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4课 《光的反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纸盒游戏,推测光的传播的路线。
1.教师出示纸盒,学生通过小孔,第一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2.打开纸盒上的小门,学生通过小孔,第二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3.学生试着解释两次实验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教师追问光的传播路径,学生推测。
二、演示实验,感知光的反射的现象。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上台实验、观察现象并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教师呈现光的传播路径,并板书揭题。
三、打靶活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
(一)平面镜打靶活动1.教师出示打靶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打靶的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打中靶心时光的路线图,教师板书。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成功打靶的方法:调整和改变了什么?5.教师追问:“为什么射入的光方向改变了,就可能打中靶心?”学生提出猜想。
6.教师启发学生并演示记录光的路线图的方法。
7.教师提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8.各组展示实验记录单,并汇报实验发现。
9.生生研讨,形成结论,教师板书。
(二)白纸打靶活动1.将平面镜换成白纸,进行打靶活动。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推测。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解释现象形成结论。
4.教师板书并小结光的反射现象。
四、回归生活,发现光的反射的应用。
1.教师激趣:同一束光照射平面镜和白纸,光的反射有什么不同?2.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发现,并提出猜想。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5课时热传导》,主题是热传导。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的过程,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2. 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3.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难点: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理解热传导的概念。
然而,对于抽象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热传导的知识。
热能是如何传递的呢?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
学生: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
老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热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吗?学生:是的,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第二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展示一个实验来观察热能在不同物体中的传递过程。
请看屏幕上的实验图示。
学生:好的,老师。
老师:现在,我将在一个装满温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端部已加热的金属片。
请你们仔细观察金属片的变化。
学生:(观察金属片)老师:请问,金属片的哪一端变热了?为什么?热是如何传递的?学生:金属片的一端变热了,因为它接触了热水。
热能是从热水传递到金属片的。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老师:非常好!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热能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的。
那么,你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关于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呢?学生: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6课)(精编版)(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2.谈话: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二、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1.谈话:短时间内走遍全球观察地球表面的样子是不现实的。
地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世界地形图,尝试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插播视频)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预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摸上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如果学生说不出太多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如: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目测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陆地约29%。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谈话: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插播视频)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我国的地形图,你对陆地的地形地貌有了哪些认识?预设: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3.小结: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整版
1.光的行进【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教学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人工宝石、暗盒、带孔的卡片、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细直铁丝、激光笔、喷壶、玻璃水槽、大手电筒、铁架台、高锰酸钾颗粒、水、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要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形成假设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把教室的灯点亮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灯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人工宝石)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2.学生讲述见解:电灯本身发光。
宝石本身不发光。
3.教师将宝石放进暗盒里,请三个学生观察,确认宝石不是自己发光的。
4.教师讲述:像点亮的电灯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宝石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5.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判断,说明理由。
6.(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鼓励后)出示手电筒、铁架台,将铁架台的铁杆立于手电筒和黑板之间,谈话:请根据光源(当然还没有打开)和铁杆的位置画出铁杆的影子在黑板上的位置。
7.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
(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
)9.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10. 学生猜测。
二、设计方法,搜集证据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章节课名第二单元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光是以直线的方式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学会验证光传播路线的实验。
能解释影子为什么总是产生在背光的一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环节内容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光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些现象呢?2.探索新知 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请把你的猜想写在记录本上。
猜测: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你能利用以下材料(蜡烛和橡胶管)证明自己的想法吗?这个实验该怎么做?想好了吗?请学着老师的方法尝试做实验。
请你思考:还有别的方法查看光的传播路线吗?你发现了吗?用激光笔照射牛奶和水的混合液能清晰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讨论:图1和图2的装置,哪个能让激光笔透过小孔照到白屏上?为什么?解释:答案是图1,因为只有小孔位于同一直线上,才能让激光笔的光线通过,否则会被白板挡住。
3.回顾小结通过实验,你明白了什么?小结: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8分钟。
4.拓展应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现在你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背面便有一个光不能到达的黑暗区域,这就是影子。
常见问题1.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提醒学生使用激光笔不能照射他人的眼睛;使用蜡烛要考虑用火安全。
2.实验材料能否用别的材料替代?蜡烛可以用手电筒代替,选聚光效果比较好的;橡胶软管可以用能弯曲的直径0.5厘米以上的吸管代替。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专业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专业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保护”中的第一章“生物多样性”。
具体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当地生物多样性为例,让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2. 答案要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3.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突出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要点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展示一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如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等。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和概念;2. 复与生物有关的基本概念;3. 掌握有关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知识;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概念;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复回顾生物的定义、组成部分和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小测验。
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2.1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
2.2 植物的繁殖方式- 介绍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分株繁殖、结构繁殖等;- 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例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的互动配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2. 手段与抽象概念的结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教学材料;3. 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程度;2. 研究成果:通过小测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3. 考试表现:根据相关知识点和能力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内容;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物、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
七、教学安排本教案为第二单元的复教案,大约需要2至3节课的时间来复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八、教学媒体本教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包括投影仪和电脑等。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回顾和巩固第二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加深对生物基本概念、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理解。
通过实例问题的解答,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提问、互动和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作用》教案
6.水的作用一、呈现现象,直观导入(预设2分钟)1.出示PPT图片,教师提问,创设情景:上个周末,倪老师想去老家的山上赏秋,但是到了山脚下一看啊,路面变成了这个样子,同学们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预设:可能和长期的降雨有关/可能跟水有关系)二、实验探究,感受侵蚀(预设8分钟)1.讲述:大家都认为,这个现象和降水有关,让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降雨的作用)模拟实验步骤:1.用瓶子里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为了便于观察,在小山丘的顶部撒了一些彩砂)2.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
3.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预设:小山丘表面的彩沙和一些土被冲走了;小山丘表面满满有了一些沟;很多土堆积在相对平坦的地方。
)5.小结:像刚才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现象,雨水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流动时,携带走了松散的彩沙与泥土,这就是水的侵蚀。
侵蚀(板书:降雨土壤流失)三、现象探究,解决问题(预设40分钟)1.过渡:降雨形成的流水对土地产生侵蚀,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减少土壤的流失呢?2. 小组讨论交流(预设:种植植物;加防护栏...)3.出示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材料: 超轻粘土、植被、土壤、塑料瓶、铁架台、水槽……)实验步骤:1.组内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挑选实验材料2.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设计的解决方案。
3.实验操作(注意实验的公平性)4.记录实验结果(提示:两个水槽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改善效果)5.汇报、展示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
其他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6.选个别小组,口头表达修改意见。
7.教师小结:同学们用了种植植被和添加防护墙、防护网等方法,初步改善了降雨时,土壤的流失问题。
很高兴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来解决问题,其实,你们的办法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8.大家可以在课后,继续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也期待你们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展现出更好的办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2、照镜子
课时顺序号
1
主备教师
参备教师
集体备课时间
2017年8月28日
二次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阐明课标依据)
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知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教学重
难点
学生活动。
抽生汇报活动发现。
小结:勺子正面(凹面)成倒像,勺子反面(凸面)成正像。镜子的平整程度不同,所成的像也不同。
3、镜子的应用。
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摩托上的反光镜、哈哈镜等。
三、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照镜子时,闭起左眼,看看镜子里的你有什么不同?
2、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
谈话:镜子就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我们就来通过几个活动来研究镜子的成像特点。
活动内容:
(1)照镜子。(在同一面镜子里看)
(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3)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4)借助镜子读文字。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难点
重点: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难点:解释透过不同颜色玻璃纸,看到图案的颜色是不同的。
教法与
学法
实验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与
学具
水盆、镜子、手电、白纸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第1课 《光和影》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光和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累计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概念。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遮挡物、屏。
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的方向相反的。
影子的大小变化与物体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
2、过程与方法: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的进行记录。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手电筒、屏、课件、拱形铁丝,橡皮。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1.播放手影戏,问:这是什么表演?(板书:影)2.指名回答:在我们身边影子无处不在,但影子只有哪个朋友在才会现形?(板书:光)看来光和影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光和影的探秘之旅吧。
(板书补充课题:和)二、认识光源1.同学们都认为影的产生需要光,那么,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点燃的蜡烛,没有通电的电灯会不会发光?学生会很明确地做出判断。
教师接着提问,月亮可以自己发光吗?学生会说月亮不是自己发光,而是太阳反射照在上面的光。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说明:1.“学习水平”中,识记、理解、运用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他“操作、比较、兴趣”课根据学科特点来设计。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
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一、教材解析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
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从第5课开始,探究光和热的关系。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但是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内容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研究光的强度与热的关系。
重点从材料的性质和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去探究。
第7、8课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学生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因为太阳能热水器涉及到很多科学原理,所以这两课的活动要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
首先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是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课题一:我们知道的太阳教学目标: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3,能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4,对太阳的研究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5,知道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6,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目标3,5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准备:搜集关于太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门,清澄晨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谁来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呢?二、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先在小组内讲将自己知道的关于太阳的故事全班进行收集关于太阳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三、交流感受讲故事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故事的,听故事的同学对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四、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同学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课题二: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6,知道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会形成影子7,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教学重点:目标4,5,教学难点:目标6,7教学准备:竿子、尺子、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关,同时也为我们送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做一番科学的探究把二、观察影子讨论:对于影子,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汇报交流学生活动观测影子:先讨论观测的方法;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观测活动三、阳光下影子的特点1,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有什么发现2,交流新的发现师: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你们发现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学生讨论后回答3,拓展师: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吗?生试着回答阳光是怎么传播的课题三: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教学目标:1,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4,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5,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6,认识到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7,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教学重点:目标1,6教学难点:目标4,2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木块,纸板,塑料板,玻璃板,平面镜,乒乓球,教学过程:一、引入师: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二、照亮阴影里的小球1,学生讨论: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选用什么工具?2,探究活动:用平面镜照亮小球,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3,拓展:师: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让学生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制作观景箱1,让学生看图了解制作的方法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3,制作好后,让学生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4,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光线走过的路线课题四:美丽的彩虹教学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光的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4,能大胆想象阳光的色彩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教学重点:目标:1,6教学难点:目标2,8教学准备: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活动手册,牛顿盘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二、做一个水棱镜1,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师介绍分解阳光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让学生制作水棱镜,让学生思考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3,拓展活动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三、制作牛顿盘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还能混合成白色的吗?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学生制作牛顿盘:制作完成牛顿盘,探究组合产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有单色光混合到白色光课题五:阳光下的物体教学目标:1,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2,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4,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做好观测记录5,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6,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7,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有关教学重点:目标2,4教学难点:目标3,6教学准备: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在白天,没有太阳,也是亮的,这些光是从哪里来的?二、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1,让学生讨论: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2,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进行探究物体反射光的强弱的活动并进行记录3,学生相互交流: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物体的什么特性影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三、测量温度变化1,讨论:为什么选用黑白纸筒;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还要什么工具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3,活动后,学生间相互交流:经过探究和数据的整理,得到什么结论;哪种纸的温度上升最快,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课题六:光强与光弱教学目标:1,会使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出地表温度,并进行比较2,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3,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4,知道物体在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5,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5教学准备:温度计,挖土的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出还是背阴处;不同季节,我们的选择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1、让学生讨论: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2、测量,测量后整理数据3、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得出了什么结论三、光的强弱与温度1,让学生讨论: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可以选哪些材料和工具,判断温度的差别有哪些方法,具体的方法和步骤2,学生活动: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分析探究的方法,4,交流:自己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科学怎么样进行改进,探究出了什么结论5,拓展:让学生使用很多面镜子试一试课题七: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教学目标:1,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2,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3,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4,认识阳光下的物体再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5,了解物体反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目标4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大量的信息摆在我们面前,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把。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2改变沉浮》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2 改变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或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
2.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和实施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实验。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并解释物体沉浮状态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2.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重点•理解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改变沉浮状态的效果。
三、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原理。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水槽、水、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小船模型(可装重物)、盐、量杯、搅拌棒等。
•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观察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有些物体会沉在水底,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那么,我们能否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可能的改变方法。
2. 新课学习•实验一:改变物体的重量•演示使用橡皮泥制作小船模型,并逐渐增加小船上的重物,观察小船的沉浮状态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小船沉浮状态变化的原因,并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之一:改变物体的重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二: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演示将小石块放入水中,然后逐渐将小石块压入水中,观察小石块的沉浮状态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小石块沉浮状态变化的原因,并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之二:改变排开水的体积。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三:改变水的密度•演示在水中加入盐并搅拌,观察小木块在盐水中的沉浮状态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小木块在盐水中沉浮状态变化的原因,并理解水的密度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各组分享实验结果,并讨论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不同方法和原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热辐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课标落实】
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1.提问:用升高温度的多少来比较太阳灶加热速度的快慢,大家觉得其他哪些条件要相同?
22.生1:水的量要相同。
生2:测试的时间要相同 。
生3:放的地方。
师:关于这点,老师给了一些小提示,请听:(1)北墙的开阔、避风、平坦处;(2)避开高大上建筑物及树木、电杆等遮挡光的地方;(3)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及易燃品的附近。
12.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以同样的方式传热?
13.学生汇报:篝火,或者烤火等。
[设计意图:利用难忘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在不断的追问和思考下使学生对“热辐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制作简易太阳灶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生2:灶具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做成,我觉得黑色更能吸热。
4.学生汇报:太阳照的。
5.提问:太阳的热量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太阳是一个大火球,距离地球1.5亿千米,而大气层只有2000到3000千米,地球和太阳之间很大一段距离是没有空气的,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物质,属于真空状态,太阳的热向地球传递时具备传导和对流的条件吗?
6.学生汇报:不具备。
情境导入新课,认识热辐射
4.讲解:看来,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传热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有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其他加热产品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包含了几种热传递方式?大家课后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光第1课时光和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 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师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光和影的关系。
出示课题《光和影》3、认识什么是光源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课件出示各种光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正在发光,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4)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体,屏(前面的板书补充完整)4、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平时人的影子或物体的影子还有什么变化特点?学生猜测:大小、方向、长短、形状师板书2)师:怎么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准备怎么做实验。
出示老师提供的材料:手电筒为光源、记录单做记录并当屏、小木块当遮挡物3)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可以参考书本第25页的实验。
师:刚才同学经过认真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跟大家交流。
4)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小组的想法。
该环节把握好每个实验的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组间不断完善实验做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穿插其中。
5)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如何填写记录单。
课件出示6)每组任选其中的两个实验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7)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小组派代表带记录单上台展示汇报,不同小组不断补充小组的发现,每个结论征求其他相同实验小组是否有相同结果。
(课件随着学生交流的发现出示结论)课件出示: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光源角度大,影子短;光源角度小,影子长。
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影子离遮挡物近,影子大,影子离遮挡物远,影子小。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轮廓有关。
8)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游戏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猜测影子变化的特点,并进行实验设计和分工合作实验验证,证明了我们的猜测,真了不起!5、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师:投影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投影,学生说说。
1、课件出示投影画的图片:1)、WC门口的男生女生像2)、交通的一些标志3)、工程图纸的物件投影4)、安全出入口的出口标示5、垃圾桶上的标志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些什么呢?教学反思第2课时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过程:(1)复习并引入(3-5min)1.教师提问:一个圆球,挂在空中,四季出现,冬天少见。
学生猜谜底:(太阳)2.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光和影)关于太阳影子你还知道哪些?(白天大树有影子,晚上路灯下有人影……)我们知道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
下面我们为您来学习新的一课“阳光下的影子”。
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
(设下铺垫)(2)探究: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30min)1.猜想假设:小组讨论并交流(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2.制定方案:教师提问:同学觉得怎么设计实验才能观察到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经小组研究讨论得出实验方案(把铅笔用橡皮泥固定在白纸板上,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模仿太阳一天在天空中的变化,观察纸板上铅笔影子的变化,注意长短和方向的变化,然后依次把他们的位置画下来)。
3.实验操作准备实验用的材料(白纸板、手电筒、铅笔、橡皮泥),学生们分组,相互团结合作,教师在一旁指导监督。
4.整理我们的记录绘制铅笔影子的变化表格,记录同学们的实验观察数据。
(3)师生归纳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1. 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太阳:东—南—西低—高—低影子:西—北—东长—短—长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拓展:古代人们是怎么观察太阳变化的,并如何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的,请同学课后查阅资料讲出其中的道理。
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阳光下的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吗?教学反思第3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那些光呢?生:日光,灯光,2、师:观察真仔细,那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生描述。
(同意)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不同意)师:看来大家的看法不统一了。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生:自由说。
(正面的,表示怀疑真的?是这样吗?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反驳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三、设计实验验证:1、师: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师: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小组里讨论出来的方案。
生:拿一根弯的管子,用灯光从一头照过去,如果另外一头能看见光,就说明光是弯曲的,如果看不见那就是直射的。
这个结论吗?生:能!2、请前面这位同学再具体说说实验方法。
3、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描述或者演示)生:用镭射笔对准管的一端,打开光源,看光是不是还能通过管子照出。
4、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让弯管变弯时,光就只能照到弯曲的地方,不能从另一端出来了。
5、师:都是这种现象吗?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生:光是直线传播的。
五、观察光束1、师: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亲眼看到笔直的光柱吗?生:把手贴近物体,上下摆动,出现光柱生:晚上把手电射向远方,会有光柱。
生:找一个有烟的地方,然后射出光会出现光柱。
2、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回家试一试。
我这里也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看到光柱。
杯子里放点淡墨水,然后把灯贴着玻璃杯。
4、师:看到什么了?生:一道笔直的光柱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了吗?(指课题)生:可以,光是直线传播的。
(板书)六、联系生活实际1、师:孩子们,你在生活中见过笔直的光路吗?说说在那里见过?生:拿几张纸,在纸上打孔,再拿一张没有打孔的纸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过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如果能说明光是直射的。
3、师:同学生的方法真不错,那我们就选择第二位同学的方法。
请小组长到我这里领取材料,我们就试试看,开始吧!(师巡回指导)4、反馈。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说实验过程,三到四组)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
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此。
生2:把三张小孔板贴在一起,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让光源射过去,光斑也可以出现生3:把三张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来调整,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线。
5、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三孔位于一线,光斑出现在屏上。
三孔不在一线,光斑被挡住。
6、教师出示幻灯,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全过程。
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四、进一步验证1、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了,可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最好能用多种方法验证,我们能用前面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来验证生:回答(车灯,舞台上的灯,阳光,大雾天的灯)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
生:这些图片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