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2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安排以及寄寓爱憎褒贬等方面,对后 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再次,《史记》敢于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叙事写人的艺术 经验等也为后世戏曲家所吸取,从而有助于戏曲的成熟与发 展。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涵 与“实录”精神
一、《史记》的思想内涵
▪ 司马迁说他创作《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即通过史书的形式,寄 寓他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个人见解。
二、“实录”精神
▪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 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副标题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与《史记》创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年不 可考,约与汉武帝相始终。司马迁的祖 上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 志在继《春秋》而作新史。
▪ 二十岁时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 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历时两三年,行程近三万里, 对他后来创作《史记》有重要意义。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以“诬上”被判死刑,以腐刑代免。 ▪ 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任中书令。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4、李陵之祸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
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于 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 (《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
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报任安 书》)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三、《史记》的进步倾向
能以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视角, 展示传主的“真人”面貌。
刘邦
第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老二)力。今某业所就,孰与仲 多?”
“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 《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道出: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士亡”,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 为……凡百三十篇。”
第二、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
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李广
大将军卫青
张良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
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 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 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 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第三、《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
司马迁.ppt
(2)“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 《汉书· 项籍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 视。‛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一)史官传统、家学渊源 父司马谈约生于汉文帝初期,是一个有广 泛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曾“学天官于唐 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二)游历 1、二十壮游 ,到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广 大地区。 2、仕为郎中,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35岁时奉 使征略西南夷(今四川和云南边境一带); 3、数十年扈从武帝之游。 36岁时,随武帝到泰山封 禅,之后,又侍从武帝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 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三)任职太史令
《史记》的思想特色
1、怀疑精神 2、批判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 (《后汉书· 司马迁传赞》)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 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 蔡邕传》) “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 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 《三国志· 王肃传》 )
叙事线索
《李将军列传》叙说李广的生平事迹,分属两条 线:一条写李广的才气无双,一条写他的坎坷, 从而形成最后的悲剧结局。 《 淮阴侯列传》亦是这种双线结构:一条线写 韩信在为汉朝打天下当中屡屡立下的赫赫战功, 一条线写他与刘邦及汉王朝之间的种种矛盾,导 致被斩长乐钟室。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
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分析了先
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切中肯綮。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 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四、教育:史官家庭的文化熏陶, “年 十岁则诵古文”,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 献。 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 《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 司马迁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认真地鉴别 真伪,比较同异。主动和古人沟通,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 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 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 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 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 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 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 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 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 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 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 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 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 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 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 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史记”二字,原非司马迁书专名,先
秦时代,诸侯国的史书,都可称为“史
书 名 异 称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三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探索历史规律)
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对《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传》、 《国语》是有很多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主要是做剪裁功夫,有时 也大段抄录。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 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 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 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 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
‚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见解和社会政治 理想。
三、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司马迁非常重视对因 果关系的探究,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 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 各篇都 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李斯五叹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 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 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 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 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 驾也!‛
《淮阴侯列传》: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 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 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人 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wan2)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 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 程中,展示个人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2012.9.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鲁亮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司马迁像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2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3四、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史记》书影第二节关于《史记》1关于《史记》2▲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关于《史记》3关于《史记》三、《史记》的写作宗旨:“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1、“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认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不死则亡”的观点“未必然”。
♠ 批评了所谓的“占星术”、“望气术”等迷信思想。
♠ 向传统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战,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
2、“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功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
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反暴人物。
歌颂刺客的自我牺牲精神。
还描写了一些游侠,歌颂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歌颂了一系列爱国的历史人物。
荆轲刺秦王砖壁画将相和泥塑第三节作品选讲鸿门宴图二、《报任安书》《报任安书》第四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创作的文学动机作者本人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因此赋予作品许多文学色彩;♠写作目的决定了要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二、《史记》运用的文学手段纪传体的运用更充分集中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更接近作为“人学”的文学,更富有文学性。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搜索司马迁第一范文网·2016-10-01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史记》代表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是西汉散文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动机:继承父亲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的目的,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经历李陵祸后,把修史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多感慨。
司马迁与史记 ppt课件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史记》的人物刻画
1. 闾巷之人入传 2. 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3. 在典型环境中揭示人物性格 4. 用个性化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5. 用心理描写增强形象的生动感 6. 用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逼真感 7. 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 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齐 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 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 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传主地位的安排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传记次序的安排
人物合传的设立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重视对因果关系的探究
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究天人之际: 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 命论的影响。(《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
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 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 (《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为此, 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 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 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汉文学史纲要》
袁文典论《史记》为发愤之作
余读《太史公自序》,而知《史记》一书,实发愤 之所为作。其传李广而缀以李蔡之得封,则悲其数 奇不遇,即太史公之自序也。匪惟其传伍子胥、郦 生、陆贾亦其自序,即进而屈原、贾生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痛哭流涕而长太息,亦其自序也。更进 而伯夷积仁洁行而饿死,进而颜子好学而早夭,皆 自序也。更推之而传乐毅、田单、廉颇、李牧,而 淮阴、彭越,而季布、孪布、黥布,而樊、灌诸人, 再推之而如项王之力拔山气盖世,乃时不利而骓不 逝,与夫豫让、荆轲诸刺客之切肤齿心为知己者死, 皆太史公之自序也。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之磈 垒,诚不禁其击碎唾、拔剑斫地慷慨而悲歌也。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ppt
13
(二)注重采择轶事
《史记》往往在人物传记的开篇以一、两个琐事来揭 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预示人物以后的发展。 如《项羽本纪》中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的细节, 既表现出其少年大志的霸王气质,也暗示出其重武轻 文的不足。 《淮阴侯列传》写韩信胯下受辱、酬漂母 《酷吏列传》写“张汤审鼠”
11
第三节 李将军列传
一 讲读作品,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一)本文主要叙述了李广的哪些典型战例?又有 哪些出色的细节描写?它们表现出李广怎样的性格 特征?
(二) 什么原因使李广一生未得封侯?
12
第四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 《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 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史记》的人 物塑造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8
第二节 项羽本纪
一 解题 二 讲读课文,赏析重点段落
(一)巨鹿之战 (二) 鸿门宴 (三) 垓下之围 三、思考·讨论 如何评价项羽的自杀?
9
四、有关项羽的评论
1 《高祖本纪》中刘邦及群臣评项羽 2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项羽 3 钱钟书对项羽的评价 4 郭嵩焘《史记札记》:
物形象用了哪些方法。
17
秦汉文学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惠州学院中文系 陈金花
1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项羽本纪 第三节 李将军列传 第四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本章思考题
2
第一节 《史记》概述
一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家庭的良好影响 (二)广泛的阅历和交友 (三)为太史令 (四)遭李陵之祸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萧何:存秦相御史令 律藏书、荐韩信、约法三 章、治理后勤、诛韩信
陈平像
《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1、按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分,有些悲剧主 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 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 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 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 “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 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 之间。当地名胜古迹生于汉武帝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 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 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 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蛇蒲服, 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 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 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 佩六国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得出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 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 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薄 皇 后
2、《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 笔法。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 我国纪传体 史学的奠基 之作,同时 也是我国传 记文学的开 端。
1、《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积极入世、进取、勇于牺牲、人道主 义等精神和人格自尊), 为后代作家树 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司马迁与《史记》的文本文档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2.《史记》的简介《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1.《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2.《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3.《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如: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
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
4.《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5.《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2、掌握《史记》的体例 3、了解《史记》的成就与地位 教学重难点 1、《史记》的主要内容 2、《史记》的成就与影响。
一、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司马迁简介 (前 145-?),西汉 史学家、文学家。字 子长,左冯翊夏阳 (今陕西韩城西南靠 近龙门 ) (1)、继父志,任 史官 (2)、直言受宫刑 (3)、 发愤著《史 记》
二、《史记》的艺术成就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 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 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 五十二万六千多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 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 学的开创性著 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 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1、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 叙述。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 多传记,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 《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 《史记》以“实录”著称 . 《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同时具有史学 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
2、人物塑造
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 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 明三大特点。 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亦有偏爱。 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 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 .
首先,《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 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生活细节的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基 本手段。 对话往往最能活生生地体现人物的生活经 历、文化修来,司马迁描绘人物形象,主要是 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 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 对比中完成的;由于司马迁对各种人物都 有深刻的观察,对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环 境、地位上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这些人 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地浮现在 我们面前。
03第一章(下):第三节 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史记》原名《太史公》,亦 可见战国风气。
钱大昕说:“子长述先人之业,作书继《春秋》之后,成一 家之言,故曰《太史公书》。”所谓史记,当时“皆指前代 之而言。……《史记》之名疑出魏晋以后,非子长著书之意 也。”[1] 王国维也说:“汉人所谓史记,皆泛言古史,不指《太史公 书》。……以史记名书,始于魏晋间矣。”[2] [1]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五“太史公自序”,《嘉定 钱大昕全集》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112页。 [2]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一《太史公行年考》,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第1版,第510-511页。
一般认为,司马迁所用的纪传体涉及本纪、世家、列传、表、 书等形式,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传统影响的。
如梁启超说:“其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其八书 详纪政制,蜕形于《尚书》;其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世 本》。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琐语,则《国语》之 遗规也。”不过,梁启超并没有否定司马迁创立纪传体之功, 他说:“诸体虽非皆迁所自创,而迁实集其大成,兼综诸体 而调和之,使互相补而各尽其用。此足征迁组织力之强,而 文章技术之妙也。”[1] [1]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长沙;岳麓书社, 2010年1月第1版,第15、16页。
以上诸种称谓中,魏晋以前使用较多的是《太史公》 和《太史公书》。为何以“太史公”命名?究竟应该 是《太史公》还是《太史公书》?
对此,钱穆和胡宝国提出了很好的解释。钱穆认为:“《太史公》则司 马迁一家之私书,当与孔子《春秋》齐类,不当与鲁《春秋》、晋 《乘》、楚《梼杌》相例。故其书称《太史公》,犹孟轲自称孟子,其 书因亦称《孟子》,荀况自号荀子,故其书亦称《荀子》云耳。”他又 说:“太史公书者,犹云诸子书,孟子老子书,若正名以称,则应曰 《孟子》《老子》。《太史公》,不得加书字。至曰记曰传,则举一偏 以概,更非其书之本称。”[1]我以为这个解释是很合理的,因为根据 《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而没有带“书” 或“记”字。《艺文志》应该是涉及书名最正式的场合。胡宝国认为 《史记》原名《太史公》,这种以个人名字命名书的方式“仍是来自于 战国的旧传统,诸子的书是成一家之言的私人著作,而《史记》也是要 ‘成一家之言’的私人著作”。[2] [1] 钱穆:《太史公考释》。见钱穆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 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20页。 [2]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第1版,第11页。
司马迁与史记一
• 二、“发愤著书”的内涵及意义:
• 第一:它明确指出穷愁困辱是成就伟人的一 个条件,是取得创作成功的一种动力。因为 只有穷愁困辱带来的坎坷和磨难,才使得作 家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才能 使他们产生非凡的激情,吐发不平的思虑, 从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 第二: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 如不能通其道,在功业上发展,那就应当 “述往事,思来者”,在作品中喷涌而出, 形成思想的火花,使生命永生不息。
六、《史记》有些篇章段落,只能当文学读
1,有个别篇章的整个事实不足信,但不应否定其思想寄托, 对研究司马迁的思想有价值; <伯夷列传 >< 滑稽列传>
2,有些篇中的某些段落只能看作是故事传说,但一 般不影响历史本质的真实 庞涓之死 项羽末路 *<史记>所以能既是“历史”, 又是“文学”,关键在此
3,有时为抒情使用特殊笔法,不能信以为真: • 田蚡之死、刘荣之死; 刘邦之逃、 项 羽之困; • • 4,司马迁有时借作品人物抒身世之感 同情生不逢时, 屈原、贾谊、邹阳、蒯通、 李左车、周丘、 忍辱发愤之感慨: 苏秦语; 说虞卿; 说 范雎、蔡泽;“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 世态炎凉之悲愤: 《廉颇列传》之“天下 以市道交”; <汲郑列传>翟公书门语; 复仇情绪的抒发:李广杀霸陵尉;韩安国对狱 卒;韩信对待恶少年.
• • • •
四、《史记》的思想倾向 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 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 • ④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五、《史记》在今天的思想意义:
•
(一)进步的民族观: • 1,中华境内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是兄弟; • 2,批判汉武帝所进行的非正义战争,谴责其劳民 伤财,给社会造成的苦难。 • 司马迁是被进略、被掠夺的兄弟民族与汉王朝统 治下的被压迫人民共同的朋友。 •
司马迁的游历与《史记》成书过程
司马迁的游历与《史记》成书过程第一篇:司马迁的游历与《史记》成书过程司马迁的游历与《史记》成书一、司马迁的游历经历司马迁的游历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年轻时的自主游历。
二是司马迁担任太史令一职后,跟随武帝巡游的游历经历。
《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从这一段话看出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游历,足迹遍布江淮、齐鲁,更奉命出征巴、蜀,滇南。
直到司马谈去世,他的自主游历生活才结束。
至于司马迁随驾巡游的经历,《太史公自序》中没有特别说明,但《史记孝武本纪》中仍记载有:“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
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后有君子,得以览焉。
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可见,司马迁任太史令后跟随皇上出巡,祭祀天地众神和名山大川,参加过封禅大典。
回来后依次论述自古以来祭祀鬼神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的里外情形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二、司马迁的游历经历对他著《史记》一书的影响我认为游历经历对司马迁成《史记》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1、丰富了修史所必备的地理、民俗、人文知识,史书内容真实可信。
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史记魏世家》:“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 又,《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Ⅱ、 “通古今之变” 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
♠ 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 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 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 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 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 现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视 :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 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伯 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夷 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叔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 齐 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
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 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历史有了新 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 这部空前的巨著。
《史记》书影
公记之兴
书轩行,
“
》辕事原罔
。,,始罗
——
”下略察天
《 史 记
至推终下 于三,放 兹代见失 ,,盛旧
·
…
太
录观闻
史 为秦衰,
公 《汉,王
自 太,论迹
序 史上考所
》
※ 第二节 关于《史记》
汉元封三年(前108) 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 写作《史记》,太初四 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 安书》和《悲士不遇 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像
陕西韩城芝川镇华池村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 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一、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 ♣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 作。 ♣ 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 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 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 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 成。 ♣ 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 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正史的通用体裁。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
※ “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Ⅰ、“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可 以干预人事的看法,认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不死则亡” 的观点“未必然”。
♠ 批评了所谓的“占星术”、“望气术”等迷信思想。
♠ 歌颂刺客的自我牺牲精神。 ♠ 还描写了一些游侠,歌颂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
作用。 ♠ 歌颂了一系列爱国的历史人物。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 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
论 如引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 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
2、主观条件
♠ 家庭的影响: “读万卷书”
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 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三次漫游的经历: “行万里路”
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 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 础。
♠ 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
《史记》的体例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 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 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 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 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 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 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 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 生活图画。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 政治理想
♠ 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功 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 的态度。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 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
♠ 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 反暴人物。
宋 郑樵评《史记》体例
《本纪》纪年,《世家》传代, 《表》以正历,《书》以类事, 《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 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通志·总叙》
二、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 特殊的写作立场:
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酷的命运、对古老 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 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立场。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 第二节 关 于 《 史 记 》
第三节 作 品 选 讲 ※ 第四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前145-?),字子 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其一生大约“与武 帝相始终”。
奉命出使西南 数次随武帝出游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 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 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 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 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二、《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
♠ 时代背景:
▲ 对历史、社会 独特的理解:
♠ 《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 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 独创的“纪传体”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 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 高度重视; ♠ 公然提出 :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 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 依据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的名位来衡量历 史人物的成就; ♠ 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并不完全符合统 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 狭隘单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