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四川大学丁元军《中华文化》哲学篇复习思考题
2013四川大学丁元军《中华文化》哲学篇复习思考题
![2013四川大学丁元军《中华文化》哲学篇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23cbc74ddccda38376baf31.png)
第一、第三周复习题一、四部;二、国学为什么不是“国故学”?三、为什么要说“国学惟欲其旧”?四、通过以下对于道的两组说法,谈谈你对于道的理解:(一)表诠(正的说法、肯定的说法)的三种:1,“天不变,道亦不变”2,“放之四海而皆准”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二)遮诠(负的说法、否定的说法)的三种1,“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者非道2,“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者非道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者非道第五周复习题一、从“文学通情,史学明故,哲学达理”的比较出发,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二、请比较庄子“道行之而成”与王船山“行而后知有道”两种说法。
三、“虚位”、“定名”四、为什么说,只用“道德”两个字说儒家还不够,一定要说“仁义道德”才足以表达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含义?第六周复习题一、五经、六经、七经二、孔子对于六经分别做了哪些工作?(删诗、叙书、订礼、正乐、赞易、作《春秋》)三、辨析下面的说法:(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分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总章一一〇)第七周复习题一、四书、思孟学派二、先秦诸子十家三、辨析下面的说法:孔子不是与诸子并列的先秦诸子之一;《论语》也不是诸子类的作品,而应当被归为六经的范围。
四、分析:(一)《论语》总章二七八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论语》总章一九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八周复习题一、分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491fd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e.png)
复习题第一周一、简答:(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中国人所说的哲学。
讨论研讨,道理。
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俾:希望。
心术:心思。
壹:彻底。
纯粹端正。
瀹yuè:疏通。
智慧才识。
技艺能力。
务:追求。
期:盼望希望。
仰:旧时公文用语。
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
副:相称,配得起。
造就:培养。
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
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表达。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与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与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与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
中华文化思考题答案
![中华文化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5fa86acaaedd3383c4d3e7.png)
1、儒家十三经简述。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2、儒家“仁”“恕”关系的认识。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其先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个可以终生受用的字是什么?孔子回:“岂恕乎?”然后为其加了八个字的解释,这个解释大家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别让别人去做,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了。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期末试题答案整理.2015.12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期末试题答案整理.2015.12](https://img.taocdn.com/s3/m/8b9d8b1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0.png)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期末试题答案整理.2015.12简答题1.五经、六经、七经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七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论语》2.孔子对六经所做的工作:删诗书,正礼乐,传易,作春秋3.四科十哲:1、德行:子渊、子骞、伯牛、仲弓2、政事:子有、子路3、言语:子我、子贡4、文学:子游、子夏4.四配十二哲: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亚圣孟轲十二哲:子雍,子贡,子路,子损,子夏,子有,子耕,子我,子求,子游,子张,朱熹5.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6. 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7. 濂洛关闽:指宋朝理学四个重要学派。
濂指周敦颐,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关指张载,闽指朱熹。
濂:无极而太极洛:体贴天理性即理也关:太虚即气闵:月印万川8. 几希:几之小,希指少。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既小又少,说明人和非人的区别是不显著不牢靠的。
9.大冶铸金:《庄子》把天地比作铜炉,把人和物比作锻造的金属。
人去往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人之为人是无意义的。
道家行无意味论,人模人样是毫无意味在其中,人行不过是偶生偶成的。
人物可以自得之物,不必自得。
造化无目的,被造的人也没有目的。
道是天地的主宰。
10.阴阳:阴阳的关系:相反相对,相生相成。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https://img.taocdn.com/s3/m/065ab8fa700abb68a982fb5a.png)
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的含义是( D )A.人的品德B.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C.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D.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文化”一词的是( A )A.《说苑》B.《论语》C.《易》D.《荀子》3.“文化”中的“文”,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 B )A.品德、修养B.花纹C.文治教化D.人文,即社会现象和规律4.“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A)A.《易·贲卦》 B.《荀子》 C.《论语》 D.《诗经》5.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做(B)A.文化事象B.文化现象C.文化思潮D.文化内涵6.我们平时经常讲“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均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人文精神属性而言的这一般被称为(D)A.文化产品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内涵7.中国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形成于(B)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8.位于阴山以南的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是(D)A.山西高原B.秦岭山脉C.汾河谷地D.河套地区9.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发展主要归功于( B )A.农业 B.海上贸易 C.牧业 D.渔业10.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其中底层文化是指(B)A.精英文化B.民间文化C.大众文化D.市民文化11.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其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A)A.西高东低B.东高西低C.北高南低D.南高北低12.吐蕃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D)A.唐朝 B.汉朝 C.宋朝 D.南北朝13.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B)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帕米尔高原14.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古代在此地区杂居的人是(B )A.东夷 B.西南夷 C.南蛮 D.西羌15.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A)A.温带季风性气候B.热带雨林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沙漠性气候16.在历史上,最早提出把整个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的说法出现在(B )A.《国语》B.《尚书》C.《山海经》D.《史记》17.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B)中国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竺可桢将此期称为A.温暖期B.方志时期C.寒冷期D.仪器观测时期18.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是(C )A.太行山B.河西走廊C.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处D.秦岭山脉的缺口处19.公元前770年率众东迁,开始了东周时代的君主是(C)A.周幽王B.周宣王C.周平王D.周公旦20.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文化中心的诸侯国是(C)A.秦国B.楚国C.齐国D.赵国21.于1553年以晒晾贡物为名,赖占了澳门的是( C )A.荷兰人B.西班牙人C.葡萄牙人D.英国人22.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使者是(D)A.张骞B.司马迁C.唐蒙D.班超23.根据《史记》记载,五帝中进行了深刻的宗教革命的是()A.黄帝B.炎帝C.高辛D.尧24.下列比较重视史学的学派是( B )A.桐城派 B.浙东学派 C.皖派 D.吴学25.提出人应该从“修身”开始,最终要“治国”、“平天下”的典籍是(C)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26.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B)A.磨制石器的使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农业的出现 D.陶器的制造27.氏族制度形成于(B)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夏代 D.商代28.中国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夏、商两代建立的地区是( B )A.长江中下游B.黄河中下游C.淮河流域D.辽河流域29.“八王之乱”发生在( D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30.在秦国实施变法,最终遭受车裂肢解的法家代表人物是( B )A.韩非子B.商鞅C.吴起D.管仲31.道家思想发源于(B)A.楚国 B.秦国 C.鲁国 D.齐国32.中国文化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 A )A.南北朝 B.魏晋 C.秦 D.汉33.灵渠开凿于(B)A.汉代 B.秦代 C.魏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34.古代吐蕃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是(D )A.关中地区B.云贵高原地区C.岭南地区D.青藏高原地区35.自古就有居“天下大势”之说的省份是(A)A.山西 B.河北 C.陕西 D.甘肃36.下列文化遗址中,属于夏代的是(D)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二里头文化37.战国时期改革军事制度,实行“胡服骑射”的是(B)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韩国38.司马迁曾经把楚国一分为三,今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被他称为()A.西楚B.东楚C.南楚D.北楚39.提出仁政观点的是( B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老子40.在元代,处于最低等地位的人是(B)A.蒙古人 B.南人 C.色目人 D.汉人41.郡县制建立于( C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汉朝42.《农政全书》的作者是(B)A.宋应星 B.徐光启 C.李时珍 D.王夫之43.玉米从欧洲传入我国是在(C)A.宋代 B.元末 C.明末 D.清末44.著名的“七国之乱”发生于(B)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45.提出“尚贤”、“尚同”思想的是(C)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46.最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人是( C )A.汉武帝 B.曹操 C.曹丕 D.司马迁47.中国的“家天下”的历史起源于(B)A.尧舜时期 B.夏代 C.商代 D.周代48.仰韶文化属于(C)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中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49.历史上的“太康失国”发生在(A)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东周5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包括(C)A.墨家 B.道家 C.佛家 D.法家51.佛教传入中国是在( C )A.秦代 B.西汉初 C.两汉之交 D.唐朝52.主张“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名家代表是(C)A.公孙龙 B.老子 C.邓析 D.墨家53.在汉代的官员选拔方式中,比较重视才能的科目是(B)A.孝廉 B.茂才 C.贤良 D.明经54.丞相的废除发生在(C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55.建立特务机构东厂的是( D )A.刘邦 B.李世民 C.朱元璋 D.朱棣56.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在位之时指导政治实践的思想是( B )A.儒家思想B.黄老之学C.法家思想D.佛家思想57.将商朝历史分为前后两期的界限是(B)A.武丁时期 B.盘庚迁都 C.武王伐纣 D.平王迁都58.中医“四诊”中最重要的方法是(D)A.望 B.问 C.闻 D.切59.儒家的思想核心是(B)A.礼 B.仁 C.孝 D.兼爱60.商代达到鼎盛时期是在( C )A.汤 B.盘庚 C.武丁 D.纣61.商代自武丁以后,在宗教崇拜占据了主要位置的神灵是(A )A.祖先神 B.自然神 C.图腾 D.天地神62.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的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C)A.仁B.兼爱C.逍遥D.生生63.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思想得到归纳和整理是在( A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64.中华民族的基干生成的时期是( B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65.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发生在(C)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66.在明代,对儒家心学理论贡献最大的是(B)A.朱熹 B.王阳明C.宋应星 D.张仲景67.我国南北方生产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是(D)A.耕作方式 B.作物类型 C.水利灌溉 D.二十四节气文化68.我国南方的农耕文化属于(A)A.稻作型 B.麦黍型 C.林业型 D.牧业型69.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是(A)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70.君主专制最早出现在(C)A.春秋 B.战国 C.秦代 D.汉代71.将法、术、势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法家集大成人物的是(C)A.商鞅 B.孔子 C.韩非 D.吴起72.祭祀大地的时间是在(D)A.春分 B.立春 C.冬至 D.夏至73.我国出现农耕业的萌芽的时期是(A)A.仰韶文化时期 B.龙山文化时期 C.尧舜时期 D.夏代74.中国农耕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是在(D)A.新石器时代 B.黄帝时期 C.尧舜时期 D.夏商时期75.汉代重在考察德行的察举科目是(B)A.贤良文学 B.孝廉 C.秀才 D.明法76.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初见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的文化遗址是(B)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屈家岭文化77.“本草”一词最早出现在(C)A.西周 B.春秋 C.西汉 D.唐朝78.中国最早出现专卖店是在(B)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79.砖最早出现在(D)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代80.农业社会的定居生活使得社会的经济形态成为(B)A.采食经济B.产食经济C.游牧经济D.渔猎经济81.祭礼天帝的时间是(C)A.春分 B.立夏 C.冬至 D.夏至82.我国古代法律的定罪是根据( B )A.犯罪轻重 B.等级 C.财产 D.犯罪事实83.中国古代最早制订出测岁的纪年法、纪季法、纪旬法、纪日法和记时法是在(B)A.夏代B.商代C.周代D.汉代84.秦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是( A )A.关中地区 B.岭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江淮地区85.中国第一个农业盛世是( D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汉代86.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B)A.《四民月令》B.《淮南子》C.《四时篡要》D.《开元占经》87.我国古代法律的中心任务是( A )A.刑事制裁 B.民事诉讼 C.维护正义 D.保护民权88.秦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在全国推行直属中央管辖的(B )A.分封制B.郡县制C.采邑制D.宗法制89.我国古代引礼注法的运动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B)A.《唐律》B.《唐律疏议》C.《大清律例》D.《九章律》90.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曾经是法家学说支配的,后来被儒学思想所代替是在(B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91.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中央官制采取(A)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92.在宗法制度下,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D)A.家庭 B.村庄 C.部落 D.宗族93.我国古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高基层组织形式是(A)A.什伍里甲制 B.户籍管理制 C.连坐制 D.察举制94.汉代的选官制度是( C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95.考选官员制度开创于( C )A.周代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代96.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B )A.科学研究 B.预卜祸福 C.行政决策 D.制定历法97.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的儿童识字教材是(C )A.《百家姓》 B.《千字文》 C.《急就章》 D.《三字经》98.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是在(B)A.汉代 B.曹魏时期 C.晋代 D.南北朝99.孔子“仁”的核心是(A)A.爱人 B.兼爱 C .无差等之爱 D.孝悌100.提出“一分为二”观点的是( D )A.张载 B.孔子 C.老子 D.朱熹101.我国科举制的雏形是(C)A.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102.我国傣族地区信奉的佛教是(B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原始佛教 D.密教103.中国历史上建构成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A.周文王 B.老子 C.孔子 D.孟子104.中国历史上,完成对天上最高权威神“上帝”的创造的历史时期是()A.夏代B.商代C.西周D.春秋105.东汉时期倡导道教于鹤鸣山,被尊为“五斗米道”领袖的是(B)A.老子B.张道陵C.张三丰D.张角106.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A)A.《诗经》 B.《楚辞》 C.《古诗十九首》 D.《花间集》107.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C)A.《唐律》 B.《唐律疏议》 C.《大清律例》 D.《九章律》108.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是(B)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器物文化109.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美誉的是(C)A.吴道子 B.顾恺之 C.曹不兰 D.阎立本110.礼最初来自于(A)A.习俗 B.祭祀 C.宗教 D.法律111.汉语中的“胡同”来源于(D)A.维吾尔语 B.藏语 C.布努语 D.蒙古语112.文化的载体是(A)A.语言 B.文字 C.媒体 D.信息113.“三纲”一词最早出现于(C)A.《论语》 B.《孟子》 C.《春秋繁露》 D.《道德经》114.在中国哲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A)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115.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B)A.和谐 B.中庸 C.通变 D.致用116.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C)A.真人 B.君子 C.圣贤 D.佛陀117.普通话的标准音依据是(A)A.北京方言 B.山东方言 C.河北方言 D.河南方言118.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A.语音B.语法C.词汇D.声调119.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A. 林业 B. 牧业 C. 农耕 D. 渔业120.郡县制最早出现在(D)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代121.在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中,首要的政治原则是(A)A.亲亲 B.尊尊 C.敬德 D.保民122.“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b5f18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f.png)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第一篇: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简述题第二部分 ,儒家十三经简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诗同乐不能分。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四川大学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郑军版
![四川大学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郑军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39e7ea6294dd88d0d26bee.png)
1 导论2 小史3 言辩4 体用5 气质6 性理7 充养简答题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韩文公韩愈说道答: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就成了路。
先有走,后有路。
走的人多了,发现这本来就是路。
博爱叫做仁,合宜于仁德行为叫做义,按照仁义的原则去做的叫做道,内心具备仁义的本性,不需要外力帮助和支持的叫做德。
2、七经答:《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3、道术与方术道术是完备的无所不包的学问方术是道术的零碎片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方术指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
4、先秦诸子十家答:儒、道、阴阳(邹衍)、法(韩非、商鞅)、名(公孙龙、惠施)、墨、纵横(苏秦、张仪)、农(陈相)、杂(吕不韦、刘安)、小说家5、理学的主要内容、特点答:理学即天理之学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6、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7、荀子君子利辩墨子辩必有胜君子利辩是荀子说的,意思是言辩是必要的,要正视言辩墨子说的辩必有胜,表达依赖言辩的态度,一辩了一事辩无胜是庄子观点,人与人不可能完全了解,辩论是无效的8、点拨语发露语点拔语:就是关键的语言。
使你认识到“身与道俱”你就在道理当中道理就在你当中。
点拨语是儒家对语言的使用,道理是第一位而语言是第二位,指点醒悟开发使后之后觉发露语:给你提供线索,引起你思考的语言哲学上来说,我只能从佛学的角度给你解释:点拔语相当于“当头棒喝”,对辩论者发露语相当于“渐悟”范畴对自己而言9、荀子以人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以仁心说是与人为善忠告而善导以学心问是不耻下问从善如流以公心辩是大公无私不偏不倚10、对塔说相轮的人与直入塔中寻相的人“相轮”为贯串在塔身上的圆环,为塔的表相。
对塔说相轮是两种研究事物的方法,即站在塔外观察塔上的相轮和深入塔内研究相轮身与道俱,道俱于此身11、忘言的沉默超言的沉默忘言之沉默是主动的沉默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超言之沉默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圣人之辩是不拘泥于语言的12、大冶制金《庄子》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安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_课后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_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755eebf5770bf78a6529548c.png)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与文化精神的意涵是什么?中国传统文的值根基础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请思考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第二章《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乾卦的文化意义在哪?坤卦的文化意义在哪?谈谈对“否极泰来”辩证思维的理解。
怎样理解易经的简易思维。
怎样理解易经的变易思维。
第三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请思考儒家思想的历史演革。
请思考儒家学说的基本特质。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如何?儒学的现代命运如何?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第四章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有何渊源?老子道德含义如何?庄子逍遥游思想是什么?道家贵柔思想是什么?老子、庄周思想有何区别?第五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佛教的特质是什么?∙为什么说“禅宗是地道的中国佛教”?∙禅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第六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论述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的关系∙论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论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节选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第七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中国选择实现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哪些影响?∙学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第八章中国传统兵学文化∙《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有没有历史渊源?∙《孙子兵法》为什么会产生在春秋时代?∙《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有哪些?∙《孙子兵法》中“虚实”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试论《孙子兵法》对后世战争理论和军事思想的影响第九章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过哪些影响?∙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什么很重视科举制?∙简述明代科举制的改革特点∙在选拔人才中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承继和借鉴了科举制的有益成分?∙你认为在现今的考试和人才选拔中,应该从哪那些方面改革,才能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第十章中国古典文学∙分析盛唐和晚唐边塞诗的异同∙分析李清照早期和晚期词风的不同∙思考《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倾向的成因∙思考窦娥冤悲剧形成的原因∙思考《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答题要点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答题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b339fd700abb68a982fbb6.png)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乙卷(闭卷)(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号:999007030 课序号: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课(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学生人数:238 印题份数:240 学号:姓名: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
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1 页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3务必用A4纸打印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2 页教务处试题编号:中华文化(哲学篇)庚寅春考试乙卷答题要点二、术语简释(每小题2分,共10分)6.三代:夏、商、周7.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8.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9.北宋六子:周敦颐、邵康节、张横渠、程伊川、程明道、司马光(周子、张子、邵子、大程子、小程子、司马子)10.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朱子)三、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为什么是“富润屋,德润身”?(1)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
<8分>(对这句话进行理解)(2)今人只一味强调富润物,而忽略德之润身;一味追求物质需求,而忽略德性等精神需求。
可籍此加以适当阐述。
<7分>(在理解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阐述)(此外,如不是依朱子解,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得分)4.何以可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致,推而及之也。
位者,安其所也。
育者,遂其生也。
<7分>(字面解释)(2)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故其效验至于如此。
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
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9c6fcf1d6edb6f1aff001f68.png)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2.宗法制度:中国古代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它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3.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
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4华夷之辨:我国封建史学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统观念,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夷之辨是根据《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春秋》来区分华夏和蛮夷,其中《春秋》是华夏礼仪的宗旨,三礼是具体的规则。
“华夷之辨”的实质就是文明与野蛮之辨,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文化民族主义。
其重点在于保卫文明、学习先进,抵抗野蛮侵略和落后倒退,防止一切野蛮侵略文明导致的文明破坏、社会倒退的悲剧的发生,并追求对落后野蛮地区文明的感化。
5.《周礼》:亦称《周官》,儒家经典之一。
战国时代儒者搜集周王室官制和当时各国政治制度,并附以儒家的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一部关于理想政治制度的著作。
内容十分丰富、庞杂,包含有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a934d1ad51f01dc281f1dd.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1)中国哲学产生的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精神及特质。
第一,知行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第三,真善同一。
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第七,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
第八,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
第九,中国哲学的重点: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一)形而上意义上的“道”1.“道”的含义:本体论的含义和宇宙论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边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章》)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P282.“道”的性质p29(二)规律性的“道”1.老子看到了对立转化规律的存在。
P302.老子也看到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16章》)(三)生活准则的“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第22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川大中华文化哲学(丁老师)
![川大中华文化哲学(丁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634619ce02d276a200292ec1.png)
1 1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国学奠基人——孔子像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五术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2 文化的两重性的区分,意义何在文化系统是一个优劣兼具的对立统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又有等级意识、特权思想、官本位等封建糟粕。
文化的优劣部分往往是混合在一起,呈现出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复杂性。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儒家文化来看,其中的中和、忠孝、节义等观念就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特征。
(一)中和。
儒家特别重视中和,讲究中庸之道,主张贵和、“致中和”,倡导“执而两中”,反对走极端。
中和的行为规范有忍辱负重、不偏不倚、谨小慎微、知足安分、清心自省、一团和气、诚则得中、明哲保身和随时合俗等。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56ea689e314332396893c3.png)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63792e61ed9ad51f01df287.png)
复习题一、简答:(一)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孔子作六经;孔子删诗、正礼、订乐、撰易、叙书、作春秋(三)七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孝经》(四)道术与方术;古代完备的理想的社会方术-与道术相对的实际社会(五)四科十哲;首科德行(颜子、冉牛、闵子、仲弓)、言语(子贡、宰予)、政事(子路、冉求)、末科文学(子游、子夏)(六)具体而微;最真实的东西最普遍(具体:全体)。
与德行科相关(七)为仁由己;去做仁义的事情完全取决于自己(孔子说给颜子的话)(八)得正而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尽己)恕(推己)而已矣。
”形容曾子死时是得到正道(九)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其中子思学派是儒家最正统的学派(十)孟子辟杨墨;孟子辟杨墨是指《孟子》—书中记载的孟子对杨朱及墨翟的批判论述,处今之世,不拒扬墨者,非孔子之徒也(十一)虚位与定名;“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虚位-从墨家看,儒家的道德是虚位的定名-从墨家看,儒家的礼乐是定名的虚位:指道与德,形式性的概念,空洞。
定名:有实在的内涵的“仁义”。
儒学不论道,而是将道托付给了仁义。
(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一定属于哪一个人独属的,(建元四年)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文化策略,汉武帝采纳,在中央设国学,回归一元,一次回归而非创新。
(十三)清议与清谈;清议-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清谈-清议之后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十四)道统;道统(儒家的最高明的道理)(十五)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天理当然;天理---天理,当然(解释天理,祈使句,一种绝对(-天)命令(-天命))而已矣。
(让你去做人才会做的事情)(十七)宋五子;周敦颐(周濂溪)、邵雍(邵康节)、张载(张横渠)、程颢(程明道)、程颐(程伊川)(十八)濂洛关闽;理学四大学派:濂学:无极而太极,关学:太虚即气,洛学:体贴天理,性即理也,闽学:月印万川。
中华文化思考题
![中华文化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e90b544be1e650e52ea9992.png)
中华文化课程计划:主单元:一、课程导引二、戏曲起源与历史的维度三、傩戏、木偶与驱魅人生四、皮影与影子文化五、窦娥冤、悲剧与女人的天六、赵氏孤儿、家族复仇与中国式伦理七、牡丹亭与“青春版”八、昆曲与人生之孤独副单元:九、昭君怨与汉宫秋十、南戏、琵琶记与中国文人十一、脸谱与面具人生十二、节俗、年画中的戏曲故事·乐感文化十三、目连戏与中国人的孝十四、关公戏与民间信仰关圣关帝十五、包公戏与人间冤狱十六、鬼戏与中国人对灵魂的思考概念术语:以歌舞演故事、方相氏、优孟衣冠、踏摇娘、兰陵王、傩戏、木偶戏、傀儡戏、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题一:1、你对戏曲与歌舞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2、什么是“傩”?你对傩戏有怎样的了解?思考题二:1、你知道傩戏现存有哪些搬演形态?如何看待其文化遗存?2、从面具出发,阐述你对傩戏的物质与非物质关系的认识?(从细节上举例解读傩戏面具的特征和类型[如嘴巴的类型、眼睛的类型?])3、现存木偶戏有那些种类?谈谈你比较感兴趣的一种?4、试论傀儡戏的生长环境和发展生态。
思考题三:1、如何挖掘皮影文化中的现代与后现代因素?(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技术(动作、动画)等层面对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改造)思考题四:1、以《窦娥冤》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典悲剧的认识。
2、从《赵氏孤儿》看历史剧的本事与新编。
3、从《赵氏孤儿》的西传及影响看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取向。
思考题五:1、如何理解《牡丹亭》中“梦”与“鬼”戏剧代码的意义?2、青春版《牡丹亭》——戏曲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3、谈昆曲与人生之孤独1、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你的理解。
2012年春 中华文化(丁元军)整理及考试题
![2012年春 中华文化(丁元军)整理及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bd8774ce45c3b3567ec8bbb.png)
写在前面的话:这是我上丁元军老师的中华文化可整理出的一些课堂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些东西。
不过考试的时候不考这个。
内容会涉及到里面的东西。
论语很重要。
1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2七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论语》3孔子对六经所做的工作:删诗书,正礼乐,传易,作春秋4横七竖七:横七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竖七段先秦百家诸子两汉气学诸子魏晋玄学诸子隋唐佛学诸子宋明理子有清朴学诸子现代哲学诸子5班固“先秦诸子十家,可观者九家”:十家:儒、道、墨、名、阴阳、法、农、杂、纵横、小说6先秦儒家诸子,七十子后学:曾子子思孟子荀子7“圣,经,道”一体:圣人是人格化的经,经是经典化的道8“历史的延搁”(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指引万世归息的终极学说. 上天不造孔子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
应该是说在孔子未出生之前,就哲学而言无历史,从历史而言确有历史,孔子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突破,是人类文化自觉性的抬头.9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解读:自我期许,达成仁之任的要求。
”“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这是朱熹的发挥。
程颐认为:“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作为士的最高标准10“拔苗助长”的解读:修养心性应该毋忘毋助长。
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解读:纯粹的非功利。
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四川大学选课指北(xx)
![四川大学选课指北(xx)](https://img.taocdn.com/s3/m/d837abd0b14e852458fb57ec.png)
影视文化欣赏推销与谈判,段颖希好老师:中华文化(哲学)~丁原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蒋永穆(讲得好,给分低);体育(定向)~印旭(分数高);会计学~徐桂兰(给分高)…我选的课管理心理学,3学分,主讲:刘毅,将的很不错,好过而且上课氛围活跃我们这学期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刘昌波的,期末写篇论文,从来不点名,逃课都没什么,还有资源检索课,只有五周,但能学到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的很多东西,不过要看老师,蔡娜的比较不严,曾英姿老师太…陈智老师推荐理由:上课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他的人际关系比较丰富,今后作实践活动什么的都可以找他帮忙(这一点强烈推荐!)一些文化素质公选课比如家政学、商务礼仪什么的都挺好过,期末交个论文就行。
经济学院张红伟老师《货币银行学》专业必修课,每节课爆满,建议旁听官忠明老师的英语课,跟着他可以学到真东西对英语有兴趣的通许可以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则建议旁听家电维修签三次到即可得到2学分,无任何作业刘黎明中华文化文学篇好过狄丹奇老师的英语课内容丰富有趣,选了不会后悔、、医学美容与保健结课早好过毛概推荐老师:吴炎任斌门世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荐老师:苏鹤林任斌近现代史纲要推荐老师:张践中华文化推荐老师:谢谦周鼎丁元军王红大学英语大一大二每学期这里要解释一点东西首先是免听4、6、雅思、托福等英语考试成绩突出,可以申请免听再者进校后就会进行英语分班AB两班的课程不能互选也大学英语可以换老师不可以B班选A班A班选B班推荐老师待补充〖预置选修〗一般在你的课表里预置的选修课都是本学院开设的,与你的专业有密切关系,希望你进行学习的课程。
请询问你的学长学姐们关于那些课不必要上,否则不要轻易退选。
〖文化素质公选课〗意为各个学院开设给全校的知识普及型课程,一般比较有意思,考试简单,课程时长较短,可以通过检索查找,其中集中了很多历年经大家验证的好课。
举例如下:青铜器鉴赏社交礼仪诗歌鉴赏家用电器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家用化学品百年人物漫谈家电维修普通话语音形象提升Photoshop(凌欣)合理饮食与健康婚姻爱情家庭与法姑息医学智能技术建议试听,跟老师交流。
中国文化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65534bf0cc175527062208a4.png)
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文化是由哪几个层次构成的?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是封闭型文化吗?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如何认识古代各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这一事实?中国周期性治乱的经济原因。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汉武帝的政策与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它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关系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与都市生活背景中,家族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诸子”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唐文化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谈谈宋代文化的雅与俗。
宋代在教育与科技方面有何成就?、结合事例,谈谈明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总结。
、中外文化的二次大交汇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方面的特点。
1、 2、 3、 4、 5、 6、 7、8、9、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19 202122、汉字的特点。
、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
23、汉语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24、如何理解近代科学的基础?25、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26、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
27、什么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28、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29、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说明。
30、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哪些作家和作品最具代表性?举例说明。
3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具有什么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32、“文以载道”这一教化传统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在今天还有无积极意义?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33、为什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总概括?34、怎样理解中国艺术把“和”作为最高境界?35、•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36、原始彩陶暗含了哪两个艺术法则?青铜纹饰有哪两个明显的现象?37、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可分为哪三个时期?38、古代建筑艺术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39、古代雕塑具有哪些绘画的特点?40、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哪几类?书法为什么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41、古代绘画分为哪些门类?各有哪些特色?它们显示出哪些共同的美学原则?42、古代音乐按其功能分为几类?有何特色? 43、为什么说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论述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第三周复习题一、四部;二、国学为什么不是“国故学”?三、为什么要说“国学惟欲其旧”?四、通过以下对于道的两组说法,谈谈你对于道的理解:(一)表诠(正的说法、肯定的说法)的三种:1,“天不变,道亦不变”2,“放之四海而皆准”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二)遮诠(负的说法、否定的说法)的三种1,“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者非道2,“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者非道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者非道第五周复习题一、从“文学通情,史学明故,哲学达理”的比较出发,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二、请比较庄子“道行之而成”与王船山“行而后知有道”两种说法。
三、“虚位”、“定名”四、为什么说,只用“道德”两个字说儒家还不够,一定要说“仁义道德”才足以表达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含义?第六周复习题一、五经、六经、七经二、孔子对于六经分别做了哪些工作?(删诗、叙书、订礼、正乐、赞易、作《春秋》)三、辨析下面的说法:(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分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总章一一〇)第七周复习题一、四书、思孟学派二、先秦诸子十家三、辨析下面的说法:孔子不是与诸子并列的先秦诸子之一;《论语》也不是诸子类的作品,而应当被归为六经的范围。
四、分析:(一)《论语》总章二七八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论语》总章一九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八周复习题一、分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章六)二、分析: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齐物论》)第九周复习题一、分析:(一)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二)顾亭林:“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二、面对是非混乱、莫衷一是的局面,庄子、扬子云等像我们一样发生了“谁使正之”的困惑。
庄子对此问题的看法是,“我与若不能相知”、“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而扬子云的看法则是,“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请评价他们的看法,并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第十周复习题一、论述:结合《孟子·告子上》章七,谈谈你对于“心之所同然者,谓理也,义也”,以及“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几句话的理解。
《孟·告上》章七: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第十一周复习题一、宋五子、理学四大学二、本末三、分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观书有感》之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烝民》)第十二周复习题一、体用、道器二、分析: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章一九)三、比较:请比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经章)这两个表达中对于道的理解有怎样的异同?第十三周复习题一、阴阳、五行二、阴阳的关系第十四周复习题一、五行的关系二、践形、肖三、分析:“形色,天性也。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尽心上》章三八四、论述:《尚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康公曰:‘吾闻之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请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于人在天地中的位置的理解。
第十五周复习题一、分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下》章一五)二、论述:人心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六周复习题一、分析:人亦天地一物耳,饥食渴饮无休时。
若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孙明复)二、论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据此谈谈你对于人性问题的看法,为什么说人性是一个天命?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韩文公韩愈说道2、七经3、道术与方术4、先秦诸子十家5、理学的主要内容、特点6、宋五子7、墨子君子利辩辩必有胜8、点拨语发露语9、荀子以人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10、对塔说相轮的人与直入塔中寻相的人11、忘言的沉默超言的沉默12、大冶制金《庄子》13、一心有三能14、四端与七情15、阴阳的关系相反相对相生相成16、五行的关系17、和而不同(天地万物君子)18、日光照物二、分析题1、觚不觚,觚哉!觚哉!2、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一部编年体史书3、《大学》传之九章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墨子》小取篇有诸己不求诸人4、王敝《周易阅历》象略5、朱子论心性关系的三段话三、论述题1、你对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认识2、传统对我们的意义以及我们对传统的责任3、从认识自己到对哲学的理解4、道5、圣、经、道三者的关系6、怎样不任由自己的生命沦为一种仅仅是原始生命的蠢动7、人之所以为人者简答题(共十八题):一、孔子作六经的六件事;二、七经;三、道术与方术;四、诸子十家;五、四科十哲;六、四配十二哲;七、思孟学派;八、四书五经;九、宋五子;十、濂洛关闽;十一、和而不同;十二、几希;十三、肖;十四、践形;十五、才出于气;十六、心者气之精爽;十七、良知良能;十八、四端。
分析题(共十题):一、国学惟欲其旧,哲学惟欲其真,儒学则务期归于至善。
”请评析这个说法。
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总章一九一三、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总章二九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
端,绪也。
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朱子集注四、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五、顾亭林《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六、圣人与我同类者……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孟子》总章一四七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观书有感》(一)七、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子《春日》八、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荀子·非相》九、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朱子注曰:“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
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
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十、形色,天性也。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尽心上》众人有是形,而不能尽其理,故无以践其形;惟圣人有是形,而又能尽其理,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
——朱子集注论述题(共五题):一、“金圣叹尝谓:“善论道者论道,善论文者论文。
”我们据此说,哲学是论道或达理、哲学家是论道者,而与通情的文学、明故的史学不同。
请依此区分,谈谈你对于《论语》总章一四二“觚不觚!觚哉!觚哉!”的解读。
二、对于“谁使正之”这个问题,庄子和扬子云各自的观点是怎样的?你对此问题有什么看法?三、《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
”一曰“近道”,一曰“谓之道”,比较此两种说法意思的异同。
并结合之前课中所讲,请你谈谈对于“道”的进一步理解。
四、《书》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左传》引刘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周子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请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并据此谈谈你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人与万物之关系等问题的看法。
五、自孟子创为“践形”说,儒者屡屡畅发此义,以为人生根本义务之所在。
如张子曰“其践形,惟肖者也”,宋学士诗曰“须知学践形,庶不惭载覆”等等。
请谈谈“践形”说的意义,人何以必须由“人模人样”真正实现为“像模像样”之“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