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研究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指学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给予关注和适当的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原因:1. 财物欲望:学生偷窃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因为对某种财物有强烈的欲望。
可能是由于其他同学也拥有这种财物,而学生不能得到,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通过偷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2. 社交关系:有些学生可能在学校里缺乏良好的社交关系,与同学之间的互动较少。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为了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的形象,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偷窃来获取一些特殊的财物。
3. 家庭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对其偷窃行为产生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可能因为缺乏某种必需品或者家长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选择通过偷窃来解决问题。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1. 物品丢失:学生可能经常宣称自己的物品丢失,并且常常要求其他人替他们寻找或者补偿。
2. 不正常的所得:学生可能会在没有合理解释的情况下突然拥有一些昂贵的物品,如手机、钱包等。
3. 心烦意乱:学生可能因为偷窃行为而感到内疚和焦虑,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心烦意乱的样子。
针对学生偷窃行为,心理辅导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与学生进行沟通:心理辅导师需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原因。
通过倾听和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找到改变的动力。
2. 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指导:心理辅导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关于道德观念和正确行为的教育和指导。
通过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3. 培养社交技能:对于那些由于缺乏社交关系而选择偷窃来获取注意的学生,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社交技能,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偷窃行为的发生。
4. 家庭辅导:对于家庭环境对学生偷窃行为产生影响的情况,心理辅导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的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指学生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是不负责任和错误的,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后果。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和环境等因素。
个人原因是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控能力差、道德观念淡薄、拜金主义思想等个人因素而产生偷窃行为。
这些学生通常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够理解,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容易被物质欲望所迷惑。
家庭原因也是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缺乏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
他们可能缺乏经济来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选择偷窃。
一些家庭对学生的管教不当,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监管和指导,容易造成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环境原因也是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可能受到社会、学校和同学的影响,从而产生偷窃行为。
社会环境中存在一些不良示范和引诱,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被误导。
学校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可能促使学生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物质。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通常是多样的。
一些学生可能会频繁丢失物品,无法解释原因;他们可能在同学间展示财物,令人怀疑其合法来源;一些学生可能在考试中作弊,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好成绩。
这些表现都可能是学生偷窃倾向的信号。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我们应当给予心理辅导和帮助。
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和观察来了解其具体情况及原因。
接下来,可以借助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帮助,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和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然后,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动力激励和情绪管理等心理干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偷窃行为的后果。
家长和学校应当共同合作,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包括个人因素,也包括家庭和环境因素。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我们应当通过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错误的行为,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也是一种不良的社会行为。
偷窃行为不仅会给被盗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引导,对预防和纠正学生偷窃行为至关重要。
1. 缺乏道德约束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就容易缺乏道德约束力,出现偷窃行为。
2. 物质诱惑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物质诱惑随处可见。
学生在接触丰富物质的难免会受到物质的诱惑,产生偷窃的念头。
3. 缺乏自我控制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部诱惑,从而产生偷窃行为。
4. 矛盾冲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可能是家庭矛盾,也可能是学习生活中的矛盾。
这些矛盾冲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现实的念头,从而选择偷窃行为来解决问题。
5. 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偷窃的念头,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1. 经常“偶尔”丢失物品学生经常“偶尔”丢失物品,比如书包里的文具、手机、钱包等,尤其是频繁丢失贵重物品。
2. 低价值观学生对财物的价值观模糊,认为偷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偷窃行为感到理所当然。
3. 缺乏责任感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缺乏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常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错误的后果。
4. 知情不报当学校或家庭出现失窃事件时,学生明知道情况却选择不主动报告,甚至为了保护自己或同伴而隐瞒真相。
5. 情绪失控学生在情绪失控时容易产生偷窃行为,可能是因为受到挫败或刺激而失控,产生偷窃冲动。
1.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和家庭应该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和消费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避免因为物质诱惑而产生偷窃行为。
2. 健全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履行教育职责,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在学生群体中,偷窃行为时有发生。
偷窃行为不仅是对他人财物的侵犯,也是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伤害。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而这些原因会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
如何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偷窃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
学生偷窃行为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疏忽或者压力过大,孩子就有可能出现偷窃行为。
2. 学业压力:学生在学校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上有困难等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偷窃行为,以逃避学习方面的压力。
3. 社交压力: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交关系的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偷窃行为,为了在同学中更受欢迎或者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生可能会做出不良的行为。
1. 经常缺少物品:书包里的文具、书籍经常缺少,这可能是学生在偷窃同学的东西。
2. 对他人物品的过分关注:学生经常观察同学的物品,表现出对某些物品非常感兴趣,这可能是学生在打探哪些物品可以偷窃。
3. 不敢面对同学和老师的目光:学生在偷窃后,可能会表现出对同学和老师的过分紧张,这可能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我们来看一下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辅导。
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偷窃行为进行干预,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关心倾听:对于出现偷窃行为的学生,我们应该做的第一步是关心倾听。
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社交关系等问题,找出他们出现偷窃行为的原因。
2. 调整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学习压力大的学生,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学习和生活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
对于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3. 强化道德教育:在心理辅导的我们也要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常常给学校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了解学生偷窃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步骤。
学生偷窃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物质欲望:学生可能因为某些物质的吸引而产生偷窃欲望,例如钱、手机、笔记本等珍贵物品。
2. 自我充实:某些学生可能因为内心空虚、无聊或需要刺激而选择偷窃,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我充实和探索的需求。
3. 学业压力:学生在学校中可能面临着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大等问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偷窃来减轻压力。
4. 家庭环境: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家庭中存在经济困难、家庭冲突、父母不关心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选择偷窃来寻求满足。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1. 无端财物减少:学生身边的某些物品或财物会经常出现无缘由地减少的情况。
2. 长期缺乏金钱:学生可能会频繁找家长借钱或者没有零花钱,无法解释金钱来源。
3. 虚报失窃:学生可能会偷窃他人的物品后,再声称自己也失窃了,以转移他人的注意力。
4. 社交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偷窃行为而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排斥,社交问题逐渐加重。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和行为,并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导。
心理辅导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学生:心理辅导师需要与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社交情况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2.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关怀和倾听,心理辅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分享自己的问题。
3. 情感疏导:学生偷窃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负面的情感,如愤怒、无助、焦虑等。
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疏导这些情感,寻找更好的应对方式。
4. 行为管理:心理辅导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再次偷窃行为的发生。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在班级中,偷窃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许多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偷窃行为,如偷同学的文具、作弊、盗窃他人财物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带来财产损失,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了解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对于学生的正常发展非常重要。
一、偷窃的原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偷窃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些家庭缺乏正常的家庭经济条件,为了满足小孩的物质需求,家长采取偷窃的手段。
这种“家族传统”往往会传给下一代,使他们在学校中也变得喜欢偷窃。
2.心理状态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理压力,如考试失败、困扰、家庭问题等。
这会导致学生焦虑、压力增加,因此他们可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财物上,从而进行偷窃行为。
此外,某些学生还可能存在不适宜的需求,例如对未拥有的物品的渴望,从而更容易选择偷窃。
3.同龄人影响学生喜欢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同龄人中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受欢迎的人。
因此,在班级中出现某位同学有偷窃行为之后,其他学生也可能随之效仿。
二、偷窃的表现1.常常失去物品学生常常失去自己的物品是一种可能表明他们对偷窃行为感到兴趣的信号。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已经开始窥视并尝试实现自己的偷窃行为。
2.财务问题学生可能会由于偷窃行为而拥有不同寻常的财务状况。
他们可能会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钱,并且花钱的方式也不同。
家长需要关注子女的财政状况,以避免不寻常的趋势。
3.迟到或早退学生会出现迟到或早退的行为,因为他们不想被发现在班级或学校区域中实施偷窃行为。
如果学生睡过头或想回家看电视,那么这种情况可能比较常见。
然而,一旦学生出现反常的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加警惕起来。
4.不自然的行为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寻常的行为,例如在不同的学生之间穿梭,或者总是在班级里转圈。
学生可能试图寻找可疑的目标,准备实施偷窃行为。
三、心理辅导1.了解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进行偷窃行为的原因。
这种做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摆脱不适当的行为,并阻止他们进行更危险的行为。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引言:学生偷窃行为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引发了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探讨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概述一些常见的表现,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其行为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背景:学生偷窃行为可以在各个学龄段出现,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有可能出现这种问题。
偷窃行为往往涉及物品的盗窃,但也可包括作弊等其他行为。
学生偷窃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学生自身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对家庭和学校也带来了很多困扰。
原因: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可以从心理和社会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心理原因是学生偷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可能因为内心的不满、不安全感、自卑等情绪问题,通过偷窃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自信心。
他们也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无法正确评估偷窃行为的不良后果。
社会环境也对学生偷窃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生身处一个激烈竞争、物质追求至上的社会氛围中,他们可能借助偷窃来满足迅速获取物质财富的欲望。
家庭环境、同伴的影响以及媒体的价值观传递也会促使学生产生偷窃行为。
表现: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各有不同,取决于学生的性格和行为背景。
1. 日常物品的失窃:学生常常偷窃一些小的物品,如钢笔、文具、小玩具等。
这些物品的价值可能不高,但学生偷窃的心理目的通常是获得一种刺激感和满足感。
2. 钱财的失窃:学生可能会偷窃同学、家人或老师的钱财。
这种偷窃行为往往与物质欲望和不良的消费观念有关。
3.作弊行为:学生可能会通过作弊来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习压力、自卑感以及道德观念的混淆有关。
心理辅导:对于学生的偷窃行为,心理辅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参考。
1. 针对学生的个人问题进行辅导: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不满和不安全感,并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应对。
2. 建立积极的自尊心:通过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和努力,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摘要】学生偷窃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从根源入手进行心理辅导。
本文探讨了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方法,并强调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及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和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等方面提供了建议。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预防和干预学生偷窃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关键词】学生偷窃行为、原因、表现、心理辅导、家庭、学校、合作、重要性、价值观、激励机制、社会、努力、心理辅导、培养、呼吁1. 引言1.1 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包括了对学生本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对同学之间的关系造成破坏,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侵蚀等方面。
学生偷窃行为会导致学生内心产生愧疚、焦虑和自责等消极情绪,增加其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学生偷窃行为会损害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友谊,破坏班级和谐氛围,造成同学之间的争执和矛盾。
学生偷窃行为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让师生关系和谐受损,影响师生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最重要的是,学生偷窃行为会逐渐腐蚀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降低社会公德和道德风气,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
1.2 研究背景学生偷窃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鉴于此,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走出偷窃的阴影,走向健康成长。
通过对学生偷窃行为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方法,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努力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浅谈未成年人盗窃
浅谈未成年人盗窃
《未成年人盗窃问题的探讨》
盗窃是一种违法行为,而当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时,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背后往往涉及诸多社会、心理和家庭因素,需要特别关注和管控。
首先,未成年人盗窃行为往往与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和风气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环境中,盗窃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勇敢”或“酷”的表现,有些未成年人也出于追求刺激、证明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盗窃行为。
因此,改善社会环境、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鼓励积极的行为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原因之一。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盗窃行为可能被用作一种逃避和排解压力的手段。
对这些未成年人,及早察觉其心理问题、给予帮助和关怀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家庭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们或许因此而产生了盗窃的心理。
因此,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家庭建设健康和和睦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面对未成年人盗窃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犯罪行为,而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家庭因素,寻
找和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未成年人摆脱盗窃行为,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1. 引言1.1 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学生偷窃行为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秩序和正常教学环境。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不仅会破坏学校的秩序,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氛围,甚至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学生偷窃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偷窃行为不仅会造成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对社会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偷窃行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1.2 引发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否和睦、父母是否重视教育、亲子关系是否融洽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家庭可能存在家庭纠纷、父母疏于教育、家庭经济拮据等问题,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求不轨的行为。
2. 学校环境问题: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家庭,教师的教学水平、同学间的关系、校园规则的执行等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可能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师生关系紧张、同学间互相攀比等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心理。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第三环境,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对学生的塑造也至关重要。
一些社会的消极价值观、不良风气、物质至上的社会氛围等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学生偷窃行为的复杂原因。
要有效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偷窃行为,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方面的因素,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学校环境、倡导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等策略。
2. 正文2.1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1. 物品失窃:学生可能会在班级、宿舍或者其他场所中盗窃同学或老师的物品,比如钱包、手机、书籍等。
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通常会引起轰动和争议。
2. 考试作弊: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压力过大或者想方设法获取好成绩,会采取作弊行为,比如抄袭、偷看同学试卷或者使用作弊工具。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指学生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非法地占有他人的财物。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其原因和表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原因:有些学生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由于物质不足,他们可能会选择偷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可能会偷取班级、同学或者学校的财物,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物质缺失感。
2. 社交原因:部分学生可能为了改变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或者得到关注,选择了偷窃行为。
他们希望通过偷取他人的财物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交满足感。
3. 心理原因: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自尊心脆弱、不安全感等,这些感受会导致他们寻求刺激和满足,选择偷窃作为自我满足的方式。
1. 频繁失窃:学生会连续多次地发生偷窃行为,可能会在班级、宿舍或学校不同地方进行盗窃,偷取各种财物,如钱包、手机、食品等。
2. 欺骗行为:为了掩盖偷窃行为,学生会编造各种理由和借口,对身边的人隐瞒真相,甚至会误导他人,制造混乱和疑惑。
3. 拒绝合作:学生会出现拒绝合作的态度,不愿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对于家庭和学校的规定也表现出抵触和反抗的态度。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辅导,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正确认识和引导: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偷窃行为的错误性质和后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2. 情感支持:学校和家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理解。
建立积极的亲子和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3. 培养自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
4. 家庭教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制定家庭规则和约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经济困难、追求刺激、社交压力、自尊心不足等。
以下是关于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的详细介绍。
1. 经济困难: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费用无法满足,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可能会选择偷窃。
2. 追求刺激:一些学生处于充满好奇和冒险精神的年龄阶段,他们可能对偷窃行为感到刺激,因此产生偷窃的欲望。
3. 社交压力:一些学生在同伴中受到排斥、嘲笑或歧视,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交地位或满足同伴的期望,可能会选择通过偷窃来表现自己。
4. 自尊心不足:一些学生因自身感觉自卑或无法在学习或社交中取得成就,会通过偷窃来获得一种暂时的满足感或弥补自尊心的缺失。
1. 丢失物品增多:学生虽然没有明确地承认偷窃行为,但常常会出现无法解释的物品丢失,或者其他同学的物品在他们的位置上被发现。
2. 经济状况改变:学生原本经济状况较差,但突然之间有一些显著的经济改善,例如购买较昂贵的物品、变得富有现金等。
3. 社交关系异常:学生可能会变得孤立、缺乏朋友或与各个群体相互隔离,并表现出对他人的猜疑或愤怒。
4. 不诚实的行为:学生可能会频繁地撒谎、伪造签名、隐瞒事实或回避问题,尤其是当被问及一些与偷窃行为有关的问题时。
5. 缺乏同情心:学生可能表现出对他人财务损失的漠不关心,甚至对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困扰或痛苦感到高兴。
1. 倾听和理解:心理辅导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安全、受信任和亲近的环境,充分倾听学生的诉说,理解其内心的痛苦和困扰。
2. 创造积极环境:心理辅导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交活动,提高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绪管理:心理辅导师应该教导学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可能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
4. 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偷窃行为危害和后果的教育信息,增强他们的道义观念和道德意识。
青少年偷窃心理分析
青少年偷窃心理分析
青少年偷窃通常是因为某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青少年偷窃行为的心理因素:
1. 成就感的缺乏:青少年可能会尝试通过偷窃来获取成就感或自尊心的提升。
2. 社会压力:家庭、学校或同龄人的压力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转向偷窃。
3. 渴望奢侈品:青少年可能想拥有一些奢侈品或者物品,但他们没有能力购买,所以尝试通过偷窃获取。
4. 注意力缺乏:一些青少年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可能会偷窃来让自己感到刺激。
5. 家庭背景:青少年家庭背景往往也是偷窃行为的原因之一,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行为不端等情况。
应该教育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了解偷窃行为的后果和违法性,帮助他们早期发现不良内心感受并加以纠正。
还应该提升青少年自尊心、成就感和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社交压力处理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一、引言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也会对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非常重要,有助于预防和处理此类问题。
本文将从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以及心理辅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物质需求不满足:有些学生偷窃行为是出于对物质的追求,他们可能经济困难,无法满足购买物品的需求,因此选择偷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2. 学业压力过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困难,感到挫败和无助,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他们可能会选择偷窃行为来获得一些刺激和满足感。
3. 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一些学生来自家庭环境不良,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教育,他们可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导致偷窃行为的出现。
4.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同学间的偷窃互相影响、社会媒体的宣传和影响等。
1. 频繁丢失物品:经常遗失或丢失自己或他人的物品,无法解释原因。
2. 财物异常增多:突然出现较多的财物,并且无法解释财物来源。
3. 钱物消失:经常发现个人财物或他人财物被盗,且无明显蛛丝马迹。
4. 行为异常:出现以前没有的买卖行为,频繁光顾不正当或者大额交易场所。
5. 偷窃他人物品:经常偷窃同学或他人的物品,并企图掩饰自己的行为。
1. 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困扰,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指导。
2. 激发自尊和自信:心理辅导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尊和自信。
通过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提高他们对未来的期许和自我肯定感。
3. 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时可能会感到压力,心理辅导师应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帮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 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心理辅导师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偷窃行为的后果和伤害。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偷窃是一种违反法律、道德和良心的行为,但很多学生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偷窃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主要原因在学生偷窃行为中,有以下主要原因:1.1 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可能是导致学生偷窃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一些东西,所以他们可能选择偷东西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1.2 压力和焦虑学生在学业上和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问题而感到压力和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偷窃来缓解他们的压力和焦虑。
1.3 缺乏父母监管很多家庭父母都非常忙,无法花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
因此,一些学生可能缺乏父母的监管,导致他们偷窃行为。
1.4 贪图一时的刺激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好奇心、寻求刺激等原因而偷东西。
他们可能并没有任何经济需求或者其他的压力,只是想感受一下偷窃所带来的快感。
2. 行为表现学生的偷窃行为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2.1 隐藏物品学生可能会对他们所偷的东西进行隐藏,以避免被发现。
他们可能会把这些物品放在桌子下面、书包里、垃圾桶里等等。
2.2 偷窃钱财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钱,他们可能会选择偷窃钱财。
学生可能会偷老师或同学的零花钱、打工钱或其他可寻获的钱。
学生的偷窃行为可能比较短暂。
他们可能只是偷了一小件物品,比如笔、手机充电器等。
一些学生可能会反复偷同一件物品,或者密集偷窃。
他们可能有着一种强烈的偷窃冲动,无法控制自己。
3. 心理辅导当发现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心理辅导的建议:3.1 建立信任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感受到他们是被尊重、被理解的,并且辅导者不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批评或指责。
3.2 理解原因在学生产生偷窃行为时,必须理解其原因。
心理辅导师需要仔细询问学生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并对其了解和听取其心声。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由于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个体内在心理因素来看,学生偷窃行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 物质需求不满足。
有些学生可能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导致他们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了偷窃的行为。
2. 内心空虚。
一些学生可能缺乏合适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内心感到空虚孤独,从而产生了偷窃的行为,以弥补心理上的空虚感。
3. 被动学习和教育。
有些学生可能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和被动教育状态,没有得到足够的启发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对道德规范产生了迷茫和消极态度。
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学生偷窃行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 家庭环境不稳定。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行为不稳定的结果。
2. 同伴的影响。
在同伴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学生受到同伴的影响,产生了偷窃的行为。
3. 社会价值观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偏向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学生可能会产生偷窃的行为。
1. 过分紧张。
在偷窃之前,往往会表现出过分紧张,因为害怕被发现,所以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2. 自卑和内疚。
偷窃之后,往往会感到内疚和自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会使学生心理负担沉重。
3. 不良的言行举止。
偷窃行为会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变得不良,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行为模式。
4. 逃避责任。
面对行为的后果,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态度,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5. 自我封闭。
面对偷窃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不愿意倾诉交流。
1. 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促使学生更愿意倾诉内心的烦恼和问题。
2. 重视引导和启迪。
在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引导和启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3. 强化责任感和自尊心。
在心理辅导中,要帮助学生强化责任感和自尊心,提升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价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引言:学生偷窃行为的存在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有着负面影响,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及早了解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对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以及心理辅导方面进行讨论。
一、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学生偷窃行为的产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
学生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主要的原因。
1.1 学生个体因素学生年龄、性格特点、自控能力以及心理需求等个体因素与其偷窃行为具有密切关系。
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尚未完善,对于道德标准的掌握不够成熟,容易进行偷窃行为。
性格上,孤独、内向、自卑、冲动等特点的学生,也更容易有偷窃行为。
个体的自控能力差、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也是诱发学生偷窃的原因。
1.2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偷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父母对孩子缺乏关注,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存在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感降低,从而诱发偷窃行为。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艰辛,也会使学生有偷窃的动机。
1.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学生偷窃行为的重要原因。
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的道德水平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
如果社会普遍存在着物质至上、物欲横流的观念,那么学生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产生偷窃行为的动机。
二、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般而言,学生偷窃行为可以分为物质偷窃和精神偷窃两个方面。
2.1 物质偷窃物质偷窃是指学生以非法的手段获取他人的物品或财物。
学生可能偷窃同学的文具、零食、钱财等,也有可能偷窃教室、实验室等公共设施的物品。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精神偷窃精神偷窃是指学生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的知识、成绩等精神财富。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良行为,它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伤害了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学生偷窃行为往往不是单纯的“坏”行为,它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心理问题。
了解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1. 社会环境因素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了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偷窃行为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聪明”或“酷”的行为,而且一些学生可能受到了身边同龄人的示范和影响,从而产生了模仿的行为。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因素可能是学生偷窃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是否严格、父母关系是否融洽、家庭经济情况等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庭可能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产生了偷窃的行为。
3. 自身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可能由于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产生了偷窃行为。
一些学生可能由于自卑感过强而希望通过偷窃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一些可能由于孤独感过强而通过偷窃来获得别人的注意,还有一些学生可能由于缺乏责任感而产生了偷窃的行为。
1. 频繁失窃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频繁出现物品失窃的情况,这可能是学生存在偷窃行为的表现。
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偷同学的文具、书籍,或是在家中偷走家长的钱财或贵重物品。
2. 对物品过度关注偷窃行为的学生往往会对物品过度关注。
他们可能会频繁观察别人的财物,或是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偷窥”别人的贵重物品。
3. 骗钱或物品学生可能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获得钱财或物品。
他们可能会编造一些假借口来向别人借钱或物品,或是采取其他不诚实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4. 缺乏责任感偷窃行为的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他们可能会将偷窃行为当做一种“游戏”,对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任何忏悔和反思。
1. 建立自尊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尊观。
学生应该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时常会涉及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感、低自尊、家庭矛盾、学业压力等。
以下是学生偷盗行为的原因和表现,并给出如何辅导他们的方法。
原因:1. 自卑感与低自尊: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自卑感与低自尊,当他们不被认可或者感到自身没有出色时,会采取偷盗行为来寻求表现。
2. 家庭矛盾:家庭矛盾是导致学生偷窃的另一个原因。
当一些学生面临家庭矛盾或冷漠时候,他们可能出于报复或者寻求满足而偷窃。
3. 学业压力:随着学业要求的增加,学生会承受很大的学业压力。
而一些学生则会出于此原因而偷窃,以减轻人生和学业的重压。
表现:除了这些原因,以下是一些学生偷窃的表现。
1. 常常忘记物品: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常常忘记物品,而不提醒身边的学生也要受到偷窃的损害。
2. 突然有了很多物品:有些学生也会经常突然拥有很多变化明显的物品,这可能是通过偷窃获得。
3. 挥霍:如果学生经常花费大量金钱在奢侈品上,这也许是他们通过偷窃获得的资本。
4. 变得敏感:学生也可能因为偷盗行为而变得警惕,情感上变得更加敏感和怀疑。
辅导方法:辅导学生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让他们能够从偷窃行为中走出来,并且向他们表明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
以下是一些辅导方法:1. 谈话:首先,可以进行谈话,以了解学生的动机。
通过谈话,学生可能会更加了解到自己行为的不可取之处,并且有机会进行调整。
2. 寻找合适的支持:提供实施合适的支持举措或资源,例如心理咨询服务或家庭治疗。
3. 培养积极心态:因为自卑感或低自尊是偷窃行为的首要原因之一,对于集中精力培养积极心态及良好的自尊感,可以有益的辅导帮助。
4. 提供相应的情景:测试偷窃能力小的学生亲身感受自己作为被害者的感受,从而获得自我反省。
5. 暴露学校的宽容原则:自然地表明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安全、受人尊重的空间,而学校也会对偷窃行为予以严厉惩罚。
总之,辅导学生的偷窃行为离不开对其心理原因的理解和对其行为的正确指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财产利益,也对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了解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以及如何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减少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缺乏道德观念: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教育习惯等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无法正确对待他人财产,容易产生偷窃的想法。
2.经济困难:部分学生出于经济困难的考虑,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选择通过偷窃获取所需要的物品。
3.追求刺激和满足好奇心:一些学生出于好奇心和对刺激的追求,对他人的财物产生兴趣,并进行偷窃行为以获得刺激。
4.缺乏责任感和自制能力: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无法抵制偷窃的冲动,从而产生偷窃行为。
1.经常缺失物品:学生经常丢失物品或者缺少财物,不能解释其缺失的原因。
2.频繁访问他人的物品:学生频繁地到他人的物品附近,一方面引起他人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他人财物的兴趣。
3.经常购买奢侈品或有能力购买超出经济水平的物品:学生购买奢侈品或低于其经济状况的物品,可能暗示其通过偷窃获得这些物品的可能性。
4.抵赖行为或不愿接受检查:学生对他人的询问行为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接受他人的检查或不愿提供自己物品的信息。
1.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多种方式,如道德教育课程、家长的引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提供经济援助和教育资源: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提供经济援助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减少偷窃的动机。
3.增强责任感和自制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偷窃的冲动。
4.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有偷窃问题的学生,可以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偷窃行为的负面影响,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努力解决学生偷窃问题,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财产,与学校共同规范学生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研究【摘要】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建立和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以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条件的,需求的不满足容易导致各种行为问题,偷窃行为是其中之一。
对偷窃行为要进行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预防,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建立应对理念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偷窃行为占据了青少年犯罪的重大比例 ,美国的研究显示 ,偷窃行为占据了青少年犯罪中 33-75% 的比例,国外有关青少年偷窃行为的研究一般隐含于青少年犯罪研究之中,国内在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研究与国外趋同,而有关偷窃行为的独立性研究则基本是以思辨研究为主,且较强调主观性因素,如学生物质欲望较强,责任心不够等【1】。
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管理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其棘手之处在于若班级中有同学遭窃,却因无法抓出行窃的同学时,造成同学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严重打击班级秩序;即便查获偷窃同学,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或班主任大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介入教育主题,偷窃的深层心理因素没有被发现,或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偷窃行为并不能得到彻底的根除。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进行分类、成因分析以及必要的心理矫正。
一、偷窃行为的类型有学者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少年偷窃行为分为十种类型:因情绪冲动受物质引诱而不能克制的冲动型;因家贫且父母疏于管教,急需物品而偷窃的经济型;为反抗社会不公平而报复的反抗型;为减轻内心紧张的强迫型;在意识模糊状态下不能克制冲动产生的癫痫型;自我堕落的堕落型;受英雄主义支配而为团体做事的集体型;缺乏法律常识及物权观念的无知型;以及物质欲望过高的占有型。
二、偷窃行为的心理成因国内有研究表明,精神满足低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物质满足低导致学生的偷窃行为【2】,其实,偷窃行为与心理满足有很大的相关性。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建立和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但是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同一性的建立是以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这些需求在心理层面包括安全的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每一个需求的都是在前一个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增长的,并且同时得到强化。
对安全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意味着有安全的生活环境,生活不受干扰,私有物品不被侵占等,一旦安全受到来自周围的挑衅,他们回失去心理的平衡。
当青少年学生的财务在生活中遗失或被盗窃时,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财物安全受到威胁,他们会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挽救自己受到的财物损失,更重要的是挽回自己丢失的安全感。
以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获取的安全感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例如,有的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为了减轻来自责罚的痛苦感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
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是青少年希望得到组织或者同辈群体的承认,如果得到正确的回应,就会增强归属感,反之,就得不到归属感。
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辈或其它人所拥有的东西并为此深深受到困扰,认为阻碍他们加入其中的障碍物就是这样东西,他们会就会使用偷窃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
对爱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意味着他们寻求来自父母、亲人、师长或异性的关注与关心,避免孤独的负性情感体验。
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爱,经常被忽视,生活上得不到关心,特别是在必要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物质的需要的满足,精神上的关注与关心非常的匮乏,例如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向同侪负向次文化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或者,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当青少年在学校甚至经常遭到师长或同学的负性评价或冷漠的待遇时,这个时候,危险就来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试图挽回自己作为一个人理应受到的“待遇”,而偷窃就是其中的一种。
他们企图通过偷窃行为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
对尊重的需求意味着他们的人格收到尊重,能力不被贬低,自主发展不收到阻碍;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如果解决得好,青年的精神境界将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范前行,如果得不到满足,对于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而言,行为容易逆社会规范而动。
三、偷窃行为的预防在预防方面,主要要加强学校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和青少年的自我预防。
具体来说如下:学校方面的预防要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是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各科教育中容易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养成教育,把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在课堂内外,把班级归属感和团体荣誉感作为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意识训练项目,而且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亲身体验到来自归属感和班级荣誉带给自己的温暖和感动,体验在活动中进行,体验要求学生的参与,口头的说教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纸上谈兵。
在学校教育中让青少年学生体会到在同辈群体中其乐融融健康成长的幸福。
家庭方面的预防要做好亲子互动,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沟通的前提条件是相互的理解,父母亲要深入了解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并且让孩子适当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工作,自己对家庭的规划,自己工作上的喜与忧,艰辛与不易,激发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当然,注意“适当”,把握好深浅和分寸,既不让孩子过分担心,也不让孩子过分“自我中心”。
让关爱深入到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负起对家庭的责任。
社会预防要做好的是来自社区的、网络的、媒体的,影视等各方面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的社会在严把文化传播的关口,在整体社会弘扬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风气,树立阳光健康的社区阳光青少年形象。
四、偷窃行为的辅导在辅导之前一定有要有调查环节,先了解青少年的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其次要了解偷窃的动机及背景。
如果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动机比较单一,是一时的冲动行为,只要行为者对行为的后果和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和反省,下一次犯事的几率很小。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深刻的反省和认识,碰到相同的情境,仍然有肯能重复同样的错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对于习惯性的偷窃行为,在辅导中需要特别注意调查行为者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以及重要的“他人”,这个过程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有时候,单纯听行为者的表述或家长的表述并不可靠,需要结合心理技术进行甄别和分析。
即使进行了甄别和分析,也要综合考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偶然事件和临时环境的影响。
对于如何改变造成青少年偷窃的偏差观念,有学者指出自我指导治疗是可行的方法。
透过认知重建,青少年要改变其自我内在语言,以新的观点看自己的问题,观察造成自己偷窃行为的内在语言是什么?然后学习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适当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内在语言,再学习更有效的应对技巧,并在现实生活情境里加以练习。
在使用上述技巧时,可利用现实治疗法的技术,鼓励青少年注意其现实责任以及对与错的问题。
在矫正青少年偷窃者的偏差行为时,认知疗法和行为改变技术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矫正偷窃行为时,“自我管理方案”是可使用的技术,首先要协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偷窃动机是什么?有什么不能满足的需要?其次协助青少年找出最易导致其偷窃行为产生的情境,最后再帮助青少年找出克服偷窃行为的方法,例如,请老师和同学经常提醒,请父母随时检查。
利用自我核查、自我酬赏、自我契约及刺激控制等自我管理的策略来改变偷窃行为。
行为改变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使用增强原理施予行窃者嫌恶刺激,要求行窃者送回窃取物外,再加一样价值相当的东西的过度矫正法、大量提供行窃者需求以造成其身心上不舒服的饱足策略法、减轻压力的松弛训练法、以及模仿抑制与角色扮演法等。
五、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的应对理念针对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心理成因,在教师采用应对措施时必须明确,青少年学生最主要的需求就是爱与自尊的需求,强调个体如果接受爱或给予爱,则会产生适度的成功,由爱会使个体产生成功的动机和自我价值。
在爱与自我价值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我认同,形成较好的自我同一性,而且重视寻找走向成功,避免失败的正确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现在”和“行为”,引导学生,使其能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且面对现实,实现自己的需求,而不侵犯到别人,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强调以下几点:1.重视现在行为行为的直接诱因是什么,间接动机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现在已经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偷窃行为本身,不回避,不袒护,不过度渲染情绪,就事情本身说事情,这个环节是探索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极好的契机,也是改变的前提。
2.强调现在引导学生正视当前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前的发展任务,当前还有哪些好的条件可以改变或改善,还有哪些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助于成长,总之着重学生的实力、潜能、成功与积极特质,不赞成就学生过去之历史提出讨论。
3.强调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目前已经造成的行为做一个自我评判,特别是强调学生须对目前的行为性质做价值上的判断,所谓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人和人组成的社会系统是由价值定向的,那些为人和人组成的社会系统定向的价值就是社会价值系统,又被称为社会核心价值。
社会核心价值有两个作用:一是确定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为个人行为导向;二是在发生价值冲突时充当价值判断的依据。
价值判断是利益判断,价值判断是权衡相对于个人的利益的轻重得失而决定弃取的判断,既不随某些人的个人意志而改变,也不接受他们随心所欲的强加。
4.不重视转移: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偷窃行为发生时,不可能采取遮掩或忽视的态度,更不能用包庇的举动,任何一个转移视线或评价的行为都是无济于问题的解决的,会加重偷窃行为。
5.强调意识,排斥潜意识:虽然心理学的鼻祖们很重视分析潜意识,潜意识也确实在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偷窃问题上强调潜意识即是避开学生不负责的核心问题,并且给他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
就负责而言,潜意识是不富意义的。
6.排除人为的刻意的惩罚刻意的惩罚不是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和行为本身的关联不大,但是却损害关系,“关系”的建立是有利于改变行为的,一切负面的行为都是“关系”受到损害的结果,在直面问题时,我们不能再加重这个损害。
反对采取惩罚,而以经验代替惩罚,使学生去经验行为的自然结果。
六、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的应对措施1. 教导教导学生能接受责任的观念,使其能从日常生活中采取较佳途径,挖掘自身的潜力,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不能采取偷窃的途径来满足,必要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应给予直接的说明。
2. 示范老师提供自己给学生作为模仿的对象,鼓励他们学习有关责任的问题及需求的满足等事项,并应用到学生处理问题的情境。
示范也是一种自我暴露法,与学生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类似的苦恼,自己如何解决的,解决的途径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而不违背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