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生中应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生中应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及其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也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教会学生做人起步,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支点,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育活动为途径,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对增强学校教育实效,增强学生基本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的德育工作实践,我深深感到:在我们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淡漠了道德教育,致使一些本应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解决的行为习惯问题,到中学乃至大学后仍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现象。我们的老师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道德,尤其青年教师知之甚少,是造成道德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辅导员只有先提高自己,才能教育感染学生。

我们看到在学生中诸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而且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突出,这是我们教育的缺陷。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适合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深远的意义。

造成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很多,但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薄弱。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蕴涵着极为丰富内涵和宝贵精神财富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去发扬。改变教育中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缺失的现状,必须从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社会需要,精心设计传统美德中有关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

1、在目标的设定及教育内容的选择、安排上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注重基础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选择目标,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更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做到“低、小、细、实”,即教育起点低,教育坡度小,具体要求细,训练内容实。我们本着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提炼、浓缩,筛选出“爱、信、礼、孝、俭”五个字,作为教育内容。

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很难爱国、爱民。我们要求学生从爱父母、爱身边的亲人,爱同学、爱老师、爱班集体、爱学校做起,进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

信,是做人的根本,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诚实守信,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做到答应别人的事就放在心上,克服困难,努力做到,做不到的事不轻易答应,对危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事不能答应。

礼,是育人的基础工程。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礼仪教育分为个人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和交往礼仪。低年级以近亲、师生、伙伴交往为主,重点是升旗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家庭礼仪的教育与训练。在此基础上要求中年级的学生学会校园礼仪,集体礼仪、餐桌礼仪、做客待客礼仪等。高年级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范围更大了,交往方式更具有社会性,为此,我们的教育重点是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和交往礼仪。最终使学生做到尊老爱幼,待人以宽,责己以严,助人为乐。

孝,是为子之道,是做人的起点。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尊亲”:听父母的教诲,尊重父母的意见,与父母交谈,举止符合小辈的身份和礼仪。“敬亲”:在生活上,衣、食、住、行诸方面应先照顾父母。“养亲”:从小学会关心照顾父母,懂得长大应供奉父母衣、食、住、,使父母老有所养。

俭,是人之美德,教育学生从爱惜一粒米、一支笔、一张纸做起,做到不与别人比吃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我们在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合理有序,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以避免教育内容的前后重复。我们最终的整体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学校里是个好学生,将来

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2、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从这一观点出发,科学的辅导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只有儿童将自己作为一个主体来认识,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需要和道德信念,才可能有明确的道德情感体验,然后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行为倾象的品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化,价值观也随之出现多元化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冲突,以及他们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我问你答”的被动地位,很难取得教育实效,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教育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使教育落实在实处。

3、恰当地把握尺度,寻求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的结合点,做到古为今用。

首先,找准结合点,赋传统美德以新意,如:中华民族素有勤俭节约的美德,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因此,现代社会需要提倡人们适度消费。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提倡适度消费的关系。赋予节俭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要求相衔接,这是进行节俭教育的前提。

在不同年龄段,突出不同的教育重点,并形成序列,从对学生的惜物教育到学会自己适度合理花钱的教育,从提高学生对生活节俭重要性的认识,到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的训练,做到前后相互联系,不断深化。其次对于传统美德要批判地继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优秀品德,应根据当今社会的需要重新审视。如:在“孝敬”教育中,应剖析传统的孝道,剥去虚伪的、强制的、愚昧的、封建的外衣,加以提炼改造,重新“包装”,使之完善。传统美德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具有生命力,所以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弘扬,才能使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为保证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传输传统美德经验的最直接的形式。各年级充分利用思品课时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作为思品课的补充。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结合传统美德教材的特点,围绕“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学习课文、讲清观点、补充故事、突出传统指导行为,强调意义”四个环节,落实“读(对书面文字、形象文字——图象、有声文字——录音的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故事中蕴涵的美德是什么),析(根据故事所表达的事理进行分析归纳,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种美德被人称颂、代代相传),引(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与之密切联系的故事资料,作为补充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感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情感,并以历代英雄为榜样)、评(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一些具体的语言、事例进行主动的评价、判断、以深化观点,提高认识)、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行为要求,结合一些活动,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以求达到言行一致)”。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激趣。如:在讲《诚实守信》一课时,根据学生喜欢游戏、活动的特点,采用儿歌表演的游戏方式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启发谈话:“老师小的时候与同学约好办什么事儿不能反悔时,就跟同学拉钩儿,你们是吗?一起表演表演!”表演后提问:“拉钩儿是什么意思?你是在什么情况下与人拉钩儿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题:说话算数,不失信,就是守信,。从而引出《诚实守信》的故事。利用儿童熟悉的儿歌、表演、游戏,易唤起学生的注意,既激发了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本课的道德观点。其次,注意以故事激情架起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材以一个个动听的小故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增强可信度与说服力,教师要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统筹安排,恰当地补充传统美德小故事,并形成系列。这些故事应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力求古今搭配,由远及近,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改编,绘制相应的课件,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