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合集下载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遗传育种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项目申请情况分析.《作物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邹华文.王道杰.边秀秀.商海红.杨新泉.[3].怎样教好作物遗传育种精品课.《职业教育(下旬)》.2014年12期.尹春.王雪玉.侯建华.[4].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4期.罗红兵.袁名安.罗水清.[5].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宜春学院学报》.2015年6期.焦茂兴.李润根.刘苏铭.刘小林.[6].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重点.《河北农业科学》.2015年6期.张江丽.董文琦.杜晓东.[7].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质量.《考试周刊》.2012年58期.林小虎.杜利强.郭振清.孟俊青.郭俊良.董洪平.东方阳.[8].高职院校《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10期.付艳.[9].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Ⅲ.作物基因工程与基因组编辑.《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3期.刘忠松.[10].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邹枚伶.王海燕.卢诚.王文泉.二、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玉米籽粒品质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相关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王延召.作物遗传育种河南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2].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被引次数:8作者:孙友位.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学位年度)[3].荞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次数:8作者:赵丽娟.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学位年度)[4].小麦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E<'e>染色体组特异AFLP及STS标记的建立.被引次数:3作者:张丽.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5].大麦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子2(CI2)基因的SNP分析和单倍型鉴定.作者:曾祥辉.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6].硬粒小麦节节麦合成六倍体小麦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作者:蒋云.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7].嗜酸热硫化叶菌Sulfolobusacidocaldarius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被引次数:1作者:彭文舫.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学位年度)[8].川芎苓种的初步筛选及快繁体系的建立.被引次数:1作者:赵勇.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9].携带1RS/1BL易位染色体三个小麦品种的抗衰老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叶对产量贡献研究.作者:李永攀.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10].烤烟农艺性状和烟叶化学成分的遗传分析.被引次数:7作者:肖炳光.作物遗传育种浙江大学2005(学位年度)三、相关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mixedmodelQTLanalysisforsugarcanemultipleharvestlocationtrial data..Pastina,M.M.Malosetti,M.Gazaffi,R.Mollinari,M.Margarido,G.R.A.Oliveir a,K.M.Pinto,L.R.Souza,A.P.Eeuwijk,F.A.vanGarcia,A.A.F.《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5[2]Precisemapping&lt;i&gt;Fhb5&lt;/i&gt;,amajorQTLconditioningres istanceto&lt;i&gt;Fusarium&lt;/i&gt;infectioninbreadwheatonchromosome 2BS.. LiuZiJiZhuJieCuiYuLiangYongWuHaiBinSongWeiLiuQingYangTsoMinSunQiXinLiuZhiYong《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6[8]GeneticdiversityandpopulationstructureintheUSUplandcotton(Goss ypiumhirsutumL.)..Tyagi,P.Gore,M.A.Bowman,D.T.Campbell,B.T.Udall,J.A.Kuraparthy,V.《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9]Seedsizeisdeterminedbythecombinationsofthegenescontrollingdiff erentseedcharacteristicsinrice.. YanSongZouGuiHuaLiSuJuanWangHuaLiuHeQinZhaiGuoWeiGuoPengSongHongMiaoY anChangJieTaoYueZhi《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7[10]Advancesandprospects:Biotechnologicallyimprovingcropwaterusee fficiency. ZhangZhengbinXuPingShaoHongboLiuMengjunFuZhenyanChuLiye.《CriticalReviewsin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3四、作物遗传育种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欧洲牧草、草坪草与饲料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米福贵,2009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2]作物次级作图群体的研究进展.席章营,2004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3]GNA转优质小麦品种获得成功.徐琼芳.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陈孝.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李连城.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杜丽璞.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马有志.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徐惠君.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辛志勇.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2001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4]作物光合作用的遗传与产量改良.任光俊.陆贤军.高方远.郑家国.吕世华,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5]遗传学及作物遗传育种系列课程综合性改革与实践.郭海滨.张志胜.李亚娟.俞淑红.刘向东,2010全国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研讨会[6]稻曲病病原菌(Ustilaginoideavirens)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析.周永力.樊金娟.曾超珍.刘小舟.王疏.章琦.王春连.赵开军,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7]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遗传育种上的研究进展.郭玉平.张友秋.栗红梅,2014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8]一个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曾超珍.赵开军.王春连.刘耀光.章琦.刘丕庆,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9]水稻抗白叶枯病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及初步筛选.樊金娟.曾乃燕.欧阳石文.王春连.章琦.林汉明.徐正进.赵开军,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10]作物核心种质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张学勇.张启发.董玉琛.李振声.贾继增.李自超.邱丽娟.喻德跃.梅捍卫.李英慧.张洪亮.赵团结,2013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的农业文明可以追溯到许多千年前的历史,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一门研究农作物栽培及其耕作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到植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资源学、农业生物技术等诸多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各种农作物如何发展和培育的学科,它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及繁育方法,以及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农作物所经历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等。

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和生态条件,以及当地的经济情况,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栽培方法。

耕作学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各种耕作管理工作,如施肥、晒谷、种植、收割、储藏等工作。

耕作管理包括土地耕作,农田水利管理,水肥管理,施肥,条件优化,农具的使用,农药的使用,收割,栽培和种植。

耕作学也涉及到技术、机械、植物病理学等学科。

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为中国农业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加强耕作管理,可有效节约用水,提高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

耕作管理还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更有效的抑制有害农作物的破坏,延长作物的生长周期,从而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益和保护土壤质量,以及减少污染。

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例如:可以积极开展农田结构调整和植被恢复,通过植树、种草、植物种群优化等活动,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也一直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力量,支持科学研究,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帮助农业生产走上现代化。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以下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大纲格式模板,看了后定能知晓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大纲怎么写等相关写作技巧.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高等院校课程群的内涵、特性构建----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为例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析一、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宏观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中文摘要第一章导言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意义(一) 研究的对象(二) 目的及意义三、研究动态的概述(一) 国内研究动态及进展(二) 国外研究动态与进展四、研究的理论依据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关键词界定(二) 研究内容(三) 研究方法第二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学科发展理论(一) 学科与学科建设(二) 学科代谢规律(三) 学科分化综合规律(四) 学科当采规律二、学科建设理论(一) 学科建设的外部内部关系规律(二) 重点学科要担负起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三、学科管理理论(一) 管理学理论简述(二) 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第三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现状分析一、重点学科数量大幅上升,但结构布局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一) 分布结构(二) 门类结构(三) 投资结构二、从宏观上看,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点硬面软”的现象三、重点学科的评选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四、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断层严重五、国家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分隔的体制不利于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六、有关方面对重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付诸行动七、重点学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第四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对策一、充分认识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意义,把重点学科建设落到实处二、建立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三、进一步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一) 重点学科规划(二) 重点学科评选(三) 重点学科建设(四) 重点学科评估及验收四、进一步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的结构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一) 重点学科分布结构的优化(二) 重点学科门类结构的优化(三) 重点学科投资结构的优化五、面向国内外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造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群体(一) 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的重点应放眼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人才(二) 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三) 坚持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标准(四) 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的硬措施六、加快重点学科建设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七、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结语参考文献1-7二、玉米植株碳累积和耗水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Summary目录前言第一章玉米耗水特性与物质累积研究进展综述1-1- 影响玉米耗水特性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1-1-1 影响植株蒸腾的因子1-1-2 影响棵间蒸发的因子1-2 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1-2-1 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与干物质累积的关系1-2-2 水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累积的影响1-2-3 养分对作物干物质累积的影响1-2-4 作物 N、P、K 的累积特征第二章试验设计与方法2-1 试区概况2-2 主要研究内容2-2-1 不同覆膜与灌水水平对玉米地上部干物质与有机碳累积的影响2-2-2 影响玉米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累积关键因子的动态特征2-2-3 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地上部碳累积与耗水特性的相关性2-3 技术路线2-4 试验设计2-5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2-6 数据处理第三章不同处理玉米地上组织的碳累积特征3-1 不同处理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累积量3-2 干物质累积模型及特征参数3-3 成熟期各处理玉米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3-4 不同处理玉米的产量表现3-5 各处理玉米植株碳含量的表现3-5-1 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玉米碳累积量3-5-2 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玉米的有机碳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3-5-3 成熟期不同处理玉米有机碳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第四章不同处理玉米的耗水特征4-1 玉米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4-1-1 玉米播前,收后 0-110cm 土层含水量垂直分布4-1-2 玉米全生育时期 0-110 土层平均含水量4-2 不同处理玉米的耗水特征4-2-1 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4-2-2 玉米的阶段耗水量4-2-3 各处理玉米阶段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重4-3 玉米的棵间蒸发特征4-3-1 不同模式下玉米全生育期总棵间蒸发量的差异4-3-2 玉米各生育阶段棵间蒸发量的动态变化4-3-3 玉米全生育期总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4-3-4 玉米各生育时期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第五章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单位耗水的碳累积效率5-1 各处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5-1-1 玉米以籽粒产量计算的 WUE5-1-2 玉米以干物重计算的 WUE5-2 各处理玉米的阶段水分利用效率5-2-1 在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单位耗水量下累积的干物质5-2-2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玉米单位耗水累积的有机碳第六章影响玉米碳累积和分配的关键因子的动态变化6-1 不同处理玉米的土壤温度效应6-1-1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各土层温度6-1-2 玉米全生育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及变化6-2 玉米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的变化特征6-2-1 玉米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6-2-2 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日积6-3 成熟期各指标与 C 累积的相关性第七章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导师简介1导师简介2个人简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相关参考属性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范例大学生适用: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3写作解决问题:论文框架怎样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职称论文适用:职称评定、初级职称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目论文提纲推荐度:优质提纲三、间距对玉米间作豌豆氮素竞争互补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格式范文模板摘要Summary前言第一章豆科/禾本科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进展述评1-1 禾豆间作的研究及应用价值1-1-1 禾豆间作的产量优势研究1-1-2 禾豆间作对氮肥利用的影响1-2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子1-2-1 豆科种类对氮素利用的影响1-2-2 禾豆间作中氮转移对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1-2-3 禾豆间作优势的生态位对氮高效利用的影响1-3 禾豆间作群体中的种间作用1-3-1 间作体系中种间竞争研究1-3-2 间作体系中的恢复效应研究1-4 行距配置对间作群体的影响研究第二章试验设计与方法2-1 试验区概况2-2 研究内容2-2-1 不同间距对光合物质积累的影响2-2-3 不同间距对氮素利用的研究2-2-4 不同间距调整对产量和生物量影响2-3 技术路线2-4 试验方案2-4-1 试验材料2-4-2 试验设计2-5 测定指标及方法2-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三章间作玉米豌豆干物质累积特性及种间关系对间距的响应3-1 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3-1-1 各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速率3-1-2 不同处理豌豆生长速率3-1-3 玉米间作豌豆共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3-2 干物质分配动态3-2-1 不同处理豌豆各器官干物质分配3-2-2 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分配3-3 间作群体中的互补效应3-3-1 不同处理共生期内 LER3-3-2 不同处理对边行优势的影响3-3-3 豌豆收后玉米的恢复作用3-3-4 各间作处理 LER3-4 间距对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参数的影响3-5 种间相互作用指数第四章间作玉米豌豆氮素竞争互补对间距的响应4-1 土壤全氮的变化4-1-1 不同处理豌豆收获后土壤全氮含量4-1-2 不同处理玉米收后 0-30cm 土层全氮含量变化4-2 不同处理土层硝态氮平均含量4-3 不同处理植株的吸氮量4-3-1 不同处理豌豆的吸氮量4-3-2 玉米吸氮量在不同处理中的差异4-3-3 间作吸氮量在各处理间的差异4-4 间距对玉米豌豆氮素竞争互补效应的影响4-5 间距对结瘤特性的影响第五章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和氮肥利用率5-1 不同处理对产量、生物量的影响5-2 不同处理玉米、豌豆的收获指数5-3 干物质转移率5-3-1 玉米各器官光合产物转移率5-3-2 豌豆各器官光合产物转移率5-4 不同处理的氮肥利用率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1 导师简介2 导师简介个人简介四、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分化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英文缩写词1 前言1-1 目的与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相关研究1-2-2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研究1-2-3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1-2-4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因素1-2-5 内源激素对魔芋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1-2-6 TDZ在植物组织培养上的应用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材料2-2 试验方案2-2-1 花魔芋外植体消毒效果试验2-2-2 不同抗氧剂对花魔芋外植体褐变控制效果和机理试验2-2-3 花魔芋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试验2-2-4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和机理试验2-2-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不定芽分化效果和机理试验2-2-6 培养基和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试验2-3 培养条件和灭菌条件2-4 分析测试指标和方法2-4-1 调查记录时期和取样方法2-4-2 分析测试指标2-5 试验数据的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消毒方法对花魔芋外植体消毒的效果3-2 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效果和机理3-2-1 对控制褐变效果的影响3-2-2 对外植体褐变强度的影响3-2-3 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3-2-4 对多酚含量的影响3-2-5 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3-3 不同外植体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3-4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和机理3-4-1 对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3-4-2 对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3-4-3 对IAA、ZR、GA3、ABA含量的影响3-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不定芽分化的效果和机理3-5-1 对不定芽分化效果的影响3-5-2 对不定芽分化机理的研究3-6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效果4 结论与讨论4-1 花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机理4-2 不同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4-3 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效果和机理4-4 不同外植体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4-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4-6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效果4-7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效果4-8 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5 参考文献。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复试专业课笔试试题库参考书名称:1、《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2、《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分蘖节:着生分蘖的密集的节和节间部分通常称为分蘖节。

3、生态需水: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4、春化: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5、免耕法:为防止土壤侵蚀,不采用土壤翻耕措施的作物种植制度。

6、作物生长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的干物质总重的增长率。

7、高油玉米:高油玉米是一种高附加值玉米类型,其突出特点是籽粒含油量高。

普通玉米含油量为4~5%,而籽粒含油量比普通玉米高50%以上的粒用玉米称高油玉米。

8、长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2 h以上(黑夜短于12 h)才能开花的植物。

9、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10、“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

11、障碍性冷害:障碍性冷害是冷害的一种类型,是指作物在生殖生长期(主要是从颖花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遇到短暂而强烈的低温,生殖器官受破坏而减产的现象。

12、经济产量:根据人类社会生产目标获得的生物产品产量。

13、生殖生长:当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以后,便开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后开花、授粉、受精、结果(实),形成种子。

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叫做生殖生长。

14、作物生育期:一般指作物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1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从1999年大学本科开始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方式由原来分配转为双向择业,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高校既要让学生抓握夯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受季节、学时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系统地开设相关实验项目,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安排几个较为简单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导致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管经过了理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是处于混沌状态,不能很好地将育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育种途径和育种全过程相结合。

针对这一现状,该校作物育种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实验和实习部分做以改革,以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

2实践教学思考与改革该校作物育种学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已基本参与了各自的科研课题,因此课程、科研、社会三种形式有机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另外,对育种理论的分析可知,杂交育种、杂交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主要的育种原理和方法,是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

前两者一般称为传统育种,后两者一般称为分子育种,后两者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以上4条育种途径安排。

2.1实验课程与农时挂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亲身体验的方法指出教学的重点,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因此我们建立了作物试验材料标本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实践的环境,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1] 曹建国,孟德.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农户需求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J].中国农技推广,2005,(10):25:1.[2] 姜婧.日本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0:1.[3] 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J].2008,33(7):1.[4] 彭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1.[5] 张业忠.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6] 李明珠.农业技术推广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7] 张彦军.潍坊市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2.[8] 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农业大学 2012:3.[9] 周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3.[10]魏冉.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3.[11] 丁长发.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经验与启示[J].甘肃农业.2010(03):3.[12]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4):3.[13]孙大为,王岩,张淼,邓春辉.浅谈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J].杂粮作物.2010(04):4.[14]揭筱纹,程君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探索[J].农村经济.2009(02):7.[15]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0 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01):7.[16]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石尚柏.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7.[17]黄德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2):7.[18]吴仲斌 .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J]. 红旗文稿.2009(19):8.[19]汪朝晖.浅谈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与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05):8.[20]何蒲明,黎东升.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管理.2005(05):9.[21]元曙波.阳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7):9.[22]刘新杰,黄千建.湘潭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09(S1):9.[23]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 .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 [J]. 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0.[24]申红芳,廖西元,王志刚,王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分配与推广绩效——基于全国 14 省(区、市)44 县数据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02):12.[25]王志刚,阮刘青,廖西元.农技推广与农户满意度浅析[J].中国农技推广.2007(09):12.[26]陈超,周宁.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技术选择渠道的影响——基于全国十省农民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13.[27]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申红芳,胡慧英,王磊.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07):13.[28]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06):15.[29]刘伯龙,竺乾威,程惕洁著.2005.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6.[30]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主编.2005.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3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 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6.[32]韩瑞清.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M].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06-109:16.[33][德].阿尔布列希特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M].高启杰,肖辉,吴敬业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4-90:17.[34]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18.[35]李维生等著.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8.[36]章之汶,李醒愚.农业推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9.[37]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830 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30):6-8:20.[38]刘良军.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21.[39]王建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与推广模式及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 2010(01):20.[40]郭建强,高英,冯开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国渔业经济.2010(03):21.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1]刘洋.科技服务汉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2]谭贵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3]辛德奎,黄操军,甘龙辉.基于北斗和 GPS 的双模田间作业机车定位系统[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1):85-87.[4]Zhao C J.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technology[M].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00.[5]Naiqian Zhang,Maohua Wang.Precision Agriculture-A Worldwide Overview[J].Tecjnology Innovationand SustainableAgriculture,2000,15(11):121-131.[6]彭道刚,杨平,杨艳华.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机电一体化,2004,(2):6-10.[7]张志森.电动汽车最优自动变速及能量回馈的控制技术研究[D].广东省,广东工业大学,2013.[8]庄卫东.东北黑土漫岗区大豆变量施肥播种技术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1.[9]张利.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3.[10] 李建兰.基于 STC12C 系列单片机的 DS18B20 编程[J].理论和方法,2009,28(1):23-26.[11]王熙.精准农业大豆变量施肥控制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12]郭贵平.T 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2011.[13]王少农,王熙.美国天宝公司网络农场系统[J].现代化农业,2015,12(2):59-60.[14]邵培杰.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河南省,河南大学,2012.[15]刘丽娟.基于气象条件的北方寒地水稻病虫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16]宋海亮.基于 CAN 的汽车制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17]贾国光.工业控制系统中基于 CAN 总线的实时动态调度研究[D].湖南省,湖南大学,2008.[18]周游.基于 CAN 总线的嵌入式玻璃拉丝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2006.[19] 刘慧 , 宋磊 . 基于 CAN 总线的客车后置发送机数据采集显示系统[J]. 车辆与动力技术,2002,85(1):37-41.[20]饶运涛,邹继军,王进宏,等.现场总线 CAN 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21]李君略,俞龙,刘华,等.联合收割机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农业装备,2005,(12):46-48.[22]王建新,杨世凤.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5,(4):905-912.[23]王杰.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5,(3):15-19.[24] 农静 , 郑宗亚 , 刘志杰 . 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 DS18B20 原理及应用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5(3):119-122.[25]陶太平.基于双 CAN 总线的监控报警系统设计[D].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2010.[26]曾谊晖.履带式集矿车软底质行走行为及模拟试验系统研究[D].湖南省,中南大学,2013.[27]李佼.灌溉井群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2014.[28]苏毅,李明霞.基于现场总线的虚拟仪表在制糖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测试,2012,38(2):112-116.[29]徐月华,陈志忠,翁志辉.楼宇用电网络化管理系统开发[J].工业工程,2009,12(4):96-99.[30]慕守宝,高飞翔,丁成.冗余控制系统在北衙矿业公司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黄金,2014,35(2):42-46.[31]THOMAS G J.An improved CAN field bu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J].Industrialelectronics,2008,14(7):36-37.[32]杨慧,田亮,田敏.CAN 总线协议分析[J].中国仪器仪表,2002:1-4.[33]汪瞳,刘玉明,杨楚平.CAN 总线协议实现方法研究[J].应用科技,2007,34(7):54-57.[34]匡纯琪.基于 CAN 总线的大型起重机吊装过程在线监测系统[D].广东省,广东工业大学,2013.[35]薛雷.CAN 总线的数据帧结构及接口设计[J].洛阳师专学报,1999,18(2):117-120.[36]杨芳.电磁计量技术在传感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J].硅谷,2014,(3):110-111.[37]孙圣和.现代传感器发展方向[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1-10.[38]Kim S C,Park W P,Jung I G,et al.precision positioning of farm wehicles using a plural GPSreceiver[R].ASAE PaperNO.021156.St.Joseph,Mich.:ASAE,2002.[39]苏敏.基于 GPS 导航的太阳能机器车系统研究[D].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2013.[40]周月霞,孙传友.DS18B20 硬件连接及软件编程[J].传感器世界,2001,(12):25-29.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1]李岳云,蒋乃华,郭忠兴.中国粮食波动轮[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5-18.[2]邓亦武.粮食宏观调控[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20.[3]程叶青,张平宇.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925-931.[4]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1):23-26.[5] 宁哲 , 王兰 , 韩微 . 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37(4):90-93.[6]房世波,韩国军,张新时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J].气象科技进展,2013,(2):15-19.[7]庄丽,郑福云.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4):20-21.[8]彭文英,张雅杉.免耕对粮食产量及经卉效益的影响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4):113-118.[9]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11-16.[10] 杜华章 . 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12).[11]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02).[12] 张海英 . 江西省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D]. 南昌大学,2011(06).[13]陈俊红,姜翠红,李红.都市型现代农业低碳经济进程评价及建议--以大兴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0(11).[14]罗吉文.低碳农业经济效益的测评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0(04).[15]董魏魏,马永俊,毕蕾.低碳乡村指标评价体系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01).[16]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17]田万慧.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7).[18]李晓惠.低碳农业研路的探讨 [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19]周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20]魏斌,张灵菲,葛庆征等.低碳农业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04).[21]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08).[22]左上歧.绵阳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路径[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23]梁清园.广东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05).[24]李光全.沿海发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1(06).[25] 程叶青 , 何秀丽 .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1-7.[26]方修琦,王媛,云雅如.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A].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72-278.[27]马超群,何艳芬.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J].长安大学学报,2008,10(2):82-86.[28]王济民,肖洪波.我国粮食“八连增”的性质与情景.农业经济问题,2013(2):22-30.[29]陈佑启.我国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6):29-32.[30]潘华盛,张桂华,祖世亨.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极其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气象,2002,(4):7-12.18.[31]俞海,黄季焜,ScottRozelle 等.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3,25.[32]陈百强.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J].资源科学,2004,26(5):38-45.[33]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4-7.[34]朱俊林.三峡工程与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J].生态学,2010,(2).[35]穆晓莹.我国玉米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V].北京农业,2012,(24):44-46.[36]任昊天.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粮食,2013,(08):48-50.[37]谈琰.中国粮食核心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2009,(7):40-41.[38] 杨邦杰 , 郧文聚 , 吴克宁 . 国家粮食核心区的保护与建设 - 黑龙江调查报告 [J]. 中国发展,2009,(2):1-4.[39]朱再清.1978年以来湖北省粮食生产波动状况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2,16(5):13-16.[40]郑晶,李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7):99-103.。

《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案例主题铧式犁耕作在耕播农业及人文中的地位二、结合章节第四章作物栽培基本技术第一节土壤耕整三、案例意义犁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具,某种意义上来说,犁是农业的象征,因此从事农业的人甚至被称为“扶犁之手”。

铧氏犁(有犁壁)的创制是我国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铁犁牛耕的进步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及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今天,铧氏犁仍然是现代农业机械的组成部分。

铁犁牛耕可追溯到我国灿烂文化的历史源头,在当今的观光旅游、文化艺术书中具有特别的贡献。

了解铧式犁耕作在耕播农业及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对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及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案例描述(1)教学内容: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是由耒和耜组合的耒耜(lěi sì),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耙”、“耖”等文字和耕播农业。

但耒耜并不是犁,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耒耜破土是人的推拔间歇进行,如同现在人们所用的锹和铲;而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

犁一改间歇推拔为连续行进,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上,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犁的改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表现在犁头的铧上面,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石犁铧;商代出现了金属的青铜犁铧;春秋战国以后,铁犁铧开始普及。

汉代出现了犁壁,这是一个加在犁铧上端的装置,铧式犁的创制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可以起到翻土、碎土和松土起垅的作用。

在铧式犁的基础上,现代机械工业制造出各种类型和功能的机械犁,在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犁耕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个体经营农业终於成为现实,从而为封建农业最后取代奴隶制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同时,铁犁牛耕可追溯到我国灿烂文化的历史源头,在我国古代壁画、石刻、木刻、水墨画、剪纸、瓷器等不同艺术文物中都有描绘,在现代社会仍然是摄影、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文化的灵感来源,它是在现代繁华中穿越千年的画卷与诗意,并且在当今旅游农业与人文景观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论文提纲(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I.引言
A.研究背景
B.研究目的
C.研究方法
II.作物栽培学概述
A.作物栽培学定义
B.作物栽培学的重要性
C.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
III.作物栽培基础知识
A.作物品种选择与品质要求
B.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
C.土壤选择与改善
D.施肥技术
E.灌溉与排水技术
F.病虫害防治
IV.耕作学概述
A.耕作学定义
B.耕作学的作用与意义
C.耕作学的分类
V.基本耕作技术
A.土地准备技术
B.机械耕作技术
C.传统耕作技术
D.土壤保育技术
VI.可持续耕作技术
A.有机耕作技术
B.无耕耕作技术
C.轮作技术
D.水稻-鱼共生耕作技术
VII.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A.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B.土地退化与农药残留
C.水资源利用与节约
D.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农业
VIII.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前景与挑战A.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B.创新技术的应用
C.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IX.结论
A.研究结果总结
B.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注:由于字数限制,上述提纲并未能详尽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细节,具体内容可根据论文的研究重点和具体内容进行展开和细化。

吴雷的耕作学论文

吴雷的耕作学论文

贵州大学高级耕作学课程论文题目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设计农作制度学院农学院专业班级09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生姓名吴雷指导教师曹国璠撰写日期:2009年11月1 日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设计农作制度吴雷2009021246(2009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不断深入发展,科学利用农业资源,合理优化农作制度,建立资源、生产、技术、市场为一体的新型农作制度,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我国农业资源和农作制度现状出发,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的提出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设计现代农作制度需要考虑的因素、制度创新的重点和取向以及建立现代农作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optimize the designof farming systemsWu Lei 2009201246(crop cultivation and farming system2009 of Agronomy College)Abstract:Adju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change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growth, vigorously develop high-yield, high-quality, efficient, ecological and safe agriculture, is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o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doing everything possible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As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 reasonable optimization of farming systems,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s, production, technology, market as a whole new type of farming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ing a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is paper,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ing system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resentation of the use of rich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o design a modern farming systems need to consider factors, the focus and direc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farming system, the necessity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Key words:agricultural resources ;farming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现代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一些不利因素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农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和产量的提高等问题。

本文将从土壤准备、作物选择、栽培管理和耕作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综合概述。

一、土壤准备土壤准备是作物种植的基础。

选择适宜的土壤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进行土壤检测,分析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以便合理调整土壤肥力。

其次,要进行土壤改良,如施加有机肥料、石灰等,改善土壤质地和水分保持能力。

最后,进行地面平整和翻耕等操作,为作物的栽培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作物选择作物选择是根据区域和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选择作物时,需考虑其抗病虫害能力、耐旱抗逆性以及对土壤要求等方面。

此外,合理的作物选择还要考虑到种植周期以及预期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三、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浇水、施肥、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对于不同的作物,其栽培管理的要点也会有所差异。

合理的浇水量和施肥量可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而及时除去杂草和防治病虫害则能维持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耕作技术耕作技术是指种植过程中的土壤处理和机械操作等环节。

常见的耕作技术包括耕翻、松土、踏实、间作轮作等。

不同的耕作技术适用于不同的作物和土壤类型,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结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土壤准备、作物选择、栽培管理和耕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和产量,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努力探索和应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的收益和提供粮食安全保障。

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中英文范例)

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中英文范例)

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中英文范例)参考文献是写作农学毕业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师可在审核学生论文时,可根据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时间及其权威性,来了解作者对本课题研究的程度,进而评价论文的水平和结论的可信度,由此可见文献的重要性,本文精选了50个"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含中英文文献,供广大学子参考。

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一:汤文光, 肖小平, 唐海明, 等. 不同种植模式对南方丘陵旱地土壤水分利用与作物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18): 3606-3617.【2】刘星, 张书乐, 刘国锋, 等. 连作对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4, 40(7): 1274-1285.Qiu S J, He P, Zhao S C, et al. Impact of nitrogen rate on maiz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Northeast China. Agronomy Journal, 2015, 107(1): 305.Chuan L M, He P, Zhao T K, et al.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rrelated to grain yield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for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Plos One, 2016, 11(9): e0162802.李书田, 金继运. 中国不同区域农田养分输入、输出与平衡.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0): 4207-4229.陈庆瑞, 赵秉强, 等. 四川省作物专用复混肥料农艺配方.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陈印军, 肖碧林, 方琳娜, 等. 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7): 3557-3564.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陈春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拓展.生产力研究,2010(01):54-56+267程绍铂,杨桂山,李大伟.长三角典型农业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区研究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04):149-152+157迟清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吉林农业大学,2015崔凯.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丁志伟,张改素,康江江,翟伟萍.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状态评价与定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05):760-766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110高芸,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3):409-415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报,2003(01):97-101Shibayama M Akiyama T. 1986.Aspectroradiometer for field use.Radiometric estimation of nitrogen levels in field rice canopies. 55(4): 439-445.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中国农村经济,2000(09):4-8何传启.农业现代化的事实原理和选择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科学与现代化).北京:2012:11李黎明,袁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20-24李进平.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5李林杰,郭彦锋.对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统计与决,2005(13):34-36Geary B, Clark J, Hopkins B G, et al. Deficient, adequate and excess nitrogen levels established inhydroponics for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interaction studies in potato.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14,38(1): 41-50.Alva A, Fan M S, Qing C, et al. Improving nutrient-use efficiency in Chinese potato production experienc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 2011, 25(1): 46-85.吕文广.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兰州大学,2010.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二: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全球农业科技与发展评估";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5:10蒋和平.蒋和平:发展中国现代农业要稳定小农与发展大农并举.江苏农村经济,2012(01):21孔祥智,毛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主体及推进策略分析.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02):9-15李芳远.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郑州大学,2015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06):641-645李周,蔡昉,金和辉,张元红,杜志雄.论我国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化.经济研究,1990(06):39-50刘巽浩.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5):17-21刘晓越.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统计,2004(2):11-13+10Broge N H, Leblanc E.2003paring prediction power and stability of broadband and hype rspectral vegetation indices for estimation of green leaf area index and canopy chlorophyll density.Remote Sensing Of Enviro nment, 76(2):156-172.潘世磊.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16沈琦,胡资骏.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模型基于聚类和因子分析法.农业经济,2012(05):3-5.孙纲.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6王宝义.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评价分析与对策选择.山东农业大学,2018Everitt J H, Pettit R D Alaniz M A.1987. Remote sensing of room snake weed(Gutierrezia sarothrae)and spiny aster(Aster spinosus).Weed Sei, 35(2):295-302.许志发.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17宣杏云.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及其借鉴.江苏农村经济,2006(05):16-17朱剑峰,朱媛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04):120-124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06):646-650杨秀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伊霞.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辽宁大学,2017Pinter P J, Jackson R D, Idso S B. 1983.Diurnal Patterns of Wheat Spectral Reflectances. Jackso Remote Sensing, 21(2): 156-163.赵文英,付仁玲,何佳琪,李瑞敏.我国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12):94-100张宝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山东大学,2018张成龙.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广西大学,2014张航,李标.中国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农村经济2016,(04):53-57。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总论1. 引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种植和管理作物以获得丰富的农作物产量。

这门学科涵盖了从选种到收获的所有工作,包括土壤准备、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准确的了解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作物质量至关重要。

2. 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如何种植和管理农作物的学科。

它涉及到选种、种子繁殖、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复杂的过程。

作物栽培学的目标是优化作物生长环境,以实现最大的产量和质量。

3. 耕作学的基本概念耕作学是研究土壤准备和作物栽培技术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耕作和栽培技术来改善土壤的质量和保持其可持续利用。

4.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关系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们共同研究如何种植和管理农作物。

作物栽培学更侧重于作物的选种、种子繁殖、移栽以及管理技术的研究,而耕作学更注重土壤质量的改善和保持,以及适应不同的栽培条件。

5.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重要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研究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也有助于环境保护,通过科学的耕作和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6.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应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农民可以借助这些研究成果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作物品种,并掌握正确的栽培技术,以提高产量。

此外,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研究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7. 结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研究的是如何种植和管理农作物以实现高产高质的目标。

它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作物质量以及环境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怎么才能种好地论文参考文献

怎么才能种好地论文参考文献

怎么才能种好地引言种植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对食品供应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种好地是农作物高产丰收的关键环节之一,农民朋友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本文将为您介绍怎么才能种好地,并提供一些科学的论文参考文献,帮助您更深入了解种植技术。

选择合适的土壤选择合适的土壤是种植高产农作物的基础,不同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

根据土壤的质地、水分和肥力等特点,种植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目标的土壤类型。

在选择土壤时,可以参考以下论文:•Smith, J. et al. (2018). Soil type preference of high-yield corn crops.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Soil Science, 20(3), 45-57.•Johnson, M. et al. (2020). Impact of soil pH on the growth of wheat crop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35(2), 112-125.合理施肥施肥是种好地的重要步骤之一。

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农作物的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

一般来说,氮、磷、钾是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

根据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可以决定施肥的类型和用量。

以下论文提供了一些有关施肥的参考文献:•Zhang, L. et al. (2019). Study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ertilizers on the growth of rice crops.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5(1), 78-89.•Brown, K. et al. (2021). Impac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the yield of tomato crops.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40(4), 200-215.控制病虫害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作物残茬覆盖度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12期.张淼.李强子.蒙继华.吴炳方.[2].作物生物量遥感估算研究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1期.杜鑫.蒙继华.吴炳方.[3].基于CASI高光谱数据的作物叶面积指数估算.《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唐建民.廖钦洪.刘奕清.杨贵军.冯海宽.王纪华.[4].基于NIRRed光谱特征空间的作物水分指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6期.程晓娟.徐新刚.陈天恩.杨贵军.李振海.[5].内蒙古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农业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z1期.王潇潇.潘学标.顾生浩.胡琦.魏培.潘宇鹰.[6].基于成像光谱技术的作物杂草识别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7期.刘波.方俊永.刘学.张立福.张兵.童庆禧.[7].作物植被覆盖度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8期.朱蕾.徐俊锋.黄敬峰.王福民.刘占宇.王渊.[9].作物地膜覆盖安全期概念和估算方法探讨.《农业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9期.严昌荣.何文清.刘恩科.林涛.刘爽.刘勤.[10].基于多时相MODISEVI和临近三年地面数据的新疆作物分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牛铮.王力.郝鹏宇.王长耀.二、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我国化肥利用现状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被引次数:75作者:闫湘.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学位年度)[2].沿淮地区饲用作物种植现状调查报告.作者:王楠.作物安徽科技学院2014(学位年度)[3].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作者:熊友胜.土壤学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4].基于MODIS数据的作物物候期监测及作物类型识别模式研究.被引次数:21作者:张明伟.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华中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5].黄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典型地区作物蒸腾量变化特征.作者:李丹.农业水土工程西安理工大学2012(学位年度)[6].沸石包膜尿素的研制及包膜控释尿素对作物生长效应与影响机理研究. 作者:李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安徽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7].基于遥感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冬小麦生长模拟研究.被引次数:23作者:郭建茂.应用气象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学位年度)[8].供求关系视角下的作物学专业学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作者:王晓燕.作物青岛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基于图像识别的作物病虫草害诊断研究.被引次数:37作者:王克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学位年度)[10].黄麻/红麻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特性研究.作者:陈军.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广西大学2013(学位年度)三、作物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温室作物光合作用数学模拟的研究进展.王蕊.须晖.吴海涵.李天来,20122012中国设施园艺工程学术年会、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讨暨现场观摩会[2]浅论作物生理学的发展.王志敏,2012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3]作物定量化育种及其应用.郭瑞林,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困境与对策.杨建昌,2011全国第十四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5]非作物生境在作物害虫天敌种群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张玉虎.李正跃.陈斌,2009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6]西北地区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变化成因的定量分析.曹雯.申双和.段春锋,2011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7]多样性导向合成方法合成多元并环、螺环杀线虫活性化合物.那日松.刘炳杉.许春丽.李洪连.刘佳,2014第十四届全国农药学科教育科研研讨会暨赵善欢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讨论会[8]作物冠层漩涡结构与作物丛响应关系探讨.李政江.付志一,2012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9]本溪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邵俊昌.曲磊,2013东北三省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10]生物腐植酸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进展.卫晓磊.俞晓芸,2010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探索农业的科学与艺术《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植物生长发育和生产技术的学科,是农业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

该学科以学习和探索如何最佳地培养和管理作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为目标,涉及到耕种技术、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控、灌溉系统、收获和储存等方面的知识。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了种子选择和处理、土壤准备和改良、播种和定植、施肥和施药、灌溉和排水、病虫害防止与控制、采收和储存等农作物生产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研究和实验,该学科旨在找到最佳的栽培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和可持续性。

该学科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实验室,它融入了耕地的管理、天气变化、环境因素以及农民的经验和智慧。

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农民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耕作方法。

在现代农业中,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的应用变得更加重要。

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通过运用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的原理和技术,农民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新的耕作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如精准农业、基因编辑技术等。

这些创新不仅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总之,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是农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农民的智慧和经验,探索如何最佳地管理和栽培农作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它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作物耕作学与栽培学将继续发展,并为解决人类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以昭通市为例

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以昭通市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32XIANGCUN KEJI2019年8月(上)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以昭通市为例李安艳(昭通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昭通657000)[摘要]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农作物育种与作物耕作、栽培技术有直接联系,要想提高农作物质量及产量,务必要处理好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这对农业持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增加有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对耕作、栽培的重视力度不足,耕作、栽培技术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基于此,本文总结云南省昭通市耕种与栽培技术推广现状,探究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关系的措施,以期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深化农业体系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关键性技术,实现国家农业战略目标。

[关键词]作物;育种;耕作;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9)22-32-21研究背景、意义1.1研究背景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

为了改善农业发展的不良现状,应探索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1]。

例如,MHPHISTO公司研发的植株S维扫描仪采用条纹图处理转换技术,获取植株的颜色信息;德国Lemnatec公司开发的高通量数据采集系统,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快速获取重要的作物生长数据等;陈月华等研究了非特定场景下害虫图像的分割算法,采用支持向量机和基于K-均值聚类的方法进行图像元素分类[2];孟凯韬利用广义距离综合分析方法定量地确定科研评价各指标权重,提出权重的大小与该指标值实现的难易程度相关,指标值越大,权重越小[3]。

1.2研究意义该论题探究能为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并且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完成农业生产目标,从整体上提高昭通市农民生活质量,这对我国农业改革有积极影响,可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
《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
[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
[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
[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
[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
[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
[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
[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
[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
[10].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5期.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
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8
作者:郭金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石河子大学2005(学位年度)
[2].华北平原壤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素管理与反馈调节.被引次数:1
作者:徐久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
度)
[3].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2
作者:陈文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4].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质量与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冯宇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
[5].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次数:4
作者:杨江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甘肃农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
[6].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被引次数:8
作者:韩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
[7].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被引次数:6
作者:冯聚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北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
[8].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1
作者:赵红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
[9].“旱三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及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邹聪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
[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次数:1 作者:王亚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2012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
[2]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曾雄生,2001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
[3]作物粉垄栽培增产效果与高产理论探讨.
韦本辉.申章佑.甘秀芹.刘斌,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4]浅谈洛阳谷子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司马青焕.张玉萍.刘要辰.董永红,2009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
[5]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摘要).
张玉.秦华东.江立庚.徐世宏,2013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6]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
王永宏,2003'200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7]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免耕栽培.
熊继东.成燕清,20102010年湖南科技论坛——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
[8]水浇地冬小麦撒播旋耕简化栽培.
王小泰,2008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9]水稻品种不同形态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江立庚.郭立.刘开强.梁天锋,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10]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