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1(1) (含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0《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0《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一课一练(word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一课一练(word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一课一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作家作品《曹刿论战》节选自《_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___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______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称《_________________》。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_________________”。

二、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停两处)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停两处)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停三处)三、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__________________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__________________3.肉食者鄙.鄙:__________________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__________________ 专:__________________5.对.曰对:__________________6.小惠未徧.遍:__________________7.虽不能察.察:__________________8.必以情.情:__________________9.忠.之属.也忠:__________________ 属:__________________10.战则请从.从:__________________11.齐师败绩..败绩:________________12.公将驰.之驰:__________________13.既.克既:__________________14.一鼓作.气作:__________________15.彼竭.我盈.竭:__________________ 盈:__________________16.难测.也测:__________________17.惧有伏.焉伏:__________________18.望其旗靡.靡: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3.又何间.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中间4.弗敢加.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增加5.再.而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又一次6.必以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书信7.忠.之属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忠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曹刿论战 课后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曹刿论战 课后作业(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望其旗靡(mǐ)小信未孚(fú)登shì(轼)而望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凭、靠 (2)弗敢专也专: 独自享有 (3)必以情情: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4)忠之属也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公将鼓之鼓: 击鼓进军 (6)下视其辙辙: 车轮碾出的痕迹 (7)既克,公问其故既: 已经 故: 原因,缘故 (8)难测也测: 推测,估计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3)小大之狱 指诉讼事件 (4)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4.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解析】C项“以”译为“把”,其他为“凭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以实情诚心判断。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5)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guì) 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B.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遂.逐齐师(suí)C.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 望其旗靡.(mí)D.夫.战,勇气也(fú) 下视其辙.(zhé) 弗.敢专也(f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3)神弗福.也 (4)衣食所安.(5)弗敢专.也 (6)必以信.(7)小信未孚. (8)虽不能察.(9)望其旗靡. (10)彼竭.我盈(11)齐师.伐我 (12)牺牲..玉帛(13)公将鼓.之 (14)忠之属.也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故克之.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5.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微斯人,吾谁与归?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曹刿利用了作战中“,, ”的特点,趁敌军士气衰竭之际一举战胜了敌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部编九年级下册20《曹刿论战》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20《曹刿论战》导学案附答案

20《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弄清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焉(jiàn)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使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既,已经。

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①牺牲..②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

)⑧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缘故)故克之(所以)②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4)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带答案)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1)请说出三例古代以少胜多或以弱胜强的战争。

(2)《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所编。

后人又称《左传》为()。

2.读读写写,注意字音字形。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惠未遍()牺牲玉帛()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3.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齐师伐我。

古义:今义:又何间焉。

古义:今义:肉食者鄙。

古义:今义:牺牲玉帛。

古义:今义:弗敢加也。

古义:今义:必以信。

古义:今义:小大之狱。

古义:今义:虽不能察。

古义:今义:4.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下视其辙。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公将鼓之。

6.补出下列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必以()分()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可以()一战。

(5)()乃入见()。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翻译句子,并分析句子有什么特殊之处。

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

何以战?二、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是什么?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鄙”、“远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肯定了哪个条件?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4.在第二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5.庄公的“将鼓”“将驰”,曹刿的“未可”“可矣”分别表现出两个人怎样的特点?6.曹刿战后总结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如何评价曹刿?7.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8.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三、中考链接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的理由是:2.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3.曹刿坚持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曹刿论战》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部编九下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九下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边各组加点字的意思。

⑴牺牲..玉帛()⑵小大之狱.()作出牺牲..()越狱.逃跑()⑶虽不能察,必以情.()⑷忠.之属也()以情.动人()忠.于人民()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如有省略,在括号内补出省略的词。

⑴何以()战?___________ ⑵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⑶必以()情。

___________ ⑷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3、用课文原句填空:⑴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本文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曹刿所以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鲁国以弱胜强,打败齐国主要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三、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2.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二、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

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三、注释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1(1) (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1(1)  (含答案)

4曹刿论战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017·重庆A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2)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___(3)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4)故克.之________________2.[2016·天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曹刿与鲁庄公围绕“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原卷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侵略)肉食者...谋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B.何以.战!(凭\靠)弗敢专也(不)C.神弗福.也!(福气)齐师败绩..(大败)D.既克.公问其故(取胜)望其旗靡.(倒下)倒下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未能远谋. B.可以..一战 C.登轼而望.之 D.再而衰.3.下类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弗敢专.也()(2)弗敢加.也,必以信.()(3)虽不能察必以情.()(4)既克.()(5)望其旗靡.(.).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用课文原句填空!(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2)战前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字)(4)曹刿向鲁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句是课文整体把握7.本文简明完整地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围绕'论字把()的准备()的指挥()的总结作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8.本文有两条线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空缺补充完整!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胜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参战()重点语段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带答案)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1)请说出三例古代以少胜多或以弱胜强的战争。

(2)《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所编。

后人又称《左传》为()。

2.读读写写,注意字音字形。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惠未遍()牺牲玉帛()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3.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齐师伐我。

古义:今义:又何间焉。

古义:今义:肉食者鄙。

古义:今义:牺牲玉帛。

古义:今义:弗敢加也。

古义:今义:必以信。

古义:今义:小大之狱。

古义:今义:虽不能察。

古义:今义:4.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下视其辙。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公将鼓之。

6.补出下列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必以()分()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可以()一战。

(5)()乃入见()。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翻译句子,并分析句子有什么特殊之处。

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

何以战?二、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是什么?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鄙”、“远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肯定了哪个条件?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4.在第二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5.庄公的“将鼓”“将驰”,曹刿的“未可”“可矣”分别表现出两个人怎样的特点?6.曹刿战后总结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如何评价曹刿?7.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8.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三、中考链接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的理由是:2.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3.曹刿坚持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曹刿论战》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课一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课一练(含答案)

第20课《曹刿论战》一课一练(满分:90分,时间:45分钟)一、积累运用(36分)1.按课文内容填空。

(12分)(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战争的三大因素,其中,“人和”至关重要,《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

(3)《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这部书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________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1)弗敢专.也:__________ (2)小信未孚.:__________(3)虽不能察.:__________ (4)公将鼓之..:__________(5)公将驰.之:__________ (6)下视其辙.:__________(7)登轼.而望之:__________ (8)遂.逐齐师:__________3.翻译句子(12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讲义(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讲义(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讲义基础导练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5)必以信.古义:今义:(6)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意思:。

(2)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4)追击开始的时机是“”之时。

4.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①。

【注释】①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1)这首诗颈联写园中露滴、壁邻野僧,有什么作用?(2)唐代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分析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不同?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

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

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

行者不止,白雁群骇。

梁君怒,欲射行者。

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乃雨。

’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

’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20《曹刿论战》(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

20《曹刿论战》(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附答案解析)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望其旗靡.()小信未孚.()登shì而望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2)弗敢专.也(3)必以情.(4)忠.之属也(5)公将鼓.之(6)下视其辙.(7)既.克,公问其故.(8)难测.也3.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D.可以一战.何以战.5.填空。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我国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_》,该书旧传为时期鲁国史官____________所作。

(2)本文记叙的是齐国和鲁国之间的________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6.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

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字左右)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下联: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下联:(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

[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第20课《曹刿论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倒下
埋伏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 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 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也倒下了,所 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
《左传》
古今异义
古义 参与
古义 可以凭借

可以
今义 隔开,不连接
今义 表示可能、许可
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孙武,春秋时期
“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
关羽,《三国演义》
谜语 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 (2)“军事论文”。
草木皆兵 纸上谈兵
说一说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 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 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 。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 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 场战争的胜利吗?你觉得鲁庄公有哪些可 贵之处吗?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 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 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 才是用。
以情察狱 忠之属

公将鼓之 未可
战 中 参战
齐人三鼓 可矣 公将逐之 未可
抓 住
“视”“望” 可矣

战--勇气--彼竭我盈--克

战 再论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逐

对 话( 论 )
远谋
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曹刿论战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017·重庆A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2)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___(3)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4)故克.之________________2.[2016·天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曹刿与鲁庄公围绕“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16·海南]第二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17·重庆A卷]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7.[2017·重庆A卷]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2017·甘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战长勺曹刿败齐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

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

曹刿止之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

”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

”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鲍叔牙曰:“鲁怯战耳。

再鼓之,必走。

”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

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

”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

”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 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再鼓.之,必走____________________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一、[2017·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①,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②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内。

②籍:项籍,字羽。

作者通过写项羽在垓下被围时,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的一腔愤怒与英雄托身无所的悲情。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

1.解释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

(1)力拔山兮气盖.世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兮虞兮奈若.何__________________(3)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_____________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______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成语________________从这段故事而来,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5.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项王这个人物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问战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