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章翻译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96e7a1c482fb4daa58d4b71.png)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古今异义词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adc81f3aef8941ea76e05e1.png)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泥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
”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列子说符第八》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程敏政夜度两关记》予告谒南归[1],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2],抵大柳树驿时[3],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4]。
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5],颇险恶多虎。
心识之[6]。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7],挟铜钲束燎以行[8]。
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9],仰视不极[10]。
石栈岖崟[11],悉下马,累肩而上[12],仍相约,有警,即前呼噪为应。
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
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默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13]。
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
夜二鼓[14],抵滁阳[15]。
【译文】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
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来,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胡乱地说:“等天黑就能赶到滁州。
”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
古代汉语翻译
![古代汉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45c790d336c1eb91a375d7b.png)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古代汉语》重点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重点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d6de93a2f60ddccda38a053.png)
《燕昭王求士》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燕昭王收回燕国后即位,降低身份用贵重的礼物来召集贤能之士,想依靠他们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所以去拜见郭隗(wei三声)先生说:“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齐国凭借我国的动乱而偷袭击破燕国,我十分知道燕国国小力少,不足够报仇。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然而如果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一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
冒昧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郭隗先生对答说:“成就帝业的人把贤士当做老师与之相处,成就王业的国君把他们当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做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国君把他们当做臣相处,亡国之君把他们当做奴役相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
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方法啊。
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三年不能得。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8bb4d2ca417866fb84a8eea.png)
句子翻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宫之奇谏假道》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古代汉语翻译
![古代汉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6fca836eefdc8d376ee32d8.png)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事理通达,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便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逾越法度规矩。
季氏将伐颛臾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贫困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
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
斧子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185b33c7e21af45b207a812.png)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①、《诸子散文选读》: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
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
他人问左右,尽报弗闻。
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
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静坐抚琴而写之。
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
”灵公曰:“诺。
”因复留宿。
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
翻译:过去卫灵公将到晋国,来到濮水边,卸车放马,布置住处准备夜宿。
夜半,听见有人弹奏新的乐调,很是喜欢。
叫人问近侍,都回答没听见。
就召来师涓并告诉他说:“有人在弹奏新的乐调,叫人问近侍,都说不曾听见。
音调好像出自鬼神,你替我听着把它录写下来。
”师涓说:“好吧。
”就静坐弹琴把它录写下来。
师涓第二天回报说:“我录写好了,但还不熟悉,请让我再用一晚上熟悉它。
”灵公说:“好吧。
”就又留宿一晚。
第二天,已经熟悉了,就离开濮水去晋国。
②、晋文公逐麋:晋文公逐麋而失之,问农夫老古曰:“吾麋何在?”老古以足指曰:“如是往。
”公曰:“寡人问子,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虎豹之居也,厌闲而近人,故得;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浅,故得;诸侯之居也,厌众而远游,故亡其国。
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君放不归,人将君之。
”于是文公恐,归遇栾武子。
栾武子曰:“猎得兽乎?而有悦色!”文公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悦色。
”栾武子曰:“其人安在乎?”曰:“吾未与来也。
”栾武子曰:“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缓令急诛,暴也;取人之善言而弃其身,盗也。
”文公曰:“善。
”还载老古,与俱归。
翻译:晋文公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的)农夫老古说:“我的麋鹿在哪?”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这边去了。
”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什么(原因)呢?老古抖干净衣服(上的尘土)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而靠近人类(栖居),所以(才会)被人猎到;鱼鳖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深水处而到浅水来,所以(才会)被人捉住;诸侯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所以才会亡国。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edaa8cbd5bbfd0a79567321.png)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向北二百里,叫做发鸠山,它的上面有许多柘树;有鸟在山上,它的形状像乌鸦,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做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这只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
常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塞东海。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远古的时候,四方极远处撑天的柱子倒塌了,大地九州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大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
大火蔓延不熄灭,大水浩瀚不消退。
猛兽捕食善良的百姓,猛禽抓走老人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了五色石头来补苍天,砍断了大海龟的脚重新立起四方极远处的撑天柱,杀了黑龙拯救中国,积聚了芦灰止息洪水。
苍天补好了,四方的撑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中国平定了,猛兽猛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它的头把东西背在身上。
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是非常疲困也不停下来。
它的背很涩,东西累积因而不散落下来,终于跌倒不能起来。
有人怜悯它,给它去掉背负的东西,但如果能爬行了,又像从前一样抓取东西背着。
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到掉在地上摔死。
古代汉语原文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7da1275f242336c1eb95efd.png)
古代汉语原文翻译.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总昰想太多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第一单元1子鱼论战原文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8),宋师败绩(9)。
公伤股(10),门官歼焉(11)。
国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3),不禽二毛(14)。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5)。
寡人虽亡国之余(16),不鼓不成列(17)。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3),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4)?明耻教战(25),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6),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7)。
三军以利用也(28),金鼓以声气也(29)。
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声盛致志(31),鼓儳可也(32)。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编辑本段]注释(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â这)城县西。
(4)既:尽。
(5)济:渡过。
(6)同(2)。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3)重(chóng从)再次。
(14)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
(15)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
XXX《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XXX《古代汉语》文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a9b862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f.png)
XXX《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文章翻译XXX、《郑伯克段于鄢》当初,XXX在申国(姜姓小国)娶了一名妻子,叫XXX (XXX表示丈夫的谥号),生下XXX(郑国第三代君主)和共叔段。
XXX娩时脚先出来,XXX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XXX”,从此就很厌恶他。
(XXX)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XXX请求,XXX都不答应。
到XXX即位的时候,(XXX)为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XXX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XXX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城邑,我不管您怎么说我都遵命。
”(XXX 便)请求封给京邑,(XXX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叔段)为京城太叔。
XXX(XXX)说:“大夫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是诸侯国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上大夫的封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下大夫的封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
”XXX说:“XX X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XXX 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别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处居尊位的弟弟呢?”XXX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摔跟头,你姑且等着瞧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事后不久,太叔段使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从时从属(两方)于自己。
XXX(XXX)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况,您打算怎么来对付呢(若之何:对他怎么办?)(若……和:是一种固定格式)?如果打算把国家大权交给大叔段,那么就请让臣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XXX说:“不用(指现时用不着动手),他将自己走向灭亡。
”叔段又收取原先分属于自己的地方作为自己独占的城邑,(其势力范围)到达XXX。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领土扩大,他将获得更多的民众。
”XXX说:“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庞大,也会垮台。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c0f59065a8102d276a22f9b.png)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
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古代汉语翻译
![古代汉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71c5c69bed5b9f3f90f1c6a.png)
第三章词汇P99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颖考叔(郑大夫)是颖谷(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听到这件事,有东西献给郑庄公。
庄公赏赐给他酒肉,(颖考叔)进食时把肉放在一边。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不曾品尝过君王宫中带汁的肉食,请允许我带回去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偏偏没有!”颖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颖考叔答道:“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达到泉水,从隧道中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既可母子相见,又不算违背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进入隧道赋诗:“大隧道之中相见,那快乐啊!真是暖融融的。
”姜氏走出隧道进而赋诗:“大隧道之外相见,多么快乐啊!”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像当初一样。
P10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地对唱,栖息在黄河上面的小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望无垠的落叶树木萧萧地落下。
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与“恶”矣。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子天上飞翔,参差舒展翅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又走,不停地走,和你活生生地离别。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披上落日的余晖。
2.连绵词今闽越王狼戾不仁。
古代汉语片段翻译
![古代汉语片段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660c0c2d5bbfd0a795673a2.png)
颜渊死【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想请求孔子把他的车让出来去给颜渊做外棺。
孔子说:“不管有才还是无才,但各人总是向着自己的儿子。
(我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只有棺材而没有外棺,我没有让自己天天走路而把车子拿去给他做外棺。
因为我好歹也是一个大夫品级,是不能天天徒步走路的。
”卫人迎新妇【译文】卫国有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后,就问:“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马?”车夫说:“借来的。
”新娘对仆人说:“鞭打两边拉套的马,中间驾辕的马也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
”车到了新郎家门口,扶新娘下车时,她又对送新娘的老妇说:“把灶火灭了,以防失火。
”进了新房,看见舂米的左臼,说:“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免得妨碍室内往来的人。
”主人觉得她可笑。
新娘这几次说的话,都是切中要害的话,然而不免被人笑话,这是因为新娘刚过门,就说这些,失之过早了。
晋侯赏从亡者【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梗阳人有狱【译文】有个梗阳人与别人打官司,眼看就要败讼,于是就向魏献子纳贿托情,魏献子打算答应下来。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93fd4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7.png)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示了古代汉语的美妙之处。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经典名篇文言文的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名篇。
第一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及时温习,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喜悦吗?被人不认识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篇:《荀子·劝学》兴于《诗》者,振于《礼》,成于《乐》,实于《政》。
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学也。
翻译:《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礼记》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乐府诗集》可以培养人的性情,《周易》可以帮助人理解实际。
因此,君子是不能不学习的。
第三篇:《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非其鱼,蓺其深。
”翻译:孟子说:“不是自己的鱼,钓到别人的深水中。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为害于社稷,敢无备乎?惧不及于命曰:‘我劓者唯唯而已矣!’翻译:危害了国家大业,怎敢没有应有的准备呢?害怕受到惩罚,却安慰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第五篇:《庄子·逍遥游》弦歌酒宴,人笑之谰谀而不真;侈于衣冠,人笑之不节而不奇。
翻译:在音乐宴会上,人们虚伪地笑着,言谈虚假不真诚;穿着奢华的服装,人们嘲笑其没有节制之美,却并不感到奇怪。
第六篇:《史记·项羽本纪》豪杰之国,苦久必亡。
翻译:一个国家如果盛产英雄豪杰,长时间的苦难将必然导致其灭亡。
第七篇:《墨子·非攻》非攻之谓也。
天下之人皆以杀戮相恶也,非善事也。
翻译:“非攻”就是不进行攻击。
世上的人都以杀戮和仇恨相待,这并不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第八篇:《管子·穷发之述》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南有冥河焉,有鱼焉,其广百里。
翻译:穷发的北方有一个神秘的海,称为天池。
古代汉语文言翻译
![古代汉语文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3b18c8183d049649b6658a1.png)
精卫填海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
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
天,不是完整的天。
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
(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蝜蝂传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古代汉语1 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1 课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957988151e79b896802263c.png)
1.《自更》翻译:想要取得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取得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所以天子建立辅佐之官,设立师保之位,用它来检举过错。
人本来就不善于自己认识过错,君主就更为严重。
可见国家的存亡安危,不要到外面去寻求〔原因〕,而要致力于认识自己。
尧时设有进谏的鼓,舜时设有提意见的木牌,商汤时设有伺察君主过失的臣,武王时设有警戒君主要谨慎的小鼓,〔这样做〕还恐怕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如今〔君主〕的贤能比不上尧、舜、商汤和武王,而且还有掩饰自己过错的办法,这么一来,从哪里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呢?楚成王和齐庄公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杀,吴王和智伯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灭亡,宋和中山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消灭,晋惠公和赵括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俘虏,同样,钻荼、庞涓和太子申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身死,所以说在失败中没有什么比不认识自己过错更大的了。
范吉射逃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得到范氏家钟的人,想要背起钟来就跑,可是钟大背不起来,就用椎把它砸碎,于是钟发出鍠的一声巨响,他害怕人家听到而从自己这里夺走钟,便急忙掩盖自己的耳朵。
不愿人家听到是可以的,也烦恶自己听到就荒谬了。
做国君的而烦恶听到自己的过错,不是象掩耳盗钟这件事吗?烦恶别人听到自己的过错还算可以,〔而烦恶自己听到自己的过错就荒谬了。
〕魏文侯宴请群臣,让所有大夫都要评论自己。
于是〔有的谈仁厚,有的谈他重义〕,有的谈他明智。
临到公叔痤,公叔痤说:“您是不好的君主。
取得中山的土地,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把他封给您的儿子,由此可知您是不好的君主。
”魏文侯听了不高兴。
从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见此光景,公叔痤快步走了出去。
按次序临到翟黄,翟黄说:“您是贤德的国君。
我听说他的君主贤德的,那么他的臣属说话就直爽。
如今公叔痤说话直爽,因此,就知道您贤德。
”文侯高兴说:“〔任座〕能够返回吗?”翟黄回答说:“为什么不能够呢?我听说忠臣能竭尽他的忠诚,而不敢迴避死亡。
古代汉语翻译+标点
![古代汉语翻译+标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3c7770561252d380eb6ef5.png)
楚归晋知罃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
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⑸。
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⑻也,两释纍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⑼好.,臣不与及⑽,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⑾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⒀,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⒁,而使嗣宗职⒂,次及于事,而帅偏师⒃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词类活用:臣不才.然则德.我乎而求纾.其民以成其好.二国有好.其谁敢德.判断句: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所以报也宾语前置句:又谁敢怨其谁敢德何以报我双宾语句:为之礼固定句式:何以报我注释⑴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
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连尹、楚国主射之官。
⑵求:索取。
⑶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⑷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⑸馘(guo2):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⑹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⑺即戮(lu4):接受杀戮。
⑻惩:戒,克制。
忿:怨恨。
⑼出现。
一说通“宥(you4)”。
⑽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⑾任:担当⑿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⒀宗:宗庙。
⒁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⒂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⒃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⒄致死:献出生命。
译文:晋人归还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
古代汉语全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b4e0de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a.png)
《夫子至于是邦也》【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求教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是凭着这些德性得到的。
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方法吧!”《贫而无谄》【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其斯之谓与: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译文】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哀公问社于宰我》【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站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
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
庄公赐给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
《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
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
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
’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
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
”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
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
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
”齐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
”屈完于是同诸侯缔结了盟约。
癸酉,师陈于鞌。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旦)辟左右。
”故中御而从齐侯。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越于车下。
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韩厥俛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郑周父御佐车,宛伐为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
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齐、晋双方军队在鞍摆开阵势。
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当为戎右(古代战车,将领居左,御者居中。
如果将领是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
负责保护协助将领的人居右)。
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当戎右。
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
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说:“我受重伤了(古代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
”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射中的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吾子’比‘子’更亲切些)忍著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地势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不过您确实伤势很重难以支持了。
”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鼓声和战旗,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
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
怎么能由于伤痛而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手执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痛还不至于死,您(还是)努力指挥战斗吧!”解张将右手所持的辔绳并握于左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擂鼓。
张侯所驾的马狂奔起来(由于单手持辔无法控制),晋军跟随他们。
齐军崩溃。
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遍。
韩厥梦见子舆(韩厥父,当时已去世)对自己说:“次天早晨避开战车左右两侧!”因此(韩厥)在战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
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是个贵族。
”齐侯说:“称他为贵族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