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微课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37c94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4.png)
教案:《集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的元素,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集合进行分类和比较。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分类和集合的比较。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特别是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集合的分类和比较,特别是找出不同集合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用于展示集合的例子。
2. 学生准备纸和笔,用于记录和表达集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并举例说明。
2. 学生通过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能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集合的分类和比较。
2.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能够找出不同集合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和比较。
2. 学生通过总结,能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集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知识。
2.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能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或者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通过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集合的分类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中专集合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中专集合微课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e8aa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9.png)
课程名称:集合授课班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授课教师:XX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规则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运算规则教学难点:1. 集合运算的应用2. 集合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讲解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 集合的概念- 通过举例说明集合的含义,如:自然数集合、学生集合等。
- 强调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介绍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三种方法表示集合。
3. 集合的运算规则- 介绍并集、交集、补集和差集的概念。
- 讲解集合运算的法则,如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运算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难点,如何解决?4.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集合》活动教案
![《集合》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a3fe3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a.png)
《集合》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学课件: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性质等。
2. 教学道具:卡片、小球等。
3. 练习题:巩固集合知识。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等,让学生掌握如何表示一个集合。
3. 示例:用卡片、小球等道具展示集合的元素,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集合。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四、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巩固集合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集合实例,下节课分享。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集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4. 准备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活动延伸:1. 项目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集合游戏,要求游戏能体现集合的特性,如互异性、无序性等。
2.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探究集合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分享探究成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给予评价。
3. 项目活动:对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创意、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案例教学: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九、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如何准确地表示一个集合,特别是描述法。
2. 集合的性质:理解集合的互异性、无序性等性质。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c2c2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1.png)
《集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集合的引入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基本操作,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集合的关系运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来介绍集合的概念,引发学生对集合的认识,并呈现标题《集合》。
2. 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为什么需要集合,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问题。
3.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集合的定义,即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的整体。
并向学生展示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用逗号分隔元素。
4. 图示展示: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集合的元素,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5. 实例讲解: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解释集合,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构成一个集合,一个水果篮中的水果构成一个集合等。
6. 练习演练:让学生自行找出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出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集合的交集、并集等关系运算的练习。
7. 知识总结:对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关系运算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确保学生对集合的相关知识掌握。
8.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概率论、数学等。
9. 知识应用:引导学生将集合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解决问题。
10.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解决一些问题,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之前完成。
教学设计二:集合的扩展应用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扩展应用,并能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概率与集合、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习引导: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回顾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关系运算。
2. 概念引入:向学生引入集合与概率的关系,并通过图示展示集合在概率中的应用。
3. 概率与集合:讲解集合在概率中的应用,如事件的概率可以用集合的概念来表示,交集表示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差集表示事件不发生的概率等。
初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bcb3c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2.png)
初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
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真子集、补集等。
二、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关系
3. 集合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
(1)集合的概念: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确定的元素组成的。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举例说明两种表示方法的用法,并进行练习。
(3)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子集、真子集、补集等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关系。
3.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入微课故事渗透数学思想——《集合》教学
![引入微课故事渗透数学思想——《集合》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19ea85e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3.png)
———《集合》教学夏燕萍【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1.谈话设疑。
师:学校在元旦之前举行了迎新文艺汇演,我们班有两个节目参加。
(媒体出示:参加唱歌的有4人,参加跳舞的有5人)师:猜猜看夏老师一共推荐了几人参加?生:9人。
(板书9)师:有不同想法吗?生:8人。
(板书8)师:到底是几人呢?2.出示名单,引出重复。
师:唱歌队有杨明、陈东、李芳、王爱华,这4个人形成了唱歌队的集合;跳舞队有陶伟、王爱华、于丽、陈东、丁旭,这5个人形成了跳舞队的集合。
师:现在把这些同学全部框起来,这就是我们班所有参加迎新活动同学的集合。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生:陈东和王爱华两个节目都参加了。
生:一共只有7个学生。
师:陈东和王爱华既唱歌又跳舞,两人的名字重复出现。
(板书:重复)【设计意图:从参加唱歌、跳舞的人员统计入手,将其改编成了人数分别只有4人和5人同样类型的问题,发现重复现象,引出集合问题,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收获新的知识。
根据对于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答案引发了“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解决“一共推荐了几人”这一问题的活动中去,用个性化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的意义提供时空保障。
】二、问题引领,建构模型1.明确要求,探索方法。
师: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表演,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张《学习单》。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能清楚地看出我们班参加人员的信息呢?请在《学习单》上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展示交流。
师:咱们班同学的想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这些作品,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生:我喜欢用文字的方法来表示,很清楚。
生:我喜欢用连线的办法把重复出现的名字连起来。
生:我喜欢直接在表格上把重复出现的名字圈起来。
生:我喜欢用画圆圈的方式,这样一目了然,在科学书上我也看到过。
集合教案优秀3篇
![集合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c64e4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e.png)
集合教案优秀3篇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篇一1、知识内容与结构分析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论以及它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了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2、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由于本节新概念、新符号较多,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不应讲得过快,应在讲解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多阅读课本,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
通过问题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总结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一些点的集合或轨迹,如: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只不过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集合”推广,它不仅仅是点的集合或图形的集合,而是“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这种语言,不仅有助于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还可以用来刻画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学习集合,可以发展同学们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3、情态与价值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集合教案(精选3篇)
![集合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e6d9faba1aa8114531d92f.png)
集合教案(精选3篇)集合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
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__,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 2x-1-33x+10的解集。
解:略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⑵与⑶,空集⑷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2)若-3{ a-3,2a-1,a2-4},求实数a。
《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72795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1.png)
《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使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集合为主题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第三章第二节《集合》。
该章节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和补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难点主要是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和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合的图片、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的学生、学校里的老师等,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集合的图片和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4.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和补集。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5. 随堂练习:通过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集合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七、作业设计(1)班级里的女生(2)学校里的老师答案:(1)列举法:班级里的女生描述法:女生(2)列举法:学校里的老师描述法:教师(1)集合B={2,3,4}(2)集合C={1,2,4}答案:(1)并集:{1,2,3,4}交集:{2,3}补集:{1,4}(2)并集:{1,2,3,4}交集:{1,2}补集:{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cc4fd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3.png)
《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在教学《集合》这一章节时,我选择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以及集合的应用等。
一、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意义,掌握集合的元素、集合的性质等基本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学习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能正确表示常见的事物和图形组成的集合。
3. 集合的运算: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运算,能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集合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元素、集合的性质等基本概念。
2. 学会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能正确表示常见的事物和图形组成的集合。
3.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运算,能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以及集合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同学们喜欢的玩具,引出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意义。
2. 讲解集合的元素、集合的性质等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
3. 学习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表示常见的事物和图形组成的集合。
4.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运算,让学生能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运算4. 集合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你所在班级的学生;(2) 你的家庭成员;(3) 你喜欢的颜色。
《集合》精品教案
![《集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3e70d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5.png)
《集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能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会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
力。
2.体会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会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2.教学难点: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一些物品,如苹果、香蕉、橘子等,让学生分类。
2.引出集合的概念: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集
合。
2.新授
1.出示例题:三(1)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15人,参加数学兴
趣小组的有20人,其中有8人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
数学兴趣小组。
问三(1)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用集合的思想分析问题:用韦恩图表示参加语文和数学兴
趣小组的人数,然后求出总人数。
3.讲解韦恩图的画法和用法。
3.巩固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用韦恩图表示集合并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合作设计集合问题并解答。
4.总结
1.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
2.总结集合的概念和韦恩图的用法。
5.作业
1.找一找生活中的集合问题,并尝试用韦恩图表示。
《集合》精品教案
![《集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bf3bb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7.png)
《集合》精品教案内容分析本节课涉及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
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集合问题,对他们来说内容偏难,有一定的挑战性。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维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姓名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脑筋急转弯激趣。
师: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看电影,他们需要买几张票?(4张)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进入电影院,这是为什么?(板书:爸爸爸爸儿子儿子)预设1:两个儿子都买的是半票。
预设2:他们分别是爷爷、爸爸和孙子。
师:两个爸爸在哪?两个儿子在哪?谁来圈一圈,你又发现了什么?中间的爸爸,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是一个人却有两种身份。
他们其实只有三个人,所以买三张电影票就能顺利进入电影院。
2.揭示课题。
师:重复又可以说成重叠,生活中重叠的现象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集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讨论中学会倾听、交流、整合。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4例1统计表。
2.观察分析。
师:大家观察一下,从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举手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1: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多少人?预设2:参加踢毽比赛的有多少人?预设3:参加跳绳比赛的比参加踢毽比赛的多多少人?……如果学生出现提问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及时纠正,并要求学生表达要清晰、完整,问题指向要明确。
中职数学《集合》教学设计教案六份PDF版
![中职数学《集合》教学设计教案六份PDF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b1908f580216fc700afde3.png)
材
的 集放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到按元素个数的多少可把集合分为这三大
构
想 类。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补充设计☆ 设计意图
*首次课导语
1.自我介绍; 2.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倾听 激发学习
随机请学生做自我介绍。 兴趣
以及学习本科目的课堂要求和作业要求.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课时教学流程
(5)方程 x2 1 0 的所有解;(6)不等式 x-2>0 的所有解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吗?
集合举例: (1) 某学校汽修班学生的
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方程的解集.
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
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复述性质描述法的书写 格式
突出描述 法表示集 合的书写 规范
【注意】: 1.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
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 5 的实数 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x | x 5, x R} .
2.为了简便起见,有些集合在使用描述法表示时,可以省 略竖线及其左边的代表元素,直接用中文来表示集合的特征性 质.例如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正整数}.
独立完成以下练习 1 练习 1 用符号“”或“” 填空: (1) -3 N;
目标检测
(2) 1 Z,0 Z,-4 Z,0.3 Z;
(2) 3.14 Q;
(3) 1 Q,0 Q,-4 Q,0.3 Q; (4) 1 R,0 R,-4 R,0.3 R.
(3) 1 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49fde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8.png)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集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2.在探索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研究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验证归纳等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新课研究1.讲授例1.1方法一。
师:黉舍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
上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竞赛的学生名单。
(出示第104页表格)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生:因为有3个人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集合微课设计教案
![集合微课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f7c440d1f34693dbef3e06.png)
高考复习——集合微课教学设计
谢彩虹
教学目标
1.以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不等式的解集为背景考查集合的交、并、补的基本运算
2.利用集合之间的关系求解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3.以新定义集合及集合的运算为背景考查集合关系及运算
教学对象
高三文科平行班,进行二轮复习
教学流程
基础知识、概念的回顾→常考题型的归纳易→错点提醒→考向预测教学内容设计及实施思路
知识点回顾
1.集合的概念、关系及运算
(1)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A⊆B,B⊆C⇒A⊆C.
(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5)重要结论:A∩B=A⇔A⊆B,A∪B=A⇔B⊆A.
易错点提醒
1.忽略集合元素互异性:
在求解与集合有关的参数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否则容易产生增根.
2.忽略空集: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在分类讨论时要注意“空集优先”的原则.
备考注意事项
本部分内容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紧紧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的实际意义,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见解法,活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明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关注逻辑联结词和命题,明确命题的否定和否命题的区别.
(3)掌握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及应用.
预测2021年命题热点为:
集合的基本性质以及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与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的解集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6f28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c.png)
《集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集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定义,能够解释集合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进行集合的表示,并能够应用集合的运算法则。
3. 学生能够解决与集合相关的问题,并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推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应用,集合相关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本《高中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3.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由小球组成的图形,并向学生提问:这个图形里有哪些元素?学生回答:小球。
教师再提问:如果我把其中的几个小球挑出来,放到一边,这些小球组成了什么呢?学生回答:一些小球。
2. 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类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师说:刚刚我们说的一些小球,当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它们就组成了一个集合。
集合可以包含许多元素,所有这些元素的集合就叫做集合的全体,用大括号{}表示。
教师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教授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3. 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
教师指出:集合的运算包括求并、求交和求差三种基本运算。
教师通过黑板演示的方式,向学生演示集合的运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4. 实践(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班级有60名学生,其中既报名英语俱乐部又报名篮球俱乐部的有28人,只报名英语俱乐部的有32人,只报名篮球俱乐部的有14人。
请问,有多少名学生报名了这两个俱乐部?有多少名学生没有报名任何一个俱乐部?学生将问题转化成集合的问题,并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进行求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集合的谜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
例如:班级里有40名学生,其中有30人会唱歌,有25人会跳舞,有15人既会唱歌又会跳舞。
高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fd6a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a.png)
高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
课题:高中数学集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能够应用集合理
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集合分类、集合表示。
2. 集合的运算法则:并集、交集、差集、补集。
3. 集合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集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引出集合的运算法则。
2. 讲解:
详细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让学生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应用集合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练习: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四、教学手段:
1. 课件:用于展示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2. 白板:用于讲解和解题。
3.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集合理论的更深层次,拓展数学思维,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估:
通过练习题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集合 微课设计计划
![集合 微课设计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c964ccb6f111f18582d05a5a.png)
师:他用了一个关联词“...... (板
书“..)清楚的解释了这个问题,你们清楚了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老师知道呀,咱,班同学不光聪明而有些同学且多才多艺。有些同学兴趣广泛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特长。这里老师做了统计: (出示课件1) 看看有你的名字吗?请这些多才多艺的同学生.上讲台来让后面的老师也认识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用语言表示有些复杂,我们用手指表示好不好?两个妈妈举起来,两个女J举起来,怎么变成三个人,比一比
学生活动:举起食指和中指,把两根食指合在-起。
师:我看见你们把两个手指合起来,表示几人呢?
生:齐说一人。师:那么一人怎么用两根手指表示?
课程
类型
新授课,实践课
使用
方式
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巩固
制作
方式
黑板,手机,呼啦圈,PPT
设计
思路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薛老师带大家一起玩好吗?玩过脑筋急转弯吗,认真听:同学们都知道去电影院一人要买- -张电影票,可有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起看电影,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认识韦恩图。
师:同学们!就这个位置站出了好多值得我们研究的数学知识,你们能看得清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好想看的不是很明白,这样研究问题不能看得不明不白,能不能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
生:画图
师:在数学中你们也经常用画图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吗?这真是- -个好办法。
学生活动: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师一边观察并及时指导创作。
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设计
(第一张PPT )
你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集合的运算---自己探索也能发现的数学规律” (第二张PPT )
首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交、并、补集运算,现在请你翻到课本的第13页例题4,“设全集为R,A={}{}5,3.x x B x x <=>求
,,,,u u u u u u C A C B C A C B C A C B ⋃⋂
,,(),()u u A B A B C A B C A B ⋃⋂⋃⋂”。
好,让我们来解答吧,根据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规律,(点开不等式解集运算器,并输入展示)我们知道集合A 的补集是。
,集合B 的补集是。
,那A 的补集并B 的补集又是什么呢?同理,(不再展示)u u C A C B ⋂=。
,再看第二组运算,A B ⋃=。
,A B ⋂。
,
()u C A B ⋃=。
看到这两个小红星我们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呀!哦,原来“u u C A C B ⋂=()u C A B ⋃” 再看()u C A B ⋂=。
,我们是不是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呢?好,
“u u C A C B ⋃=()u C A B ⋂”。
那么这两个等式在其他的集合运算题目中也成立吗?
(第三张PPT )
请看下一个题:
设全集{}U=1,2,3,4,5,6,7,集合{}A =1,2,3,
集合{} B=1,3,5。
求,,,u u u u u u C A C B C A C B C A C
B ⋃⋂,,(),(u u A B A B
C A B C A B ⋃⋂⋃⋂。
(读题时注意数集的读法,并求下列8个集合)
根据数集的交、并、补集运算规律,(点开集合计算器,并输入展示)我们知道集合A 的补集是。
,集合B 的补集是。
,那集合A 的补集并集合B 的补集又是什么呢?同理,(不再展示)u u C A C B ⋂=。
,再看第二组运算,A B ⋃=。
,A B ⋂。
,()u C A B ⋃=。
看到这两个小红星我们又发现了“u u C A C B ⋂=()u C A B ⋃”,再看()u C A B ⋂=。
,我们再次发现了“u u C A C B ⋃=()u C A B ⋂”。
(第四张PPT )
由此猜想这两个等式“()u u u C A C B C A B ⋃=⋂,()u u u C A C B C A B ⋂=⋃” (等式可不念出来)
这两个等式是偶然正确呢?还是恒等式?那么它的推理与证明就留到下节课万晶老师来给我们讲解。
(第五张PPT )
总结:集合的交、并、补集运算是集合这一章的难点,(1)针对已知的集合,分别求题目中所问8个集合的运算结果,要求能认真的完成以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性。
(2)各种运算符号要区分清楚并对运算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
请你课后找一个或者编一个集合运算的题目,再次验证以上两个式子是否正确。
(第六张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