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难点突破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1.5.1 选择题的设误点及
最新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诗歌鉴赏一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总序第个教案1.审清诗歌鉴赏题目类型2.审清题干要求3.灵活运用鉴赏手法教学重点鉴赏诗歌,巧用手法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学案引语表达技巧赏析与情感把握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的两大重点。
对于表达技巧,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重在构建其知识体系。
而在做题实践中,技巧判断不准、效果表述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绝不能轻易退缩,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动态运用,在“判断”与“效果”两大环节上多下功夫,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和鉴赏水平。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1.(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
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苏庠[注]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
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苏庠: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注“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边[唐]尚颜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4分)★答:自我反思1.在已构建的古诗表达技巧知识体系中,你认为哪一部分建得最牢固,哪一部分最薄弱?答:2.在具体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时,你最擅长判断哪种(类)技巧?为什么?在答这类技巧赏析题过程中,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答:现场答案批语完善借题发挥突破题点一、如何准确判断表达技巧准确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涉及古诗鉴赏的方方面面。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10篇 五(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0篇五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杨果一杯聊为送征鞍。
落叶满长安。
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
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
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
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
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等。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
③为君王谋划国事。
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
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曾国藩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策略优秀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策略优秀教案(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1.看背景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2.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
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看下面这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含解析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之情。
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答案长忆(思念)友人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
”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答:答案①意象繁密。
“云日”“松雪”“溪山”“晚风”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一字一意,用最简练的意象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情感。
②用词精炼。
“明”形象地刻画了松雪在阳光照射下明亮耀眼的状态;“进”写出了雪后冷风吹拂而带来的阵阵寒意。
“明”“进”的使用,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有了生气。
③动静结合。
“云日明松雪”表现出薄云遮掩的日光映照松雪的静态,“溪山进晚风”写出晚风吹进溪水纵横的山间的动态。
④多种感觉的融合。
既有“云日、松雪”等所见之景,又有隐含在“溪山进晚风”里的所听之声,还有“晚风”吹拂下,带来阵阵寒意的所触之感。
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助“云日”“松雪”“溪山”“晚风”等意象,营造空明澄净的意境,抒发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洒脱情怀。
(写出三点即可)1.诗歌开头四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答案雪后空明澄净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答案诗歌通过描写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并借用典故传达诗人冲淡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思念。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和。
答案静闲2.本诗为忆友之作,而全诗并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怀友的。
答:答案①首联对仗,以“寒更”对“清镜”,见“衰颜”而生迟暮之感,为怀人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②中间两联调动听觉和视觉,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静寂寒冷,用环境描写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势。
③尾联借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回忆胡居士。
借用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思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古代诗歌鉴赏
语文1. (2020北京,7,7分)“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
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
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
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答案] 1.①B②A③B[解析] 1.①B.出自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并没有写出“明月”之景。
A.出自晏殊的《中秋月》:“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一轮”即用车轮比喻圆圆的月亮,圆月绕转庭梧,正值寒霜之际,显得格外冷寂,羁旅异乡的客人在中秋之夜无法还乡,孤单而落,银汉寞。
C.出自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玉盘”比喻洁白晶莹的月亮。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升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D.出自李朴的《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宝镜”比喻月亮像一面宝镜般明亮、透彻。
在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是A项,“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滩”,该句出自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诗歌鉴赏一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总序第个教案1.审清诗歌鉴赏题目类型2.审清题干要求3.灵活运用鉴赏手法教学重点鉴赏诗歌;巧用手法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学案引语表达技巧赏析与情感把握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的两大重点。
对于表达技巧;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重在构建其知识体系。
而在做题实践中;技巧判断不准、效果表述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绝不能轻易退缩;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动态运用;在“判断”与“效果”两大环节上多下功夫;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和鉴赏水平。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1.(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
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苏庠[注]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
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苏庠: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边[唐]尚颜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4分)★答:自我反思1.在已构建的古诗表达技巧知识体系中;你认为哪一部分建得最牢固;哪一部分最薄弱?答:2.在具体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时;你最擅长判断哪种(类)技巧?为什么?在答这类技巧赏析题过程中;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答:现场答案批语完善借题发挥突破题点一、如何准确判断表达技巧准确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涉及古诗鉴赏的方方面面。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 古典诗歌鉴赏 教案
“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必修教材古诗主要艺术特色一览表课题主要艺术特色课题主要艺术特色念奴娇·赤壁怀古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典抒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借古讽今氓赋比兴,对比离骚(节选) 比兴,象征蜀道难想象,夸张,反复登高情景交融,对仗琵琶行并序通感,比喻,对比,侧面烘托,双线结构锦瑟起兴,用典,直抒胸臆虞美人乐景哀情,虚实结合,比喻蝶恋花烘托,反衬(乐景写哀情)雨霖铃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点染声声慢叠字,烘托,情景交融任务情境赏析诗句是近几年高考古诗考查的热点题型,它综合性强,自由度大,既考查对诗句含意、情感的理解,又考查艺术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形式、语言、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因此,考生答起来难度较大。
不过,任何题型都有其规律特点及答题方法,了解了这一点,可以说该题型也没什么难度,关键在于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如何驾轻就熟。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宿左省①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
明朝有封事③,数问夜如何?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757年,唐军收复被安史叛军控制的长安,肃宗自凤翔还京。
杜甫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
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
②金钥,即金锁。
玉珂,即马铃。
③封事,密封的奏疏。
鉴赏“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
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
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
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优练1(含解析)
古诗鉴赏一、(2019·仁寿一中高考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本题共2小题,9分)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
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
③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末、二年(761)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唐朝岌岌可危、万方多难之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
C.颔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裴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
【解析】“突出梅之洁白"和“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属无中生有,从诗句内容得不出这一结论.2.诗歌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答案】①忆友之情。
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愁。
从颈联中的“伤岁暮"可以看出,诗人因自己上了年岁而伤感。
③思念故乡之愁。
从颈联下句“若为看去乱乡愁”可知,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满怀思乡之愁.④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
从诗歌的注释来看,国家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乱世心急如焚。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诗首联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那般高雅。
颔联上承“动诗兴”,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2020年11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各地新题分类汇编专题05 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
专题05 古代诗歌鉴赏一、(2021·福建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1-4题。
写给当炮兵的儿子丁芒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
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
我只寄你一缕硝烟,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
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
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
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选自《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第一节中的四个“不寄”,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的思念,诗人让他放下这种思绪。
B.“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诗人委婉告诫儿子要踏下心来保卫祖国边疆。
C.第三节和第四节都写到要“寄”什么,但内涵有所不同,第三节侧重激励儿子要有军人的血性。
D.“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中的“炮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
B.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
C.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D.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4分)4.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04.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泥坑老唐)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骢马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
青色的皮毛配以金饰的笼头白玉的马鞍,主人高扬马鞭奔跑在京郊大道上,华贵而不凡。
B. 颔联写骢马的敏捷、矫健。
“朝”“暮”极言时间短促,“东道”至“河源”写空间的阔远,表现骢马飞奔的雄风。
C. 颈联刻画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
这是一匹汗血宝马,它跟随主人征战沙场,不惧边地艰苦,不惧伤痛严寒。
D. 前三联写外在美,第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1. D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D项,“前三联写外在美,第四联写内在美”错,首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
故答案为D。
2.这首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主人对骢马的信任。
“能”、“尽”二字,表达主人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②对骢马历尽艰难险阻建功立业精神的赞颂。
“长城窟”“行路难”写边地艰险,但这匹马只要能有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天山也在所不辞。
③展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4.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
2020届 语文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020届语文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古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夏日梦伯兄寄江南①黄庭坚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
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河天月晕鱼分子②,槲叶风微鹿养茸③。
几度白砂青影里,审听嘶马自搘筇④。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与长兄分别已一年。
②鱼分子:游鱼产卵,散布水中。
③鹿养茸:雄鹿长出初生之角。
④搘筇:拄着竹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如梦如幻,动情地回忆了往日里与长兄从容和睦、懒睡醒来红日照射南窗的温暖而短暂的时光。
B.第三句的“隔”字无论是本身含义,还是在诗句中的位置,均十分微妙,是时空之“隔”,也是虚实之“隔”。
C.颔联手法灵活、情感曲折,一“隔”一“通”的巧妙呼应,使情思在虚实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穿梭。
D.颈联与尾联巧妙衔接,自然无痕,景语情语融为一体。
“几度”“审听”的渲染,使尾联尤富情韵。
2.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题李愬①画像(节选)惠洪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止吞项羽?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櫜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
②广武,指广武君李左车,赵国谋士。
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遂平燕、齐,项羽势孤。
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D.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这使得诗歌在议论的同时又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汇总(45页)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汇总题型归类及答题思路整理一、分析诗歌的形象一、例: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二、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这首诗中某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三、解答分析: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鉴赏事物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四、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分析时务必联系具体诗句。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在指出物象的象征意义时,请使用术语,如:托物言志。
例一、答题示例: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①)。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②)。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③)。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请分析作品中“小松”这一形象。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坚强不屈、怀有凌云之志的小松形象(步骤①)。
小松初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
“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步骤②)。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步骤③)。
C\课堂练习:1、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练(十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帆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中间两联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连用了四个地名,体现诗人的情真意切,诗歌气势健拔,意境更为开阔。
【答案】B(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的情形。
)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①惜别,关切之情。
从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
这表达了关切之情。
②宽慰,勉励之情。
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安慰友人:江上秋帆,参天古木,获得精神慰藉。
尾联劝慰两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
③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意。
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
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遭贬,似乎是在嘲讽圣朝。
诗人委婉地表达出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
【诗意】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示三子陈师道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子女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
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轼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到徐州,得以团聚,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说妻儿们远去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B.三、四句写离别时儿女尚幼,故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直接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C.五、六句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D.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
【答案】B(B项,“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错误,应是“表明离别时间的长久”。
) 2.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什么心理?试分析原因。
【答案】“了知”二句写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还是害怕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
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七、八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
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
“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
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别离之苦,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颇具艺术感染力。
【诗意】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
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
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
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
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三、(2019·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沙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D.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答案】B(第二联意思是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
正值春季,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二联应为时空角度渲染,时空的相互映衬,“形成对比”错。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激越雄健,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
①写景画面雄健,意境开阔:诗歌前四句虽然竭力渲染路途的险阻与凄凉,但“绝域”“阳关道”“胡沙”“塞尘”“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
②情感激越,慷慨豪壮:诗歌第四联“一定要使异邦震服,不敢提和亲之事”,意在勉励友人此去当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安边定国的理想抱负。
【解析】第一联中所选意象属于边塞风光,“绝域”“阳关道”“胡沙”“塞尘”“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第四联“一定要使异邦震服,不敢提和亲之事” “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
这两句看似是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语言风格激越雄健。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元日示宗武①杜甫汝啼吾手战②,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注】①武:杜甫次子。
②战:通“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暗扣“元日”来写,有新年添岁之意,然而添岁,于垂老者来说是身随年老,于青少年则是身随年长。
B.“处处”两句感慨羁旅漂泊、处境艰难,强调自己和家人已经多年在外度过元日,从而营造出感伤的氛围。
C.“训喻”两句中“青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感叹自己老无所成,心生惭愧,因而教导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D.结尾两句诗人忆及江东的弟弟,情难自已,落泪之中足见手足情深,对宗武来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家教。
【答案】C(C项,“青衿”运用的应是借代手法,青衿是贤士的代称。
)2.《杜诗详注》评价这首诗“悲喜并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将悲事与喜事交织在一起,将哀情与乐情贯穿于全诗。
诗人悲身世坎坷、年老衰病,悲归家无望、兄弟离散,悲时局动荡、壮志难酬。
喜时逢佳节、父子相守,喜宗武长大、成才可期。
【解析】根据“迢迢滞远方”,概括出远离他乡。
根据“衰病只藜床”概括出年老多病。
根据“名惭白首郎”概括出壮志未酬。
根据“吾笑汝身长”概括出喜看儿子成长。
根据“处处逢正月”,一方面慨叹羁旅他乡,另一方面庆幸父子相守。
【诗意】杜甫打了儿子一顿导致儿子哭了,但是看到儿子又长高了,父亲则开心地笑了。
正月时节应是团圆时刻,然而诗人却远在他乡,路途遥远被阻滞,难以归家。
飘零他乡喝着柏酒,衰老生病只能躺在藜床。
教育孩子应该如何为人,很惭愧的是自己白发苍苍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要赋诗一首却又释笔作罢,直想称觞举寿。
诗人独自在外,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不能和家人团聚,只能在这暗自流泪。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其二)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②,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③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④。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被贬戍新疆,启程赴伊犁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
②《左传·昭公四年》言郑大夫子产因改革遭谤,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③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④老头皮:老头子。
此联作者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自谦体力衰弱、才智平庸,言外之意是贬赴新疆不担重任就不会再“神疲”了,否则反而会“不支”,平淡话语中隐隐透出政治风暴后诗人疲乏低沉的心态。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有句间对仗,如“生死以”对“避趋之”;又有句内对仗,如“国家”对“生死”,“祸福”对“避趋”,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力。
C.颔联含意丰富,既指目前贬戍伊犁远行,纵然是祸也在所不辞;也表明自己不论过去将来,其所为都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坚定态度。
D.颈联感谢君王,认为贬谪是君王对自己的宽厚处分,实则是借此向家人诉说衷肠,心平气和地解除家人对他远行的担忧,宽慰家人。
【答案】D(D项,不只是起宽慰家人的作用,也是为了规避复杂政治斗争而不得不说的官场话,体现出朝廷重臣不敢轻言牢骚的深沉,从字面上看诗人似乎心平气和,实则心底埋藏剧痛。
)2.尾联用典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尾联引用苏轼以效仿隐士杨朴妻作诗来安慰家人的典故,也用戏语来同亲人告别,安慰亲人。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此行生死未卜的隐隐忧患,对家人的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怀,幽默诙谐的风度。
用典显得含蓄隽永,言简意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分析。
结合题干提示“用典”,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情感。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同老伴讲故事,还戏说“老头皮”,可见诗人对家人、对妻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厚感情,也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意】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