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七年级下册部编本古诗词解析习题八首加答案
七年级下册部编本古诗词解析习题八首加答案1. 《春晓》 - 孟浩然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春天早晨的美景。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孟浩然。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春天早晨的美景。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登高远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通过对鹳雀楼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王之涣。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登高远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3. 《静夜思》 - 李白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的情景。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李白。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的情景。
4. 《登高》 - 杜甫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5. 《望岳》 - 杜甫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望着嵩山,表达了对伟大历史人物岳飞的敬仰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通过对嵩山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望着嵩山,表达了对伟大历史人物岳飞的敬仰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6. 《望月怀远》 - 张九龄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张九龄。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7.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离开古原草原,对离别的伤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答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
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
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XXX评XXX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XXX《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XXX《竹里馆》一诗中,写XXX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精品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赏析习题(全册带答案分析)班级:姓名: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古诗词目录:一、木兰诗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竹里馆/王维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四、逢入京使/岑参五、晚春/韩愈20.古代诗歌五首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七、望岳/杜甫八、登飞来峰/王安石九、游山西村/陆游十、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泊秦淮/杜牧十二、贾生/李商隐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十四、约客/赵师秀一、《木兰诗》【原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惟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新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测试题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测试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课内古诗,完成相应的题。
(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5.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本诗的体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图。
10.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五)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14.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七年级下部编本古诗词鉴赏八首习题附解答
七年级下部编本古诗词鉴赏八首习题附解答一、填空题1. 题目:《将进酒》-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内容: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2.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代- 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题目:《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内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 题目:《登高》-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 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内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 题目:《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代- 内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简答题1.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解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明月照在床前的光景使他想起了故乡的夜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2.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代- 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解答: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站在鹳雀楼上,远眺山河壮丽景色的情景。
通过欣赏自然美景,作者表达了进取的精神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3.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内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解答: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好友分别时的情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2.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题20课【注】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3、“古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 ,“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注】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展现画面。
答: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景象。
2请简要分析“钟”“割”二字好在何处?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富有动感,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
“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译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二、【赏析】1.”闻”。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
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
《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答案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一、【译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答: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
斗芳菲:赏析韩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
惟解:只知道。
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
(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
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
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
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20-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评析】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