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监测

合集下载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第1章绪论治疗药物监测(TDM)【定义】是通过测定体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运用药动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个体最佳给药方案,以期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即是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之内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上治疗窗窄且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往往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1给药剂量(重要因素)2个体差异3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4疾病状态5药物相互作用6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7 病人的依从性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相关性1血浆药物浓度:(1)药物经吸收进入血液--血液循环分布--相应效应靶器官(2)靶组织中--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治疗效应、毒性作用)(3)药物—肝代谢—肾排泄(4)体内消除临床实施TDM时,综合分析病人实际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所测定的血药浓度,最终拟定给药方案。

(实际工作中,测定的是血浆总药物浓度,而非游离的药物浓度。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效应。

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作用靶点药物浓度与血浆不完全相同。

所以,一些药物的效应或毒性与血药浓度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2药物靶效应【定义】临床治疗目标或终点。

【举例】病情改善治愈、与临床疗效存在关联,能够定量或半定量的间接指标。

3靶浓度【定义】有时无其他合适靶效应,可考虑利用血浆中药物浓度作为治疗的终点。

4有效血药浓度与治疗窗【定义】最低有效浓度:能够产生临床治疗效果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小中毒浓度:能够引起中毒的最低血药浓度。

治疗窗: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间的范围。

【意义】临床上,将治疗窗定义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此作为调整给药剂量、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

TDM的临床指征!!!!!!!!!!!!!!!!!1治疗窗窄的药物2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3难以获得稳定、可控的血药浓度的药物4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5长期用药后不明原因引起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6药物毒性症状与疾病症状不容易区分7药物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8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适合TDM的药物类型1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利多卡因、荃尼丁2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3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4支气管扩张药:茶碱5免疫抑制药:环孢素6抗癌药物:甲氨蝶呤、环磷酰胺7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8蛋白酶抑制药:茚地那韦进行TDM的原则1病人是否使用了符合其适应证的最佳药物?2药物的临床疗效指标是否不容易判断?3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是否适合病情4药动学参数是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他因素干扰5病程长短是否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6血药浓度测定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信息什么情况下进行TDM?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2患者有肾、肝、心、胃肠道疾病时3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4合并用药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流程TDM请求—血样采集—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药物相关参数、病人相关参数—决策—改变药物、剂量调整、继续治疗TDM的局限性!!1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不明确2血药浓度与效应无实际关系3一些药物监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TDM应用受阻)4TDM的治疗窗只适合大多数人的参考值第2章治疗药物监测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及应用样本选择1血液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取药时需在血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后才有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药物的出现使得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仅与药物的种类、剂量等因素有关,也与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密不可分。

正确的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疗效,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效率。

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是指在给药过程中对患者接受治疗药物的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

药物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常见的治疗药物监测指标包括: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在治疗药物中,血药浓度通常与疗效和治疗的安全有关。

因此,监测血药浓度有助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确定药物的剂量。

肝功能指标治疗过程中,药物会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因此,监测肝功能指标有助于评估肝脏的代谢能力和药物的代谢情况。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GGT、ALP 等。

肾功能指标肾功能的好坏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因此,在治疗药物中,监测肾功能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避免药物在肾功能不好的情况下积累,导致药物副作用。

治疗药物给药方案治疗药物给药方案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制定的用药计划,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

正确的治疗药物给药方案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种类用药方案中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药物的种类。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疗效、药物安全性、代谢特点等多种因素。

剂量药物剂量是用药方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药物剂量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还与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因此,制定用药方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的药物剂量。

给药途径药物的给药途径也是制定用药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静脉注射、贴敷、吸入等多种方式。

治疗药物的监测名词解释

治疗药物的监测名词解释

治疗药物的监测名词解释引言在现代医学中,药物治疗是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监测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就药物治疗过程中常用的监测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名词。

1. 药物浓度监测药物浓度监测是通过测定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一监测主要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样或其他生物样本进行分析实验来完成。

药物浓度监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药物是否达到治疗水平,是否需要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药物浓度监测还可以评估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个性化药物治疗。

2. 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指的是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有效浓度范围。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治疗窗口,常见的有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在治疗窗口内,药物可以达到理想的疗效,同时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了解和监测药物的治疗窗口对于药物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但也可以发生在其他器官,如肺、肾等。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使药物容易从体内排泄,避免积聚引起毒性反应。

药物代谢酶是参与药物代谢的关键因素,其活性和表达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4.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清除率等。

了解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医生把握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规律,从而更好地确定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

5. 药物毒性监测药物毒性监测是评估药物治疗过程中潜在的毒副作用的方法。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毒副作用,如肝脏损伤、肾脏损伤等。

定期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分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并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效应。

治疗药物监测(一)

治疗药物监测(一)

治疗药物监测(一)治疗药物监测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药物的过程中,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及副作用评估,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它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保证患者安全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监测对象治疗药物监测主要是指对于需要严格监测的临床药物的监测。

比如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需要根据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来确定监测时间、监测指标和监测方式。

二、监测指标1.浓度指标:药物的血药浓度是影响药物疗效和毒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确定监测时间和监测方式,以达到药物疗效最大化,毒性最小化的效果。

2.生化指标:比如肝肾功能等方面的生化指标,当患者接受治疗药物时,药物会对肝肾等器官产生影响,需要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相应的监测。

3.病理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这些指标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血液凝血等病理状况有关,常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

三、监测方法1.静脉采血:血液是药物到达器官和组织的主要途径,药物血浓度的监测需要进行静脉采血,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2.口腔采样:口腔采样是一种便捷的监测方法,但需要考虑到存在代谢活性差和口腔分泌物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尿样采集:尿液排泄是药物代谢和清除的主要途径,尿样采集是一种常见的监测手段,但需要考虑到尿量、排泄率及药物代谢等情况的影响。

四、监测周期监测时间需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总体的治疗方案来制定,有些药物需要每天或每周监测,有些则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五、监测应用通过药物监测可以评估药物对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针对不同患者和不同药物,需要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

六、总结治疗药物监测是现代临床医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改进,将为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支持。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1)概念掌握(2)工作内容了解(3)范围掌握一、概念(记住缩写)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采用现代分析测定技术,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或其代谢物的浓度,并将所得的数据以药动学原理来探讨体液中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和毒性的关系,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TDM历程如下(了解):治疗决策→处方剂量→初剂量设计→调剂→给药→观察→抽血→血药浓度监测→药动学处理→调整给药方案二、工作内容(一)实验室的工作内容1.血药浓度的测定多种药物的测定一种药物的多种测定方法在测定中注意质控2.数据的处理(峰谷浓度法)峰浓度谷浓度剂量给药间隔预期预期不变不变高高减少或不变增加低高增加增加低低减少或不变减少高低减少减少高预期减少不变3.结果的解释在取得异常结果时,应该分析原因,提出造成异常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意见。

4.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进行常规TDM情况下,实验室还可结合临床特点开展多种科研,如疾病对药物处置的影响、活性代谢物、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

(二)TDM的咨询服务一般可分为二类:(1)简单测定和报告测定结果(2)提供测定结果,解释结果,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TDM咨询服务的内容:两个层次初级:(1)向临床提供合适的抽血时间(2)提供病人可接受的治疗浓度范围(3)影响所报告浓度的病理因素(4)药代动力学参数(5)测定结果的精确度高级:(1)推荐给药剂量、剂型、给药间隔(2)其他咨询服务:下一步合适的抽血时间、预期的血药浓度范围、治疗中有可能影响血药浓度的病理生理变化等。

三、适用范围(理解并掌握)1.治疗指数低/治疗窗窄、毒性大的药物常见于:地高辛、洋地黄毒苷、锂盐、茶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奎尼丁)等等。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
• 液质联用(LC-MS)——确定分子结构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手性药物
.
3.免疫法
• 放射免疫法(RIA) • 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 • 受体结合法(RBA) •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
.
五、步骤
.
但它也可以引起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毒性 反应。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有助于区分该 心律失常是由于用药剂量不足或用药过 量所致。
.
据文献报道,有两例心房纤颤病 人,服用常量地高辛后,心室率仍不 减慢。经血药浓度测定发现一人血药 浓度为2.9 ng/ml,已达到中毒浓度; 另一人的血药浓度仅为0.7 ng/ml, 低于有效血浓度。前一个病人减量, 避免了毒性进一步加剧,后一个病人 增加剂量,心室律得以控制。
.
临床上常将治疗范围内的血药 浓度值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
就多数人来说,血药浓度在治疗 范围之内,药物显效而无毒。低 于其下限,疗效不佳;高于其上 限,常致毒性反应。
.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 在临床上并非所有药物都需进行治疗药 物监测。当药物本身具有快速而简便的 效应指标时就可不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 例如,抗高血压药,血压值是快速而简 便的药效指标,测定血压下降的程度, 就可知道药物作用强弱并能对剂量进行 调整。
• 在这些情况下常需通过测定血药浓 度进而对剂量进行反馈调整。
.
(五)合并用药 • 合并用药常致药物相互作用而使药物
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发生 改变,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对剂量进 行调整。例如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可 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2.5倍,应减 少地高辛给药剂量以避免药物中毒。
.
长期合并使用肝药酶诱导剂 或抑制剂时,导致药物代谢改变, 亦可使血药浓度降低或升高。

治疗药物监测TDM

治疗药物监测TDM
淀剂250ul,振荡混悬1min,高速离心(13000r/min)12min。 沉淀剂:10%的硫酸锌(未检出万古霉素峰)
5%高氯酸 15%高氯酸 沉淀离心时间:8min、10min、12min
3.免疫法:放射免疫法(R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受体结合法(RBA)、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 优缺点:样品处理简单、检测时间快;价格较贵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
万古霉素是20世纪50年代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 抗生素,
主要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目前医院开展情况
北京市朝阳医院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他克莫司(KF506)、环孢素A、雷帕霉素、地高辛、万古霉素、甲 氨喋呤、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9个药物。
衡阳市中心医院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万古霉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5个药物。
监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收费标准:100元(峰浓度或谷浓度)
我院住院患者药品使用量排名
4
盐酸普萘洛尔
286
利巴韦林注射液
39
华法林钠
326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47
氨茶碱片
438
去乙酰毛花注射液
65
地高辛片
483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99
盐酸利多卡因片
524
注射用丙戊酸钠
120
卡马西平片
544
苯巴比妥片
125
异烟肼
563
苯妥英钠片
173
二羟丙茶碱注射液
656
丙戊酸钠缓释片
TDM的临床指征
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地高辛,氨基糖苷类、茶碱、环孢素 ⑵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抗肿瘤药物监测
总结词
抗肿瘤药物监测是确保肿瘤患者治疗效 果的关键措施,通过监测抗肿瘤药物的 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VS
详细描述
抗肿瘤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 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因此需要严格控制 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通过监测抗肿瘤 药物的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的 疗效和不良反应,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参考 依据,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定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是结合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 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通过建立和验证模型,可以预测不同个体内的血药浓度和药效,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 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监测的必要性
避免药物中毒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避免药 物过量导致中毒的风险,保障患 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评估药 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及时发 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 者的治疗风险。
02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 • 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药物监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药物监测的实践案例
01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通过实验 室手段对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 度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药物疗效和 安全性的过程。
高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目的
确保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避免因 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副作用或 治疗失败。
监测的必要性
疾病复杂性
某些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而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个体差异可能 导致疗效不稳定或出现不良反应 。
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 作用,影响药物浓度和疗效, TDM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治疗药物监测的 智能化,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3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治疗药物监测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包括医学、药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以推 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药物的监测实例
01
药物名称:氯氮平
02
监测目的:评估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确保治疗窗内维持,降低不良反 应发生率
学依据。
优化给药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给 药间隔等参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药物中毒
对于某些治疗窗窄的药物,通过监 测血药浓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 过量情况,预防药物中毒的发生。
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监测药物在志愿者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情况,为新药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示药物在体内 分布的容量,与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 性有关。
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和达 峰时间(Time to Peak Concentration):分别表示药物在 体内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和浓度值。
实现精准医疗
个体化用药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实现精准用药,提高治疗 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实验室手段对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生物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优化药物剂量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方法。

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治疗药物监测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生物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优化药物剂量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根据个体差异和药物代谢特点,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应用范围治疗药物监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等各类药物治疗的监测。

通过对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调整药物剂量、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

同时,TDM还可以为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和技术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血药浓度检测、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生物样本预处理等。

其中,血药浓度检测是TDM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代动力学参数则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点、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

生物样本预处理则是对生物样本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和价值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通过TDM可以了解患者的药物代谢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更加合理的给药方案,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2.优化药物剂量:TDM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和药代动力学参数,优化药物剂量,避免剂量过高或过低导致的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治疗药物监测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治疗药物监测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治疗药物监测1、单选治疗药物检测最理想是直接测定血中()A.游离药物浓度B.结合药物浓度C.总浓度D.离子状态浓度E.活化状态浓度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治疗药物检测最理想是直接(江南博哥)测定血中游离药物浓度。

2、单选体内原型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A.代谢B.生物利用度C.排泄D.分布E.吸收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药物在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通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药物分布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各组织间的细胞膜屏障分布到各作用部位的过程;药物转化是指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变为另一种不同活性物质的化学过程,又称药物的代谢;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分子从组织反扩散到血液循环后,通过肾、肺、皮肤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3、单选与药物代谢相关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B.生物转化C.药物脂溶性D.肾小球滤过率E.肠肝循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与药物吸收、利用、分布、代谢、排泄相关的知识点。

4、单选若某药在体内各部位(如肝、肾、脑、血液等)间有较高及相近的转运速率,可在体内迅速达到分布平衡,则该药属于()A.单室模型B.二室模型C.三室模型D.四室模型E.多室模型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单室模型是指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后,迅速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在血浆、组织与体液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的"均一"体。

5、单选首过效应常发生于哪种给药方式()A.静脉B.吸入C.肌注D.口服E.直肠给药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首过消除的定义。

6、单选治疗药物检测的英文缩写是()A.HGPB.TMDC.TDMD.TEDE.DDT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治疗药物检测的英文缩写是TDM。

7、单选作用快慢()A.吸收速度B.消除速度C.血浆蛋白结合D.剂量E.半衰期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药物的吸收和利用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
Emax模型或S形Emax模型

描述的是体外药理试验所观察到的经典的浓度-效 应关系,可由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理论推出,符合大 多数药物的情况。 在20%-80%最大效应范围内,效应强度和血药浓 度的对数呈现近似的线性关系。此时,可以通过监 测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来预测药理效应的变化规律。

遗传生活习惯
遗传多态性(polymorphis)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已日益引人注意, 它涉及到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与药物转运有关的蛋白、 药物作用的受体以及药物代谢酶系等。

生活习惯
吸烟、饮食等对血药浓度的影响也很大。研究表明烟草中含有的 多环芳烃化合物及尼古丁能诱导肝脏P450酶,使其活性增高,加 快药物的代谢速度。各种生活习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还有 待进一步的研究。
6. 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改变。
7. 怀疑药物中毒 尤其是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症 状类似,临床难以区别的情况。如地高辛可以用于 室上性心律失常,但是也具有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 毒性反应。


药物应用于人体后,血药浓度按照一定的规律随时 间而变化,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取样时间正确与否 对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的解释、给药方案的设计和调 整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TDM工作中必须重视取样时间的问题,如果随意 确定采样时间,则获取的相关信息是毫无临床价值 的。取样时间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在取样前必须 充分掌握相关的临床资料,通过仔细地分析后,再 做决定。
药物特征
取样时间的选择还应顾及具体药物的特征。 对于半衰期较短或不良反应严重的药物,为避免毒性反应
的发生,最好同时考察谷浓度和峰浓度。很多药物的毒性
反应和峰浓度相关性较好,但是也有例外。如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表现为峰浓度依赖性的杀菌活性,但同时在治疗中 和治疗后易呈现谷浓度依赖性的可逆肾脏毒性和通常不可 逆耳毒性,在确定该类药物的TDM取样时间时,应对此
药理效应和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无法用上述曲线来 拟合,而是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目前在单剂量给药的情况下,药理效应滞后于血药 浓度最为常见。

药物从中央室向处于外周室的效应部位分布需要一 定的平衡时间
效应部位处于血管分布较少、血流慢、流量小的周边室,药物进入作用部位
的速度很慢,就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体内浓度才能逐步趋向平衡。这种情 况下,就会出现药理效应滞后于药物浓度的现象。例如地高辛的作用部位在 心肌,向心肌的分布一般需要6小时左右才能达到平衡。

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
测定血药浓度的方法往往也适用于测定其他体液中药物浓
度,如尿液、唾液、脑脊液药物浓度等,但是由于标本采
集的难度和浓度-药效相关性问题,一般不作为临床常规 领域。

治疗药物监测是在比较复杂的体系和条件下进行的, 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必要对测定方法是否稳定、可靠及在应用过程中 是否有变化进行考察。严格规范的质量控制可以有 效发现变异,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精密、准确。 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

活性代谢物浓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活性代谢产物的体内浓度很低,不会对
药物作用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当活性代谢产物浓度较高、
活性较强或由于某种原因在体内蓄积时,就有可能改变药 理效应的强度或性质,导致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的不 平行现象。这时应该同时测定原药和代谢产物的浓度。

对映体浓度
某些药物分子中因含有不对称碳原子而构成手性中心,即 手性药物,有左旋体和右旋体之分。因其空间立体结构不 同,对映体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立 体选择性,表现在:
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它并不适用 于所有的药物,一般来说,临床需要进行血药浓度 监测的药物应该符合以下的基本条件: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 临床上缺乏及时的、易观察的、可量化的疗效指标。
具体的临床指证因药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是衡量药物安全性 的指标,常用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来表 示。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就是血药浓度安全范围窄, 毒性反应强的药物,如强心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 素、抗癫痫药等。



只有正确的TDM工作才可以为临床提供客观的、有 价值的信息,这有赖于原则性的、指导性的TDM工 作规程的建立。 遵循这些基本原则进行操作,才能真正使患者从药 物治疗效果和经济上获益。 包括对监测药物品种、样本种类、取样时间、测定 方法等各个方面做出的规定。

TDM的临床指证 常规监测品种

对于需要载体转运的药物,对映体的口服吸收可能存在差别。 药物分布的立体选择性主要是由对映体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 同造成的。 代谢中的立体选择性包括:底物立体选择性、产物立体选择 性、底物-产物立体选择性和首关效应的立体选择性等。 药物的肾脏排泄立体选择性主要表现在肾小管分泌、主动转 运和肾代谢,或者这些过程的综合。


对于对数线性模型无法对最大药理效应做出预测, 随着血药浓度不断升高,药理效应的增加趋势逐渐 减小,最终趋向于一个恒定的最大值,这种变化是 非线性的,可用S形Emax模型来描述,更精确的拟 合药效随血药浓度的变化,对于最大药理效应的预 测,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及药理效应变化幅度等分析 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药物的间接作用
药物达到效应部位很快,但是起效慢,这时由于药物要通过间接作用于某一 活性介质而起效,这种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血药浓度的变化和药理效 应的变化在时间上就可能不一致。

在治疗过程中,各种可知或不可知的因素影响着血 药浓度变化,在进行监测时,必须充分掌握患者的 生理、病理、用药情况等各种资料,仔细分析每种 因素对血药浓度的影响,才能对TDM的数据结果作 出正确解释。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来自机体、药物 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

生理
不同年龄,特别是新生儿和老人对药物的处置往往与成年人有区别。 性别的差异对药物动力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影响。女性在妊娠、分 娩和哺乳期对某些药物反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病理
各种疾病状态都可能对药物的动力学特征产生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 包括:肝脏疾患、肾功能损伤、心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及胃肠道功能 失常等。

污染
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一些化学物质会对药物体内过程产生影 响。例如铅中毒可抑制肝药酶活性,减慢药物的代谢。

生理节律
与药物转运有关的许多生理功能,如心排出量、肝肾血流量、 各种体液的分泌速度计pH、胃肠运动等都存在着近日节律 或其他周期的生理节律,这就使许多药物的一种或几种药物 代谢动力学参数随之呈现出相应的节律性,从而影响血药浓 度的变化模式。
加以考虑。

给药途径、剂型等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如静脉、肌肉、口服由于药物吸收 过程不同,可直接影响血中药物浓度的达峰时间, 如果需要测定药物的峰浓度,则必须对这些因素加
以考虑。

总浓度
游离药物浓度
活性代谢物浓度
对映体浓度
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

总浓度
目前在临床上绝大多数的TDM测定的是药物的总浓度,即 游离药物浓度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浓度的总和。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只有游离药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而发 挥药理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药物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 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比较恒定的,所以总浓度水平基本上 可以反映游离药物浓度,不会影响血案的制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 性,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TDM技术的出现,使得按照血药浓度设计和调整给 药方案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 性。

大多数的药物,药理效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取决 于活性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维持。但是要直接测 定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样本的采集难度大,不具 备临床可行性。

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并不意味 着简单的比例关系,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两者之 间的关系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复杂特性。
临床用药时,必须对血药浓度和效应的相关模型进 行了解,加以考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给药方案。

对于多剂量给药,在达到稳态的情况下,血液中药 物浓度与作用部位浓度达平衡状态,这时可用纯粹 的药效学模型来描述血药浓度-药效关系,包括

室内质控是指在长期连续的评价和监督,以达到使 分析结果在实验室内部保持最小偏差。它包括研究
和控制所有可能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精密性的各
方面因素的全过程。
1. 质控样品的制备:在空白血清中加入一定量的需 要进行质控的药物,按照高、中、低浓度配置成若 干个质控样本。浓度的选择可以在常规测定标准曲 线的线性范围内分段确定,也可将中浓度选在在有 效治疗范围内,高、低浓度分别高于或低于有效治 疗浓度。 2. 空图的制备:以测定浓度为纵坐标,测定日期为 横坐标。在纵坐标轴上找出质控样本的标定浓度值, 过该点作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称为靶值线;再过质 控浓度的10%、15%四个点作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分别称为上、下警戒线和上、下失控线。在空图下 方应标注测定品种、测定方法、测定人等相关项目。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临床药学专业技术。 它以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现 代分析技术,测定体液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 疗效和毒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设计和调整给药方 案,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供依据。
本章共分为3节



剂型和工艺
不同的剂型、给药途径、生产工艺或处方构成,可能导致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较大的差异,使得血药浓度发生改 变。

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临床药物治疗 经常采用的方式。但是合并用药可能会产生药物代谢动力 学的相互作用,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受到影响。这是在临床监测过程中对血药浓度影响最 复杂的因素,应在TDM中引起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