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合集下载

梁衡散文读后感500

梁衡散文读后感500

梁衡散文读后感500【篇一:梁衡散文读后感500】篇一: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沈涵锦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

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把栏杆拍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

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

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

《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

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

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

而《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

比如《人与石头的厮磨》,从描写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种内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统治者想借石巩固统治,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铭记恩情这两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篇二:梁衡散文集读后感甲子奇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来得及将第一单元中的内容细细品读。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者是通过10个历史名人来谈政治,谈人生,论哲学;第二个单元,是在讲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创造奇迹的老人家的事迹;第三个单元,则是在写关于艺术的内容。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

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5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5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5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5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

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

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

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

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

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

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篇1在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优秀7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优秀7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优秀7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一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下是整理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

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

”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梁衡散文读后感及心得体会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及心得体会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及心得体会3篇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记住,甚至使山河易姓。

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

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

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

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

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

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

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

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

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

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精选11篇)

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精选11篇)

读梁衡散文有感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精选11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梁衡散文有感篇1我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

我可以很肯定地给自己这样的定位。

因为在我的认识里,政治是一个复杂的喧嚣的很难给心灵以纯洁和平静的世界。

它的天空有太多的变幻莫测,惊天动地的历史风云,那份深邃的阴霾下隐匿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蛰居了太多的肮脏龌龊和萎靡奢华。

习惯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恬然,适应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肠断有谁怜”的凄伤哀恸。

因而当读到有关政治的文章时,总无法激发内心深处的热爱,但梁衡的政治散文却给人无法躲闪的震撼和美感。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和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

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实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出大散文的气韵。

一些文摘对梁衡散文的评价可谓鞭辟入里。

的确梁衡散文就是这样。

在跌宕起伏中给人以极具震慑的感动。

他的散文,是深邃夜弩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能驱散黑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是怎样的壮志豪情?“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又是何等的愁苦无奈?曾经的种种不解,在随着梁衡把栏杆拍遍后,终得释然。

他虽有岳飞般“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豪情,但“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徜徉在这样的文字间我读懂了稼轩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大起大落的愁苦。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

梁衡散文读后感500

梁衡散文读后感500

梁衡散文读后感500【篇一:梁衡散文读后感500】篇一: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沈涵锦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

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把栏杆拍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

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

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

《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

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

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比照,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

而《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

比方《人与石头的厮磨》,从描写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种内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统治者想借石稳固统治,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铭记恩情这两部散文集,不仅表达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篇二:梁衡散文集读后感甲子奇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来得及将第一单元中的内容细细品读。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者是通过10个历史名人来谈政治,谈人生,论哲学;第二个单元,是在讲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创造奇迹的老人家的事迹;第三个单元,则是在写关于艺术的内容。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精选7篇)《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篇1青春易逝,容颜易老,每每念及自己的中学时光,惆怅不免占据心房。

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行走在人生路上,总与这些略带稚气的张张面孔擦肩而过,校服和书包是你的名片。

但今天,久违的你,可还保存着那张笑脸?多年以后,我能否接受你的改变?80后、90后,问题似乎越来越多,看似提供了更多答案的社会,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迷惘。

但我想:你可以特立独行,但你应常怀进取之心;你可以玩世不恭,但你心底应存有一份坚持;你可以桀骜不驯,但你应立足社会体现价值;你可以以凡夫俗子自居,但你心底应留有一方纯净。

海比陆大,天比海高,心比天阔,你拥有怎样的一颗心呢?珍惜吧年轻人!时间是冰冷却又公平的,你无情,它就无义,可你有心,它就会给予。

去做一只发更多光和热的蜡烛,留给自己最少的泪滴;在除夕的鞭炮声中回望自己一年的收获,留给自己最少的悔意。

把握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拂去身上的灰尘,除去脑海的杂质,寻觅那个最纯粹的自己!读书吧同学们!读那些不仅传递信息和传播知识,还能创造艺术和塑造美感的作品,读那些与时代旋律共舞,能抵达你灵魂最深处的作品!《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之幸甚,感之如上。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篇2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是一位惨淡经营的散文大家,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散文名家。

那么,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梁衡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梁衡散文》读后感篇一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

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

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

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

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

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

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

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

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

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

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

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3篇_读后感作文_

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3篇_读后感作文_

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3篇梁衡读后感1000字1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

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

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

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

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

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

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

”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

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

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5篇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5篇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5篇读后感应当注重细节描写,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撰写一份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理解的一种具体化表达,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篇1辛弃疾,一个武者,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

年少时杀反贼,摛叛将,一腔报国热血,却不料,性直烈,久置闲,只得泪洒纸上。

生活中的壮志难畴,化作点点词句,最终功绩寥寥,所作诗词流传于世。

悲壮?是的,但不止是。

有人说,他不受重用,是朝廷有眼无珠。

可能吧。

他带的一小支军队,战斗力再大,也势单力薄。

显然,他需要皇帝的支持。

于是他上书百封,作诗千首,生怕皇帝不知他的爱国之心。

可换个角度,皇帝想要的是什么,是安宁,不是打回去。

他以此番作为,正直,但并没有最高成效。

既在朝中,不仅要为国拼杀,也要通世故人情,想法让皇帝认同自己的想法,要取得他的信任和更多的影响他想法的机会。

试想,如果他用了政治家般的手段,又会怎样?还有人说了,这种做法正是辛弃疾之所以为辛弃疾的所在。

并不见得,辛弃疾人格所在,是爱国的魂,不是性情(这只是表现形式)。

只要他仍心忧国家,他就是他。

为了报国这个志向,他既便无法如前文所说一样,也应该收敛一些,得到更多领兵的机会,同时谨慎为官,使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不再动摇。

于是有人又说,他的热烈的报国之心是无法抑制的。

他的做法,应落到报国上,而不是抑制情感上。

目标是收回失地,结果若是收复成功,那中途的辛酸也终会为爱国之人所容。

毕竟能达到的话,表达方式的改变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辛弃疾,历史长河上如此耀眼的星。

如果能稍做改变,也许他在世时,能少几分忧愁,历史上会多一位能臣。

至于文坛上那位身披战甲却远离沙场,只能寄情于词话中的诗人会怎样,也就不得而知了。

终究,历史无法改写,辛弃疾的血泪成为了后人们对他的悲情赞歌。

可这歌声,他听不见了,只能在无奈于慨叹中了完一生。

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所谓爱国,也能明白让人生无悔的一种选择。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范文梁衡散文读后感篇一秋白不朽,不朽在何处?我翻遍他很薄却又很厚的36页人生,想找到答案,却又很茫然。

他是一个艺术家吗?不错,他是一个才子,诗书、刻印、翻译,样样精通,也曾影响了一代文学人。

但在文学史上,只看到梁实秋在悠闲,鲁迅在疾呼,徐志摩在康桥,找不到瞿秋白的一席之地。

这也难怪,他短暂的一生根本不容他匀一点时间给美文或治学。

他是一个政治家吗?不错,他曾是党的领导人。

批判陈独秀,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

但很快又被自己人打倒,永不重用。

那么至少他是一个烈士了?是的,在狱中从容斗敌,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

但偏偏又有一些《多余的话》:“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他是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有着文弱书生的古典美和迂腐之气,有着几千年沉淀积累的知识分子的爱国和责任。

却偏偏没有学会聪明、世故,见风使舵或者一些政治家的圆滑、权术。

为了国家危难,他不惜以珠玉之身扑火,毫不可惜,不像梁实秋、陈望道之流懂得避让,修成金身;又因为知识分子本身的缺陷,不懂政治权谋,被拥上浪尖却又被抛下政治的深谷;又因为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迂腐作怪,他甚至连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烈士都算不上。

我突然有些明白了,秋白不朽,在于他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而不朽,像朱自清、文天祥那样。

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哺育了他的才俊,也造定了他多难坎坷的生命。

他一生都在苦觅,却一事无成,没有傍到一个好的渡口。

“觅渡,觅渡,渡何处”其实是他不屈,却又略带伤感、迷惘一生的写照。

他一生都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一直没有找到。

只是凭着一腔热血与信念,奋斗,碰壁直至死亡。

梁衡散文读后感篇二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衡散文《青山不老》读后感(精选4篇)

梁衡散文《青山不老》读后感(精选4篇)

梁衡散文《青山不老》读后感(精选4篇)梁衡《青山不老》篇1今天,我读了一篇叫《青山不老》的短文,使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青山是不会老的.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山沟所处的环境很差,是干旱.霜冻.沙尘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但是,却有一位老人创造了这块绿洲,使作者领悟到了一个道理: 青山是不会老的.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因为老人创造出了这块绿洲,给了它们新的生命,它们永远是这样永远是充满生机勃勃,永远都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所以说它是不会老的.读了这篇短文,我感受非常深.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老人一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那么,我们的生活不知该有多美好.早上起床,新的一天开始了,睁开的第一眼就望到了充满生机的绿,那将是多么美好!想到这里,不仅文中的老人有这样高尚的品质,我的表妹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的环境意识力很强,她从来不伤害树木.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去外面散步,这时,看见了一棵小树被人家连根拔起,也不知是谁干的坏事.妹妹对我说:“姐姐,你看,它在流泪.“ 哪有啊,别多管闲事,快走吧!”我说.“不行,姐姐,我们应该保护树木,做一个好孩子.”我被妹妹的话吓了一跳,想:一个比我小的妹妹也能这样想,我怎么就…….!想到这里,我和妹妹一起把小树扶起来,我跑回家取水.经过我们的一番抢救,小树终于又直起了腰.我和妹妹高兴极了!同学们,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梁衡散文《青山不老》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一篇叫《青山不老》的短文,使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山沟所处的环境很差,是干旱。

霜冻。

沙尘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

但是,却有一位老人创造了这块绿洲,使作者领悟到了一个道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

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

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

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季都植树。

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三篇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三篇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三篇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篇一: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

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把栏杆拍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

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

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

《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

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

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

而《一颗怀抱炸x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x 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

比如《人与石头的厮磨》,从描写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种内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统治者想借石巩固统治,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铭记恩情……这两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篇二:梁衡散文集读后感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_作文900字_读后感作文_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_作文900字_读后感作文_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梁衡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现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衡精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篇一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
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

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

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

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

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

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
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

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

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

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

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二)
——《觅渡,觅渡,渡何处》读后感
秋白不朽,不朽在何处?我翻遍他很薄却又很厚的36页人生,想找到答案,却又很茫然。

他是一个艺术家吗?不错,他是一个才子,诗书、刻印、翻译,样样精通,也曾影响了一代文学人。

但在文学史上,只看到梁实秋在悠闲,鲁迅在疾呼,徐志摩在康桥,找不到瞿秋白的一席之地。

这也难怪,他短暂的一生根本不容他匀一点时间给美文或治学。

他是一个政治家吗?不错,他曾是党的最高领导人。

批判陈独秀,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

但很快又被自己人打倒,永不重用。

那么至少他是一个烈士了?是的,在狱中从容斗敌,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

但偏偏又有一些《多余的话》:“不,
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他是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有着文弱书生的古典美和迂腐之气,有着几千年沉淀积累的知识分子的爱国和责任。

却偏偏没有学会聪明、世故,见风使舵或者一些政治家的圆滑、权术。

为了国家危难,他不惜以珠玉之身扑火,毫不可惜,不像梁实秋、陈望道之流懂得避让,修成金身;又因为知识分子本身的缺陷,不懂政治权谋,被拥上浪尖却又被抛下政治的深谷;又因为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迂腐作怪,他甚至连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烈士都算不上。

我突然有些明白了,秋白不朽,在于他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而不朽,像朱自清、文天祥那样。

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哺育了他的才俊,也造定了他多难坎坷的生命。

他一生都在苦觅,却一事无成,没有傍到一个好的渡口。

“觅渡,觅渡,渡何处”其实是他不屈,却又略带伤感、迷惘一生的写照。

他一生都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一直没有找到。

只是凭着一腔热血与信念,奋斗,碰壁直至死亡。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三)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记住,甚至使山河易姓。

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

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

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

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

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

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

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

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

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

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