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针灸处方与君臣佐使

合集下载

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

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

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通过合理搭配药物,使君、臣、佐、使之间相互配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君臣佐使的概念中医药学中,药物被划分为君、臣、佐、使四个等级。

君药是指主要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的药物,佐药是用来增强君、臣药效果的药物,使药是用来调节药物配伍关系的药物。

君、臣、佐、使的药物搭配合理,能够相互协同,发挥最好的疗效。

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1. 君药:君药应具有明确的疗效,能够直接治疗疾病的主要症状或病因。

君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判断。

2. 臣药:臣药是君药的辅助药物,能够增强君药的疗效或调节君药的副作用。

臣药的选择应根据君药的疗效和患者的病情来确定,以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

3. 佐药:佐药是用来增强君、臣药效果的药物,能够提高疗效或减轻副作用。

佐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

4. 使药:使药是用来调节君、臣、佐药物之间的关系,使其协同作用更加明显。

使药的选择要根据君、臣、佐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三、配伍方法的应用1. 药物相克:某些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抵消或削弱作用的现象,如黄连与白术相克,不宜同时使用。

2. 药物相顾:某些药物之间能够相互增强作用,如川芎与当归相顾,能够提高活血散瘀的疗效。

3. 药物相伴:某些药物之间能够相互协同作用,如人参与黄芪相伴,能够提高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

4. 药物相宜:某些药物之间搭配使用能够产生更好的疗效,如麻黄与桂枝相宜,能够增强发汗散寒的疗效。

5. 药物相互制约:某些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大黄与决明子相互制约,不宜同时使用。

四、举例说明1. 治疗感冒:以麻黄为君药,配合桂枝、杏仁为臣药,炙甘草为佐药,大枣为使药。

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散寒解表,杏仁化痰止咳,炙甘草调和药性,大枣增加药物的疗效。

中药配伍为什么要讲究君臣佐使?

中药配伍为什么要讲究君臣佐使?

中药配伍为什么要讲究君臣佐使?《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正确使用和理解君臣佐使,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君臣佐使,原指古代人事关系,即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君者,君,尊也。

——《说文》。

君也者,掌令者也。

——《春秋繁露》。

臣者,事君者也。

象屈服之形。

——《说文》。

佐者,佐,助也。

——《广雅》。

使者,使臣也。

第二,药物配伍的数量,凡是遇到数字在中医概念中,我们要非常敏感加以重视,中医的取类比象中的比象即来于此。

《本经》中药物组方配伍方式分为两类:一类组方原则,是由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组成,即一味君药,二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使药,而药物功能种类是四种,此类组方中的数字,包括了从一到五的小衍之数。

先来了解一下组方术数的含义。

一者,代表太极,是在天地阴阳分开之前,成球状、点状。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

”又“一国不容二主”,君药是一方之主,作用方向直接,直达病所,调节造成机体阴阳失衡的最主要原因。

二者,代表阴阳,天地、上下、内外、表里等,阴阳的作用调节平衡,君药能否准确发挥作用,君令能否实施其功用,需要大臣的保驾护航。

好像用导弹攻击,导弹飞行依靠弹翼,弹翼帮助导弹保持平衡,因此而准确击中目标。

三者,代表三才天地人、上中下、精气神等,在外应天气降为雨,地气上为云,在人体则是在内五脏之精化气,在外六腑之阳气顺降,卫气护外,在内之精与在外之气的相互转化。

五者,五行,五行生克平衡,五脏藏精以及化气平衡。

此组方原则是通过调节五脏藏精与化气,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以五行为根本的治疗方法。

四者,四时,经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时乃天之精,天地间万物生之本。

二类组方原则,是由一君、三臣、九佐使组成,即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使药。

从术数来看,三是指气的开阖枢变化。

经云:“其生五,其气三。

中药方剂里的君臣佐使

中药方剂里的君臣佐使

中药方剂里的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是根据相应的病情,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的组方形式。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辅君之为臣,辅臣者为佐,应臣者为使。

其中,方剂中君药用量独重。

臣药次之。

佐、使药,更次之。

不过君臣有序,相与宣摄。

古语云:“上医医国,其次医疾”,仿佛政治与医药有着天然的联系,而治病和治国确实又存在着本质的相似。

东汉思想家王符真正把治国治身等同起来:“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

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

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

夫治世不得真贤,臂犹治疾不得良医也。

”药在处方,正似官居朝廷,方内诸药的角色配置,最能体现施政者的用人之道。

所以,国有帝卿官吏,药分君臣佐使。

主药如君。

一国之君,尤其是开国立业之君,夙兴夜寐,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清热泻火,主宰沉浮。

白虎汤辅药如臣,辅弼之臣,如汉高祖时期的萧何、唐太宗时期的魏征、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尽职尽责地充当左膀右臂。

君上殚精竭虑,臣子鼎力相助,上下同心,国焉能不治?病焉能不愈?又或者君临天下,主持大局,小处疏漏难免,臣子为之弥补,“匡君之不逮也”。

前者如麻黄汤用桂枝,旨在加强麻黄的辛温解表,后者如小青龙桂枝汤用干姜、细辛为臣,意在治疗咳喘痰多而稀之兼证。

一朝之内,即便文臣善谋划,武将骁勇善战,也不能事必躬亲。

臣药力所不及之处,佐药便有了用武之地。

麻黄汤中以杏仁消咳平喘,这是麻黄、桂枝君臣所办不到的。

佐药还有另一种妙用,即制约、抵消某些君臣药的烈性或毒副作用。

小柴胡汤中臣药半夏止呕和胃,功劳不小,然非生姜不能制其毒。

麻杏石甘汤中,君药麻黄易发汗太过,人们采用辛寒的石膏来抵消一些,疗效最佳。

小柴胡汤使药则如现代国际交往中的外交大使、婚礼中的傧相、活动的主持人。

功用之一就是引领君、臣、佐诸药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与之相关的经脉,如独活寄生汤中,牛膝引药下行,以补肝血,壮筋骨,祛风湿。

中医基础:临证用药之君、臣、佐、使、七方

中医基础:临证用药之君、臣、佐、使、七方

中医基础:临证用药之君、臣、佐、使、七方想要成为一名好中医,对中药知识的了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方剂的记忆与运用,也是令很多人感觉头疼的事情,所为何?方剂众多,记不住呀!其实,要想临证用药轻松自如,掌握方药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小编今天就分享一篇方药基本知识,好好看哟~01、君臣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

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

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

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

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

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

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臣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中医组方原则之“君臣佐使”

中医组方原则之“君臣佐使”

中医组方原则之“君臣佐使”一、什么是“君臣佐使”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过组合可以达到提高疗效及减轻不良反应或毒性等作用。

组合过程中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合和调剂。

经过总结得出:“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的组方理论。

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剂,这种组方原则称为“君臣佐使”。

二、“君臣佐使”的两派之争君臣佐使具体含义分为两大学派,一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固定论。

该学派认为主养命,无毒、久服不伤人的中药为君药,主养性、轻毒药为臣药,佐使药多为预防或治疗相应的疾病症状。

其中君药不一定是治疗疾病的药。

用更为通俗的语言来说的话,就是一个公司里老板最大,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具体工作任务由员工去完成,从而实现盈利。

二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随证论。

是根据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主次作用及相互关系来划定君臣佐使的。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负责干大部分的活,其他人帮查个文献、法规、打印材料等杂活支持项目负责人工作。

对于固定论,采用滋补中药调养为君,增强调养功能为臣,佐使药用于治疗影响机体功能的症状。

以常见组方-“桃红四物汤”为例,以藏红花活血为君,桃花、当归辅助活血为臣,苦参、白芍、黄芪、甘草为佐使,防止机体燥热造成气血不足等;以达到调养、补益、滋润皮肤,使皮肤展现素颜好气质的目的。

那关于随证论,目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即起主要治病作用的即为君药,臣药增强君药药效,佐助药治疗主病可能带来的其他不良情况,使药能降低各药毒性或调节各药到达病灶。

如开发一款去除口腔异味的植物提取液,首先要考虑的是以除异味药为君药,其次用臣药掩盖异味或增强君药除味功能,再者用佐药清楚口腔异味可能带来的发炎、敏感问题,最后使药调和诸药口感或毒性。

中医方剂配伍按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

中医方剂配伍按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

中医方剂配伍按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处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重要环节,既具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临证处方是中医临床医生经过辨证之后,出具方药的最后环节。

医生处方的来源,一般包括选择前人成方、化裁变化成方和因证遣药组方三种基本形式。

三种形式虽有区别,但更有联系,且多以运用古方为基础。

当今在临床上,不经任何变化的直接使用成方的机会不多,但无任何方药背景经验、完全意义上的自己选药组方也较为少见,较多的是化裁变化运用成方。

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所陈列之症皆合,更验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医学源流论》)因为古方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往往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可重复性强,疗效比较好,所以很多中医医生应用前人的方药,往往会“得心应手”,遇有病情变化,只要加减原方的药味就可以了。

这个加减变化,也是有原则的,不能随心所欲。

复方中药配伍之后的互相作用,被前人概括为药物的“七情”。

也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除“单行”是指单味药物的应用外,其余六方面都是指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说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中药配伍理论,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药物配伍的“七情”说起来复杂,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组合一样。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组合起来,有的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是相加的协同作用;也有的组合是“不共戴天”、“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互相制约的关系。

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前人总结出来“七情”,可以供我们参考。

这不是不变的,人们的认识将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相须”是指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配伍在一起应用可以加强治疗的作用。

“相使”的意义有两项:一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使整个方剂治疗作用包容的范围更全面;二是使药有的时候可以抵消、减轻君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方剂的治疗更安全,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中医药学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中医药学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臣佐使出处《黄帝内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释义:『清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示例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得~关系。

介绍“君臣佐使”就是中医得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方剂学术语方剂学术语,就是方剂配伍组成得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得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得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得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得毒性,或起反佐作用得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与诸药得药物。

以治疗伤寒表证得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与诸药为使药。

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具体含义一、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得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得地位及配伍后得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得原则,就是七情配伍得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二、内容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得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它体现了处方得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就是组方中不可缺少得药物。

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

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

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导读]凡病有名有症、有机有理,找着病根,合理用药,自然药到病除。

中医治病,开方必不可少,而西医治病是开药。

至于何为“开方”,何为“开药”,且看本文作何说。

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著的《医学源流论》中,有一篇“用药如用兵论”,说的是治病和用兵是一样的道理。

“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者,必有奇殃。

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病邪好比是敌人,药物好比是士兵,治病如同打仗。

治病如同打仗战胜敌人为要务在“知己知彼”思想指导下辩证用药首先我们要知道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也就是辨证的过程,兵法上叫“知彼”;同时还要知道每味药的药性,就像将军了解自己的士兵一样,兵法上叫“知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用药,就能获得良效,兵法上叫“百战不殆”。

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信息就是症状,症状只是表象,如果我们只根据症状来用药,而不辨证,就无法了解疾病的病位、病性,就如用兵不知敌之确切所在,敌之数量多少,敌之勇怯如何等,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

辨证就像破案,症状只是线索,线索有真有假,有全有略,好的侦探只要找到一些片断,就能把线索一个个串联起来,整个案件就可以告破。

辨证也一样,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好的医生能够从中抓住几个要点,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谴方用药,故能效如桴鼓。

“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方剂是中医治病的最主要手段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

许多人知道学中医要背汤头歌诀,但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方剂是中医治病的最主要手段,尽管一张处方中的药物可能有多有少,但大多数是以“方”的形式出现的,所以,中医把处方的过程称为“开方”而不叫做“开药”。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自古以来,中医药学术体系中就有“方剂君臣佐使”的说法,它是一种独特的药物配伍理论。

所谓方剂君臣佐使,是指在复方药物中,各种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治疗疾病、调整身体机能的目的。

一、方剂君臣佐使的定义与来源“君臣佐使”这个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在古代,君主、臣子、佐助和使者分别代表着不同地位和职责。

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医药领域,旨在说明方剂中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地位。

其中,君药为主,臣药为辅,佐药协助,使药调和。

二、方剂君臣佐使的作用与特点1.君药:是方剂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能够针对病因、病机发挥治疗作用。

君药的药力较强,用量较大。

2.臣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增强疗效。

臣药的药力较君药为弱,用量较小。

3.佐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疗效,或针对兼证、并发症进行治疗。

佐药的药力较弱,用量较小。

4.使药:调和诸药,起到矫味、减毒、引经等作用。

使药的药力较弱,用量较小。

三、方剂君臣佐使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在中医药实践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性能,巧妙地运用君臣佐使原则进行组方。

通过合理搭配药物,使方剂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同时又减少副作用。

这种个性化、精细化的组方原则,体现了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四、现代医学对方剂君臣佐使的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方剂君臣佐使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许多研究表明,方剂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现代医学通过实验研究、药理作用和临床观察等方法,对方剂君臣佐使的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五、总结与展望方剂君臣佐使作为中医药独特的药物配伍理论,历经千年检验,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方剂君臣佐使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处方为什么要有君臣佐使

处方为什么要有君臣佐使

有方无药。” 又云:“方之与 等症。方中的干姜温中散寒,
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 正好针对主证,起主攻作用,
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 因而为君;白术健脾益气,帮
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 助运化,助干姜治疗吐泻腹痛
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 腹胀,为臣;吐泻后中气受伤,
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 津液耗损,用人参补气生津,
(编辑 李国坤)
附子配干姜合甘草,甘草可
16
时候对国家官吏设置的提法。 其中的药物各司其职,共同来
《内经》云:“主病之谓君,佐 完成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
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 所谓的“君臣佐使”。
臣佐使正是药物配伍后形成
就像战场上作战的军队,
一张完整处方的基本组织形 有主攻、有佯攻、有接应、有阻
式。
击、有穿插一样,各自完成自
一张处方,如果仅是药味 己的作战任务却又互相配合,
草)中用甘草,为的是“恐 佐、使药不一定方方俱备,有
其 速 下 也 ”(《 本 草 纲 时一味药可以兼有几方面的
目》);十枣汤中用大枣,以 功能,有时一个功能又同时可
其 甘 平 之 性 缓 和 甘 遂 、大 以由几味药承担,这都要视病
戟、芫花的峻烈,保护胃气, 情的不同而灵活掌握。
使邪去而正不伤;四逆汤中
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 用桔梗、升麻、葛根。这几味药
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 有升散的作用,可以引药上
类为君,兼见何证,以佐使药 行。治身体下部的疾病时加用
分治之。”(《汤液本草》上 牛膝、肉桂。牛膝入足厥阴、少
卷)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发汗 阴经;肉桂下行,益火之原。二
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 协助姜、术治疗兼证,为佐;炙

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是怎么一回事?

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是怎么一回事?

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是怎么一回事?生活中人们会发现,服用中药治病,不论是成药还是汤药,很少有单味药,药中组成少则三五味,多则十多味不等。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开具处方,病人依方服用,要取得好的疗效:一方面取决辨证准确,另一方面遣方用药要严谨而合法度,这里所说用药法度就是指的用药'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古人沿用古代官吏的名称来指导用药,现代多用'主、辅、佐、使'。

主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辅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证侯的药物。

2.因主要付作用较大,加以制约。

3.反佐作用,用于因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以消除寒热相拒现象。

使药:即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以四君子汤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为例:人参甘温健脾益气为主药。

脾喜燥恶湿,脾虚不运,白术甘苦健脾燥湿为辅,助人参益气健脾。

茯苓甘淡以渗湿健脾为佐。

使以甘草甘缓和中。

共奏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

四味中药主、辅、佐、使,明白清晰,针对性强,结构严谨,少而精要,不失为千古名方。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早在《内经》中已经提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后代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强调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君、臣、佐、使不光是古人组方用药原则,更是古老中医'整体观','治病求本'的科学智慧体现,它提示人们,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不但要有准确的辨证立法,也要分清'主、辅、佐、使',才能达到重点突出,组织严谨,相辅相成的组方要求,从而起到方圆相济,事半功倍的效果。

鲁人郎中用简单文字,讲述中医知识,让您走近中医,贴近健康!。

中医针灸中君臣佐使的临床应用!

中医针灸中君臣佐使的临床应用!

中医针灸中君臣佐使的临床应用!针灸处方是在临床针灸治疗过程中,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病情及脏腑经络腧穴的功能、特性,进行穴位配伍的用穴方案,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

在针灸处方的组成上,既有严格的原则性,也有较大的灵活性,“方从法出”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就是遣穴处方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而针灸处方是由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及阿是穴等配伍组成的,腧穴是构成针灸处方功效的主要因素,即“方以穴成”。

处方组成的基本法则有三,为近部配穴、远部配穴及随证配穴,同时注重要有君、臣、佐、使等用穴的主次之分,从而达到《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言“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治疗目的。

1、针灸处方的形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医书,其中记载了砭灸法的使用,但无腧穴处方的记载。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及淳于意的针灸医案共六首,虽有取穴部位,但无具体腧穴名称,如淳于意治齐中大夫龋齿病“灸其左右大阳明经”。

说明东汉以前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但腧穴理论尚停留在“以痛为输”的雏形阶段,而针灸处方尚未形成。

而后《黄帝内经》的成书问世,标志着针灸处方的形成,书中记载了400余首针灸处方,其主要特点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循经取穴为主要方法,以单穴为主要内容,但尚无一定的处方配穴规律可言。

例如:《灵枢·杂病》载:“膝中痛,取犊鼻,以负利针,发而间之。

”即为一病单穴。

当然也有取两个穴位以上的处方,如《灵枢·厥病》中云:“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而后出现的《难经》、《伤寒论》等亦记载有与针灸处方有关的内容,并且《难经》中首创了“子母补泻”及“泻南补北”等配穴方法。

2、针灸处方的发展自针灸处方形成以后,经晋代至唐、宋、金代的不断积累,在元、明、清代得到了全面发展。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是对两汉以来针灸学文献的历史性总结,同时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是怎样组方的?——何谓君臣佐使

中医是怎样组方的?——何谓君臣佐使

中医是怎样组方的?——何谓君臣佐使以下文章来源于中振说本草纲目,作者ZZZ中振说本草纲目您好!欢迎加入中医药文化的世界之旅。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草的世界,探寻世界的本草。

常有朋友问我:“老梁,你说中药与西方传统药相比,有什么特色?”我常说中医用药有两大特色:复方与炮制。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复方。

1什么是中药复方?复方,人们还习称为方剂。

谈到方剂,已经包含了“方”与“剂”两个部分。

“方”有规定与规矩的意思,这里指的是中医用药的配伍原则。

而“剂”是在上述处方的基础上,按照临床用药的需求,加工成为一定的制剂形态,如汤剂、丸、散、膏、丹,以及中药现代剂型。

从古到今,中医到底有多少首方呢?我们来顺着朝代的顺序捋一捋。

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28种。

其中的医学专著,经过医药专家的整理,以《五十二病方》冠名。

这部在历代文献中都没有记载的医书,被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写过一本医书《备急千金要方》,这本书里面收了五千多个方子。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有1,892种药,一万多条方剂。

而且李时珍收录的方剂都是一些小药方,组成都是只有几味药,非常实用。

明代定王朱橚组织编写了《普济方》和《救荒本草》,《普济方》里收了多少方呢?一共是六万多首。

现在,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和经验方,已经被生产出了多种剂型,我们称为中成药。

2015版《中国药典》共收录成方制剂1,006个,涉及873首中药复方,24种剂型。

无论有多少方子,万变不离其宗,中医组方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君、臣、佐、使。

中医组方原则君臣佐使,表示了药物相互配伍的关系,也共同构成了中医药美妙的和谐之曲,绚烂的交响乐章。

2我想有一个方子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叫“十全大补”,如“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丸”。

“十全大补”的组成究竟是那些药呢?今天就来剖析一下它是如何组成的。

“十全大补”补什么?这里的“十全”是取其完美之意。

中医配伍中的"君臣佐使"

中医配伍中的"君臣佐使"

中医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

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症的药物。

3、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经常作为使药入方。

组方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中药处方君臣佐使的含意

中药处方君臣佐使的含意

中药处方君臣佐使的含意中药处方所谓君臣佐使,是指中药组方中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君为主药,臣为副药,佐为辅药,使为配伍药。

这种组合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选择,以达到药性互补、缓急相宜的目的。

君臣佐使的含意涉及到中药的八荟、五性、归经、用量、贴数、炮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主药,起到治疗病症、达到治疗目的的作用。

君药必须要选择正确,质量高,且用量适当、用法妥当,确保其治疗疾病的主要作用,是中药处方的核心所在。

臣:副药,起到增强或降低主药作用、协同配合君药治疗,清除产生副作用的垃圾,调节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臣药必须配合君药,起到辅助和调节的作用。

佐:辅药,是辅助药物,起到增强和改变其他药物的特性和功能,增加君、臣药的药效,或者减轻其他药物的毒性。

佐药必须合理选择,是处方中非常关键要素之一。

使:配伍药,是一个调节剂,可以协调处方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平衡且提高整方的作用。

使药的用量较少,但作用很大,在中药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君臣佐使,是一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不同的药物组合,起到不同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各种药物之间要明确自己的作用、达到协作的目的,以达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配伍原则,从而提高处方的疗效,确保中药治疗成效。

在日常的中药处方中,可以通过君臣佐使的合理运用,来达到一些诸如促进新陈代谢、调整人体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等的作用。

因此,合理的药物组合是中药处方治疗成效的关键之一,而君、臣、佐、使的合理组合也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医处方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是什么?

中医处方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是什么?

中医处方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是什么?
中医处方,十分讲究,君臣佐使,各司其责。

(1)君药在处方中对疾病起主要作用。

(2)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的药物。

(3)佐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或是用以消除君药、臣药的毒性,或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则多是引经药或是调和药。

例1::麻黄汤,即是君臣佐使很好的示例。

方中麻黄为君,能发汗平喘;桂枝为臣,解肌温通作用较强,既助麻黄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缓解;杏仁性甘苦,能帮助麻黄降利肺气,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之峻烈,是为使药。

四药配伍则全方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例2:麻黄细辛附子汤,仅三味药,也把处方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麻黄为君,能发汗解表;附子为臣,能振奋体内阳气,细辛为佐药,芳香走窜,是联络麻黄附子沟通内外的桥梁,既助麻黄解表,又助附子温里。

三药并用,内外互通,岂不神妙?常用于体虚之人感冒发烧等症,效如桴鼓。

注:附子有毒,不可乱用,要咨询医生。

中医的用药原则:君、臣、佐、使

中医的用药原则:君、臣、佐、使

中医的用药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方原则。

最早见于《内经》。

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在《神农本草经》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清代张志聪加以集注: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剂量相对其作臣、佐、使药时较大。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分为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

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烈之性。

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分为引经药和调和药。

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中医看病开处方,药物居然还要分君、臣、佐、使,都是啥意思?

中医看病开处方,药物居然还要分君、臣、佐、使,都是啥意思?

中医看病开处方,药物居然还要分君、臣、佐、使,都是啥意思?文/郭炜方剂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辩证和治法,有原则、有目的地将药物配合在一起。

1.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方法是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1)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

(2)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①配合君、臣起治疗作用。

②对次要兼证起治疗作用。

(2)佐制药①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

②制约君、臣药物的峻烈之性。

(3)反佐药与君药药性相反,但能起到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1)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1)方剂组成方法,除了君臣佐使配伍之外,还有气味配伍、升降开阖配伍等。

(2)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

(3)组方时,既不是臣、佐、使药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

(4)组方时,君药不可缺少,一般药味少,药量比其他药物要大。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2)药量增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习题1.1下列哪项属于“臣药”的范畴()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D.制约君药峻烈之性的药物E.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答案:B1.2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范畴()A.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 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C.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D.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E.能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答案:E1.3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方剂组成方法不仅仅只有君臣佐使配伍B.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C.每一首方剂,君、臣、佐、使都应该齐备D.君药不可缺少,一般药味少,药量比其他药物要大E.方剂中的每一味药,并不是只任一职答案:C1.4决定方剂功用、主治的主要因素是()A.配伍B.用量C.剂型D.药物E.用法答案:D1.5决定药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A.配伍B.用量C.剂型D.药物E.用法答案:B1.6下列各项中属于“反佐”范畴的是()A.热因热用B.壮水制火C.以泻代清D.火郁发之E.寒药热服答案:E(作者郭炜,中医学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讲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主治医师,北京同仁堂大药房中医馆济南文化东路店主治医师)。

中医里的君臣佐使

中医里的君臣佐使

中医里的君臣佐使中国人向来认为,中医在最高境界上是一种哲学,同入仕做官的读书人倒是相通的。

范仲淹的人生理想就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都是为了天下苍生。

当然,行医必须要有原则,第一就是讲究君臣佐使。

这一切真如士大夫们所想吗?中医的哲学光绪六年,慈禧太后的病持续了整整一年。

张之洞在一封写给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密信中,提出要从民间请医生,并援引了乾隆年间,徐灵胎两次应召入京诊宫闱之疾的故事。

这样一来,直隶总督李鸿章、山西巡抚曾国荃、江苏巡抚吴元炳这些封疆大吏们纷纷“出手”,推荐了八名医生相继进京。

有意思的是,这八名医生其实大部分是地方官员。

山东候补道薛福辰是主治医师,自习医书,历时五六载,精通诸家医书,为外交大臣薛福成长兄;湖北盐法道程春藻曾治好过李鸿章母亲感染的暑疾;浙江鹾尹薛宝田的曾祖父薛梅苑曾以八十多岁高龄驰赴易州,治愈了乾隆帝十额驸的病。

八人持续诊疗一年多,总算把太后的病给治好了。

古代非常讲究孝道,为孝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双亲的赡养,所以为了疗君亲之疾,很多读书人也会因此学医。

很多官员都以自己懂医术而倍感自豪,玩味其中而不能自拔。

刘禹锡属于典型的“久病成医”,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

他曾说:“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

”陆游的医术更加精湛,他写过一本《续集验方》。

南宋淳熙二年,陆游在成都为官时,在街头煮大锅药给患者服用,救了很多人。

最有名的官员医生要数张仲景。

在长沙太守任上,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医圣”张仲景明朝辽东巡抚王化贞在朝为官,最让其出名的不是政绩,而是他的医术,很多达官显贵直接找他看病。

他根据《本草纲目》为蓝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将各种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150余类,著成《普门医品》48卷之多。

不光如此,王化贞还极善于处理朝中大佬之间的关系。

老中医谈针灸: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君、臣、佐、使规律要分清!

老中医谈针灸: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君、臣、佐、使规律要分清!

老中医谈针灸: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君、臣、佐、使规律要分清!针灸处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腧穴组合,有明确的组方原则,通过腧穴之间的相互配合、促进及制约,发挥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

”针灸同样注重配伍时君、臣、佐、使等用穴的主次之分,这直接影响着针灸的临床疗效。

腧穴是针灸处方发挥疗效的基本要素。

针灸的临床疗效与腧穴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标幽赋》云: “取穴之法,必有分寸。

”针灸处方的配伍如同中药处方,应体现君、臣、佐、使的严谨性,因而针灸处方中君、臣、佐、使的选穴原则就变得极为重要。

马骏等主张,以原穴为君,以俞募为臣,以五腧穴为佐,以八会穴或八脉交会穴为使。

焦新民认为,在循经取穴总原则下针灸处方中腧穴配伍应采用前后配穴、表里配穴、左右配穴、上下配穴等十一法。

麻仲学等认为,可采用本经法、同名法、异经法等选配穴十三法。

《内经知要》云: “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后及内部者,……当先治其外,后治其内。

若先起内部而后及外部者,……当先治其阴,后治其阳。

” 《灵枢·周痹》云: “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

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可见如疾病的发生部位、性质不同,针刺的顺序则不同。

针刺的先后顺序原则包括:1) 穴有主次,治有先后,即先针主穴,再针配穴; 2) 先针病所从生者,即治本为主,治标为次,针刺宜先本后标;3) 先标后本;4) 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既病防变”的原则;5) 先升清后降浊,升清是降浊的前提。

此外,急性痛证可先选取远端穴位,后选取局部穴位,对于慢性疼痛者,应先选取阿是穴再选取远端穴位。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 《素问·刺要论》云: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针灸处方与君臣佐使》:
针灸处方是在临床针灸治疗过程中,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病情及脏腑经络腧穴的功能、特性,进行穴位配伍的用穴方案,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

在针灸处方的组成上,既有严格的原则性,也有较大的灵活性,“方从法出”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就是遣穴处方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而针灸处方是由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及阿是穴等配伍组成的,腧穴是构成针灸处方功效的主要因素,即“方以穴成”。

处方组成的基本法则有三,为近部配穴、远部配穴及随证配穴,同时注重要有君、臣、佐、使等用穴的主次之分,从而达到《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言“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治疗目的。

1、针灸处方的形成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医书,其中记载了砭灸法的使用,但无腧穴处方的记载。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及淳于意的针灸医案共六首,虽有取穴部位,但无具体腧穴名称,如淳于意治齐中大夫龋齿病“灸其左右大阳明经”。

说明东汉以前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但腧穴理论尚停留在“以痛为输”的雏形阶段,而针灸处方尚未形成。

而后《黄帝内经》的成书问世,标志着针灸处方的形成,书中记载了400余首针灸处方,其主要特点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循经取穴为主要方法,以单穴为主要内容,但尚无一定的处方配穴规律可言。

例如:《灵枢·杂病》载:“膝中痛,取犊鼻,以负利针,发而间之。

”即为一病单穴。

当然也有取两个穴位以上的处方,如《灵枢·厥病》中云:“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而后出现的《难经》、《伤寒论》等亦记载有与针灸处方有关的内容,并且《难经》中首创了“子母补泻”及“泻南补北”等配穴方法。

2、针灸处方的发展
自针灸处方形成以后,经晋代至唐、宋、金代的不断积累,在元、明、清代得到了全面发展。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是对两汉以来针灸学文献的历史性总结,同时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此后针灸处方开始大量出现,以《脉经》、《千金方》、《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大成》等为代表著作,其中元代王国瑞编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称得上是针灸处方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共收载处方54条,例如,其中所载“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再如“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功,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

”均突出处方穴法并列的特点,处方形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阶段,与现代针灸处方基本相同,奠定了近代针灸临床处方学的基础。

明代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针灸处方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其中载有针灸处方152条,每条处方多由2~6个腧穴组成,是针灸处方的完整形式,例如,杨氏治疗小便淋漓之症时取“小便淋漓:阴谷、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共取五穴而治之。

说明明代针灸处方已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针灸处方由元代以前单穴处方为主,发展到元明时期以配穴处方为主,配穴理论也极其丰富,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配穴方法,在配穴处方的取穴施治中,出现了取穴的主次先后,即有了君臣佐使之分。

处方中既有腧穴组成,又指明了各个腧穴的具体施治方法等,大大丰富了针灸处方学的内容,提示明清时期已经为现代针灸处方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与临床基础。

3、针灸处方的君臣佐使
3.1君臣佐使的含义
针灸处方是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腧穴配伍而组成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明代的何柏斋进一步说明:“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

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主要是讲在临床用药上有君臣佐使之分,那么在针灸处方用穴上,其理亦然。

古人言“用药如用兵”,同理亦可言“用针如用兵”。

因此在临证中要注重针灸处方配穴的先后主次。

君穴: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腧穴,是针灸处方中不可缺少的。

臣穴:辅助君穴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腧穴,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腧穴。

佐穴:配合君、臣穴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腧穴。

使穴:即引经穴,依据子午流注理论,选择何时何经开何穴,并以此引导方中诸穴气至病所的腧穴。

3.2处方的君臣佐使
在针灸处方的选穴配穴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腧穴配伍的君臣佐使,一般地说,君穴与臣穴构成了处方的主穴,而佐穴与使穴也就是处方中的随证加减或者称之为配穴。

当然在中国古代针灸处方中,含有腧穴君臣佐使的完整处方,还不是太多,多数都是以君穴、臣穴即主穴为主,而佐穴、使穴或无或合二为一。

例如杨继洲在《针灸大成》记载治疗面瘫的处方中,其一取穴有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治疗周围性面瘫。

其中足阳明经穴颊车、水沟、地仓、手少阳经穴丝竹空为君穴即近部取穴,以手阳明经穴合谷、二间为臣穴即循经远端取穴,以上同为主穴;配穴则以手太阴经穴太渊为佐使激发脉气,共达疏风散寒、通经活络、理气行血之效。

又如李学川在《针灸逢源》记载治疗头晕的处方中,取穴为百会、肝俞、大敦,治疗肝火上炎的头晕。

方中百会为督脉穴,位居巅顶,而足厥阴肝经正好“……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故取百会为君穴以平肝潜阳止晕,才取肝之背俞穴为臣以加强百会平肝潜阳之效,复取足厥阴肝经之井穴大敦为佐使,以清泄肝经之火,共奏平肝潜阳止晕之功。

综上所述,在针灸临证处方配穴中,要注重处方用穴的君、臣、佐、使问题,要遵守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的临床治疗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