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烟草的发展历史
云南晾晒烟起源

云南晾晒烟起源云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云南晾晒烟种植历史悠久。
早在公元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在美洲首次发现烟草之前,云南境内就有人采集和吸用烟草,并由云南相继传播到内陆一些省份种植。
据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出版的《烟草》一书中记载:“陕甘盛产水烟,水烟一名青条烟,汉丞相诸葛亮兴兵征蛮,下寨山谷。
营中瘅气弥漫,士兵不安于生,武侯忧虑异常,询问土人,得九叶云香草,香味芬芳,可以避疾消瘴,乃采之分授士卒,燃后吸取其烟,瘴气霍然,是为水烟蒿矢,兹后将此草移植甘肃兰皋一带。
”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烟草见闻录》中写到:现全国著名晾晒烟产区的山东兖州,河南邓县都盛传他们那里的烟草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在与孟获作战孟获战败后当地人送给诸葛亮能避瘴气的一种云香草(烟草),红后人长期栽培,选育而成为现在的烟草。
云南昭通地区就有类似的传闻。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张介宾著《景岳全书》中记述了明洪武14年(1381年),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军西征入滇期间,有“吸烟避瘴”的情形。
书中写到:烟草“求其习服之始,则向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疾,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所以,则众皆服烟,由是传遍。
而今西南一方老幼,朝夕不能间矣”。
兰茂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著成的《滇南草本》中进一步对烟草的药理、药性及医例作了详细的论述。
他写到:“野烟,又名烟草(小烟草)。
味辛、麻、性温,有毒。
治热毒疮、痈疽搭背,无名肿毒,一切热毒疮。
或吃牛、马、驴、骡死肉中此毒,惟有此药可救。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加疆,民族众多,交通闭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里瘴气弥漫,毒蛇猛兽出没伤人。
然而,云南各族先民,经长期的社会实践,把烟草当作防身治病的良药,其神奇的药物功效早已在民间传播。
佤族还把男女老少吸烟定为族规,世代沿袭至今烟草不仅是治病防身的“武器”,面且还是亲朋好友相互馈赠的礼品。
据元朝李京1303年撰《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篇》中记载:“金齿百夷有用槟榔、哈灰、茯榴叶奉宾客的习俗”。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云南省作为中国烟草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其烟草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当时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就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理环境因素云南省地处南方,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宜烟草栽培。
云南省东临四川,北靠贵州,西接缅甸,南临老挝、越南。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云南省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成为烟草贸易的重要枢纽。
而且,云南茅屋河流域以及滇南地区的高山区具有种植烟草的优越条件,为烟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因素是云南烟草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发展的基础。
二、市场需求因素三、政策支持因素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支持抗日战争的资源需求,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的政策措施。
其中烟叶在国家的产销政策中一直保持高价收购政策,这为云南烟农提供了丰厚的利益。
国民政府为加强对云南省的经济支持,还给予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这些政策措施使得云南烟草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发展。
四、农民种植烟草的主动性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的农民纷纷转种烟草。
一方面是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利益诱惑,另一方面则是农民自身对烟草种植的熟悉和喜好。
云南省的一些农民家庭因为长期种植烟草,掌握了相关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因此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烟草种植。
烟草生产采用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民种植烟草的主动性成为了云南烟草业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技术改良因素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技术改良的力度,促进了烟草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
政府引进了先进的烟草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烟草的产量和质量,为烟草产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理环境因素提供了烟草种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因素促进了烟草产业的快速增长,政策支持因素为烟草产业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农民种植烟草的主动性促进了烟草产业的蓬勃发展,技术改良因素提高了烟草的产量和质量。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的烟草业经历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云南地理位置独特,气候适宜烟草生长。
云南的高原地区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春夏季节阳光充足,雨量适中。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烟草的生长,使得云南的烟草产量比其他地区更好。
云南的土壤也非常适宜烟草生长,其磷质土壤富含营养元素,有利于烟草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云南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烟草业的政策。
云南省政府对烟草产业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农民发展独立经济,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优惠补贴。
云南政府还致力于改善烟叶经销体制,建设烟草加工厂和烟草批发市场,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连结提供便利。
云南烟草业发展也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长。
在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国内其他地区的烟草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抗日战争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国家军事力量,国家面临着财政压力。
云南的烟叶成为了烟草制造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了烟叶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刺激了烟叶种植的发展。
云南省相关部门加强了烟草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促进了烟叶品质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云南烟草大学成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推动了烟叶生产技术的进步。
云南省烟草研究所也积极推动烟草科研工作,提高烟叶品质和烟草产品的档次。
云南烟草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得以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云南地理条件的优越,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烟草技术的提升。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昆烟历史

你知道昆烟生产过多少品牌的香烟吗?品牌于昆烟,宛如追溯昆烟的产品史,我们便会惊奇发现,很多品牌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从昆烟创“大重九”牌到“香格里拉”、“云烟(印象)”的诞生,昆明卷烟厂在83年的创业历程中,打造过80多个品牌,500多个不同包装的样式、规格的卷烟产品。
1922~1956年1922年,庾恩锡创建第一家机制卷烟厂——亚细亚烟草公司(昆明卷烟厂前生),“重九”牌香烟创牌,先后生产了“合群”、“射日”、“大观楼”、“金堂”、“如意”、“公园”等10多种不同规格、档次、牌号的香烟。
亚细亚烟草公司在经营了7年之后,1929年申请停业,全套设备由云南省教育厅接管后建起了南华烟草公司,1930年5月生产“明珠”、“仙鹤”、“百寿”、“喜鹊”等牌号卷烟。
1943年,为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设计、生产10支装“七七”牌香烟。
1945年,在烟草“淘金热潮”的冲击下,云南纸烟厂利用库存的大量低级烟叶,生产了一种价廉味浓、适于农民口味的“安乐”牌烟。
1949年,工厂对“重九”老牌商标作了重大修改、设计,为“重九”冠以“大”字以显威名,“重九”牌香烟正式更名“大重九”牌香烟。
另外,先后推出20支装中等级别的“和平”牌香烟、面向农村的“红旗”牌香烟,以及专销“金马”牌香烟,以适应不同的消费对象。
1951年起,云南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为此,云南纸烟厂专门设计、生产了中国卷烟史上极其少见的“土改”牌香烟。
同年10月,工厂321名职工踊跃响应爱国主义运动号召,开展慰问志愿军活动,捐资710万元(旧币),专门研制生产了丙级20支包装“抗美”牌香烟和甲级50支听筒“抗美”牌香烟。
1950~1956年,先后设计生产过“大重九”、“小重九”、听装“抗美”、丙级“抗美”、“土改”、“胜利”、“国庆”、“红步兵”、“前进”、“灯塔”、“红鼓”、“乐乡”、“鸿飞”、“南燕”、“红双环”、“和平”、“天秤”、“金象”、“金鹿”、“金马”、“红大运”、“小大运”、“大公”、精装“红旗”、简装“红旗”、“安乐”、“红安乐”、精装“团结”、红“团结”等牌号及规格的香烟。
186.从云南中烟的发展史看“合和文化”的必要性(赵培成)

【186】从云南中烟的发展史看“合和”文化的必要性——制丝一车间赵培成纵观云南烟草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从1922年云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亚细亚烟草公司成立之始到1950年云南解放。
这一时期国难当头,长期战乱,云南烟草工业举步维艰,我们视之为始于忧患的创业时期;从1950年到1978年,云南烟草工业经“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社会动荡,勉强支撑发展;从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云南烟草乘改革开放春风,一路高歌猛进,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振兴烟草民族工业的百年梦想。
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形成了云南烟草独有的企业文化。
纵观云南烟草工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史,我们看到,每一时期的企业精神都源于历史和实际,指导着当时的企业行为,而当企业精神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时,就要发生变革。
从这些细节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低谷时期企业文化是一种直指内心的自省式的修炼;恢复增长时期则把眼光调转向外,是一种野生动物式的警觉和存在……那么,当时的企业精神理念在低谷时期之前为什么指导云南烟草工业创造了如此的辉煌?而后期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了?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形势变了。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发生革命。
云南烟草工业正是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左脚否定右脚,今天否定昨天”,从过去的辉煌中走了出来。
放在云南中烟企业文化的大体系中来考量,“合和”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它包括了“合力图强、和谐致远”的意识形态。
实际上,要实现资源整合,最需要引领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就是“合力”,从而形成“和谐”,实现云南烟草工业的发展同向、工作同心、服务同步、利益同体。
强化各单位对云南中烟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以“上下一体、明确边界、共享核心、尊重个性”为母子文化建设的原则,建立健全母子文化管理体系,统分结合,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推进云南中烟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建设向企业文化管理进步。
云南烟草的发展历史

云南烟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烟草农业上讲可分为打基础时期、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大发展创辉煌时期和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的发展与科技工作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1、打基础时期:建国以前云南烤烟发展起步艰难,20世纪初(1914年)云贵总督唐继尧责成云南省实业公司引进美国烟草种子和栽培调制技术资料,在昆明、玉溪、通海试种,1932年11月南京政府实业部批准云南种植烤烟,之后加大了烤烟引种,栽培调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至1939 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在云南大面积推广种植。
1941 年3 月1 日成立云南省烟草改进所,1942年4月成立云南省政府投资新建云南纸烟厂,1943年云南纸烟厂建成投产。
10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发布1140号训令由烟草改进所负责指导在玉溪、晋宁、富民、昆明、开远等地推广种植烤烟。
由省财政厅拨专款用于引种和推广,接着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在昆明北郊沙坝营创建烟草技术人员培训班,招收初级农校和初中毕业生进行15 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共办了三期,培训学员280 人,同时从山东、河南等地招雇擅长烤烟的熟练技工分配到各推广区帮助烟农建盖烤房,传授了栽培和烘烤技术。
掌握了烤烟的栽培调制技术的烟农,种烟积极性高,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1949年云南省共有45 个县种烟,总面积0.26 万公顷。
烟叶总产2100吨。
1947年云南烟叶已打开了上海销路,云南纸烟厂生产的重九(后改名为大重九)最负盛名。
为云南烟草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云南烟草进入崭新的时代,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和扶持,烤烟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1953 年云南烟叶以108 分的最高分,摘取中国烤烟质量第一的桂冠后,1954 年成立了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配合云南省农业厅经作处,举办培训班,推广种植大金元,淘汰特字400 号、特字401号品种,提倡早栽,合理密植,推广烟油配套(一亩烤烟配套一亩油菜)合理施用化肥,及时封顶,合理留叶以及改爬地龙为花脚垫龙,改柴烤为煤烤等措施,所产烟叶颜色金黄、柠檬黄,光泽鲜明,叶片厚薄适中,油润丰满,尼古丁含量1%一2%,蛋白质含量8%左右。
云烟故事

烟为云,云为烟,缕缕烟云,折射着五彩缤纷的万千世象,支支云烟记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让我们从时代烟云走进众多云南烟标所记载的历史画卷。
大跃进的年代云岭大地产生了两个清新隽永的名牌,时过境迁,“云烟”、“红塔山”追云逐月,与时共进,面向未来。
1959 年春,在中央“成都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品吸了“云烟”赞道:“好烟、好烟,想不到云南出了这么好的烟”,并对正在汇报工作的李先念同志说:“明天到会上宣传一下,发动大家都来买,云南出了这么好的烟,可喜可贺!”1965 年11 月,邓小平总书记视察昆明卷烟厂,临别时嘱咐道:“云烟”是块好牌子,“云烟”的发展要靠技术改造,你们要尽快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强技术革新,走机械化的路子。
邓小平同志的殷切期望一直在云烟人的耳畔回响了40 余年。
自此几代云烟人怀抱实业报国的雄心壮志,为云南名牌卷烟——云产烟在西部的崛起,矢志不谕,奋斗不已。
早在1964 年1 月,云南纸烟厂就曾经在国内较早地设计了81mm 翻盖硬包过滤嘴“云烟”。
此枚及其珍贵的烟标为笔者珍藏,它的出现将云南过滤嘴烟设计试生产的历史前移了12 年(据原先昆烟资料记载:云南过滤嘴烟生产时间为1975 年,昆明卷烟厂1973 年在全国率先用引进的第一台卷包机组,生产了云南第一支过滤嘴“茶花”牌香烟)。
“红塔山”、“云烟”为中国烟草著名品牌,1988 年列全国13 种名优卷烟之一,先后荣获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国优金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红河”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2001 年、2004 年,“云烟”、“红塔山”、“红河”烟标两度获“中国烟标收藏博览会十佳名牌烟标金奖”。
云产卷烟系列在烟标设计上各具特色,既符合中国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明快而不失精美,鲜明而不失典雅,突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
加之率先在包括小盒、条盒和烟支上使用先进独特的高科技防伪技术,使其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云南烟叶产业的发展历程

云南烟叶产业的发展历程--------------------------------------------------------------------------------点击次数:1390 发布时间:2006/12/6 17:12:43 作者:黄学跃云南烤烟自试种成功到发展成为云南省支柱产业以来,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推广阶段(1940-1949年)1940-1949年主要是烤烟在云南省试种推广阶段。
云南烤烟从1914年引入试种到1937年开始推广以后,种植区域逐年扩大,由1941年的3个烤烟推广区5个县发展到1948年的72个种烟县,推广面积由1941年的2000亩发展到1948年的30万亩。
由于种烟县的猛增和面积的不断扩大,影响了粮食生产,因此,至1949年又将种烟县压缩到45个,面积降到了3.9万亩,占当时全国面积的4.27%,当年产烟叶2135吨,占全国产量的4.9%。
1940~1949年间,全省累计种植47.8万亩,总产量1.63万吨。
这一阶段的烟叶全部供应本省卷烟生产。
二、规模性种植阶段(1950-195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烟草的发展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经过几年的努力,烟叶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云南烟叶风格开始凸现,并改变了云南烟草的落后状况。
1953年,云南烟叶在河南许昌召开的全烟草工作会议上被应邀出席会议的前西德、前苏联、日本、法国等外国商人和国内代表评为国产烤烟中的极品,其中玉溪江川、弥勒虹溪的烟叶以108分的最高分,摘取了“中国烤烟质量第一”的桂冠,为云南烟叶生产的发展竖起了新的里程碑。
随后,烤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6年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3.9万亩发展到108万亩,占当时全国烤烟种植面积(577万亩)的18.78%,总产量5.7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39.9万吨)的14.38%,种烟面积和产量是1941-1949年总和的1.5倍和2.7倍,烤烟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上中等烟比例达54%,其中上等烟占10%。
“云烟”单品牌大事记

“云烟”单品牌大事记2007年12月24日10时12分00秒1958年“云烟”成功面市,它是全国首创唯一使用云南烟叶单一配方制造的甲级烟。
1959年“云烟”商标正式向云南省工商局申请商标注册。
1977年“云烟”无嘴烟改滤嘴烟获得成功。
1997年“云烟”系列产品“云烟(红)”、“云烟(醇香)”相继推出。
2001年特制“云烟(珍品)”问世并迅速赢得市场认可。
200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到昆明卷烟厂视察,希望把“云烟”培育成“中式卷烟”的代表品牌。
2004年在中国烟草业引起广泛关注的“云烟”系列高端产品“云烟(印象)”上市,被推崇为“云南烟草复兴的代表品牌”。
2004年“云烟”被评为中国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5年“云烟”品牌荣获烟草行业“最具影响力行业十佳品牌”称号,并入选“中国十大香烟品牌”。
2006年“云烟”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畅销及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最具影响力财富品牌”、“中国最具竞争优势品牌”、“自主创新竞争力十大品牌”、“烟草行业最具发展潜力强势品牌10强”等称号。
2007年1月在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上,“云烟”名列中国最有价值商标第21位。
2007年3月首批300家“全国重点保护品牌”揭晓,“云烟”品牌榜上有名。
2007年6月“云烟”以210.18亿元的品牌价值,荣列“200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35位,列所有入选卷烟品牌的第二位。
2007年8月“云烟”荣获“品牌中国金谱奖——中国烟草行业年度10佳品牌”称号。
2007年9月“云烟”品牌荣获“第二届亚洲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奖”。
2007年12月“云烟”获得“中国烟草最具社会责任感品牌”称号。
云南烟草的发展历史

云南烟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烟草农业上讲可分为打基础时期、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大发展创辉煌时期和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的发展与科技工作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1、打基础时期:建国以前云南烤烟发展起步艰难,20世纪初(1914年)云贵总督唐继尧责成云南省实业公司引进美国烟草种子和栽培调制技术资料,在昆明、玉溪、通海试种,1932年11月南京政府实业部批准云南种植烤烟,之后加大了烤烟引种,栽培调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至1939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在云南大面积推广种植。
1941年3月1日成立云南省烟草改进所,1942年4月成立云南省政府投资新建云南纸烟厂,1943年云南纸烟厂建成投产。
10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发布1140号训令由烟草改进所负责指导在玉溪、晋宁、富民、昆明、开远等地推广种植烤烟。
由省财政厅拨专款用于引种和推广,接着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在昆明北郊沙坝营创建烟草技术人员培训班,招收初级农校和初中毕业生进行15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共办了三期,培训学员280人,同时从山东、河南等地招雇擅长烤烟的熟练技工分配到各推广区帮助烟农建盖烤房,传授了栽培和烘烤技术。
掌握了烤烟的栽培调制技术的烟农,种烟积极性高,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1949年云南省共有45个县种烟,总面积0.26万公顷。
烟叶总产2100吨。
1947年云南烟叶已打开了上海销路,云南纸烟厂生产的重九(后改名为大重九)最负盛名。
为云南烟草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云南烟草进入崭新的时代,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和扶持,烤烟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1953年云南烟叶以108分的最高分,摘取中国烤烟质量第一的桂冠后,1954年成立了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配合云南省农业厅经作处,举办培训班,推广种植大金元,淘汰特字400号、特字401号品种,提倡早栽,合理密植,推广烟油配套(一亩烤烟配套一亩油菜)合理施用化肥,及时封顶,合理留叶以及改爬地龙为花脚垫龙,改柴烤为煤烤等措施,所产烟叶颜色金黄、柠檬黄,光泽鲜明,叶片厚薄适中,油润丰满,尼古丁含量1%一2%,蛋白质含量8%左右。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宣告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云南烟草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云南的经济建设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
云南烟草业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势高峻,有着华南热带和岷南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适宜烤烟生长。
此外,云南省以马来半岛为中心的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交通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捷。
因此,云南省能够扮演着烤烟的主产区的角色。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抗日物资的短缺,烟草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出口云南的主要商品之一。
二、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烟草业的发展。
据资料显示,1937年到1944年,政府共设立了14个抗日烤烟筹备和办烟组织,负责农业技术指导、种植技术培训、采购农资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工作,为烟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使烟农得以生产更好的烟草,提高生产效益。
三、烤烟厂的设立和技术进步云南省政府还积极推进烤烟厂的建设和技术改进。
1941年至1944年,云南省已经建立了40多家烤烟厂,每年加工的烤烟量达到了25万担以上,出口到中东、东南亚等地区。
同时,还对烤烟生产的技术进行了不断改进,包括采取科技手段和新型烤烟技术的引进。
这使得烤烟的品质更加稳定和卫生。
四、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全面抗战的进行,抗日药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烟草中的尼古丁被证实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疾病,因此烟草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
此外,在全球战争时期,各国的经济形势变得不稳定,许多国家都开始减少大宗商品的进口量,进而减少本国的外汇流失。
因此,抗日时期,中国烤烟成为了外贸市场的主要出口产品。
总之,云南烟草业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政府和厂商的大力支持,使得烟草生产的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生产出的烟叶品质更加稳定、卫生,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些因素的组合使得云南烟草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云南经济的建设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云烟官方资料

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火热年代,全国都在超英赶美。
当时的云南纸烟厂也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新的卷烟产品,赶超当时享誉全球的英国王牌香烟“茄力克”。
1958年7月,一种新的卷烟配方研制成熟,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这个新品种卷烟无论从色泽、香味、品质上,都堪与“茄力克”比肩。
经过鉴定,这种新品卷烟的质量达到卷烟中的最高级别——甲一级,而且它是第一款采用云南烟叶作为单一原料生产的、质量达到卷烟最高等级的卷烟,于是该烟便被命名为“云烟”,意为云南之烟。
1991年10月,“云烟”获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国优金奖”称号,1996年在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中“云烟”以52.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中国国有企业品牌第四位。
2000年9月,“云烟”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为中国烟草三个获得三项桂冠的品牌之一。
2006年,“云烟”更是包揽了中国自主创新竞争力十强品牌、全国十大畅销及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烟草十大梦想品牌、云南十大名片阵营,以及中国最具影响力财富品牌、消费者最喜爱品牌等多项荣誉。
半个世纪来,“云烟”作为云南烟草的龙头产品,以其纯正的吸味和数十年经久不变的优异品质,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好烟在云南”的观念,久而久之,“云烟”也就成了云南省的一张金质名片。
“云烟”的地域色彩当植物学家蔡希陶在云南栽培第一株黄金叶成功之后,云南就注定要成为烟草王国,这是上天赐予彩云之南的财富。
得天独厚的烟叶优势,以及厚重历史沉淀,使云烟广告享尽了西部地域优势的色彩。
当年毛泽东主席一句“想不到云南出了这么好的烟”,使“云烟”身价百倍,声名远播。
创牌于1958年的“云烟”,历经46年风雨,因其恒久的品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有道是:清纱薄雾洗尘埃,梅香一缕踏雾来。
前尘往事觅归处,梦醒方知是“云烟”。
云烟借助其盛产优质烟叶的先天优势,和良好的品质口碑,云烟也是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烟草麾下的国际广告的。
云南第一名烟“大重九”

云南第一名烟“大重九”1943~1956年,云南纸烟厂以“工业救国”为理念,历尽艰难为云南烟草的创业奠定基石,确立云南第一个名烟品牌“大重九”。
“实业报国”理念开创“大重九”名牌先河在抗日战争期间,“重九”牌香烟成为“抗战烟、爱国烟”,凝聚了一种抗战情结和爱国情结,“重九”牌香烟自此享誉中华,成为云南民族品牌的典范。
“科技兴业”理念为“大重九”插上腾飞的翅膀自1973年起,昆明烟草人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勇争第一的精神,以“科技兴业”为理念,成功地尝试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率先引进中国烟草第一台进口卷接包机组,1977年,昆明卷烟厂用1975年投入使用的中国第一台(套)国外引进卷包机,开始生产81mm过滤嘴“大重九”卷烟;1988年7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大重九”卷烟,被列为全国烟草13种首批放开价格的名优卷烟之一;同年,“大重九”牌卷烟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自此之后,昆明烟草人在创云南名牌、保名牌、发展名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和发扬前辈烟草仁人志士,致力于开创云南烟草名优品牌的决心和意志。
“大重九”牌卷烟,1964~2005年,获国家、行业、省级41项重要奖项,1950-2007年“大重九”牌卷烟共产销290余万箱。
重金投入“还我重九”提质升级“大重九”又回来了1989年,针对消费者反映“大重九”牌卷烟质量下降的信息,昆明卷烟厂提出“还我重九”的口号,不惜投入重金、举全厂之力对“大重九”进行全面改造升级;1990年,在中国烟草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举办的甲级烟质量评定中,新配方“大重九”跃居全国第1名;同年,“大重九”牌卷烟被指定为外交部“外事用烟”;1990年12月6日《云南日报》刊登标题为《“大重九”又回来了》的文章,指出“大重九”又回到了消费者的心中。
世纪之交品牌兴业“大重九”引发市场旋风1999年,作为对‘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澳门回归、建国50周年及新世纪的一份贺礼,隆重推出世博会专供“大重九”,9月9日推出13mg 蓝盾“大重九”和15mg红盾“大重九”,继1997年“三包烟”掀起红色旋风之后,在世纪之交再次引发市场热销。
云烟品牌历程

2005年,“云烟”品牌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成长性品牌、第十届全国十大畅销以及最具竞争力品牌等荣誉。
2006年,“云烟”品牌入选首批全国重点保护品牌、中国最具影响力财富品牌,云南十大知名品牌、自主创新竞争力十大品牌、年度中国最具竞争优势品牌、烟草行业最具发展潜力强势品牌10强、云南十大名片、中国烟草行业消费者最喜爱品牌、世界影响力品牌、位列领袖云南·品牌总评榜排行榜首、荣获昆明十大城市名片等荣誉。
2002年,“云烟”品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等荣誉。
2003年,“云烟”品牌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名牌称号等荣誉。
2004年,《云烟系列产品研制开发》科技项目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云烟”品牌被评为中国十大影响力品牌、烟草行业年度最具影响力行业十佳品牌、位列国家烟草专卖局《卷烟产品百牌号目录》等荣誉。
2007年,“云烟”品牌当选十大兴滇领袖品牌排名第一位、荣获品牌中国金谱奖、中国烟草行业年度10佳品牌、年度中国烟草行业十佳著名品牌、第二届亚洲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世界市场中国(卷烟)十大年度品牌等荣誉;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云烟”品牌以210.18亿元品牌价值,位列2007年中国烟草品牌500强第2位。
正如,“云烟”品牌50年的巅峰之作“云烟(软礼印象)”,由具有数十年高端卷烟研发经验的权威专家历经8年精心设计、精雕细刻造就的“烟之业荣获国家级、省级以上荣誉最多的品牌之一。据统计,自1975年至今,“云烟”品牌共荣获了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130余项。
云南烟草发展历史

云南烟草发展历史提到云南,外界的人总将之与"边远、落后"相连。
而正是这样一个地方,长期以来每年的税收在全国的排名都超出其GDP的排名。
除此之外,云南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一度位居西部省市区前列。
支撑这一奇迹的,是烟草。
作为云南的第一支柱产业,云南的烟草至今已走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但作为一个产业崛起的壮丽篇章,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中谱写的。
烟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撑起了云南经济的半壁江山。
云南烟草产业的风雨历程,烟草产业创造的一个个辉煌,与全省经济发展的轨迹构成了相同的发展曲线。
从上世纪70年代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引进云南第一条滤嘴生产线,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异军突起,再到世纪之交经历一段艰难的“寒冬”,直到近五年来的“一步一个台阶”……云南烟草走完了30年的改革、发展、升级、蜕变之路。
在生产规模上,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云南烟草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在国内烟草行业中形成了比较优势,拥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技术储备。
与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云南烟草在产业规模、生产能力、技术、人才、资金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参与更大领域烟草市场的竞争。
2007年,云南烟草系统更是捷报频传:创造了产销量突破100万箱、创税利突破100亿元的“双百品牌”--“云烟”,而曾创造中国卷烟难以逾越高峰的“红塔山”也历史性地销量突破100万箱。
近5年来,云南烟草产业健步疾行,税利连续翻越了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高峰。
云南烟草产业的成就,是站在时代高端勇于创新的结果,是经营管理人员层出不穷的结果。
这个行业具有充分的理性,在良好地继承巩固前任创新和管理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新的创新、瞄准新的高度。
正是这种理性,使云南烟草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基础雄厚。
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云南烟草的未来。
打基础阶段(1985年以前)确立“拳头”产品地位回到改革开放之初,云南“两烟”的发展在全国并不领先,特别是卷烟生产仍处于落后状态。
云烟史话

3、“醇香云烟”,焦油含量:15mg
“金底阴字竖排“醇香”二字,顶部双龙戏珠图案烫金印刷,突出改造后“云烟”的吸味风格。该产品自然醇厚、香气显露。体现天然烟叶自然香气。
4、“特醇金牌云烟”,2000年9月推出,低焦油:11mg
“云烟”二字是中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此后这种独特的商标设计,为华夏各卷烟厂商标设计确立了一个基调,成为风行一时延时较长的商标设计风格,其内在品质则成为了国内烟草争相校仿的典型范例。“云烟”已走过了43年光辉历程,其间荣获了数十项殊荣和桂冠。为云南烟草,为国烟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充当了国烟品牌兴起壮大的开路先锋。
三、中国红演绎“云烟”著名品牌强音
正是为了以“云烟”为龙头的昆烟优质名牌产品生命周期的延续和更新,昆烟在经历了数年艰苦卓绝的聚集力量、励精图治、重塑形象之后,终于在“云烟巨型金字塔”基础之上,垒上了极为关键的几块基石,这就是集“云烟”数十年著名品牌深厚底蕴,溶当今世界高精尖科技水平和昆烟新一代人智慧结晶,投入巨大,全新观念高防伪、高香气质、高香气量的“极品云烟”、“红云烟”、“醇香云烟”、“特醇金牌云烟”一族系列品牌战略的实施。“云烟一族”系列品牌的适时推出奏响了“昆烟二次创业革命的进军号”。
“云烟”,一部浓缩的烟文化历史。
“云烟”,一幅多彩的业绩画卷。
1958年“云南纸烟厂”奋力赶超英国“茄力克”香烟的结晶——“云烟”诞生,“云烟”烟丝橙黄、香气高雅、吸味醇和,是高档清香型香烟中的珍品。采用大红重彩色调,以白色为底,中间一朵如玉状的祥云,既点明了“云烟”之“云”也寄寓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1965年11月,邓小平总书记视察了昆明卷烟厂,临别时嘱咐道:“云烟”是块好牌子。“云烟”的发展要靠技术改造。你们要尽快提高自动化水平,加紧技术革新,走机械化的路子。小平同志的殷切期望一直在昆烟人的耳畔响了35年。
云南烤烟发展史述略

(一)云南农业环境优异,宜于各种作物生长,而引种烤烟却经历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云南境内原来生产传统土种晾晒烟叶,其中有的品质比较优良。
本世纪40年代初期,云南地方土烟叶种植面积大约在23万亩,产量约40万担。
如蒙自、通海、江川、嵩明、赛川、开远、玉溪等县所产烟叶,多供应本省吸烟者之需要。
“蒙自刀烟”、“玉溪黄烟”等,是刨制云南水烟筒烟丝的主要原料。
不过,当时云南烟叶之需仍要从省外入境一部分方能满足。
本世纪初,随着卷烟进入中国市场,外国资本在中国建立卷烟厂并开始在中国境内开发烟叶生产。
当时,英美烟草公司不断派遣专业人员到中国各地调查土产烟叶产销情况,探求引种烤烟,他们的足迹遍及十几个省和数十个县,其中包括云南省昆明、通海等地。
1914年大英香烟有限公司(British Cigarette Co.Ltd)温斯特德对云南烟叶做了考察,他在报告中对该省种植烤烟得出了否定的结论:“我不赞成在云南省为将来收购本省产烟叶的前景而实验种植烟叶或者花费任何钱财,理由如下:第一,因为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适宜于美国烟种的栽培。
第二,这里的烟叶价格太高,我们不能期望中国人用美种烟籽培植之烟叶比他们用土种烟籽培植之烟叶所花的费用更低。
第三,我们必须支付高额的铁路运输费以及关税、厘金和过境税等费用。
总之,到现在为止,本地种植的土种烟叶均为当地消费之用。
本省有高山峻岭贯穿全省,可耕种的面积不多,而且人口密集,农民几乎不得不在所有可耕种的土地上种植谷物。
我认为这是烟叶种植少而且价格高的原因。
”这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原烤烟生产不断向前发展,而云南一直停留于土产烟叶的种植上。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原烟区相继沦陷,交通阻塞,烟叶进口也相当困难,卷烟原料出现短缺。
为开辟烟叶资源,193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首先在云南昆明附近试种烤烟,未能成功;次年由农业部技正常宗会等带领一批人在蒙自草霸试种烤烟,但又遭挫折。
此后,南洋的试种工作未能继续下去。
云南省烟草1356

云南省烟草13561. 引言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著名的烟草产区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云南省是中国烟草种植面积最大、香烟产量最高的省份之一。
本文将介绍云南省烟草的历史、种植面积、品种特点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2. 云南省烟草的历史云南省的烟草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明成祖朱棣曾下令在云南种植烟草,这被视为云南烟草种植的起源。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云南省逐渐形成了以烟草种植为主导的农业产业。
3. 云南省烟草的种植面积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云南省烟草种植面积约为xxxx平方公里,占据了云南省农业种植面积的一大部分。
烟草种植分布广泛,不仅集中在较为适宜的土地上,还有一部分由贫困地区农民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4. 云南省烟草的品种特点云南省的烟草种植以烤烟为主,主要品种有中烟云南、大烟云南、川烟云南等。
云南省的烟草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使得云南省的烟草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感。
云南烤烟的特点是叶片细嫩、吸附烟碱能力强,烟质较好,受到众多香烟生产商的青睐。
5. 云南省烟草对经济的影响云南省的烟草产业对当地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烟草种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其次,烟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云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烟草产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烟叶加工、包装材料生产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结论云南省烟草种植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香烟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云南省的烟草产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
同时,应该加强对烟草种植的管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烟草产业。
注:以上为虚构文档,内容仅供参考。
烟草 云南

烟草云南
云南烟草是一家内资企业,一直以来,其励精图治、发展壮大,立足本土、面向全国,于1955年10月在昆明建立烟草公司,现为中国最大的烟草专业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公司之一。
其专业性和企业家精神始终贯穿于亿卓烟草企业一贯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活动之中。
云南烟草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经营组织、经营活动中,注
重节约资源、社会环境的保护,开展了保护公益、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经济、社
会等多方面的活动。
近年来,云南烟草还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开发了许多新型烟草,
并采取多种举措来改善生产流程,提高烟草品质,以实现企业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云南烟草立足云南,放眼世界,一直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国际化战略,已经到几乎
所有的中国的主要城市,以及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区,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与世界各地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云南烟草以高效、安全、精细的烟草产品满足了国家和市场的多种高
度需求,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展望未来,云南烟草将继续弘扬经营理念,不
断加强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云南烟草打造成一流的烟草公司,给社会各界带来更多的利益
和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烟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烟草农业上讲可分为打基础时期、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大发展创辉煌时期和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的发展与科技工作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1、打基础时期:建国以前云南烤烟发展起步艰难,20世纪初(1914年)云贵总督唐继尧责成云南省实业公司引进美国烟草种子和栽培调制技术资料,在昆明、玉溪、通海试种,1932年11月南京政府实业部批准云南种植烤烟,之后加大了烤烟引种,栽培调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至1939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在云南大面积推广种植。
1941年3月1日成立云南省烟草改进所,1942年4月成立云南省政府投资新建云南纸烟厂,1943年云南纸烟厂建成投产。
10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发布1140号训令由烟草改进所负责指导在玉溪、晋宁、富民、昆明、开远等地推广种植烤烟。
由省财政厅拨专款用于引种和推广,接着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在昆明北郊沙坝营创建烟草技术人员培训班,招收初级农校和初中毕业生进行15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共办了三期,培训学员280人,同时从山东、河南等地招雇擅长烤烟的熟练技工分配到各推广区帮助烟农建盖烤房,传授了栽培和烘烤技术。
掌握了烤烟的栽培调制技术的烟农,种烟积极性高,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1949年云南省共有45个县种烟,总面积0.26万公顷。
烟叶总产2100吨。
1947年云南烟叶已打开了上海销路,云南纸烟厂生产的重九(后改名为大重九)最负盛名。
为云南烟草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云南烟草进入崭新的时代,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和扶持,烤烟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1953年云南烟叶以108分的最高分,摘取中国烤烟质量第一的桂冠后,1954年成立了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配合云南省农业厅经作处,举办培训班,推广种植大金元,淘汰特字400号、特字401号品种,提倡早栽,合理密植,推广烟油配套(一亩烤烟配套一亩油菜)合理施用化肥,及时封顶,合理留叶以及改爬地龙为花脚垫龙,改柴烤为煤烤等措施,所产烟叶颜色金黄、柠檬黄,光泽鲜明,叶片厚薄适中,油润丰满,尼古丁含量1%一2%,蛋白质含量8%左右。
用云南烟叶卷制的卷烟,具有显著的清香型特点,香气浓郁,劲头适中,吃味醇和,余味舒适,为云南烟草的发展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1956年云南烤烟总产量为5.73万吨,为1949年的27倍,上等烟占11.6%(9级标准1—3级为上等烟)云南烟叶除满足省内需要外还调供全国100多个卷烟厂并有少量出口,“中华”、“熊猫”等名牌卷烟也使用云南烟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开创了云南“两烟”的新时代。
3、曲折发展时期:1958年以后全国烟叶短缺,受重产轻质的影响,走了一条盲目,增加叶数提高烟叶产量的路子,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选出了581,配合省农业厅,省供销社推广多叶型品种,烤烟生产上品种多、杂、乱。
盲目增加种植密度,多施氮素化肥,多留杈,多留叶,使烟叶品质急剧下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2一1964年)上等烟只占1.7%,上中等烟合计21.83%,纠正了指导思想和生产技术的失误后,烟叶质量有回升。
1965一1979年由于多种原因,云南烤烟曲折发展,烟叶产量质量波动较大,种植面积和烟叶收购量多年在5.33万公顷和11万吨左右徘徊,上等烟占2.78%一4.16%。
1980年全省种烟5.27万公顷,烟叶总产10.4万吨,上中等烟占61.32%,这20年是云南烤烟的曲折发展时期。
4、大发展创辉煌时期:1981年以后特别是烟草公司成立以来,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提出了优质适产高效的指导思想,选育和推广了红花大金元和斯佩特G-28品种,加大了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全省良种化和统一供种,在此基础上推广以施肥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技术,举办综示区,接着发展为三化二膜一袋双配套的技术规范,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实施烤烟生产第一车间,加大了以工扶农的力度,科技进步更快,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使云南烤烟进人大发展创辉煌的时期,1988年全省种烟22.3万公顷,收购量达到5073万吨,为1979年的25倍,上等烟占26%,上中等烟占80.12%,烟叶产量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国务院放开名优烟价格的13个牌号,云南省有“云烟”、“红塔山”、“玉溪”、“大重九”、“阿诗玛”、“红山茶”、“茶花”、“恭贺新禧”、“石林”9个牌号,接近全国名烟的四分之三。
为了适应烟草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199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云南省农科院烟科所划归云南省烟草公司领导和管理,更好地解决了科研与生产结合为生产服务的相关问题。
1994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决定成立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与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科研实力得到全面加强,在烤烟生产上加大了K326,V2,云烟85的推广力度,在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统—供种上有新的突破,实现了烤烟种子丸粒化,实施优质烤烟栽培技术模式,推广地烟、山地烟开发和华宁县万亩优质烟承包的经验,使烤烟生产再上新台阶。
1997年全省种植烤烟42.13万公顷,收购烟叶105.7万吨,上等烟占23.99%,创历史最高记录。
5、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98年开始,执行国家局烤烟生产的双控方针,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
这时有人提出“云南烤烟发展已到顶峰”,也有人提出云南烤烟质量下降,主要依据是有相当部分烟叶特别是上部烟叶烟碱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总氮含量高,三高对劲头,香气、吃味、余味有直接关系,云烟清香醇和,劲头适中,余味舒适的特点减弱,针对存在问题,云南省烟草公司突出烟叶生产的核心地位,提出“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调整烤烟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
(1)调整烤烟生产布局,解决烤烟生产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和连作问题,按区划研究结果,稳定老烟区,开发文山、思茅、临沧等新烟区,使烤烟生产向生态环境好、烟叶质量好、生产水平高的产区集中,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轮种制度,提倡田烟水旱轮作,地烟3—4年的轮作制,使全省的连作面积大幅下降。
(2)强化厂办基地建设:近年来,厂办基地县不断增加,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省内工商共建烟叶基地县已达54个。
烟厂参与烤烟生产,提出了烟叶产量、质量指标要求,同生产单位研究了主要技术措施,从经费、技术,烟农培训上加大了扶持力度。
省烟草公司还调整了烤烟生产政策,在烟水配套、烟路配套、政技结合、政物结合,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2004年全省产前投入已超过15亿元,政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改善,有效地调动了干部和烟农科学种烟的积极性。
(3)品种选育和品种布局有新的突破:近几年烤烟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快。
目前已有13个烤烟品种可供选择利用,在品种布局上,新选育的品种面积不断增加,良种区域化和品种种植结构明显改变,普遍实现了一乡一种或一个收购站种植一个品种,红花大金元改分散种植为集中种植(五溪市集中在元江县,大理州集中在南涧县),严格实施良种良法配套,使品种特性充分显现,为烟厂提供了不同质量的优质烟叶。
近几年来,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成功地将K326,云烟85,云烟87等品种转育成不育系,推广面积已占全省烤烟面积的40%以上,与之相配套的不育系配制杂交种子的生产技术,包衣加工技术及种子质量检验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以控氮降碱为目标的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落实,控氮降碱实质是控制亩产量、提高烟叶质量。
针对云南烟区的实际,主要措施:一是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提倡秸杆还田,施用农家肥,增施油枯(菜子饼);三是调整基肥,追肥的比例;四是适期到顶增加采收叶数2—3片。
四项措施的实施结果,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耕作质量,协调了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解决了个体过大,叶片过厚,烟碱含量过高的问题,烟叶质量显著提高。
(5)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烟叶安全性,针对云南一些产区连作面积大,化肥和化学农药、地膜的推广应用,使土壤环境和烟叶受到污染的实际,从烤烟布局、化肥、农药等源头抓起,推广使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
在生物防治上成效显著,如采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仅五溪市八县一区共繁蜂19654万头,防治面积5766.67公顷,防效在90%以上。
近年来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从土壤和鲜烟叶组织上分离出降害增香微生物菌株多个,2004年在烤烟、白肋烟上试验,具有显著的降碱增香作用。
烟草内生菌降低烟草特有亚硝胺研究,已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成效突出:主要是研究提出了基质标准,全省漂浮育苗移栽大田27.7万公顷;研究提出优质烤烟栽培技术规范,已在宾川,弥勒进行验证,宾川县优质烟栽培技术规范已经省标准计量局公布为云南省地方标准,在烘烤技术上推广了“烤黄、烤熟、烤香、烤干”为目标的烘烤工艺及其配套技术,受到烟区干部烟农的欢迎。
(7)建立完善了科研生产体系及烟叶科技信息网,加强了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培训了全省12个地、州、市烟草公司生产科长、烟科所所长、县公司经理(副经理)和技术骨干,在烤烟育苗、移栽、烘烤各个阶段多次培训了烟农,使科技到位率和贡献率得到显著提高,使云南烤烟连续两年再创历史新高,2004年全省烤烟实现工商税利413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收购烤烟68.724万吨,收购白肋烟0.173万吨,收购香料烟0.355万吨。
烤烟为全省农民人均创收197.5元比上年增加了45.3元增长29.76%,其中烟农人均收入938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长35.5%。
云南烟叶除满足国内需要外2004年出口烟叶8.15万吨,创汇1.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2.21亿美元的52.9%,比上年43.2%上升9.7%,云南烟叶市场持续旺盛,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2005年“两烟”工作三创新,全省税利总额达476亿元,在企业重组、品牌整合上取得了突破。
2005年全省共生产卷烟631.5万箱,xx10.1万箱。
其中出口烟产量9.5万箱,xx3.1万箱。
卷烟销量的增长对税利增长贡献率为79.7%。
2005年全省烟叶生产在面临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烟叶生产计划,全省共收购烤烟1520.73万担;收购总值达82.38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xx附加税18.12亿元;烤烟为全省农户户均创收4671元,增长13%;烟农人均收入1145元,比2004年增长13%。
基本实现了烟农、政府、用户、烟草公司“四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