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4、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水平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水平。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擅长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的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连。

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1。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

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20页提出: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以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三个概念为中心,以对它们的简单计算和应用为两翼,并加以延伸而带动其它有关溶液的知识,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

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三、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乳化原理及乳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温度计、汽油、植物油等。

四、教学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

观看演示实验,并填
写实验现象。

并填写
实验表格。

洗涤剂,用胶塞塞住试管,振荡,
五、板书设计
课题1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二、乳化现象
概念: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都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的、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应用:(1)利用乳化现象去除油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生产中都会用到乳化现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这些题目涵盖了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解题技巧。
3.结合实验探究过程,撰写一篇关于溶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等内容。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溶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有所抵触。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这些作业,进一步巩固溶液知识。如果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请教。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溶液的形成、特点和应用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生活中的三种溶液实例,并简要说明其组成和用途。通过这个作业,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6)拓展延伸:介绍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记忆。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定义、溶 Nhomakorabea过程、特点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问题,如饮料的配制、药剂的稀释等。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分析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不能通过滤纸等。
4.举例说明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饮料、药剂、化肥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验、生活实例等多角度深入探讨溶液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溶液的概念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演示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溶液,由化工厂洗衣服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活动探究一:污渍应该怎么洗去多媒体演示:食盐、蔗糖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⑴溶液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⑶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学生小组讨论: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是溶液吗?练习:判断: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讨论:下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溶质只能是固体吗?①医用0.9%的生理盐水;②医用75%的酒精溶液;③“超市”出售的“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活动探究二:用水不能洗去的怎么办?也就是说只有水才能做溶剂吗?常见的溶剂有哪些?2.乳浊液乳化现象思考:用水不能除去油污,那么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是什么呢?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溶液的种类:根据溶质的状态,溶液可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4)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浓度、稀释等知识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游戏设计:设计溶液配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和稀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简洁清晰的PPT,展示溶液的定义、特征和种类等关键知识点,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溶液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溶液浓度计算和稀释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与特征: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均一性和透明性。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学生用具:探究手册;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教学过程】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

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生】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蔗糖溶解了)【结论】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

2、从微观角度:蔗糖消失的微观解释【提问】蔗糖消失了,固体到哪里去了?你能从物质微观的角度解释吗吗?【生】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过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通过模拟的动画视频来认识这一微观过程。

【播放视频】先说明: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2.溶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的分散、溶剂的溶解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性质,如无色透明、无味、具有一定的沸点和凝固点等,帮助学生认识溶液的特点。
4.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讲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混合物。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小组合作实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2副表3副表4《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学习研讨一、溶液【自主学习】【实验9-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

【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阅读】阅读课本P27-28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叫做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认识溶液的特征.
【学习重点】溶质、溶剂的概念;分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溶液的特征.
【学习难点】分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纯净物:
混合物: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1、演示实验:①将少量蔗糖、植物油、泥土分别加入到装有20mL水的1、
2、3号烧杯中,
②在1号烧杯中再加入少量食盐.(每次都充分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2、知识架构:
(2)溶液的特征
(二)溶解性
1、演示实验:[实验9-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1)不同种,在同种中,溶解性.
(2)同种,在不同种中,溶解性.
(三)常见的溶质和溶剂
1、演示实验:[实验9-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1)常见的溶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体或体.
(2)常见的溶剂为体,如、、等.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一)溶液概念的理解
1、动画模拟:让学生观看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微观动画,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知识完形: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加深对溶液概念的认识.
⑴溶液是无色的.()
⑵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⑶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⑷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溶质与溶剂的区分
(三)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盐酸溶液______ ________ (2)硫酸锌溶液___________ ________
(3)医用酒精__________ __________ (4)0.9%的生理盐水_______ _________
(5)碘酒_________ _________ (6)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_______ ________
2、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溶液的体积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
3、下列各组液体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汽水
B.冰水混合物
C.稀盐酸
D.75%的酒精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
A.浮在水面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来
5、溶液的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7、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
【学(教)后记】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
1、认识乳化作用.
2、了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习重点】乳化作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学习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石灰水 ,(2)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
(3)食盐水 ,(4)80mL酒精与20mL水组成的溶液 .
2、硫酸溶液的溶质是 ,碘酒中的溶剂是 .
3、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四)乳化作用
1、演示实验:[实验9-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乳化作用:
(五)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过程──热
溶解过程
过程──热
溶于水时温度升高的物质有等;
溶于水时温度降低的物质有;
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的物质有 .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乳化与溶解
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
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2、动画模拟NaCl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加深对溶解过程中热量变化的理解.
四、达标测试(测试自我,我细心!)
1、下列物质混合,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 植物油和水——乳浊液
B. 碘和汽油——乳浊液
C. 食盐和汽油——溶液
D. 碳酸钙和水——溶液
2、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其原因是洗涤剂具有( )
A.催化作用
B.乳化作用
C.吸附作用
D.还原作用
3、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浓硫酸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过程只有吸热过程
B.溶解过程只有放热过程
C. 溶解过程既有吸热过程又有放热过程
D.扩散过程放热,而水合过程吸热.
5、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氧化钙固体
【学(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