型多极神经元, 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 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
γ-运动神经元 α- 运动
神经元 肌梭 闰绍细胞
骨骼肌
3. 后角的核团 (1)后角边缘核 ) 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 小神经元。 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中、小神经元。 (2)胶状质 ) 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 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 这两个神经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 这两个神经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
脊
髓
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 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包 有三层被膜。 有三层被膜。 脊髓为长条状前后稍扁 的圆柱形,上端自枕骨大孔 的圆柱形, 与延髓相连, 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 腰椎体下缘。 第1 腰椎体下缘。 有两个梭形膨大: 有两个梭形膨大:颈膨 大和腰骶膨大。 大和腰骶膨大。 末端变细, 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 向下延为终丝。 锥,向下延为终丝。
后索 薄束 楔束 脊神经节 细 胞
(2) 脊髓小脑后束 post. spinocerebellar tract )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其纤维起自同侧的背核, 其纤维起自同侧的背核,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 脑皮质。 脑皮质。 此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外受感觉 信息至小脑,与肌张力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信息至小脑,与肌张力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脑神经系统-脊髓
1) 薄 、 楔 束 (fasciculus gracilis 、 fasciculus cuneatus)
位置:后索,薄束内侧,楔束外侧 (楔束在Th4以上才有)
薄(脊髓全长,Th4以上的内侧) 楔(Th4以上才有位于后索外侧)
作用: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递 单个的牵张变化)。 脊髓小脑前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er tract 位置: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外侧索边缘. 起于:Ⅴ-Ⅵ层→大部分至对侧侧索上行,至脑桥 上方经小脑上脚→小脑.
功能:传递整个肢体运动和姿势的信息, 主要传递来自下肢的冲动。
Ⅵ层:仅见脊髓膨
大处,也相当于后角 基部。也分为内、外 侧两部。
Ⅶ层:相当于前、
后角之间的中间带, 包括侧角,此层细胞 分布均匀,但也有集 中成神经核(柱)者。
胸核(背核) 中间外侧核
Th1-L2 (位于后角底部内侧) Th1-L3 S2-4 相当于侧角部位, 骶副交感核中间内侧核脊髓全长,属内脏传入性质
Ⅷ层:具有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层及脑干下行纤维, 并发出轴突至同侧和对侧Ⅸ层的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Ⅸ层:主要有、运动神经元,还有中间神经元 Renshaw's cell,接受神经元的侧支,又发出轴突止于神 经元(同一个或其它的神经元),形成一负反馈环路,对神 经元起抑制作用。
Ⅹ层:为中央管周围灰质,新近有人发现其中有一纵行 的 纤 维 束 , 称 中 央 腹 侧 纵 束 centroventr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纵贯脊髓全长,可能为后角细胞发出的少髓和无 髓纤维组成,且贯穿室管膜细胞间而邻接脊髓中央管腔,可 能由此将“P”物质(Substance P)释放至脑脊髓液中。
19.脊髓
形态特征:
蛛网膜下腔穿刺:L3、4或L4、5椎间隙。 病变部位的判断:麻醉水平的判断。
脊髓节段支配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
节段 皮肤区域 节段 皮肤区域
C2 枕部 C3 颈部 C4 项下、肩部 C5 上臂外侧
T6 剑突下平面 T8 肋弓平面 T10 脐平面 T12 腹股沟
C6 前臂外侧 C7 手部外侧
(2)锥体外系的纤维束
红核脊髓束:中脑红核→交叉至对侧外侧索 →C1-3板层V-Ⅶ。与皮 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屈肌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前庭脊髓束:前庭神经外侧核 →同侧前索外侧部 →板层Ⅷ和部分板 层Ⅶ。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以调节身体的平衡。 网状脊髓束:脑干网状结构 →同侧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大部分) →板层Ⅶ、Ⅷ。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顶盖脊髓束:中脑上丘→被盖背侧交叉越边 →前索 →上颈髓段板层 Ⅵ、Ⅷ。它兴奋对侧颈肌活动,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内侧纵束:双侧前庭神经核 →前索→颈髓→板层 Ⅶ、Ⅷ。与姿势反 射中眼肌与颈肌的协调活动有关。
马尾:腰、骶、尾神经组成。
脊髓节段:31个。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4、脊髓节段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概念:脊髓在外形上无明显 的节段性,通常将每一段脊神 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 的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划分:
功能支配:
呼吸运动:
C1-4
头颈运动: C2 心率: C4-6 肩部运动: C5 腕肘运动: C6-7 手运动: C7、T1 交感紧张: T1-12 躯干平衡: T2-12 射精: T11-L2
中胸段T5-8 下胸段T9-12 腰段L1-5
对应椎骨序数
脊髓的结构
脊髓的血供
来源: 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颈深动脉 颈升动脉 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
脊髓前动脉 节段性动脉
脊髓后动脉 T4
L1 节段性动脉
脊髓血供的特点:1. 分段供给,供血较少的段落是T 4,L1节段。
脊髓后动脉 动脉环
脊髓后动脉 分布界线 脊髓前动脉
脊髓前动脉
2. 脊髓前动脉供血脊髓前 2/3区域
脊髓动脉的分布范围
梭内肌由γ运动运动神经 梭外肌由α运动运动神经元
元支配
支配
① 含有3种神经元:
α 运动神经元 γ 运动神经元 Renshaw Cell (抑制性中间神经 元)
②-1 前角α运动神经元对肌肉支配的定位关系
②-2 前角α运动神经元所接受的传入信息
来自脊髓中 间神经元的 信息
来自肌梭 的感觉传 人
来自灰连合 前白连合 前角(运动)
(2) 各节段灰质的形态以及灰质和白质的比例
后角(Ⅰ-Ⅳ层) 侧角
灰 质 的 比 例 增 大
白
质
的
中间带
比
(Ⅴ,Ⅵ 层)
例
增
大
交感神经
C8-L1; 副交感神 经 S2-4
前角(Ⅶ-Ⅸ层)
(3) 灰质结构(Rexed 分层, 1954 年)
(4) 前角的结构:
后正中裂 后外侧沟
后索
侧索
前索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一)大体结构
二、脊髓的结构
从脊髓两侧对称性发出31对脊神 经:C神经 8对,T 神经 12 对, L 神经 5 对, S神经 5对和 Co 1对。
每一对脊神经是由前根纤维和后 根纤维合并而成。后根上有一神经节后根节。
脊髓内部有中间部分的灰质柱和外 周的白质组成。
系统解剖学笔记之__脊髓
一、位置和外形图17-1
脊髓外形简图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和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前者自第4颈节至第1胸节,后者自第2腰节至第3骶节。这两个膨大的形成是因为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filum terminale (图17-1),长约20cm,向上与软脊膜相连,向下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的背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图17-3,4)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central canal,围绕中央管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白质。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anterior horn或前柱;后部狭细为后角或后柱posterior column,它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在胸髓和上部腰髓(L1~L3),前、后角之间有向外伸出的侧角或侧柱lateral column;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ay commissure和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连接两侧的灰质。因灰质前、后连合位于中央管周围,又称中央灰质。
脊髓及其内部结构
2、中间 带 (1)中间内侧 核 位居中间带内侧部,纵贯脊髓 全长 含中、小呈三角形的 细胞 接受内脏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内脏运动 神经元 (2)中间外侧 核 居T1~L3侧角 内 含小型神经 元 为交感节前神经元 胞体 (3)骶副交感
核
居S2~4前、后角之间的中间 带内 为骶部副交感节前神经元 胞体 (4)背侧连合 核 位于中央管背侧的灰质连合处,骶、尾髓 最明显 盆神经和膀胱的内脏传入纤维大部分 至此核 孤束核,是接受内脏初级传入为主的感 觉核团
1、薄束和楔 束 位置: 后 索 功能: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 觉 薄束:T4以下后根内侧部的粗F F来 源 同侧Ⅵ~Ⅶ层内的二级N元上行轴 T4以上后根内侧部的粗F 楔束:突
同侧Ⅳ~Ⅶ层内的二级N元上行轴 突 长:升 薄、楔 支 后 后根内侧部 束 短:降 部分F或侧支直接或间接与前 索 F 支 角 多数陆续止于后 运动N形成单突触反射联系 后索内的 内弓 角 少数(25%)上行止于薄、楔束 内侧丘 F F 核 系 躯体感觉 丘脑腹后外侧 内囊后 核 区 肢 损伤表现:伤面以下同侧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本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感觉性共济失调
(2)胶状 质 居后角缘层腹侧,纵贯脊髓全长,相当于 板层Ⅱ 含大量密集小卵圆形及多角形 细胞 接受细的传导伤害性和温度觉的后根 纤维 其内的小神经元发出轴突主要参与形成背 外侧束 胶状
三叉神经脊束 核
质 与后根一级传入纤维发生轴-轴 突触 推测其对感觉性传入有调节 作用 (3)后角固有 核 居胶状质腹侧,纵贯全长,占居头和颈中央部,相当于板 层Ⅲ、Ⅳ
2/3为α运动神经 经元 大、中型神经元 元 1/3为γ运动神经 中 元 小型细胞为中间神经元,还包括Renshaw 细胞 (1)α运动神经元:大多极神经细胞,d >25 发出纤维支配梭外肌,传递运动 冲动 生理学将α运动神经元分 为 紧张型:轴突传导速度慢,支配红肌纤维, 维持肌紧张,对紧张性牵张反射 起作用 位相型:轴突传导快,支配白肌纤维,使肌快 速收 这两种细胞尚无解剖上的区分 缩,对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起 标准 作用 (2)γ运动神经元:散布于α中,d=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8 脊髓束性损害 以选择性侵犯脊髓内个别传
15
脊髓损伤ASIA评分表
2021/6/16
16
脊髓损伤的神经系统查体
2021/6/16
1、感觉检查:浅感觉、深感觉
2、运动检查:主动运动(肌力)、被动运动 (肌张力)
协调肢体运动;
3 前庭脊髓束:主要兴奋躯干和四肢的伸 肌,以调节身体平衡;
10
2021/6/16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网状脊髓束;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 制;
5 顶盖脊髓束:头颈反射及视听反射的结构 基础;
6 内侧纵束:眼震和头眼反射的结构基础。
11
(三) 脊髓反射
2021/6/16
许多肌肉、腺体和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均在脊 髓,脊髓对骨骼肌、腺体和内脏的传入的刺激 进行分析,通过联合神经元完成节段间与高级 中枢的联系,支配骨骼肌、腺体的反射性活动。 主要的脊髓反射有两种:
3
2021/6/16
(一)外部结构:脊髓是 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之一, 全长42~45cm,上端于枕骨 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至 第一腰椎下缘,占据椎管的 2/3。脊髓自上而下发出31对 脊神经,与此相对应也分为 31个节段,及8个颈节(C1C8),12个胸节(T1-T12), 五个腰节(L1-L5),五个骶 节(S1-S5)和一个尾结 (Co)。每个节段有两对神 经根-前根和后根,在发育过 程中,脊髓的生长较脊柱生 长慢,因此到成人时,脊髓 比脊柱短,其下端位置比相 应脊椎高。
13
2021/6/16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感觉障 碍、反射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前两者对 脊髓病变水平的定位很有帮助。
脊髓疾病——讲义
浅感觉区
9
感觉( )纤维束
脊髓白质
纤维束
薄束 楔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运动( )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Barne前外侧束 红核脊髓束
短(
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内侧纵束
)纤维束 固有束
躯体运动 肌张力 视听反射
深感觉 浅感觉 脊髓反射
10
脊髓灰质自主神经中枢 病损部位
33
慢性脊髓压迫症呈缓慢进行性发展,通常 表现三期:(1)根痛期:神经根痛及脊膜刺 激症状;(2)脊髓部分受压期:表现脊髓半 切综合征;(3)完全受压期:出现脊髓完全 横贯性损害。三期的表现并非绝对孤立, 常可相互重叠。
1· 神经根症状 2· 感觉障碍 3· 运动障碍
表现为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
肿瘤压迫示意图(1):
29
肿瘤压迫示意图(2):
30
肿瘤压迫示意图(3):
31
肿瘤压迫示意图(4):
32
2· 发病机制
病情程 度的相 关因素
①是否有代偿
②脊髓受压的速度:急性、慢性
③病变发生的部位:髓内还是髓外
3.
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压迫症病情进展迅速,脊髓功能可 于数小时至数日内完全丧失,多表现脊髓横 贯性损害,常有脊髓休克;
脊髓的外形结构名称
脊髓的外形结构名称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传递神经信号,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脊髓的外形结构名称是指脊髓在形态上的特点和命名方式。
本文将围绕脊髓的外形结构名称展开详细的阐述,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脊髓的基本结构。
脊髓位于脊柱内的脊髓管中,呈细长的圆柱形,大致呈纺锤状。
脊髓从颈部一直延伸到腰部,平均长度约为45厘米。
脊髓的外表被分为前、后、侧三个面,每个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命名方式。
脊髓的前面是前中线,也称为腹侧面。
脊髓的前中线上有一个浅沟,称为前中沟。
前中沟将前中线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左前束和右前束。
前中线的两侧是前角,前角内有灰质,负责传递和处理运动神经信号。
前角的上部是颈膨大,负责传递和处理上肢的运动神经信号。
前角的下部是腰膨大,负责传递和处理下肢的运动神经信号。
脊髓的后面是后中线,也称为背侧面。
脊髓的后中线上有一个深沟,称为后中沟。
后中沟将后中线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左后束和右后束。
后中线的两侧是后角,后角内有灰质,负责传递和处理感觉神经信号。
后角的上部是颈膨大,接收和处理上肢的感觉神经信号。
后角的下部是腰膨大,接收和处理下肢的感觉神经信号。
脊髓的侧面是侧面,也称为侧方面。
侧面上有两个髓束,分别是侧束和背束。
侧束位于脊髓的前侧,负责传递和处理运动和感觉神经信号。
背束位于脊髓的后侧,也负责传递和处理运动和感觉神经信号。
除了以上的基本结构外,脊髓还有一些特殊的部位和命名方式。
首先是脊髓的顶端和末端。
脊髓的顶端位于颈椎1级,称为枕髓。
脊髓的末端位于腰椎1级,称为马尾髓。
枕髓和马尾髓的形态和功能与脊髓的其他部分有所不同。
此外,脊髓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和命名方式。
例如,脊髓内的中央管是脊髓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负责保护脊髓。
脊髓内还有一些纵行的神经纤维束,例如脊髓小脑束、脊髓锥束等。
这些神经纤维束负责传递不同的神经信号,协调人体的运动和感觉。
综上所述,“脊髓的外形结构名称”涵盖了脊髓的前、后、侧三个面以及顶端和末端等特殊部位的命名方式。
脊髓前后角区分依据
脊髓前后角区分依据脊髓前后角是脊髓内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它们分别位于脊髓的前侧和后侧,负责传递不同类型的神经信号。
对于神经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来说,正确区分脊髓前后角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与神经有关的疾病。
脊髓前后角的区分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位置和形态脊髓前角位于脊髓的前部,呈三角形,顶端向前,底部朝后,与脊髓灰质的侧面相接。
脊髓后角位于脊髓的后部,呈翼状,向外侧突出,与脊髓灰质的后侧相接。
两个角的位置和形态可以通过脊髓的横断面来观察,因为在这个方向上,它们的结构最为明显。
二、神经元数量和类型脊髓前角主要包含运动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轴突从脊髓前角出发,经过前根进入脊髓前外侧束,最终到达肌肉。
这些神经元的功能是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完成各种运动活动。
脊髓后角则主要包含感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后根进入脊髓后外侧束,最终到达脊髓后角。
这些神经元的功能是接收来自周围感觉器官的信息,如痛觉、触觉、温度感觉等,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让我们感知外界的刺激。
三、神经纤维束的走向脊髓前角和脊髓后角之间有一段白质,称为脊髓侧索。
这个区域内有许多神经纤维束,它们的走向也可以帮助区分前后角。
脊髓前角的神经纤维束主要向下运行,最终到达脊髓下部和周围神经。
脊髓后角的神经纤维束则主要向上运行,最终到达大脑皮层,让我们感知外界的刺激。
四、功能脊髓前后角的不同结构和神经元类型决定了它们的不同功能。
脊髓前角主要负责肌肉的运动控制,而脊髓后角则负责接收来自周围感觉器官的信息,让我们感知外界的刺激。
两者密切配合,协调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总之,脊髓前后角是脊髓内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正确区分它们对于神经学研究和临床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位置和形态、神经元数量和类型、神经纤维束的走向以及功能等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脊髓前后角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与神经有关的疾病。
脊髓圆锥的名词解释
脊髓圆锥的名词解释脊髓圆锥是人体神经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结构。
它是指位于脊髓末端的一个锥形区域,由神经细胞组成,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脊髓圆锥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和探讨。
首先,脊髓圆锥是脊髓的末端部分,位于脊髓的下端。
它与脊髓较高的部分相比,形状更加锥形。
脊髓圆锥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脊髓圆锥即是传递感觉信息到脑部,又是传递运动指令从脑部到达肌肉的关键途径。
其次,脊髓圆锥与其他脊髓区域相比具有一些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和功能。
首先,与脊髓其他部分相比,脊髓圆锥的大小较小且形状较为锥形,这使得它能够更好地与脑部和神经末梢相连。
其次,脊髓圆锥内部的神经细胞重要性高于其他区域,它们有着更强的信号传递和处理能力。
脊髓圆锥在人体神经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负责传递感觉信息。
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官经过脊髓圆锥进入大脑,使我们能够感知到触觉、疼痛、温度等外界刺激。
脊髓圆锥还将这些感觉信息分发到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外界环境。
此外,脊髓圆锥还起着传递运动指令的重要作用。
大脑皮层中负责运动控制的神经细胞通过脊髓圆锥传递信号到达脊髓,然后再通过脊髓传递到肌肉。
这一过程实现了我们的运动功能,使我们能够行走、跑步、抓取物体等。
脊髓圆锥的存在和功能对于正常的运动协调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除了传递感觉信息和运动指令外,脊髓圆锥还参与了一些自主神经活动,如内脏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它与脊髓其他部分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神经调控网络,确保我们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脊髓圆锥是人体神经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结构,具有传递感觉信息、运动指令和自主神经调节等功能。
它的存在和功能对于人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对于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生来说,深入了解脊髓圆锥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研究神经疾病和进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解释和探讨能够增加读者对脊髓圆锥的了解,对于进一步学习和科研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形态椎动物背部正中从前向后走行的白色素状物。
与脑相连,并和脑一起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它和脑都是由神经管分化产生的。
其中心有纵行的连接脑室的中央管(analis centralis),围着中央管的灰质构成脊髓的内层,外层由白质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灰质呈H形,由连结左右两角的灰质和中央部的中央灰质(substantia grisea centralis)组成。
前者又分为背腹二部,分别称为前角(cornu ven-trale)=前灰柱(columna ventralis),后角(cornu dorsale)=后灰柱(columna dorsa-lis)。
此外,有些情况,两角间有发达的侧角(co-rnu laterale)=外侧柱(columna lateralis)。
由位于前灰柱的前柱细胞发出运动神经纤维形成的前根(腹根),从后灰柱发生的感觉神经形成的后根(背根),按脊髓的节段出入脊髓,构成脊神经的末梢神经。
在外侧柱有属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
整个脊髓外面为与脑膜相连的脊髓膜包围,进而被保藏在纵贯整个脊柱的椎管内。
脊髓的横切面,头索类的呈三角形,圆口类的呈扁椭圆形,高等脊椎动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为椭圆形。
板鳃类,由于其髓鞘发达,故其灰质与白质可明显地区分开来。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在其发出前、后肢神经的部位已变为粗大,分别形成颈膨起(intumesentia cervicalis)和腰膨起(intu-mensentia lumbalis)。
脊髓的长度与椎管的长度并不一致,人的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第3腰椎以下,腰神经、骶神经和尾神经在椎管的不同高度的位置上伸出椎间孔,呈束状走向末梢。
脊髓的解剖功能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受脑的控制。
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
这些传导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
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脊髓发生急性横断损伤时,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呈现弛缓性瘫痪、感觉消失和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大便滞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压下降等,总称为脊髓休克。
损伤一至数周后,脊髓反射始见恢复,如肌力增强和深反射亢进,对皮肤的损害性刺激可出现有保护性屈反射。
数月后,比较复杂的肌反射逐渐恢复,内脏反射活动,如血压上升、发汗、排便和排尿反射也能部分恢复。
膀胱功能障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脊髓横断后,由于膀胱逼尿肌瘫痪而使膀胱括约肌痉挛,出现尿潴留;2~3周以后,由于逼尿肌日益肥厚,膀胱内压胜过外括约肌的阻力,出现溢出性尿失禁;到第三阶段可能因腹壁肌挛缩,增加膀胱外压而出现自动排尿。
脊髓半侧切断综合症表现为病灶水平以下,同侧以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关节肌肉的振动觉缺失,对侧痛觉和温度觉消失;在病灶侧与病灶节段相当,有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和感觉障碍。
由于切断后索,病灶节段以下,同侧的本体感觉和两点辨别觉消失。
由于切断锥体束,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同侧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由于锥体外系统的抑制作用被阻断,而脊髓后根传入冲动的作用明显,因而肌张力增强,深反射亢进,趾反射变为 趾背屈。
由于切断脊髓丘脑束,在对侧,相当于病灶节段以下一或二脊髓节段水平以下,痛觉和温度觉消失。
由于切断节段的后根受累,同侧出现节段性感觉消失;而由于对上位节段产生刺激,于感觉消失区的上方,有节段性感觉过敏。
由于侧角受累,可以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在颈8节段受损害,同侧颜面、头颈部皮肤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霍纳综合征(瞳孔缩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眼裂狭小和眼球内陷)。
脊蛙反射实验是指蛙在没有脑而只有脊髓的情况下,可以出现搔扒反射,而在没有脑、脊髓又受损的情况下,不能出现搔扒反射。
这表明脊髓具有发射功能。
同时,脊髓里的神经中枢也是受大脑控制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就是一个例证。
婴幼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道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脊髓除具有反射功能外,还有什么功能?仍以成人排尿反射为例来说明。
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就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
如果外界环境不适宜(比如在课堂上),大脑就暂时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而不排尿。
可见,脊髓还具有传导功能。
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
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
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
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
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
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
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
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
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
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的解剖学概要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41-45厘米。
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椎形,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
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人和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
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灰色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
脊髓小脑的功能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旁中央小叶)构成。
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在去大脑动物,刺激前叶蚓部可抑制同侧伸肌紧张,使去大脑僵直减退,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
在猴的实验中观察到,刺激小脑前叶两侧部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
因此,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调节既有抑制又有易化的双重作用,其中易化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
后叶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
当切除或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动作的力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方向及限度将发生紊乱,动物或患者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患者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称为小脑共济失调。
脊髓和脊神经根(图片)脊髓的形态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
脊髓的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
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柱。
自脊髓圆柱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织的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称颈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节称腰膨大。
脊髓的表面有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
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
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
前根自前外侧沟走出,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脊神节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组成。
每条后根在与前根会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
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
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
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
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
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
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
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白质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纵行排列),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
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
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
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
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的功能:脊髓具有反射功能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受脑的控制。
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