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理知识点
科学推理粉笔讲义
科学推理粉笔讲义
以下是科学推理粉笔讲义的部分内容,如需获取更详细的内容,建议直接查阅讲义。
一、推理的定义
推理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出发,通过逻辑思考和演绎推理,得出新的结论或假设的过程。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现象、发现新规律、验证假设等。
二、推理的类型
1. 归纳推理:从个别事实出发,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例如,通过对多个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科学规律。
2.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
例如,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已知条件,推导出物体的运动轨迹。
3. 溯因推理:从已知结果出发,逆向推导出可能原因的推理方法。
例如,在解决物理或化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来推测可能的原因。
三、科学推理的原则
1. 证据原则:科学推理必须基于可靠的证据或实验数据。
2. 逻辑原则:科学推理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演绎推理的方法。
3. 可重复性原则:科学推理的结果应该能够被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4. 可证伪性原则:科学理论或假设应该能够被实验证据所证伪。
四、科学推理的方法
1. 假设演绎法:根据已知事实提出假设,然后通过演绎推理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2. 反证法:通过否定已知事实或假设来证明其正确性。
3.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可能的情况来逼近真相。
4. 类比法:通过比较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来推导结论。
科学推理汇总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第一章:声得世界第一节:声音得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得产生:声音就是由于物体得振动而产生得。
⑵声音得产生应注意得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得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得“声”分别就是由气体、液体与固体得振动而发出得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得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得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得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得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得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与原声相同得声音2、⑴声源:发声得物体叫声源⑵声音得传播:能传播声音得物质叫介质,声音得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得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就是以波得形式传播得,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得距离叫声速,反映得就是声音传播得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得因素:①声速得大小与介质得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得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得温度有区别时,声音得传播路线总就是向着低温方向得,如上面得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得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就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得。
⑵人耳听到回声得条件:原声与回声得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⑶回声传播得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得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就是所说得“拢音”。
⑷回声得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5、人耳得构造:⑴外耳:我们瞧得见摸得着得就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
⑵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得耳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
耳骨(又叫听小骨)就是人体内最小得骨头。
⑶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6、鼓膜就是怎样工作得:人耳得鼓膜就是一层很薄得像鼓得鼓膜一样得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
科学推理+图形推理知识点(专项)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 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角相等
①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②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④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衡力,或叫作二力平衡。 平衡力的条件(或特点):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作用力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 A 对 B 的力和 B 对 A 的力
其中是否作用于同一物体是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还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键
第二章 运动学
一、基础知识
<侧重公式运用>
1.质点:
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通常情况下如果物体大小相对研究对象较小或影响不
生此感应电动势的磁通的变化。 楞次定律还可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
电流的原因。 增反减同,来拒去留
当条形磁铁突然向闭合铜环运动时,铜环里产生的感应电流方 向如何?铜环的运动情况如何?
感应电流:顺时针方向 铜环运动方向:远离磁铁的方向
第六章 光学
10
考点精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内容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实例
物体 A:重力 支持力 摩擦力 物体 B:重力 支持力 压力 摩擦力
(六)力的合成与分解:
① 相同方向的力直接相加 F 合 =F1 + F2
② 相反方向的力相减
F 合 = F1 - F2 (其中:F1 > F2 )
③ 方向不同的做平行四边形所得的对角线为合力
二、浮力
科学推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1、声就是由物体得振动产生得,声音得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得声速不同,决定于介质得种类与温度。
2、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与音色。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得频率决定,响度由发声体得振幅决定,不同得发声体具有不同得音色。
第二章:光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可以瞧见,就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得光进入我们得眼睛。
3、镜面反射:光滑镜面得反射(光线平行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得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守光得反射规律。
4、光得反射规律:a、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得两侧C、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就是可逆得。
5、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平面镜所成得像就是虚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得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得连线与镜面垂直。
6、光得折射: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光得折射规律: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c、空气中得角度大(光由空气进入其她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她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d、特例:当光垂直入射时光得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7、红外线:光谱得红光以外存在得人眼瞧不见得光。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得红外线越多。
物体辐射红外线得同时也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得主要特性就是热作用强。
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另外红外线穿透云雾得能力较强。
紫外线:光谱得紫光以外存在得人眼瞧不见得光。
紫外线得主要特性就是化学作用强,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
紫外线得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应用紫外线得荧光效应进行防伪。
太阳光就是天然紫外线得主要来源。
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得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使它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凸透镜就是中间厚边缘薄得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推理基础常识
推理基本常识一,死因分析1.电死:#死者的发稍有些微烧焦,身体肌肉极度僵硬,这是高压中电而死的特征。
#电流从手指尖流进身体所形成的烫伤,会使手指成为灰白色。
2.毒死:#死者皮肤成粉红色,且有些斑点由皮肤内向外呈出,明显是氢氧化钠(NaOH)中毒致死;若毒在胶囊中。
则至少要融化15分钟才能显出毒性。
急救时最好用含蛋白的东西漱口,如:牛奶。
PS:氰酸钾是难溶于冷水的。
#吃了氢酸钾可能会引起窒息死亡(氢酸钾有杏仁味)。
#若是在花上下毒,花本身也应先枯萎。
但神经类的毒素不会造成这样的影响。
#表面看起来是咬端舌头“自杀”的死状,有时是因为吸入毒气或屯如毒物引起痉挛造成的。
#毒菌有很多种,有些还会发出猛毒的毒素。
毒菌还可以拿来做药,但还有毒性,所以平常最好别吃。
#二氧化碳中毒:人周围气体中含超过20%的二氧化碳,那么吸入后会剧烈痉挛,几秒钟便会咬舌而死且身体冰凉。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会沉在特定空间的下面。
#硫化硫酸钠(漂白剂)能解氢酸钾毒。
#食用亚硝酸钠一定量时,也会至人于死。
急性中毒只有少量毒性进入骨髓。
#有机磷中毒后,在生前就会表现为瞳孔缩小,这个征象在死后仍然会保待。
3.自杀:#自杀是枪抵着脑袋开时,会在弹恐周围留下烧焦的痕迹,且周围皮肤的颜色也会加深。
且子弹进入的洞比出的洞小,血流的也较少一点,一般情况下只有自杀才会留下焦痕。
勒死:#喉部明显有一道深深的紫色痕迹,瞳孔放大做痛苦状,舌头有时伸出且变成紫黑色。
#上下唇粘膜出血,颈部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皮上有片状出血,眼结膜出血等表示有扼颈过程#死者若被人扼住颈后用钝器打击头部会造成颅内严重损伤,呼吸系统衰竭死亡。
#窒息和冠心病而死的区别冠心病死亡是因为心肌急性缺氧,引起心电紊乱,导致心原性休克或急性心功能不全而死亡。
冠心病引起的死亡多是在睡眠中发生,根据医学分析,可能是因为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流缓慢,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心肌缺氧,以致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导致死亡。
【考点全解】科学推理
科学推理模块判断推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部分包括四种类型的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共30题)一、科学推理: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原理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第一章牛顿三大定律与基础力学第一节牛顿三大定律基础理论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他施加作用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5。
平衡力与作用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同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知识点: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对于惯性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
(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例1】下列情景是为了预防惯性造成危害的是( )A.B.溜冰时脚向后蹬地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C.D.锤头松了向下撞击锤柄司机带安全带【例2】匀速上升的气球下方用绳子挂着一实心铁块,瞬间剪断绳子,则铁块()A.继续匀速上升 B。
立即下降C.先减速上升,再加速下降D. 先减速上升,再匀速下降【例3】如右图所示是一辆运动着的车,底部C点在车顶A点的正下方。
若A处有一滴水掉下,水滴落在C点的正前方B点处,则车子正在作()。
A、向前的匀速直线运动B、向后的匀速直线运动C、向前的加速直线运动D、向前的减速直线运动【例4】如图甲、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A、4N和8NB、4N和4NC、4N和0ND、8N和8N【例5】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考点一:电学【基础概念】1.电流:用I表示。
电压:用U表示。
电阻:用R表示2.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A),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简称伏(V),电阻的单位为欧姆,简称欧(Ω)3.电学中的电器元件:4.电路图: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组成最基本的电路图,电路图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电源、开关、电阻。
(1)通路:当开关闭合,没有出现任何断电,电路图有电流流过,是闭合的电路图,属于通路。
(2)开路:当开关抬起,是非闭合电路,为开路。
(3)短路:在电阻下面接一根导线,叫短路,如下图,黑色导线没有经过任何电阻直接回到负极,通过一条导线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中间没有通过电阻,叫做短路。
当电流从正极出发,由于导线直接接在了电源的正负极,不会经过电阻支路,直接回到负极,即电阻R被黑色的导线短路了。
一、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叫做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I=U/R 对于一个电路来说,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关系;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电流和电阻成反比关系。
通过欧姆定律可以得到I、U、R之间的关系。
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电阻左1右2)所有电流都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返回到电源的负极。
如图:从正极出发,先经过电阻R1再经过电阻R2,接下来返回电源的负极,有先后顺序,依次经过两个电阻R1、R2,即为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2)并联电路如图,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走到节点A,电源到达节点时分了两个叉,之后同时经过2个电阻,接下来电流在节点B处汇合,最后返回负极。
特点:一个电路会在某一个节点分叉,并且同时经过电阻R1、R2,再到某一个节点后汇合回到负极。
并联电路中电压处处相等(3)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电压:U总=U1+U2电阻:R总=R1+R2;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电压:U总=U1=U2电阻:R总=R1R2/(R1+R2)例题:一个开关控制办公室里的两盏灯,最合理的电路图是:【解析】.开关控制两盏灯,B项开关只控制一盏灯,排除。
科学推理考点
考点:光学——必做与光学有关的题目,在上海的考试中只涉及初中部分的知识点,主要考查平面镜、透镜的成像原理。
此外,光学的很多题目还会涉及到常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所:海市蜃楼是怎么产生的?天空为啥是蓝色的?等等,涉及到折射、散射、反射等知识点。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是能理解并熟练掌握平面镜、透镜的光路图。
二是能够理解平面镜反射定律和透镜折射定律,平面镜部分要能利用成像原理进行入射角、反射角的基本计算。
平面镜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角相等。
透镜的折射定律:① 折射角(密度大的一方)小于入射角(密度小的一方)②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真题再现】两反射镜面I、II成5度角放置,光线入射镜面I的入射角为30度,然后在两个镜面中来回反射,则光线第一次从镜面I上重新反射出来的出射角为___________【2013-上海-A-28】A. 30度B. 40度C. 50度D. 60度【深度解析】题目的实质便是对反射定律的直接考差,只要大家知道这个定律,这道题的计算并不复杂。
【真题再现】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要使一束平行的细光束通过透镜变为一束平行的粗光束,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011-上海A-29】【深度解析】题目的实质就是考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那么我们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可以得出A和B是不可能正确的。
C和D的区别在于,根据C的组合,一个箭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之后,应该位于凹透镜的右下方,两个箭头的光线应位于凹透镜的右上方,故C错误。
D选项符合光路规律。
故答案为D选项。
其实科学推理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5道题总有简单的、基础的题目。
建议广大考生在自己复习光学这部分的时候,要数量掌握相关定律和光路图,但在记忆的基础上更应该理解和掌握它。
电学、光学部分的题目,相对力学和运动学来说,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提升的,也是理解掌握之后能够运用到实际解题过程中去的。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科学推理是一种基于科学理论、数据和实验的推理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然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学推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题型。
一、知识点1、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科学推理的基础。
它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通常以假说、定律或定理的形式出现。
在科学推理中,我们需要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2、数据采集:科学推理需要基于可靠的数据。
数据采集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等步骤。
只有准确、客观的数据才能支持有效的科学推理。
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科学推理的关键步骤。
它需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工具,以及制定合理的实验步骤。
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验证科学假说并提供可靠的证据。
4、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科学推理的核心。
它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因果推理等方法。
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从已知的事实和理论推导出新的知识和理解。
5、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推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要求我们保持对理论和数据的怀疑态度,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和逻辑的合理性,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
二、题型1、理论应用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某种物质的密度和体积,要求计算其质量。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对科学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数据分析题:这类题目提供一组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要求考生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例如,给出某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数据,要求分析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实验设计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或探究某个科学现象或问题。
例如,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全面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逻辑推理题:这类题目给出一段描述,要求考生根据逻辑推理找出其中的错误或不合理的部分。
例如,描述中提到一个永动机的制造过程,要求考生找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情况版
2018省考科学推理部资料考点汇总版目录第一章:声的世界 (3)第二章:光现象 (8)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4)第四章:物态变化 (21)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28)第六章:电压、电阻 (34)第七章:欧姆定律 (38)第八章:电功率 (42)第九章:电与磁 (47)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54)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57)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63)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68)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73)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81)第十六章:热和能 (86)第十七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94)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科学推理知识点总结
科学推理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推理的基本概念1.1 科学推理的定义科学推理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果,通过逻辑分析和推断,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或理论的过程。
1.2 科学推理的特点科学推理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和合理性的特点。
它要求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
1.3 科学推理的功能科学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二、科学推理的方法2.1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具体的事实和观察数据出发,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现象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
2.2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和规律出发,得出具体的结论和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一般到特殊,通过逻辑推理从已知的一般性原理推断出具体的结论。
2.3 实验推理实验推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实际的实验和观察,对科学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新的科学结论。
2.4 统计推理统计推理是通过概率和统计方法,从样本数据推断出总体特征和规律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概率和统计原理,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三、科学推理的重要性3.1 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科学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3.2 提高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指导科学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得出新的科学结论,从而指导科学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3.4 拓展人类的认识领域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拓展人类的认识领域,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科学推理的基础知识
科学推理的基础知识科学推理是基于逻辑和证据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在科学领域中,人们通过运用逻辑、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来推导和验证理论,从而获取可靠的知识。
科学推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推理的核心,它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上。
科学家通过运用逻辑规则和法则,对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推理分析,进而形成科学假设和理论。
逻辑思维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方式。
1.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它基于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原则,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特定的结论。
演绎推理具有严密性和确定性,能够准确预测实验结果。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总结规律和模式,从而形成一般性的科学原理和规则。
归纳推理具有不确定性,需要经过多次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二、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推理的基本手段,它们用来获取科学研究所需的数据和证据。
观察是通过感知器官对现象进行直接的记录和描述,而实验是对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控制。
1. 观察观察是科学推理的起点之一,它通过直接感知和记录现象的方式,收集客观的数据和信息。
科学家要通过精确和客观的观察来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从而支撑科学推理的过程。
2. 实验实验是科学推理的核心之一,它通过对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控制,以验证假设和推导结论。
科学家通过设计实验流程、建立实验模型和采集数据等步骤,来验证或否定科学假设。
三、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科学推理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并对结果进行可靠的解释和预测。
科学推理的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准确的观察和实验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
它有助于科学家得出可靠的结论,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科学推理的基础知识包括逻辑思维、观察和实验以及统计分析。
逻辑思维是科学推理的核心,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默写
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默写
一、科学推理法的定义: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化学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科学推理法的应用:
1. 推断混合物可能组成:如沉淀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有的沉淀既可以溶于酸,也可以溶于碱。
物质灼烧也可能产生多种焰色反应等。
2. 判断溶液中存在的离子:通过溶液的颜色、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3. 判断溶液的组成: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4. 判断离子的存在: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三、科学推理法的注意事项:
1. 推理要有依据,要全面,不能凭空想象或以偏概全。
2. 要注意物质性质的分析,要全面了解物质的性质,不能只关注某些性质而忽略其他性质。
3. 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4. 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要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并能够灵活运用。
以上是关于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的默写,供您参考。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
2018省考科学推理内部资料考点汇总版目录第一章:声的世界 (3)第二章:光现象 (8)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4)第四章:物态变化 (21)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28)第六章:电压、电阻 (34)第七章:欧姆定律 (38)第八章:电功率 (42)第九章:电与磁 (47)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54)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57)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63)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68)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73)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81)第十六章:热和能 (86)第十七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94)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科学推理知识总结版
科学推理知识总结版科学推理知识总结版————————————————————————————————作者:————————————————————————————————日期:2018省考科学推理内部资料考点汇总版目录第一章:声的世界 (3)第二章:光现象 (8)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4)第四章:物态变化 (21)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28)第六章:电压、电阻 (34)第七章:欧姆定律 (38)第八章:电功率 (42)第九章:电与磁 (47)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54)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57)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63)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68)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73)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81)第十六章:热和能 (86)第十七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94)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科学推理要点
科学推理要点浮力物体浮沉的条件:下沉:;上浮:;悬浮:;漂浮:;压力与压强∙固体:P=F/S;∙液体:压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种类(即密度)和深度h有关,而和液体的质量、体积没有直接的关系∙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与温度成正比。
1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1×105Pa=10m水柱产生的压强平面镜与透镜(1)凸透镜:可用于放大镜、老花眼及远视的人戴的眼镜、摄影机、电影放映机、幻灯机、显微镜、望远镜的透镜(lens)等。
(2)凹透镜:凹透镜主要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发散角度与凹透镜度数和折射系数有关,成像在发散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位于物距的同一侧,是正立的、缩小的虚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
∙透镜成像特点:凹透镜用途:近视镜∙实像与虚像: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
简易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或者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电学∙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特点:电流:电压:电阻: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特点:电流:电压: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推理知识点Avy 、、, :「:第一早:声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2、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第二章:光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光线平行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4、光的反射规律:a.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C.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6、光的折射: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光的折射规律: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c.空气中的角度大(光由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d.特例: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7、红外线:光谱的红光以外存在的人眼看不见的光。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另外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
紫外线:光谱的紫光以外存在的人眼看不见的光。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进行防伪。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主要来源。
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使它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的中心叫光心,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做焦点。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
焦点至I 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2.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3.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③过光心的光线方向 过焦点 3.延长线经过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 不变2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 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通 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①甲物距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缩放 虚实缩小 实像fgf照相机 倒立 等大 实像测焦距倒立 放大 实像v>2f投影仪u=f 不能成像u<f正立 放大 虚像v>u放大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 v=2f倒立等大实橡U>2f f<V<21倒立缩小实像f<u<2f v>2t倒立放大蜩u<f倒立放大虚像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这表明光通过凸透镜后会变得收拢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会聚于一点。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表明光通过凹透镜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
第四章:物态变化1、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沸腾、蒸发)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途径: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2、熔化和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吸热)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放热)晶体: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它的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 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3、升华和凝华升华(sublimation ) ------- 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 气态叫升华•(吸热)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放热)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电阻的串联根据欧姆定律可得:U 1=IR 1,U 2P R 2 在串联电路中U =U 1 + U 所以IR = IR R = R 1+R 2电阻的并联根据欧姆定律可得:I 1=U/R 1,I 2=U/R 2,I=U/R 在并联电路中: 所以 U/R = U 1 + IR 21/R 1+ U 2 /R 21/R 2。
⑷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I 1:I 2=R 2: R 1电功率 1、 电功率(1) 、意义:用电器在1s 内所消耗的电能,叫 电功率。
它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2)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 W 常用单位:千瓦(KW 1KW=1000W (3) 、公式:P=W\t=UI2、 千瓦时的含义:千瓦时是电能的单位, 1千 瓦时表示电功率为1KW 勺用电器工作1h 所消耗 的电能。
1KWh=IKW X 1h3、 电功率的测量原理:P= UI (与“小灯泡电阻的测量”对 照,加深理解) 4、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 、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 定电压(U 额)定电压卞工作时的功率叫额定功 率(P 额)。
用电器上标明的功率值就是额定功率。
每一个用电器只有一个额定功率。
(2)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 电功率叫实际功率(U 实),实际功率有无数个, 可能与额定功率相等,也可能大于或小于额定 电与热1、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 热能。
1/R = 1/R 1+1/R 2串联电路的特点 中的电流关系: 中的电压关系: 中的电阻关系: ⑴串联电路⑵串联电路 ⑶串联电路 ⑷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的特点⑴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⑵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⑶串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U 总=U i + U 2。
R 总=R i + R 2。
U i :U 2 = R i :R 2 U 总=U 1 = U 2。
1/R = 1/R i +2、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公式:Q=l2Rt4、保险丝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电流增大到危险程度以前自动切断电路。
选用保险丝的原则是使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
第六章:电磁学磁感应线:在磁场上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磁感应线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磁感应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磁场是真实存在的。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成为电流的磁效应。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有安培定则来判断。
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段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判断电流方向用右手定则:右手平展,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
把右手放入磁场中,若磁力线垂直进入手心(当磁感线为直线时,相当于手心面向N极),大拇指指向导线运动方向,则四指所指方向为导线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第七章: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施加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
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合外力方向相同。
F=ma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也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动力要大于它的最大静摩擦力,而最大静摩擦力大于等于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