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及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 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了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1 生态系统维持
人地关系的理解有助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
2 社会繁荣
人地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社会稳定
良好的人地关系有助于社会和 谐稳定的发展。
经济繁荣
人地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 的繁荣和可持续性的增长。
结论和展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寻找更符合人类和地球未来需求的人地关系发展模式。
3 文化传承
通过人地关系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人地关系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1
自然适应
人类通过学习和适应自然环境,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技术创新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模式。
3地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
社会与经济发展
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地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态势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限制性对人地关系产生影 响。
政策与法律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对人地关系的引 导和约束。
人地关系发展中的挑战与问题
• 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 • 城市化与资源消耗

第四章 人地关系

第四章 人地关系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目前还剩余1.5亿的劳动力,相应的农村人口 农村目前还剩余1.5亿的劳动力,相应的农村人口 过剩约2.5亿~3亿,形成“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 过剩约2.5亿~3亿,形成“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 的局面。数亿农民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这种 “过密化”使我国农村依旧没能摆脱只有增长没 过密化” 有发展的低水平均衡循环状态。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以来,农村开始实行集体所有,家庭 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种变革实现了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了农 民经营自主权,是农村经济体制模式的巨大变革 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地少人多的矛盾
范围或调查地点 山西 广东 河北 河南等四省 山西 武汉 22县农户 全国 河北 全国22省 全国 全国 全国
时间 1916 1918 1923 1924 1926-1928 1929 1929-1931 1930 1931 1932 1934 1936 1900-1943
出生率 48.2 34 58.4 42.2 24.8 32 35.7 30-35 37.1 38.3 38 38.9 37
第四章 人地关系
主要内容 历史和现代的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的形 成、变化的原因与后果
第四章 人地关系
伴随着社会对生存与发展主题的日益重视, 人地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一个“ 人地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一个“世纪性和 世界性的主题” 世界性的主题”。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主要理论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
人地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 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的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 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文地理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决定论;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局限性


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可行的方 法解决复杂的人地关系。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 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启示
(五)适应论
观点: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代表人物:罗士培(Perey Roxby,1880-1947)
四、人地关系的协调论(Harmony)
(一)背景
1、经验与社会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2、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二)观点
人地关系包括两方面:合理利用…优化调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协调论的基本含义—人地关系的本质: 1、系统性 2、对立统一性 3、人的主体性与人地之间的互动性 人对地有依赖;人是主体 4、发展动态性

夏朝即有“有夏服天命”, 春秋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战国时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汉代有“土地各以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 女,障气多暗,风气多聋。……坚土人刚,弱土 人肥,垆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等。
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
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条件 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 生活方式 生活习俗

理 环 境
人 文 环 境 ( 人 工 环 境 )
(自 天然 然环 背境 景 )
未经人类改造和破坏 的原始天然环境,如 天文、水文、植被等
地质学、地貌学、 水文学、植地、 综自、气候气象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白吕纳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随时代变化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 管仲(前685-前645)《管子·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 里,可以为足矣” • 老聃(前580-前5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孟轲(约前372-前2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人定胜天 •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 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 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 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 给自然环境。 •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 面。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类系统 人 经社 口 济会 系 系系 统 统统
利用、改造 适应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
风险分析;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 ④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 ⑤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

2-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
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 等,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 的地理环境。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 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 概念,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理论概念
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增强适 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 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2、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人地关系认识 的反映,是近现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 的意义。 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认识、观点和思想 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人地关系论不是一个思想理论,而是围绕人地关系的一系 列思想理论。古代社会的人们就注意到人地关系的存在,提出 了对各种人地关系的认识,如中国古代有“天命论”的思想, “天与人交相胜”的人地相关思想。但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思 想上形成认识系统,是近代地理学形成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主 要思想论点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 态论和协调论等。
恶化、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们认识到人
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 (population)、资源(resource) 、环境(environment) 和发展(development) 的诸多问题。人地关系协调就是协 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即PRED 协调。
基本论点:
认为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 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生 态论与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 地关系的特点,论点大体相同。

(完整版)人地关系理论

(完整版)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名称亚里士多德地理环境孟德斯鸠决定论拉采尔可能论白兰士适应论罗士培人类中心论托勒密生态论巴罗斯索尔文化景观论哈特向生产关系决定论和苏联学者唯意志论环境感知论孟德斯鸠文化决定论哈奇庄子“天人和一”观荀子协调论现代科学家理论看法简要评论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理和心夸张了环境的决定力量,忽视生产力和理特点,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决定要素人和地理环境之间以心理因向来说明人地关系,忽略生产是一种互相作用关系,二者为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地关互为因果关系系中人的主导作用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指出自然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与生物遗传的限制,也说明人类的适应不一样,是经过对社会环境的作用的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可能性和环境变化的适应人是宇宙的中心过分夸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人是中心命题,应当重申了人地关系中人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的反响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独有的文化,在其重申经过实质察看地长久活动的地区内,面景观来研究地区地必定会创建出一种适应环境的理特点地表特点都否认了人类社会和过分重申人的主观能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动性,以为“谋事在人”,会致使滥用互关系自然资源,最后遇到大自然的报复人对自然环境关系中研究各样文化公司尤其是决议人的环境感的各样可能性进行选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择时受环境感知影响地关系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人失掉对自己实践的的程度,人类的文化能够改变主导和控制作用自然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人类应按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应自然规律联系的,人真实的“人地关系”与环境之间不是对峙而是一致的提早协调人地关系是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美全人类最紧急的务,人地关系和科学,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问和睦日趋受重视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传播。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

农业地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

工业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

交通地理学对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

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人地关系

第二章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关于全球环 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纳入国际事务议程; 就环境论环境,并未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提 出要实现SD,并认为SD “强调人类通过对生物圈的管
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SD被各国普 遍接受;人类已经认识到发展与环境相辅相成,不可 人为割裂开来;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生活方 式的重要里程碑。 •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 划》被认为是关系到全球未来10至20年环境与发展进 程走向的路线图,是国际社会在SD领域积极努力的最 新结晶。
• 地域空间乃是地理学的独特性视角。
从区域差异方面;从空间联系方面。
二、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 险分析;

• • •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适应论
生态论
巴罗斯 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 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 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地理学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四、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 20C60S以来,人地关系失调 •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 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臵,人类活 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 象,使“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 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 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即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在人类生产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类产生活动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等负面影响。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均有影响。

表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北方人爱面食,南方人喜欢大米;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如人种的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影响,如恶劣不利环境使人奋进和抗争,而舒适环境易使人安于现状3、人地关系理论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2)或然论和可能论:白兰士(3)适应论、协调论与和谐论: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适应论”;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20世纪60年代和谐论得以确认。

4、人地关系的实质(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两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属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关系;(2)人地相互作用中,人具有主动性和积极的一面;(3)人类应有目的地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位论1、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区位论产生于德国。

社会中人类进行活动,必须选择各种场所,场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位置,多数人将区位解释为占什么样的位置。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四节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 1.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2016年 ①人地关系的网络化。经济关系国际化的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区域界限被打破,呈 现出区域之间的网络化和全球范围的网络化趋势。 ②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深加工技术和高科技使得资源可利用的限制条件降 低,使得区域的资源开发层次和开发广度扩大,区域资源结构改变,区域经济价值 被附加。在这种条件下,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得到一定缓解。 ③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经济关系国际化改变了区域的物质条件,互补 性的经济关系在不同地域之间形成,使得一个区域可以从互补的其他区域得到稀缺 资源,同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定位观念,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更 大选择性。一个确定区域中的人类群体,对应了更多的生存选择。 ④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促使 全球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资源竞争加剧,造成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全球性环境改变 和恶化明显、全球性人地矛盾扩大。这种状况将会导致更为深刻的区域性人地矛盾 的产生,人地关系的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多。 ⑤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区位因素对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影响很大。随着交通 运输、生产技术和信息通信条件的现代化,距离因素对区位和商业因素的实际作用 在减弱,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供应地和市场的关系。这样也缓解了区域 性的人地矛盾关系。
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需求。 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介的技术的变化,必然带 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人地系统结构的又一次转换。
从本质上讲,采集狩猎和早期农业社会中,人地相互作用不剧烈,人对地的影响较 小,受地的影响较大,从总体上说,人地关系相对和谐,人地系统结构是可持续 的。随着人口增多,农田面积不断扩大,人对地的影响不断加强,产生了土壤侵蚀 等生态环境,人地系统受到局部破坏。工业社会是建立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消 耗和高物质消费的基础上,由于其物质基础的不可再生,决定了传统工业社会是不 可持续的,而且人地系统结构所遭受的破坏时全球化的。

第一章人地关系

第一章人地关系

合理内核

环境决定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史中一个不可
少的里程碑,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

(1)它对否定“神权统治”有过积极的进步意义。正由于它以自然环境的
作用取代“神”的作用,使人地关系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

(2)环境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否定人对环境具有反作用。拉采尔认为:“我
➢ 人类中心论的实践活动的先天性缺陷,客观上导致了环境、 生态的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提出严重挑战,表 现了人类中心论思想的局限性。
3、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 代表人物:法 白兰士 核心思想: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而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愿望、能力来利用这种可 能性。
简要评价:认为选择的动力是“心理因素”,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彻底,但承认环境对人类 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观点, 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具有朴 素的辩证观点。
➢ 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他在所 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 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他把环境对人类 的影响分为三大类:对种族发展的影响、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对 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廷顿和澳大 利亚的泰勒等人相续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辛普尔在《地理 环境的影响》一书中,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体质、民族发展和 国家历史的影响。美国另一个颇有影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 亨廷顿“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 发展的假说,并认为热带气候单调,居民生活将永远陷于相对贫 困”。
二、对人地关系内涵的认识
➢ 从一般系统论出发,人地关系系统可定义为由 人与地的诸因子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统一整体。

人文第23章人地关系+方法论

人文第23章人地关系+方法论

启示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 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分析 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二)适应论
1、背景 经验背景 (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 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 (2)人类生产 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 象 (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 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 (4)人类政治活 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 社会背景:批评德国拉采尔学派 科学背景:接受法国白兰士学派
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 为的指导者。 在人地关系方面, “自然是固定的,人 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 而变化。”
3、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 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推动社会发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 关系的决定因素 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 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 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 杂性

2、观点:人类意志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 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 渊源 中国古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英国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近代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2、观点 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地理学研究范围只限于自然地理环境 3、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促进自然地理学发展 危害 使人类开发自然失去科学指导 阻碍自然地理学为社会发展服务 启示 理解人地关系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统一学科
2、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 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克斯比(1880— 194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我国古代哲学向来崇尚“自然的和谐”、“人和自 我国古代哲学向来崇尚“自然的和谐” 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 内外和谐” 普遍和谐”观念(汤一介, 内外和谐”的“普遍和谐”观念(汤一介,1996)。 )。 • 在这种“普遍和谐”观念的指导下,自古以来,东 在这种“普遍和谐”观念的指导下,自古以来, 方文明靠得就是巧于向自然环境做有限的索取, 方文明靠得就是巧于向自然环境做有限的索取,把 人类维持生活和昌盛所必须的产品更多得留给子孙 后代。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 后代。 华所在。 华所在。
适应论
生态论
三、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 20C60S以来,人地关系失调 以来, 以来 •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 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置, 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置,人类活 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 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 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 象,使“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 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 协调论” 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 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维达尔 维达尔
白吕纳
文化决定论
• 生产力决定论 • 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人地关系中, • 人类利用、改造、适应、认识自然的能力大大 人类利用、改造、适应、 提高,人地相互作用的规模和强度逐步加大, 提高,人地相互作用的规模和强度逐步加大, 自然逐步成为人类征服、 自然逐步成为人类征服、抗拒和破坏的对象
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理论) 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理论)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自然是固定的, 自然是固定的 人文是无定的, 随时代变化
可持续发展思想
• 20世纪 年代开始出现,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的结果 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 世纪 年代开始出现, • 1962年,《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 年,《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 寂静的春天》, பைடு நூலகம்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 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 • 1972年,《增长的极限》,将人口、资源、环境、生 年,《增长的极限》,将人口、资源、环境、 增长的极限》,将人口 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态、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使人们从盲目坚持 经济增长的自我陶醉中醒悟过来,重新审视资源利用、 经济增长的自我陶醉中醒悟过来,重新审视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 口 系 统
人类系统 经 济 系 统
利用、 利用、改造 社 会 系 统 适应 愝 用 自 然 资 源
地理环境 自 然 环 境
人 文 环 境
二、人地关系理论
•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 吴传钧:地理学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吴传钧:地理学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 吴传钧认为,人地关系有着广阔的内涵和意义, 地理学 吴传钧认为,人地关系有着广阔的内涵和意义, 不能研究它所有方面和内容。 不能研究它所有方面和内容。“从地理学入手来研究人 地关系,明确以地域为基础” 地关系,明确以地域为基础”。 • 陆大道,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陆大道,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地理学报, ):97~ 地理学报,1998,53(2): ~105 , ( ):
适应论与生态论
• 借用生物学的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地关系
罗士培,受法国学派的影响, 年创用了“ 罗士培,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 年创用了 调节” 一词,创立“适应论” 一词,创立“适应论”。 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 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 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 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巴罗斯 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 心论题, 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 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地理学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地理学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可能论(或然论) 可能论(或然论) • 适应论 • 生态论 • 文化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治学 哲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 黑格尔:《历史哲学》 黑格尔:《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 拉采尔:《人类地理学》 拉采尔:《人类地理学》 :《人类地理学 地理学 森普尔:《地理环境之影响》 森普尔:《地理环境之影响》 :《地理环境之影响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 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 和风险分析; 和风险分析;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 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能、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 ④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 ⑤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 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 结构和潜力,预测特定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 结构和潜力,预测特定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 • ⑥人地关系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 人地关系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 • ⑦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 不同层次、 控模型,亦即区域开发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 控模型,亦即区域开发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
第二章 人地关系及理论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第二章 人地关系及理论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第一节 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理论
• 一、人地关系的含义 • 二、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节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 三、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 管仲(前685-前645)《管子·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 )《管子 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管仲( )《管子 地员》: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 可食之地, 凡田野万家之众,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 可以为足矣” 里,可以为足矣” • 老聃(前580-前5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老聃(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自然” 自然” • 孟轲(约前 孟轲(约前372-前2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 - ): 天时不如地利, 和”。人定胜天 • 荀况(约前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 - 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关于全球环 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纳入国际事务议程; 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纳入国际事务议程; 就环境论环境,并未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就环境论环境,并未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提 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提 世界自然保护战略》, 出要实现SD,并认为 出要实现 ,并认为SD “强调人类通过对生物圈的管 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 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 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 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 。
西方
• 在西方,探究人地关系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在西方, • 古希腊学者希波革拉第(前460-前377)《论空气、水 )《论空气 古希腊学者希波革拉第( - )《论空气、 和地方》专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地方》专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自然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 色诺芬(约前 色诺芬(约前430-前354)较早探讨人地比例及相互关 - ) 系的学者 • 柏拉图(前428-前348)《国家论》提出了理想国的设 柏拉图( )《国家论 - )《国家论》 认为5040人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公民数量 想,认为 人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公民数量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 亚里士多德( - ) 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 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 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 一国的土地和人口规模应当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