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

合集下载

《最大公因数》课例研究观课心得

《最大公因数》课例研究观课心得

观《最大公因数》一课心得体会姚岚红花学校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数学组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

本学期储金坡老师执教了《最大公因数》一课,总共进行了三次修改和讲授。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我的观课感受。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以因数这个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教学,也是为后期约分等知识做铺垫。

储老师在上课前也做了前测,发现孩子们在找因数的时候就出现了遗漏,找不完全因数,那么就会影响最大公因数的准确性,课前老师和学生也进行了全面的复习.教材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一:(列举法)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方法二:(筛选法)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看哪些因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最后从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计算法)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这么多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重点推荐哪种呢?教材中补充拓展的分解质因数方法学生是否都应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应掌握呢?方法一与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种方法便于观察比较,十分直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暗暗地就选择了它。

方法二与方法三相比,在数据偏大且因数较多时,如果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不仅正确率高,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高。

至于学生选用哪种策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并不强求。

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更喜欢方法一,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养成先观察数据特点,然后再动笔的习惯。

如两个数正好成倍数关系或互质数关系时,许多学生仍旧按部就班地采用一般策略来解决,全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根据“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规律快速找到最大公因数。

在这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

在巩固练习过程中,也应加强训练,每次动笔练习之前补充一个环节——观察与思考。

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策略方法外,还能灵活快捷地求出一些特例来。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不能设计得内容过多,应精益求精;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语言准确,连贯性强;教师课堂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语言要多些,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优选】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优选】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

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

当然,我还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教材设计了一个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正方形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长方形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公因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公因数的认识。

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公因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重要作用。

这节课的上课情况感觉较好,课堂比较流畅,重难点也都注意到了,但是通过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容易出现漏掉因数的情况,如9的因数容易漏掉因数3等。

在写公因数的示意图时,部分学生出现中间写了公因数后,两边还是将所有因数都写了进去,这一情况在预设时我虽然想到了学生会错,也在课堂上进行了说明,但是少数学生还是出现了错误。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

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的第一环节,是复习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复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说出了许多组数,找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它们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择其四组板书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

让学生观察,这四组数有什么特点。

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我发现两个数中只要有一个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虽说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

我让学生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不对,比如2和4,2是质数,但它俩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

”又有学生提出3和6,5和10等。

我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又有什么特点。

通过通论观察,完成了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学生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当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当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还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等等。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1教学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

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

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

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

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把握了因数、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下续学习约分作预备。

教材先创设了一个剪纸的问题情境,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概念。

这样处理的好处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同学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育同学的数学抽象力量。

但是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教学上自然会有肯定的难度,所以我将主题图的自由探究与尝试选正方形的大小来剪。

适当降低了一些难度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最终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很简洁就引入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在现行《课标》中有关求最大公因数的要求是:“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重在“找”,而现行教材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同学娴熟了以后都能精确的进行约分,关键还是在练习的力度上多下功夫。

融入生活实际。

我把找公因数的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景中,比如:“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2米,另一根长28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应是几米?一共截几段?”这时同学理解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作用,就不难解决这一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使同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并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真正做到了生活学问数学化。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同学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必需在乐观主动的状况下在自己的逐步思考和探究中达到解决的目的。

1、小组争辩合作学习争辩多了,独立思考就有所忽视。

从数学学习的本质来说,独立思考是主流,合作沟通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有沟通的可能。

因此,在本课设计时,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先让同学课前独立探究方法,在同学有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沟通评价。

才真正实现每个同学潜质的开发和同学之间真正的差异互补。

2、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沉迷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中萌芽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来倾听同学,信任每个同学都会有精彩的表现。

【精品】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

【精品】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

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最大公因数》一课,感触颇深,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始终情绪饱满,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探究。

教学新知识时,钟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授内容,钟老师抛出问题后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9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知识衔接紧密,流畅自然。

在教学中,钟老师首先从学过的因数、倍数谈话引入,然后让学生回忆因数的特征,接着通过一个找因数的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从刚才的同学站立情况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站立两次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而引入新课。

3、重视联系实际,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

钟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4、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习的过程。

钟老师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钟老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5、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

钟老师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凸显出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平实中让学生享受课堂的真实。

6、课堂结构完整,环节过渡流畅。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最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辨析、填空、讲故事等,题型多样,层层递进,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寓教于乐。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进行了《最大公因数》这一课,虽然在之前听过优秀教师示范本节课,在课前教学设计中也做了大量准备,但是通过大家的指点和我自己的反思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设计和讲课中的一些不足:
1、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各环节的设计,但是有些环节设计的不够好,例2的学习应该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展示问题,这样会更好。

2、对学情分析不够透彻,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导致本节课没有进行完。

展示例2时讲解太多,语言不够简洁精准。

3、虽然课堂有强调做题的规范性,但是力度还不够,有待加强。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争取做到最好!。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与课堂改进教案分享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与课堂改进教案分享

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教授最大公因数这一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教学反思。

我还会详细介绍我如何改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给其他的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一些有用的启示和帮助。

一、教学反思作为一门重要的高中数学课程,最大公因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但是,我深刻认识到,教授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发现学生会遇到很多困惑和误解,无法完全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对此,我进行了深入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不够注重基础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是一个由基础构成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前面一些更基础的内容之上逐渐形成的。

在教授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逐渐明白什么是整数,怎样计算最大公约数等基础知识。

2.应该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才能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点。

我需要更多地利用互动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对话,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应该加强练习最大公因数是一个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在教学中我纠结于讲解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我需要更多地利用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重复练习和巩固。

二、课堂改进基于我对教学反思的深入分析,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1.注重基础教学我把握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最基础的数字讲起,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整数,并且加强了对因数和倍数的掌握,为掌握最大公因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互动教学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课堂互动效率和学习效果。

我采用“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掌握最大公因数。

3.加强练习练习是学习最大公因数的关键,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充分而有效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互相交流,反复进行练习和实践。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_0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_0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

应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王叔叔铺地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交流、探索。

“哪一个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边长是1厘米、2厘米、4厘米的地砖可以正好铺满?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地砖不能正好铺满?”让学生在反复地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对公因数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16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思考:1.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扎实。

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一点上要都多下功夫。

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交流找“16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时,指名回答的形式过于单调,有的同学没有选着摆一摆的方法,而是直接用边长去除以小正方形边长来判断,我没有很好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_1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_1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多问几个为什么】1、出差两天,今日回来,与孩子们继续畅游《公倍数和公因数》单元。

思维一旦被激发,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从第一课时开始,孩子们与我是完全浸润在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欢乐中。

我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对教材安排的质疑,到现在极力拥护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给孩子们一个构建的机会,孩子们才能在构建过程中频频发起智慧的邀请。

在学习公倍数的时候,课上巧遇“思维定势”,孩子们以为两个数的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但是在解决书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数是多少时,猛然发现,这个方法不能次次实施。

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猜想。

其中小彧发现,如果将错就错,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并且,小彧通过举例,把这个发现从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为当时还未学习公因数,我就躲避了问题的内里。

小何在备学中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我知道小彧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为何6和9两个数相乘,再除以最大公因数,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数,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呵呵,好家伙,知道了是什么,自觉追问了为什么?明天我们要对__节的内容做个整体梳理,我准备结合短除法,让孩子们意识到小何追问思想的可贵,以及这个方法可行之处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很爱思考,从第一课时的下课时间开始,就发现两个数若有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很奇妙,就是较大的数。

第二课时,我们通过教材上的习题,一起说了这个规律,即诉说了看到的表面现象。

孩子们还不甘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就是大的那个数呢?一时安静后,好几个孩子举高手,并说清了原因:大数本身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数,理所应当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3、公倍数的种种猜想,在学习公因数的时候,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

第一课时,孩子们提出各种猜想,求最大公因数,会不会也像公倍数中两个数有特殊关系,就能轻松的求出结果?【孩子们+数学=好玩。

】要做找公倍数的上本子作业了,我板书给孩子们看书写格式,他们拉着脸。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心得体会】《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1200字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心得】刚开始拿到《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这本书,以为又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书。

当我走马观花似地阅读这本书时,却意外地被书中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意味深长的哲理吸引住了,禁不住拿起红笔在上面作起了记号,“我们曾经拥有过去,我们也会拥有将来,但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只要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等经典话语,被我作上了重重的记号。

最大公因数反思

最大公因数反思

最大公因数反思第一篇:最大公因数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因数与倍数”的知识,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本册实验教材将以往“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编排在“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两个单元中,将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与“约分”“通分”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分散了难点。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抽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学生学习约分打好基础。

教师依据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实践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获得知识,获得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教材注重联系实际,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情境之中,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用铺地砖的问题引出的。

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动态呈现我家用地砖铺贮藏室地面的现实情境,邀请同学们帮助我选择地砖。

学生在帮助我选择地砖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

数学概念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自然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我家装修新房铺地砖的问题情境。

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就由学生兴奋地帮助我选择地砖开始。

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画一画”,发现了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4dm的正方形地砖。

接着,各小组围绕这几种可选择的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很快发现:1、2、4是16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9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9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9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9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1《最大公因数》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

《最大公因数》被安排在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内,与以前的老教材有很大的区别。

一、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哪些因数是两个自然数公有的,从而去提醒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而新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为主,主题图中出现的是一幅铺地砖的画面,从而去创设给贮藏室地面铺地砖的情境。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

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去铺格子图,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但是用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能把宽12厘米铺完,但是不能正好铺完长16厘米,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考虑正方形的边长既要是长方形长的因数,也要是宽的因数。

这时提醒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并在此根底上,通过数字卡的游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

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二、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提倡考虑方法的多样化。

以前的教材中安排的是利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如今的教材那么是采用列举法,所以我在教学这局部知识时,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来,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

从教材的练习设计出发,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特殊情况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有规律的:〔1〕当两个数是倍数的关系时,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不是特殊的情况时,如教学“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时,学生运用最普遍的方法是分别列举出18和27的因数,再在因数中圈出它们的公因数;这时适时引导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去发现可以在18的因数中直接圈出27的因数,也可以直接运用短除法去发现。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一」【多问几个为什么】1、出差两天,今日回来,与孩子们继续畅游《公倍数和公因数》单元。

思维一旦被激发,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从第一课时开始,孩子们与我是完全浸润在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欢乐中。

我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对教材安排的质疑,到现在极力拥护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给孩子们一个构建的机会,孩子们才能在构建过程中频频发起智慧的邀请。

在学习公倍数的时候,课上巧遇“思维定势”,孩子们以为两个数的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但是在解决书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数是多少时,猛然发现,这个方法不能次次实施。

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猜想。

其中小彧发现,如果将错就错,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并且,小彧通过举例,把这个发现从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为当时还未学习公因数,我就躲避了问题的内里。

小何在备学中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我知道小彧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为何6和9两个数相乘,再除以最大公因数,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数,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呵呵,好家伙,知道了是什么,自觉追问了为什么?明天我们要对本章节的内容做个整体梳理,我准备结合短除法,让孩子们意识到小何追问思想的可贵,以及这个方法可行之处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很爱思考,从第一课时的下课时间开始,就发现两个数若有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很奇妙,就是较大的数。

第二课时,我们通过教材上的习题,一起说了这个规律,即诉说了看到的表面现象。

孩子们还不甘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就是大的那个数呢?一时安静后,好几个孩子举高手,并说清了原因:大数本身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数,理所应当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3、公倍数的种种猜想,在学习公因数的时候,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

第一课时,孩子们提出各种猜想,求最大公因数,会不会也像公倍数中两个数有特殊关系,就能轻松的求出结果?【孩子们+数学=好玩。

】要做找公倍数的上本子作业了,我板书给孩子们看书写格式,他们拉着脸。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4月25号下午,我在萧山银河实验小学听了王文静老师执教的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教学方法有所创新,教学手段有所突破:变教学知识为学法指导;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变模仿的学习为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

让我深受感悟。

以下三方面值得借鉴:一、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俗话说:“送人一鱼,不如授一渔。

”王老师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方法,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同桌合作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报如何找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并形成学习方法。

具体过程是:写出12的因数:1.2.3.4.6.12 ;16的因数:1.2.4.8.16。

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4,然后通过小结归纳得出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步:找出12和16的因数;第二步:找出12和16的公因数;第三步:找出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

三步到位,一目了然,并形成一定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用列举法求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很快地找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9,继而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掌握方法,练习时达到了高效、准确的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第一个环节情境引入后就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

为了解决“铺地砖”问题,学生自主尝试分别用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5分米、8分米的地砖进行作图尝试。

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及动手操作,验证了只有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才能适用,而边长是3分米、5分米、8分米的地砖不适用。

同样在求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时王老师还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牵着走,真正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精选5篇)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精选5篇)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精选5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篇1在晚自习上,我观看了王XX老师讲授的《最大公因数》这堂录像课。

王老师这节课,听后给人的感觉是“很扎实”,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到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到位,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设置合理。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

王老师通过地面铺砖的这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疑惑,这样调动了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是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王老师这节课首先以列举法来引导学生找公因数,随后,又用集合图的方式反映12和16的公因数各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12和16的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通过一系列媒体资源的展示,逐一解决了每个问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印象。

他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程序中,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王老师这节课通过铺地砖的事例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形成过程,尽可能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努力出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2019-01-23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