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独家资料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和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学1定义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新闻理论。
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
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2)新闻史。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
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教材,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3)新闻业务。
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4)媒介管理与经营。
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
新闻业务及媒介管理与经营属于新闻学应用部分。
3历史(1)世界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
(2)我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年出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出版)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年出版),这三本著作构筑了我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二、新闻学和新闻工作(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工作者每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2)在媒介报道的专业领域,记者、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无论何种媒体,记者、编辑都需要运用语言。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第七章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媒体持续冲击大众传媒以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大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拥有三大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行量下降,营业收入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网络视听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大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广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广告受到冲击最大。
许多报纸入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方向。
二、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工作者(记者、编辑)生产,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一个机构(报纸、广播、电视)面向社会生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垄断格局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导致新闻生产从理念到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1)在重大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而是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一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比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一系列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行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网发布文字、图片、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网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两个小时内维基百科依据网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一个页面,一条最初的新闻,一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2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2章※第二章新闻※◎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及其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2、两种新闻定义:报道、分析、判断◎3、新闻的本源: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新闻来源◎4、新闻要素:五要素、五要素作用◎5、新闻类别:按内容、地点、时间性、与读者关系分一、名词解释:1、新闻: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其前提是,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5、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问答: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第一、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
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内部辅导讲义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二章新闻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1.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电视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2.新闻的基本特点并非人为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3.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日趋丰富、复杂,但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
4.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1新闻归根到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吸引受众。
2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特性决定。
3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1、新闻: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论述。
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其前提是掌握全面的事实,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第三节新闻本源1.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中国的新闻改革17.1 知识框架图17.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30年的四次跨越1.第一次跨越(1979—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
(2)基本成就①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②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在这段时期里,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学刊物的最大篇幅。
③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④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2.第二次跨越(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1)学术上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先后提出三种对立的观念:①新闻就是宣传,或者说新闻是手段,宣传是目的。
②新闻与宣传是各不相同的现象,相互独立,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立。
③承认新闻和宣传是独立的社会现象,但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2)信息概念被新闻界普遍接受,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巨变:①媒介结构发生改变。
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
横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纵看,中央、省(市)、地(市)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
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
纯信息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重要地位。
③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3.第三次跨越(1992年以后):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1)传统观点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完全是宣传工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2)新共识新闻事业就其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3)新闻事业发展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即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标准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绪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3、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注意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第七章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新媒体持续冲击⼤众传媒以⼿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拥有三⼤传统媒体⽆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量下降,营业收⼊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络视听节⽬如⾬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告受到冲击最⼤。
许多报纸⼊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向。
⼆、新闻⽣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产传统媒体的新闻⽣产是⼀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作者(记者、编辑)⽣产,⾯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个机构(报纸、⼴播、电视)⾯向社会⽣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产的垄断格局新闻⽣产从专业化⾛向社会化,导致新闻⽣产从理念到模式发⽣巨⼤变⾰。
(1)在重⼤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现场、第⼀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是事件的当事⼈、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系列新的新闻⽣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户⽣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发布⽂字、图⽚、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旦发⽣,⼀两个⼩时内维基百科依据⽹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个页⾯,⼀条最初的新闻,⼀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一、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人们常说“新闻传播”。
新闻要让人们知晓,其途径就是传播。
所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很相关。
但新闻学不是传播学,二者侧重点与研究方法不一样。
刚才说了新闻学的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交流的学科,重在对人们的传播活动和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学理阐释。
新闻学是对新闻历史、新闻构成方式、新闻传播行为的实践总结和学理分析,较为微观。
而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归纳、演绎和验证,大量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机制。
较为宏观。
四、意媒的概念构成有声的信息符号,这是人类最早的意媒。
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用其了解对方的发现或向对方告知某些事情。
语言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对象及其活动构成意媒的内容,语言表达则是思维形式。
五、传播史上的几次变革第一次革命:手抄媒体的形成;第二次革命:印刷媒体的形成;第三次革命:广播的诞生;第四次革命:电视的诞生;第五次革命:互联网六、新闻的成分和要素新闻的成分是指构成新闻中事实的各个细小的部分,表现为事实的多种要素。
包括事象、事实和事态。
事实:是真是存在的具体事物,多表现为事件的客观存在。
事象:是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使新闻呈现出事象的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3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章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一、释义:、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注意: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二、简答、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是什么。
第一、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第二、信息的一般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
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扩展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来。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观念上必须明确:)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只能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
)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在新闻工作业务上也体现出新的要求和特色:)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映报道”)加强深度报道。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新闻与信息 新闻与宣传 新闻与舆论
新闻与信息
新闻是一种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以物质的 属性和运动状态为内容,并且总是借助于一 定的物质载体传输或贮存,任何物质都具有 作为信息源的属性,都以某种形式向外发送 信息。
信息的特点
客观性 是客观世界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是一种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抽象性 是一个既没有大小、也没有重量的非实体的 抽象物。 可识别性 是能够通过人的感官被接受与识别的。
1、变动产生新闻,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变动 加速,生产的分工大大地精细了。社会急剧 变化,产生大量新闻信息 2、关系决定需求,社会规模的扩大,打破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的联系紧密了, 世界各地的事情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密 切,人们对新闻的需求量激增。 3、大量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兴办起来,客 观上为报纸提供了读者群。
第二章 新闻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事实(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实在性 确定性 可认知性 可陈述性
新闻本源 新闻的定义和特征 新闻要素 新闻类别 导语
新闻传播的要求
新闻的本源
探讨的是新闻和事实的关系问题 用事实说话:在如实的报道新闻的基础上, 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的表达 报道者的立场与观点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手 法。
电视
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 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睛的延伸。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 再到声画和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 更逼真的方向发展。
近代汉字报纸
内容: 包括皇帝的圣谕、朝廷公布的法令、大臣的 奏折 近代中文报纸: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马六甲出版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33年,广东、新加 坡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广东出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
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
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
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
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活动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1)形式:用火作信号、用图画传递信息或口头语言。
(2)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3)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4)结论: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③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1)社会条件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发展原因①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维护统治。
②社会分工产生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出于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隶社会的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版)
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第一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
2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3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
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第一、亲身传播:第二、大众传播:第三、群体传播:1、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第一、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媒介的性质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1.新闻媒介的共性(1)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介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介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使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3)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要求媒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以公众的公共利益为优先目标,即公共利益至上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诉求。
新闻媒体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包括以下要求:①保障法律所保护的公众私人利益不受传媒侵犯,这主要是对公众的隐私权以及青少年的保护,不伤害社会公德,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③普遍服务原则。
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论贫富、不论地位,都应该享受传媒业同等的服务。
尤其是,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该在媒体上有平等表达机会。
2.新闻媒介的特性新闻媒介的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描述。
(1)从所有制方面看①私营新闻媒介。
除极个别独资外,绝大多数新闻媒介是通过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②公营新闻媒介。
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③国营新闻媒介。
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2)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①独立的新闻媒介。
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民族)、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不接受任何方面津贴。
②官方新闻媒介。
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一般依靠政府(或政党)的财政津贴来维持日常运作。
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对外广播都是官方的新闻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新闻媒介的共性: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一.新闻媒介的共性:首先,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
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次,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②新闻媒介使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③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④新闻媒介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是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所以说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新闻媒介的特性①从所有制方面来看:私营:极个别独资外,绝大数新闻媒介是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公营:由社会公众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国营: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②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来看独立的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的,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③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④从办报(台)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⑤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3.新闻媒介的个性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有鲜明个性的新闻媒介往往体现在:①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②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③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④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的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风格。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一.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许多积极的变化:1)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3)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4)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二.新的转变带来的新的问题:1.为争取受众,传播低级庸俗格调低下的节目2.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企业3.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节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1.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是商品,这一属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认识到报纸和广播电视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意义:1.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2.媒介产品的商品性使得报业间必然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3.要求加强媒介产品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3.以商品原则指导办报(台)的消极因素:为扩大销售量,单纯迎合读者,产生色情、暴力等内容。
4.在我国商品原则如何把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指导新闻工作的是党性原则,必须在服从党性原则前提下考虑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问题,决不能让价值规律完全支配我们的新闻工作,决不能为扩大发行,多获利润而不择手段第四节新闻事业的阶级性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和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2.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3.任何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并不等于所有新闻媒介表现出来的阶级性是同等程度的。
不同的媒介,阶级性有强弱之分,有鲜明与不鲜明之分。
按办报方针分类,举例说明: 1商业性报纸:资本家很少自觉考虑本阶级长远整体利益,追求超额利润是他们一切行动的最大动力。
他们没有明确政治主张和宣传纲领,或把政治观点故意搞得含糊不清;或避开敏感政治问题;或兼容并包,让各种观点同时出现;或随着风转,用时髦政治观点讨好读者2.政治性报纸:以政党、政府的政治纲领、行动纲领作为自己的宣传纲领。
这种纲领集中反映一个阶级的利益。
因此毫无疑问地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3.企业性政治报:既追求政治目标,又追求经济利益,情况比较复杂。
大多数有财团作靠山,倾向于一个政党,或追随政府政策,这就是报纸比较鲜明地显示出倾向来4.了解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目的:1.教育新闻工作者站稳立场,保持清醒头脑2.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不能对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寄予幻想,认为他们会捍卫全体人民的利益5.阶级性如何表现在报纸上: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6.在强调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报纸内容时,需要防止简单化、绝对化,不能把新闻工作中的一切问题统统提到阶级立场上认识7.新闻事业有阶级性,不等于任何新闻都有阶级性。
只有在反映涉及各阶级利益的重大事件时,新闻才会带上阶级性。
8.我们既要有阶级意识,又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第五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1.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体系的特点:1.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四化建设2.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3.工作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4.格局:以党报为核心,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5.体制:国有资产、全民所有6.运行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事业的功能: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3、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2.新闻媒介连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人们无限的欲望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一.设计新闻媒介最主要的工作: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二.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1、信息+宣传+盈利型的新闻媒介即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介。
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这个类型的。
2、信息+盈利型的新闻媒介这类新闻媒介数量很大,而且还有许多亚类。
如:①提供各种各样全面的信息。
《参考消息》《报刊文摘》等。
③以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
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等。
3、消闲+服务+盈利型的新闻媒介大众化通俗媒介以及一批电台、电视台属于此。
《太阳报》等。
4、知识+盈利型的新闻媒介中国大多数的科技报属于这一类。
5、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三.决定功能定位的因素:从媒介内部讲——新闻媒介主持人所制订的方针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从媒介外部讲——一个区域内媒介构成和受众的状况第四节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1.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2.西方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第一阶段:早期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观点:“魔弹论”或“靶子论”。
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
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观点:“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
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例证: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产播的效力》1960中的说明1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2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背景:40年代末开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人差异研究,社会学中的社会类型及其行为研究。
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观点:主要来自于崛起与英国的批判学派1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2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背景: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以及对机体产生的影响3.西方新闻界对效果研究的三个角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角度1)魔弹论:早期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2)选择性理论: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
包括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三个阶段3)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闻中心,以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
2社会学角度1)二级传播理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
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
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2)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
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
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