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

合集下载

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和失业率标准

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和失业率标准

失业保险制度第一节失业概述一、失业和失业率标准1、失业的界定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国际劳工组织于1982年将失业定义为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2目前可以工作,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2、失业率标准1失业率由失业水平和失业程度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失业水平是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比;失业程度是指社会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2年失业率的计算公式:年失业率=该年度的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平均失业持续期/52周我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2004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二、失业类型有很多种划分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怎么解决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生产节省了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或曰景气循环所形成的失业;此外,依据失业者的意愿不同可划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依据失业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公开性失业和隐蔽性失业;依据失业程度不同划分为完全失业和不完全失业;依据失业期限不同划分为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等等;三、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1、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益:愿意工作又有工作能力的人没有人尽其用,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使国民收入不能达到潜在最高的水平;2、对失业者及其家庭而言,失业就意味着手里可用的钱大大地减少了甚至没有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要大屋换小屋,度假要放弃,孩子的大学梦变泡影,经济和精神上遭受双重打击;3、失业有时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如:经营失败、企业倒闭、经济萧条等原因被解聘;这样的失业者如果心理素质差,又没有相应的社团为其进行开导,就有可能走极端,对原企业或社会进行报复;4、失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带来不同的问题:年轻人长期失业,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也降低了他们今后就业的竞争力,久而久之,其人格与社会格格不入,犯罪和吸毒者将增加;对中老年人其问题就更严重了,企业通常不愿意聘用年老的员工,因为怕他们多病和比较难适应新的工作;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失业对于他们是更严重的打击;5、失业除了个人损失外,也给社区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个城市有大批的工厂倒闭,有大批的工人失业,这就意味着土地没人开发、房屋没人住、商品的消费量也减少了,政府的地方税收也就减少了,由政府税收提供支柱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警察服务也就降低或是减少;6、失业同时也激化了家庭矛盾:家庭中一方有工作,另一方失业,有工作的一方会滋长傲气,看不起失业的一方,造成家庭矛盾;而无工作的一方也有可能把对企业、对政府的怨恨加向家庭中的第二方或是第三方、第四方配偶、孩子、老人或是家庭的其他成员;7、失业还加大了贫富的差距:一方面有大量的失业人员生活艰苦,一但有病生活更是极度的贫困;另一方面,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则利用经济萧条的时机,大量购买别墅、豪华轿车、送子女到国外去读书;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反差越大,其社会矛盾也就越大;8、还有一种失业者是自愿失业的;如:家庭成员中有一方有钱,足够养全家,另一方就会自愿辞职在家,时间一长就精神空虚,夜生活多、生活无规律、淫乱、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就多了;四、当前中国的失业问题一五大特征1、城镇登记失业率及估算的真实失业率不断攀升,城镇真实失业人口数创建国以来之最;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集中表现在城镇;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的是1952年%;然而,当时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过去称待业人口仅有万人;198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85年降至%; 1986—199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 %之间徘徊;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3%,1997—2000年均为%,2001年陡升至%,2002年达到4%,2003年上半年上升为%;如果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城镇失业率相等,则我国当前城镇的失业问题并不突出;问题在于,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低于城镇失业率;2002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770万,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职工约为410万人;其他下岗职工约为200万人;仅此三项之和即为0万人;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实际使用的城镇就业人员的数字计算,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约为%;如果再考虑到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的劳动年龄限制和尚未登记的失业人员,扣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隐性就业人员,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大概在9%左右;根据国际上的较为流行的划分标准,失业率在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9%以上为失业问题严峻型;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城镇失业问题已相当严峻,城镇真实失业人口也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2、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与素质矛盾并存;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相当突出;就农业而言,我国目前约有从业人员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约亿亩,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6亩地;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农业人口不到该国人口总量的 5%,而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则高达 160亩—1700亩之间;假定我国农业劳动力总量不再增长,从近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10亩地的标准,将有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中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亩地的标准即日本1999年达到的水平,将有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从长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50亩地的标准即南美洲国家1999年达到的水平,将有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城镇而言,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人,这还不够满足城镇每年新增约1000万劳动力的求职需要;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规定, 2001—2005年每年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约800万人,实际上恐怕不止此数;如果再加上尚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流人员,我国城镇今后若干年内每年工作岗位的缺口约在2500万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和素质矛盾也相当明显;在我国现有的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则明显缺乏;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第4季度调查,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求人倍率岗位需求量与求职劳动者的比例最大的是高级技师,达到:10;目前,我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缺60万人;杭州汽轮机厂需要260名数控技工,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月薪提到6000元,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也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则因素质较差而失业或难以就业;例如,1998—1999年,我国约有 57%和%的城镇下岗职工只有初中以下学历;3、“需求瓶颈”、“体制瓶颈”与“观念瓶颈”并存;我国劳动者就业不仅受到“需求瓶颈”的制约,而且也受到“体制瓶颈”和“观念瓶颈”的制约;我国农民进城打工,除遇到找工作这一根本关卡之外,还遇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子女人学、购房限制等“体制瓶颈约束”;而“观念瓶颈”对于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影响显而易见;我国城镇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并不是根本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干苦活儿、累活儿、“伺候人”和收入低的活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2年约为76%,2003年为70%,近100万名大学毕业生暂时未能就业;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则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标准脱离实际;不少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实际需要严重错位,从而出现了“就业难”和“招聘难”并存的尴尬局面;4、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隐性失业人员已“蒸发”了相当一部分,但仍有一部分尚未“蒸发”或有待“蒸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隐性失业主要表现在农村;我国农民就业很不充分,通常使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不过是农村隐性失业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随着人世后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加速进行,在此情况下,不仅国有单位将有上千万的劳动者由隐性失业转化为显性失业,而且城乡集体经济特别是农业集体经济中还将有数亿劳动者从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并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隐性就业,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表面上呈分离状态,但实际上劳动者通过市场调节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劳动并取得收入;我国目前的隐性就业人员主要是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提前退休人员;由于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不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内,因而从数量上无法精确统计;但典型调查和直接观察表明,我国城镇隐性就业人员的数量也并非微不足道;由上可见,我国存在的隐性失业掩盖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程度,降低了失业率;而我国同时存在的隐性就业则不仅使隐性就业者多捞了好处,而且还模糊了失业与就业的界限,“膨胀”了失业率;5、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率高低与失业率高低存在着替代关系,即高增长往往与低失业相伴,低增长常常与高失业为邻;例如,美国1993年经济增长率降为%,失业率则升至%;1999年经济增长率升为%,失业率则降至%;而我国,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保持了年均%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则从1985年的%跃升到2002年的4%,城镇的真实失业率目前已高达9%左右,出现了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局面可以认为,我国近年来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上颇为少见;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然而,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使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均资源不足、居民消费率低下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劳动力总量明显过剩的矛盾凸显出来,使传统经济体制下严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高失业还伴有来势猛、覆盖面广、后劲大和持续时间长等特征;二失业原因及对策分析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998年底,人口总数达亿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达亿;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十年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他经济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约300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要加入到城镇就业队伍中;另外,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上形成的富余人员问题将要逐步得到解决,多年来积淀的大量冗员进入社会竞争就业岗位将成为必然趋势;可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二是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与之相适应,劳动力结构必然要进行相应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人员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增加了失业压力;三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领域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传统部门,不仅不能扩大就业容量,反而会减少用人,分流部分劳动力,致使失业人员数量增加;四是由于许多失业人员技能单一,职业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加上择业观念陈旧,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加大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五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劳动力流动和合理配置也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劳动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岗位的竞争是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竞争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劳动力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实现就业;解决失业问题,不是完全消除失业现象,而是通过发展经济开发就业岗位,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节失业保险制度概述一、失业保险的涵义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具有保障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双重职能;二、失业保险的类型参教材119面1、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3、失业补助救助制度4、复式结构1德国的“失业保险+失业救济”的衔接型2美国的“失业保险+企业补充失业津贴”的补充型3加拿大的“失业保险+特殊失业补助”的援助型三、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参教材121面一保障对象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不是因年老、疾病、工伤而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社会经济原因暂时不能参加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人;二保障待遇失业保险待遇不能如同养老或工伤保险那样长期给付,而且,在待遇资格上要进行甄别;三保障项目失业风险虽然限制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但没有损伤人的机体而导致其劳动能力丧失,因此,失业保险不包括具有赔偿性质的待遇项目;四权利与义务失业保险金来源于失业者在业时的积累,是其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体现了履行缴费义务与享受保险权利的统一;而失业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分支,其资金则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它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四、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参教材122面1、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失业人员再就业;2、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与风险意识;3、抑制和预防失业的作用;4、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社会安定;5、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劳动制度的改革;第三节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保险对象的资格确定、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等;一、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参教材1、从广义的角度上理解,不管是新加入劳动大军的失业者还是已经工作过又失业的人员,不管是城镇失业人员还是农村失业人员,都应该能享受到失业保险制度;但事实上,作为一种保险制度,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有严格规定的;2、从失业保险制度的概念可以看出,它只是覆盖劳动者中的一部分;容易失业的人,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3、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覆盖范围有扩大的趋势;1995年,61个实行该制度的国家,16个覆盖全部劳动年龄人口;4、覆盖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覆盖范围比较大;二、失业保险对象的资格确定参吴书1、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16岁时最低劳动年龄未成年人和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人被排除在外;2、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的,即必须是非本人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前面讲到的几种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情况;自愿失业一般有自动离职的、过失免职的、拒绝工作的等;3、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一般有以下几个要求:1缴纳保险费期限条件;2就业年限条件;3居住期限条件;4投保年限与缴纳保险费用叠加的复合条件;如意大利的失业保险制度规定被保险人须投保2年,并在最近2年中缴纳保险费52周;4、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劳动能力的确定靠体检可以,但就业愿望是个主观的东西,不好确定;一般有以下几个办法:一是失业了必须及时登记要求重新就业;二是失业期间要与失业保险机构定期联系并汇报个人情况;三是接受职业训练和合理的工作安置;三、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参吴书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有政府直接负担式、政府和企业分担式、劳动者和企业分担式以及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分担式,等等;其中,以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共同负担方式较为普遍,约占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国家总数的40%左右;以经济状况调查为依据的失业补贴办法其实质是针对失业的一种社会救助,其资金完全从政府财政拨款中提供;失业保险属短期支付,筹资方式一般是现收现付式;四、失业保险金的给付一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1、失业保险津贴;2、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的医疗补助金;3、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4、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5、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二失业保险津贴给付标准1、国际劳工组织曾通过了下列三条建议,作为各国制定失业保险津贴的准绳:1失业保险津贴的厘定,以失业者的投保费为依据,但是,应视各国具体情况而定;2失业保险津贴不低于失业者原有工资的50%第75届国际劳工大会建议改为不低于失业者原工资的60%;3失业津贴有上下限;给付标准的上限是不超过失业前的工资收入,否则,不能体现劳动与不劳动的差别;给付标准的下限是高于社会救助的标准,失业保险制度旨在于保障失业者享有“基本”而不是“最低”生活水平;三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比例1、工资比例制;即失业救济金是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工资收入或某一时间上的工资收入为基数,依据工龄、受保年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确定百分比计发;其中工资基数又分为工资总收入、标准工资和税后工资等几种;大多数国家计算失业保险金的基本比例为平均收入的40%~75%;2、均一制;即对符合条件的失业者不考虑原工资水平而规定统一的、以绝对金额形式表示的失业保险津贴;3、混合制;即失业救济金采取比例制和均一制相结合的方式计发,一部分按失业前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付,另一部分则按绝对数给付;4、一次性给付;即对失业者一次性支付既定数额的失业保险津贴或解雇金,数额根据工资水平和工龄长短而定;四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期限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期限,是指失业者从开始领取失业津贴,到领取期限延续的终止;此外,还包括确定失业保险津贴开始给付的期限,即等待期限;失业保险属于短期给付类社会保险项目,而只能根据平均失业周期确定一个给付期限;1、失业者连续领取失业保险津贴的最长时限大多数国家限制失业者连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失业者在失业保险津贴给付期结束后,若仍未找到工作,则改为支付仅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平的失业救助金;失业救助不属于社会保险而归于社会救助类项目;国际劳工大会1952年规定失业保险给付期为12个月内发26周,1988年又规定24个月内可以支付30周,特别情况下可支付52周;2、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津贴的等待期在支付失业保险金以前,须有若干天的等待期;这样规定有两种意义:有助于防止冒领失业保险津贴的行为;有助于减轻管理上处理大量申请小额失业保险金的繁琐负担;大多数国家的等待期为3~7天;3、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缩短乃至取消了等待期;如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完全取消了等待期限;4、等待期为零的规定:国家非常富裕;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缜密,信息灵通;对谎报失业、冒领失业保险津贴的行为惩处极重;工人团体、工会的势力非常强大;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生活十分拮据,不可一日无收入;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对等待期无具体规定;第四节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情况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我国社会保险其它项目大都在50年代就建立并逐步成形,但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即国家对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实行计划分配,由劳动部门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使劳动者与企业形成一种终身固定的依附关系,劳动者一进入企业,如果没有特。

失业率的测量与分析

失业率的测量与分析

失业率的测量与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劳动方式的变化,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失业率的测量和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一、失业率的测量失业率的测量是指对某一地区或者某一国家的就业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失业率的测量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就业调查法和登记失业法。

1、就业调查法就业调查法是通过对一定规模的人口进行调查、统计来得出该地区或者该国家的失业情况。

这种方法的重点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居民的就业、失业情况以及劳动力参与率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得出失业率和就业人口的情况。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反映整个社会中的就业和失业情况,能够对就业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调查的对象不一定是所有人群,而且很可能存在个别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调查所得结果。

2、登记失业法登记失业法是指通过失业登记机构收集失业人数的数据,对失业人口的数量进行统计,以得出失业率。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数据来源准确,时间上比就业调查法更加实时,能够及时反映失业人口的增长和下降情况。

但是,该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登记失业不同于实际失业,该方法所得数据有时会过于严重,不够准确。

二、失业率的分析得出失业率之后,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就业情况和形势。

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失业人口的构成、失业期限、就业所在地等因素。

1、失业人口的构成失业人口的构成对于失业率的分析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失业人口的年龄段、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技能、户口所在地等方面的情况,以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2、失业期限失业期限也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分析因素。

我们需要关注失业时间的长短、失业结构等因素。

长时间失业的人员需要更好的救济政策和就业安置。

3、就业所在地就业所在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分析因素。

我们需要了解失业人员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地点,以制定更加有效的就业政策和计划。

失业—失业的界定及失业率(劳动经济学课件)

失业—失业的界定及失业率(劳动经济学课件)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 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是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 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特点: 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
四、隐性失业
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 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 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
1.表面上失业 2.无法准确识别
四、其他类型的失业
(一)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 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失业率及失业率的统计 失业持续期 年失业率
一、失业率
表示在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一)失业率公式
失业率
m= U = U L U +N
式中: u 表示失业率, L表示劳动力人口, U 表示失业人数, N 表示就业人口
注意:失业人数指属于上述失业范围并到有关部门登记的失业者人数
失业人数 把在规定的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而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
二、失业的消极影响
(一)失业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1.经济总量的损失。 2.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剧两极分化。 3.失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一家有近40年历史的国有针织企业被一家私营公司购并,300名原针织厂的工人要么成 为下岗职工、要么被买断工龄并与企业脱离关系。所有的手续都符合法律程序,无论是下岗 的还是被买断的原针织厂工人都在相关的法律文书上签字画押了。但是,在遇到生活问题或 者预计到会出现生活危机的时候,这些工人还是会聚集起来集体上访或者制造社会事件。因 为在工人们看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了几十年,最后落到这个下场,他们不甘心,也没有 其它任何办法来解决问题。上访和与政府讨价还价是他们可以想到的最直接的途径,也是下 岗职工基本的行为取向。

调查失业率计算公式

调查失业率计算公式

调查失业率计算公式
失业率是衡量一国经济活力非常重要的数据指标。

它不仅反映了一国就业水平,还关系到诸如投资水平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活动的情况。

调查失业率的计算公式是:(失业人数/总
劳动力人数)X 100% =失业率(%)
失业人数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因而处于失业状态的人数。

总劳动力人数是包括在职员工,失业职工,家庭主妇,学生,退休人员等在内的全部民工。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精确地估计该国的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的具体过程为:首先,必须统计该国经济活动伴随的失业人数,包括报告失业的人数、长期失业的人数、放弃求职的人数等等。

其次,要统计该国总劳动力人数,包括经济活动地区有工作的劳动力和没有工作的劳动力。

最后,根据失业人数和总劳动力人数,通过公式计算出该国的失业率。

失业率的计算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考。

调查失业率后,可为政府制定
和发布更有利的就业政策,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及企业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促进经济增长。

失业率是指

失业率是指

失业率是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百分比。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失业率,其统计方法和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各国公布的失业率主要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三种。

调查显示,我国20%以上的企业存在超员现象。

劳动力供给已由长期短缺转为结构性短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新兴加转轨的特殊阶段,改革开放任务繁重而艰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这意味着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用工需求持续减弱,导致很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风险加大,失业与再就业矛盾凸显。

预计2016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将达到750万左右,失业率可能维持在5.5%—6%之间。

因此对青年职工就业市场状况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英国的《卫报》曾在2011年发表过一篇文章:“英国社会两大严重问题,即年轻人低收入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并且愈演愈烈,正使这个拥有辉煌历史与灿烂未来的民族,面临千载难逢的危机”。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导致许多用工单位招工困难的情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赵萍建议,对广大应届毕业生应该给予关注,尤其要积极做好就业帮扶。

应届毕业生是未来就业市场的消费主体,是培育新增就业岗位最直接、最具体的群体。

为了保障我国扩大就业的目标实现,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青年就业能力,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充分就业,需要采取措施激励毕业生顺利就业,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高学历者被裁员更多,高级技术工人的工作越来越受欢迎?据了解,这样的论断主要源于技能型人才,事实证明,有高学历的年轻人确实比没有高学历但勤奋努力的人更容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虽然高等教育已普及十几年,但是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想通过读书去提升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依旧是社会稀缺的高端人才。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裁掉的年轻人是“弱势群体”,那么到了21世纪则不仅仅是这样的印象了,很多高学历者反而成为了裁员潮里的“主角儿”。

失业率的统计与意义

失业率的统计与意义

失业率的统计与意义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失业率的统计、影响因素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失业率的统计失业率通常是通过劳动力调查和登记数据得出的。

劳动力调查是一种非正式的调查方式,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一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工作的人进行调查,以获取失业率的数据。

这种调查方式虽然不够准确,但能够反映整体就业形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而登记数据则是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障机构等收集的失业人员信息,以获取更准确的失业率数据。

这种数据通常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政府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二、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失业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教育水平、人口结构等。

经济周期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繁荣时,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时,劳动力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

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就业的主导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更容易导致结构性失业。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水平越高,劳动者越容易找到工作,失业率越低。

此外,人口结构也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会导致劳动力短缺,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

三、失业率的意义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失业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形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失业率可以作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来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

此外,失业率还可以作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策略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失业率来了解市场趋势和竞争环境,从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策略。

总之,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形势的重要指标,其统计方法和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失业率趋势分析

失业率趋势分析

失业率趋势分析近年来,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失业率的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失业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与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例。

通常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人口总数,再乘以100%。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和经济状况。

二、失业率的趋势分析1. 全球失业率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失业率也受到了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近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失业率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失业率普遍较高,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2. 国内失业率趋势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我国失业率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失业率相对较低。

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失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失业率背后的原因1. 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波动是导致失业率波动的重要原因。

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都会对失业率产生影响。

2. 劳动力市场因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失业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如果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岗位不足,失业率就会上升;反之,就业岗位充足,失业率就会下降。

3. 教育和技能水平教育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如果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就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四、失业率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影响失业率的上升会导致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下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同时,失业人口增加会给政府带来更大的社会保障压力。

2. 社会影响失业率的上升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浅析失业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失业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失业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同时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失业率的定义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处于无工作状态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数与劳动力人口总数之比。

失业率的高低通常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机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2. 失业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失业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2.1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变化,包括繁荣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在经济萧条期,企业面临困难,往往需要进行裁员以降低成本,导致失业率上升。

而在经济繁荣期,企业则需要扩大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降低失业率。

2.2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对失业率产生影响。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面临淘汰,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助于降低失业率。

2.3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也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失业率上升;而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应时,失业率下降。

因此,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对于维持低失业率至关重要。

3. 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在实践中,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对失业率进行干预。

例如:- 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实施就业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改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 提供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措施。

这些政策的目标是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同时,促进更低的失业率,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4. 结论失业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周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失业率的变化。

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应考虑这些因素,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降低失业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失业率衡量标准

失业率衡量标准

失业率衡量标准
失业率是衡量经济萧条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之一。

它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即失业人数除以总劳动力,以百分比表示。

失业率的提高表明一家公司正处于经济滑坡期,工资水平低,消费力弱、投资水平不高,甚至需要大规模裁员,以减少成本,最终损害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nation’s economic strength.
失业率的降低表明经济环境正在改善,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上升,消费力强,投资水平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民生的提高,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会增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稳定,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失业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还蕴含着其他经济形势。

但它并不完全代表着经济发展的全部情况。

相较于其他更复杂的指标,失业率是一个更好的概括性指标,它可以很快捕捉到基本经济趋势,以宏观的视角直观地展示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简要情况。

失业率标准

失业率标准

失业率标准
失业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正在寻求工作但未能找到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失业率的计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定义失业人口:指劳动力人口中正在寻求工作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他们正主动寻找工作,并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上岗工作。

2. 定义劳动力人口:指年龄在15岁及以上,能够参与到劳动市场中,包括有工作的人和正在寻求工作的人。

3. 定义就业人口:指有工作收入的人。

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一般情况下,失业率在5%以下被认为是“满就业状态”,在5%至10%之间则是“稳定就业状态”,而超过10%的失业率则会被视作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然,不同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标准可能会稍有差异。

失业率的分类

失业率的分类

失业率的分类1. 什么是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正在寻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估劳动力市场健康程度的重要参考。

2. 失业率的分类根据统计方法和统计对象的不同,失业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类:(1) 经济活动状态的分类根据劳动力的经济活动状态,失业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注册失业率:指在政府或相关机构登记注册的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注册失业率是一种官方统计的失业率,可以反映政府对失业人口的关注程度和政策干预的效果。

•实际失业率:指根据实际调查统计得出的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实际失业率通常通过家庭调查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更加客观,可以反映真实的失业情况。

•描述性失业率:指根据个体对自身经济活动状态的主观描述,将自己划分为就业、失业或非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描述性失业率通常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可以反映个体对自身就业状况的主观感受。

(2) 失业原因的分类根据失业的原因,失业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结构性失业率: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的失业。

例如,某个行业或职业的需求减少,导致该行业或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从而引发失业。

•摩擦性失业率: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搜索成本所导致的失业。

例如,新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需要时间找到合适的工作,期间会出现摩擦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率:指由于季节性需求变化而引起的失业。

例如,农业和旅游业等行业在特定季节会有较高的用工需求,其他季节则会出现季节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率:指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导致的失业。

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相对较低;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相对较高。

(3) 地区和行业的分类失业率也可以根据地区和行业的不同进行分类。

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失业率可能存在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等因素。

3. 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失业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刺激企业扩大生产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降低失业率。

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

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

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近年来,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就业问题,也反映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

本文将从失业率的定义、影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一、失业率的定义失业率是指特定时间内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方法,将失业人口定义为在特定时间内没有工作、愿意从事工作且具备寻找工作的能力,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

劳动力人口则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二、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失业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水平是决定失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趋缓或衰退会导致企业减少用工需求,从而增加就业压力,引发失业率上升。

其次,劳动力供需关系也对失业率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就业机会与劳动力供给不匹配,就会导致一方面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情况,另一方面出现就业难、失业增加的问题。

此外,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也会对失业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失业率的上升不仅给个体带来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也给整个经济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失业率的上升会导致劳动力浪费,资源闲置,从而影响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同时,失业率高还会带来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率上升等。

此外,高失业率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四、应对失业率的措施为了应对失业率的上升,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鼓励投资和消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

此外,鼓励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也可以帮助减少失业率。

最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总结起来,在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中,失业率是一个需要重视和关注的指标。

失业率的调查报告

失业率的调查报告

失业率的调查报告失业率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稳定和技术的进步,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

本文将通过对失业率的调查报告,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失业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计算失业率的方法是将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人口,再乘以100%。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为1000人,其中有100人失业,那么失业率就是10%。

二、失业率的现状和趋势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失业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失业率高企,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发达国家中,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失业率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很多公司纷纷裁员,导致大量的人口陷入失业状态。

三、失业率的影响高失业率对社会和个人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首先,失业率的上升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失业者往往面临着经济困难和心理压力,这可能引发社会犯罪和社会动荡。

其次,失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造成负面影响。

失去工作的人往往感到无助和沮丧,他们可能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和动力,甚至出现精神健康问题。

另外,高失业率还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提供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社会福利,以帮助失业者渡过难关。

这将增加财政负担,限制政府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和发展。

四、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失业率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技术进步和自动化使得很多传统工作岗位不再需要人力。

机器和计算机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这导致了大量的工人失去了工作机会。

其次,经济周期的波动也是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经济衰退期间,企业往往会裁员以减少成本,导致失业人数增加。

而在经济复苏时期,企业又会逐渐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此外,教育与职业需求不匹配也是导致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他们所学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需求不高,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国16-24岁失业率统计标准

我国16-24岁失业率统计标准

我国16-24岁失业率统计标准
我国16-24岁失业率的统计标准如下:
首先,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核心指标,一般来讲,失业率上升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

对于16-24岁年龄段的失业率,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范围:通常包括所有16-24岁的人口,无论他们是在校学生、已就业还是处于无业状态。

2.统计部门:失业率数据通常由国家或地区的统计部门发布。

在中国,这些数据可能由国家统计局或地方统计局收集和发布。

统计方法:失业率数据是通过收集劳动力调查数据或就业调查数据得出的。

这些数据通常基于样本调查,并经过统计方法的处理来生成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3.数据解读:在解读16-24岁失业率数据时,需要考虑到其他相关因素,如经济形势、季节性因素、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等。

总的来说,我国16-24岁失业率的统计标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旨在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就业问题。

失业率20%

失业率20%

失業率20%摘要:一、失业率简介二、失业率20%的影响1.社会层面2.经济层面3.个人层面三、应对策略1.政府政策2.企业责任3.个人行动四、未来展望正文:【失业率简介】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

在全球范围内,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根据提供的文本,失业率高达20%,这意味着每5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处于失业状态。

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失业率20%的影响】20%的失业率给社会、经济和个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社会层面】失业率20%会导致社会稳定性的下降。

大量失业人员可能导致社会治安、公共秩序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失业人员在生活压力下,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进而影响家庭和谐。

【经济层面】高失业率会削弱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失业人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承担消费支出,导致市场需求减弱。

企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订单减少,可能面临倒闭风险,进一步加剧失业问题。

【个人层面】失业对个人而言,意味着生活压力加大、自尊心受挫。

长期失业可能导致个人技能退化、社交圈子缩小,甚至家庭破裂。

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个人求职难度加大,很多人可能面临终身失业的风险。

【应对策略】面对20%的失业率,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应对策略。

【政府政策】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例如,扩大公共服务岗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鼓励创业创新等。

此外,政府还需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和服务。

【企业责任】企业在解决失业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稳定员工队伍,尽量避免裁员。

同时,企业应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个人行动】面对失业,个人也应主动寻求改变。

首先,提高自身技能,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增强竞争力。

其次,拓宽求职渠道,积极参加招聘会、网络求职等。

调查失业率标准

调查失业率标准

调查失业率标准:
调查失业率是通过城镇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所取得的城镇就业与失业汇总数据进行计算的,具体是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调查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失业人口除以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然后乘以100%。

失业人口是指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年满16周岁,在调查参考周内没有工作(即未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过1小时及以上),并且在调查时点前3个月内找过工作,如果提供一份合适工作,能在2周内开始工作。

就业人口则包括在调查参考周内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了1小时及以上的人,以及因休假、临时停工等原因在职但未上班的人。

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可比的,其判断标准采用了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统计标准。

在我国,调查失业率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每月公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对于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做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失业率统计 口径

失业率统计 口径

失业率统计口径摘要:1.失业率统计的概述2.失业率统计的口径3.我国失业率统计的现状与问题4.解决失业率统计问题的建议正文:【失业率统计的概述】失业率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失业人口的数量和比例进行调查、分析和统计的工作。

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民众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失业率统计的口径】失业率统计的口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年龄在16 岁以上,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而未能找到工作的人员。

2.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 岁以上,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的人员。

3.失业时长:失业时长是指失业者连续失业的时间。

一般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短期失业通常指失业时长在6 个月以下的失业者,长期失业则指失业时长在6 个月以上的失业者。

4.失业原因:失业原因主要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暂时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失业。

【我国失业率统计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失业率统计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失业率统计口径较为宽泛,包括了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等多种类型。

2.失业率统计数据较为滞后,不能实时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3.失业率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部分失业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被纳入统计。

4.失业率统计缺乏详细的行业和地区划分,难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精细化的决策依据。

【解决失业率统计问题的建议】针对我国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失业率统计口径,将失业人口细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等类型,以提高统计的精确性。

2.优化失业率统计数据发布机制,提高数据发布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以更好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失业率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失业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失业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失业率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正在寻求就业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口总数×100%在实际计算中,为了更准确地反映物价水平,还需要考虑季节因素,通常将多个季度平均值作为一个季度的失业率。

二、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带来经济成本失业人口对国家和企业都有一定的经济成本。

首先,失业人口需要享受社会保障,如失业救济金、医疗保险等,这些社会福利大都由政府出资,会给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

其次,由于失业人口不再参与经济活动,无法为国家和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减少了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收益。

2.影响社会稳定失业人口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等多方面的困扰,这些困扰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

一些失业人口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甚至加入不良团伙,影响社会治安。

3.影响家庭幸福失业人口的家庭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其家庭收入来源减少,往往需要削减家庭开支,那些本来就很勉强的家庭可能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4.导致就业岗位流失失业率高的地区企业的招聘难度较大,从而导致某些企业的招聘计划不断受阻,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把生产线迁移到低成本的地区,导致该地区的就业岗位被流失。

三、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失业率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失业率的因素:1.宏观经济状况宏观经济状况可能是导致失业率高的因素之一。

当经济萎缩时,企业的运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裁员和招聘计划的暂停,进而使失业率上升。

2.教育层次教育水平可能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之一。

失业率ppt课件

失业率ppt课件
- 就业人口 - 失业人口
不在劳动力人口(Not in Labor Force): 不愿意就业的劳动年龄人口
6
二、就业率和失业率的概念
失业率(Rate of Unemployment)
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比率
就业率(Rate of Employment)
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失业: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 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
非劳动力: 不属于前两个类别的人
劳动力 定义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
5
劳动年龄人口(Working-Age Population)
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 劳动力人口(Labor Force): 劳动年龄人口中愿意就业的(包括处于失业 状态, 但继续寻找工作的)
9
美国的失业:1960-2007年
12
失业率
10
劳动力百分比
8
6
4
自然失业率
2
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10
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人口的关系
不在劳动力人口
失业人口
就 业人口
11
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经济转型背景相适应,我国失业统计存在多 方面特点或问题。 第一,仅包括城镇经济,没有包括农村。 第二,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 第三,失业统计中判断人们 是否在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 记为标准。 第四,没有包括下岗人员。
12
下岗现象
下岗即退下工作岗位,但工人仍属该工厂单位, 且没有工资,实际上等于失业,特指中国国有 企业在机构改革中失去工作的工人,是中国的 特有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 镇 失 业 的 logistic 回 归 , 2005
(续上表)
变量 家庭规模(参照组:<5人) 大家庭(≥5人) 民族(参照组:汉族) 少数民族 健康状况(参照组:说不清) 可自理 身体差 受教育程度(参照组:小学) 没上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大学 研究生 大专(21-23岁) 大学(21-23岁) 研究生(23-26岁) 学业状况(参照组:已毕业) 肄业辍学 ρ2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 表示P<0.05 ^ 不显著。
结论
失业率在城乡,区域,年龄,男女,教育都 有很大差异 城镇地区,本地人口的失业率高,而来自农 村的外来人口”失业率“低。 高教育对就业长期为正效应,但毕业则失业 现象值得重视,反映当前巨大就业压力
建议:用人群年轻组失业率表就业压力
市镇户口差异

区域差异:

家庭规模、婚姻:

人力资本因素和其它个人因素:

城 镇 失 业 的 logistic 回 归 , 2005
变量
区域(参照组:中南部除广东) 东北三省 华北三省区 西北 西南 京津沪 沿海发达省 年龄组(参照组:40~44) 15~17 18~22 23~24 25~29 30~34 35~39 45~49 50~54 55~59 户籍(参照组:市居民) 镇居民 城镇户籍流动者 农村户籍流动者 婚姻状况(参照组:已婚) 单身 丧偶 离婚 女性
城镇 0.984 * 0.963** 2.101*** 8.799***
市 0.972 ** 0.938*** 2.226*** 7.292***
镇 0.997*** 0.978*** 1.512*** <0.001
0.665***
1.573*** 1.807*** 0.705*** 0.346*** 0.189*** 2.517*** 4.450*** 2.342*** 0.907*** 0.07
每周工作两天或不足两天仅0.36%, 超时严重(>4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10
20
30
人口分布(%)
40
50
0
10
20
30
40
50
0
10
20
30
40
50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
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外来人口几无保障

70 从失业保险的覆盖率看,城市地区的覆盖率高于镇,镇高于乡,即城市地区的覆盖率最高,但 覆盖率仍是一个较低水平。城镇地区的农村外来人口覆盖率远低于本地人口,城镇外来人口的 失业保险覆盖率则高于本地人口。城镇外来人口的失业保险覆盖率在农村也呈现出一定的优 60 势,高于本地人口也高于农村外来人口。说明城镇外来人口的失业保险覆盖率在城镇乡地区都 有较明显的优势。 50 从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看,仍然是城市地区的总体覆盖率好于镇,镇的覆盖率好于乡。在城 城 镇地区,农村外来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低于本地人口,而本地人口又低于来自城镇的外 40 来人口。农村地区的覆盖率最低,城镇外来人口的覆盖率相对本地人口高出很多,农村外来人 口的覆盖率略高于本地人口。 镇 30 总体看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明显高于失业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地区这一提高更为明 显,这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取得的成果。城镇乡地区的农村外来人口的覆盖率地域本地 乡 人口,而本地人口的覆盖率则低于城镇外来人口,即农村外来人口的始终处于劣势,城镇人口 20 的优势仍然保持
多谢!
女性
合计
失业率(%)
9 8 7 6 5 4 3 2 1 0

镇 东部


镇 中部


镇 西部

地区
分省市失业率
老工业基地最高(女性尤其高) 京津沪粤较高(年轻流入) 沿海省份最低
城镇分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失业率
重要迁入地失业率:农村外来人口远低于城镇居民
城市外来打工性质
聚集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 更靠社会关系网络找工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年龄段
失业率市最高,镇次之,农村最低 镇乡失业率随年龄增长急速下降 市失业率50岁前保持较高水平
年龄段
分区域、性别的失业率
女性>男性;中部城镇最高,农村西部最低
男性
10
分城镇乡、年龄的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

12


失业率(%)
10 8 6 4
劳动参与率 市最低,镇次之,农村最高

2 0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100
劳动参与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劳动力迁移理论探讨:
Todaro 模型 (1969): 预期收入=城市工资*就业率>农村收入则迁移持续,等于零停止 城乡收入差别大,失业率较高时,迁移仍持续 Stark 回避风险论(1991):家庭策略,汇款分散风险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外来人群,低工资高强度,门槛低 (姚先国,2006)弱者的优势(张展新,2006) 社会资本理论:迁移者靠迁移网络传递信息减少失业 就业拐点: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多元化,区域劳力竞争(马, 王,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刘易斯拐点 (蔡昉,2007) 劳动力回流(马,2001):低谷时失业者回流(创业或团聚) 不情愿退出:劳动参与率降,失业率上升慢 (张车伟)
假设I: 城市中农村流动人群失业风险高 假设II:城市中农村流动人群失业风险低于城市居民失业率 假设III:回流或退出 失业率分子缺失 低失业比例
小普查数据:
就业定义:在调查时点过去一周内工作超过一个小时或者处于 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未工作; 失业定义:过去一周内未做任何工作、三个月内找过工作且如 果有工作机会能在两周内开始工作。 根据小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的总和失业率为3.17%,超低 城、镇、乡失业率分别为6.41%、3.91 %和1.09% 总和失业率及与2000年失业率比较 城、镇失业率下降显著,农村与总和失业率下降小 将2005年向2000年失业率定义靠拢,失业率将提高26.7%
0.831*** 0.323*** 1.774*** 1.057 ^ 1.888*** 1.374***
0.896*** 0.546*** 2.192*** 1.015*** 2.389*** 1.487***
(续下表)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 表示P<0.05 ^ 不显著。


社会保险覆盖率(%)
10 0
本地人口 来自城镇的 来自农村的 外来人口 外来人口
失业保险
本地人口
来自城镇的 来自农村的 外来人口 外来人口
基本养老保险
本地人口
来自城镇的 来自农村的 外来人口 外来人口
基本医疗保险
影响失业因素的多元分析
年龄:
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影响后,分年龄的失业概率在60岁前为单调下降的。 农村户籍流动者的影响十分重要。市镇农村户籍流动者的失业概率均远低于当地城 镇居民。 如果从市居民与镇居民的比较来看,镇居民的失业概率也远小于市居民 。 东北和西南失业概率比较高。 沿海地区就业机会多,城镇失业率低。 家庭规模对于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结婚后失业概率迅速下降。 男女在生育孩子和照顾家庭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女性失业风险大。 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门槛效应,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在大专 及以上体现得更加重要。在大专以上,失业概率基本上随教育程度增高而递减。 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失业极其严重。 失业也受健康程度的影响,健康差的失业概率远高于健康状况好的。

1.520*** 0.765*** 1.001 ^ 1.025 * 0.975 ^ 0.666*** 1.648*** 1.355*** 1.227*** 1.149*** 1.046*** 1.001 ^ 0.919*** 0.763*** 0.699***

1.609*** 0.709*** 0.730*** 1.173*** 1.040*** 0.628*** 3.875*** 2.269*** 1.690*** 1.546*** 1.464*** 1.159*** 0.948*** 0.734*** 0.739***
高就业压力与“低”失业率:
劳动力剧烈流动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 马忠东教授 sojohnma@ust.hk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戴凤燕 (博士研究生) 感谢:统计局数据和Nansha0607.HSS01
背景:中国失业率严重低估?
发布的失业率过低,受定义和数据统计方法影响 症结:统计的低失业率与高就业压力的矛盾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05小普查)参照国际 就业与失业的定义采集数据 本文用05小普查微观数据,依照国际标准定义计 算失业率,分析失业率的结构性特征。 重点是将外来打工人群与城镇居民分开,分析和解 释低失业率的由来
0.761***
1.579*** 1.730*** 0.699*** 0.344*** 0.180*** 2.527*** 4.501*** 2.121 ** 0.924*** 0.06
0.647***
1.415*** 1.928*** 0.663*** 0.366*** 0.401*** 3.239*** 5.327*** 5.906*** 0.879*** 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